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搢绅 拼音:jìn shēn
插笏于绅。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晋读为搢绅之搢,谓插於绅带之间,若带剑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绅,射牛行事,封 泰山 下东方。”后用为官宦或儒者的代称。《东观汉记·明帝纪》:“是时学者尤盛,冠带搢绅,游雍而观化者,以亿万计。” 唐 权德舆 《知非》诗:“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内务府大员》:“内府人员惟充本府差使,不许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许与搢绅为伍。” 林纾 《与姚叔节书》:“傖人入城,购搢绅残敝之冠服,袭之以耀其乡里,人即以搢绅目之,吾弗敢信也。”词语解释:搢笏 拼音:jìn hù
亦作“ 搢忽 ”。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 阳穀 之会,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 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 。” 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 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2).引申指朝见。 明 董谷 《碧里杂存·宝志公》:“ 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词语解释:搢綎 拼音:jìn tīng
系佩玉于身。谓居官。綎,佩玉的丝绶。 宋 王安石 《寄吴氏女子》诗:“汝夫缀卿官,汝儿亦搢綎。”词语解释:搢挺 拼音:jìn tǐng
犹言振奋。 宋 苏轼 《和陶劝农》之四:“听我苦言,其福永久。利尔耝耜,好尔邻偶。斩艾蓬藋,南东其亩。父兄搢挺,以抶游手。”参见“ 搢鐸 ”。
词语解释:搢铎 拼音:jìn duó
响动金铎。《国语·吴语》:“吾先君 闔庐 不貰不忍,被甲带剑,挺鈹搢鐸,以与 楚昭王 毒逐於中原 柏举 。” 韦昭 注:“挺,拔也。搢,振也。”词语解释:搢绅录 拼音:jìn shēn lù
清 代记载京朝及外省职官履历的书,由书坊逐年刊行,详载各职官的姓名、籍贯、出身等。取古代官吏缙绅垂笏之义为书名。亦称《爵秩全函缙绅全书》。词语解释:搢扑 拼音:jìn pū
插扑于带间。示以军法警戒誓众之意。扑,教刑之具。《吕氏春秋·季秋》:“司徒搢扑,北嚮以誓之。”《淮南子·时则训》作“搢朴”。 高诱 注:“搢,插也。朴,以教导也,插置带间,赞相威仪也。司徒主众教导之也。”《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司徒搢扑,北面誓之。” 孙希旦 集解:“扑,所以罚犯令者。搢,搢於带间也。”词语解释:搢曶 拼音:jìn hū
见“ 搢笏 ”。
词语解释:搢笏 拼音:jìn hù
亦作“ 搢忽 ”。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 阳穀 之会,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 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 。” 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 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2).引申指朝见。 明 董谷 《碧里杂存·宝志公》:“ 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词语解释:搢忽 拼音:jìn hū
见“ 搢笏 ”。
词语解释:搢笏 拼音:jìn hù
亦作“ 搢忽 ”。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 阳穀 之会,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 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 。” 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 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2).引申指朝见。 明 董谷 《碧里杂存·宝志公》:“ 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词语解释:搢绅先生 拼音:jìn shēn xiān shēng
古代服儒服的读书人。《庄子·天下》:“其在於《诗》、《书》、《礼》、《乐》者, 邹 鲁 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成玄英 疏:“ 邹 鲁 之地儒服之人能明之也。” 汉 司马相如 《难蜀父老》:“至于 蜀 都,耆老大夫搢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儼然造焉。”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请於搢绅先生以求咏謌其所志。”词语解释:搢绂 拼音:jìn fú
系印绶于身。谓居官。 南朝 梁 陶弘景 《许长史旧馆坛碑》:“君虽搢紱朝班,讽议庠塾,而心标象外,志结霞门。”词语解释:搢版 拼音:jìn bǎn
插笏版于腰。引申指朝见。 卲博 《闻见后录》卷十五引 宋 雷简夫 《上韩忠献公书》:“重念 简夫 ,阻远门藩,职有所守,不获搢版约袂,疾指快读 洵 文於几格间,以豁公之亲听也,但邑邑而已。”词语解释:搢铎 拼音:jìn duó
响动金铎。《国语·吴语》:“吾先君 闔庐 不貰不忍,被甲带剑,挺鈹搢鐸,以与 楚昭王 毒逐於中原 柏举 。” 韦昭 注:“挺,拔也。搢,振也。”词语解释:搢珽 拼音:jìn tǐng
犹缙笏。《礼记·玉藻》:“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 郑玄 注:“此亦笏也。谓之珽,珽之言珽然无所屈也。”词语解释:搢朴 拼音:jìn pǔ
见“ 搢扑 ”。
词语解释:搢扑 拼音:jìn pū
插扑于带间。示以军法警戒誓众之意。扑,教刑之具。《吕氏春秋·季秋》:“司徒搢扑,北嚮以誓之。”《淮南子·时则训》作“搢朴”。 高诱 注:“搢,插也。朴,以教导也,插置带间,赞相威仪也。司徒主众教导之也。”《礼记·月令》:“﹝季秋之月﹞司徒搢扑,北面誓之。” 孙希旦 集解:“扑,所以罚犯令者。搢,搢於带间也。”词语解释:搢本 拼音:jìn běn
谓古代君王佩士所用的笏版,以示俭约。《礼记·玉藻》:“年不顺成,君衣布搢本。” 孔颖达 疏:“搢本者,本谓士笏,以竹为之,以象饰本。君遭凶年,搢插士笏,故云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