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曷入声 [lá là][duō duo][sā sǎ][hè yè hē][详注1][zá][详注2][lā][è][dá][yuè sà][è][音跋。回也。又音拨。把也。][bā][hè][huò][hé][bá][wò][详注3][详注4]


注1:越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户括切,音活。《礼·礼运》越席疏布。《注》越席,翦蒲也。《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越席,结草。《广韵》或作趏。
注2:暍 《集韵》阿葛切,音遏。《博雅》焕也。又许葛切,音喝。热也。
注3:剟 音掇。削也。《郭璞·尔雅序》剟其瑕砾。《疏》剟削去其疵瑕瓦砾。剟音掇。
注4:汰 《正韵》他达切,音闼。亦滑也。《苏轼·秧马歌》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凫鹥。
末字词组
鞭挞决挞佻挞棰挞辣挞扭挞殴挞恚挞
箠挞扑挞跌跌挞挞楚挞光挞挞搒挞斩挞觥挞
作挞挑挞跳挞杖挞批挞捶挞挝挞剔剔挞挞
笞挞依挞挣挞榜挞扢挞打滑挞戮挞痕挞

词语解释:鞭挞  拼音:biān tà
(1).鞭打。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亡人见神》:“鞭挞奴婢,皆得其过。” 唐 高适 《封丘作》诗:“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我想,这就是 菲洲 黑奴虽日受鞭挞,还能活下去的原因。”
(2).驾驭,征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论》:“ 太祖 运筹演谋,鞭挞宇内。” 宋 苏辙 《进御集表》:“﹝ 神宗 ﹞自初即位,经营百度,有纲纪海内,鞭挞四夷之志。”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故 吐蕃 赞普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3).犹驱送。 唐 杜甫 《上水遣怀》诗之三:“蹉跎 陶唐 人,鞭挞日月久。” 仇兆鳌 注:“鞭挞日月,犹云驱送岁月。”
(4).抨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最猛烈的鞭挞了那主人们的是 萧伯纳 。” 秦牧 《艺海拾贝·笑的力量》:“对剥削阶级贪婪愚蠢的讽刺,对他们的风习影响的嘲弄和鞭挞,状物传神的譬喻,智慧警辟的语言,句句都可以引起幽默感。”
(5).责罚;折磨。 郁达夫 《薄奠》下:“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念头。” 华嘉 《寂寞》:“即使你躲进一个没有人烟的深谷,它的魔手还是要把你拖出来鞭挞。”
词语解释:箠挞
拷打。《东观汉记·左雄传》:“ 刘据 为大司农,以职事被谴,召诣尚书,将加箠挞。”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上:“今之教子者,都不喻以道理,但箠挞之。”《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妾以诚心告君,如何反告主人,几遭箠挞!”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我殁之后,汝叔母失汝祖母欢,恒非理见箠挞,汝叔母虽顺受不辞,然心怀怨毒。”
词语解释:作挞  拼音:zuò tà
作践,糟蹋。 宋 杨万里 《问涂有日戏题郡圃》诗:“今年郡圃放游人,懊恼游人作挞春。”
词语解释:笞挞  拼音:chī tà
拷打。《书·益稷》“挞以记之” 孔 传:“笞挞不是者,使记识其过。”《后汉书·崔寔传》:“右趾者既殞其命,笞挞者往往至死,虽有轻刑之名,其实杀也。” 明 张居正 《与南台长言中不干外政书》:“ 张进 本一火者耳,酒泼放肆,送内守备笞挞之,革其管事,法如是足矣。”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小不如意,呵谴笞挞。”
词语解释:决挞  拼音:jué tà
用鞭、杖拷打。 唐 元稹 《野节鞭》诗:“誓以鞭姦顽,不以鞭蹇躓,指撝狡兔踪,决挞怪龙睡。”《元典章·户部七·禁约下乡销粮钞》:“一勾到官,便则枷禁决挞,恣意骗胁。”
词语解释:扑挞  拼音:pū tà
鞭打。《仪礼·乡射礼》“射者有过则挞之” 汉 郑玄 注:“射者中人,本意在侯,去伤害之心远,是以轻之,以扑挞於中庭而已。”
词语解释:挑挞  拼音:tiāo tà
见“ 挑达 ”。
词语解释:挑达  拼音:tiāo dá
亦作“ 挑闥 ”。亦作“ 挑挞 ”。
(1).往来相见貌。《诗·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闕兮。” 毛 传:“挑达,往来相见貌。”《太平御览》卷四八九引《诗》作“挑兮挞兮”。一说轻薄放恣貌。 朱熹 集传:“挑,轻儇跳跃之貌。达,放恣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蒋子文 者, 广陵 人也,嗜酒好色,挑挞无度。” 明 唐顺之 《〈福建乡试录〉后序》:“及 周 之衰,则 溱 洧 之郊密邇王畿,且学校堕坏,士人挑闥而缺於礼。”《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却説那 狄希陈 的为人,也刁钻古怪的异样,顽皮挑达的倍常。”
(2).引申为自由自在,放纵不羁。 唐 王维 《赠吴官》诗:“不如儂家任挑达,草屩捞虾 富春渚 。” 宋 梅尧臣 《朝》诗之二:“是非不道任挑挞,唯忆当时 阮步兵 。”
词语解释:依挞  拼音:yī tà
弓饰名。《仪礼·既夕礼》:“弓矢之新沽功,有弭饰焉,亦张可也;有柲,设依挞焉。” 郑玄 注:“依,缠弦也;挞,弣侧矢道也,皆以韦为之。”
词语解释:佻挞  拼音:tiāo tà
同“ 佻达 ”。 轻狂浮荡。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四:“俗朴难佻挞,衣衿相与青。”
词语解释:跌跌挞挞  拼音:diē diē tà tà
象声词。《官场现形记》第三三回:“小伙子先生望了他一眼,并不理他,仍旧低下头,手摸算盘,跌跌挞挞算他的帐去了。”
词语解释:跳挞  拼音:tiào tà
跳躂,蹦跳。《醒世姻缘传》第四五回:“这深更半夜,你爹在那房里守着近近的,你不进屋里去,在这天井跳挞甚么?”
词语解释:挣挞
漂亮;俊俏
词语解释:棰挞  拼音:chuí tà
拷打。《东观汉记·左雄传》:“ 刘据 为大司农,以职事被谴,召诣尚书,将加箠挞。” 宋 施彦执 《北窗炙輠》卷上:“今之教子者,都不喻以道理,但箠挞之。”《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妾以诚心告君,如何反告主人,几遭箠挞!”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我殁之后,汝叔母失汝祖母欢,恒非理见箠挞,汝叔母虽顺受不辞,然心怀怨毒。”
词语解释:楚挞  拼音:chǔ tà
杖打。《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楚挞既行,何义之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唐 白行简 《李娃传》:“月餘,手足不能自举,其楚挞之处皆溃烂,秽甚。”
词语解释:杖挞  拼音:zhàng tà
拷打。《列子·周穆王》:“昔昔梦为人僕,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駡杖挞,无不至也。”
词语解释:榜挞  拼音:bǎng tà
鞭笞毒打。《太平广记》卷一一二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史世光》:“舅在此,日见榜挞,楚痛难胜。”
词语解释:辣挞  拼音:là tà
光焰貌。 宋 陈郁 《话腴》:“ 艺祖 微时《日诗》云:‘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一本作“辢挞”。
词语解释:光挞挞  拼音:guāng tà tà
同“ 光塌塌 ”。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你不闻东村有个 李太婆 ,年纪七八十岁,头光挞挞的,也祇要嫁人。”《水浒传》第二三回:“﹝ 武松 ﹞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
词语解释:批挞  拼音:pī tà
敲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曾友于》:“自此兄弟相安。而 成 性刚烈,輒批挞诸弟,於 孝 尤甚。”
词语解释:扢挞  拼音:gǔ tà
见“ 扢搭 ”。
词语解释:扢搭  拼音:gǔ dā
(1).形容声响。借喻行动快速,犹突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急攘攘因何,扢搭地把双眉锁纳合。” 王季思 校注:“扢搭,形容动作快速之词。”
(2).扢,通“ 疙 ”。本指生物表皮突起的小硬块。引申为结或块形之物。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效颦》:“ 西施 妹因害心疼,鼻子上皱起来,有些扢达,觉道一发娇媚。”《西游记》第九九回:“但看第三个,肩上横担扢挞藤。”《红楼梦》第三一回:“﹝ 史湘云 ﹞説着,拿出绢子来,挽着一个扢搭。”
(3).扢,通“ 疙 ”。比喻心中不易解开的问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知县心里方才放了一个大扢搭。”
词语解释:扭挞  拼音:niǔ tà
见“ 扭搭 ”。
词语解释:扭搭  拼音:niǔ dā
亦作“ 扭挞 ”。亦作“ 扭达 ”。 扭动;摆动。《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小的也抱起茶壶来嘴对嘴儿的灌了一起子,纔撅着屁股扭搭扭搭的走了。” 胡适 《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引民歌:“蒲龙车,大马拉,哗啦哗啦到娘家……嫂子出来一扭挞。” 管桦 《井台上》:“五十多岁的人了,扭达着两只小脚,能比的过青年吗?” 张洋 《泥鳅看瓜》:“他在西瓜皮上挖了两个小洞,把西瓜皮往头上一套,扭搭起来,活像个大头娃娃。”
词语解释:搒挞  拼音:péng tà
拷打。《平山冷燕》第五回:“若为臣妾一小女而繻紲廷臣,搒挞之下,是为诗文小爱,而伤国家之大体也。”搒,一本作“ 榜 ”。
词语解释:捶挞  拼音:chuí tà
杖击,鞭打。《晋书·乐志下》:“中书令 王珉 与嫂婢有情,爱好甚篤,嫂捶挞婢过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骄慢已习,方復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设誓》:“昔日 陶侃 之僕,常遭主人捶挞。” 清 陈天华 《狮子吼》第二回:“数十人如驱牛羊,稍不前即加捶挞,或即杀之。”
词语解释:打滑挞  拼音:dǎ huá tà
古代一种滑冰游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禁中冬月打滑挞,先汲水浇成冰山,高三四丈,莹滑无比,使勇健者着带毛猪皮履,其滑更甚,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不仆者为胜。”
词语解释:殴挞  拼音:ōu tà
殴打、鞭挞。《北史·王晞传》:“及 文帝 昏逸, 常山王 数諫……王又固諫諍,大被殴挞,闭口不食。”《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 平郡王 訥尔素 、贝勒 海善 、公 普奇 遭其殴挞,大臣官员亦罹其毒。”
词语解释:斩挞  拼音:zhǎn tà
斩杀与鞭挞。借指用刑法镇压。 宋 苏洵 《审势》:“专任法制,以斩挞平民。”
词语解释:挝挞  拼音:wō tà
鞭挞。《北齐书·唐邕传》:“ 齐 时宰相未有挝挞朝士者,至是甚骇物听。”《北史·慕容白曜传》:“剋城之日,以 沉文秀 抗倨不为之拜,忿而挝挞,唯以此见讥。”
词语解释:戮挞  拼音:lù tà
刑戮和鞭笞。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荣爵所显,必钟盛德;戮挞所施,必加有罪。”
词语解释:恚挞  拼音:huì tà
愤怒鞭打。《北齐书·陈元康传》:“ 高祖 尝怒 世宗 ,於内亲加殴蹋,极口駡之,出以告 元康 。 元康 諫…… 高祖 从此为之惩忿。时或恚挞,輒曰:‘勿使 元康 知之。’”
词语解释:觥挞  拼音:gōng tà
亦作“觵挞”。 谓古代祭祀时失礼之罚则。《周礼·地官·闾胥》:“凡事掌其比,觵挞罚之事。” 郑玄 注:“觵挞者,失礼之罚也。觵,用酒,其爵以兕角为之;挞,扑也。” 清 钱谦益 《瞿太公墓版文》:“世教下衰,丑类顽嚚,奇衺相及,觵挞齗齗。” 清 方苞 《教忠祠禁》:“惟学校射饮,罚用觥挞则施于庶民为多。”
词语解释:剔剔挞挞  拼音:tī tī tà tà
象声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説罢,仍旧坐在帐桌上去,取过算盘帐簿,剔剔挞挞算他的帐去了。”
词语解释:痕挞  拼音:hén tà
伤痕。《列子·汤问》:“筋骨皮肉非人类也,延颈承刃、披胸受矢、鋩鍔摧屈而体无痕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