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摘索 拼音:zhāi suǒ
犹言瑟缩。 唐 韩偓 《清兴》诗:“阴沉天气连翩醉,摘索花枝料峭寒。” 宋 林逋 《又咏小梅》:“摘索又开三两朵,团欒空绕百千迴。”
搜索。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党錮之祸,摘索无遗。”词语解释:摘取 拼音:zhāi qǔ
选摘采取。例如:摘取瓜果。
摘要引用。例如:摘取各家精要,缀集成书。词语解释:摘青 拼音:zhāi qīng
谓果实等未成熟即采摘。 宋 韩彦直 《橘录·采摘》:“岁当重阳,色未黄,有採之者,名曰摘青。”词语解释:摘句 拼音:zhāi jù
摘录文章诗歌之句。《世说新语·言语》“ 谢 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 寧康 三年九月九日,帝讲《孝经》,僕射 谢安 侍坐,吏部尚书 陆纳 、兼侍中卞耽读,黄门侍郎 谢石 、吏部 袁宏 兼执经,中书郎 车胤 、 丹阳 尹 王混 摘句。”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 放翁 古今体诗,每结处必有兴会、有意味……今就近体中摘句於后,使人见其功力之精。”词语解释:摘髭 拼音:zhāi zī
摘取髭须。喻轻而易举。语出 唐 韩愈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连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清 姚鼐 《奉答朱竹君筠用前韵见赠》:“连年摘髭取科第,射策彤庭语惊众。”词语解释:摘除 拼音:zhāi chú
切除体内某一腺体、肿瘤等。《人民日报》1983.4.26:“在改编名著时,可得……区别精华与糟粕。最精华之处,即一戏之胆,不必摘除胆囊。”词语解释:摘遍 拼音:zhāi biàn
谓截取大曲中大遍的解数所制的曲。如《泛清波摘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所谓大遍者……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裁截用之,则谓之摘遍。” 王国维 《宋元戏曲考·宋之乐曲》:“大曲遍数,往往至於数十,唯 宋 人多裁截用之。即其所用者,亦以声与乐为主,而不以词为主,故多用声无词者。”词语解释:摘阮 拼音:zhāi ruǎn
弹奏琵琶。阮咸,古琵琶的一种。相传 晋 阮咸 善奏此乐器,故名。简称阮。 宋 米芾 《西园雅集图记》:“琴尾冠紫道服摘阮者,为 陈碧虚 。” 明 高启 有《美人摘阮图歌》。 清 钱谦益 《新安汪然明合葬墓志铭》:“摩挲名蹟,吹簫摘阮。移日视荫,乃抗手而告别。”词语解释:摘破 拼音:zhāi pò
揭破;揭开。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本草》中枳实主疗,便是枳壳主疗;后人既别出‘枳壳’条,便合於‘枳实’内摘出枳壳主疗,别为一条。旧条内只合留枳实主疗。后人以 神农 《本经》,不敢摘破,不免两条相犯,互有出入。” 明 李贽 《四书评·大学》:“此篇文字极精,《大学》枢要全在于此……但其中綫索尚未经人摘破,今为一一言之。”词语解释:摘心 拼音:zhāi xīn
摘除植株枝条顶梢或顶芽的工作。《经济生活报》1983.4.23:“扦插或分株七盆成活后,要进行二至三次造型打顶(也叫打心、摘心)工作。”词语解释:摘伏 拼音:zhāi fú
犹折服。 宋 洪迈 《容斋五笔·严先生祠堂记》:“ 张伯玉 守 河阳 ,作《六经阁记》,先託游士及在职者各为之,凡七八本,既毕,并会於府。 伯玉 一一閲之,取纸书十四字,遍示客曰:‘ 六经阁 ,诸子、史、集在焉,不书,尊经也。’时 曾子固 亦预坐,惊起摘伏。”参见“ 折服 ”。
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时然临下邑,摘伏信如神。”《旧唐书·玄宗纪上》:“内外官人被诸道按察使及御史所摘伏,咸宜洗涤,选日依次叙用。”《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蒞任之后,摘伏发隐,不畏豪横。”
词语解释:折服 拼音:zhé fú
(1).制服;说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章嘉喇嘛》:“其尤著者,为折服 哲敦 番僧叛谋之事。” 郑振铎 《桂公塘》三:“他们已下了一个大决心,要掠夺 南朝 的整个江山,决不是空言所能折服的。”
(2).信服;佩服。 宋 陆游 《尚书王公墓志铭》:“公亲与民语,有寃者得尽其言。诞谩者一再詰,皆词穷折服,自谓当受罚。”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一:“ 益都 赵宫赞 秋谷 ,少负才名,於近代文章家多所訾謷,独折服於 冯定远 。” 秦牧 《语林采英·各国作家锤炼语言的故事》:“他对本国和外国的一些语言大师都十分折服。”词语解释:摘不开 拼音:zhāi bù kāi
摆脱不了。《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老爷家里有一点摘不开的家务,故此不曾去。”词语解释:摘抉 拼音:zhāi jué
(1).犹言发掘,阐发。 唐 韩愈 《送穷文》:“其次名曰学穷,傲数与名,摘抉杳微,高挹羣言,执神之机。”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引》:“ 杨子 用修 拮据《坟》《典》,摘抉隐微,白首丹铅,厥功伟矣。”
(2).犹挑剔。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二书》:“待之以久,则人之功罪善恶之实自见,虽有幽隐,不能掩也。故有渐磨陶冶之易,而无按致操切之难;有愷悌忠篤之纯,而无偏听摘抉之苛。”词语解释:摘掇 拼音:zhāi duō
采摘。 唐 元稹 《遣画》诗:“扫除田地静,摘掇园蔬美。” 元 贡师泰 《学圃吟》:“琅玕琥珀鉤珊瑚,鑱劚摘掇视密疏。”词语解释:摘星楼 拼音:zhāi xīng lóu
楼名。传说为 商 纣王 所建,极高峻。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俺又不曾彻青霄高盖起 摘星楼 。”词语解释:摘抄 拼音:zhāi chāo
见“ 摘钞 ”。
词语解释:摘钞 拼音:zhāi chāo
亦作“ 摘抄 ”。 择要抄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二:“ 仲达 妄人,其书无足取,而所载多本,不为无功,摘钞之以资参考焉。”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他的日记是摘抄,数量已经可观。”词语解释:摘得新 拼音:zhāi de xīn
词调名。因 唐 皇甫松 词首句为“摘得新”而得名。《词谱》卷一:“《摘得新》, 唐 教坊曲名……单调二十六字,六句,四平韵。” 唐 皇甫松 《摘得新》词之二:“摘得新,枝枝叶叶春。”词语解释:摘肩儿
摘下肩上的担子词语解释:摘胆剜心
形容杀人者的凶残词语解释:摘钱
因急用而临时告借词语解释:摘钞 拼音:zhāi chāo
亦作“ 摘抄 ”。 择要抄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二:“ 仲达 妄人,其书无足取,而所载多本,不为无功,摘钞之以资参考焉。”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他的日记是摘抄,数量已经可观。”词语解释:摘译 拼音:zhāi yì
摘选主要内容译出;摘要的译文。例如:本刊将压缩摘译篇幅,扩大综述版面。词语解释:摘语 拼音:zhāi yǔ
犹私语。 宋 岳珂 《桯史·叶少蕴内制》:“ 少藴 黽勉奉詔,制出告廷, 郑华原 素不乐 少藴 ,摘语 贯 曰:‘ 叶内翰 欺公,至託王言以寓微风。’” 宋 陆游 《南唐书·刁彦能传》:“又尝从 知训 宴 烈祖 於 山光寺 ,復欲加害,弟知 諫 摘语 烈祖 , 烈祖 亦驰去。” 宋 无名氏 《鬼董·金烛》:“其人姓 鱼 氏,见客喜出迎,燂汤治饭,问所以来。妇侧闻之,摘语其夫:‘此持太师寿礼,必厚齎,可图也。’”词语解释:摘句寻章 拼音:zhāi jù xún zhāng
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明 汤式 《一枝花·赠人》套曲:“论文时芸窗下摘句寻章,论武时柳营内调丝弄竹。”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语言无以合文字之通而驭其穷,文字不能求语言之是而应其变,虽摘句寻章,自詡尔雅,靡然伪体,益刺目而不可掩。”词语解释:摘引 拼音:zhāi yǐn
摘抄引证。例如:从书中摘引了几个例子。词语解释:摘僻 拼音:zhāi pì
亦作“ 摘擗 ”。 拳曲手足。谓自加拘束。《庄子·马蹄》:“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成玄英 疏:“摘僻是曲拳之行。”一说,烦碎。 郭庆藩 集释引 郭嵩焘 曰:“擿僻,当作‘摘擗’。 王逸 注《楚辞》:‘擗,析也。’摘者,摘取之;擗者,分之;谓其烦碎也。”词语解释:摘帽 拼音:zhāi mào
(1).脱下帽子。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中西礼俗之异点》:“﹝ 法国 ﹞皇帝见众人之摘帽,亦以手掀其帽,为答礼然。”
(2).比喻除去对斗争对象所给予的定性处理。《花城》1981年第5期:“那个老牧主早就摘帽了。”词语解释:摘埴索涂 拼音:zhāi zhí suǒ tú
盲人以杖点地,探索道路。喻盲目的行为。 严复 《救亡决论》:“凡舟车之运转流行,道里之险易涩滑,岩墙之必压,坎陷之至凶,摘埴索涂,都忘趋避。” 孙中山 《〈民报〉发刊词》:“姱词以为美,嚣听而无所终,摘埴索涂,不获则反覆其词而自惑。”词语解释:摘头 拼音:zhāi tóu
谓摘去头上首饰。《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良久, 月娘 进里间内,脱衣裳,摘头。”
即搔头。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搔头,一名擿头……《仪礼》‘櫛笄’注:‘榛笄有首者。’若今时刻鏤摘头矣。”参见“ 搔头 ”。
词语解释:搔头 拼音:sāo tóu
(1).以指甲或他物爬搔头部。《西京杂记》卷二:“ 武帝 过 李夫人 ,就取玉簪搔头。”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唤起搔头急,扶行几屐穿。”亦以形容焦急的神态。《黑籍冤魂》第七回:“只急得他乱跳,搔头摸脑,没有了法子。” 赵树理 《老定额》:“他看见桌上的表已经到十点四十分了,急得他一边搔头,一边拔开笔赶紧在表上填那些算好了的数字。”
(2).簪的别称。 汉 繁钦 《定情诗》:“何以结相於?金薄画搔头。” 唐 韩愈 《短灯檠歌》:“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牀。” 元 张雨 《东风第一枝·玉簪》词:“蜻蜓飞上搔头,依前艷香未歇。”词语解释:摘离 拼音:zhāi lí
脱离;分离。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二折:“直着咱在罗网,休摘离,休指望;便似一百尺的石门教我怎生撞?”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三折:“我子待便摘离,把头面收拾,倒过行李。” 明 刘兑 《娇红记》:“想佳期心攘攘,盼欢会眼巴巴。他怕不是难摘离老人家。”词语解释:摘瓜抱蔓 拼音:zhāi guā bào wàn
语本 唐 李贤 《黄台瓜辞》:“种瓜 黄臺 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后用以喻一扫而空。词语解释:摘瑕指瑜 拼音:zhāi xiá zhǐ yú
谓揭示优缺点。 明 袁宏道 《送徐太府见可入计序》:“士之执举子业者盈庭,公摘瑕指瑜,无不心折。” 明 张同奎 《上六部禀帖》:“先帝一日与 忞 评论古今名臣宿将,摘瑕指瑜,纤悉无遗。”词语解释:摘拨 拼音:zhāi bō
(1).调派。《元典章·户部八·盐课》:“採石依旧设官批验引目,摘拨军船,一同盘捉私盐。”
(2).挑选。《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正是,我愁着哥谢孝这一节。少不的也谢,只摘拨谢几家要紧的,胡乱也罢了。”词语解释:摘裂 拼音:zhāi liè
破碎零散。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下:“碑版文字,体制未甚古,虽欲叙事,却伤於多处。然文字却不摘裂,雅奥温润可玩。”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趁航船》:“ 吴思庵 先生谈及《浅学后进》,曰:‘此《韵府羣玉》,秀才好趁航船尔。’……盖言其破碎摘裂之学,祇足供谈笑也。”词语解释:摘要 拼音:zhāi yào
(1).摘录要点。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言道著》:“古 虞 言道著 自著《寿国策》,并《克敌先天机器法》……故特摘要附报,以备老马之採。”
(2).谓摘录下来的要点。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我的臆测,是以为 中国 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的,大原因便是字难写,只好节省些。当时的口语的摘要,是古人的文;古代的口语的摘要,是后人的古文。”词语解释:摘录 拼音:zhāi lù
摘要抄录;选取抄录。 明 钱德洪 《〈传习录中〉序》:“昔 南元善 刻《传习録》於 越 ,凡二册。下册摘録先师手书,凡八篇。”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潞公诗》:“ 苏文忠公 常称 潞公 长律无一字无考据,世犹未知其工妙如此……予偶读公集,摘録如右。”词语解释:摘缨 拼音:zhāi yīng
春秋 时, 楚庄王 和群臣夜宴,中途烛灭,有人在暗中引 楚王 美人衣,美人暗摘其缨(帽带),以告 楚王 。 楚王 命群臣统统摘去缨,然后举火,使那人不被发现。后来 楚 与 晋 战,其人奋力作战,以报答 楚王 。见《韩诗外传》卷七。后因用为宴宾之典。 明 叶宪祖 《易水寒》第二折:“正逢爱客琼筵啟,休夸珠履,漫摘华缨,宾和主燕喜情谐。”词语解释:摘编 拼音:zhāi biān
从某方面的文章中摘录并编辑。例如:言论摘编。词语解释:摘覆 拼音:zhāi fù
同“ 摘伏 ”。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二》:“彼铺张于条教号令之末,矜詡于发姦摘覆之神,曷足语知道?”词语解释:摘擗 拼音:zhāi pǐ
见“ 摘僻 ”。
词语解释:摘僻 拼音:zhāi pì
亦作“ 摘擗 ”。 拳曲手足。谓自加拘束。《庄子·马蹄》:“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成玄英 疏:“摘僻是曲拳之行。”一说,烦碎。 郭庆藩 集释引 郭嵩焘 曰:“擿僻,当作‘摘擗’。 王逸 注《楚辞》:‘擗,析也。’摘者,摘取之;擗者,分之;谓其烦碎也。”词语解释:摘由 拼音:zhāi yóu
机关单位收发文件时,简摘公文的事由,记录入册,以备查考,谓之“摘由”。由,事由。词语解释:摘记 拼音:zhāi jì
摘要记录;摘录。词语解释:摘脱 拼音:zhāi tuō
指释放。《实事白话报》1930.11.12:“你们有没有好亲友,可以给他托托人情,万一把他摘脱出来,也是说不定的。”词语解释:摘那 拼音:zhāi nà
犹调拨。 宋 李纲 《条具防冬利害事件札子》:“君父洞照几微,审量事势,摘那兵将,假以权宜,使得竭犬马之力,图尺寸之补。” 宋 岳飞 《申省措置襄汉乞兵状》:“此五项止是二万人……餘乞朝廷摘那,以足六万之数,速赐遣发前来,布列诸郡。”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并於防 江 效用内摘那千人,各堡二千五百人……相共守把。”词语解释:摘登 拼音:zhāi dēng
摘要刊登。例如:摘登代表发言;摘登社论。词语解释:摘桃子 拼音:zhāi táo zi
比喻坐享其成。 毛泽东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你没有挑过水,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当代》1981年第3期:“ 郭路生 更加如释重负地喘了口气。纪委有现成的材料,他只须扮演摘桃子的角色。”词语解释:摘借 拼音:zhāi jiè
谓急于用钱,临时告借。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你看这姑娘怪可怜的,你不如收留了她,大家帮补你一些,你再摘借摘借,将就着把事办了。”词语解释:摘发 拼音:zhāi fā
调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又令统制官 姚公辅 、 赵銓 守 原州 ,听候中军统制 吴挺 节制,不得自为摘发。”
(1).揭示、阐明。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诵《易经》,习《诗》、《论语》、《春秋》,略记大义,听言观论,摘发其要。”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聪明英特之士,虽摘发新理,怀抱新见,而束於教令,胥缄口结舌而不敢言。”
(2).揭发。《北齐书·冯翊王润传》:“及长,广慎方雅,习於吏职,至摘发隐伪,姦吏无所匿其情。” 宋 曾巩 《开封府狱空转官制》:“摘发姦欺,动而必中;弹治豪右,勇於敢为。” 明 沉榜 《宛署杂记·人物》:“ 严 俗健讼,公摘发如神,民莫敢欺,讼因以简。”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一个人的受难〉序》:“在 瑞士 时,常投画稿于日报上,摘发社会的隐病。”词语解释:摘印 拼音:zhāi yìn
清 制,地方官犯事,须即撤职者,即由督抚委派人员收取该官印信,限日离任,叫“摘印”。《清会典事例·吏部·外官参劾》:“特参贪酷拏问质审等犯,一面具题,一面摘印看守。”《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那晓得百姓要留这官,鸣锣罢市,围住了摘印的官,要夺回印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