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振振 拼音:zhèn zhèn
(1).众多貌;盛貌。《诗·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马瑞辰 通释:“振振,盛也。振振与下章绳绳、蛰蛰皆为众盛,故《序》但以子孙众多统之……《传》训为仁厚失之。” 陆德明 释文:“振音真。”《后汉书·章帝八王传赞》:“振振子孙,或秀或苗。”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皇皇后辟,振振都人,遇佳辰於今月,就妙赏乎胜趣。” 明 宋濂 《题张如心初修谱叙后》:“积久愈昌,数世之后,将振振绳绳,悬龟繫鱼,秉钧当轴。” 清 恽敬 《赠光禄大夫陈公神道碑铭》:“自古高望华阀,品升於朝,门地著於天下,振振绳绳。”
(2).信实仁厚貌。《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 毛 传:“振振,信厚也。” 陆德明 释文:“振音真。”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振振 薛公 ,惟德之造。” 明 张居正 《应制题百子图》:“应知皇泽远,麟趾自振振。”
(3).群飞貌。《诗·鲁颂·有駜》:“振振鷺,鷺于下。” 毛 传:“振振,羣飞貌。” 宋 叶适 《叶君宗儒墓志铭》:“鸿冥冥, 芙蓉 之上;鷺振振, 黄塘 之下。”
(4).骄矜貌。《公羊传·僖公九年》:“ 葵丘 之会, 桓公 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 何休 注:“亢阳之貌。”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振振》:“《公羊》 葵丘 之会, 桓公 振振然。振振,矜夸也。”
(5).战栗。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中》:“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意林》引《太公金匮》:“ 尧 居民上,振振如临深渊; 舜 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 唐 李咸用 《春宫词》:“眼光滴滴心振振,重瞳不转忧生民。”词语解释:玉振 拼音:yù zhèn
(1).谓磬声振扬。《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俞樾 《群经平议·孟子二》:“所谓‘金声而玉振之’者,以金声始洪而终杀,必以玉声振扬之。此‘之’字即指金声而言。”
(2).谓振扬天子之德音。《汉书·儿宽传》:“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 颜师古 注:“言振扬德音,如金玉之声。”
(3).形容帝王仁德的声音。《晋书·景帝纪》:“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
(4).比喻文辞声调铿锵。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儁。飞辩摛藻,华繁玉振。”
(5).谓著述继美前贤。《晋书·卫玠传》:“昔 王辅嗣 吐金声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 江 表。微言之绪,絶而復续。” 王国维 《观堂集林·〈国学丛刊〉序》:“二 刘 金声於 隋 代, 孔贾 玉振於 唐 初。”
(6).古琴名。 元 陶宗仪 《辍耕录·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黄鵠、秋啸。”词语解释:不振 拼音:bù zhèn
(1).不振作,不兴旺。《孔丛子·执节》:“当如今日山东之国,弊而不振,三 晋 割地以求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南越 宾服, 羌 僰 入献, 东甌 入降,广 长榆 ,开 朔方 , 匈奴 折翅伤翼,失援不振。”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后帝师以国事不振,奔还其国,其教遂废。”
(2).不可拯救。《史记·酷吏列传》:“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词语解释:自振 拼音:zì zhèn
(1).自己振作起来。 唐 司空图 《送草书僧归越》:“洎天下将乱,则虽吾里,其风亦变,果傖荒之流民亦多矣。儻或未化,亦其益孤,不能自振。” 宋 曾巩 《进太祖皇帝总叙》:“盖 唐 之敝,自 天宝 以后,纪纲寖坏,不能自振,以至於失天下。”
(2).自救;自给。《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后汉书·桓帝纪》:“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禀穀如科。”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妾孤穷羸弱,不能自振。”词语解释:威振 拼音:wēi zhèn
见“ 威震 ”。
词语解释:威震 拼音:wēi zhèn
亦作“ 威振 ”。
(1).使人震惊的威力或声势。《逸周书·时训》:“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不始电,君无威震。”
(2).以威力或声势使之震动。《史记·魏公子列传》:“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 楚庄 有 叔孙 、 子反 ,定 江 淮 ,威震诸夏。” 晋 左思 《魏都赋》:“搦 秦 起 赵 ,威振八蕃。”《三国演义》第七四回:“ 操 ( 曹操 )大喜曰:‘ 关 某威震华夏,未逢对手;今遇 令明 ,真劲敌也。’” 毛泽东 《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我东北野战军在冬季攻势中,……歼灭大部敌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国。”词语解释:响振 拼音:xiǎng zhèn
响声振动。 汉 王粲 《七释》:“《巴渝》代起,鞞鐸响振。”词语解释:共振 拼音:gòng zhèn
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这种现象叫做共振。词语解释:喷振 拼音:pēn zhèn
谓禽兽鼓鼻喷气,振发。形容气势雄猛。 宋 苏辙 《王詵都尉宝绘堂词》:“挚禽猛兽舌齶张,腾踏騕褭联驌驦,喷振风雨驰平冈,前数 顾 陆 后 吴王 。”词语解释:肃振 拼音:sù zhèn
剧烈震动。有令人恐惧之意。 清 姚鼐 《游媚笔泉记》:“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巖壁。榛莽羣泉,磯石交鸣,游者悚焉。”词语解释:凤振 拼音:fèng zhèn
凤凰飞翔。比喻人奋发有为。 晋 陆云 《从事中郎张彦明为中护军》诗之六:“凌渊龙跃,披林凤振。”词语解释:提振 拼音:tí zhèn
提倡,倡导。 唐 元稹 《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制》:“卿宜为我提振大法,修明政经,慑窜戎夷,阜康黎庶。” 宋 王禹偁 《扬州谢上表》:“况 扬州 虽号藩方,无多户口,凡干场务,皆有使臣,臣在其中提振而已。”词语解释:厘振 拼音:lí zhèn
见“ 釐整 ”。词语解释:谐振 拼音:xié zhèn
无线电接收机中调谐回路的振荡频率与无线电发射台的振荡频率相同时,接收机就可以收到发射台的无线电波,这种现象叫做谐振。有时也称共振。词语解释:金声玉振 拼音:jīn shēng yù zhèn
(1).谓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语出《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丝竹肉三音,向皆孤行独立,未有合用之者。合之自近年始,三籟齐鸣,天人合一,亦金声玉振之遗意也。”
(2).比喻声名昭著远扬。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五》:“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玉振。” 唐 李德裕 《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赞》:“政建中和,金声玉振。”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金声玉振,天理无不畅之机。”
(3).比喻音韵响亮、和谐。 宋 黄庭坚 《题子瞻书诗后》:“诗就金声玉振,书成蠆尾银钩。”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綺,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 老舍 《赵子曰》第一:“不用说对朋友们虚恭有礼,就是对仆役们也轻易不说一个脏字;除了有时候茶泡的太淡,酒热的过火,才金声玉振的赞美仆役们几声:‘混蛋!’”词语解释:金相玉振 拼音:jīn xiàng yù zhèn
同“ 金相玉质 ”。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词语解释:赡振 拼音:shàn zhèn
见“ 赡賑 ”。
词语解释:赡赈 拼音:shàn zhèn
资助救济。《魏书·高允传》:“ 允 散财竭产,以相赡賑,慰问周至。”《北史·高允传》作“赡振”。词语解释:董振 拼音:dǒng zhèn
犹慎重。《左传·昭公三年》:“君若不弃敝邑,而辱使董振择之,以备嬪嬙,寡人之望也。” 杨伯峻 注:“董振犹今慎重之意。”词语解释:萎靡不振 拼音:wěi mǐ bù zhèn
衰颓消沉;精神不振作。 鲁迅 《华盖集·牺牲谟》:“你不要这么萎靡不振,爬呀!朋友!” 毛泽东 《学习与时局》:“例如:犯过错误,可以使人觉得自己反正是犯了错误的,从此萎靡不振。”词语解释:颖振 拼音:yǐng zhèn
穗芒挺立貌。比喻卓然秀出。 晋 陆云 《祖考颂》:“ 云 之世族,承 黄 虞 之苗绪,裔灵根之遗芳,用能枝播千条,颖振万叶。”词语解释:匡振 拼音:kuāng zhèn
扶助振兴。《后汉书·荀彧传》:“ 曹公 本兴义兵,以匡振 汉朝 ,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晋书·诸葛恢传》:“以君有莅任之方,是以相屈。四方分崩,当匡振圮运。政之所先,君为言之。”词语解释:蠲振 拼音:juān zhèn
见“ 蠲賑 ”。
词语解释:蠲赈 拼音:juān zhèn
亦作“ 蠲振 ”。 免除租税,救济饥贫。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山川》:“不获成灾,少沾蠲賑。”《明史·英宗前纪》:“秋七月乙酉, 河 决 大名 ,没三百餘里,遣使蠲振。” 清 刘光第 《美酒行》:“告灾有大府,蠲賑来邻疆。”词语解释:隆振 拼音:lóng zhèn
大振。《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齿筭延长,声价隆振。” 张铣 注:“言长命而声价盛振。”词语解释:雄振 拼音:xióng zhèn
高大挺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与二岐西岫,建标絶顶,各见雄振。”词语解释:严振 拼音:yán zhèn
庄敬貌。《史记·夏本纪》:“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按,《书·皋陶谟》作“严祗”。《史记·日者列传褚少孙论》:“见性好解妇来卜,对之颜色严振,未尝见齿而笑也。”词语解释:偏振 拼音:piān zhèn
使光或其他横波辐射的振动约束在一个平面内的作用或过程。例如:偏振光。词语解释:丕振 拼音:pī zhèn
(1).大力振兴。《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乃不思大展经纶,丕振旧业,以光先人之绪。”
(2).大震。 明 张煌言 《北征录》:“尔时上游声灵丕振,而留都守御亦坚。”词语解释:遐振 拼音:xiá zhèn
谓极远处亦受到震动和影响。 晋 孙绰 《聘士徐君墓颂》:“超世作范,流光遐振。” 宋 吴幵 《优古堂诗话·尧舜性仁赋》:“盖本於 范文正公 《尧舜率天下以仁赋》:‘内睦九族,善邻之志咸和;外黜四凶,有勇之风遐振。’”词语解释:核磁共振 拼音:hé cí gòng zhèn
在静磁场中,从某些特征频率的射频场吸收能量的大量原子核显示出的现象
∶由于空间量子化的结果,原子对于某些分立的辐射频率的响应词语解释:鸿振 拼音:hóng zhèn
大振;雄振。 唐 符载 《蕲州新城门颂》:“遭时而发,鸿振芳名,我有贞石,不追不琢。”词语解释:麟振 拼音:lín zhèn
像麒麟那样振奋。《晋书·段灼传》:“ 艾 受命忘身,龙驤麟振,前无坚敌。”词语解释:龙骧麟振 拼音:lóng xiāng lín zhèn
龙骧,昂举腾跃貌。麟振,语出《诗·周南·麟之趾》:“鳞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毛 传:“麟,信而应礼,以足至者也。振振,信厚也。”因以“龙驤麟振”喻将军恩威兼备。《晋书·段灼传》:“﹝ 邓艾 ﹞受命忘身,龙驤麟振,前无坚敌。”词语解释:抰振 拼音:yāng zhèn
中央的屋栋;半檐。《文选·左思〈魏都赋〉》:“旅楹闲列,暉鉴抰振。” 张载 注:“抰,中央也。振,屋宇檼也。”一说为“柍桭”之讹。 清 胡克家 《文选考异》卷一:“案:抰振,当作‘柍桭’,注同。各本皆譌。柍桭,见《甘泉赋》, 太冲 用其语,彼不误,可证也。”词语解释:施振 拼音:shī zhèn
见“ 施賑 ”。
词语解释:施赈 拼音:shī zhèn
亦作“ 施振 ”。 施舍财物救济贫民或灾民。《后汉书·马援传》:“凡殖财产,贵其能施賑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同恶成羣,汲引姦党,吞财多藏,不知纪极;而不能散錙銖之薄物,施振清廉之穷俭焉。”《新华日报》1938.7.11:“他们是以‘青年会’的名义,利用水灾、旱灾,募捐施赈来号召人民。”词语解释:招振 拼音:zhāo zhèn
招致擢用。《隶释·汉荆州刺史度尚碑》:“及其典牧,必招振贤才。”词语解释:散振 拼音:sàn zhèn
为救济人而分发财物。《管子·山至数》:“散振不资者,仁义也。”词语解释:廪振 拼音:lǐn zhèn
开仓赈济。《三国志·魏志·刘馥传》:“鰥寡孤独,蒙廩振之实。”词语解释:急振 拼音:jí zhèn
见“ 急賑 ”。
词语解释:急赈 拼音:jí zhèn
亦作“ 急振 ”。 紧急救济。《清会典事例·户部·赈饥》:“ 李鸿章 即督飭印委各员,迅速分投查勘,设法拯救,散发急賑。” 鲁迅 《准风月谈·双十怀古》:“中国红十字会筹募 湖南 、 辽西 各省急振。”词语解释:没振 拼音:méi zhèn
终兴,一直振兴。《左传·昭公十一年》:“且譬之如天,其有五材而将用之,力尽而敝之,是以无拯,不可没振。” 杨伯峻 注:“《小尔雅·广言》:‘没,终也。’振犹兴也。犹云不可终兴。”词语解释:汩振 拼音:gǔ zhèn
沦落;没落。《新唐书·陈叔达传》:“ 江 左士客 长安 ,或汨振,多荐诸朝。”《新唐书·裴矩传》:“时纲纪汩振, 宇文述 、 虞世基 用事,官以贿迁,唯 矩 挺节无秽声。”词语解释:声誉大振 拼音:shēng yù dà zhèn
声望、名誉大大提高。例如:一曲使他声誉大振,举国公认。词语解释:翕振 拼音:xī zhèn
犹振奋。 唐 李白 《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翕振虎旅,赫张王师,退如山立,进若电逝。”词语解释:一蹶不振 拼音:yī jué bù zhèn
比喻一经挫折,就不能再行振作。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外国·奉使被议》:“此数君俱才諝著闻,以出疆僨事,一时同入废籍,且近在七八年间,皆一蹶不復振。” 清 王夫之 《续通鉴论·汉宣帝》:“惮数岁之劳,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数十年兵连祸结而不可解。” 清 黄钧宰 《金壶七墨·王廉访》:“所虑者一蹶不振,从此为外夷所轻。” 梁斌 《红旗谱》四二:“可惜到了这二十世纪的中叶,就说什么也一蹶不振了。”亦作“ 一蹶不兴 ”。 孙中山 《兴中会章程》:“乃以庸奴误国,涂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词语解释:一跌不振 拼音:yī diē bù zhèn
同“ 一蹶不振 ”。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房次律 为宰相,当中原始乱时,虽无大功,亦无甚显过,罢黜盖非其罪。一跌不振,遂至於死。”词语解释:夹振 拼音:jiā zhèn
谓夹舞者振铎。 周 代帝王大祀,表演歌颂 武王 伐 纣 的舞蹈时,令二人振铎夹舞者,象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铎为节。《礼记·乐记》:“天子夹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国也。” 郑玄 注:“夹振之者,王与大将夹舞者振鐸以为节也。” 孔颖达 疏:“是两边相夹,天子与大将相对…… 皇侃 云:‘ 武王 伐 紂 之时,王与大将亲自执鐸以夹军众。今作武乐之时,令二人振鐸夹舞者,象 武王 与大将伐 紂 之时矣。’”《孔子家语·辩乐》:“众夹振焉而四伐,所以盛威於中国。”词语解释:宣振 拼音:xuān zhèn
宣扬和振作。《后汉书·章帝纪》:“而今贵戚近亲,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僭侈。有司废典,莫肯举察。《春秋》之义,以贵理贱。今自三公,并宜明纠非法,宣振威风。”词语解释:奋振 拼音:fèn zhèn
(1).扬起。 汉 枚乘 《七发》:“侯波奋振,合战於 藉藉 之口。”
(2).振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臣伏愿我皇上乾纲独断,奋振天威,毅然决然。”词语解释:委靡不振 拼音:wěi mǐ bù zhèn
衰颓而不振作。 宋 马永卿 辑《元城语录解》卷上:“至於 嘉祐 末年,天下之事似乎舒缓,委靡不振,当时士大夫亦自厌之,多有文字论列。”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作文字无句法,委靡不振,不足观。”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若不通权达变,因时制宜,终难富强……风俗政治委靡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