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齐平声 西[qī,夫妻][yī][tí][详注1][dī]觿[ní][lí][bī pī][bǐ][详注2][详注3][guī][guī][xī][tí][详注4][qí jī][pí]


注1:儿 音霓。姓也。《前汉·艺文志》儿良一篇。《注》师古曰:六国时人也。《儿宽传》儿宽,千乘人也。又《韵会》弱小也。通作倪。《孟子》反其旄倪。
注2:媞 音题。美好,如“西施~~而不得见兮。”安详,如“有女怀芬芳,~~步东厢。”
注3:澌 音西。与嘶同。《说文》散声也。《徐曰》若今谓马鸣为嘶也。
注4:錍 又《集韵》篇迷切。《尔雅·释器·金镞翦羽谓之鍭注》今之錍箭是也。《扬子·方言》凡箭簇胡合嬴者,广长而薄镰,谓之錍。《注》錍,普蹄反。
末字词组
招提偏提秤提准提须摩提三菩提救提羼提
菩提须菩提钩提访提关提三摩钵提无上菩提只字不提
孩提倒提拓提参提别提酒提挟提坐提
支提称提升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面命耳提梜提水提大前提
摄提提提勾提会提榱提捶提小前提白扬提
重提携提婴提葫芦提迦提掂提旧事重提 
朱提耳提一阐提胡卢提槌提浸提因提 
阐提行提阎浮提胡芦提迦旃邻提焉提移提 
挈提言提玉偏提顽提三藐三菩提拘提前提 

词语解释:招提  拼音:zhāo tí
(1).梵语。音译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后误为“招提”。其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称为招提僧坊。 北魏 太武帝 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范光禄书》:“即时经始招提,在所住山南。”《旧唐书·武宗纪》:“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樵舍外已闻犬吠,招提内尚见僧眠。”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四:“且还招提宿,寄此山夕永。”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六、《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参见“ 拓提 ”。
(2).招引提携。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书》:“公今宦游半天下矣,两京又人物之渊,左顾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
词语解释:拓提  拼音:tuò tí
即招提。 唐 杜甫 《游龙门奉先寺》诗“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仇兆鳌 注引《僧辉记》:“拓提者,梵言‘拓鬭提奢’, 唐 言‘四方僧物’。但传笔者讹‘拓’为“招”,去‘鬭’、‘奢’,留‘提’字,即今十方住持寺院耳。”参见“ 招提 ”。
词语解释:菩提  拼音:pú tí
(1).佛教名词。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百喻经·驼瓮俱失喻》:“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
(2).树名。即菩提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茂盛的菩提。”参见“ 菩提树 ”。
词语解释:菩提树  拼音:pú tí shù
常绿乔木,叶卵圆形,前端细长,花托略作球形,花隐藏在花托内,果实扁圆形。原产 印度 ,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树干上取出的乳汁可制硬树胶。我国 华南 地区用作观赏树和行道树。
词语解释:孩提  拼音:hái tí
(1).幼小;幼年。《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岐 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 唐 元稹 《莺莺传》:“余始自孩提,性不苟合。”《红楼梦》第五回:“那 宝玉 也在孩提之间,况他天性所禀,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兄弟皆如一体,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何其芳 《〈燕泥集〉后话》:“这个名字我很喜爱,因为它使我记起了孩提时的一种欢欣。”
(2).幼儿;儿童。 唐 元稹 《夜坐》诗:“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卧满床。”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四折:“你曾把愚痴的小孩提,教诲,教诲的心聪慧。” 清 骆秉章 《自订年谱·十九年己亥》:“﹝靖逆将军﹞唯知供应丰盛,养尊处优而已,如孩提之情性,作稚子之行为。”
词语解释:支提  拼音:zhī tí
梵语caitya(巴利语cetiya)的音译。也译作“制底”、“制多”等。原义集聚,佛火化后以土石、香柴积聚而成的纪念物。亦为塔、刹的别名。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亦还其里舍,货贸妻儿,营缔支提,缮写尊法。”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支提……此云聚相,谓累寳及石等,高以为相也。” 唐 颜真卿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诗:“及尔不復见,支提犹岌然。”
词语解释:摄提  拼音:shè tí
(1).星名。属亢宿,共六星。位于大角星两侧,左三星曰左摄提,右三星曰右摄提。《韩非子·饰邪》:“初时者 魏 数年东乡攻尽 陶 卫 ,数年四乡以失其国,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岁星数年在西也。”《史记·天官书》:“大角者,天王帝廷,其两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摄提。” 司马贞 索隐:“摄提之言提携也。言提斗携角以接於下也。” 元 郝经 《纬亢行》:“纲纪梁栋两摄提,招摇玄弋动光煇。” 明 徐渭 《春兴》诗之三:“二月四日吾以降,摄提尚復指苍龙。”
(2).“ 摄提格 ”的省称。《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王逸 注:“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后汉书·张纯传》:“今摄提之岁,仓龙甲寅,德在东宫。” 唐 无名氏 《冥音录》:“岁摄提,地府当有大变。”参见“ 摄提格 ”。
(3).古代传说自天地开辟至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获麟,共分为十纪。摄提为第三纪。参见“ 十纪 ”。
词语解释:摄提格  拼音:shè tí gé
岁阴名。古代岁星纪年法中的十二辰之一。相当于干支纪年法中的寅年。《尔雅·释天》:“太阴在寅曰摄提格。”《史记·天官书》:“摄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时节,故曰‘摄提格’。” 司马贞 索隐:“太岁在寅,岁星正月晨出东方。 李巡 云:‘言万物承阳起,故曰摄提格。格,起也。’”参阅 陈遵妫 《中国天文学史》第三编第十一章。
词语解释:十纪  拼音:shí jì
(1).古代传说,自天地开辟,人皇以来,至 春秋 鲁哀公 十四年,共二百七十六万年,分为十纪: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禅通、疏讫。见《广雅·释天》。 司马贞 补《史记·三皇本纪》《春秋纬》,谓十纪为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循蜚”作“脩飞”、“因提”作“回提”、“疏讫”作“流讫”,其余名目相同。
(2).十代,十世。《汉书·叙传上》:“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十纪, 汉 十世也。”
(3).指一百二十年。《文选·潘岳〈西征赋〉》:“图万载而不倾,奄摧落於十纪。” 李善 注引 孔安国 《尚书》传:“十二年曰纪。”
词语解释:重提  拼音:chóng tí
一再提出 ,再把[某事]端出来。例如:不愿意在我年老,头发都花白的时候,再向我重提此事。
词语解释:朱提  拼音:zhū tí
(1).古地名。 汉武帝 时置县,治所在今 云南省 昭通县 境。后立为郡。 南朝 梁 废。 唐 武德 初置 安上县 ,不久复改为 朱提县 , 天宝 中地入 南诏 ,移治今 四川省 宜宾县 安边镇 西南。 唐 末废。 清 蒋平阶 《送李分虎之滇黔》诗:“ 乌蛮 新幕府,属国旧 朱提 。”
(2).山名。在今 云南省 昭通县 境。盛产白银,世称朱提银。亦用作银的代称。《汉书·地理志上》:“ 朱提 ,山出银。”《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谊高矜厄且怜贫,三百朱提贱似尘。” 清 赵翼 《故公相赠郡王傅文忠公》诗:“朱提赠十流,丰貂辉冠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女一日入閒舍中……暗陬有物堆积,蹴之迕足,拾视皆朱提。”参见“ 朱提银 ”。
词语解释:朱提银  拼音:zhū tí yín
古代的一种优质白银。因产于今 云南 昭通县 境内之 朱提山 ,故称。《汉书·食货志下》:“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银一流直千,是为银货二品。”
词语解释:阐提  拼音:chǎn tí
佛教语。“一阐提”的略称。 晋 无名氏 《莲社高贤传·道生法师》:“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止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喝阐提之人,皆得成佛。” 唐 司空图 《与伏牛长老偈》之一:“不筭菩提与阐提,惟应执着便生迷。” 宋 张商英 《护法论》:“须臾老之将至,为虚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何暇更从无明业识,造端倡始,诱引后世阐提之党。”参见“ 一阐提 ”。
词语解释:一阐提  拼音:yī chǎn tí
佛教名词。梵语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迦”,略称“阐提”。意为“不具信”,或称“断善根”。佛教用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 东晋 竺道生 则谓一阐提也可成佛。《涅槃经·梵行品》:“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 宋 史尧弼 《戏中书岩宝印师方丈》诗:“放形漫浪 蜀 山西,只是人间一阐提。”
词语解释:挈提  拼音:qiè tí
(1).提携,扶植。 元 祝尧 《手植桧赋》:“嗟七十子而承挈提兮,各抱材而有施。”《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挈提姻婭,骤至美官。”
(2).携带;带领。 清 曹寅 《题〈柳村送别图〉》诗:“终手囊襆挈提轻,舟马长艰一日晴。” 章炳麟 《徐锡麟等哀辞》:“挈提死士,二人作翼。”
词语解释:偏提  拼音:piān tí
酒壶。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 元和 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盖觜柄皆具。 大和 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 郑注 ,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 唐 韩偓 《从猎》诗之三:“忽闻仙乐动,赐酒玉偏提。” 宋 林逋 《寄太白李山人》诗:“身上只衣麄直掇,马前长带古偏提。” 宋 林洪 《山家清事·酒具》:“旧有偏提,犹今酒鳖。长可尺五而匾,容斗餘。”
词语解释:须菩提  拼音:xū pú tí
(1).梵语subhūti的音译。或译为“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古 印度 拘萨罗国 舍卫城 长者 鸠留 之子,出家为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著称。《维摩诘经·弟子品》:“佛告 须菩提 :‘汝行诣 维摩詰 问疾。’” 僧肇 注:“ 须菩提 、 秦 言 善吉 。弟子中‘解空第一’也。”
(2).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景德传灯录·百丈大智禅师》:“於是创意别立禪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
词语解释:倒提  拼音:dǎo tí
(1).把人或物倒过来悬空提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此被人倒提入水揾死者也。”
(2).倒引,倒叙。《花月痕》第五回 栖霞居士 评:“此回传 痴珠 ,纯用倒提之笔,步步凌虚,高唱而入,妙文也,亦至文也。”
词语解释:称提  拼音:chēng tí
南宋 时为防止纸币(交子和会子)贬值而采取的一种金融措施。即朝廷及时以金属币收兑跌价的纸币,限制纸币发行量,规定纸币使用的界限以及按期调换等等,以维持纸币的购买力。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若要称提得所,义理均平,当使铁钱之过 江 南,亦如铜钱之过 江 北,皆有兑换之处,两无废弃之虞。”
词语解释:提提  拼音:tí tí
(1).安舒貌。《诗·魏风·葛屦》:“好人提提,宛然左辟。” 毛 传:“提提,安諦也。” 孔颖达 疏:“言安諦,谓行步安舒而审諦也。”
(2).显著,明显。《管子·白心》:“为善乎,毋提提,为不善乎,将陷于刑。”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念孙 曰:“提提,显著之貌。”《淮南子·说林训》:“旳旳者获,提提者射,故大白若辱,大德若不足。” 刘文典 集解引 王念孙 曰:“旳旳、提提,皆明也。”
词语解释:携提  拼音:xié tí
提携。 汉 焦赣 《易林·中孚之蹇》:“欢欣九子,俱见大喜,携提福至,王孙是富。”
词语解释:耳提  拼音:ěr tí
谓恳切教导。 清 曾国藩 《台州墓表》:“ 国藩 愚陋,自八岁侍府君於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詔之。”参见“ 耳提面命 ”。
词语解释:耳提面命  拼音:ěr tí miàn mìng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孔颖达 疏:“非但对面命语之,我又亲提撕其耳,庶其志而不忘。”后以“耳提面命”谓教诲殷切,要求严格。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二》:“耳提面命,颇有得于父师。”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尝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準绳,载之於书者,不异耳提面命。” 严复 《原强》:“今微论西方宗教何如,然而七日来復,必有人焉,聚其民而耳提面命之。”
词语解释:行提  拼音:xíng tí
行文提取人犯、案卷或有关之物。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又有某案奉某衙门行提。”
词语解释:言提  拼音:yán tí
见“ 言提其耳 ”。
词语解释:言提其耳  拼音:yán tí qí ěr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郑玄 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撕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啟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故丁寧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亦省作“ 言提 ”。《文选·任昉〈奏弹曹景宗〉》:“惟此庸固,理絶言提。” 吕延济 注:“理絶言提,不可与言也。”
词语解释:秤提  拼音:chèng tí
以秤悬持。喻权衡之意。 宋 戴埴 《鼠璞·楮券源流》:“自商贾惮於搬挈,於是利交子之兑换,故言楮则曰秤提,所以见有是楮,必有是钱,以秤提之也……平準、秤提,皆以权衡取义。”
词语解释:钩提  拼音:gōu tí
亦作“钩提”。 谓写字。钩、提皆书法用笔术语。 宋 陆游 《嘲子聿》诗:“讲诵多 吴 语,钩提学佐书。”
词语解释:拓提  拼音:tuò tí
即招提。 唐 杜甫 《游龙门奉先寺》诗“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仇兆鳌 注引《僧辉记》:“拓提者,梵言‘拓鬭提奢’, 唐 言‘四方僧物’。但传笔者讹‘拓’为“招”,去‘鬭’、‘奢’,留‘提’字,即今十方住持寺院耳。”参见“ 招提 ”。
词语解释:招提  拼音:zhāo tí
(1).梵语。音译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后误为“招提”。其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称为招提僧坊。 北魏 太武帝 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范光禄书》:“即时经始招提,在所住山南。”《旧唐书·武宗纪》:“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樵舍外已闻犬吠,招提内尚见僧眠。”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四:“且还招提宿,寄此山夕永。”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六、《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参见“ 拓提 ”。
(2).招引提携。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书》:“公今宦游半天下矣,两京又人物之渊,左顾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
词语解释:拓提  拼音:tuò tí
即招提。 唐 杜甫 《游龙门奉先寺》诗“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仇兆鳌 注引《僧辉记》:“拓提者,梵言‘拓鬭提奢’, 唐 言‘四方僧物’。但传笔者讹‘拓’为“招”,去‘鬭’、‘奢’,留‘提’字,即今十方住持寺院耳。”参见“ 招提 ”。
词语解释:升提  拼音:shēng tí
中医治疗因中气下陷而出现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的一种方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君所患者,阳明经疟也。 吕 医误为太阳经,以升麻、羗活二味升提之,将君妄血逆流而上,惟白虎汤可治,然亦危矣!”
词语解释:勾提  拼音:gōu tí
捉拿;拘捕。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四折:“只俺这小人不解大人机,把带伤人倒监了十日,干连人不及问,被论人尽勾提。暗暗猜疑,怎参透就中意。”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四折:“我是勾提 高邈 的军士,连他娶这个妇人都已勾到了,见元帅咱。” 明 王玉峰 《焚香记·盟誓》:“死生患难,誓不改节,有渝此盟,乞赐勾提,永沉苦海,以谢违夫之罪。”
词语解释:婴提  拼音:yīng tí
犹孩提。幼儿。 前蜀 韦庄 《信州西仙人城下月岩》诗:“羣峯若侍从,众阜如婴提。”
词语解释:一阐提  拼音:yī chǎn tí
佛教名词。梵语Icchantika的音译,亦译“一阐提迦”,略称“阐提”。意为“不具信”,或称“断善根”。佛教用以称呼不具信心、断了成佛善根的人。 东晋 竺道生 则谓一阐提也可成佛。《涅槃经·梵行品》:“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 宋 史尧弼 《戏中书岩宝印师方丈》诗:“放形漫浪 蜀 山西,只是人间一阐提。”
词语解释:阎浮提  拼音:yán fú tí
梵语,即 南赡部洲 。阎浮,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义译为洲。洲上阎浮树最多,故称 阎浮提 。诗文中多指人世间。 晋 法显 《佛国记》:“吾却后七日,当下阎浮提。”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四:“﹝有一僧﹞自作祭文云:‘唯灵生在阎浮提,不贪不妬。’” 清 钱谦益 《〈宋文宪公护法录〉序》:“抑岂知其夙受付嘱,开华严法界於阎浮提,其为云龙风虎,又有大焉者乎?”
词语解释:玉偏提  拼音:yù piān tí
玉质的酒壶。 唐 韩偓 《从猎》诗之三:“忽闻仙乐动,赐酒玉偏提。”
词语解释:准提  拼音:zhǔn tí
佛教菩萨名。梵语的音译。意为“清净”。密宗列为莲华部六 观音 之一。其形相作三目十八臂。 清 钮琇 《觚賸·佞佛》:“ 魏里 丁清惠公 之后,有伯仲二人,绩学工文,而酷嗜佛法。仲於内室供 準提 画像,凌晨必焚香诵咒,跪而礼之。”
词语解释:访提  拼音:fǎng tí
访查并提讯。 清 王有光 《吴下谚联·人命两家穷》:“吾乡一耆民,生平为人排难解纷,然未免涉及分外,恩怨参半耳。上宪访提到案,詰以私和人命,多至三十六头。”
词语解释:参提  拼音:cān tí
见“ 参题 ”。
词语解释:参题  拼音:cān tí
亦作“ 参提 ”。 奏请朝廷惩处。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 正德 中,巡抚勑諭,尚云重则参题,轻则发遣巡按御史及三司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监·内臣辱朝士》:“然邇年矿税诸璫,凌轢督抚大臣,属视藩、臬、监司,参提郡邑长史,縉绅惨祸,又不可胜纪矣。”
词语解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拼音: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佛教认为得到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 宋 苏轼 《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曰以无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 得阿罗汉道,亦曰以无所得故而得。如来与 舍利弗 若是同乎?曰:何独 舍利弗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第四二问》:“如我所言,上合佛心,我所科判,上合 阿难 原文,佛加被我, 智者大师 加被我,我疾得法华三昧,亦得普见一切色身三昧,见生蒙佛梦中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词语解释:会提  拼音:huì tí
会同提审。 清 林则徐 《拿获抢劫拒捕要犯加科等分别审明定拟折》:“臣等随会提各犯亲加研鞫。”
词语解释:葫芦提  拼音:hú lú tí
亦作“ 葫芦蹄 ”。亦作“ 葫芦题 ”。亦作“ 葫芦啼 ”。 犹糊涂。 宋 张耒 《明道杂志》:“ 钱穆父 内相本以文翰风流著称,而尹京为近时第一……一日,因决一大滞狱,内外称之。会朝处, 苏长公 誉之曰:‘所谓霹靂手也。’ 钱 曰:‘安能霹靂手?仅免葫芦蹄也。’” 宋 无名氏 《红绣鞋·遇美》曲:“葫芦题猜不破,死木藤无回活。” 元 关汉卿 《普天乐·崔张十六事》曲:“猛见了倾国倾城貌,将一箇发慈悲脸儿朦着,葫芦啼到晓。”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一折:“ 薛仁贵 本等是个庄农,倒着他做了官;我本等是官,倒着我做庄农,军师好葫芦提也。”《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我原为找这么个地方儿,近着父母的坟塋,图个清浄。谁倒是信这些因啊果啊、色呀空的葫芦提呢?”
词语解释:胡卢提  拼音:hú lú tí
亦作“ 胡芦提 ”。亦作“ 胡卢蹄 ”。 糊里糊涂;马里马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 张右史 《明道杂志》云:‘ 钱内翰 穆父 知 开封 府,断一大事。或语之曰:可谓霹靂手。 钱 答曰:仅免胡卢提。盖俗语也。’然余见 王乐道 记轻薄者,改 张邓公 《罢政诗》云:‘……如今我得休官去,一任夫君鶻露蹄。’乃作鶻露蹄,何邪?更俟识者。” 元 无名氏 《水仙子·冬》曲:“随时达变变峥嶸,混俗和光有甚争。只不如胡卢蹄每日相逐趁,到能够喫肥羊饮巨觥,得便宜是好好先生。”《水浒传》第二六回:“待要胡卢提入了棺殮了。” 清 洪昇 《长生殿·权哄》:“胡卢提掩败将功冒,怪浮云蔽遮天表。”
词语解释:胡芦提  拼音:hú lú tí
见“ 胡卢提 ”。
词语解释:胡卢提  拼音:hú lú tí
亦作“ 胡芦提 ”。亦作“ 胡卢蹄 ”。 糊里糊涂;马里马虎。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三》:“ 张右史 《明道杂志》云:‘ 钱内翰 穆父 知 开封 府,断一大事。或语之曰:可谓霹靂手。 钱 答曰:仅免胡卢提。盖俗语也。’然余见 王乐道 记轻薄者,改 张邓公 《罢政诗》云:‘……如今我得休官去,一任夫君鶻露蹄。’乃作鶻露蹄,何邪?更俟识者。” 元 无名氏 《水仙子·冬》曲:“随时达变变峥嶸,混俗和光有甚争。只不如胡卢蹄每日相逐趁,到能够喫肥羊饮巨觥,得便宜是好好先生。”《水浒传》第二六回:“待要胡卢提入了棺殮了。” 清 洪昇 《长生殿·权哄》:“胡卢提掩败将功冒,怪浮云蔽遮天表。”
词语解释:顽提  拼音:wán tí
指童年。顽,通“ 玩 ”。《人民日报》1983.8.30:“笑醒了,我顽提嬉戏的春江水波。”
词语解释:须摩提  拼音:xū mó tí
梵语sumati的译音,或译作“须摩题”。佛教语。西方极乐世界。为 阿弥陀佛 所居,意译为“妙意”、“好意”。《般舟三昧经·行品》:“独一处止念西方 防弥陀佛 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刹,其国名 须摩提 。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翻译名义集·世界》:“《大论》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弥陀经》云:‘ 阿弥陁佛 所居国土名 须摩题 。’”
词语解释:关提  拼音:guān tí
(1).行文逮捕罪犯。 明 阮大鋮 《燕子笺·伪缉》:“还要在 霍都梁 原籍,关提勾当。”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姊名 宛玉 ,嫁 淮北 程 家,与夫不协,私行脱逃。 山阳 令行文关提。”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报应·刻薄》:“县官怒,立坐当皇,取贿置库。一面通稟上司,关提收禁。”
(2).为追捕逃犯发到各地的公文。《儒林外史》第四五回:“现今 无为州 有关提在此,你説不曾到过,你且拿去自己看。” 郑观应 《盛世危言·邮政上》:“凡朝廷之詔旨,臣工之章疏,本管之上、下文移,隔省之关提、照会,统谓之公牘。”
词语解释:别提  拼音:bié tí
不要说;不用说。《红楼梦》第八回:“快别提了。一送来就知道是我的。”《红楼梦》第二四回:“求叔叔的事,婶娘别提,我这里正后悔呢。”常表示程度深,不用细说。 刘亚洲 《秦宫月》一:“但实际上别提有多愤怒了。”
词语解释:面命耳提  拼音:miàn mìng ěr tí
同“ 耳提面命 ”。 宋 刘克庄 《拟撰科诏回奏》:“词意有未稳处,仰荷明主亲洒奎画,不啻面命耳提。”参见“ 面命 ”。
词语解释:面命  拼音:miàn mìng
(1).当面告语。《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郑玄 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撕其耳。”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 定国 大惊曰:‘都未尝面命,何由便尔?此必有异。’”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尚书二》“率尔众慼出矢言”:“此九十四字,独为明顺,盖譔述之文与面命者不同也。”
(2).当面任命。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太保崔公墓志铭》:“ 宪宗皇帝 深嘉之,面命金紫,加检校职方郎中。”《新唐书·沉传师传》:“翰林缺承旨,次当 传师 , 穆宗 欲面命。”
词语解释:榱提  拼音:cuī tí
见“ 榱题 ”。
词语解释:榱题  拼音:cuī tí
亦作“ 榱提 ”。 屋椽的端头。通常伸出屋檐,因通称出檐。《孟子·尽心下》:“堂高数仞,榱题数尺。” 赵岐 注:“榱题,屋霤也。” 焦循 正义:“榱之抵檐处为榱题。其下覆以瓦,雨自此下溜,故为霤……自瓦言之为霤,自椽言之为榱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作《孝经》,死於 鲁 ” 张守节 正义引《韩诗外传》:“堂高九仞,榱提三尺。”按,今本《韩诗外传》卷七作“榱题三围”。 宋 叶适 《祭潘叔度文》:“侧躬容膝於榱题广屋之下,垢衣恶食於文绣膏粱之地。” 清 王韬 《倡建澳门镜湖医院序》:“於是榱题高下,製可从心。”
词语解释:迦提  拼音:jiā tí
梵语的音译。坚实衣,功德衣。《敦煌变文集·秋吟》:“绰绽酒霑尘点染,愿开惠施赏迦提。”
词语解释:槌提  拼音:chuí tí
弃掷;抨击。《增韵·灰韵》:“槌,掷也。《扬子》:‘槌提仁义’。”按,今本《法言·问道》作“搥”。 宋 苏轼 《叶嘉传》:“ 嘉 以皁囊上封事,天子见之……因顾谓侍臣曰:‘视 嘉 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 嘉 。”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庄子论》:“至於放言已极,太无町畦, 周 亦自伤其过也……其真荡放无检,如‘槌提’‘絶灭’所云也哉。”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中》:“ 王充 氏《论衡》八十四篇…… 刘子玄 槌提 班 马 ,不遗餘力;而独尊信是书。”
词语解释:迦旃邻提  拼音:jiā zhān lín tí
梵语音译。鸟名。据说此鸟身体柔软如细绵衣。《正法念处经·观天品》:“復有第一上妙之触,若身触之,犹如触於迦旃隣提。”原注:“迦旃隣提,海中鸟,触之大乐。有轮王出,此鸟则现。”亦作“ 迦真隣陀 ”。《法苑珠林》卷八:“迦真隣陀之鸟,生於海中,抱触之,身心猗适,胜过六欲。”
词语解释:三藐三菩提  拼音: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佛教语。梵文Samyaksambodhi的音译。指佛陀所证的“等正觉”。《心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省作“ 三菩提 ”、“ 三藐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今产太子,当证三菩提,圆明一切智。” 清 蒋士铨 《空谷香·香销》:“看他低眉合掌微微笑,把虚无打破归三藐。”
词语解释:三菩提  拼音:sān pú tí
见“ 三藐三菩提 ”。
词语解释:三藐三菩提  拼音:sān miǎo sān pú tí
佛教语。梵文Samyaksambodhi的音译。指佛陀所证的“等正觉”。《心经》:“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省作“ 三菩提 ”、“ 三藐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今产太子,当证三菩提,圆明一切智。” 清 蒋士铨 《空谷香·香销》:“看他低眉合掌微微笑,把虚无打破归三藐。”
词语解释:三摩钵提  拼音:sān mó bō tí
梵文音译。犹三昧。鉢,亦作“ 钵 ”。 宋 苏轼 《宝月大师塔铭》:“师於佛事虽若有为,譬之农夫畦而种之,待其自成,不数数然也。故余尝以为修三摩鉢提者。” 清 龚自珍 《释二门三点同异》:“《楞严》有三摩钵提,《圆觉》有三摩钵提,《涅槃》改为毘婆舍那。三摩钵提,翻观也;毘婆舍那,翻观幻也。”参见“ 三昧 ”。
词语解释:三昧  拼音:sān mèi
(1).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 《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 、 普济 ﹞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绩而嗣 忠 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
(2).奥妙;诀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 得此三昧。”《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 、 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封神演义》第八回:“ 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词语解释:酒提  拼音:jiǔ tí
即酒端子。《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酒保见説,便将酒缸、酒提、匙、筯、盏、楪,放在面前。” 陈永春 《杂记北平》:“再就是那套紫铜‘漏斗’,其馀是几两装的几个竹制‘酒提’。”
词语解释:梜提  拼音:jiā tí
筷子。《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梜” 汉 郑玄 注:“梜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梜提。”
词语解释:捶提  拼音:chuí tí
掷;抛弃。 汉 扬雄 《法言·问道》:“《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搥提仁义,絶灭礼学,吾无取焉耳。”《宋书·王微传》:“吾欲高斅 山公 ,而以 仲容 见处,徒以搥提礼学,本不参选,鄙夫瞻彼,固不任下走,未知 新沓 何如 州陵 耳。”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神仙家亦止言葆精鍊气,方欲絶弃圣知,搥提仁义,乌有所谓定之以中正仁义,主静立极者哉?”
词语解释:掂提  拼音:diān tí
犹念叨,挂念。 元 关汉卿 《西蜀梦》第一折:“唤了声 关 张 仁弟,无言低首泪双垂。一会家眼前活现,一会家口内掂提。” 元 孔学诗 《东窗事犯》第二折:“我这里明明取出,他那里暗暗掂提。”
词语解释:浸提  拼音:jìn tí
在矿石富集物中有选择地溶解其中的矿物组分
词语解释:焉提  拼音:yān tí
即阏氏。 匈奴 对王后的称呼。 汉 王充 《论衡·乱龙》:“ 金翁叔 , 休屠王 之太子也。母死, 武帝 图其母於 甘泉殿 上,署曰: 休屠王 焉提。”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焉提》:“焉提,即閼氏也。古书‘氏’‘是’通用,提从‘是’,故亦与‘氏’通。”
词语解释:拘提  拼音:jū tí
出拘票传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锡九》:“ 锡九 又诉翁壻反面之由,太守大怒,立刻拘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招状式》:“当蒙拘提到官,当堂研审,録取口供。”参见“ 拘票 ”。
词语解释:拘票  拼音:jū piào
旧时衙门开具的强制人犯有关人员到案的凭证。后由法院等签发。 清 陈贞慧 《书事·防乱公揭本末》:“初见其拘票,首予,次 吴应箕 ,次 仲驭 弟 周鍭 。” 洪深 《鸡鸣早看天》第二幕:“这不是正式的逮捕,没有法院的拘票。”
词语解释:救提  拼音:jiù tí
解救。 元 施惠 《幽闺记·诏赘仙郎》:“幸遇秀才 蒋世隆 ,惻隐存心,救提作伴。”
词语解释:无上菩提  拼音:wú shàng pú tí
佛教语。谓最高之觉悟境界。《大宝积经》卷二八:“彼菩萨信诸如来正真正觉无上菩提。” 宋 苏轼 《题王霭如来出山相赞》:“错不错,安得无上菩提成等正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凡是洞中,各有一个尊者在内做洞主,住居极乐胜境,同脩无上菩提。”
词语解释:挟提  拼音:jiā tí
即筷子。挟,通“ 梜 ”。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今人或谓箸为挟提。”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吾乡诗有 浙 派,好用替代字……箸为挟提。”
词语解释:水提  拼音:shuǐ tí
取水的器具。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下》:“算盘六面,竹灯掛四十个,水提五十个,米筛二个。”
词语解释:小前提  拼音:xiǎo qián tí
演绎推理中包含着特殊知识的前提。在三段论中指含有小项的前提。
词语解释:旧事重提  拼音:jiù shì chóng tí
把从前的事再提出来讲。 巴金 《〈沉默集(二)〉序》:“写三篇小说,将百数十年前的旧事重提,既非‘替古人担忧’,亦非‘借酒浇愁’。一言以蔽之,不敢忘历史的教训而已。”
词语解释:因提  拼音:yīn tí
相传为上古时代的纪年单位,十纪中的第八纪。《广雅·释天》:“天地辟设, 人皇 以来,至 鲁哀公 十有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曰九头、五龙、摄提、合雒、连通、序命、循蜚、因提、禪通、疏讫。” 宋 罗泌 《路史·叙十纪》:“因提八:如 辰放氏 之衣皮, 有巢氏 之编堇, 遂人氏 之出穴,皆因其变而举之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来存》:“ 李 因言其客 喀尔喀 时,其人骑兽,似鹿而非,有语言,无文字,亦无机械,如游循蜚、因提之世。”
词语解释:移提  拼音:yí tí
为要求转移管辖而向另一机构提取在押的人。 邹韬奋 《经历》三六:“一点没有犯罪的证据,所以不允许公安局移提。”
词语解释:前提  拼音:qián tí
(1).逻辑学名词。在推理上可以推出另一个判断的判断,如三段论中的大前提,小前提。
(2).犹言先决条件。 黄远庸 《最近之政局》:“故此种交涉,仅可谓为要求开议之前提,尚不得谓为正式开议。”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爱护干部与维持纪律》:“在我们这个集团里,一切须以有益于我们团体事业为前提。”
词语解释:羼提  拼音:chàn tí
佛教语。梵语的汉译。为“六度”之一,意为安心忍辱。《法界次第》卷下:“羼提, 秦 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欲修羼提,发心为先。”
词语解释:只字不提  拼音:zhī zì bù tí
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形容遗忘或无意提及
词语解释:坐提  拼音:zuò tí
等待提解(案犯、证人等)。《二刻拍案惊奇》卷四:“知县道:‘上司紧急,两个承差坐提,等不得过年。只得要烦老先生一行,晚生奉陪同往就是。’”
词语解释:大前提  拼音:dà qián tí
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中含有大项的前提。是作为结论依据的命题。
词语解释:白扬提  拼音:bái yáng tí
复姓。 后魏 有 白扬提度汗 。见《通志·氏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