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共敝 拼音:gòng bì
亦作“ 共弊 ”。 《论语·公冶长》:“ 子路 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谓甘愿始终共享车马衣裘等物。后用为同甘共苦的典实。《北齐书·唐邕传》:“﹝ 显祖 ﹞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 邕 ,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弊。’” 唐 张籍 《赠殷山人》诗:“同袍还共弊,连轡每推先。”词语解释:破敝 拼音:pò bì
亦作“ 破弊 ”。
(1).破坏损害。《史记·苏秦列传》:“ 齐宣王 卒, 湣王 即位,説 湣王 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 齐 而为 燕 。”
(2).破旧;破烂。《北史·郑子翻传》:“傲诞不自羈束,或有所之造,乘驴衣韀,破弊而往。”《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 赵昇 和同辈在田间收穀,忽见路旁一人叩头乞食,衣裳破弊,面目尘垢,身体疮脓,臭秽可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童年约十四五,衣履破敝,而眉目极姣好。” 曹禺 《日出》第三幕:“屋子正面有两个门,一左一右,都通外院,各有一蓝布帘子来遮风,破敝不堪。”词语解释:穿敝 拼音:chuān bì
见“ 穿弊 ”。
词语解释:穿弊 拼音:chuān bì
亦作“ 穿敝 ”。
(1).洞穿;破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冠虽穿弊,必戴於头;履虽五采,必践之於地。”《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御服穿敝,唯以枣栗为粮。”《魏书·胡叟传》:“见其二妾,并年衰破眇,衣布穿弊。”
(2).弊病。《新唐书·杨绾传》:“ 綰 素痼疾,居旬日寝剧,有詔就中书疗治。每对 延英殿 ,许挟扶。于时釐补穿敝,惟 綰 是恃。”词语解释:颓敝
1.破败。《后汉书·儒林传序》:“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頽敝,鞠为园蔬。”一本作“穨敝”。 清 姚鼐 《宁国府重修北楼记》:“惜故北楼之頽敝,命工飭之。”
2.败坏;衰敝。《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元年》:“ 玄 以 魏 末士风頽敝,上疏曰:‘臣闻先王之御天下,教化隆於上,清议行於下。’” 邹鲁 《中国同盟会》:“吾见夫人权頽敝者,其民多萎弱。”词语解释:凋敝 拼音:diāo bì
(1).衰败;破败;困乏。《史记·酷吏列传》:“吏民益凋敝。”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上》:“自法行以来,民力凋敝,海内愁怨。”《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单单剩得夫妻二人相向,几间接脚屋里居住,渐渐衣服凋敝,米粮大缺。”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苍黔凋敝,水旱频仍,比户嗟呀。”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凋敝不堪的村舍,形容枯槁的农民,和一望无际,五彩缤纷的罂粟花。”
(2).指衰败的景象。《隋书·炀帝纪上》:“﹝ 文帝 ﹞拯群飞於四海,革凋敝於百王,恤狱缓刑,生灵皆遂其性;轻徭薄赋,比屋各安其业。” 唐 杜甫 《送樊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天子从北来,长驱振凋敝。”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国家自采榷之使四出,虽平昔富庶繁丽之乡,皆成凋敝。”
(3).指困苦的百姓。 清 吴伟业 《赠家侍御雪航》诗:“受命巡山东,恩威恤凋敝。”词语解释:蛊敝 拼音:gǔ bì
见“ 蛊弊 ”。
词语解释:蛊弊 拼音:gǔ bì
亦作“ 蛊敝 ”。 事情积久形成的弊病。 宋 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蛊者,事有蛊弊而治之也。干父之蛊,迹似相违,意则在於承继其业,成父之美也。”《宋史·儒林传四·杨泰之》:“总揽威权,无牵於私,无夺於邪説,以救蛊敝,以新治功。” 元 王祯 《农书》卷四:“凡欲振发而飭其蛊弊,使之率作兴事耳。”词语解释:刻敝 拼音:kè bì
严酷的弊害。《后汉书·陈宠传》:“常亲自为奏,每附经典,务从宽恕,帝輒从之,济活者甚众。其深文刻敝,於此少衰。”词语解释:抏敝 拼音:wán bì
亦作“ 抏獘 ”。亦作“ 抏弊 ”。 疲困;凋敝;衰败。《史记·平準书》:“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獘以巧法,财赂衰秏而不赡。” 司马贞 索隐:“抏者,秏也,消秏之名。言百姓贫獘,故行巧抵之法也。”《汉书·吾丘寿王传》:“及至 周 室衰微,上无明王,诸侯力政,彊侵弱,众暴寡,海内抏敝,巧诈并生。” 汉 桓宽 《盐铁论·大论》:“今欲以敦朴之时,治抏弊之民,是犹迁延而拯溺,揖让而救火也。” 宋 王安石 《进熙宁编敕表》:“于趣时治世,则粗救抏弊之实。”《辽史·耶律曷鲁传》:“时民更兵焚剽,日以抏敝。”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停年格》:“万事之所以抏弊,百吏之所以废弛,法制之所以頽烂决溃而不之救者,皆资格之失也。”词语解释:贫敝 拼音:pín bì
亦作“ 贫弊 ”。亦作“ 贫獘 ”。 贫穷破败;贫困。《宋书·文帝纪》:“比者冰雪经旬,薪粒贵踊,贫弊之室,多有窘罄。” 唐 陈子昂 《上益国事》:“乃使公府虚竭,私室贫弊,而天地珍藏,委废不论。”《史记·平準书》“百姓抏獘以巧法”唐 司马贞 索隐:“言百姓贫獘,故行巧抵之法也。” 清 吴伟业 《鹿樵纪闻·高黄二镇》:“ 得功 闻之,自谓身经百战,功甚高,而居 庐州 贫敝之地。”词语解释:窳敝 拼音:yǔ bì
腐败;凋敝。 清 钱谦益 《朝列大夫陆君墓志铭》:“於是乙科之自视,亦日益轻,而吏治益以窳敝,甚矣资格之为吏病也。”《清史稿·食货志一》:“垦熟地不过十二三,赋纳既亏,閭里窳敝。”词语解释:雕敝 拼音:diāo bì
(1).奢靡败坏。《史记·礼书》:“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 司马贞 索隐:“彫谓彫饰也。言彫饰是奢侈之弊也。”《后汉书·崔寔传》:“政令垢翫,上下怠懈,风俗彫敝,人庶巧伪,百姓嚣然,咸復思中兴之救矣。”
(2).凋零疲困;破败;衰败。 宋 司马光 《韩魏公祠堂记》:“ 梁公 省彻战守之备,抚绥彫敝之民,民安而虏自退, 魏 人祠之,至今血食。”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后》:“巖中佛庐新整,不復似昔时彫敝。” 李大钊 《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资本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于是,资本家获利更厚,而小产业因此彫敝倒闭者亦复不少。”词语解释:腐敝 拼音:fǔ bì
犹腐败。《后汉书·郑玄传》:“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羣书率皆腐敝,不得於礼堂写定,传与其人。”词语解释:舌敝 拼音:shé bì
见“ 舌弊 ”。
词语解释:舌弊 拼音:shé bì
亦作“ 舌敝 ”。 谓说话很多,舌为之疲。《战国策·秦策一》:“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明史·吴道南传》:“他若储宫出讲:诸王豫教……补言官诸事,廷臣舌敝以请者,举皆杳然,岂陛下简置臣等意。”词语解释:金尽裘敝 拼音:jīn jìn qiú bì
形容贫困失意的样子。语本《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説 秦王 书十上而説不纳。黑貂之裘弊,黄金百鎰尽。资用乏絶,去 秦 而归。”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 清 王韬 《海陬冶游附录》卷下:“狭邪之游,以欢嬉始者,必以怨恨终,金尽裘敝,遂为此辈所白眼耳。”词语解释:阴敝 拼音:yīn bì
谓不受阳光照射。敝,通“ 蔽 ”。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六经·观》:“夫是故使民毋人埶,举事毋阳察,力地毋阴敝。阴敝者土芒(荒),阳察者夺光,人埶者摐兵。”词语解释:陋敝 拼音:lòu bì
破旧败坏。《宋史·乐志一》:“县设建鼓,初不考击,又无三鼗,且旧用诸鼓率多陋敝。”词语解释:败敝 拼音:bài bì
破旧。 宋 刘攽 《中山诗话》:“ 祥符 天禧 中, 杨大年 、 钱文僖 、 晏元献 、 刘子仪 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尚 李义山 ,号‘西崑体’,后进多窃 义山 语句。赐宴,优人有为 义山 者,衣服败敝,告人曰:‘我为诸馆职撏撦至此。’闻者懽笑。”词语解释:饥敝 拼音:jī bì
飢饿疲敝。《后汉书·庞参传》:“夫拓境不寧,无益於彊;多田不耕,何救飢敝!”词语解释:薾敝 拼音:ěr bì
困惫。 清 谭嗣同 《仁学》十八:“是将挟其薾敝惰怯之私,而窒天之生,扼地之运行,而蔽日月之光明。”词语解释:足趼舌敝 拼音:zú jiǎn shé bì
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宁古塔纪略》:“至 汉槎 赐环之事, 桭臣 言同社诸公,如 宋右之 相国……固不忘故旧,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兹举者,则 大冯 三兄之力居多。”词语解释:刓敝 拼音:wán bì
见“ 刓弊 ”。
词语解释:刓弊 拼音:wán bì
亦作“ 刓敝 ”。
(1).摩挲致损;磨损,损坏。《史记·淮阴侯列传》:“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 宋 梅尧臣 《吴冲卿鼓契》诗:“雄雌曾不离钟室,百年刓弊知者稀。”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小印﹞稜角刓敝,而篆文颇古雅有致。”
(2).凋敝。 唐 柳宗元 《愈膏肓疾赋》:“余能理亡国之刓弊,愈膏肓之患难。”《新唐书·窦建德传》:“今水潦为灾,民力刓敝。”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一:“况积习刓弊,又数十年。”词语解释:蠹敝 拼音:dù bì
亦作“蠧敝”。 见“ 蠹弊 ”。
词语解释:蠹弊 拼音:dù bì
亦作“蠧敝”。亦作“蠧弊”。
(1).侵蚀破坏。 唐 陈子昂 《上蜀川安危事》之三:“ 蜀中 诸州百姓所以逃亡者,实缘官人贪暴,不奉国法,典吏游容,因此侵渔……以前 剑南 ,蠹弊如斯。”《新五代史·杂传·刘昫》:“ 昫 性察,而嫉三司蠧敝尤甚,乃句计文簿,覈其虚实,残租积负,悉蠲除之。”
(2).公害和积弊。 宋 陆游 《奉直大夫陆公墓志铭》:“在 玉山 时,刳剔蠹弊,根原窟穴,毫髮必尽。” 明 许浩 《两湖麈谈录》:“凡其施为之品式,举行之次第,抉剔之蠧弊,往迹具在,有志经国者所当一一究心者也。”词语解释:陵敝 拼音:líng bì
衰败凋敝。《后汉书·安帝纪论》:“然令自房帷,威不逮远。始失根统,归成陵敝。”词语解释:亡敝 拼音:wáng bì
败亡。《后汉书·灵帝纪论》:“《秦本纪》説 赵高 譎 二世 ,指鹿为马,而 赵忠 、 张让 亦紿 灵帝 不得登高临观,故知亡敝者同其致矣。”词语解释:靡敝 拼音:mí bì
亦作“ 靡弊 ”。亦作“ 靡币 ”。亦作“ 靡獘 ”。
(1).残破,凋敝。《礼记·少仪》:“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鏤。” 汉 桓宽 《盐铁论·伐功》:“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餘年,未见 种蠡 之功而见靡弊之効。”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比常念 淮 右以靡弊困顿三州之地,蚊蚋蚁虫之聚,感兇竖煦濡饮食之惠,提童子之手,坐之堂上,奉以为帅。” 宋 苏轼 《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昔先帝用兵累年,虽中国靡敝,然 夏 人困折,亦几於亡。”
(2).毁坏,破坏。《管子·轻重乙》:“草木以时生,器以时靡币,泲水之盐以日消。”《墨子·非攻中》:“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一本作“ 靡獘 ”。《荀子·富国》:“有掎挈伺诈,权谋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 杨倞 注:“敝,败也。”《文选·扬雄〈解嘲〉》:“ 吕 刑靡敝, 秦 法酷烈。” 张铣 注:“靡,坏也。”
(3).耗费;浪费。《管子·轻重甲》:“顿戟一譟,而靡币之用日去千金。” 马非百 新诠:“ 张佩纶 云:‘靡币当作靡敝。’……《盐铁论·刺復篇》文学云‘军旅相望,甲士糜弊’。糜弊即靡弊,犹言消耗。”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程工省费,俾无靡敝之材。”《明史·刘奋庸传》:“生财甚难,靡敝无纪。”词语解释:屣敝
破鞋。喻指无价值之物品词语解释:烈敝
破裂损坏词语解释:自敝
自己困败词语解释:素衣将敝
比喻人处境艰难,生活困苦词语解释:窘敝
窘迫疲敝词语解释:朽敝 拼音:xiǔ bì
见“ 朽弊 ”。
词语解释:朽弊 拼音:xiǔ bì
亦作“ 朽敝 ”。 朽坏,朽败。《晏子春秋·谏上十九》:“衣裘襦袴,朽弊於藏,不胜衣也。” 汉 徐干 《中论·夭寿》:“夫形体固自朽弊消亡之物,寿与不寿不过数十岁,德义立与不立差数千岁,岂可同日言也。”《明史·陈新甲传》:“ 新甲 以戎备久弛,亲歷塞垣,经前人足跡所不到,具得士马损耗,城堡倾頽,弓矢甲仗朽敝状。”《清史稿·兵志六》:“各省内河水师及沿 江 水师,船多朽敝,值操练之期,虚衍仪式。”词语解释:暗敝 拼音:ān bì
灰暗破旧。 张篁溪 《辛亥革命徵信录》:“大都官员於逃难时,恒不敢自承为官。其衣服必故为闇敝之状,杂入民众,冀人不能辨识。”词语解释:隳敝 拼音:huī bì
毁坏;残破。 清 华翼纶 《锡金团练始末记》:“带兵官为 余思枢 ,其兵抢掠有餘而战守不足,并託言东门驻卡隳敝不能防守。” 陈去病 《岁末杂感》诗:“ 长门 莫与讎,鸘裘輒隳敝。”词语解释:黯敝 拼音:àn bì
破旧貌。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泰兴 吴和甫 少宰 存义 直南书房时, 文宗 偶临幸,见其貂褂黯敝,笑询之。”词语解释:余敝 拼音:yú bì
过去留下来的劳顿疲敝。《汉书·昭帝纪赞》:“承 孝武 奢侈餘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词语解释:钝敝 拼音:dùn bì
谓破败,不锋利。词语解释:幽敝 拼音:yōu bì
见“ 幽蔽 ”。
词语解释:幽蔽 拼音:yōu bì
亦作“ 幽敝 ”。 深暗。《楚辞·九章·怀沙》:“脩路幽蔽,道远忽兮。” 王逸 注:“言己虽在湖泽之中,幽深蔽闇,道路甚远且久长也。” 清 李渔 《怜香伴·欢聚》:“洞房幽敝,鸳鸯锦褥芙蓉帐,水波纹簟销金帐。”词语解释:摧敝 拼音:cuī bì
破败。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甲·简寂观土地》:“今一年久,而屋宇摧敝,每天雨则面目淋漓,不可寧居。”词语解释:损敝 拼音:sǔn bì
损耗,损坏。《明史·欧阳一敬传》:“人主深居禁掖,左右便佞窥伺百出,或以燕饮声乐,或以游戏骑射。近则损敝精神,疾病所由生。久则妨累政事,危乱所由起。”词语解释:流敝 拼音:liú bì
见“ 流弊 ”。
词语解释:流弊 拼音:liú bì
亦作“ 流敝 ”。 相沿而成的弊病。《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今之学者,师 商 韩 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此最风俗之流弊,创业者之所致慎也。” 宋 叶适 《题画婆须密女》:“此 苏 黄 之流弊,当戒而不当法也。” 清 顾嗣立 《寒厅诗话》:“善乎 定远先生 之论曰:‘“西崑”之流敝,使人厌读丽词。’” 鲁迅 《书信集·致蔡永言》:“大江书店之线订法,流弊甚多,我想只好仍用将线订在纸边之法。”词语解释:残敝 拼音:cán bì
凋零;残破。《后汉书·朱儁传》:“幼主劫执,忠良残敝。”《新五代史·杂传十四·张彦泽》:“ 周 奏 彦泽 所为不法者二十六条,并述 涇 人残敝之状。”《东周列国志》第三六回:“吾今日入 晋 为君,玉食一方,要这些残敝之物何用?”词语解释:毁敝 拼音:huǐ bì
破败亏竭。《管子·侈靡》:“地重人载,毁敝而养不足,事末作而民兴之。”词语解释:疲敝 拼音:pí bì
亦作“ 疲弊 ”。
(1).困苦穷乏。《韩非子·大体》:“故至安之世……车马不疲弊於远路。”《后汉书·方术传上·郭宪》:“ 宪 以为天下疲敝,不宜动众。”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 契丹 乘西鄙用兵,中国疲敝,阴谋入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恭勤公》:“ 蜀 中自 金川 用兵以来,府库空竭,又承 福文襄王 积奢侈后,徵调赋敛无艺,州郡皆疲敝。”
(2).衰败;腐朽。 宋 洪迈 《容斋随笔·次山谢表》:“今日刺史,若无武略以制暴乱,若无文才以救疲弊……则乱将作矣。” 梁启超 《变法通议·自序》:“因循不察,渐移渐变,百事废弛,卒至疲敝,不可收拾。” 梁启超 《学校总论》:“堂堂大教,乃反藉此疲敝之科举以图存……其与亡也相去几何矣!”
(3).非常疲乏。《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曹操 之众,远来疲弊,闻追 豫州 ,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九》:“欲望没有衰,身体却疲敝了。”如:精神疲敝的人。词语解释:湫敝 拼音:qiū bì
低下破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 安庄卫 城内,即 镇寧州 所驻。其公署在南城内 段公祠 之东,湫敝殊甚。”词语解释:滓敝 拼音:zǐ bì
肮脏破旧。 唐 无名氏 《仙传拾遗·韩愈外甥》:“ 元和 中,忽归 长安 ,知识闒葺,衣服滓敝,行止乖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驱马至西村,见父衣服滓敝,衰老堪怜。”词语解释:极敝 拼音:jí bì
谓极其破敝。 宋 曾巩 《太祖皇帝总叙》:“ 太祖 承自 天宝 以后更 五代 二百餘年极敝之天下。”《四库全书总目·经一·易一》:“《易》本卜筮之书,故末派寖流於讖纬, 王弼 乘其极敝而攻之,遂能排击 汉 儒,自标新学。”词语解释:救敝 拼音:jiù bì
同“ 救弊 ”。 《后汉书·仲长统传》:“或推前王之风,可行於当年;有引救敝之规,宜流於长世。”词语解释:文敝 拼音:wén bì
亦作“ 文弊 ”。 谓尚文之极而成弊害。《史记·高祖本纪》:“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復始, 周 秦 之閒,可谓文敝矣。” 唐 韩愈 《答吕毉山人书》:“又自 周 后文弊,百子为书,各自名家。” 明 刘基 《〈苏平仲文集〉序》:“ 汉 兴,一扫衰 周 之文敝而返诸朴。”词语解释:昏敝 拼音:hūn bì
指政治黑暗腐败。 清 吴敏树 《上曾侍郎书》:“究时俗之患源,振海内之昏敝。”词语解释:崩敝 拼音:bēng bì
败坏。《后汉书·曹褒传论》:“ 汉 初天下创定,朝制无文, 叔孙通 颇採经礼,参酌 秦 法,虽适物观时,有救崩敝,然先王之容典盖多闕矣。”词语解释:沦敝 拼音:lún bì
没落衰败。《后汉书·方术传上论》:“而或者忽不践之地,赊无用之功,至乃誚譟远术,贱斥国华,以为力诈可以救沦敝,文律足以致寧平。”词语解释:敝敝 拼音:bì bì
疲困貌。《太平广记》卷七二引 唐 皇甫□ 《原化记》:“少顷,於水中见一道士,长纔及寸,负囊拄杖,敝敝而行。”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田制一》:“井田不復,仁政不行,天下之民始敝敝矣。” 清 龚自珍 《阐告子》:“古圣帝明王,立五体,制五刑,敝敝然欲民之背不善而嚮善。”词语解释:筋疲力敝 拼音:jīn pí lì bì
同“ 筋疲力尽 ”。 宋 司马光 《道傍田家》诗:“筋疲力敝不入腹,未议县官租税促。”词语解释:唇焦舌敝 拼音:chún jiāo shé bì
犹口干舌燥。形容费尽唇舌。《扫迷帚》第二四回:“僕事与愿违,频呼将伯,几经唇焦舌敝, 崑山 学务始稍稍可观。”《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立宪与外交之关系》:“外邦直谅之友,本国忧时之士……不惜唇焦舌敝,效其忠告。”《新华日报》1939.9.21:“共产党的参政员一向就唇焦舌敝地为这种主张而努力。”
脣焦舌敝:嘴干舌破。形容说话甚多、反复陈述而极度疲劳。语本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脣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羣臣,下养百姓。”《东欧女豪杰》第二回:“自此,那个合羣大会也期满散了, 菲亚 又往各地村落,逢人説项,脣焦舌敝,语不离宗,一连跑了一个多月。”词语解释:烦敝 拼音:fán bì
诸多弊病。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南蛮》:“南蛮於四夷,为类最微。然动輒一方受其患,至覆军杀将,与夫转餉烦敝之久也,则他盗亦缘而有。”词语解释:秕敝 拼音:bǐ bì
败坏,破旧。 黄远庸 《论人心之枯窘》:“以 中国 歷史论之,每当一朝末叶,人民苦於朝政之秕敝,则顒顒响望伟夫圣人出而拯生民於疾苦之中。”词语解释:积敝 拼音:jī bì
(1).亦作“ 积弊 ”。累积弊病。《荀子·王制》:“彼日积敝,我日积完;彼日积贫,我日积富;彼日积劳,我曰积佚。”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经始权其多福,虑终取其少祸,非谓矦伯无可乱之符,郡县非致治之具也;故国忧赖其释位,主弱凭其翼戴,及承微积敝,王室遂卑。”
(2).指积久的弊端。《宋书·武帝纪中》:“此州积弊,事故相仍,民疲田芜,杼轴空匱。”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赦表》:“矧又祗祀天地,孝享宗庙,蠲减租责,策徵贤良,褒德及先,赏功延嗣,敬宾养老,念旧睦亲,生人之积弊尽除,有国之頽纲必举。” 宋 王安石 《拟上殿札子》:“陛下不能如此,苟於积敝之末流,因不足任之才,而修不足为之法,臣恐在军者日以劳,而士民愈以穷困污滥,而於天下国家愈其无补也。” 清 林则徐 《颁发查禁营兵吸食鸦片规条稿》:“名为健卒而精力疲惫不堪,委以查私而贿赂公行滋甚,此种积弊,实堪痛恨!”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文艺不但是革命的,连那略带些不平色彩的,不但是指摘现状的,连那些攻击旧来积弊的,也往往就受迫害。”
(3).谓长期艰危。《后汉书·李固传》:“既拔自困殆,龙兴即位,天下喁喁,属望风政,积敝之后,易致中兴。”词语解释:相敝 拼音:xiāng bì
亦作“ 相獘 ”。亦作“ 相毙 ”。
(1).共同消亡。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刑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獘也。”
(2).相继疲敝。《史记·苏秦列传》:“ 秦 赵 相毙,而王以全 燕 制其后,此 燕 之所以不犯寇也。”词语解释:困敝 拼音:kùn bì
犹困弊。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天下困敝,至今未復。”《明史·西域传二·西番诸卫》:“自设州之后,徵发繁重,人日困敝。” 章炳麟 《商鞅》:“国政陵夷,民生困敝,其危不可以终一餔。”词语解释:穷敝 拼音:qióng bì
见“ 穷弊 ”。
词语解释:穷弊 拼音:qióng bì
亦作“ 穷敝 ”。
(1).疲敝困竭。《战国策·燕策一》:“民力穷弊,虽有 长城 、 鉅防 ,何足以为塞?”弊,一本作“ 敝 ”。
(2).贫穷困苦。《宋书·孝武帝纪》:“穷敝之家,赐以薪粟。”《南史·循吏传·甄法崇》:“卿县人 宋雅 见负米千餘石不还,令儿穷弊,不自存。”
(3).指贫困的人。《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肃 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賑穷弊结士为务。”词语解释:见敝 拼音:jiàn bì
谓由产生到衰亡。 清 唐甄 《潜书·博观》:“天地不知终始,而此二三类者,见敝不越岁月之间,而谓之同长而并久,其有説乎?”词语解释:罢敝 拼音:bà bì
疲劳困敝。《左传·昭公三年》:“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隋书·刘元进传》:“今天下已罢敝,是行也,吾属其无遗类矣。” 明 张居正 《请酌减增造段匹疏》:“东南地方,灾伤重大,民力罢敝。”词语解释:耗敝 拼音:hào bì
(1).亏损疲困。《明史·余子俊传》:“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
(2).耗费损害。《明史·傅宗龙传》:“ 宗龙 亦劾 嗣昌 徒耗敝国家,不能报效,以气凌廷臣。”词语解释:裂敝 拼音:liè bì
破裂损坏。《史记·匈奴列传》:“其得 汉 繒絮,以驰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汉书·匈奴传上》作“裂弊”。词语解释:衰敝 拼音:shuāi bì
犹衰败。《后汉书·儒林传论》:“跡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歷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 清 戴名世 《〈浙江试牍〉序》:“侥倖者得志,而真才沦没,其文体由是大坏,而风俗人心亦趋於衰敝。”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与严武》:“这也表明时代的衰敝,连寄生虫及其巢穴都破败得不成样子了。”词语解释:行敝 拼音:xíng bì
亦作“ 行蔽 ”。 谓货物质量差。词语解释:补敝 拼音:bǔ bì
亦作“ 补弊 ”。 补救敝败。《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秋》……存亡国,继絶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汉书·董仲舒传》:“至於 宣王 ,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 文 武 之功业, 周 道粲然復兴。” 三国 蜀 刘禅 《出军诏》:“奉顺符讖,建位易号,丕承天序,补弊兴衰,存復祖业。”词语解释:奸敝 拼音:jiān bì
亦作“奸敝”。 见“ 姦弊 ”。
词语解释:奸弊 拼音:jiān bì
亦作“奸弊”。亦作“奸敝”。 诡诈舞弊;欺诈蒙骗。《旧唐书·牛僧孺传》:“ 乾符 中,选曹猥滥,吏为姦弊,每岁选四千餘员。”《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却是那丑汉买嘱媒人,要哄骗小人的女儿为婚,却将那姓 钱 的后生,冒名到小人家里。老爷只问媒人,便知奸弊。” 清 唐甄 《潜书·权实》:“是以百职不脩,庶事不举,奸敝日盛,禁例日繁,细事纠纷,要政委弃。”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贫家丁多,无处隐蔽,只好按丁纳租税,再加上胥吏的奸弊,贫弱的民众,除了逃亡作浮户,实在无法应付。”词语解释:垢敝 拼音:gòu bì
亦作“ 垢獘 ”。亦作“ 垢弊 ”。 又脏又破。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冠履垢獘,衣或繿缕,而或不耻焉。”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忽有一人衣服垢弊,行过于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道士》:“道士能豪饮。 徐 见其衣服垢敝,颇偃蹇,不甚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