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六御去声 [chù,处所,名词][yù,告也][详注1][yù,参与][详注2][xū][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粗去声。楚利也。又木名。出历山。][详注3][详注4][详注5]


注1:如 亦若也。举去声。《东方朔·七谏》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众人之难信兮,愿离情而远举。
注2:除 音箸。《诗·唐风》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传》除,去也。又《小雅》风雨攸除,鸟䑕攸去,君子攸芋。又《小雅》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传》除,开也。
注3:女 《广韵》《集韵》《韵会》尼据切,茹去声。以女妻人曰女。《书·尧典》女于时。
注4:狙 叚借爲覻字而後讀去聲。周禮蜡氏注。狙司卽覻伺也。倉頡篇曰。狙,伺候也。史,漢。狙擊秦皇帝。伏虔,應劭,徐廣皆曰。狙,伺也。方言。自關而西曰素。或曰狙。郭注云。狙,伺也。此皆千恕切。
注5:椐 音据。《诗·大雅》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共11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无据蟠据盗据霸据僭据讯据偏据龙据
割据窃据明据叨据写据判据专据侵据
凭据证据按据经据轨据蟠结根据根结盘据案据
无凭据失据无根据盘据败绩失据蹈据条据酬据
定据中据占据反据饕据跨据欠据鹊巢鸠据
本据公据典据准据义据信据辩据执据
无定据根据保据资据藩镇割据借据进退失据扼据
可据依据考据赃据单据进据进退无据抟据
雄据人据稽据参据跂据进退亡据不足为据封建割据
非据实据引据镇据论据逼据黏据攻据

词语解释:无据  拼音:wú jù
(1).没有依据或证据。 唐 颜师古 《明堂议》:“ 大戴 所説,初有近郊之言,为称 文王 之庙。进退无据,自为矛盾。” 唐 王涯 《太华山仙掌辩》:“予尝览 张平子 之赋 西京 ,至‘巨灵高掌,厥跡犹存’之辞,常以是惑……暨覩其形而咨之,果谬悠而无据也。”
(2).无所依凭。 宋 谢懋 《蓦山溪》词:“飞云无据,化作冥蒙雨。”
词语解释:割据  拼音:gē jù
分割占据。谓占据一方领土,成立政权。《汉书·叙传下》:“割据河山,保此怀民。” 唐 杜甫 《丹青引》:“英雄割据虽已矣,文彩风流犹尚存。” 宋 苏轼 《策略》:“乱臣割据,四分五裂,是伐之而已也。” 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
词语解释:凭据  拼音:píng jù
(1).占据。《周书·陆腾传》:“州民 李广嗣 、 李武 等凭据巖险,以为堡壁,招集不逞之徒,攻刼郡县,歷政不能治。” 唐 柳宗元 《剑门铭》:“凭据势胜,厚其兇徒。皇帝之仁,宥而不诛。”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段公子》:“镇署三堂后,有窰五圈,窰上覆楼五楹,绕以女墙,旧为狐所凭据。”
(2).依据,根据。《魏书·山伟传》:“后人执笔,无所凭据,史之遗闕, 伟 之由也。” 唐 颜师古 《封禅议》:“委巷浮説,不足凭据。”
(3).凭证,证据。 唐 白居易 《论姚文秀打杀妻状》:“况 阿王 已死,无以辨明。 姚文秀 自云相争,有何凭据?”《元典章·户部五·典卖》:“又有权豪势要人等,不问有无告官凭据,輒便收买。”《花月痕》第十回:“ 剑秋 道:‘我给你一个凭据罢。’説着进去,半晌取出一把摺扇递给 荷生 。” 茅盾 《子夜》十三:“我说 周二姐 是 钱葆生 的走狗,我有凭据。”
(4).依恃;倚仗。 明 李贽 《寄答京友书》:“幸而登上第,有凭据,可藉手以荐之矣。”《儒林外史》第一回:“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词语解释:无凭据  拼音:wú píng jù
不能凭信;难以料定。 宋 刘一止 《清平乐》词:“相望 吴 楚 ,远信无凭据,欲借春风吹泪去,化作愁云恨雨。”亦作“ 无凭准 ”。 元 无名氏 《小孙屠》戏文第九出:“你休得逞惺惺,杨花水性无凭准。”
词语解释:定据  拼音:dìng jù
(1).一定的准则。 宋 无名氏 《青玉案》词:“造化小儿无定据,翻来覆去,倒横直竪,眼前都如许。”
(2).犹定所。 宋 于真人 《凤栖梧》词:“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南溪,独木横桥路。”
词语解释:本据  拼音:běn jù
(1).原来所据之地。《后汉书·荀彧传》:“復若南征 刘表 ,委弃 兗豫 ,飢军深入,踰越 江 沔 ,利既难要,将失本据。”
(2).依据;遵循。 郭沫若 《集外·侠情和友谊的纪念》:“我希望 杨君 要始终本据着正确的理论把自己的一生做成一篇杰作。”
词语解释:无定据  拼音:wú dìng jù
见“ 无定準 ”。
词语解释:无定准  拼音:wú dìng zhǔn
没有一定。 宋 叶梦得 《临江山·熙春台与王取道等会别》词:“自笑天涯无定準,飘然到处迟留。”亦作“ 无定据 ”。 宋 毛幵 《渔家傲·次丹阳忆故人》词:“可忍归期无定据,天涯已听边鸿度。”
词语解释:可据  拼音:kě jù
可作依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如 淑贞 为 威姑 写遗像,邻嫗皆识之;又为 许氏 择墓地,至今称曰 田螺坟 ,皆确凿可据者也。”如:有案可据。
词语解释:雄据  拼音:xióng jù
强有力地占据。《三国志·魏志·董卓传》:“筑 郿坞 ,高与 长安 城埒,积穀为三十年储,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唐 李德裕 《与黠戛斯书》:“ 回鶻 雄据北方,代为君长。” 清 章学诚 《方志略·为毕秋帆制府撰〈荆州府志〉序》:“ 荆州 富於《禹贡》《职方》,雄据於 三国 、 六朝 、 五季 ,而衝要巖剧於前 明 。”
词语解释:非据  拼音:fēi jù
(1).《易·繫辞下》:“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后以“非据”谓非分占据的职位。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王敦 ﹞又将以无德之材,欲窃非据也。”
(2).用为才不称职的谦词。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岂可叨居,以彰非据。” 宋 王禹偁 《代吕相公让右仆射表》:“虽听已行之命,实怀非据之忧。”
词语解释:蟠据  拼音:pán jù
盘踞;占据。 唐 杜甫 《病柏》诗:“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宋 司马光 《太行》诗:“横行四极外,蟠据九河隈。”《明史·李如柏传》:“ 李氏 兵权太盛。姻亲厮养分操兵柄,环神京数千里,纵横蟠据,不可动摇。” 曹禺 《原野》第三幕:“这里蟠据着生命的恐怖,原始人想象的荒唐。”
词语解释:窃据  拼音:qiè jù
亦作“ 窃踞 ”。 用不正当手段占据。 唐 刘长卿 《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诗:“ 关中 因窃据,天下共忧慄。”《新唐书·哥舒翰传》:“ 禄山 虽窃据 河朔 ,不得人心。” 宋 苏轼 《乞罢宿州修城状》:“意谓恐有盗贼窃据,以断运路。”《清史稿·简修亲王雅布传》:“迨赴 吉安 ,以重兵围城,而 韩大任 窜逸,窃踞 寧都 ,復扰 万安 、 泰和 ,不能击灭。” 郑观应 《盛世危言·垦荒》:“故 俄 人不费一兵,不折一矢,泰然而窃据之。”
词语解释:证据  拼音:zhèng jù
(1).证明事实的根据。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若有变悔而证据明者,女氏父母兄弟,皆加刑罪。”《旧唐书·崔义玄传》:“先儒所疑及音韵不明者,兼採众家,皆为解释,傍引证据,各有条疏。”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十:“﹝区上﹞还派助理员到咱村开大会调查他们横行霸道的证据。”
(2).证明;考证。《后汉书·独行传·缪肜》:“时县令被章见考,吏皆畏惧自诬,而 肜 独证据其事,掠考苦毒。”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儁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
(3).法律用语。据以认定案件的材料。
词语解释:失据  拼音:shī jù
失去凭依。《文选·宋玉〈神女赋〉》:“徊肠伤气,颠倒失据。” 李善 注:“ 毛萇 《诗传》曰:‘据,依也。’”《后汉书·皇甫嵩传》:“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二:“我为舍人所破,狼狈失据,为君所得。”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进退失据,两无所容,此可谓调和者之戒也。”
词语解释:中据  拼音:zhōng jù
指证人、证据。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受私桥》:“﹝两人﹞互相争詈,观者如堵。问 张 ,则言 李 无良;问 李 ,则言 张 冒骗。两无中据,难定曲直。”
词语解释:公据  拼音:gōng jù
(1).官府的凭据。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欲乞立定年限,每句当及三年,如无透漏及私罪情重者,委本县令佐及捕盗官,保明申安抚司给与公据。”《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三八年凤翔长春观公据碑》:“ 凤翔 总管府公据。据全真道人 张志洞 等连状告称‘前去 磻溪谷 復建掌教 丘真人 古跡 长春观 院宇,田地在手,别无凭验,恐有磨障,乞给公据事’,奉总管钧旨,照得:本人所告是实。”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四衙门迁客》:“近日吏部、翰林、科、道外謫者,皆不赴任,仅身至境上,移文索公据,归而待迁。”
(2). 宋 代的一种官方钞券。《宋史·食货志下三》:“﹝ 高宗 绍兴 ﹞二十九年,印公据、关子,付三路总领所: 淮西 、 湖广 关子各八十万緡, 淮东 公据四十万緡,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等。”
词语解释:根据  拼音:gēn jù
(1).盘踞。《汉书·霍光传》:“党亲连体,根据於朝廷。” 明 陆深 《停骖录摘抄续》:“愚民误中妖术……聚为烧香之党,根据 汝 潁 ,蔓延 河 洛 。”
(2).依据。作为根据的事物。 元 虞集 《牟伯成墓碑》:“谈笑倾倒,援引根据,不见涯矣。”《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这般没根据的话,就骗三岁孩子也不肯信,如何哄得我过。” 丁玲 《韦护》第三章:“到底我们思想的根据在那里?我们到底懂了那些没有。”
(3).依据。表示以某种事物或行动作为前提或基础。 巴金 《灭亡》第六章:“他的作品写成后,他总要先拿给她看,常常根据她底意见修改。”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七章:“根据 石得富 说的情况,山炮连长和指导员断定那东坡上集中了一六五旅的全部辎重弹药和直属单位。”
(4).根基,基础。 元 白珽 《续演雅十诗》之四:“何如百年身,反尔无根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唐宋文选》:“ 皮袭美 根据深厚,若在 韩 门,当肩随 习之 。”
(5).基地,根据地。 陈春生 《戊申熊成基安庆起义记》:“革命军势渐不支,不得已向 集贤关 退却,变更战略,拟取 庐州 为根据,然后号召 凤 潁 豪杰,进窥中原。”《“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青岛潮》:“初 德国 亚东舰队于远东欲得适宜之地为海军根据及商港,曾游弋于 中国 沿海一带。”
词语解释:依据  拼音:yī jù
(1).把某种事物作为依托或根据。《释名·释言语》:“基,据也。在下,物所依据也。”《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 攸之 起事, 羣 从下 郢 ,於路先叛,结柴於 三溪 ,依据深险。” 宋 司马光 《袝庙议》:“事不经见,难可依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依据这个所谓‘先南后北’的方针, 宋太祖 在九六二年分派众将驻守北边和西北各州。”
(2).作为根据或依托的事物。《礼记·曲礼上》:“必则古昔称先王” 汉 郑玄 注:“言必有依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沽河》:“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 清 俞樾 《〈七侠五义〉序》:“簫管中郎,衣冠优孟,本无依据,何惮更张?” 陈毅 《渡黄河作歌》:“国贼授首看日近,狗党狐羣失依据。”
词语解释:人据  拼音:rén jù
人之所凭依,指人赖以生存的事物。《庄子·寓言》:“天有歷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 成玄英 疏:“夫星历度数,玄象丽天;九州四极,人物依据。”一说为人所占据,指邦国地域。参阅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
词语解释:实据  拼音:shí jù
确实的证据;确凿的事实。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威逼》:“彼讼师者,揑影摶沙,未可深信,须众証分明,显有实据,然后可拟也。” 清 姚鼐 《泰山道里记序》:“设每邑有篤学好古能游览者,各考纪其地土之实据,以参相校订,则天下地志何患不善!”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牧庵相国》:“公至 晋 访之,皆无实据,某实 董 仇家,故欲倾陷。”
词语解释:盗据  拼音:dào jù
割据;强占。《旧唐书·罗威传》:“ 田承嗣 盗据 相 、 魏 、 澶 、 博 、 卫 、 贝 等六州。” 宋 王安石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至道 中, 李继迁 盗据 河西 银 夏 等州。”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行盐》:“ 元 末之 张士诚 以监徒而盗据 吴会 。” 杨笃生 《新湖南》第二篇:“ 湖南 者,吾辈之家室也,一旦为他人盗据,将托宿于何所?”
词语解释:明据  拼音:míng jù
明确的证据或依据。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子犹怀疑,求之明据。”《三国志·吴志·张昭传》“州里才士 陈琳 等皆称善之” 裴松之 注引 张昭 著论曰:“夫类事建议,经有明据,传有徵案,然后进攻退守,万无奔北,垂示百世,永无咎失。”
词语解释:按据  拼音:àn jù
(1).谓屯兵支援。《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 军 长平 ,以按据 上党 民。” 司马贞 索隐:“谓屯兵 长平 ,以据援 上党 。”
(2).依据。《新唐书·刘子玄传》:“ 子玄 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於 吴兢 ,别撰《刘氏家史》《谱考》……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宋 王禹偁 《谢加朝请大夫表》:“凡所改更,皆有按据,庶彰帝业,以副天心。”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而纂辑之史,则以博雅为事,以一字必有按据为归。”
词语解释:无根据  拼音:wú gēn jù
在道理和事实方面缺乏确实依据的。例如:无根据的指责。
词语解释:占据  拼音:zhàn jù
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宋史·外国传八·吐蕃》:“汝等占据木植,伤杀军人。”《水浒传》第一○五回:“遂被那厮占据了 房州 为巢穴。”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淡白的天光,也占据着每个角落,给房间涂上一层梦幻的颜色。” 峻青 《黎明的河边·烽火山上的故事》:“忘记了饥渴,忘记了寒冷,悲愤占据了我的全身。”
词语解释:典据  拼音:diǎn jù
(1).掌管,占据。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中》:“中郎将 张均 上书曰:‘ 张角 所以能兴兵作乱,万民乐附之者,原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子、兄弟、昬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搉财利,侵冤百姓。’”《后汉书·杨秉传》:“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
(2).典实和根据。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释《穀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又引《左氏》《公羊》以解此传,文义违反,斯害也已。”《旧唐书·王方庆传》:“每所酬答,咸有典据。”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故其为小説,亦卓然可观, 唐 宋 文人多引为典据。”
词语解释:保据  拼音:bǎo jù
占据。《三国志·蜀志·杨戏传》:“骠骑奋起,连横合从,首事 三秦 ,保据 河 潼 。”《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五年》:“ 石勒 谋保据 江 、 汉 ,参军都尉 张宾 以为不可。会军中飢疫,死者太半,乃渡 沔 ,寇 江夏 。”
词语解释:考据  拼音:kǎo jù
指对古籍文字音义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一:“ 文潞公 为平章事,首请立庙於 洛 ,终无所攷据,不敢轻作。”
(1).根据事实查考证实。 宋 王安石 《答韶州张殿丞书》:“盖其所传,皆可考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命御史 杨桓 辨其文……且以出处始末考据以上。”《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舅太太万想不到,问了一句就招了姑老爷这许多考据。”
(2).研究历史、语言等的一种方法。通过考核事实和归纳例证,提供可信材料,从而作出结论。考据方法主要是训诂、校勘和资料的搜辑整理。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孟子》:“引‘雨我公田’以证 周 用助法,考据之学也。” 清 冯桂芬 《阙里致经堂记》:“ 汉 学善言考据,凡名物、象数、文字形声、训詁,非 汉 儒不传。” 朱自清 《经典常谈·文》:“当时汉学家提倡考据,不免繁琐的毛病。”参见“ 考据学 ”。
词语解释:考据学  拼音:kǎo jù xué
运用考据方法,对古籍语义和历代名物典章制度进行研究、考核、辨证,以期确凿有据的一种学问。 明 清 之际学者 顾炎武 等主张“通经致用”,推崇 汉 儒朴实学风,反对 宋 儒空谈义理,开创了考据学之先河。 清 阎若璩 、 胡渭 等用考据方法治经,皆有所创获。至 乾隆 、 嘉庆 时 惠栋 、 戴震 、 段玉裁 、 王念孙 、 王引之 等考据之学极盛。人尊之为“汉学”,以示与“宋学”有别。
词语解释:稽据  拼音:jī jù
(1).犹根据。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六壬天十二辰之名,古释其义曰:‘正月阳气始建,呼召万物,故曰登明……十二月为酒醴以报百神,故曰神后。’此説极无稽据、义理。” 胡道静 校注:“稽, 弘治 本作‘根’。”
(2).查考依据。《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朕欲集国朝以来至昨 代州 定地界文案,以类编次为书,使后来得以稽据。” 明 李东阳 《戴公墓志铭》:“已而礼部稽据典制以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定军次实录》:“若谓创天地事不知几千万年,无所稽据,此言亦是真实。”
词语解释:引据  拼音:yǐn jù
犹引证。《后汉书·荀爽传》:“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魏收 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三易》:“此皆不用《周易》,而别有引据之辞。” 鲁迅 《花边文学·〈如此广州〉读后感》:“《自由谈》上有一篇《如此广州》,引据那边的报章……真写得有声有色。”
词语解释:霸据  拼音:bà jù
(1).称霸割据。 宋 苏轼 《鳆鱼行》:“中间霸据关梁隔,一枚何啻千金值。”
(2).霸占,占据。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二七回:“﹝ 噶尔丹 ﹞篡了汗位,并将 和硕特 、 杜尔伯特 、 土尔扈特 等部,尽行霸据。” 曲波 《林海雪原》二九:“本来从前 马希山 是独占山头,霸据一方的。”
词语解释:叨据  拼音:dāo jù
谓占居不应有的职位。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识量》:“吾少不才,位居宰相,汝今又得州牧,叨据过分,人所嫉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臣性禀朴愚,材昧机变,皆为叨据;果窃显荣,一心唯知効忠,万虑未尝念失。”
词语解释:经据  拼音:jīng jù
载于经典的依据。 唐 韩愈 《禘祫议》:“自 魏 晋 已降,始有毁瘞之议,事非经据,竟不可施行。”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行香》:“ 文宗 朝,省掾奏设斋行香,事无经据,乃罢。”
词语解释:盘据  拼音:pán jù
(1).同“ 盘踞 ”。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王维》:“或説 维 咏《终南山》诗讥时也。诗曰:‘ 太一 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言势燄盘据朝野也。”《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平乐》:“东南入 梧 ,溪洞林菁,多为 瑶 人盘据。” 瞿秋白 《论大众文艺·大众文艺的问题二》:“反动的大众文艺,就利用这一点,而更加根深蒂固的盘据在劳动民众的文艺生活里面。”
(2).犹根据;根本。 清 黄宗羲 《与友人论学书》:“用微以灵明知觉归於识神,无欲而静,尤为识神之盘据。”
词语解释:反据  拼音:fǎn jù
反叛割据。《后汉书·隗嚣传》:“大臣反据,亡形已成。”
词语解释:准据  拼音:zhǔn jù
依据。《宋书·礼志三》:“﹝明堂之制﹞参详 郑玄 之注,差有準据; 裴頠 之奏,窃谓可安。” 郭沫若 《盲肠炎·不读书好求甚解》:“增殖国民工场与生产机关,准据一种共同的计画以开辟并改良土地。” 郭沫若 《今昔集·由诗剧说到奴隶制度》:“我想诗剧或叙事诗是可以准据图案的存在而要求其存在的。”
依据。《南齐书·礼志上》:“ 永明 中起瓦屋,形製宏壮。检案经史,无所准据。”
词语解释:资据  拼音:zī jù
(1).依据;根据。 唐 道宣 《续高僧传·日月律下·唐京师宏福寺智首》:“於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鎣以珠宝,饰以丹青,为列代之仪表,亦行学之资据,各铭景行,树於塔右。”
(2).依托,依靠。 明 李开先 《对荆孙照磨墓志铭》:“城东十里,有田二十亩,乃治一圃,结一楼,蒔花种树,每春雨既晴,秋风初动,游玩之餘,则督耕省稼,岁时伏腊,有所资据。”
词语解释:赃据  拼音:zāng jù
贪赃的罪证。 清 李渔 《怜香伴·冤褫》:“説老师贿赂公行,是非倒置,以优为劣,以劣为优,后面开了赫诈秀才的款单,件件都有赃据。”
词语解释:参据  拼音:cān jù
验证。《孔丛子·嘉言》:“凡言其方(指疗疾之方)者,称其良也。且以参据所以已之之方优劣耳。”
词语解释:镇据  拼音:zhèn jù
镇守。《三国志·吴志·宗室传评》:“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
词语解释:僭据  拼音:jiàn jù
谓非一统王朝的割据统治。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 六朝 所製,则出於偏安僭据之域,君子固有讥焉。”
词语解释:写据  拼音:xiě jù
犹字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测字的看了道:‘这是一张写据。’”
词语解释:轨据  拼音:guǐ jù
谓按照当时法定标准行事。《管子·山国轨》:“穀为下,币为上。百都百县轨据,穀坐长十倍。” 郭沫若 等集校:“轨据,谓依据也。即照令行事。” 马非百 新诠:“‘轨据’,谓按照‘轨程’所揭示之数据而管制之。”
词语解释:败绩失据  拼音:bài jì shī jù
谓事业失败而无所凭依。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贤良续刻第三则》:“歷数世,未尝有败绩失据之过。” 梁启超 《敬告国中之说实业者》:“及今几经败绩失据,犹復漠然无所动於中。”
词语解释:饕据  拼音:tāo jù
贪得而窃据。《晋书·惠帝纪》:“至使逆臣 孙秀 敢肆凶虐,窥间王室,遂奉 赵王 伦 饕据天位。”
词语解释:义据  拼音:yì jù
释义与考据。《后汉书·郑玄传》:“初,中兴之后, 范升 、 陈元 、 李育 、 贾逵 之徒争论古今学,后 马融 答 北地 太守 刘瓌 及 玄 答 何休 ,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词语解释:藩镇割据  拼音:fān zhèn gē jù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词语解释:单据  拼音:dān jù
收付款项、货物等的凭据。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八章:“他整理着单据,有一个同志替他把账写成一张单子。” 骆宾基 《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吏》:“任何单据,他都是保存起来的。”
词语解释:跂据  拼音:qí jù
垂足偏倚而坐。为不端肃之姿势。《南齐书·魏虏传》:“虏主及后妃常行,乘银鏤羊车,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脚辕中;在殿上,亦跂据。”
词语解释:论据  拼音:lùn jù
(1).立论的根据,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 孟子 之距 杨 墨 ,则毫无论据。”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也找不出牙齿色黄,即有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论据。” 沙汀 《老烟的故事》:“但这笑,并不是因为他论据不足,分析有着错误的地方,他的话都是很中肯的。”
(2).逻辑学指用来证明论题的判断。
词语解释:讯据  拼音:xùn jù
指审讯笔录和人证物证。《世无匹》第六回:“贿通关节现有合同。此係旁人告发,臺諫纠参,讯据昭然,何得尚尔巧辩?”
词语解释:判据  拼音:pàn jù
判断的根据。例如:没有判据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词语解释:蟠结根据  拼音:pán jié gēn jù
盘据勾结。《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十四年》:“由是以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復得窥其多少,校其赢缩,殆二十年。宦官领其事者三百餘员,皆蚕食其中,蟠结根据,牢不可动。”
词语解释:蹈据  拼音:dǎo jù
犹据守。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故躬破于 徐方 ,地夺于 吕布 ,彷徨东裔,蹈据无所。”
词语解释:跨据  拼音:kuà jù
跨有;据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以丞相録尚书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蜀 法正 曰:“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隋书·列女传·谯国夫人》:“世为 南越 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餘万家。”
词语解释:信据  拼音:xìn jù
(1).相信而当作依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段氏》:“乃命骑诣 段 ,而 段 已死。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2).真实可信的证据。 鲁迅 《坟·人之历史》:“ 达尔文 言此,所征引信据,盖至繁博而坚实也。”
词语解释:借据  拼音:jiè jù
向人借取钱物时写的书面凭证,由出借人保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六回:“仗着他老子的脸,人家都相信他,商定了利息,订定了日期,写了借据。”如:掌柜的一手接过借据,一手就把钱给了他。
词语解释:进据  拼音:jìn jù
进入并占据。《晋书·庾翼传》:“臣虽未获长驱中原,馘截凶丑,亦不可以不进据要害,思攻取之宜。”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三月丁卯, 武周 南破 楼烦郡 ,进据 汾源宫 。”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八节:“﹝ 英国 ﹞不让 沙俄 在 中国 北部扩充势力,也不愿 法国 进据 云南 , 日本 占领 福建 。”
词语解释:进退亡据  拼音:jìn tuì wáng jù
同“ 进退无据 ”。 《魏书·袁翻传》:“且三雍异所,復乖 卢 蔡 之义;进退亡据,何用经通?”
词语解释:逼据  拼音:bī jù
犹侵占。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 乌丸 三种,崇乱二世, 袁尚 因之,逼据塞北。”
词语解释:偏据  拼音:piān jù
谓据有一隅之地。 汉 张衡 《东京赋》:“彼偏据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
词语解释:专据  拼音:zhuān jù
独占。《后汉书·刘永传》:“ 永 遣使拜 宪 翼汉大将军, 步 辅汉大将军,与共连兵,遂专据东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愚以为军中之书记,节度使之喉舌。指事立言而上达,思中天心;发号出令以下行,期悦人意。谅非容易,而可专据。” 清 管同 《馀霞阁记》:“今 陶君 筑室不於家,而置诸僧舍,示其可共诸人,而己之不欲专据也。”
词语解释:根结盘据  拼音:gēn jié pán jù
形容基础牢固,势力强大。盘,通“ 磐 ”。《新唐书·文艺传下·李翰》:“有如贼因 江 淮 之资,兵广而财积,根结盘据,西向以拒,虽终歼灭,其旷日持久必矣。”
词语解释:条据  拼音:tiáo jù
(1).逐条引证。《新唐书·蒋乂传》:“会詔问神策军建置本末,中书讨求不获,时集贤学士甚众,悉亡以对。乃访 乂 , 乂 条据甚详。”
(2).即单据。 柳青 《铜墙铁壁》第八章:“你知道个大概就行了……操心账写错,操心把条据给人家开错。”
词语解释:欠据  拼音:qiàn jù
借债的字据。即今之借条、欠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若説是凭空写个欠据,万一你的法子不灵呢,欠据落在你手里,你随意可以来讨的,叫 龙二爷 拿甚么法子对付你?”
词语解释:辩据  拼音:biàn jù
辩论的依据。《新唐书·刘子玄传》:“ 子玄 善持论,辩据明鋭。”
词语解释:进退失据  拼音:jìn tuì shī jù
同“ 进退无据 ”。 《资治通鉴·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 豫州 刺史 裴叔业 侵 魏 楚王戍 , 魏 傅永 伏兵击其后,破之, 叔业 进退失据,遂走。”《明史·尹昌隆传》:“若沉吟不断,进退失据,将求为 丹徒 布衣且不可得。” 黄人 《〈钱牧斋文钞〉序》:“点将东林, 蒙叟 有‘天巧星’之目,而其一生之佹得佹失,卒之进退失据者,皆以巧致之。”
词语解释:进退无据  拼音:jìn tuì wú jù
谓前进后退均无所凭依,处境窘迫。《晋书·礼志上》:“ 刘邵 所执者《礼记》也,夫子、 老聃 巷党之事,亦《礼记》所言,復违而反之,进退无据。” 宋 陈亮 《酌古论·曹公》:“失其术则虽纷纷战争,进退无据,卒不免败亡之祸者, 项籍 是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诡托於 桀 犬之吠 尧 ,是首鼠两端,进退无据,实狡黠反覆之尤。”
词语解释:不足为据  拼音:bù zú wéi jù
不能作为凭据。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毛泽东 《论诗久战》十三:“如果我们说,这是古代,不足为据,他们又可以搬出 英 灭 印度 的事实,证明小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灭亡大而弱的落后国家。”
词语解释:黏据  拼音:nián jù
黏结牢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梁彦》:“物缘袜而上,渐至股际,捉衣而撼摆之,黏据不可下。”
词语解释:龙据  拼音:lóng jù
犹龙盘。 唐 李德裕 《大孤山赋》:“眈若虎视,蚴如龙据。” 五代 李翰 《河中鹳鹊楼集序》:“紫气度 关 而西入, 黄河 触 华 而东匯,龙据虎视,下临八州。”参见“ 龙盘 ”。
词语解释:龙盘  拼音:lóng pán
亦作“ 龙蟠 ”。
(1).如龙之盘卧状。形容雄壮绵延的样子。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 钟山 龙盘走势来,秀色横分 歷阳 树。” 明 徐复祚 《投梭记·逆节》:“王气龙蟠,奄有 长江 半,指日 江 东应纳款。” 陈去病 《夜宿张家口独步通桥望月》诗:“门外有长桥,蜿蜒如龙蟠。”参见“ 龙蟠虎踞 ”。
(2).形容书法飞动而苍劲有力。《晋书·王羲之传论》:“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3).喻豪杰之士隐伏待时。《三国志·魏志·杜袭传》:“ 袭 避乱 荆州 , 刘表 待以宾礼。同郡 繁钦 数见奇於 表 , 袭 喻之曰:‘吾所以与子俱来者,徒欲龙蟠幽藪,待时凤翔。’” 晋 张协 《七命》:“ 冲漠公子 含华隐曜,嘉遯龙盘,翫世高蹈。”《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标牓风流,远明 管 乐 。初九龙盘,雅志弥确。” 李善 注:“《周易》曰:‘初九,潜龙勿用’……《方言》曰:‘未升天之龙,谓之蟠龙。’”
词语解释:龙蟠虎踞  拼音:lóng pán hǔ jù
见“ 龙盘虎踞 ”。
词语解释:龙盘虎踞  拼音:lóng pán hǔ jù
亦作“ 龙蟠虎踞 ”。
(1).《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晋 吴勃 《吴录》:“ 刘备 曾使 诸葛亮 至京,因覩 秣陵 山阜,叹曰:‘ 钟山 龙盘, 石头 虎踞,此帝王之宅。’”后因以“龙盘虎踞”形容地势雄壮险要,宜作帝王之都。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四:“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 金陵 访古丘。” 元 庾天锡 《黄莺儿》套曲:“残照底西风老树,据 秦 淮 终是帝王都。爱山围水绕,龙蟠虎踞,依稀覩, 六朝 风物。” 明 徐霖 《绣襦记·结伴毘陵》:“过前村 长安 近,龙盘虎踞帝王城,十里楼臺绕庆云。”
(2).借指 南京 。 明 张煌言 《师入太平府》诗:“此去神京原咫尺,龙蟠虎踞待重光。”
(3).喻为英雄豪杰所盘踞。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真主巍巍,龙盘虎踞。”《三国演义》第一○八回:“﹝ 孙权 ﹞嘱讫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一岁,乃 蜀汉 延熙 十五年也。后人有诗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 江 东。’”
(4).喻斑斓的纹理。《西京杂记》卷六引 汉 刘胜 《文木赋》:“既剥既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復以鸞集凤翔。”
词语解释:侵据  拼音:qīn jù
占据。《宋史·周湛传》:“知 襄州 , 襄 人不善陶瓦,率为竹屋,岁久侵据官道,簷廡相逼,火数为害。”
词语解释:案据  拼音:àn jù
(1).犹安定。谓庇护。《晏子春秋·问上九》:“﹝ 晏子 ﹞对曰:‘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张纯一 校注引 王念孙 曰:“案据谓安定之也。”
(2).依据。 清 吴敏树 《己未上曾侍郎》:“然先生此文,乃 敏树 心所诚服,以为气力当在 庐陵 震川 之上也。且序中所称文派,本近来风气实然,将来论者,亦必援为案据。”
(3).旧式公文中引述下级官署来文的起头用语。简称“据”。
词语解释:酬据  拼音:chóu jù
应对的依据。《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国子祭酒 沉约 ,吏部郎 谢朓 尝於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 慰祖 地理中所不悉十餘事, 慰祖 口吃,无华词,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
词语解释:鹊巢鸠据  拼音:què cháo jiū jù
同“ 鹊巢鳩居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夫鹊巢鳩据,事理本直。” 清 张鸿卓 《棚民行》:“里胥火急逐不得,鹊巢鳩据呼其羣。”
词语解释:执据  拼音:zhí jù
(1).谓据理争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北史·寇祖礼传》:“﹝ 祖礼 ﹞畏避势家,承颜候色,不能有所执据。”
(2).遵照;依据。 宋 宋祁 《赠尚书右仆射孙奭谥议》:“执据圣道,洮汰羣疑。”
词语解释:扼据  拼音:è jù
控制。 唐 樊衡 《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或遗奔迸脱,扼据峻岭,聚徒啸侣,拟欲鸣吠,而左縈右拂,咸在彀中。”
词语解释:抟据  拼音:tuán jù
堆积成团。 汉 贾谊 《旱云赋》:“屈卷轮而中天兮,象虎惊与龙骇。相摶据而俱兴兮,妄倚儷而时有。”
词语解释:封建割据  拼音:fēng jiàn gē jù
以封建势力和武力占据部分地区,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 宋太祖 赵匡胤 推翻 后周 ,建立 宋 朝,结束了 五代十国 时期的封建割据。”
词语解释:攻据  拼音:gōng jù
攻占。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回纥 攻据 甘州 城,立有可汗。”
共11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