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旅拒 拼音:lǚ jù
见“ 旅距 ”。
词语解释:旅距 拼音:lǚ jù
亦作“ 旅拒 ”。
(1).聚众抗拒;违抗。《后汉书·马援传》:“若大姓侵小民,黠 羌 欲旅距,此乃太守事宜。” 王先谦 集解:“旅距,聚众相拒耳。”《周书·异域传上论》:“彊则旅拒,弱则稽服。” 宋 陆游 《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万一未至尽如所传,虏人尚敢旅拒,遗民未能自拔,则我师虽众,功亦难必。” 章炳麟 《四惑论》:“此明以死为自然规则,不可旅距矣。”
(2).抵住,顶着。 前蜀 贯休 《冬末病中作》诗之二:“胸中有一物,旅拒復攻击。向下还上来,唯疑是肺石。”
(3).矫健貌。 宋 范成大 《胭脂井》诗之三:“腰支旅拒更神游, 桃叶山 前水自流。”词语解释:违拒 拼音:wéi jù
亦作“ 违距 ”。 违抗;不服从。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序:“是岁 齐明 作相,疑论未决,密驰表疏,劝徵 慧景 ,折简而召,必不违拒。” 南朝 梁 江淹 《萧拜相国齐公十郡九锡章》:“违距以深,追增怵迫。” 元 无名氏 《谢金吾》楔子:“如有违拒者,依律论罪。”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朝廷固然是不可违拒,难道説这洋人的朝廷,也不该违拒么?”词语解释:后拒 拼音:hòu jù
见“ 后距 ”。
词语解释:后距 拼音:hòu jù
(1).雄鸡、雉等的足后突出如趾的部分。《淮南子·兵略训》:“凡有血气之虫,含牙带角,前爪后距。”
(2).亦作“ 后拒 ”。居后以抗击敌人的部队。《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时 汉 军正 任文 将兵屯 玉门关 ,为贰师后距。” 颜师古 注:“后距者,居后以距敌。”《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二年》:“会 魏 主召兵还, 英 使老弱先行,自将精兵为后拒,遣使与 懿 告别。”《金史·宗望传赞》:“既取 信德 ,留兵守之,以为后距,此岂轻者耶。” 明 李东阳 《五丈原》诗:“侯归上天多旧伍, 羽 为前驱 飞 后拒。”词语解释:九拒 拼音:jiǔ jù
见“ 九距 ”。
词语解释:九距 拼音:jiǔ jù
亦作“ 九拒 ”。 多次抵抗。《墨子·公输》:“ 公输盘 九设攻城之机变, 子墨子 九距之。”《旧唐书·李密传》:“ 达 ﹝ 段达 ﹞等助 桀 为虐,婴城自固,梯衝乱舞,徒设九拒之谋;鼓角将鸣,空凭百楼之险。”词语解释:防拒 拼音:fáng jù
(1).防卫抵御。《魏书·彭城王勰传》:“ 萧衍 遣将 彭羣 、 王辩 等搔扰边陲, 劭 频有防拒之效。”《旧唐书·吐蕃传下》:“刺史 李文悦 率兵士乘城力战,城穿坏不可守,撤屋版以御之,昼夜防拒。”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昼夜防拒,凡八十餘日,城再崩再完,卒得不陷。”
(2).指防御工事。 唐 宋璟 《蒲津迎驾》诗:“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词语解释:抵拒
亦作“ 觝距 ”。 抵触抗拒。《诗·陈风·株林》“匪适 株林 、从 夏南 ” 汉 郑玄 笺:“言我非之 株林 ,从 夏氏 子南 之母,为淫泆之行,自之他耳。觝拒之辞。”《急就篇》卷四“谗諛争语相觝触” 唐 颜师古 注:“有争语者常相觝距而击触也。”词语解释:左拒 拼音:zuǒ jù
布于左翼的方形军阵。《左传·桓公五年》:“ 郑 子元 请为左拒以当 蔡 人。” 杜预 注:“拒,方陈。”词语解释:迎拒 拼音:yíng jù
朝着敌人来的方向上前抵御。《南齐书·张瓌传》:“及 敬则 反, 瓌 遣将吏三千人迎拒於 松江 ,闻 敬则 军鼓声,一时散走。”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方回》:“及北兵之来,外为迎拒之説,而远出投拜。”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戊午卯刻前进,贼分兵三路迎拒。”词语解释:撑拒 拼音:chēng jù
亦作“撑拒”。亦作“撑距”。
(1).撑持;支撑。 汉 蔡琰 《悲愤诗》:“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唐 柳宗元 《问答·晋问》:“其高壮则腾突撑拒,聱岈鬱怒。”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战马嘶鸣失主归,横尸撑距无能识。”
(2).抵抗;反抗。 宋 岳珂 《桯史·万春伶语》:“揖者不服,撑拒滕口。” 清 唐孙华 《观宴高丽使臣》诗:“ 隋 唐 屡驾未成功,终凭絶塞相撑拒。”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二章:“ 倪克荣 各部,小有撑拒,即冰消瓦解。”
(3).挣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忽其人蹶然而走,以手作撑拒状。” 鲁迅 《坟·人之历史》:“高山之颠,实见鱼贝,足为故海之徵,而化石为形,大率撑拒惨苦,人可知其变之剧矣。”词语解释:峻拒 拼音:jùn jù
严加拒绝。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颜强笑以遣之。”《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礼物虽微,出自 房 某一点血诚,幸勿峻拒!” 郑振铎 《埃娥》:“‘不,不,’ 埃娥 欲泣的在推却,仿佛对于一切都显出峻拒的方式。”词语解释:拔拒 拼音:bá jù
见“ 拔距 ”。
词语解释:拔距 拼音:bá jù
亦作“ 拔拒 ”。 比腕力。一说,跳跃。古代的一种练武活动。《汉书·甘延寿传》:“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投石拔距絶於等伦,尝超踰羽林亭楼,由是迁为郎。”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投石,以石投人也。拔距,即下超踰羽林亭楼是也。’…… 师古 曰:‘投石, 应 説是也。拔距者,有人连坐相把据地,距以为坚而能拔取之,皆言其有手掣之力,超踰亭楼,又言其趫捷耳,非拔距也。今人犹有拔爪之戏,盖拔距之遗法。’” 晋 左思 《吴都赋》:“袒裼徒搏,拔距投石之部。” 唐 皮日休 《〈鹿门隐书〉序》:“然后世之君,犹有喜角觝而忘政,爱拔拒而过贤者。” 宋 司马光 《李牧》诗:“椎牛饗壮士,拔距养奇才。” 清 赵翼 《行园即景》诗:“海上漫传着翅人,军前已掩拔距卒。”词语解释:谦拒 拼音:qiān jù
谦让推辞。《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即位告天文》:“僉以百姓须主,万机难旷,皇灵眷命,非可谦拒。”《旧唐书·礼仪志二》:“臣之愚诚,亦望陛下斟酌繁省,为其节文,不可谦拒,以淹大典。”词语解释:色拒 拼音:sè jù
《孟子·告子下》:“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於千里之外。”谓心里不接受并表现在词色上。后以“色拒”指公然拒绝。 明 李东阳 《都察院左都御史戴公墓志铭》:“有请謁者,孙不色拒,而终一无所挠。”词语解释:阻拒 拼音:zǔ jù
推却;拒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将我书前去投他,料无阻拒,可多多拜上 刘伯父 ,説我生前不及相见了。”词语解释:亢拒 拼音:kàng jù
抗拒。 唐 韩愈 《鳄鱼文》:“鱷鱼睅然不安谿潭……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词语解释:螳拒 拼音:táng jù
犹言螳臂当年。 王闿运 《上征赋》:“保穷城以螳拒兮,操卷甲以破 袁 。”参见“ 螳臂当车 ”。
词语解释:螳臂当车 拼音:táng bì dāng chē
《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韩诗外传》卷八:“ 齐庄公 出猎,有螳蜋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蜋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后以“螳臂当车”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解绶》:“劝恩臺妆聋做哑,休得要螳臂当车。”《镜花缘》第十八回:“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李大钊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国民军亦称为联合军,虽出全力以为抵抗,但 介尔士 军人多炮利,众寡不敌,终有螳臂当车的势子。”词语解释:隐拒 拼音:yǐn jù
隐瞒抵赖。《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帝遣使詰问 曄 , 曄 犹隐拒; 熙先 闻之,笑曰:‘凡处分、符檄、书疏,皆 范 所造,云何於今方作如此抵蹋邪?’”词语解释:格拒 拼音:gé jù
抵抗格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厍将军》:“﹝ 厙 ﹞后觉大势既去,潜以兵乘 祖 , 祖 格拒伤手,因就缚之。” 罗正纬 《滦州革命先烈事略·吴禄贞》:“ 禄贞 离座格拒,同谋 马蕙田 持枪入,击中 禄贞 要害,取其元而去。”词语解释:闭拒 拼音:bì jù
(1).闭关抵拒。《后汉书·马援传》:“ 季孟 闭拒背畔,为天下表的。” 宋 苏辙 《王者不治夷狄论》:“有闭拒而不纳之者, 光武 之谢 西域 、絶 匈奴 之事是也。”
(2).拒绝;不接受。《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君其祗顺大礼,饗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汉 刘艾 《献帝传》:“是乃天道悦懌,民心欣戴,而仍见闭拒,于礼何居?”
(3).指肌理闭合,能抵御外邪。《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词语解释:辞拒 拼音:cí jù
辞让拒绝。《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 延康 为 黄初 ,大赦” 裴松之 注引 汉 刘艾 《献帝传》:“天命不可以辞拒,神器不可以久旷,羣臣不可以无主,万机不可以无统。”词语解释:迕拒 拼音:wǔ jù
违逆;隔阂。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情若迁於时矣,顾时则有所迕拒,天时人事,胥无足易其心,诚於中而有言;反其心者,虽天下皆唱而不与之和。”词语解释:欺拒 拼音:qī jù
欺骗抵赖。《百喻经·偷犛牛喻》:“以天眼观,不得覆藏。如彼食牛,不得欺拒。”词语解释:逆拒 拼音:nì jù
(1).拂逆拒绝。 汉 贾谊 《新书·淮难》:“皇太后之餽赐,逆拒而不受。”
(2).迎击,抵御。《隋书·达奚长儒传》:“ 陈 遣驍将 刘景 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 轨 令 长儒 逆拒之。”词语解释:连拒 拼音:lián jù
旧时一种防御设施。用铁链串连尖头枪而成。 唐 李靖 《卫公丘法》卷下:“城门先造连拒,马鎗壮鋭,以鏁连之。”词语解释:梗拒 拼音:gěng jù
阻拦拒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段氏》:“居年餘,二妾皆有身,举家皆喜。於是气息渐舒,凡诸侄有所强取,輒恶声梗拒之。”词语解释:俎拒 拼音:zǔ jù
俎足中央的横木。《仪礼·少牢馈食礼》:“长皆及俎拒。” 郑玄 注:“拒读为介距之距。俎距,脛中当横节也。” 贾公彦 疏:“距为俎足中央横者也。”词语解释:钩拒 拼音:gōu jù
亦作“钩拒”。 见“ 鉤距 ”。
词语解释:钩距 拼音:gōu jù
(1).亦作“ 鉤拒 ”。古代的一种兵器。《墨子·备穴》:“为铁鉤距长四尺者,财自足,穴彻,以鉤客穴。” 岑仲勉 简注:“既通敌穴,即以铁钩距钩敌方作穴之工兵。 史树青 等曾説:‘ 四川 出土的铁器中,有 汉 钩镶一件,在《武梁祠石刻》中,我们曾见过这样的武器, 刘熙 《释名》説:“两头曰鉤,中央曰镶,或推镶或鉤引。”但据《墨子·鲁问篇》説:“ 公输班 作鉤距。”其作用是“退者鉤之,进者拒之”……我们推测就是展览会中陈列的钩镶,钩拒是它的别名而已。’”《墨子·鲁问》:“ 公输子 自 鲁 南游 楚 ,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鉤拒之备,退者鉤之,进者拒之。”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杨锐》:“比寇至,船二百餘艘抵岸,为鉤距所破。”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 公输般 ﹞造了钩拒,教 楚王 和 越 人打仗。”
(2).古代连弩车弩机的部件。《墨子·备高临》:“筐大三围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轮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长六尺。”
(3).辗转推问,究得情实。《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尤善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準,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鉤,致;距,闭也。使对者无疑,若不问而自知,众莫觉所由以闭,其术为距也。”《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惟 重荣 自能鉤距,凡有争讼,多廷辩之。”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行之以鉤距之法,用之以罗织之罪。”
(4).犹机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屏山 以为 李 有鉤距, 刘 谈论锋出,皆惮之。”《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元年》:“ 竦 娶 杨氏 ,颇工笔札,有鉤距。”
(5).指钓钩。 唐 元稹 《估客乐》诗:“一身偃市利,突若截海鲸。钩距不敢下,下则牙齿横。” 傅尃 《钓诗》:“隈谭既失用,钩距竟成虚。”词语解释:折拒 拼音:shé jù
屏绝,拒绝。《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许敬宗 数劝之, 无忌 厉色折拒。”词语解释:捍拒 拼音:hàn jù
抗拒。《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及 兴势 之役, 王平 捍拒 曹爽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妾 黄保宁 妻 汤氏 也,在此为强暴所逼,以死捍拒,卒被数刃以死。”词语解释:抗拒 拼音:kàng jù
(1).抵抗。《宋书·索虏传》:“ 德祖 随方抗拒,颇杀虏,而将士稍零落。”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太子左卫率 羊侃 坐 东掖门 ,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餘日抗拒兇逆。” 浩然 《艳阳天》第二四章:“他看到人多势众,看到一股子不可能抗拒的力量。”
(2).拒绝。 宋 范仲淹 《奏为修永洛城乞勘鞫》:“其人即合依禀罢修,不合坚执抗拒。”《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 浩 素畏季父赋性刚暴,不敢抗拒,又不敢明言 李氏 之事,遂通媒妁,与 孙氏 议姻。”词语解释:来者勿拒 拼音:lái zhě wù jù
见“ 来者不拒 ”。
词语解释:来者不拒 拼音:lái zhě bù jù
凡是来的都不拒绝。语出《孟子·尽心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东周列国志》第八七回:“弟子就学者不知多少,先生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亦作“ 来者勿拒 ”。《公羊传·隐公二年》“公会 戎 于 潜 ” 汉 何休 注:“来者勿拒,去者勿追。”词语解释:来者不拒 拼音:lái zhě bù jù
凡是来的都不拒绝。语出《孟子·尽心下》:“往者不追,来者不拒。”《东周列国志》第八七回:“弟子就学者不知多少,先生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亦作“ 来者勿拒 ”。《公羊传·隐公二年》“公会 戎 于 潜 ” 汉 何休 注:“来者勿拒,去者勿追。”词语解释:深闭固拒 拼音:shēn bì gù jù
见“ 深闭固距 ”。
词语解释:深闭固距 拼音:shēn bì gù jù
紧紧闭关,坚决抵制。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絶之,欲以杜塞餘道,絶灭微学。” 宋 王安石 《与赵卨书》:“我深闭固距,使彼不得安息。”亦作“ 深闭固拒 ”。 清 魏源 《拟进呈〈元史新编〉序》:“以金匱石室进呈乙览之书而视同阴谋,深闭固拒。”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自 长和国 至 大理国 ,对内地朝廷采深闭固拒的态度,政治上很少有往来。”词语解释:排拒 拼音:pái jù
排斥抗拒。 高士其 《天的进行曲》:“他们不但互相吸引,而同时也互相排拒。” 徐迟 《火中的凤凰》:“街头巷角,又见不少用残书摆起的冷摊。他自己总算排拒了不时发现的好书的诱惑。”词语解释:搪拒 拼音:táng jù
抵御,抗拒。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之八:“樽前月下,尚有剥啄之声,如御十万敌,必须在家首先搪拒,竟无福前来望见颜色矣。”词语解释:推拒 拼音:tuī jù
推却拒绝。《南史·朱异传》:“四方餉馈,曾无推拒,故远近莫不忿疾。”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四折:“既当日你金银曾受来,我如今这酬答何推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那 陆氏 并不推拒那一伙人,见了面就千欢万喜,烧茶办菓,且是相待得好。”亦谓用手推挡抵抗。 茅盾 《清明前后》第二幕:“他一步一步倒退,直退到墙角,背抵住墙,鼻息粗重,两手作推拒状。”词语解释:挡拒 拼音:dǎng jù
阻挡抗拒。《花月痕》第四八回:“穴内一股一股热气香气,逢逢衝出,却没有一艇出来挡拒。”词语解释:投梭之拒 拼音:tóu suō zhī jù
见“ 投梭折齿 ”。
词语解释:投梭折齿 拼音:tóu suō shé chǐ
《晋书·谢鲲传》:“邻家 高 氏女有美色, 鯤 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后以“投梭折齿”为女子拒绝调戏的典故。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诗》:“惟《静女》篇则真难解其言,此女俟我於城隅,又貽我以物,我悦其美。若称誉贤女,岂容作此等语,必至投梭折齿矣。”亦作“ 投梭之拒 ”。 唐 元稹 《莺莺传》:“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不知有慕 涘烈娜 之 克力泰士 者,虽遭投梭之拒,而未能忘情者也。”亦省作“ 投梭 ”。 明 马銮 《投梭女》诗:“早识春蚕丝易尽,当时应悔误投梭。”词语解释:枝拒 拼音:zhī jù
抵抗,抗拒。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崔起居题上马图》:“值 庞勋 搆逆, 丰沛 间贼锋四掠, 歷阳 麼郡古吏儒生,非枝拒所及矣。乃命小将齎羽檄牛酒,犒贼师,且以全雉堞、活黎庶为请。”词语解释:抵拒 拼音:dǐ jù
抗拒;抵制。 前蜀 韦庄 《小将张彦射虎歌》:“鸣弦霹靂越幽阻,往往依林犹抵拒。”《朱子语类》卷六九:“‘闲邪’,莫是为防闲抵拒那外物,使不得侵近否?”《秦併六国平话》卷上:“恐被攻击,孤城难以抵拒。” 梁启超 《瓜分危言》第一章:“故相持不下,持均势之策,相与暗中抵拒。”
觝拒:亦作“ 觝距 ”。抵触抗拒。《诗·陈风·株林》“匪适 株林 、从 夏南 ” 汉 郑玄 笺:“言我非之 株林 ,从 夏氏 子南 之母,为淫泆之行,自之他耳。觝拒之辞。”《急就篇》卷四“谗諛争语相觝触” 唐 颜师古 注:“有争语者常相觝距而击触也。”词语解释:拥拒 拼音:yōng jù
拦阻。 宋 苏辙 《论开孙村河札子》:“尝有数百人持板筑之械,访求都水使者,意极不善,赖防逻之卒拥拒而散。”词语解释:前拒 拼音:qián jù
(1).前阵。拒,方阵。《左传·昭公元年》:“为五陈以相离,两於前,伍於后,专为右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史记·樊郦滕灌列传》:“又以右丞相从 高帝 击 黥布 ,攻其前拒,陷两陈,得以破 布 军。” 裴駰 集解:“拒,方阵。”
(2).引申为前锋。 陶成章 《浙案纪略·刘家福传》:“ 刘家福 兵起, 有楷 常为前拒,当者輒破,俘斩 清 兵甚众。”词语解释:右拒 拼音:yòu jù
布于右翼的方形军阵。《左传·桓公五年》:“ 郑子元 请为左拒以当 蔡 人、 卫 人,为右拒以当 陈 人。” 杜预 注:“拒,方陈。”《北史·周纪上·太祖文帝》:“遂进至 渭 ,背水东西为阵, 李弼 为右拒, 赵贵 为左拒。”词语解释:牚拒 拼音:chēng jù
见“ 牚距 ”。
词语解释:牚距 拼音:chēng jù
亦作“ 牚拒 ”。
(1).抗争;对抗。《汉书·匈奴传下》:“单于 舆 骄,谓 遵 、 颯 曰:‘…… 莽 卒以败而 汉 復兴,亦我力也;当復尊我!’ 遵 与相牚距,单于终持此言。” 颜师古 注:“牚……音丈庚反,又丑庚反。”
(2).指声音相激荡。《文选·马融〈长笛赋〉》:“波散广衍,实可异也;牚距劫遻,又足怪也。” 刘良 注:“声烈而繁,若相凌距以相击触。”
(3).支撑,枕藉。《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斩截无孑遗,尸骸相牚拒。”词语解释:白招拒 拼音:bái zhāo jù
亦作“ 白招矩 ”。 古谓五方帝之一西方白帝之神。《礼记·月令》“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 唐 孔颖达 疏:“春秋纬文。紫微宫为大帝,大微为天庭,中有五帝座,是即 灵威仰 、 赤熛怒 、 白招拒 、 汁光纪 、 含枢纽 。祈穀郊天之时,各祭所感之帝。”《晋书·天文志上》:“西方白帝, 白招矩 之神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杂说》:“西方金帝曰 白招拒 。”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六府非六天名说》:“西方白帝 白招拒 ,金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