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职入声 [shí,知识][shí sì,饮食]亿[sè sāi,闭塞][nì][详注1][详注2][fú][pì][yì]


注1:螣 音特。《诗·小雅》去其螟螣。《传》食叶曰螣。《陆玑疏》螣,蝗也。《许慎云》吏乞贷则生螣。
注2:冒 mò,《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音默。《增韵》贪也。《左传·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又犯也。《前汉·卫青传》直冒汉围。又单于名。《史记·匈奴传》及冒顿立,攻破月氏。
首字词组
敕赐敕额敕许敕榜敕号敕宪敕格敕甲
敕使敕封敕葬敕画敕始毖终敕命敕条敕目
敕书敕头敕文敕旨敕撰敕建敕警敕诫
敕勒敕戒敕授敕正敕唤敕牒敕谕敕厉
敕黄敕断敕符敕谕天下敕备敕晓敕见敕身
敕勒歌敕躬敕教敕力敕印敕法敕语 
敕设敕令敕局敕勒术敕准敕造敕答 

词语解释:敕赐  拼音:chì cì
皇帝的赏赐。《三国志·蜀志·后主传》:“谨遣私署待中 张绍 、光禄大夫 譙周 、駙马都尉 邓良 奉齎印綬,请命告诚,敬输忠款,存亡敕赐,惟所裁之。” 明 《端午食赐粽有感》诗:“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觴。”
词语解释:敕使  拼音:chì shǐ
皇帝的使者。《晋书·何无忌传》:“ 无忌 伪著传詔服,称敕使,城中无敢动者。” 宋 王谠 《唐语林·自新》:“﹝ 田神功 ﹞见 李光弼 与敕使打毬,闻判官 张傪 至, 光弼 答拜。” 明 沉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七夕良宵,斗化为人混俗嚣,闻见传宣敕使,倐尔潜踪,雾散云消。”
词语解释:敕书  拼音:chì shū
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之一。《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六曰论事敕书,戒约臣下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於旧则用之。” 吴晗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兵部右侍郎虽只是正三品官,却因为是中央官,又是皇帝特派的,奉有敕书(皇帝的手令)可以便宜行事,是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官员,职权就在三司之上了。”参阅《唐六典·中书省》《新唐书·百官志二》
词语解释:敕勒  拼音:chì lè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 北魏 时亦称 铁勒 、 高车部 。《北史·魏纪二·世祖太武帝》:“夏四月甲子,行幸 云中 。 敕勒 万餘落叛走,詔尚书 封铁 追灭之。”《新唐书·回鹘传上》:“ 回紇 ,其先 匈奴 也,俗多乘高轮车, 元 魏 时亦号 高车部 ,或曰 敕勒 ,讹为 铁勒 。” 明 王清 《塞上感怀》诗:“梦迴絶域 乌桓 地,战罢空山 敕勒 营。”
词语解释:敕黄  拼音:chì huáng
敕书。用黄纸书写,故名。 宋 洪迈 《容斋五笔·近世文物之殊》:“ 绍兴 十二年壬戌,予寓 南山 浄慈 ,待词科试,见省试官联骑,公服戴帽,不加披衫。每一员以亲事官一人执敕黄行前。”
词语解释:敕勒歌  拼音:chì lè gē
乐府杂歌篇名。 北朝 民歌。史载 北齐 高欢 攻 北周 玉壁城 不克,士卒死者十有四五。 欢 恚愤,疾发,勉强坐起见诸贵,使 斛律金 唱《敕勒歌》以激励士气。歌词本鲜卑语,译文为:“ 敕勒川 , 阴山 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参阅《北史·齐纪上》《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词语解释:敕设  拼音:chì shè
整饬周备。设,周备。 宋 刘克庄 《汉宫春·丞相生日乙丑》词:“槐第安排敕设,有藕如船大,有枣如缾。”
词语解释:敕额  拼音:lài é
皇帝赐的匾额。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富郑公 初请功德院,得勑额曰‘奉亲’。”《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当门勑额字分明,两个金刚形勇猛。”
词语解释:敕封  拼音:chì fēng
皇帝颁诏书封赐臣僚爵号。 清 恽敬 《都昌元将军碑铭》:“自 明 洪武 中敕封,附祀於 左蠡山 之 湖神庙 。”
词语解释:敕头  拼音:chì tóu
即状元。《称谓录·状元》引 宋 洪皓 《松漠纪闻续》:“ 金 人科举至秋尽,集诸路举人於 燕 ,名曰会试。凡六人取一榜,首曰敕头,亦曰状元。”参见“ 状元 ”。
词语解释:状元  拼音:zhuàng yuán
(1).科举时代称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 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谢恩》:“状元已下,到主司宅门下马,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一折:“学儒业,守灯窗,望一举,把名扬。袍袖惹,桂花香,琼林宴,饮霞觴,亲夺的状元郎!” 洪深 《五奎桥》第一幕:“自从在上辈状元公手里造好了,直到现在, 周 家老是兴兴旺旺。”
(2). 唐 时新进士, 宋 时廷试列一甲者,有时也称状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古称状元,不必殿试第一名。 唐 郑谷 登第后,《宿平康里》诗曰:‘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按, 谷 登 赵昌翰 榜,名次第八,非第一也。 周必大 有《回姚状元颖启》《回第二人叶状元适启》。当时新进士,皆得称状元。”按, 叶适 登 淳熙 进士,为第二名。参阅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3).喻在本行业成绩最突出者。 李準 《参观》:“ 辛明修 是全国有名的大劳模,历年来小麦丰产的‘状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词语解释:敕戒  拼音:lài jiè
亦作“ 勑诫 ”。 告戒,训戒。《孔丛子·论书》:“ 周公 以 成王 之命,作《康誥》焉,称述 文王 之德,以成勑诫之文。”《后汉书·阴识传》:“帝敬重之,常指 识 以勑戒贵戚,激厉左右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 亮 亲受勑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勑戒四方,侈则有咎。”
词语解释:敕断  拼音:chì duàn
亦作“勅断”。 犹裁断。《金史·贾铉传》:“愿下州郡申明旧章,检量封记,按察官其检察不如法者,具以名闻。内庭勅断,亦依已定程式。”
词语解释:敕躬  拼音:chì gōng
敕身。《汉书·孔光传》:“勤心虚己,延见羣臣,思求其故,然后敕躬自约,总正万事……诚为政之大本,应变之至务也。”
词语解释:敕令  拼音:chì lìng
亦作“勅令”。
(1).诫令;命令。《汉书·韦玄成传》:“初, 玄成 兄 弘 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 贤 以 弘 当为嗣,故敕令自免。” 颜师古 注:“恐其有罪见黜,妨为继嗣,故令以病去官也。”《后汉书·王龚传》:“今旦闻下太尉 王公 勅令自实;未审其事深浅何如?”一本作“勑令”。《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 袞 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著终誥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絶之日,自殯及葬,务奉詔书。’”
(2).皇帝的诏令。诏书。《宋史·哲宗纪二》:“ 章惇 等进《新修敕令式》, 惇 读於帝前,其间有 元丰 所无而用 元祐 敕令修立者,帝曰:‘ 元祐 亦有可取乎?’”
词语解释:敕许  拼音:chì xǔ
敕命准许。《南史·褚翔传》:“﹝ 翔 ﹞以秩满,吏人诣闕请之,敕许焉。”
词语解释:敕葬  拼音:chì zàng
宋 代大臣及近戚有病,皇帝多命医诊治,凡药必服,家人不敢问。及死,例遣内侍监护葬事,称“敕葬”。至敕葬,听凭监护吩咐,有至倾家荡产者,故当时有“宣医纳命,敕葬破家”之语。见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
词语解释:敕文  拼音:chì wén
指帝王诏书。《南海观音全传》第二十回:“ 刘钦 来到庵中,仍将圣旨展开……读罢敕文, 善财 化作大仙。”
词语解释:敕授  拼音:chì shòu
唐 制,朝廷封授六品以下官称“敕授”。《资治通鉴·唐睿宗景云元年》:“旧制,三品以上官册授,五品以上制授,六品以下敕授。”
词语解释:敕符  拼音:chì fú
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以竹木或金玉为之,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证信。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水部员外 刘约 直宿,会 河内 繫囚,配流 岭 表,夜发敕符。”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尚宝监﹞职掌御用宝璽、敕符、将军印信。”
词语解释:敕教  拼音:chì jiào
帝王的命令。《三国志·魏志·牵招传》:“ 招 乃还坐,为 峭王 等説成败之效,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敬受敕教,便辞 辽东 之使,罢所严骑。”
词语解释:敕局  拼音:chì jú
宋 时内廷承旨撰制法律条例的机构。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九:“ 政和 末, 李彦章 为御史,言士大夫多作诗,有害经术,自 陶渊明 至 李 杜 皆遭詆斥,詔送敕局立法。”
词语解释:敕榜  拼音:chì bǎng
皇帝赐给寺院的门榜。 唐 白居易 《两朱阁》诗:“寺门敕牓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餘。”
词语解释:敕画  拼音:chì huà
犹敕令,诏命。因诏敕须押字判行,故称。《新唐书·宦者传下·张彦弘》:“时公卿皆在 长安 ,数日不闻朝廷敕画。”
词语解释:敕旨  拼音:chì zhǐ
帝王的诏旨。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制旨大涅槃经讲疏启》:“后阁应敕, 木佛子 奉宣敕旨。”《新唐书·百官志二》:“五日敕旨,百官奏请施行则用之。”《南海观音全传》第十四回:“吾奉 阎君 敕旨,迎接公主游一十八重地狱。”《南海观音全传》第十五回:“吾非虎地,乃 香山 土地,奉上帝敕旨,化身迎接。”
词语解释:敕正  拼音:chì zhèng
亦作“勅正”。 整饬;整顿。《汉书·翟方进传》:“ 方进 国之司直,不自敕正以先羣下。”《汉书·谷永传》:“诚敕正左右齐栗之臣,戴金貂之饰,执常伯之职者,皆使学先王之道,知君臣之义。”《后汉书·马严传》:“宜敕正百司,各责以事。”
词语解释:敕谕天下
朝廷告谕全国
词语解释:敕力  拼音:chì lì
复姓。 后魏 有 敕力犍 。见《通志·氏族五》
词语解释:敕勒术  拼音:chì lè shù
驱鬼术。道士画符咒制鬼必书敕令二字以约勒鬼神,故称。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鬼神·彭半壶》:“ 彭半壶 , 江西 人,忘其名,游幕 蜀 中,善敕勒术。”
词语解释:敕号  拼音:chì hào
帝王颁赐称号。《南海观音全传》第二一回:“权将正殿为殿堂,暂把龙牀为法座,严洁道场,敕号僧人为三天门下大宝法主、镇国禪师,代朕掌管江山。”
词语解释:敕始毖终  拼音:chì shǐ bì zhōng
自始至终警饬谨慎。 清 曾国藩 《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凡综理 彭 氏家政七十餘年,敕始毖终,内外秩秩。”
词语解释:敕撰  拼音:chì zhuàn
奉敕命编撰。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 清 乾隆 中,敕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 纪昀 总其事,于小説别为三派,而所论列则袭旧志。”
词语解释:敕唤  拼音:chì huàn
敕令召唤。《北史·艺术传上·张子信》:“是夜, 琅邪王 五使切召 永洛 ,且云:‘敕唤。’”
词语解释:敕备  拼音:chì bèi
(1).谨慎周备。《汉书·郊祀志下》:“ 武 宣 之世,奉此三神,礼敬敕备,神光尤著。”
(2).整饬完善。 章炳麟 《黄先生传》:“先生为《礼书通故》百卷,列五十目,囊括大典,揉此众甫,本支敕备,无尨不班。”
词语解释:敕印  拼音:chì yìn
敕符,印信。《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叙过寒温,送过敕印,把大小军政一一交盘明白。”《清史稿·礼志九》:“ 顺治 元年,命 英王 阿济格 为靖远大将军,征流寇,赐敕印。”参见“ 敕符 ”。
词语解释:敕符  拼音:chì fú
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以竹木或金玉为之,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证信。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水部员外 刘约 直宿,会 河内 繫囚,配流 岭 表,夜发敕符。”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尚宝监﹞职掌御用宝璽、敕符、将军印信。”
词语解释:敕准  拼音:chì zhǔn
原谓行事得到诏命准许。后泛指经当局许可。 鲁迅 《南腔北调集·祝〈涛声〉》:“看现在的景况,凡有敕准或默许其存在的,倒往往会被一部分人们摇头。”
词语解释:敕宪  拼音:chì xiàn
教令。《穆天子传》卷一:“丙寅,天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 郊父 受敕宪。” 郭璞 注:“宪,教令也。”
词语解释:敕命  拼音:chì mìng
(1).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诏令。《释名·释书契》:“符,付也。书所敕命於上,付使传行之也。” 郭沫若 《海涛集·跨着东海》:“他说,你的处分,顶多不过是敕命退出。”
(2). 明 清 赠封六品以下官职的命令称“敕命。”见《正字通·攴部》《清会典事例·中书科·建置》
词语解释:敕建  拼音:chì jiàn
犹敕造。 萧乾 《栗子·矮檐》:“ 白衣庵 是一座 明 代敕建的古庙,自从 康熙 年间一位善人重修了一番后,两三百年便不曾有谁给添过一块瓦片。”
词语解释:敕牒  拼音:chì dié
(1).诏书的一种。《新唐书·百官志二》:“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七曰敕牒,随事承制,不易於旧则用之。”
(2).授官的文书,委任状。《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旧制,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输朱胶綾轴钱。丧乱以来,贫者但受敕牒,多不取告身。” 胡三省 注:“受敕牒以照验供职,苟得一时之禄利;告身,无其钱则不及取矣。”
词语解释:敕晓  拼音:chì xiǎo
告戒晓谕。《东观汉记·杜诗传》:“时将军 萧广 放纵兵士,猝暴民间, 诗 敕晓不改,遂格杀 广 ,还,以状闻。”《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敕,戒也;晓,开諭也。”
词语解释:敕法  拼音:chì fǎ
整饬法令。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易》称明罚敕法,《书》有哀矜折狱,爵人於朝,刑人於市,有自来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此詔策之大略也。”
词语解释:敕造  拼音:chì zào
奉诏令建造。《红楼梦》第三回:“正门上有匾,匾上大书‘敕造寧国府’五个大字。”
词语解释:敕格  拼音:chì gé
朝廷颁定的律法。《新唐书·柳登传》:“ 登 字 成伯 ,淹贯羣书,年六十餘,始仕宦。 元和 初,为大理少卿,与 许孟容 等刊正敕格。”《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玄龄 等定律五百条,立刑名二十等……又删 武德 以来敕格,定留七百条,至是颁行之。”
词语解释:敕条  拼音:chì tiáo
朝廷所颁列的法律条款。 宋 苏舜钦 《论五事》:“惟此辈凶人,唯利是嗜……人虽切齿,无可奈何,盖缘国家别无敕条,以加检束。”
词语解释:敕警  拼音:chì jǐng
犹警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元年》:“知諫院 范镇 言:‘近日彗出东方,孛於七星,其色正白。七星主急兵,色白亦主兵。陛下宜与大臣相敕警以求消復之术。’”
词语解释:敕谕  拼音:chì yù
(1).皇帝的诏令。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敕諭分明,信誓殊重。”
(2).告戒晓谕。《汉书·东平王刘宇传》:“上於是遣太中大夫 张子蟜 奉璽书敕諭之。” 颜师古 注:“约敕而晓告之也。”
(3).以敕书晓谕。《红楼梦》第五八回:“敕諭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姻。”
词语解释:敕见  拼音:chì jiàn
敕命进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钟毓 、 钟会 少有令誉,年十三, 魏文帝 闻之,语其父 钟繇 曰:‘可令二子来!’於是敕见。”
词语解释:敕语  拼音:chì yǔ
敕言,纶言。《宋史·艺文志二》:“ 郑畋 《敕语堂刊》五卷。”
词语解释:敕答  拼音:chì dá
帝王的批答。《南史·萧子云传》:“ 梁 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 沉约 撰,至是承用。 子云 启宜改之,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
词语解释:敕甲  拼音:chì jiǎ
五代 时对卑职官员不发告身,中书省录其授官制辞编号备案谓之“敕甲”。《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刘岳》:“故事,吏部文武官告身,皆输朱胶纸轴钱然后给,其品高者则赐之,贫者不能输钱,往往但得敕牒而无告身, 五代 之乱,因以为常,官卑者无復给告身,中书但録其制辞,编为敕甲。”
词语解释:敕目  拼音:chì mù
任命官员的名单。 唐 杜甫 有《秦州见敕目薛三琚授司议郎》诗。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敕目,除官目次也。”
词语解释:敕诫  拼音:lài jiè
见“ 勑戒 ”。
词语解释:敕戒  拼音:lài jiè
亦作“ 勑诫 ”。 告戒,训戒。《孔丛子·论书》:“ 周公 以 成王 之命,作《康誥》焉,称述 文王 之德,以成勑诫之文。”《后汉书·阴识传》:“帝敬重之,常指 识 以勑戒贵戚,激厉左右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 亮 亲受勑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勑戒四方,侈则有咎。”
词语解释:敕厉  拼音:lài lì
告戒勉励。《后汉书·邓骘传》:“常母子兄弟,内相勑厉,冀以端慤畏慎,一心奉戴,上全天恩,下完性命。”
词语解释:敕身  拼音:lài shēn
整饬己身。谓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后汉书·安帝纪》:“能勑身率下,防姦理烦,有益於人者,无拘官簿。”《后汉书·丁鸿传》:“勑身自约,不敢僭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