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末字词组
掎摭采摭招摭攈摭挦摭指摭罗摭 
捃摭诬摭钩摭收摭拾摭窘摭  

词语解释:掎摭  拼音:jǐ zhí
(1).指摘。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 刘季绪 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南朝 梁简文帝 《与湘东王论文书》:“吾既拙於为文,不敢轻有掎摭。” 唐 颜真卿 《〈孙逖文公集〉序》:“宰相 张九龄 欲掎摭疵瑕,沉吟久之,不能易一字。”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同是宪章 少陵 ,而所造各异,駸駸乎一代之盛矣。 钱牧斋 信口掎摭,谓其摹拟剽贼,同於婴儿学语。”
(2).摘取;取得。 唐 韩愈 《石鼓歌》:“ 孔子 西行不到 秦 ,掎摭星宿遗 羲 娥 。” 宋 范成大 《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掎摭成俳体,咨询逮里甿。” 清 魏源 《拟进呈〈元史新编〉序》:“至於进士科举,罢自国初。中叶屡举屡輟,动为色目人所掎摭。 顺帝 末年始一大举行,而国将亡矣。”
词语解释:捃摭  拼音:jùn zhí
(1).采取,采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及如 荀卿 、 孟子 、 公孙固 、 韩非 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周书·儒林传·熊安生》:“乃讨论图纬,捃摭异闻,先儒所未悟者,皆发明之。”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隐》:“余为捃摭其文,附以説解,令吏士有所取法焉。”
(2).指搜罗材料以打击别人。 宋 苏轼 《与郑靖老书》之四:“某见 张君俞 ,乃始知公中间亦为小人所捃摭。”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窦群》:“ 羣 等怨,遂捃摭 吉甫 阴事告之。”
词语解释:采摭  拼音:cǎi zhí
选取,掇拾。《书序》:“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採摭羣言,以立训传。”《宋书·礼志三》:“昔 汉氏 之初,承 秦 灭学之后,採摭残缺,以备郊祀。” 宋 苏轼 《复改科赋》:“殊不知採摭英华也,簇之如锦绣;较量轻重也,等之如錙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 魏 晋 之间,採摭未备。” 清 刘毓崧 《〈古谣谚〉序》:“採摭期於至详,裁鉴期於至审。”
采集摘录。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盟会要》:“采摭托意,以矫失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词人,采摭英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太宗 时史官 张洎 等撰 太祖 史,凡 太宗 圣諭及史官采摭之事,分为朱墨书以别之,此国中有朱墨本之始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二书采摭颇精,第不备耳。”
词语解释:诬摭  拼音:wū zhí
罗织诬陷。《旧唐书·李绅传》:“唯翰林学士 韦处厚 上疏,极言 逢吉 姦邪,诬摭 绅 罪,语在《处厚传》。”
词语解释:招摭
采取;采集;拾取当道者之言隋声附和
词语解释:钩摭  拼音:gōu zhí
钩求探取。《汉书·刑法志》:“徒鉤摭微细,毛举数事,以塞詔而已。”《新唐书·王忠嗣传》:“ 李林甫 尤忌其功,日鉤摭过咎。” 章炳麟 《与尤莹问答记》:“凡鉤摭鐘鼎,诡更正文者,其无徵多如此也。”
词语解释:攈摭  拼音:jùn zhí
亦作“攟摭”。 摘取;搜集。《汉书·刑法志》:“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姦,相国 萧何 攈摭 秦 法,取其宜於时者,作律九章。”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 宗直 ﹞搜讨磔裂,攟摭融结,离而同之,与类推移,不易时月,而咸得从其条贯。”《新唐书·柳璟传》:“帝叹《新谱》《永泰新谱》)详悉,詔 璟 攟摭 永泰 后事缀成之。”
词语解释:收摭  拼音:shōu zhí
捡拾。 汉 荀悦 《申鉴·时事》:“逮至 汉 兴,收摭散滞,固已无全学矣。”
词语解释:挦摭  拼音:xián zhí
犹撏撦。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若撏摭其皮肤,徒为拟议,以成其腐臭耳,何变化之有?”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三》:“若徒撏摭奇字,詰曲其词,务为不可读以骇人耳目,此非真警策也。”参见“ 撏撦 ”。
词语解释:挦扯  拼音:xián chě
亦作“ 撏扯 ”。
(1).拉撕剥取。特指在写作中对他人的著作率意割裂,取用。 宋 刘攽 《中山诗话》:“ 祥符 、 天禧 中, 杨大年 、 钱文僖 、 晏元献 、 刘子仪 以文章立朝,为诗皆宗尚 李义山 ,号‘西崑体’,后进多窃 义山 语句。赐宴,优人有为 义山 者,衣服败敝,告人曰:‘我为诸馆职撏撦至此。’闻者懽笑。”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作“撏扯”。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弘 正 之学 杜 者,生吞活剥,以撏撦为家常,此 鲁直 之隔日疟也。” 清 宋荦 《漫堂说诗》:“顾邇来学 宋 者,遗其骨理而撏扯其皮毛;弃其精深而描摩其陋劣。” 鲁迅 《华盖集·答KS君》:“尤其害事的是他似乎后来又念了几篇骈文,没有融化,而急于挦撦,所以弄得文字庞杂。”
(2).拿取,囚禁。 明 屠隆 《綵毫记·展武相逢》:“正遇着南北干戈乱似麻,把豪杰撏撦。神龙遭兔罝,忍交那騶虞劘虎牙。”
词语解释:拾摭  拼音:shí zhí
收集。 南朝 宋 袁淑 《常山王九命文》:“拾摭遗餘,恣口所便。”《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似道 即代 吴潜 为右丞相,又差心腹人命 循州 知州 刘宗申 ,日夜拾摭其短。”
词语解释:指摭  拼音:zhǐ zhí
犹指摘。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仇隙》:“ 德裕 为相,指摭 僧孺 ,欲加之深罪。”参见“ 指摘 ”。
词语解释:指摘  拼音:zhǐ zhāi
(1).亦作“ 指謫 ”。挑出错误,加以批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 延熙 九年秋,大赦。 光 於众中责大将军 费禕 …… 光 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自信甚明,独立不惧。面折廷争,则或貽同列之忿;指謫时病,则或异大臣之为。” 清 薛福成 《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主和议者,例受人指摘。” 茅盾 《手的故事》六:“他们竟敢指摘我们贩运私货么?”
(2).指出并摘录。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读法》:“搜辑实物标本图画,初观察全体概要,授以名称;次指摘要点,详细观察;次结合以语言,以便记忆。”
词语解释:窘摭  拼音:jiǒng zhí
搜集。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陈周士》:“乃窘摭其数事,作书达之於 赵 ( 赵德渊 ),备言贜滥过恶。”
词语解释:罗摭  拼音:luó zhí
犹罗织。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控代》:“ 苏辙 奏堂皇:念臣兄沐宠光,灾起诗词投犴狴,罗摭谁怜裂痛肠。”参见“ 罗织 ”。
词语解释:罗织  拼音:luó zhī
(1).谓无中生有地多方构陷。《旧唐书·酷吏传上·来俊臣》:“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欲诬陷一人,即数处别告,皆是事状不异,以惑上下。” 宋 苏轼 《再乞郡札子》:“考其所言,皆是罗织,以无为有。”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二折:“他则待赚离了边关,罗织你些罪过。”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苏报》﹞遂引起 满清 官吏之注目,罗织成狱。”
(2).犹兜揽。《西游记》第六三回:“你原来是取经的和尚,没要紧罗织管事!我偷他的宝贝,你取佛的经文,与你何干,却来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