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共12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燕支郅支条支析支透支中支胡支过支
不支探支戟支贺跋支供支素支可塔扑支亲支
荔支年支离支起支十二支反支各支支鲜支
腰支撑支三支正支总支节支肱支格支格支
本支宗支皇支蹇支折支语支关支格支支
四支分支旁支坐支放支长支超支杂支
一支黄支要支各支支支僧祇支蜜的支橪支
月支干支小支令支众支赭支傍支张支
金支焉支兑支收支开支额支近支闉支
辟支度支远支零支预支乐不可支借支不令支

词语解释:燕支  拼音:yān zhī
(1).草名。可作红色染料。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南史·齐纪下·废帝海陵王》:“ 武帝 时以燕支为朱衣,朝士皆服之。” 唐 卢照邻 《和吴侍御被使燕然》:“胡笳《折杨柳》, 汉 使採燕支。”
(2).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妇女用作化妆品。亦用作国画的颜料。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北地燕支,偏开两靨。”一本作“ 燕脂 ”。 唐 殷尧藩 《吹笙歌》:“伶儿竹声愁绕空, 秦 女泪溼燕支红。” 宋 徐铉 《稽神录·司马正彝》:“妇人云:‘至都,有好粉、燕支,宜以为惠。’” 王闿运 《到广州与妇书》:“燕支涂颊,上连双眉。”
(3).泛指红色。 唐 白居易 《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燕支掌中颗,甘露舌头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九:“薜荔风号义士魂,燕支土蚀佳人骨。”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采矿》:“一鑪光影迸燕支,好把陶鎔著意施。”
(4).指美女。 清 厉鹗 《和余葭白题唐子畏画韩熙载夜宴图》:“门生解事执乐句,燕支拍碎声穿空。” 王闿运 《哀江南赋》:“红粉之楼遂圮,燕支之色无多。”
(5).喻鲜血。 清 厉鹗 《洪襄惠公园中峰石歌》:“金闺妖血无人见,塞上燕支洗罗荐。” 古直 《惜哉行》:“溅上燕支几点红,更开明堂来论功。”
(6).古剑名。《广雅·释器》:“鱼肠、醇钧、燕支……剑也。”
(7). 汉 时 匈奴 王单于正妻的称号。 唐 李白 《秋思》诗:“燕支黄叶落,妾望 白登臺 。”一本作“ 閼氏 ”。
(8).山名。 唐 李白 《王昭君》诗之一:“ 燕支 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王琦 注引《元和郡县志》:“ 燕支山 ,一名 删丹山 ,在 丹州 删丹县 南五十里。东西百餘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与 祁连 同。”
(9).泛指北地;边地。 唐 李白 《代赠远》诗:“ 燕支 多美女,走马轻风雪。”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下:“ 越 人北向 燕支 ,回首望 雁峰 天一涯。” 清 屈大均 《寄沉阳剩人和尚》诗:“莫厌天花随玉麈,何妨霜鬢老 燕支 。”
词语解释:不支  拼音:bù zhī
不能支撑。谓力量不够。《新唐书·郭震传》:“ 乌质勒 之将 闕啜忠节 与 娑葛 交怨,屡相侵,而 闕啜 兵弱不支。”《明史·俞通海传》:“遇於 康郎山 ,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四章第三节:“ 鹏程 刚抵 保安门 附近亦遇敌军,不支而退。”
词语解释:荔支  拼音:lì zhī
即荔枝。《后汉书·和帝纪》:“旧 南海 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荔支》:“《广志》曰:‘荔支,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緑叶蓬蓬,冬夏鬱茂,青华朱实。’” 宋 苏轼 《峻灵王庙碑》:“石峯之侧,多荔支黄柑,得就食。”参见“ 荔枝 ”。
词语解释:荔枝  拼音:lì zhī
(1).果树名。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东观汉记·匈奴南单于》:“南单于来朝,赐御食及橙橘龙眼荔枝。”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下:“荔枝树,高五六丈餘,如桂树,緑叶蓬蓬,冬夏荣茂,青华朱实,实大如鸡子,核黄黑似熟莲,实白如肪,甘而多汁,似安石榴。” 唐 杜牧 《过华清宫绝句》之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宣和 中, 保和殿 下种荔枝成实, 徽庙 手摘以赐 燕 帅 王安中 。”
(2).菊名。 宋 刘蒙 《菊谱》:“荔枝,枝紫,出 西京 ,九月中开。千叶紫花,叶卷为筒,大小相间……俗以为荔枝者,以其花形正圆故也。”
词语解释:腰支  拼音:yāo zhī
见“ 腰肢 ”。
词语解释:腰肢  拼音:yāo zhī
亦作“ 腰支 ”。 腰身;身段;体态。 南朝 梁 沉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腰肢既软弱,衣服亦华楚。”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之五:“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支。” 前蜀 韦庄 《天仙子》词:“悵望前回梦里期,看花不语苦寻思,露桃花里小腰肢。” 明 徐渭 《凯歌赠参将戚公》之二:“金印纍纍肘后垂,桃花寳玉称腰支。”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諦视,则腰肢纤弱,鬟髻宛然,似一女子将一婢。”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酒阑兴尽,倦舞的腰肢,已经颓唐散漫,睡态惺忪。”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庞儿不如照片上那么丰满,腰支也不如十年前‘二九年华’时的那般软款了!”
词语解释:本支  拼音:běn zhī
亦作“ 本枝 ”。
(1).同一家族的嫡系和庶出子孙。《汉书·韦玄成传》:“子孙本支,陈锡无疆。”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效足中黄,殉驱驰兮;愿终惠养,荫本枝兮。” 宋 苏轼 《赐皇弟大宁郡王佖生日礼物口宣》:“乃眷贤王,篤生兹日,本枝之庆,华萼相承。” 清 赵翼 《金川门》诗:“ 临淄 自能厚本支, 临贺 岂遂干伦纪,何至一家骨肉残,冢嗣翻成 若敖 鬼。”《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史料》:“优待 清 室本支, 北京城 或 正定府 另造洋式房屋安置。”参见“ 本支百世 ”。
(2).原栖的树枝,指旧巢。 唐 杜甫 《无家别》诗:“宿鸟恋本枝,安辞穷且栖。”
词语解释:本支百世  拼音:běn zhī bǎi shì
谓子孙昌盛,百代不衰。《诗·大雅·文王》:“ 文王 孙子,本支百世。” 毛 传:“本,本宗也;支,支子也。” 郑玄 笺:“其子孙适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东观汉记·杜林传》:“追观往法,政皆神道设教,强榦弱枝,本支百世之要也。”《后汉书·王符传》:“夫五代之臣,以道事君,泽及草木,仁被率土,是以福祚流行,本支百世。”亦作“ 本枝百世 ”。 汉 张衡 《南都赋》:“据彼 河 洛 ,统四海焉,本枝百世,位天子焉。”
词语解释:四支  拼音:sì zhī
四肢。《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孔颖达 疏:“四支,犹人手足,比於四方物务也。” 唐 陆龟蒙 《和新秋即事三首韵》:“愁寻冷落惊双鬢,病得清凉减四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四支已冰,焉有生理!”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虽然是他发声,却和四支五官神经内脏都有关系。”
词语解释:一支  拼音:yī zhī
(1).犹一条。常指河流或山脉的支派。 唐 李端 《送郑宥入蜀迎觐》诗:“ 剑门 千转尽, 巴水 一支长。”《朱子语类》卷二:“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 关中 一支生下 函谷 ,以至 嵩山 ,东尽 泰山 ,此是一支;又自 皤冢 汉水 之北,生下一支,至 扬州 而尽; 江 南诸山,则又自 岷山 分一支以尽乎两 浙 、 闽 、 广 。”
(2).各种学派、流派或宗族的支派,亦名一支。
(3).一肢。支,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
词语解释:月支  拼音:yuè zhī
(1).射帖名。一种箭靶。又名素支。《文选·曹植〈白马篇〉》:“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李善 注引 邯郸淳 《艺经》:“马射,左边为月支三枚,马蹄二枚。”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自序》:“夫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也。”《文选·颜延之〈白马赋〉》“歷素支而冰裂” 唐 李善 注:“素支,月支也,皆射帖名也。”
(2).古代用地支纪月,十二支分别指十二个月。月支,指该月所值之支。《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六月建未,明年太岁在未,书云:‘一物一太极,物物一太极。’虽説月支与年支不碍,究竟不可不避。”参见“ 月建 ”。
(3).见“ 月氏 ”。
词语解释:月建  拼音:yuè jiàn
(1).指旧历每月所建之辰。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建子之月,类推,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二月建卯,直到十月建亥,如此周而复始。《淮南子·天文训》:“大时者,咸池也;小时者,月建也。” 北周 庾信 《象戏赋》:“从月建而左转,启黄鐘而顺行。”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若尽理言之,并月建亦须移易。”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三·月建》:“正月节戌时,北斗之杓指於寅位之初,雨水正月中气,斗杓戌时指寅位之中。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名曰月建,亦名斗建。若遇闰月,其月内无中气,戌时斗柄指於两辰之间。”参见“ 斗建 ”。
(2).丛辰名。星相术士称阳建之神。正月建寅,顺行十二辰,又称阳建。术者因月建以定凶吉。《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四五六月,月建都吉。”参阅《协纪辨方书·义例二·月建》
词语解释:月氏  拼音:ròu zhī
亦作“ 月支 ”。
(1).古族名,曾于西域建 月氏国 。其族先游牧于 敦煌 、 祁连 间。 汉文帝 前元 三至四年时,遭 匈奴 攻击,西迁 塞种 故地(今 新疆 西部 伊犁河 流域及其迤西一带)。西迁的 月氏 人称 大月氏 ,少数没有西迁的人入 南山 (今 祁连山 ),与 羌 人杂居,称 小月氏 。 唐 李白 《寄远》诗之十:“ 鲁 縞如玉霜,笔题 月支 书。”支,一本作“ 氏 ”。 元 戴天锡 《天马图歌》:“ 月支 天马难再得,谁向君家貌真蹟。”
(2).近代亦借指西方侵略者。 清 谭宗浚 《览海赋》:“誓斩 月氏 ,几擒 车鼻 。”参阅《汉书·西域传上·大月氏国》
词语解释:金支  拼音:jīn zhī
(1).一种黄金饰品。常施于乐器之上。《汉书·礼乐志》:“金支秀华,庶旄翠旌。”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乐上众饰,有流遡羽葆,以黄金为支,其首敷散,若草木之秀华也。” 唐 杜甫 《渼陂行》:“ 湘 妃 汉 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明 何景明 《七述》:“羽裳翩翻垂白蜺,金支玉节纷葳蕤。”
(2).指代乐器。 南朝 宋 谢庄 《上封禅仪注疏》:“金支宿县,鏞石润响。” 明 杜岕 《鸡鸣寺禅堂看白海棠》诗:“分明霜落金支冷,万首宫词蟋蟀声。”
词语解释:辟支  拼音:pì zhī
(1).佛教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 宋 曾巩 《灵岩寺兼简重元长老二刘居士》诗:“法定禪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明 屠隆 《昙花记·仙佛同途》:“愿希普门大士,不作辟支菩萨。”参见“ 辟支佛 ”。
(2).哔叽的旧译。斜纹的毛织品。
词语解释:辟支佛  拼音:pì zhī fó
佛教语。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三乘中的中乘圣者。因其观十二因缘法而得道,故亦意译为“缘觉”;因其身出无佛之世,潜修独悟,又意译为“独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城之东北十里许,即 鹿野苑 ,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宿,故名焉。” 唐 李商隐 《安本公诗》:“长者子来輒献盖,辟支佛去空留鞾。” 后蜀 欧阳炯 《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瓦棺寺 里维摩詰, 舍卫城 中辟支佛。”参见“ 三乘 ”。
词语解释:郅支  拼音:zhì zhī
匈奴 单于。 呼韩邪 单于之兄,名 呼屠吾斯 。 汉宣帝 五凤 元年,独立为 郅支骨都 单于。 元帝 初,叛 汉 。 建昭 三年,为 西域 副校尉 陈汤 攻杀,斩 郅支 首及名王以下千馀级。参阅《汉书·陈汤传》《匈奴传》。后世因以“郅支”代称外寇。 南朝 宋 鲍照 《建除诗》:“破灭 西零 国,生虏 郅支 王。” 唐 张柬之 《出塞》诗:“手擒 郅支 长,面缚 谷蠡 王。” 清 张维屏 《三元里》诗:“一戈已摏 长狄 喉,十日犹悬 郅支 首。”
词语解释:探支  拼音:tàn zhī
预支。 唐 皮日休 《新秋即事》诗之一:“酒坊吏到常先见,鹤料符来每探支。” 宋 苏轼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 长江 大欲见庇,探支八月凉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冥司谓无功窃食,即属虚糜,销除其应得之禄,补所探支。”
词语解释:年支  拼音:nián zhī
全年支出。 唐 徐夤 《北园》诗:“生事罢求名与利,一窗书策是年支。”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凡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令在京库藏年支见在之定数所当供办者,得以从便变卖,以待上令。”
词语解释:撑支  拼音:chēng zhī
亦作“撑支”。 支撑。 宋 苏轼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空斋卧积雪,病骨相撑支。”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二:“ 孙尚宪 先生行二,受过高等教育,还能够撑支着自己一份濒近破产的家户。”
词语解释:宗支  拼音:zōng zhī
同宗族的支派。《后汉书·桓帝纪赞》:“ 桓 自宗支,越躋天禄。”《新唐书·吴兢传》:“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四折:“都是那老天不絶俺宗支,这一家儿恰似,恰似旱苗甘雨得来时。”
词语解释:分支  拼音:fēn zhī
(1). 北魏 肃宗 时,尚书左丞 卢同 为防窃冒军功,奏准凡立有军功者,由行台发券为证。其券当中一行大书行台、统军位号,立功人姓名,斩三首及被伤成阶以上军功,尽一行。复竖裂此行,分为二支,以便对举合勘。左右各支均载年号日月、破阵处所、某官某勋,并加盖印记为验。此二支,一给立功者,一送京存档。此即所谓分支。见《魏书·卢同传》。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异日期对举,当如合分支。”
(2).从一个系统、主体、学科或家族分出之部分。如:拓扑学在泛函分析、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和其他许多数学分支中都有应用。
词语解释:黄支  拼音:huáng zhī
亦作“黄枝”。 古国名。一般以为在今 印度 马德拉斯 西南的 甘吉布勒姆 。《楚辞·王逸〈九思·伤时〉》:“陟 丹山 兮 炎野 ,屯余车兮 黄支 。”原注:“ 黄支 ,南极国名也。”《汉书·平帝纪》:“二年春, 黄支国 献犀牛。”《隋书·炀帝纪下》:“提封所渐, 细柳 、盘桃之外;声教爰暨,紫舌、 黄枝 之域。” 章炳麟 《訄书·冥契》:“是二子者( 耶苏 、 穆罕默德 ),西隔 昆仑 ,而南隔 黄支 之海,未尝一覿 尚父 之苗裔,诵其图籍,而称号卒同。”
词语解释:干支  拼音:gān zhī
初作“干枝”。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许用晦 :‘年长每劳推甲子,夜寒初共守庚申’,实对干支,殊欠浑厚,无乃晚 唐 本色歟?”参见“ 干2枝 ”。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用日干支》、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干支》
词语解释:焉支  拼音:yān zhī
(1).山名。一称 燕支山 、 胭脂山 。在 甘肃省 永昌县 西, 山丹县 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 汉 将 霍去病 曾越此山大破 匈奴 。《史记·匈奴列传》:“ 汉 使驃骑将军 去病 将万骑出 陇西 ,过 焉支山 千餘里,击 匈奴 ,得 胡 首虏万八千餘级,破得 休屠王 祭天金人。”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焉支山 一名 删丹山 ,在 甘州 删丹县 东南五十里。《西河故事》云:‘ 匈奴 失 祁连 、 焉支 二山,乃歌曰:“亡我 祁连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 焉支山 ,使我妇女无颜色。”其慜惜乃如此。’” 清 孙枝蔚 《明妃词》之一:“镜里愁容懒更窥,閒来立马见 焉支 。”
(2).一种红色的颜料,多用以涂脸颊或嘴唇。也写作“胭脂”。《五代诗话》卷一引《稗史汇编》:“北方有 焉支山 上红蓝,北人採其花染緋,取其鲜者作胭脂,妇人粧时用此颜色,殊鲜明可爱。” 程善之 《译蒙古军歌》:“白马溅赤血,少女施焉支。”
词语解释:度支  拼音:dù zhī
(1).规划计算(开支)。《礼记·王制》“五穀皆入,然后制国用” 汉 郑玄 注:“制国用,如今度支经用。”《北齐书·唐邕传》:“比及 武平 之末,府藏渐虚, 邕 度支取舍,大有裨益。”
(2).指经费开支。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田制一》:“ 汉 之 武帝 ,度支不足,至于卖爵、贷假、榷酤、算緡、盐铁之事,无所不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蕙芳》:“女笑曰:‘婢来,亦不费母度支,皆能自得食。’”
(3).官署名。 魏 晋 始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长官为度支尚书。 南北朝 以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 隋 开皇 初改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 唐 因避 太宗 李世民 讳,改民部为户部,旋复旧称。参阅《通典·职官五》《文献通考·职官六》《唐会要·尚书省诸司下》
(4).指经商。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朱闲泉诗》:“ 仁和 朱闲泉 司训, 青湖先生 之子也。工诗善画,久困塲屋,遂改习度支。”
词语解释:条支  拼音:tiáo zhī
亦作“ 条枝 ”。
(1).古 西域 国名。约在今 伊拉克 境内。《史记·大宛列传》:“ 条枝 ,在 安息 西数千里,临 西海 。”《汉书·西域传上·安息国》:“﹝ 安息 ﹞北与 康居 、东与 乌弋山离 、西与 条支 接。”《魏书·西域传·波斯》:“ 波斯国 ,都 宿利城 ,在 忸密 西,古 条支国 也。”
(2). 唐 代西域地名。在今 苏联 吉尔吉斯 和 哈萨克 一带。 唐 设 条枝 都督府。 唐 李白 《战城南》诗:“洗兵 条支 海上波,放马 天山 雪中草。”《旧唐书·地理志三》:“ 条枝都督府 於 訶达罗支国 所治 伏宝瑟颠城 置,以其王领之。仍於其部分置八州。”
词语解释:戟支  拼音:jǐ zhī
亦作“ 戟枝 ”。 戟上横出的刃。《后汉书·吕布传》:“ 布 即一发,正中戟支。”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非有心於蜓翼,岂留情於戟枝?” 唐 刘禹锡 《春日退朝》诗:“戟枝迎日动,阁影助松寒。”
词语解释:离支  拼音:lí zhī
亦作“ 离枝 ”。 即荔枝。《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隐夫薁棣,答遝离支。” 李善 注引 晋灼 曰:“离支,大如鸡子,皮麄,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蟆即吐一物,举蟠承之,状如生离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离枝,丹荔…… 司马相如 《上林赋》作‘离支’。按 白居易 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清 洪昇 《长生殿·进果》:“一身万里跨征鞍,为进离支受艰难。” 徐朔方 校注:“离支,荔枝。”
词语解释:三支  拼音:sān zhī
(1).指 汉 末、 三国 时来 华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谶 、 支亮 和 支谦 三人。 支谦 受业于 支亮 , 亮 受业于 支谶 。当时称“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 宋 陈师道 《别宝讲主》诗:“暂息三 支 论,重参二祖禪。”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二节:“ 三国 时代 支纤 、 支亮 、 支谦 ,皆自 印度 来传教,时号‘三 支 ’”
(2).古 印度 因明学指组成比量的三个环节,即:宗(立义),因(论证),喻(设譬)。《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况,喻晓宗因。”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近人或谓 印度 三支,即是 欧州 三段。”
词语解释:皇支  拼音:huáng zhī
见“ 皇枝 ”。
词语解释:皇枝  拼音:huáng zhī
亦作“ 皇支 ”。 指皇帝的庶子或宗族。《陈书·始兴王伯茂传》:“言念皇支,尚怀悲懣。”《北史·樊子盖传》:“朕遣 越王 留守 东都 ,示以皇枝盘石,社稷大事,终以委公。”《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唐 戴孚 《广异记·张李二公》:“ 唐 开元 中,有 张 李 二公,同志相与,於 泰山 学道。久之, 李 以皇枝,思任官,辞而归。” 宋 王禹偁 《慰公主薨表》:“伏惟皇帝陛下,悲深天性,痛极皇枝。”
词语解释:旁支  拼音:páng zhī
(1).嫡亲以外的支属。《左传·隐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 唐 孔颖达 疏:“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阳武侯》:“袭侯某公薨,无子,止有遗腹,因暂以旁支代。”
(2).文艺、学术上非正统的流派。 鲁迅 《准风月谈·难得糊涂》:“大众文学‘固然赞成’,‘但那是文学中的一个旁支’。正统和正宗,是明显的。”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七节:“在当时, 李思训 、 昭道 的金碧青绿山水画是正宗,而 王维 的水墨山水画是旁支。” 孙犁 《秀露集·读〈蒲柳人家〉》:“在这一主流之外,自有旁支流派。”
词语解释:要支  拼音:yào zhī
腰肢。要,“ 腰 ”的古字。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缠足》:“ 张邦基 《墨庄漫録》云:‘如古乐府、《玉臺新咏》,皆 六朝 词人纤艷之言,类多体状美人容色之姝丽,及言妆饰之华、眉目、唇口、要支、手指之类,无一言称缠足者。’”要支,一本作“ 腰肢 ”。
词语解释:小支  拼音:xiǎo zhī
即胡,戈戟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后汉书·吕布传》:“ 布 弯弓顾曰:‘诸君观 布 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鬭。’” 李贤 注:“《周礼·考工记》曰:‘为戟博二寸,内倍之,胡参之,援四之。’ 郑 ( 郑众 )注云:‘援,直刃;胡,其孑也。’小支,谓胡也。即今之戟傍曲支。” 北周 庾信 《周使持节大将军广化郡开国公丘乃敦崇传》:“弯弓则戟破小支,抽剑则泉飞枯井。”
词语解释:兑支  拼音:duì zhī
支给。《元典章·兵部一·军粮》:“老小俱各在营,月支米四斗,若便一体兑支。”
词语解释:远支  拼音:yuǎn zhī
宗族关系较为疏远的支派。《清会典·宗人府》:“近支宗室,左翼设族长四,学长八……远支宗室,镶黄旗设族长一,学长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史料·提议优待条件》:“远支均改 汉 姓,杂居,与 汉 人同化。”
词语解释:析支  拼音:xī zhī
亦作“ 析枝 ”。 古代西戎族名之一。又称 鲜支 、 赐支 、 河曲羌 。分布在今 青海 积石山 至 贵德县 河曲 一带。《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搜 、 西戎 即叙。” 孔颖达 疏引 王肃 曰:“ 析支 在 河 关 西。”《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南朝 梁 王僧孺 《答江琰书》:“岂復能使一笥可轻,八厨斯引,且登清汉,乍弃黄污,望影 析支 ,争涂再楫!”
词语解释:贺跋支  拼音:hè bá zhī
契丹语。守门的隶役。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 刁约 使 契丹 ,戏为四句诗曰:‘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貍。’皆纪实也。移离毕,官名,如中国执政官,贺跋支,如执衣防閤。”
词语解释:起支  拼音:qǐ zhī
官署名。 北宋 承 唐 末 五代 之制,以盐铁、户部、度支三部合为三司。度支掌各种财政开支、漕运、供应全国费用等。“起支”即为度支的别称,亦指度支使。又用作“发放”解。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陈恕 为三司使,尝言三司中惟起支为难,盖一起支则无由止也,不可不慎。”
词语解释:正支  拼音:zhèng zhī
(1). 宋 制,盐商用现钱向官府购买盐钞,再以钞向盐场支盐,称为正支。参阅《宋史·食货志下四》
(2).封建宗族谱系以长房长子为正支,余为旁支。
词语解释:蹇支  拼音:jiǎn zhī
跛足。支,“ 肢 ”的古字。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八:“商声耸中夜,蹇支废前行。”
词语解释:坐支  拼音:zuò zhī
一种财经制度。(1) 清 制,凡各省、道、府以下官俸、役食、铺兵工食、驿站料价等,都摊征于民,编入地丁征收,到支用时,就在编征项下支付,称为“坐支”。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惟是州县养廉,大者无过千两,盖与坐支各款,均属办公不可少之费。”(2)民国政府曾规定,机关单位经财政部同意,可以从其征收的税款中支付一部分抵充支出,称为“坐支”。1936年停止坐支制。(3)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现金管理的企业单位,在银行的同意下从自己业务收入的现金中直接支付的一种方式。我国政府《中央金库条例》第四条规定:凡一切国家财政收入,均须由经收机关照规定期限,全部缴纳同级金库,除有特别规定者外不得坐支抵解及自行保管。
词语解释:各支  拼音:gè zhī
见“ 各支支 ”。
词语解释:各支支  拼音:gè zhī zhī
象声词。形容挣扯、断折等声音。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一折:“还家去怒生嗔,只待要各支支拷二百粗荆根。”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二折:“我把那廝脊梁骨各支支生撧做两三截。”亦省作“ 各支 ”。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把死限俄延了多半霎,生各支勒杀, 陈玄礼 闹交加。”
词语解释:令支  拼音:lìng zhī
春秋 时 山戎 属国。其地约在今 河北 滦县 、 迁安 间。公元前六六四年为 齐恒公 所灭。《国语·齐语》:“遂北伐 山戎 ,刜 令支 、斩 孤竹 而南归。” 韦昭 注:“二国, 山戎 之与也。刜,击也;斩,伐也。 令支 ,今为县,属 辽西 。”《逸周书·王会》作“不令支”,《管子·小匡》作“泠支”,又《轻重戊》作“离支”,《吕氏春秋·有始》作“令疵”,《史记·齐太公世家》作“离枝”。
词语解释:收支  拼音:shōu zhī
(1).指钱物的收入与支出。 宋 苏辙 等《〈元祐会计录〉叙》:“凡计会之实,取 元丰 之八年而其为别有五:一曰收支、二曰民赋,三曰课入,四曰储运,五曰经费。” 周恩来 《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2).犹出纳。掌管钱物收入与支出的人。《文明小史》第十七回:“新近又兼了收支一席,馆况极佳。”
词语解释:零支  拼音:líng zhī
古国名。即 令支 、 离枝 。 宋 苏辙 《民政》上四:“ 桓公 南征……北伐 山戎 ,刜 零支 ,斩 孤竹 。”参阅《史记·齐太公世家》 裴駰 集解、 司马贞 索隐。
词语解释:透支  拼音:tòu zhī
(1).开支数超过收入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连夜叫八个干僕把簿籍尽情改造,数目字眼多换过了。反説是 夏 家透支了,也诉下状来。”
(2).预支工资或利息。 华嘉 《寂寞》:“学校已放假,现在就只剩下了放假以后的那半个月薪,过了这半个月这学期的聘期便满了,假如钱已透支,那么现在好意思借吗?”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让他到县里去教一年书,一方面,省了在 成都 的许多无谓的花费,不再去透支药材生意上的红利,让它去像滚雪球般多打若干个滚。”
(3).存户经银行同意在一定限额之内提取超过存款数字的款项。
词语解释:供支  拼音:gòng zhī
供给支应;供应物资。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拨僱牛马四千餘匹,委粮员 威远 同知 张遐龄 、效力知州 徐名道 随营供支。” 王闿运 《王兵备诗序》:“州县承风,莫肯供支。”
词语解释:十二支  拼音:shí èr zhī
(1).亦作“ 十二枝 ”。《礼记·月令》“其日甲乙” 汉 蔡邕 章句:“ 大挠 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后因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史记·律书》“焉逢摄提格 太初 元年” 唐 司马贞 索隐:“《尔雅·释天》云岁阳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五:“自甲至癸为十榦,自子至亥为十二枝。” 清 刘斯组 《皇极经世书绪言》卷四:“阴数地二,二衍十二,数起十二支。”参见“ 干支 ”。
(2).佛家语。即十二因缘。参阅 宋 法云 《翻译名义集·十二支》
词语解释:干支  拼音:gān zhī
初作“干枝”。天干和地支的合称。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 许用晦 :‘年长每劳推甲子,夜寒初共守庚申’,实对干支,殊欠浑厚,无乃晚 唐 本色歟?”参见“ 干2枝 ”。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用日干支》、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干支》
词语解释:总支  拼音:zǒng zhī
某些政党或社团的总支部委员会的简称。如:总支书记;总支委员。
词语解释:折支  拼音:shé zhī
(1).折价支付的税款。 宋 范仲淹 《与尹师鲁书》:“折支已差人 许州 般取,到即走报。”
(2).弯腰。支,通“ 肢 ”。《旧唐书·张柬之传》:“扇动酋渠,遣成朋党,折支諂笑,取媚蛮夷。”
词语解释:放支  拼音:fàng zhī
发放支付。《元典章·朝纲·省部减繁格例》:“官吏俸钞已有支给通例……如经都省復奏或改授者,自都省奏准月日放支。”
词语解释:支支  拼音:zhī zhī
(1).象声词。现多写作“吱吱”。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我每日诵经到晚,肚里常是饿的支支叫哩。”《儒林外史》第十五回:“晚间果然烧起一炉火来,把罐子顿上,那火支支的响了一阵,取罐倾了出来,竟是一锭细丝纹银。”
(2).形容词后缀。《老残游记》第二十回:“ 老残 倾出来看看,有点像乳香的样子,颜色黑黯;闻了闻,像似臭支支的。”
词语解释:众支  拼音:zhòng zhī
众多的支系。多指皇族分封的诸藩国。《汉书·终军传》:“众支内附,示无外也。” 汉 王充 《论衡·指瑞》作“众枝”。
词语解释:开支  拼音:kāi zhī
(1).付出钱。 老舍 《二马》第二段十:“这里不同 中国 ,公账是由律师签字,然后政府好收税,咱们不能随便开支乱用。”
(2).支付的费用。 沙汀 《困兽记》十:“‘不过,乡下究竟俭省些呢!’ 孟瑜 说,想起了街上住家的繁重开支。” 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三年中连饭都舍不得吃,别的开支还能不紧缩到极点吗?”
(3).方言。发工资。 蓝光 《走向一条路》:“喝, 王头儿 ,开支了啊!瞧这人民券一堆堆的,这日子可真一天天强了啊!”
词语解释:预支  拼音:yù zhī
(1).谓预先借领或支付工资、稿酬等款项。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预支俸薪》:“今官吏不及支俸日期而借领之,号曰预支。” 曹禺 《日出》第四幕:“你( 李石清 )做了三天,会计告诉我你已经预支了二百五十元。” 丁玲 《韦护》第三章:“他又预支了一些薪水,常常带她到电影院去,或是饮食馆去。”
(2).比喻某种现象提前发生;或要求某种现象提前发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东西庙》:“至於春花中如牡丹、海棠、丁香、碧桃之流,皆能於严冬开放,鲜艷异常,洵足以巧夺天工,预支月令。” 刘大白 《洪水》诗:“一度两度三四度,还有预支明年的第五度呢。” 张天翼 《清明时节》四:“脸上微微有点发烫,眼睛里露出了光亮,他现在已经把胜利的快感预支了点儿过来。”
词语解释:中支  拼音:zhōng zhī
仲支,指家族中的二房。 明 宋濂 《〈望云图〉诗序》:“﹝ 唐俊 曰﹞大父生三男子,而先君居其二……颇忆先君言,堪舆家谓大父墓最佳,中支当有躋膴仕者。”
词语解释:素支  拼音:sù zhī
箭靶名。《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经玄蹄而雹散,歷素支而冰裂。” 李善 注:“玄蹄,马蹄也;素支,月支也。皆射帖名也。”射帖,矢之的。
词语解释:反支  拼音:fǎn zhī
古术数星命之说,以反支日为禁忌之日。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 孝明皇帝 尝问今旦何得无上书者?左右对曰:‘反支故。’” 汪继培 笺:“本传注云:‘凡反支日,用月朔为正。戌、亥朔一日反支;申、酉朔二日反支……子、丑朔六日反支。见《阴阳书》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世传术书,皆出流俗,言辞鄙浅,验少妄多。至如反支不行,竟以遇害;归忌寄宿,不免凶终:拘而多忌,亦无益也。” 王利器 集解:“案:今 临沂 银雀山 出土《汉元光元年歷谱》,在日干支下间书‘反’字,即所谓反支日也。”
词语解释:节支  拼音:jié zhī
节约支出
词语解释:语支  拼音:yǔ zhī
语言学上指比语族小的语言系属。详“ 语系 ”。
词语解释:语系  拼音:yǔ xì
具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同一语系内,按各语言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若干语族;同一语族可再按关系远近分为若干语支。由于世界语言十分复杂,语系的划分在语言学家中不尽一致,名称也不尽相同。
词语解释:长支  拼音:cháng zhī
旧时商店店员向店主借支款项,到年终结算,叫做长支。
词语解释:僧祇支  拼音:sēng qí zhī
即僧却崎。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佛释·僧衣》:“梵言‘僧祇支’。《西域记》云:‘正名僧迦鵄。’此云覆腋衣。”
词语解释:赭支  拼音:zhě zhī
见“ 赭时 ”。
词语解释:赭时  拼音:zhě shí
隋 唐 时 中亚细亚 的 昭武 九姓之一 石国 的异称。《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石 ,或曰 柘支 ,曰 柘折 ,曰 赭时 , 汉 大宛 北鄙也。”按,《通典·边防九》引 唐 杜环 《经行记》作“赭支”。
词语解释:额支  拼音:é zhī
指在一定时间内定额支出的钱粮。《清会典·户部八·江南清吏司》:“凡钱粮入有额徵,动有额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本县官役俸工,额支若干。”
词语解释:乐不可支  拼音:lè bù kě zhī
形容快乐到极点。《后汉书·张堪传》:“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周书·萧大圜传》:“有朋自远,扬搉古今。田畯相过,剧谈稼穡。斯亦足矣,乐不可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六回:“ 夏作人 越是乐不可支,连连吃酒。” 古华 《芙蓉镇》第一章:“他每每想到新社会有如此这般的美妙处,就高兴得在红漆高柱床上打手打脚、翻跟斗,乐不可支。”
词语解释:胡支  拼音:hú zhī
胡说。 明 杨慎 《洞天玄记·开场》:“可惜良辰美景,休要乱道胡支,请问后房子弟,搬演何代传奇?”
词语解释:可塔扑支  拼音:kě tǎ pū zhī
象声词。 元 无名氏 《破风诗》第三折:“[行者做开门科云]可塔扑支,师姑每接了门閂者。”
词语解释:各支支  拼音:gè zhī zhī
象声词。形容挣扯、断折等声音。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一折:“还家去怒生嗔,只待要各支支拷二百粗荆根。”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二折:“我把那廝脊梁骨各支支生撧做两三截。”亦省作“ 各支 ”。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把死限俄延了多半霎,生各支勒杀, 陈玄礼 闹交加。”
词语解释:肱支  拼音:gōng zhī
犹手足。比喻兄弟。《梁书·邵陵携王纶传》:“岂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
词语解释:关支  拼音:guān zhī
领取。《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都管领钧旨,自去关支银两,买办什物,打点完备。”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御前作﹞专管营造龙牀、龙桌、箱、柜之类,合用漆布、桐油、银硃等件,奏准于甲字库关支。”《清会典事例·户部九七·公主以下及额驸俸禄》:“从前 和敬固伦公主 ,虽係在京居住,而俸银缎疋,仍照外藩之例支领,年久未便裁减,仍许照旧关支。”
词语解释:超支  拼音:chāo zhī
谓支出超过计划或支取超过其应得数。 李準 《李双双小传》:“这每个月细粮决不能超支。” 陈登科 萧马 《破壁记》第七章:“原来一家五口人,全靠她一人劳动,年年超支,年年欠债。”
词语解释:蜜的支  拼音:mì de zhī
唐 时 黠戛斯 国君所住的大毡帐。《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 黠戛斯 ﹞其君曰‘阿热’……阿热驻牙 青山 ,固栅代垣,联毡为帐,号‘蜜的支’,它首领居小帐。”
词语解释:傍支  拼音:bàng zhī
分支。 徐迟 《祁连山下》二:“他总觉得这只是绘画艺术的一支傍支。”
词语解释:近支  拼音:jìn zhī
宗族关系较近的支派。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上书房设于 雍正 朝。凡诸皇子暨近支王公及岁读书,必特简翰林官使授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不久他的丈夫也死了,就在近支里面,抱了这个 罗荣统 来承嗣。”《广陵潮》第七一回:“ 海楼 他是皇室近支。”
词语解释:借支  拼音:jiè zhī
(1).向官库借用钱物以应公需。《文献通考·钱币二》:“ 张商英 为相,上言:‘当十钱自 唐 以来为害甚明……今欲权於内库并密院诸司借支应干封桩金银物帛并盐铁等,下令以当十钱盗铸为滥害法,限半年更不行用,令民间尽所有於所在军州送纳,每十贯官支金银物帛四贯文。’”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论赈济遏籴》引 章懋 《与许知县完书》:“其有户无田粮而贫困者,乃借支布政司银两以賑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藩库宜严杜借支》:“其借支款项,实有出而无入。”
(2).先期支用工资。 巴金 《寒夜》十七:“‘我应该向你说真话,’他仍然很激动地说:‘我去办公,我不过想借支一点钱。’”
词语解释:过支  拼音:guò zhī
超过应支取之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清查之法》:“如本年遇有赦免,则本年官俸役食亦照赦免月日分数扣除,不得过支。”
词语解释:亲支  拼音:qīn zhī
亦作“ 亲枝 ”。 亲族中的支裔。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一折:“这壁是 吴 国娇姿,那壁是 汉 室亲支,情愿倒赔家私,送上门儿。”《明史·广西土司传三·泗城》:“今接者,人皆传称为 梁接 ,非 应 亲枝。”
词语解释:鲜支  拼音:xiān zhī
(1).白色的绢。《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於是 郑 女曼姬,被阿锡,揄紵縞” 唐 颜师古 注:“縞,鲜支也,今之所谓素者也。”
(2).栀子的别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鲜支黄砾,蒋苧青薠。” 郭璞 注引 司马彪 曰:“鲜支,支子也。”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鲜枝”。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支子树曰鲜支。”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花卉·栀子》:“《上林赋》有鲜支,即栀子树也。”
词语解释:格支格支  拼音:gē zhī gē zhī
象声词。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 眉间尺 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格支格支地径自咬。”
词语解释:格支支  拼音:gē zhī zhī
象声词。《金瓶梅词话》第五九回:“灌下药去,也不受,还吐出来了,只是把眼合着,口中咬的牙格支支响。”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扑剌剌生分开交颈鸳,格支支轻撏撦并蒂莲。”《花城》1981年第1期:“由于年久失修,地板弓起,踩上去格支支发响。”
词语解释:杂支  拼音:zá zhī
正项之外的零碎开支。《人民日报》1955.7.19:“仔细一算账,每增加一辆小汽车,仅车辆的损耗、保养、修理、用油及司机工资和杂支等费用,每年就要多开支三千五百元。”
词语解释:橪支  拼音:rǎn zhī
香草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枇杷橪柿” 司马贞 索隐引 三国 魏 张揖 曰:“橪,橪支,香草也。”一说木名。见 司马贞 索隐引 郭璞 注。
词语解释:张支  拼音:zhāng zhī
方言。故意推辞。 孙犁 《风云初记》:“快拿去吧,别假张支了!”
词语解释:闉支  拼音:yīn zhī
即胭脂。 清 曹寅 《题画·桃柳蝴蝶》诗:“杨柳自搓青黛,山桃乱抹闉支。”参见“ 胭脂 ”。
词语解释:胭脂  拼音:yān zhī
亦作“臙脂”。 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 唐 杜甫 《曲江对雨》诗:“林花着雨臙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敦煌曲子词·柳青娘》:“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脣。” 金 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之一:“翠叶轻笼豆颗匀,臙脂浓抹蜡痕新。” 明 张景 《飞丸记·坚持雅操》:“我情愿甘劳役,思量忍命穷,拚得臙脂委落如云鬞。” 清 孙枝蔚 《后冶春次阮亭韵》:“梨花独自洗胭脂, 虢国夫人 别样姿。” 杨朔 《走进太阳里去》:“张眼一望,遍地都是齐腿腕子深的小麦,麦梢上平涂着一层胭脂色的朝阳。”
词语解释:不令支  拼音:bù lìng zhī
即 令支 。古国名。其地约在今 河北省 滦县 、 迁安县 间。《逸周书·王会》:“ 孤竹 距虚 , 不令支 玄模 。” 孔晁 注:“ 不令支 皆东北夷。” 卢文弨 云:“《汉志》, 辽西郡 有 令支县 ,即其地也。疑‘不’字及注中‘皆’字并衍。”
共12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