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揖让揖逊揖客揖别揖揖揖盗开门揖游 

词语解释:揖让  拼音:yī ràng
(1).宾主相见的礼仪。《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賔客摈相之礼,以詔仪容、辞令、揖让之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子大叔 见 赵简子 , 简子 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 汉 刘向 《说苑·君道》:“今王将东面,目指气使以求臣,则厮役之材至矣;南面听朝,不失揖让之礼以求臣,则人臣之材至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让盘旋,吾未见焚之自息也。”
(2).指礼乐文德。《汉书·礼乐志》:“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参见“ 三揖三让 ”。
(3).禅让。让位于贤。《韩非子·八说》:“古者人寡而相亲,物多而轻利易让,故有揖让而传天下者……当大争之世而循揖让之轨,非圣人之治也。”《南齐书·刘祥传》:“故揖让之礼,行乎 尧 舜 之朝,干戈之功,盛於 殷 周 之世。” 徐特立 《关于研究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由 尧 舜 揖让进到 禹 传子,是历史发展一个必然阶段。”
词语解释:三揖三让  拼音:sān yī sān ràng
古代迎宾之礼。《周礼·秋官·司仪》:“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 郑玄 注:“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让,让入门也。”《仪礼·乡饮酒》:“主人与宾三揖,至于阶三让。” 郑玄 注:“三揖者,将进揖,当陈揖,当碑揖。”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章:“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
词语解释:揖逊  拼音:yī xùn
(1).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 宋 叶适 《外论一》:“自 景德 元年与 契丹 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来,天子亲与之揖逊於庭,未尝一日败盟约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张芸叟 诗评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终日揖逊,求其适口者,少矣。”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三:“ 明道 先生尝至禪寺,僧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
(2).犹揖让。禅让。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三:“翰林学士 叶清臣 等言:‘本朝以揖逊得天下,而 淑 ( 李淑 )诬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慕 唐 虞 之高风,思揖逊於政权。”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淡书》:“ 勋 华 之盛,揖逊之隆,比之三家村里瓮牖酒人,真不啻几千万里矣。”
词语解释:揖客  拼音:yī kè
(1).长揖不拜之客。《史记·汲郑列传》:“大将军 青 既益尊,姊为皇后,然 黯 与亢礼。人或説 黯 曰:‘自天子欲羣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益贵,君不可以不拜。’ 黯 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 黯 。”《南齐书·蔡约传》:“大将军有揖客,復见於今。”《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 曹彬 ﹞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造其门者,皆为揖客。”
(2).向客拱手为礼。 汉 扬雄 《解嘲》:“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羣卿不揖客。”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青城老泽》:“少顷,设麦饭一鉢,菜羹一盘,当席间环以小椀,揖客共食。” 陈子范 《游蟂矶》诗:“山如揖客迎孤桨,身似劳人羡野鸥。”
词语解释:揖别  拼音:yī bié
犹拜别。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学规》:“父母与会宗,二门外揖别。”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 伯夷 ﹞向众人揖别后,携 叔齐 手向林中隐去。”
词语解释:揖揖  拼音:yī yī
群聚貌;众多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毛 传:“揖揖,会聚也。” 宋 欧阳修 《别后奉寄圣俞二十五兄》诗:“我年虽少君,白髮已揖揖。”
词语解释:揖盗开门  拼音:yī dào kāi mén
比喻接纳坏人,自取其祸。 清 王韬 《记李贼事》:“望风迎附,揖盗开门……卒至恶积祸盈,如屠犬豕。” 清 夏清贻 《何日醒·东海滨三》:“引狼入室,揖盗开门,吾党何日醒!”
词语解释:揖游  拼音:yī yóu
古代行礼时依礼仪进退俯仰。《礼记·内则》:“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齐,升降出入揖游。” 郝懿行 笺引 陈选 曰:“揖,谓进而前,其身略俯如揖也;游,扬也,谓退而后,其身微仰而扬也。” 清 刘大櫆 《乡饮宾方君墓志铭》:“为童子时,应对长者,言词多明辩,揖游皆中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