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批敕 拼音:pī chì
代皇帝批示处理奏章和对草拟的制敕签署意见。 唐 罗隐 《送李右丞分司》诗:“在省曾批敕,中臺肯於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 藩 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 裴垍 言於帝,以为有宰相器。” 宋 苏轼 《送顾子敦奉使河朔》诗:“平生批敕手,浓墨写黄纸。”词语解释:黄敕 拼音:huáng chì
皇帝的诏书。因用黄纸书写,故名。《旧唐书·李藩传》:“制敕有不可,遂於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 藩 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 宋 刘克庄 《浪淘沙·丁未生日》词:“今年黄敕换称呼,只为此翁霜鬢秃,老不中书。”词语解释:特敕 拼音:tè chì
亦作“特勅”。 帝王的特别命令。 唐 韩愈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今年已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伏乞特勑京兆府: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民腹内徵未得者,并且停徵。”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放老》:“詔选中有孤平屈人,宜令以名闻,特敕授官。”词语解释:墨敕 拼音:mò chì
亦作“ 墨勅 ”。 由皇帝亲笔书写,不经外廷盖印而直接下达的命令。《宋书·王昙首传》:“既无墨敕,又闕幡棨,虽称上旨,不异单刺。” 宋 司马光 《论夜开宫门状》:“虽陛下慈爱至深,然门闕之禁,不可不严。若以式律言之,夜开宫殿门及城门者,皆须有墨勅鱼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河北 盐法, 太祖皇帝 尝降墨勑,听民间贾贩,唯收税钱,不许官榷。”词语解释:奉敕 拼音:fèng chì
亦作“ 奉勅 ”。
(1).奉皇帝的命令。 南朝 梁 任昉 《奉敕示〈七夕〉诗启》:“臣 昉 啟,奉敕,并赐示《七夕》五韵。”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曹彬 ﹞既平 江南 回,诣閤门入见,牓子称:‘奉勑 江南 勾当公事回。’”
(2).指奉师长之命。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妾,月府侍书女,与生有缘。今奉勅賚书 南海 ,生当偕行。”词语解释:降敕 拼音:jiàng chì
颁发诏书。《宋史·礼志八》:“ 大观 中,尚书省言,神祠加封爵等,未有定制,乃并给告、赐额、降敕。”词语解释:跋敕 拼音:bá chì
亦作“ 跋勅 ”。 谓撰写诏敕。亦泛指起草官文书。 唐 元稹 《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衝街不避将军令,跋敕兼题宰相名。”敕,一本作“ 勑 ”。 五代 王仁裕 《贺王溥入相》诗:“跋勅案前人到少,筑沙堤上马归迟。”词语解释:诏敕 拼音:zhào chì
亦作“詔勅”。
(1).皇帝下令。《后汉书·冯勤传》:“ 勤 母年八十,每会见,詔勑勿拜,令御者扶上殿。”
(2).诏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安 和 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詔敕,假手外请。” 宋 苏洵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如曰詔敕已行,制度已定,虽知不便而不可復改,则此又过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与奏折》:“窃臣等伏读连日詔敕, 武昌 不守,大军南下,惊心动魄。”词语解释:教敕 拼音:jiào chì
教诫;教训。《汉书·江充传》:“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世说新语·排调》“攀龙附凤,并登天府”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张敏集》载《头责子羽文》曰:‘……於是 子羽 愀然深念而对曰:“凡所教敕,谨闻命矣。”’”《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九年》:“ 宝臣 谢教敕不谨,封杖授 承嗣 ,使挞之; 承嗣 遂杖杀 宝正 ,由是两镇交恶。”词语解释:宣敕 拼音:xuān lài
亦作“ 宣敕 ”。亦作“ 宣勅 ”。
(1).发布命令。《后汉书·耿弇传》:“ 弇 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勑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 巨里城 。” 南北朝 以后,专指发布诏命。《宋书·文帝纪》:“便可宣敕内外,各有荐举。当依方銓引,以观厥用。”
(2).宣与敕。为国家任命或调遣官员的正式文书。《资治通鉴·晋高祖天福六年》:“帝之发 大梁 也, 和凝 请曰:‘车驾已行, 安从进 若反,何以备之?’帝曰:‘卿意如何?’ 凝 请密留空名宣敕十数通,付留守 郑王 ,闻变则书诸将名,遣击之;帝从之。” 胡三省 注:“宣出於枢密院,敕出於中书门下,时并枢密院於中书。”《金史·外国传上·西夏》:“詔 陕西 宣抚司及沿边诸将,降空名宣勅,临阵立功,五品以下并听迁授。”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 元 之宣勅皆用纸。一品至五品为宣,色以白。六品至九品为勅,色以赤。虽异乎古之誥勅用织綾,亦甚简古而费约,可尚也。”按,《元史·选举志三》:“凡迁官之法……自六品至九品为敕授,则中书牒署之。自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则以制命之。”故宣、敕之授受亦有尊卑之分。词语解释:赐敕 拼音:cì chì
下诏令。 南朝 齐 萧子良 《请停台使检课表》:“愚谓凡诸检课,宜停遣使,密畿州郡,则指赐敕,遥外镇宰,明下条源,既各奉别旨,人竞自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景泰初赐边臣敕》:“ 罗通 寻陞右副都御史,总督军务,赐敕,遂居内官 潘成 之前矣。”《明史·杨嗣昌传》:“帝念 嗣昌 行间劳苦,赐敕发赏功银万,赐鞍马二。”词语解释:明敕 拼音:míng chì
亦作“明疎”。 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汉书·平帝纪》:“其明敕百寮,妇女非身犯法,及男子年八十以上七岁以下,家非坐不道,詔所名捕,它皆无得繫。”《后汉书·黄琼传》:“明勑近臣,使遵法度。”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宜明勑诸军,使深知此意。”词语解释:押敕
签署诏令词语解释:约敕 拼音:yuē chì
亦作“约勅”。亦作“ 约飭 ”。 约束诫饬。《汉书·游侠传·原涉》:“子独不见家人寡妇邪?始自约敕之时,意乃慕 宋伯姬 及 陈孝妇 。”《后汉书·徐穉传》:“ 汉 末寇贼从横,皆敬 胤 礼行,转相约勑,不犯其閭。”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到狱即欲不食求死,而先帝遣使就狱有所约敕,故狱吏不敢别加非横。”《明史·朱英传》:“约飭将士,毋得张贼声势。”词语解释:口敕 拼音:kǒu chì
亦作“ 口勅 ”。
(1).口宣诏敕。《南齐书·垣崇祖传》:“ 崇祖 去后,上復遣 荀伯玉 口敕,以边事受旨夜发,不得辞东宫。”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河东公 ﹞镇 并州 ,上问有何事第言之。奏曰:‘臣有弟 嘉祐 远牧 方州 ,手足支离,常繫念虑。’上因口勑 张嘉祐 可 忻州 刺史。”
(2).帝王口头的诏令。《北史·王劭传》:“ 劭 在著作,将二十年,专典国史,撰《隋书》八十卷。多録口敕。” 唐 白居易 《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六日》:“楼上时传口勅,特令放罪。”词语解释:制敕 拼音:zhì chì
亦作“ 制勅 ”。 皇帝的诏令。《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 安乐 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廷,常自草制敕,掩其文而请帝书焉。”《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时露布之文,类制勅之体,盖执笔者悮,颇为识者所嗤。”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置门下封駮司,使制勑无得悮者。”词语解释:诰敕 拼音:gào chì
亦作“ 誥勅 ”。 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宣和遗事》前集:“﹝ 张叔夜 ﹞前来招诱 宋江 和那三十六人归顺 宋 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勑,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 明 贾仲名 《昇仙梦》第二折:“今日箇受誥勅,做通判到 江西 。”《明史·太祖纪二》:“文武官年六十以上听致仕,给以誥敕。”词语解释:空头敕 拼音:kōng tóu chì
即空名告身。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九:“ 魏公 坐政事堂,以头子勾 任守忠 者,立庭下,数之曰:‘汝罪当死!责 蘄州 团练副使, 蘄州 安置。’取空头敕填之,差使臣即日押行。”《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其时将帅专征的,都带有空头敕,遇有地方人才,听凭填敕委用。”参见“ 空名告身 ”。
词语解释:空名告身 拼音:kōng míng gào shēn
未填姓名的补官文凭。《新唐书·食货志一》:“ 郑叔清 与宰相 裴冕 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志苗》:“ 完者 取道自 杭 ,以兵劫丞相。陞本省参知政事,填募民入粟空名告身予之,即拜添设左丞。” 宋 岳飞 《申府增补黄佐官职状》:“契勘 黄佐 首先掩杀 周伦 贼徒获捷,委是忠义勇敢,理其旌赏,已将朝廷降到空名告依便宜指挥书填武经大夫。”词语解释:手敕 拼音:shǒu chì
亦作“ 手勅 ”。 手诏。《宋书·谢弘微传》:“书皆是 太祖 手勑。”《周书·宇文亮传》:“ 晋公 护 诛后, 亮 心不自安,唯纵酒而已。 高祖 手勑让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上出手敕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 大河 以东,谨守 关西 而已。’” 明 张居正 《恭谢手敕疏》:“今日伏蒙圣恩,特降手勅。”词语解释:遗敕 拼音:yí chì
亦作“遗勅”。 临终告诫。《晋书·桓温传》:“先帝遗敕云:‘事大司马如事吾。’”《北史·韩麒麟传》:“卒官,遗敕其子,殯以素棺,事从俭约。” 元 元明善 《参政商挺赠谥制》:“遗勑在耳,朕何敢私?”词语解释:戒敕 拼音:jiè chì
亦作“ 戒勅 ”。
(1).告戒。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袞 忧惧,戒敕官属愈谨。”《宋书·萧惠开传》:“ 惠开 先与 兴宗 名位略同,又经情欵,自以负衅摧屈,虑 兴宗 不能诣己,戒敕部下:‘ 蔡会稽 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 宋 苏辙 《颍滨遗老传》下:“边臣贪功生事,不足以示威,徒足以败坏疆议,理须戒敕。”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今日唯赖陛下戒勅有司,广为储备。”
(2).即戒书。 汉 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詔敕某官’,是为戒敕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 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敕。敕戒州部,詔誥百官,制施赦命,策封王侯。”参见“ 戒书 ”。
词语解释:戒书 拼音:jiè shū
(1).自我警戒的文字。《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 卢辩 注:“託於物以自警戒也。”
(2). 汉 代皇帝四种命令之一,用以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 汉 蔡邕 《独断》卷上:“ 汉 天子正号曰皇帝……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戒书。” 汉 蔡邕 《独断》卷上:“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文曰‘有詔敕某官’,是为戒敕也。世皆名此为策书,失之远矣。”词语解释:玉敕 拼音:yù chì
天帝的命令。《封神演义》第六五回:“凤衔丹詔离天府,玉勅金书降下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雹神》:“此上帝玉勅,雹有额数,何能相徇?”词语解释:谨敕 拼音:jǐn chì
亦作“ 谨勅 ”。
(1).谨慎自饬。《汉书·元后传》:“ 谭 等虽与臣至亲,行皆奢僭,无以率导百姓,不如御史大夫 音 谨敕,臣敢以死保之。” 颜师古 注:“敕,整也。”《后汉书·马援传》:“効 伯高 不得,犹为谨勑之士。” 宋 宋祁 《代晏尚书亳州谢上表》:“遂用谨勅,进服宠光。”
(2).严令。《六韬·乌云山兵》:“谨勅三军,无使敌人知我之情。”词语解释:赍敕 拼音:jī lài
携持诏书。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某月日遣使齎勑送付界首布告讫。”一本作“ 齎敕 ”。词语解释:出敕 拼音:chū chì
出示帝王的诏书。 宋 梅尧臣 《碧云騢》:“守主客员外郎知制誥 蔡襄 封回词头,以 中復 等出无名,不可撰词,乞付他舍人。必料亦 襄 执正无敢当, 遵 以熟状出敕而除之。”词语解释:诫敕 拼音:jiè chì
亦作“ 诫勅 ”。
(1). 汉 代皇帝诏书的一种。《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辛未詔曰” 唐 李贤 注:“《汉制度》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詔书,四曰诫敕……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詔敕某官”。’”
(2).告诫;嘱咐。《百喻经·二子分财喻》:“昔 摩罗国 有一刹利,得病极重,必知定死,诫勅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财物。’” 宋 王安石 《诫励诸道转运使经画财利宽恤民力制》:“此礼义庸耻之所兴,而二帝三王诫勑百工诸侯之所先,后世不可以忽者也。”词语解释:切敕 拼音:qiē lài
亦作“ 切敕 ”。 严令。《后汉书·陈忠传》:“便可撰立科条,处为詔文,切勑刺史,严加糺罚。”《晋书·傅咸传》:“前受严詔,视事之日,私心自誓,陨越为报。以货赂流行,所宜深絶,切敕都官,以此为先。”词语解释:发日敕 拼音:fā rì chì
唐 代诏旨形式之一。凡增减官员、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下官等用之。《唐六典·中书省》:“凡王言之别有七……四曰发日敕。”亦省作“ 发敕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皆宣署申覆而施行之。”词语解释:发敕 拼音:fā chì
见“ 发日敕 ”。
词语解释:发日敕 拼音:fā rì chì
唐 代诏旨形式之一。凡增减官员、废置州县、征发兵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下官等用之。《唐六典·中书省》:“凡王言之别有七……四曰发日敕。”亦省作“ 发敕 ”。《旧唐书·职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四曰发敕,五曰敕旨,六曰论事敕书,七曰敕牒,皆宣署申覆而施行之。”词语解释:自敕 拼音:zì lài
告诫自己。《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薰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勑,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后汉书·皇后纪上·郎顗传》:“是故 鲁僖 遭旱,修政自勑,下鐘鼓之县,休缮治之官,虽则不寧,而时雨自降。”词语解释:诲敕 拼音:huì chì
教诲,告诫。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孔子说与〈楞严经〉合》:“予读《楞严经》 波斯匿王 问佛言:‘我昔未闻诸佛诲敕,见 迦旃延毗罗胝子 ,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词语解释:刀敕 拼音:dāo chì
亦作“ 刀勅 ”。 捉刀应敕的省称。借指权臣。《南史·恩倖传·茹法珍》:“ 齐 东昏侯 时……左右应敕捉刀之徒,并专国命,人间谓之刀敕,权夺人主。都下为之语曰:‘欲求贵职依刀敕,须得富豪事御刀。’” 清 彭孙遹 《金陵怀古》诗之一:“ 江 外羽书空络绎,禁中刀勅正纵横。”词语解释:阴敕 拼音:yīn chì
犹密令。《汉书·西南夷传》:“宜因其罪恶未成,未疑 汉 家加诛,阴敕旁郡守尉练士马,大司农豫调穀积要害处,选任职太守往,以秋凉时入,诛其王侯尤不轨者。”词语解释:豫敕 拼音:yù chì
预先命令、告诫。《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蒙 豫敕四将,各选百人, 普 出,便入守城门。”《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凡事皆应慎密,亦宜豫敕左右,人有至诚,所陈不可漏泄,以负忠信之款也。”词语解释:台敕 拼音:tái lài
朝廷发布的命令或指示。《后汉书·丁鸿传》:“今大将军虽欲勑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璽,受臺勑,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词语解释:脩敕 拼音:xiū chì
谨慎不逾矩。《新唐书·外戚传序》:“ 玄宗 初年,法行近亲,里表脩敕。 天宝 夺明,委政妃宗,阶召反虏,遂丧天下。”词语解释:训敕 拼音:xùn chì
亦作“训勅”。 君上对臣下告谕、诫饬。 宋 宋祁 《代郑公授知制诏谢表》:“因程奏之升闻,紆睿辞之训敕,就加金艾之服,以奬朝廷之容。” 元 虞集 《敕赐龙章宝阁记》:“若夫詔告臣庶,训勑师旅,赞词弥文,日盛一日,无以加矣。”《元史·世祖纪二》:“ 关东 、 蒙古 、 汉 军官未经训敕者,令各乘传赴 开平 。”词语解释:谴敕 拼音:qiǎn lài
谴责告戒。《后汉书·马防传》:“ 防 又多牧马畜,赋敛 羌胡 ,帝不喜之,数加谴勑,所以禁遏甚备。”《后汉书·五行志一》:“上以后故,但谴勑之,不治其罪。”词语解释:匡敕 拼音:kuāng lài
亦作“ 匡敕 ”。 正直谨慎。语本《诗·小雅·楚茨》:“既齐既稷,既匡既勑。” 毛 传:“勑,固也。” 孔颖达 疏:“既能诚正矣,既能慎固矣,於祀之礼无所失。” 朱熹 集传:“匡,正;敕,戒。”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姑 刘孺人 ,端严匡敕,无所假借。”词语解释:修敕 拼音:xiū lài
亦作“ 修勅 ”。
(1).整饬;整齐。 汉 张衡 《东京赋》:“西登 少华 ,亭候修勑。” 晋 傅玄 《辟雍乡饮酒赋》:“宾主百拜,贵贱修勅。”
(2).整顿。《后汉书·冯异传》:“诸将非不健鬭,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勑,无为郡县所苦。”词语解释:遵敕 拼音:zūn chì
谓遵照皇帝的诏令。 蔡东藩 《南北史通俗演义》第四二回:“﹝ 沉约 ﹞至是与宴 华光殿 中,遵敕赋诗,夸张战绩。”词语解释:检勑
检点,整饬词语解释:匡勑
正直谨慎词语解释:爵敕
分封爵位的敕书词语解释:严敕 拼音:yán lài
严谨慎戒。 汉 蔡邕 《司空杨秉碑》:“自奉严勑,动遵礼度。”词语解释:驰敕 拼音:chí lài
迅急敕令。《后汉书·皇甫嵩传》:“推考 冀州 ,逐捕 角 ( 张角 )等。 角 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词语解释:格敕 拼音:gé chì
法规敕令。《旧唐书·权德舆传》:“ 许孟容 、 蒋乂 等奉詔删定格敕, 孟容 等寻改他官, 乂 独成三十卷,表献之,留中不出。”词语解释:棰敕 拼音:chuí chì
1.鞭打训诫。词语解释:应敕 拼音:yìng chì
在帝王左右侍候传达旨意的人。《梁书·武帝纪上》:“我若总 荆 雍 之兵,扫定 东夏 , 韩白 重出,不能为计,况以无算之昏主,役御刀应敕之徒哉?”《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及即位,不与朝士相接,专亲信宦官及左右御刀、应敕等。” 胡三省 注:“应敕,在左右祗应敕命者。”词语解释:元敕 拼音:yuán chì
原先的诏令。《旧唐书·宪宗纪下》:“ 淮西 立功将士,委 韩弘 、 裴度 条疏奏闻。 淮西 军人,一切不问。宜準元敕给復二年。”词语解释:赍敕
携持诏书。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某月日遣使齎勑送付界首布告讫。”一本作“ 齎敕 ”。词语解释:检敕 拼音:jiǎn lài
检查整饬。《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今车骑将军 騭 等虽怀敬顺之志,而宗门广大,姻戚不少,宾客姦猾,多干禁宪。其明加检勑,勿相容护。”《后汉书·郅恽传》:“ 三辅 素闻 寿 在 冀州 ,皆怀震竦,各相检勑,莫敢干犯。”《后汉书·张酺传》:“臣伏见 夏阳 侯瓌 ,每存忠善,前与臣言,常有尽节之心,检勑宾客,未尝犯法。”词语解释:正敕 拼音:zhèng chì
正式敕命。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故事:少尹与大尹游宴礼隔,虽除官亦当俟正敕也。”词语解释:帖敕 拼音:tiē chì
由主政大臣在奏章上签署意见,作为敕命批发,称“帖敕”。《南齐书·江祏传》:“ 祏 兄弟与 暄 及 始安王 遥光 、尚书令 徐孝嗣 、领军 萧坦之 六人,更日帖敕,时呼为‘六贵’。”《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更直内省,分日帖敕。” 胡三省 注:“帖敕者,於敕后联纸书行,所谓画敕也。”词语解释:毖敕 拼音:bì chì
告诫。 清 周亮工 《黄母周宜人七秩序》:“胸有成略,足以应当世之所求,似无烦宜人之毖勅者。”词语解释:母敕 拼音:mǔ chì
母亲的告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王经 ﹞为尚书,助 魏 ,不忠於 晋 ,被收,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以至今日!’”词语解释:整敕 拼音:zhěng chì
同“ 整飭 ”。 端谨。《后汉书·陈蕃传》:“《春秋》於 鲁 ,小恶必书。宜先自整敕,后以及人。”词语解释:敦敕 拼音:dūn chì
督察敕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詔﹞使中謁者 魏郡 清渊 马宪 ,监作石桥梁柱,敦敕工匠。”词语解释:制敕 拼音:zhì chì
见“ 制敕 ”。词语解释:符敕 拼音:fú chì
亦作“ 符勅 ”。
(1).敕命文书。《旧唐书·崔器传》:“ 器 惧,所受贼文牒符敕,一时焚之。” 明 何景明 《何子·固权》:“夫班爵封者遗之券誥,赐祠第者护之符勅。”
(2).指符箓。《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彼皆恃其符厌” 元 胡三省 注:“谓 刘灵 助书为符敕以厌胜也。” 清 魏源 《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之二:“流俗亦何知,万里走符勅。不信溪山灵,独钟 巫阳 宅。”词语解释:命敕 拼音:mìng chì
犹敕命。皇帝的诏令。 宋 苏舜钦 《投匦疏》:“况其身检命敕,已得为朝中官,则口钳舌卷,鲜肯言天下事。”词语解释:空头宣敕 拼音:kōng tóu xuān chì
即空名告身。 元 陈以仁 《存孝打虎》楔子:“就与他五百面金字牌,五百道空头宣敕,加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参见“ 空名告身 ”。
词语解释:空名告身 拼音:kōng míng gào shēn
未填姓名的补官文凭。《新唐书·食货志一》:“ 郑叔清 与宰相 裴冕 建议,以天下用度不充,诸道得召人纳钱,给空名告身,授官勋邑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志苗》:“ 完者 取道自 杭 ,以兵劫丞相。陞本省参知政事,填募民入粟空名告身予之,即拜添设左丞。” 宋 岳飞 《申府增补黄佐官职状》:“契勘 黄佐 首先掩杀 周伦 贼徒获捷,委是忠义勇敢,理其旌赏,已将朝廷降到空名告依便宜指挥书填武经大夫。”词语解释:箠敕
鞭打训诫。《新唐书·李景让传》:“虽老犹加箠敕,已起,欣欣如初。”词语解释:制敕 拼音:zhì lài
见“ 制敕 ”。词语解释:警敕 拼音:jǐng chì
亦作“警勅”。亦作“ 警飭 ”。 警戒。《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 玁狁 孔棘” 汉 郑玄 笺:“戒,警敕军事也。孔,甚。棘,急也。言君子小人岂不日相警戒乎?”一本作“ 警勑 ”。 唐 陆贽 《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进而有过则示惩,惩而改修则復进,既不废法,亦无弃人,虽纤芥必惩而才用不匱;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復,登进者警飭以恪居。” 宋 苏舜钦 《上集贤文相书》:“使天下懦将骄卒,闻之皆震栗竦动,以自警飭。” 清 宗稷辰 《姚适庵怡柯草堂诗赋抄序》:“及归而端忧,起而防边,提桁杨,守壁垒,藩屏乎昆弥,警敕夫錞于,宜形之咏叹者益变。”词语解释:喾敕 拼音:kù chì
犹教诫。 章炳麟 《瑞安孙先生伤辞》:“乃者先生不以 炳麟 寡昧,有所嚳敕。”词语解释:告敕 拼音:gào lài
(1).禀告整饬已毕。《书·多士》:“有命曰:‘割 殷 ,告勑于帝。’” 孔 传:“天有命,命 周 割絶 殷 命,告正於天。”
(2).告敕。 宋 李纲 《乞罢宣抚使第三札子》:“臣昨蒙除尚书右丞、知枢密院事、宣抚使等告勑,谨具缴进,乞此骸骨,归於山林。”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李全》:“﹝ 张忠政 ﹞遂归家,令妻子自经,次焚告勑宝货於庭,然后自尽。”参见“ 告敕 ”。词语解释:衔敕 拼音:xián chì
遵奉皇帝的诏令。《南齐书·王融传》:“续蒙军号,赐使招集,衔敕而行,非敢虚扇。”词语解释:申敕 拼音:shēn chì
亦作“ 申勅 ”。
(1).告诫。《汉书·成帝纪》:“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诫,有可省减便安百姓者,条奏。”《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欲遵 伊 周 之权,以安社稷之难,即骆驛申勑,不得迫近輦舆,而 济 遽入陈间,以致大变。”《晋书·李憙传》:“其申敕羣僚,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 清 黄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当事每每以空言申勑,安得如 汪守 者而与之讲济世之事乎?”
(2).敕命;宣示诏令。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灵柩将窆,申敕脩仪。”一本作“ 申勑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南朝 梁武帝 《申敕诸州讯狱诏》:“可申勅诸州,月一临讯,博询择善,务在确实。” 宋 苏辙 《再催行役法札子》:“伏乞更加申敕,速令详议,立成定法,以时行下取进止。”
(3).整饬;整顿。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兵士杂於疲老,而未尝申勑训练。”词语解释:画敕 拼音:huà chì
画押。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押字》:“是则以亲署为押,已见於 三国 时矣。”原注:“ 南北朝 谓之画敕。”词语解释:矫敕 拼音:jiǎo chì
假托诏令。《资治通鉴·唐肃宗上元元年》:“ 兴庆宫 先有马三百匹, 辅国 矫敕取之。” 胡三省 注:“矫敕,犹言矫詔也。”词语解释:甲敕 拼音:jiǎ lài
亦作“ 甲勅 ”。 指重要的诏令、公文等。 唐 李翱 《右仆射杨公墓志》:“宰相 裴垍 素未知公,及 遂振 之譖,遂以公为吏部侍郎,重修甲勑,用备姦源。”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 唐 大和 二年勅尚书省二十四司制勅及勅甲等,近日检报,多称断裂,宜各委本司郎中甲库官,并重粘背及同书名印所断裂缝,跋尾后云,某甲勅卷若干缝断裂。乃知甲者、勅甲之谓也。”词语解释:甲敕 拼音:jiǎ chì
见“ 甲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