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小摘 拼音:xiǎo zhāi
随意采摘。 杜甫 《有客》诗“小摘为情亲” 仇兆鳌 注引 南朝 宋 谢灵运 《永嘉记》:“百卉正发时,聊以小摘供日。” 宋 惠洪 《次韵通明叟晚春》:“緑徧西园春正残,青梅小摘嗅仍看。” 清 陈确 《春晴过近思叔池上即事》诗:“邨圃新晴满眼花,携筐小摘足生涯。”词语解释:采摘 拼音:cǎi zhāi
亦作“ 採擿 ”。 摘取;选录。《隋书·经籍志四》:“ 晋 代 挚虞 ,苦览者之劳倦,於是採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隋书·王劭传》:“然其採擿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时人服其精博。”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符契元》:“时果未熟,乃有隣里小儿攀缘採摘。”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 陆澄 所注 班 史,多引 司马迁 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採摘成注,标为异説。”《朱子语类》卷八八:“《大戴礼》冗杂,其好处已被 小戴 採摘来做《礼记》了。然尚有零碎好处在。” 宋 曾巩 《方推官寄新茶》诗:“採摘东溪最上春,壑源诸叶品尤新。”
(1).摘取。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龙眼》:“其木性畏寒,白露后方可采摘,晒焙令乾,成朵,乾者名龙眼锦。”
(2).采集摘录。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王劭 ﹞在著作二十年,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世推精覈云。”词语解释:指摘 拼音:zhǐ zhāi
(1).亦作“ 指謫 ”。挑出错误,加以批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 延熙 九年秋,大赦。 光 於众中责大将军 费禕 …… 光 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自信甚明,独立不惧。面折廷争,则或貽同列之忿;指謫时病,则或异大臣之为。” 清 薛福成 《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主和议者,例受人指摘。” 茅盾 《手的故事》六:“他们竟敢指摘我们贩运私货么?”
(2).指出并摘录。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读法》:“搜辑实物标本图画,初观察全体概要,授以名称;次指摘要点,详细观察;次结合以语言,以便记忆。”词语解释:攀摘 拼音:pān zhāi
采摘,摘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姓》:“桃初实,子往攀摘。”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我踱着步,从花台这边到花台那边,不时攀摘一两片石榴叶。”词语解释:抽摘 拼音:chōu zhāi
犹抽调。 宋 岳飞 《申省措置襄汉乞兵状》:“ 飞 所乞六万之兵,虽蒙朝廷俞允,然必待 杨么 贼平,然后抽摘。”词语解释:解摘 拼音:jiě zhāi
(1).解释摘取的文句。 唐 韩愈 《赠张籍》诗:“召令吐所记,解摘了瑟僴。” 钱仲联 集释:“解摘者,谓摘取数语,问之而能解也。”
(2).亦作“ 解擿 ”。摘录,摘取。《太平广记》卷五八引《集仙录·魏夫人》:“歌毕, 王君 乃解摘经中所修之节度,及宝经之指归,行事之口诀诸要备讫,徐乃别去。” 宋 司马光 《辞修起居注第三状》:“盖以解擿章句,校讎文字,考寻仪典,编次简牘,苟策励疲駑,庶几可以逃於罪戾。”词语解释:铅摘 拼音:qiān zhāi
亦作“鈆摘”。 犹笔录。 汉 扬雄 《答刘歆书》:“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衞率会者, 雄 常把三寸弱翰,齎油素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鈆摘次之於槧,二十七岁於今矣。”《艺文类聚》卷五八引 南朝 梁 刘之遴 《与刘孝标书》:“间闻足下作《类苑》,括综百家,驰骋千载,弥纶天地,缠络万品,撮道略之英华,搜羣言之隐賾,铅摘既毕,杀青已就。”词语解释:撩摘 拼音:liáo zhāi
摘取。 唐 元稹 《春六十韵》:“撩摘花情徧,搜求好处终。”词语解释:发摘 拼音:fā zhāi
见“ 发擿 ”。
词语解释:发擿 拼音:fā tī
亦作“ 发摘 ”。
(1).揭发;举发。《后汉书·韩棱传》:“ 棱 发擿姦盗,郡中震慄,政号严平。”《隋书·裴蕴传》:“拜京兆赞治,发擿纤毫,吏民慑惮。” 宋 苏舜钦 《论五事》:“苟无讼端,莫肯发摘,知者或欲陈告,又非干己。”《清史稿·高宗纪二》:“甲戌,以 张广泗 发摘逆犯 魏王氏 、 刘奇 等,予叙。”
(2).犹阐发。《梁书·韦叡传》:“第三子 稜 ,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 叡 每坐 稜 使説书,其所发擿, 稜 犹弗之逮也。”《南史·梁鄱阳忠烈王恢传》:“幼聪颖,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
(3).犹启发,开导。《新唐书·李峤萧至忠等传赞》:“ 力士 诚腐夫庸人,不能发擿天子之迷。”词语解释:抵摘 拼音:dǐ zhāi
指责。 宋 梅尧臣 《和司马学士虑囚》:“是以大君心,惟恐横抵摘,前法著以律,后法编以册。”词语解释:瑕摘 拼音:xiá zhāi
亦作“ 瑕擿 ”。 犹瑕适。指过失。 唐 皎然 《苕溪草堂》诗:“吾高 鴟夷子 ,身退无瑕摘。” 元 揭傒斯 《京城闲居杂言》诗之四:“常恐文达士,轻薄多瑕擿。”词语解释:刊摘 拼音:kān zhāi
谓摘取。 汉 蔡邕 《琅玡王傅蔡君碑》:“包洞典籍,刊摘沉秘。”词语解释:读者文摘 拼音:dú zhě wén zhāi
美国综合性文摘月刊。1922年在纽约创刊。每年从二千种图书、著作中精选摘录,每期刊载约三十篇文章。现以英、西、葡、德、法、意、日等十七种文字、四十种版本在世界各地发行。词语解释:倍摘 拼音:bèi zhāi
亦作“ 倍擿 ”。 错乱抵牾。倍,通“ 悖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今经正纬奇,倍擿千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伪既倍摘,则义异自明。” 清 孙诒让 《札迻》卷十二:“倍擿即倍摘,字竝与适通。《方言》云:‘适,啎也。’”词语解释:那摘 拼音:nà zhāi
调拨;抽调。《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己酉,詔:‘殿前司破敌军,以五千为额。’时左翼军之改隶者,与统制官 陈敏 所募士纔二千人,乃於本司诸军那摘以充其数。”词语解释:鲜摘摘 拼音:xiān zhāi zhāi
鲜盛貌。 明 单本 《蕉帕记·叩仙》:“飞来飞去只为介点野花香,自家园里鲜摘摘牡丹芍药倒偏弗採也。”词语解释:钩摘 拼音:gōu zhāi
亦作“钩摘”。
(1).勾录摘取。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知隆兴府徐公墓志铭》:“ 留丞相 请付外,上悉鉤摘要语,多施行者。”
(2).探索寻求。 元 赵麟 《玉山草堂赋》:“予徒知掎摭於草堂之丽,而不知钩摘於玉山之名者也。”词语解释:抉摘 拼音:jué zhāi
(1).抉择;择取。 唐 陆龟蒙 《甫里先生传》:“好读古圣人书,探六籍,识大义,就中乐《春秋》,抉摘微旨。” 宋 沉洵 《〈韵语阳秋〉序》:“自 汉 魏 以来诗人篇咏,咸参稽抉摘,以品藻其是非。” 林纾 《译〈贼史〉序》:“ 迭更司 极力抉摘下等社会之积弊,作为小説,俾政府知而改之,每书必竪一义。”
(2).挑剔;揭发。 清 戴名世 《〈四书朱子大全〉序》:“近日 平湖 陆氏 、 长州 汪氏 为之抉摘其疵谬,以告於世。” 沉惟贤 《读新小说法》:“抉摘宫闈秘密,可作 唐 宋 遗事读;描摹儿女爱情,可作 齐 梁 乐府读。”词语解释:撷摘 拼音:xié zhāi
摘取。 刘师培 《论中土文字有益于世》:“而字形足以行远之由,则以顾形思义,可以穷社会之形,足备社会学家所擷摘,非东方所克私。”词语解释:摽摘 拼音:biāo zhāi
举出并予以评断。《隋书·文学传·潘徽》:“末有 李登 《声类》、 吕静 《韵集》,始判清浊,纔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伤浅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遂躬紆睿旨,摽摘是非,撮举宏纲,裁断篇部。”词语解释:搜摘 拼音:sōu zhāi
搜集摘取。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至於工文自试者,又不过於雕词鏤句之才,搜摘絶离之学。” 清 戴名世 《〈三山存业〉序》:“凡天人性命之故,礼乐制度之详,经史百家之同异,搜摘抉剔,有所得,即笔之於书。”
犹搜搅。 唐 陆贽 《论两税之弊须有厘革》:“搜摘郡县,劾验簿书。”参见“ 搜搅 ”。
词语解释:搜搅 拼音:sōu jiǎo
扰乱;搅动。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炎风日搜搅,幽怪多冗长。” 宋 黄庭坚 《谢送碾赐壑源拣芽》诗:“搜搅十年灯火读,令我胸中书传香。” 宋 方岳 《赵龙学寄阳羡茶》诗:“相思几梦山阴雪,搜搅平生书五车。”词语解释:攻摘 拼音:gōng zhāi
批评指责。《明史·文苑传二·罗玘》:“一经攻摘,且玷终身。”词语解释:文摘 拼音:wén zhāi
对文章、著作所作的简要摘述
指选出来的文章片段词语解释:捃摘 拼音:jùn zhāi
采集;摘取。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宋 严有翼 詆 东坡 诗……所用典故,被其捃摘,几无完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独应〈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然仅以自意立言,无徵不信,惧未足坚吾説也;则将以鄙陋所及,捃摘史迹,拉杂而列比之,令为徵言。”词语解释:票摘 拼音:piào zhāi
在纸片上摘录书写。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仁庙圣学》:“《野记》载: 仁庙 资质甚美,词翰并精,圣学外,尤喜举业。每试録至,则票摘瑕处以语宫官,极允当也。”词语解释:离摘 拼音:lí zhāi
脱离;离开。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猛地里难迴避,可教人怎离摘。”词语解释:嗤摘 拼音:chī zhāi
讥笑指摘。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此其指事怀忠,鬱紆激切,直可与 曲江老人 相视而笑,断不得以放利偷合,诡薄无行,嗤摘之者也。”词语解释:讥摘 拼音:jī zhāi
讥议指摘。 宋 曾巩 《寄王介卿》诗:“雅爱 张 与余,挽之置茵蓆。羣儿困不酬,吽嚬聚讥摘。”一本作“ 讥謫 ”。词语解释:讨摘 拼音:tǎo zhāi
讨究撷取。 唐 罗衮 《仓部柏郎中墓志铭》:“宗庙之事,一何专奇,讨摘奥冥,不由於师。”词语解释:剖摘 拼音:pōu zhāi
剖析摘取。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太极之理, 宋 儒矜为不传之秘,岂知 东汉 高士,已有剖摘奥义如 张遐 者。”词语解释:剽摘 拼音:piāo zhāi
犹摘录。 明 归有光 《〈卓行录〉序》:“ 休寧 程汝玉 雅志著述,颇为剽摘而汇别之,凡为书若干卷,名之曰《卓行録》。” 明 归有光 《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之一:“而 贤 等所载沿革郡名,人物古蹟,往往剽摘书传字句。”词语解释:疵摘 拼音:cī zhāi
谓指出缺点、错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何仙》:“太史大骇,取其文復閲之,殊无疵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堪舆》:“每得一地,必具图呈闺闥,判其可否。日进数图,悉疵摘之。”词语解释:牵摘 拼音:qiān zhāi
攀摘。《法苑珠林》卷十四:“夫人见后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华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词语解释:纠摘 拼音:jiū zhāi
亦作“糺摘”。 督察揭发。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 度尚 ﹞初为 上虞 长,纠摘姦伏,县中谓之神明。”《魏书·高恭之传》:“其所纠摘,不避权豪。”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必伸以糺摘,穷其负累,虽擢髮而数,庸可尽邪?”《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朕若有过,臣下尚加纠摘;汝为 开封府 尹,可不奉法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