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曷入声 [lá là][duō duo][sā sǎ][hè yè hē][详注1][zá][详注2][lā][è][dá][yuè sà][è][音跋。回也。又音拨。把也。][bā][hè][huò][hé][bá][wò][详注3][详注4]


注1:越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户括切,音活。《礼·礼运》越席疏布。《注》越席,翦蒲也。《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越席,结草。《广韵》或作趏。
注2:暍 《集韵》阿葛切,音遏。《博雅》焕也。又许葛切,音喝。热也。
注3:剟 音掇。削也。《郭璞·尔雅序》剟其瑕砾。《疏》剟削去其疵瑕瓦砾。剟音掇。
注4:汰 《正韵》他达切,音闼。亦滑也。《苏轼·秧马歌》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
末字词组
末摋弊摋抹摋拔摋一笔抹摋   

词语解释:末摋  拼音:mò shā
见“ 末杀 ”。
词语解释:末杀  拼音:mò shā
亦作“ 末摋 ”。
(1).抹杀。扫灭。《汉书·谷永传》:“背可惧之大异,问不急之常论,废承天之至言,角无用之虚文,欲末杀灾异,满谰诬天,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颜师古 注:“末杀,扫灭也。”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五》:“ 智 按《汉书·谷永传》‘欲末杀灾异,满谰诬天’,即‘抹摋’字,后人加手耳。”
(2).减轻;降低。《新唐书·酷吏传·吉温》:“ 萧炅 为 河南 尹,御史遣 温 到府有所讯詰,乃并治 炅 ,不为末摋。”《新唐书·张镒传》:“顷之,与 吐蕃 相 尚结赞 盟 清水 ,约牛、马为牲。 鎰 耻与盟,将末杀其礼,乃紿语 吐蕃 ,以羊、豕、犬代之。”
词语解释:弊摋  拼音:bì shā
混杂。《淮南子·俶真训》:“独浮游无方之外,不与物相弊摋。” 高诱 注:“弊摋,犹杂揉也。弊音跋涉之跋,摋读 楚 人言杀。”
词语解释:抹摋  拼音:mǒ shā
亦作“ 抹杀 ”。亦作“ 抹煞 ”。 勾销;扫灭。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唯其大翫於词而与世抹摋,人皆劫劫,我独有餘。” 马其昶 集注引 何焯 曰:“言其翫词而抹摋名利,故人所徵逐,处之裕如。” 明 陈与郊 《义犬》第五出:“抹摋了三朝报国儿,埋没了万卷传家计。”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顾加蘅》:“生审之,惭怒曰:‘吾此联岂抹煞一郡人,傖奴何得无礼?’” 茅盾 《色盲》二:“然而近来和她更疏远这事实,也不能抹煞。”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四章:“风头主义也罢,爱国主义也罢,可他实实在在干出成绩来,这点不能抹杀。”
词语解释:拔摋  拼音:bá shā
分散。《文选·王褒〈洞箫赋〉》:“其仁声……或杂遝以聚敛兮,或拔摋以奋弃。” 李善 注:“拔摋,分散也。”
词语解释:一笔抹摋  拼音:yī bǐ mǒ shā
见“ 一笔抹煞 ”。
词语解释:一笔抹煞  拼音:yī bǐ mǒ shà
一笔全部抹掉。常喻轻率地全部否定。 徐特立 《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 康 梁 是否寻得了真理是另一个问题,可是对于他们在某一个时候追求真理的热忱和劳绩,我们现在是不该一笔抹煞的。”亦作“ 一笔抹摋 ”、“ 一笔抹杀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唐 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 宋 人以八代为衰,遂一笔抹摋,而诗文从此平弱矣。” 鲁迅 《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然而新的批评家不开口,类似批评家之流便趁势一笔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