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共202,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屈指百指颐指五指柔指布指拇指泛指
弹指食指妙指要指针指咋指臂指走指
遥指一弹指偻指发指枝指六指足指宗指
直指染指亲指远指大指中指轮指戟指
玉指千指三指君指撚指点指初指扳指
十指手指拈指啮指上指风指断指噬指
一指血指回指约指素指无名指背指举指
纤指使指脚指标指运指漫指微指骈指
绕指堕指妄指同指顾指掐指鸣指千夫指
倒指万指将指喻指错指失指特指意指

词语解释:屈指  拼音:qū zhǐ
(1).弯着指头计数。《三国志·魏志·张郃传》:“屈指计 亮 粮不至十日。” 后蜀 孟昶 《玉楼春·夜起避暑摩诃池上作》词:“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词:“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2).比喻时间短或数量少。 唐 刘禹锡 《让同平章事表》:“克期而进,屈指可平。” 宋 洪迈 《容斋续笔·颜鲁公》:“岂唯 唐朝 人士罕见比伦,自 汉 以来,殆可屈指也。” 清 吕留良 《〈赖古堂集〉序》:“一时同学,厪有存者,宇内屈指, 櫟园 岿然其一也。”
(3).首屈一指。喻特出。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马行街铺席》:“南食则 寺桥 金 家, 九曲子 周 家最为屈指。”
词语解释:弹指  拼音:tán zhǐ
(1).捻弹手指作声。佛家多以喻时间短暂。 唐 王维 《六祖能禅师碑铭》:“饭食讫而敷坐,沐浴毕而更衣,弹指不流,水流灯焰,金身永谢,薪尽火灭。”《翻译名义集·时分》:“《僧祇》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二折:“年光弹指过,世事转头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一转瞬而即灭,一弹指而倏生。” 郭沫若 《北上纪行》诗之五:“弹指人将老,回头憾苦多。”
(2).捻弹手指作声。原为 印度 风俗。用以表示欢喜、许诺、警告等含义。《法华经·神力品》:“一时謦欬,俱共弹指。” 智顗 文句:“弹指者,随喜也。” 吉藏 义疏:“弹指者,表觉悟众生。”《南史·王敬则传》:“ 顺帝 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復天王作因缘。”
(3).表示情绪激越。《新唐书·敬晖传》:“ 暉 每椎坐悵恨,弹指流血。” 宋 文天祥 《与湖南大帅江丞相论秦寇事宜札子》:“凡怀忠愤,无不弹指。”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弇州山人四部稿》:“先人闻报,弹指唾駡,亦为所詗。”
词语解释:遥指  拼音:yáo zhǐ
遥对;向远处指。 唐 李远 《赠潼关不下山僧》诗:“窗中遥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关。” 清 赵翼 《茅山纪游》诗:“遥指 大茅峰 ,直上青冥里。” 洪深 《申屠氏》第一本:“ 董昌 望海,老丈遥指一舟。”
词语解释:直指  拼音:zhí zhǐ
(1).笔直指向;直趋。《周礼·考工记·轮人》:“辐也者,以为直指也。” 贾公彦 疏:“入轂入牙,并须直指,不邪曲也。”《后汉书·朱儁传》:“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指 咸阳 。”《隋书·赵煚传》:“请从 河北 ,直指 太原 ,倾其巢穴,可一擧以定。”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布帆一片,直指 河间 。” 毛泽东 《如梦令·元旦》词:“今日向何方,直指 武夷山 下。”
(2).直言指出,无所回避。《荀子·不苟》:“正义直指,擧人之过,非毁疵也。”《韩非子·说难》:“直指是非,以饰其身。” 王先慎 集解:“直指,言无所迴避也。” 郭沫若 《天地玄黄·屈原不会是弄臣》:“他眉清目秀,无疑还齿白唇红。但有这样生理上的优点,我们不好便直指他为天生的弄臣。”
(3). 汉 武帝 时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也称“直指使者”,因出巡时穿着绣衣,故又称“绣衣直指”,或称“直指绣衣使者”。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民力屈,财货竭,因之以凶年,羣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绣衣,持斧鉞,斩断于郡国,然后胜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直指平米价,民大譁,拥门不得解,丞一言而定。” 章炳麟 《訄书·商鞅》:“繇 弘 、 汤 、 仲舒 之法,终于盗贼满山,直指四出,上下相蒙,以空文为治,何其与 鞅 反也。”
词语解释:玉指  拼音:yù zhǐ
(1).称美人的手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之四十一》:“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絃。” 唐 孟浩然 《宴张记室宅》诗:“玉指调筝柱,金泥饰舞罗。” 清 郑燮 《题双美人图》诗:“玉指尖纤指何许,似笑姮娥无伴侣。”
(2).指冰柱。 唐 孟郊 《晚雪吟》:“小儿击玉指,大耋歌圣朝。”
词语解释:十指  拼音:shí zhǐ
(1).十个手指。《荀子·强国》:“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诗:“古来苦乐之相倚,近於掌上之十指。”
(2).借指双手。《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新朝百战方得 河 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於十指上得天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丁前溪》:“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齎送布帛菽粟……又婢十指,为妾驱使。”
(3).指十个足趾。详“ 十指仓 ”。
(4).十个要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
词语解释:十指仓  拼音:shí zhǐ cāng
指袜子。 宋 陶穀 《清异录·衣服》:“ 曹翰 事 世宗 为枢密承旨,性贪侈,常着锦韈、金綫丝鞵,朝士有託无名子嘲之者,诗曰:‘不作锦衣裳,裁为十指仓。千金包汗脚,渐愧络丝娘。’”
词语解释:一指  拼音:yī zhǐ
(1).一个指头。《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翁闻,笑而下楼,以一指提之而上,视器如一升许,而二人饮之终日不尽。” 宋 苏辙 《御风辞》:“子轻如鸿毛,彼将以为千石之钟;子细如一指,彼将以为十仞之墉。”
(2).一次指点,或一下指向。 汉 王充 《论衡·程材》:“直言一指,触讳犯忌。”《晋书·苻生载记》:“先帝神矛一指,望旗冰解。”《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天戈一指士争奋,鼠窜狼奔返 晋阳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店主人往外一指,説:‘那不是他们脚上的伙计们回来了?’”
(3).《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谓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故无是无非。后因以“一指”为齐是非得失之典实。 晋 潘岳 《秋兴赋》:“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於一指。”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若夫通精元一,合契造化,混盈虚以同条,齐得失於一指者,爱恶未始有所繫,穷通不足以滑和。”参见“ 一指马 ”。
(4).一个宗旨。《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
词语解释:一指马  拼音:yī zhǐ mǎ
《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 公孙龙 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后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宋 黄庭坚 《次韵秋郊晚望》:“道同一指马,以解废耳目。”
词语解释:纤指  拼音:xiān zhǐ
亦作“纎指”。 柔细的手指。多指女子的手。 唐 李白 《凤笙篇》:“欲叹离声发絳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明 王廷陈 《闻筝》诗:“思繁纤指乱,愁剧翠蛾顰。” 清 李渔 《风筝误·鹞误》:“好待他举纎指,轻收慢曳,抽出我的情肠。”
词语解释:绕指  拼音:rǎo zhǐ
形容金属物件柔软得可以缠绕在手指头上。 明 徐渭 《知清丰沉公祠碑》:“西国之刀,其锋之銛,至断犀兕,然人得环之,则遶指也等於韦。” 明 徐渭 《知清丰沉公祠碑》:“柔如遶指,劲不留行。”亦作“ 遶指柔 ”。 清 李调元 《闻孙补山相国重膺简命节制四川喜而有作》诗:“和如靄日肃如秋,百鍊坚刚遶指柔。”
词语解释:倒指  拼音:dǎo zhǐ
谓屈指计算。 宋 刘过 《送王柬卿归天台》诗:“枚数人材难倒指,有如公者又东归。” 宋 葛长庚 《水调歌头》词:“倒指两三载,行过百来州。”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倒指试期,几一月矣,三两日定行。”
词语解释:百指  拼音:bǎi zhǐ
犹言十口;十个人。 唐 元结 《元鲁县墓表》:“不颂之,何以戒占田千夫、室宇千柱、家童百指之徒也哉!”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 米芾 ﹞且言举室百指,行至 陈留 ,独得一舟如许大,遂画一艇子行閒。”
词语解释:食指  拼音:shí zhǐ
(1).手的第二指。 宋 范成大 《新荔支》诗之一:“荔圃园林瘴雾中, 戎州 沽酒擘轻红。五年食指无占处,何意相逢万壑东。”《随园诗话补遗》卷六引 清 葛筠亭 诗:“食指而今笑不灵,黄堂佳酿剩空瓶。”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六:“食指,啑盐指也……手之五指之名曰:巨指、食指、将指、无名指、小指也。”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三章:“一个人要指点一样东西,总是用食指的。”参见“ 食指动 ”。
(2).指家庭或家族人口。 明 钱子正 《溪上所见》诗:“家贫食指众,谋生拙於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成》:“小人把向市廛,日得数金,易升斗粟,一家十餘食指,无冻馁忧,是何宝如之?” 清 魏源 《军储篇》四:“岂独八旗之不善节嗇,亦其食指浩繁矣哉!”
词语解释:食指动  拼音:shí zhǐ dòng
预兆将有口福。语出《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献黿於 郑灵公 。 公子宋 与 子家 将见。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黿,相视而笑。公问之, 子家 以告。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与也。 子公 怒,染指於鼎,尝之而出。” 宋 朱松 《答保安江师送米》诗:“朝来食指动,忽接送米书。”
词语解释:一弹指  拼音:yī tán zhǐ
佛家语。《法苑珠林》卷三引《僧祇律》:“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后来诗文多作“一弹指顷”,表示极短的时间。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八:“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恩讎。” 明 宋濂 《孤峰德公塔铭》:“尽付闍维三昧火,一弹指顷等虚空。” 赵朴初 《满庭芳·为人民大会堂作》词之一:“一弹指顷 恒 沙涌,楼殿重重。”
词语解释:染指  拼音:rǎn zhǐ
(1).《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献黿於 郑灵公 。 公子宋 (字 子公 )与 子家 将见,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与也。 子公 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黿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 唐 白居易 《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见忆》诗:“未暇倾巾漉,还应染指尝。” 清 金人瑞 《道树遣人送酱醋各一器》诗:“馋子背人先染指,老妻报我只攒眉。”
(2).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夫鼎足之説,始於 蒯通 。然 通 之説, 韩信 以此,犹有 汉 之一足。当 三国 时而为是説,则 献帝 无復染指之望矣。” 清 无名氏 《亡国恨·协约》:“这三 韩 一块土, 俄 人久欲染指。” 孙中山 《党员须宣传革命主义》:“ 广西 一切幸福权利,祇 陆荣廷 一人享之,一家享之,一派享之, 广西 同胞不能丝毫染指。”
(3).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 宋 苏轼 《次韵水宫》:“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黿。” 明 薛冈 《天爵堂笔馀》:“七言律法度贵严,纪律贵整,音调贵响,不易染指。” 清 钱谦益 《〈梅村先生诗集〉序》:“余老归空门,不復染指声律。” 朱自清 《〈背影〉序》:“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词语解释:千指  拼音:qiān zhǐ
一人十指,千指,形容人多。 宋 苏轼 《宿海会寺》诗:“大鐘横撞千指迎,高堂延客夜不扃。” 施元之 注:“《汉·货殖传》:通都大邑,童手指千。” 明 袁宗道 《祭邹金吾妻》:“家食千指,不劳而办。”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囷仓禾百廛,趋走僮千指。”
词语解释:手指  拼音:shǒu zhǐ
人手前端的五个分支。《史记·货殖列传》:“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僮,奴婢也。古者无空手游日,皆有作务,作务须手指,故曰手指,以别马牛蹄角也。” 巴金 《家》一:“他,有着江湖气质的‘黑狗’,在失去了两根手指,经历了许多变故以后,终于找到了 毕尔 的踪迹。”
词语解释:血指  拼音:xuè zhǐ
手指出血。谓不善其事。 宋 黄庭坚 《寄馀干徐隐甫》诗:“遥知解千牛,袖手笑血指。”《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倾覆。”参见“ 血指汗颜 ”。
词语解释:血指汗颜  拼音:xuè zhǐ hàn yán
手指出血,脸上冒汗。形容不善其事的窘态。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不善为斲,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 宋 秦观 《谢及第启》:“圆冠方屨,求自试者几千万焉;血指汗颜,获见收者纔四百耳。”
词语解释:使指  拼音:shǐ zhǐ
(1).使用手指。比喻天子、朝廷的指挥调度。语出 汉 贾谊 《治安策》:“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朝伦孰与君材似,使指将如我病何?”
(2).谓天子、朝廷的意旨命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欲諫,业已建之,不敢,乃著书,籍以 蜀 父老为辞,而己詰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宋 苏辙 《张士澄通判定州告词》:“尔昔以才敏,尝奉使指,兹予命尔佐 中山 守。”
词语解释:堕指  拼音:duò zhǐ
谓冻掉手指。《汉书·高帝纪下》:“上从 晋阳 连战,乘胜逐北,至 楼烦 ,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繒纊无温,堕指裂肤。” 宋 杨万里 《后苦寒歌》:“生愁堕指脱两耳,芦花亦无何许藏。”
词语解释:万指  拼音:wàn zhǐ
一万个手指。古代以手指来计算奴隶的人数,万指即千人。常用以形容奴仆之众多。 唐 杜牧 《题村舍》诗:“潜销暗鑠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旧唐书·王处存传》:“﹝ 王宗 ﹞侯服玉食,僮奴万指。” 宋 苏轼 《答吕梁仲屯田》诗:“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鎚雷动苍山根。”
词语解释:颐指  拼音:yí zhǐ
亦作“ 颐旨 ”。
(1).谓以下巴的动向示意而指挥人。常以形容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汉书·贾谊传》:“今陛下力制天下,颐指如意,高拱以成六国之旤,难以言智。” 宋 王以宁 《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词:“ 孙郎 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促膝戟指,翻变良久, 封 ( 封云亭 )迷乱不知所从,女輒口道而颐指之,愈出愈幻,不穷於术。”
(2).犹示意。 唐 刘禹锡 《武陵北亭记》:“自天而胜者列於骋望,由我而美者生於颐指。”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十七:“叠烦颐旨,感怍交深,未缘面谢,惟祝若时自重,不宣。”《明史·马录传》:“职枢要者承其颐指,锻鍊周内。”《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盖地主有左右资本家之势力,而资本家不能不仰地主之颐指。”
词语解释:妙指  拼音:miào zhǐ
犹妙旨。 汉 张衡 《归田赋》:“弹五弦之妙指,咏 周 孔 之图书。”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不是妙音生妙指,只缘流水似流泉。”参见“ 妙旨 ”。
词语解释:妙旨  拼音:miào zhǐ
(1).精微幽深的旨意。《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傅毅 《七激》:“达 牺 农 之妙旨,照 虞 夏 之典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圣之妙旨。”《梁书·沉约传》:“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2).好的意见,计谋。《三国志·吴志·胡综传》:“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达。”
词语解释:偻指  拼音:lǚ zhǐ
屈指而数;屈指。《荀子·儒效》:“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僂指也。”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五:“大抵僂,曲也,未能僂指,言未能曲指以一二数也。” 明 宋濂 《生生堂记》:“僂指计之,诚甲子一周矣。” 清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岁十万人出此关,僂指来归十无四。”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此类可歌文,尤不胜僂指,红簫铁板,异曲同工已。”
词语解释:亲指  拼音:qīn zhǐ
谓用手指指点点。《论语·乡党》:“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刘宝楠 正义:“亲字义不可解。《曲礼》云:‘车上不妄指。’亲,疑即妄字之误。”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后妃》:“恭俭仁恕,未尝疾言亲指。”
词语解释:三指  拼音:sān zhǐ
中指。《旧五代史·晋书·张彦泽传》:“或军士擒获罪人至前, 彦泽 不问所犯,但瞋目出一手竖三指而已,军士承其意,即出外断其腰领焉。”《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三指,中指也。示以中指,言中断之,即腰斩也。”
词语解释:拈指  拼音:niān zhǐ
犹弹指。形容时间短暂。《水浒传》第一○八回:“拈指间,烘烘火起,烈烈烟生。”《水浒传》第一一八回:“ 时迁 却把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本事出来,这些石壁拈指爬过去了。”
词语解释:回指  拼音:huí zhǐ
(1).转而指向。《晋书·温峤传》:“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迴指於公矣。”
(2).指转而指责。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若依违含胡,内伏疑根,则 昉 ( 楼昉 )也一夫之颊舌,安能解千万人之惑,而公论且将迴指於 昉 矣。”
词语解释:脚指  拼音:jiǎo zhǐ
脚趾。《宋书·胡藩传》:“﹝ 高祖 ﹞欲斩之。 藩 不受命,顾曰:‘ 藩 寧前死耳!’以刀头穿岸,劣容脚指,於是径上,随之者稍多。”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三:“ 小三 把左脚收回用力过猛,把脚踵全放在 小四 的脚指上。”
词语解释:妄指
无证诬告
词语解释:将指  拼音:jiāng zhǐ
足的大趾或手的中指。《左传·定公十四年》:“ 灵姑浮 以戈击 闔庐 , 闔庐 伤将指,取其一屨。” 杜预 注:“其足大指见斩。”《左传·宣公四年》“ 子公 之食指动” 唐 孔颖达 疏:“谓大指为将指者,将者,言其将领诸指也。足之用力,大指为多;手之取物,中指最长。故足以大指为将指,手以中指为将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大》:“城隍南面坐,唤人犯上,执籍呼名。呼已,并令以利斧斫去将指。” 何垠 注:“将指,中指也。”
词语解释:五指  拼音:wǔ zhǐ
(1).五个手指。《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詘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左传·宣公四年》“子公食指动” 唐 孔颖达 疏:“然则手之五指之名,曰巨指(拇指)、食指、将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也。”《水浒传》第三二回:“ 武行者 听了,跳起身来,叉开五指望店主人脸上只一掌。”
(2).五个脚指。《素问·厥论》:“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
词语解释:要指  拼音:yào zhǐ
见“ 要旨 ”。
词语解释:要旨  拼音:yào zhǐ
亦作“ 要指 ”。 主要的旨趣、意思。《史记·太史公自序》:“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其义难明,请言要旨。”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反之躬行实践,以究羣经要旨,博求万物之理。”
词语解释:发指  拼音:fà zhǐ
见“ 髮上指冠 ”。
词语解释:发上指冠  拼音:fā shàng zhǐ guān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庄子·盗跖》:“ 盗跖 闻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 清 刘大櫆 《〈马湘灵诗集〉序》:“ 湘灵 命酒连举十餘觴,大醉讙呼,髮上指冠,已復悲歌出涕。”亦省作“ 髮指 ”。 明 袁于令 《西楼记·捐姬》:“好一桩怪事,沉吟细思,教人髮指。” 清 洪昇 《长生殿·侦报》:“外有逆藩,内有奸相,好教人髮指也。” 丁玲 《给孙犁的信》:“不管怎样令人愤怒,发指,但终究是要给人以力量,给人以爱,给人以前途。”
词语解释:远指  拼音:yuǎn zhǐ
远大的志向。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夫鋭志於雏鼠者,不识騶虞之用心;盛务於庭粒者,安知鸳鸞之远指。”
词语解释:君指  拼音:jūn zhǐ
左手的中指。《宋史·乐志三》:“ 禹 效 黄帝 之法,以声为律,以身为度,用左手中指三节三寸,谓之君指,裁为宫声之管。”
词语解释:啮指  拼音:niè zhǐ
(1).咬指头。形容极为痛心。 唐 元稹 《台中鞫狱忆开元观旧事呈损之兼赠周兄四十韵》:“蛮民詀諵诉,嚙指明痛癏。”《水浒传》第九八回:“土人欲採取他(美石),却被一声霹靂,把几个採石的惊死,半晌方醒。因此人都嚙指相戒,不敢近他。” 邹韬奋 《抗战以来》三五:“或知之(被捕的原因)矣,而腐心啮指,申诉无门,畏祸吞声。”
(2).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 曰:‘ 曾参 之孝,精感万里。’”《后汉书·蔡顺传》:“ 顺 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 顺 不还,乃噬其指, 顺 即心动,弃薪驰归。” 李贤 注:“噬,嚙也。”后用“嚙指”表达母亲对儿子的渴念和儿子对母亲的孝思与眷顾。 清 顾炎武 《与李湘北书》:“但此君母老且病,独子无依……况年逾七十,久困扶牀,路隔三千,难通嚙指,一旦祷北辰而不验,迴西景以无期,则缾罍之耻奚偿,风木之悲何及!”
齧指:
(1).咬破指头。表示决心,发誓。《史记·田叔列传》:“ 赵王 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啮指暗思花下约,凭阑羞睹泪痕衣。” 明 李东阳 《读唐诗三十一首》之二:“﹝ 徐世勣 ﹞又忍弃其流涕啮指之言,以成 武氏 之祸。”
(2).表示思念深切。 宋 岑象求 《吉凶影响录》:“ 曾子 从 仲尼 在 楚 而心动,辞归问母。母曰:‘思尔啮指。’ 孔子 曰:‘ 曾参 之精感万里。’”
词语解释:约指  拼音:yuē zhǐ
(1).环束于指。 汉 繁钦 《定情诗》:“何以致拳拳,綰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 唐 韦瓘 《周秦行纪》:“太后请 戚夫人 鼓琴,夫人约指以玉环,光照於座。”
(2).戒指。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母亦爱其柔和,即脱金约指缔姻焉。” 清 黄遵宪 《番客篇》:“举手露约指,如枣真金刚。”
词语解释:标指  拼音:biāo zhǐ
(1).准则。《宋史·道学传一·程颐》:“ 颐 於书无所不读,其学本於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於‘六经’。”
(2).犹标榜。 宋 叶适 《国子祭酒李公墓志铭》:“ 赵丞相 特用材鋭甚,清官重职,往往世所标指谓道学者,忮者尤怨。”
(3).批点。 明 张鼐 《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
词语解释:同指  拼音:tóng zhǐ
主旨相同。《淮南子·本经训》:“五帝三王,殊事而同指,异路而同归。”《淮南子·缪称训》:“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
词语解释:喻指  拼音:yù zhǐ
见“ 喻旨 ”。
词语解释:喻旨  拼音:yù zhǐ
亦作“ 喻指 ”。 知晓旨意;喻示旨意。《三国志·蜀志·黄忠传》:“ 马 ( 马超 ) 张 ( 张飞 )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 关 ( 关羽 )遥闻之,恐必不悦。”《三国志·魏志·国渊传》:“﹝ 国渊 ﹞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晋书·王猛载记》:“ 坚 ( 苻坚 )不许,遣其侍中 梁讜 诣 鄴 喻旨, 猛 ( 王猛 )乃视事如前。”
词语解释:柔指  拼音:róu zhǐ
纤柔的手指。 唐 韩愈 《龊龊》诗:“妖姬坐左右,柔指发哀弹。”
词语解释:针指  拼音:zhēn zhǐ
亦作“鍼指”。
(1).针线活。 唐 鲍溶 《九日与友人登高》诗:“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梦泪嬋娟。”《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每日限定 石小姐 要做若干女工鍼指还他。”《儒林外史》第一回:“他母亲做些针指,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2).指做针线活。 元 扬果 《翠裙腰》曲:“绣床尘满慵针指,眉懒画,粉羞施。”《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却説 田氏 父母双亡,只在哥嫂身边,针指度日。”
词语解释:枝指  拼音:zhī zhǐ
大拇指旁歧生之指。《庄子·骈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 成玄英 疏:“枝指者,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 陆德明 释文:“ 崔 云:‘枝音歧,谓指有歧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明史·祝允明传》:“ 允明 生而枝指,故自号 枝山 ,又号 枝指生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 粤 西 孙子楚 ,名士也。生有枝指。”
词语解释:大指  拼音:dà zhǐ
(1).见“ 大旨 ”。
(2).拇指。《左传·定公十四年》“ 闔庐 伤将指” 晋 杜预 注:“其足大指见斩。”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安石榴》:“三月初,取枝大如手大指者,斩令长一尺半。” 明 杨仪 《明良记》:“ 吴康斋 与 弼 召至京师,常以两手大指食指作圈,曰:‘令太极常在眼前。’”
词语解释:大旨  拼音:dà zhǐ
(1).亦作“ 大指 ”、“ 大恉 ”。主要意思;大要。《史记·太史公自序》:“ 齐 、 楚 、 秦 、 赵 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史记·汲郑列传》:“﹝ 黯 ﹞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北齐书·幼主纪》:“其奏事者,虽三公令録莫得仰视,皆略陈大旨,惊走而出。” 宋 叶适 《宝谟陈公墓志铭》:“摭其平生大指,刻於墓上以寄余之哀思。” 清 恽敬 《光孝寺碑铭》:“故一言指示,即契大恉。”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六》:“大旨是说凡所崇拜的,都是外国的偶像。”
(2).尊称别人的旨意。《后汉书·隗嚣传》:“以 望 异域之人,疵瑕未露,欲先崇 郭隗 ,想望 乐毅 ,故钦承大旨,顺风不让。”
词语解释:撚指
犹弹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宋 张孝祥 《蝶恋花·怀于湖》词:“恰则杏花红一树。捻指来时,结子青无数。”《水浒传》第三七回:“ 李逵 见了,也不更问,大把价揸来只顾吃,捻指间把这二斤羊肉都吃了。”《三国志平话》卷上:“秀才坐定,将酒倾在瓦鉢内,一饮而渴,连饮三鉢,捻指却早酒带半酣。” 明 唐寅 《一世歌》:“春夏秋冬捻指间,鐘送黄昏鸡报晓。”
词语解释:上指  拼音:shàng zhǐ
(1).向上竖起。用以形容盛怒之人的头发。《庄子·盗跖》:“ 盗跖 闻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史记·项羽本纪》:“﹝ 樊噲 ﹞瞋目视 项王 ,头髮上指,目眥尽裂。” 清 杨宾 《金赤莲姜日千等招饮燕山客舍》诗:“激昂慷慨髮上指,高歌击筑旁无人。”
(2).见“ 上旨 ”。
词语解释:上旨  拼音:shàng zhǐ
亦作“ 上指 ”。 君上的意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史记·酷吏列传》:“﹝ 张汤 ﹞於是丞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銖钱,笼天下盐铁。”《后汉书·宋均传》:“每有駮议,多合上旨。”《宋书·礼志二》:“虽幽遐侧微,心无壅隔。人情上通,上指远喻。”
词语解释:素指  拼音:sù zhǐ
洁白的手指。 唐 元稹 《西斋小松》诗之二:“簇簇枝新黄,纤纤攒素指。” 明 刘基 《神弦曲》:“水妃骨冷不能眠,金簪素指敲冰絃。” 清 蒋春霖 《谒金门》词:“欲拾断红怜素指,卷帘呼燕子。”
词语解释:运指  拼音:yùn zhǐ
谓执笔写字时运动手指。《宣和书谱·索靖》:“而其自许亦甚高,甞谓……可以命 杜度 运指, 张芝 回腕。”
词语解释:顾指  拼音:gù zhǐ
(1).以目示意而指使之。《庄子·天地》:“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飞沉出其顾指,荣辱定其一言。”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房玄龄为相无嗣》:“此日者顾指曰:‘此儿此儿,絶 房氏 者此也!’”
(2).比喻轻而易举。《文选·左思〈吴都赋〉》:“麾城若振槁,搴旗若顾指。” 刘逵 注:“顾指,諭疾且易也。”
词语解释:错指  拼音:cuò zhǐ
语本《汉书·文三王传》:“有 汉 使者来, 李太后 欲自言,王使謁者中朗 胡 等遮止,闭门。 李太后 与争门,措指,太后啼謼,不得见 汉 使者。”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 许慎 云“措,置”。字借以为笮耳。’音壮客反,谓为门扉所笮。”后因以“错指”比喻处于困境。错,通“ 笮 ”。 汉 王充 《论衡·解除》:“病人困篤,见鬼之至,性猛刚者挺剑操杖,与鬼战鬭。战鬭壹再,错指受服。”
词语解释:布指  拼音:bù zhǐ
(1).伸开手指。《大戴礼记·王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2).指伸曲手指。 清 袁枚 《高进之逸事》:“ 牢之 问部下甲兵芻粮, 进之 布指算不爽。”
(3).谓挥动手指。 唐 刘禹锡 《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道同气协,无所改更;如鼓和琴,布指成韵。”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授以琵琶,布指濩索,然意弗屑,不肯竟学。”
(4).指挥笔书写。 宋 薛季宣 《新作殊亭》诗:“书文两奇絶,踪蹟存布指。”
词语解释:咋指  拼音:zé zhǐ
谓咬指出血以自誓。 唐 韩愈 《答张彻》诗:“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鐫铭。”
词语解释:六指  拼音:liù zhǐ
(1).谓上下四方。《荀子·儒效》:“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 杨倞 注:“六指,上下四方也。” 宋 苏舜钦 《地动联句》:“六指忽摇拽,群蹠初奔驰。丸铜落蟾吻,始异 张 浑仪。”
(2).谓一手(或脚)长六个指头。《隋书·西域传·疏勒》:“其王字 阿弥厥 ,手足皆六指。产子非六指者,即不育。”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祸兆》:“京兆办局甚盛,及饮酒,座上一妓絶色,献杯整鬟,未尝见手。众怪之,有客被酒,戏曰:‘勿六指乎?’乃强牵视。”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人之赋形有白羊,有兔缺,有六指,非适然而有,由星气胎感致之。”
词语解释:中指  拼音:zhōng zhǐ
手的第三指。《晋书·陶侃传》:“君左手中指有竖理,当为公。”《梁书·臧盾传》:“母 刘氏 在宅,夜暴亡,左手中指忽痛,不得寝。”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三:“她粗暴地编着席子,使劲揣一根秫秸皮子,右手中指刮破了,血流出来。”
词语解释:点指  拼音:diǎn zhǐ
按手印。《水浒传》第二六回:“叫他两个都点指画了字,就叫四家邻舍书了名,也画了字。”
词语解释:风指  拼音:fēng zhǐ
(1).旨意,意图。《汉书·薛宣传》:“九卿以下,咸承风指,同时陷於谩欺之辜,咎繇君焉。”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今之御史多承望要人风指,阴为之用。”《明史·儒林传二·邹德涵》:“御史承风指劾之,贬秩归。”
(2).风采,风度。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庯峭》:“而 齐 魏 间以人有仪矩可喜者,则谓之庯峭……今京师指人之有风指者,亦谓之波峭。”
谓讽告其旨意。《史记·西南夷列传》:“ 恢 因兵威使 番阳 令 唐蒙 风指晓 南越 。”《汉书·严助传》:“上嘉 淮南 之意,美将卒之功,乃令 严助 諭意风指於 南越 。” 颜师古 注:“风读曰讽,以天子之意指讽告也。” 明 唐顺之 《佥事孙公墓志铭》:“而邑人亦无敢告言 恩 者,乃稍稍以轻罪笞其一二宗人以风指百姓,百姓乃敢告 恩 。”
词语解释:无名指  拼音:wú míng zhǐ
中指与小指之间的指头。《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赵岐 注:“无名之指,手之第四指也。盖以其餘指,皆有名,无名指者,非手之用指也。” 元 乔吉 《小桃红·指镯》曲:“紫金銖鈿巧鐲儿,慳称无名指。”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三章六:“中指与无名指,除非情感极热烈的时候,是不用的。”
词语解释:漫指  拼音:màn zhǐ
泛指。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自注:“诸人皆实有篇章,采诸众论,非漫指者。”
词语解释:掐指  拼音:qiā zhǐ
(1).旧时占卜方法之一。以拇指点着其他指节占卜吉凶或推算干支。《武王伐纣平话》卷上:“ 西伯侯 掐指寻文,卜一课。”《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他低着头掐指寻纹算了半日,口里还呐呐地念道:‘这日不妥,那日欠佳。’”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一:“ 二诸葛 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
(2).用拇指轻点其他指头计算。《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且説 白氏 在家,掐指过了试期,眼盼盼悬望佳音。” 草明 《乘风破浪》五:“ 小兰 掐指一算,正好 少祥 当阴阳班,便决心到他家里去看看他。”
词语解释:失指  拼音:shī zhǐ
亦作“ 失旨 ”。 不合帝王旨意。《汉书·张骞传》:“﹝使者﹞来还不能无侵盗币物,乃使失指,天子为其习之,輒覆按致重罪,以激怒令赎,復求使。” 颜师古 注:“乖天子指意。”《宋书·徐湛之传》:“ 元嘉 末,徵 鑠 自 寿阳 入朝,既至,又失旨,欲立 宏 ,嫌其非次,是以议久不决。”
词语解释:拇指  拼音:mǔ zhǐ
手或脚的大指。《素问·骨空论》:“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易·咸》“咸其拇” 唐 孔颖达 疏:“初六,所感浅末,则譬如拇指,指虽小动,未移其足。”《花月痕》第十五回:“ 痴珠 手上适带一个般指,便脱下来,套在 秋痕 拇指上。” 沙汀 《闯关》七:“他紧握着那枝左轮枪的把柄,拇指一磕,那个算是那些滑亮的小东西的窝巢的轮盘,便全部露出来了。”
词语解释:臂指  拼音:bì zhǐ
谓运用自如;指挥灵便,如臂之使指。语出 汉 贾谊 《陈政事疏》:“今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唐 元稹 《授刘悟昭义节度使制》:“遂驻腹心之雄,以供臂指之用。” 明 宋濂 《题张如心〈初修谱叙〉后》:“积岁既久,上下相安,军民之间,匪但臂指相似,抑有家人妇子之意。”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如此则内外并举,臂指灵通,宪章草完,奉行有準。”
词语解释:足指  拼音:zú zhǐ
足趾。脚指头。 唐 张鷟 《耳目记》:“ 唐 柴附 马绍 之弟……尝著吉莫靴,上砖城,直至女墙,手无扳引,又以足指缘佛殿柱,至簷头,捻椽覆上,越百尺楼阁,了无障碍。”《宋史·真宗纪一》:“明年正月,后梦以裾承日有娠,十二月二日生于 开封 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
词语解释:轮指  拼音:lún zhǐ
弹奏弦乐器的一种指法。几个手指交替动作,连续弹拨。《老残游记》第二回:“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
词语解释:初指  拼音:chū zhǐ
见“ 初旨 ”。
词语解释:初旨  拼音:chū zhǐ
亦作“ 初指 ”。 犹初衷,本意。 清 王筠 《菉友肊说》:“虽明知其误,而亦仍之,而后於刻书之义合,而后於夫子之初指合也。”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一致议决吁请 孙先生 文 制止各省代表与 袁世凯 中途议和,领导各省军民同志,扫平伪 满 ,肃清官僚,建立真正共和政体,以贯彻全国彻底革命初旨。”
词语解释:断指  拼音:duàn zhǐ
(1).古代的一种肉刑。《管子·侈靡》:“断指满稽,断首满稽,断足满稽。”
(2).泛谓斩断手指。《墨子·大取》:“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因拔佩刀断指,一座大惊,为出涕。”《宣和遗事》前集:“ 大观 四年,禁燃顶、炼臂、刺血、断指之类。”
(3).指被截断的手指。如:断指再植。
词语解释:背指  拼音:bèi zhǐ
(1).向后指画。 唐 杜甫 《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诗:“石出倒听枫叶下,櫓摇背指菊花开。”
(2).在背后指点。 宋 惠洪 《南昌重会汪彦章》诗:“去年兴发看京华,笑傲清狂人背指。”
词语解释:微指  拼音:wēi zhǐ
见“ 微旨 ”。
词语解释:微旨  拼音:wēi zhǐ
亦作“ 微恉 ”。亦作“ 微指 ”。
(1).精深微妙的意旨。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恉。”《后汉书·徐防传》:“ 孔圣 既远,微旨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 唐 李翰 《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称 殷 有三仁,岂无微旨?” 宋 叶适 《沉仲一墓志铭》:“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清 方苞 《又书〈封禅书〉后》:“盖谓传所称封禪者七十二君,本无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与神通,则举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无,又不足辨矣。此 子长 之微指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其序列先后, 宋 人多以为即 孔子 微旨所寓,然古诗流传来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无以定之。”
(2).隐而未露的意愿。《汉书·翟方进传》:“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宋书·恩倖传·徐爰》:“ 爰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 宋 陆游 《南唐书·周宗传》:“一日, 烈祖 临镜理白髮,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 宗 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 广陵 ,讽 让皇 以禪代事。” 尚秉和 《北京政府成立》:“时北洋老将数十人,统兵十餘万,胥听内阁指撝,无或违,然内阁微恉鲜能明也。”
词语解释:鸣指  拼音:míng zhǐ
弹响手指。《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二年》:“左右小有异议者,輒为 用之 陷死不旋踵,但潜抚膺鸣指,口不敢言。” 胡三省 注:“鸣指,即弹指也。”《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 文殊 遶女人三帀,鸣指一下,乃托至 梵天 ,尽其神力而不能出。”
词语解释:特指  拼音:tè zhǐ
指定范围或角色
词语解释:泛指  拼音:fàn zhǐ
亦作“泛指”。
(1).谓手指轻弹琴弦。 宋 陈旸 《乐书·乐图论·琴势》:“龙行者指行如之,虎行者指步如之,蟹行者伦指如之,鸞行者转指如之,轻行者汎指是也。”
(2).谓不专指一事或一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那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并不是泛指一句説话。” 沙汀 《淘金记》二十:“寡妇之所谓你,是泛指一般对他们存着恶意的人们说的,并无确定对象。”
词语解释:走指  拼音:zǒu zhǐ
脚趾。 宋 王令 《雪中闻鸠》诗:“通衢结泥冰,走指堕或半。”
词语解释:宗指  拼音:zōng zhǐ
犹宗旨。 清 方苞 《与孙以宁书》:“所示群贤论述,皆未得其体要。葢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详讲学宗指及师友渊源,或条举平生义侠之迹,或盛称门墙广大,海内嚮仰者多。”参见“ 宗旨 ”。
词语解释:宗旨  拼音:zōng zhǐ
(1).佛教的教义。《宋书·夷蛮传》:“唯浮图为教,逷自 龙堆 ,反经提传,训遐事远,练生莹识,恒俗称难,宗旨缅谢,微言沦隔,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唐 张乔 《题兴善寺僧道深院》诗:“法本无前业,禪非为后身。院裁他国树,堂展祖师真。甚愿依宗旨,求閒未有因。” 明 高启 《送恩禅师弟子勤归开元寺》诗:“法身已见浮来佛,宗旨曾传化去僧。”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章皇帝 万几之暇,时召 木陈 、 玉林 诸禪僧,讲究宗旨。”
(2).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 灵暉 年七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唯寻讨 惠蔚 手録章疏,不求师友。《三礼》及三《传》,皆通宗旨。”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 嶠 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 孟坚 之亚歟?”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序》:“ 金华子 者, 河南 刘生 ……凡为文章,略知宗旨,最嗜吟咏,而所得亦不出流辈。” 清 黄宗羲 《与顾梁汾书》:“台兄与 会老 札,有所下问。弟老而失学,岂能知先儒之宗旨。”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我的宗旨,要你领着我们‘贱外’同去。”
词语解释:戟指  拼音:jǐ zhǐ
(1).伸出或竖起食指和中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瑞云》:“即令以盥器贮水,戟指而书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焦螟》:“戟指咒移时,婢忽起,长跪。”
(2).谓伸出手指斥责他人。 明 李东阳 《奕说》:“其胜者施施然,若闢土地而朝 秦 楚 ;不胜则頳面戟指,无所不至。”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然而别一方面,慷慨激昂之士也露脸了,他戟指大叫道:‘我们 中 国有半个 托尔斯泰 没有?有半个 歌德 没有?’”参见“ 戟手 ”。
词语解释:戟手  拼音:jǐ shǒu
伸出食指和中指指人,以其似戟,故云。常用以形容愤怒或勇武之状。语出《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褚师 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 汉 张衡 《西京赋》:“袒裼戟手,奎踽盘桓。”《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 晋 李太后 在 建州 ,卧病,无医药,惟与 晋 主仰天号泣,戟手駡 杜重威 、 李守贞 曰:‘吾死不置汝!’” 清 黄景仁 《余忠宣祠》诗:“将军戟手指贼语,死为厉鬼当杀汝!”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五:“他摇头晃脑,猛可地戟手向 鲍德新 一指。”
词语解释:扳指  拼音:bān zhǐ
攀扯,诬指。《元典章·刑部十六·枉勘死平民》:“﹝ 朱僉事 ﹞为借不从,讐恨不雪,却令伪钞贼人 蒙五 扳指男 谢二六 ,行使非法拷打,在牢身死。”
用象牙、兽骨或玉石、翡翠、玛瑙等制成的圆环,套在右拇指上以利射箭时勾弦。《说文·韦部》“韘,射决也,所以拘弦” 清 段玉裁 注:“按,即今人之扳指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章:“现在他玩着玛瑙扳指,瞟着 马三婆 鬓角上的头疼膏药。”
词语解释:噬指  拼音:shì zhǐ
典出《后汉书·周磐传》:“ 磐 同郡 蔡顺 ……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 顺 不还,乃噬其指, 顺 即心动,弃薪驰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来,吾噬指以悟汝耳。’” 李贤 注:“噬,嚙也。”后以谓母子相眷念。 唐 骆宾王 《上吏部裴侍郎书》:“故寝食梦想,噬指之恋徒深;岁时蒸尝,崩心之痛罔极。” 王闿运 《皇朝追赠总督衔文节常公神道碑》:“迁 安徽 按察使,到未期月,以母疾告归终养。噬指方归,求医已迫。”
词语解释:举指  拼音:jǔ zhǐ
犹举止,行动。《北齐书·崔瞻传》:“吏部尚书 尉瑾 性褊急,以 瞻 举指舒缓,曹务繁剧,遂附驛奏闻,因而被代。”《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十四年》:“ 阴后 短小,举指时失仪。”
词语解释:骈指  拼音:pián zhǐ
见“ 駢拇枝指 ”。
词语解释:骈拇枝指  拼音:pián mǔ zhī zhǐ
(1).《庄子·骈拇》:“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 成玄英 疏:“駢,合也,大也,谓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也;枝指者,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后以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亦省作“ 駢拇 ”、“ 駢指 ”。 晋 郭璞 《释天·枳首蛇》:“夔称一足,虵则二首,少不知无,多不觉有,虽资天然,无异駢拇。” 唐 刘知几 《史通·列传》:“譬诸闰位,容可列纪,方之駢拇,难以成编。” 唐 刘知几 《史通·断限》:“盖駢指在手,不加力於千钧,附赘居身,非广形於七尺。”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而后之言诗者,欲高欲大,欲奇欲异,於是远想以撰之,杂事以罗之,长韵以属之,俶诡以炫之,则駢指矣。”
(2).形容重迭并连的物体。 清 赵翼 《阳朔山》诗:“或翘駢拇岐有枝,或露鬝顶秃无鬋。”
词语解释:千夫指  拼音:qiān fū zhǐ
见“ 千夫所指 ”。
词语解释:千夫所指  拼音:qiān fū suǒ zhǐ
(1).犹千人所指。 鲁迅 《书信集·致李秉中》:“飞短流长之徒,因盛传我已被捕。通讯社员发电全国,小报记者盛造谰言……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 聂绀弩 《论武大郎》上:“有道是:‘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武大郎 就死在这‘千夫’的‘指’里!”亦省作亦省作“千夫指”。
(2).多指众多敌对者的指责。 鲁迅 《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郭小川 《正当山青水绿花开时》诗:“一心为友人,冷对千夫指。” 华罗庚 《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敢对千夫指,愿为党尽忠。”参见“ 千人所指 ”、“ 千夫 ”。
词语解释:意指  拼音:yì zhǐ
见“ 意旨 ”。
词语解释:意旨  拼音:yì zhǐ
亦作“ 意指 ”。亦作“ 意恉 ”。 谓意之所在。多指尊者的意向。《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 为太中大夫,往使 尉他 ,令 尉他 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宋 岳珂 《桯史·乾道受书礼》:“臣之愚暗,安知时变,不过如向所陈,不敢改辞以迎合意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 松公 故喜佛法, 树勋 投其意指,公大赏鉴。”《清史稿·后妃传论》:“﹝ 慈禧太后 ﹞与 德宗 意恉不协,一激而啟戊戌之争,再激而成庚子之乱。” 毛泽东 《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它(共产党)应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
共202,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