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擂鼓 拼音:léi gǔ
亦作“攂鼓”。 急击鼓。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三:“鸣笳攂鼓拥回军,破国平藩昔未闻。”《三国演义》第九回:“ 郭将军 可领军抄击其后,效 彭越 挠 楚 之法,鸣金进兵,擂鼓收兵。”《花月痕》第四八回:“ 掌珠 捧剑, 寳书 提刀,擂鼓三通。”词语解释:擂木 拼音:lèi mù
古代作战时从高处推下撞压敌人的木头。《水浒传》第四一回:“直杀到 江州 城下,城上策应官军早把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一本作“攂木”。《杨家将》第十五回:“及至 雁岭 ,只见 辽 兵纷纷,俱在岭头,擂木滚石,塞断其路。” 谢觉哉 《不惑集·“舍得”用脑筋》:“攻进第一重门了,遇着擂木滚石打下来,又只好退却。”词语解释:擂鼓筛锣
打鼓打锣词语解释:擂台 拼音:lèi tái
旧时武术家比武艺的台子。《说唐》第七回:“ 叔寳 看了大怒,也就跳上擂臺,直奔 史大奈 ,两个打起来。”《花城》1981年第4期:“这天,擂台前面人山人海,锣鼓喧天。”词语解释:擂捶 拼音:lèi chuí
敲打。 元 柯丹邱 《荆钗记·荐亡》:“道婆看见,一顿擂搥,打得不可思议功德。”词语解释:擂石车 拼音:lèi shí chē
亦作“攂石车”。 古时一种战具。以车载石,转石下击,杀伤敌人。《新唐书·李光弼传》:“乃彻民屋为攂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輒数十人死。”词语解释:擂槌 拼音:lèi chuí
研物用的槌子。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小经纪》“擂槌”原注:“俗谚云:‘ 杭州 人一日喫三十丈木头。’以三十万家为率,大约每十家日喫擂槌一分,合而计之,则三十丈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少保吏笔对》:“他日 古春 又过学堂,见 于 ( 于谦 )梳成三角之髻,又戏曰:‘三角如鼓架。’ 于 又即对曰:‘一秃似擂槌。’”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陷选》:“説道每日呵擂搥吃一丈,脂粉涂千担。”词语解释:擂钵 拼音:léi bō
研物用的乳钵。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上:“用钵研米曰擂……其钵亦曰擂钵。”词语解释:擂砖 拼音:lèi zhuān
旧社会乞丐以砖击胸的乞讨手段。《益世报》1930.10.23:“擂砖:擂砖乞丐类似割头者,而不若割头之甚。跪於人烟稠密之区,如庙会市集等处,以砖块自击头胸,砖肉相触,为声甚巨,口中唱遍哀词。有发慈心者,掷数文於其面前,及足两食之费,则停止工作矣。其胸前皮肉,初击被伤,露痛苦之状,久之,则肉如枯木,颇耐砖击矣。”词语解释:擂家汉 拼音:lèi jiā hàn
见“ 擂家 ”。
词语解释:擂家 拼音:lèi jiā
亦称“ 擂家汉 ”。 打擂比武的武术师。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二折:“俺家祖传三辈,是这擂家出身。”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二折:“擂家汉要智的擒,打的擒,肚有智,瞒过人。”词语解释:擂天倒地 拼音:léi tiān dǎo dì
犹言呼天抢地。形容哭喊。《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江老 夫妻女儿三口杀猪也似的叫喊,擂天倒地价哭。”《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急往前一看,见是一个小儿眠在草里,擂天倒地价哭。”词语解释:擂堆 拼音:lèi duī
臃肿。 明 冯梦龙 《山歌·汤婆子竹夫人相骂》:“长弗伶仃,壮弗擂堆。”词语解释:擂盘珠 拼音:lèi pán zhū
旧时俗谚称初来的婢仆。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井珠》:“凡纳婢僕,初来时,曰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曰算盘珠,言拨之则动。既久,曰佛顶珠,言终日凝然,虽拨亦不动。此虽俗谚,实切事情。”词语解释:擂石 拼音:lèi shí
从高处推下撞压敌人的石头。 吴先恩 《难忘的岁月·黄安失败》:“敌人一来,我们就坚守城楼,架起 太平天囯 时代的土炮,用罐子装上石灰,设上滚木、擂石,跟反革命搏斗。”词语解释:擂家 拼音:lèi jiā
亦称“ 擂家汉 ”。 打擂比武的武术师。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二折:“俺家祖传三辈,是这擂家出身。”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二折:“擂家汉要智的擒,打的擒,肚有智,瞒过人。”词语解释:擂鼓鸣锣 拼音:léi gǔ míng luó
形容作战布阵的声势。《秦併六国平话》卷中:“两边擂鼓鸣锣,各人布阵。”词语解释:擂鼙 拼音:lèi pí
亦作“攂鼙”。 击鼓。 唐 贾岛 《寄李輈侍郎》诗:“攂鼙乾霹靂,斜汉湿蟾蜍。”一本作“ 櫑鞞 ”。词语解释:擂主 拼音:lèi zhǔ
摆擂台的人词语解释:擂击 拼音:lèi jī
捶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妇未及语, 万石 以足腾起,妇颠去数尺有咫。即復握石成拳,擂击无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