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九屑入声 [shuō yuè][yè,呜咽][详注1][xiè][详注2][详注3][详注4][duō duo][nà nè][biē biě][dié shé][jié][jié xié][xiè][pì piē][详注5][dié][duō][lié][jué guì][miè mò]丿[xiè][详注6][同谲][dié]


注1:泄 《广韵》《集韵》私列切《正韵》先结切,音薛。与渫同。除去也。详渫字注。
注2:缀 竹劣切,音掇。《仪礼·士丧礼》缀足用燕几。《注》缀犹拘也。 又《礼·乐记》礼者,所以缀淫也。《注》缀,犹止也。 又《广韵》陟劣切《集韵》枺劣切,音辍。义同。
注3:凸 《通俗文》肉凸曰瘤。又《唐韵》《集韵》《韵会》徒结切,音迭。高也。
注4:茁 又《韵补》侧劣切,音拙。《苏轼诗》韭芽戴土拳如蕨,霜叶露芽寒更茁。
注5:覈 《集韵》奚结切,音页。邀也。又恨竭切,音纥。与麧同。麦糠中不破者。《前汉·陈平传》亦食糠覈耳。
注6:准 《唐韵》职悦切《集韵》《韵会》《正韵》朱劣切,音拙。《史记·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注》服虔曰:准,颊权也。文颖曰:准,鼻也。
共231,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折腰折屐折足折断折辕折行折难折腾
折柳折肱折狱折钗折俎折胁折到折床
折简折旋折戟折券折绵折扬折关折挫
折桂折杨柳折齿折折折骨折钗股折风折回
折冲折衷折脚铛折麻折还折过折痕折合
折枝折箠折桂枝折箭折丹折足铛折腰步折鼎
折杨折节折除折巾折本折慢幢折铛折步
折槛折角巾折北折柬折阅折水折腰菱折莫
折角折磨折腰吏折干折中折首折纳折腰禄
折脚折胶折翅折翼折损折馘折声折蒲

词语解释:折腰  拼音:zhé yāo
亦作“ 折要 ”。
(1).弯曲的腰。 汉 刘向 《列女传·锺离春》:“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指……折腰、出胸,皮肤若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南本则聋瞽、喑哑、驮背、折腰诸恶状,无一不备於身矣。”
(2).谓弯着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折腰而趋,流汗喘乏。”
(3).弯腰行礼。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墅西 飞龙山 神, 庭凑 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折腰於 庭凑 ;及入庙,神乃侧坐。” 明 宋濂 《虎跑泉铭》:“拔剑刺山,水为之涌;折腰拜井,泉乃仰流。” 清 陈鳣 《对策·拜礼》:“介者不拜,故以肃为礼,以其不可折要也。”
(4).借指鞠躬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泰西各国使臣咸请覲见,先自言用西礼折腰者三,不习 中国 拜跪。”
(5).《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后以“折腰”为屈身事人之典。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华髮长折腰,将貽 陶公 誚。”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伊人 濮阳 秀,方厌折腰辱。” 清 方文 《彭泽怀古》诗:“折腰非所愿,解组亦何难。”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为了我们的事业,就是一升米需要折腰,他也可以折了。”
(6).崇敬,倾倒。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古百戏节目之一。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
(8).舞貌。 南朝 梁简文帝 《小垂手》诗:“折腰应两笛,顿足转双巾。”《云笈七籤》卷一○六:“ 王华 作唱, 西妃 折腰。”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垢》:“ 柳姬 ,我不见你舞了,好一折腰,试他垂手。”
(9).指格律诗中的失黏格。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絶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郭绍虞 注:“案八句折腰当亦指失黏之格。” 清 冯班 《钝吟杂录·严氏纠缪》:“折腰者,如絶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黏者是也。”
(10).见“ 折腰步 ”。
词语解释:折腰步  拼音:zhé yāo bù
走路时摆动腰肢,扭捏作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蝉怯折腰步,蛾惊半额嚬。”亦省作“ 折步 ”、“ 折腰 ”。 唐 李端 《妾薄命》诗:“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西施 捧心, 孙寿 折腰。”
词语解释:折柳  拼音:zhé liǔ
(1).折取柳枝。语出《三辅黄图·桥》:“ 霸桥 在 长安 东,跨水作桥。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多用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唐 权德舆 《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暗怜衣带,不胜折柳之怀。”
(2).古乐曲名。《折杨柳》曲的省称。多用以惜别怀远。《文苑英华》卷一二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已寤歌於《折柳》,復行吟而《採莲》。”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折柳》传情,悲 玉关 之戍客。” 姚鵷鶵 《王建章挽诗》:“《阳关》《折柳》凄迷别,行卷题诗醉醒间。”参见“ 折杨柳 ”。
(3).《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 传:“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为藩,无益於禁矣。”后因以“折柳”代指篱笆。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设备。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大 楚 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脆;强 秦 殽 函 袭嶮,而无折柳之固。”
词语解释:折杨柳  拼音:shé yáng liǔ
(1).古《横吹曲》名。传说 汉 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 晋 时古辞亡失。 晋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南朝 梁 、 陈 和 唐 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
词语解释:折简  拼音:zhé jiǎn
(1).亦作“ 折柬 ”。折半之简,言其礼轻。古人以竹简作书。《三国志·魏志·王凌传》“ 凌 至 项 ,饮药死”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汉 制:简长二尺,短者半之。盖单执一札谓之简。折简者,折半之简,言其礼轻也。”《南史·梁纪上·武帝上》:“若啗以显职,无不载驰。 随王 止须折简耳。” 明 陈继儒 《偃曝谈馀》卷下:“近代尚质,朝野之间皆用古折简,駸駸乎有先辈风度。”
(2).指书札或信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孝宗御制赐吴益》:“﹝ 孝宗 ﹞手书御扎一联云:‘称此一天风月好,橘香酒熟待君来。’命近璫持此赐 益 。 益 入对,顿首称谢。上笑曰:‘聊復当折简耳。’” 元 萨都剌 《经姑苏同游虎丘山次东坡旧题韵》:“九京倘可作,当为折简请。” 清 李渔 《风筝误·题鹞》:“幸有风筝为折柬,寄愁天上何难。”《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讨了一个折柬,一个封筒。”
(3).谓裁纸写信。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一日郎官折简寄妓,与为私约。”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叙伦》:“无何贵客忆前巵,乃折简主人,语以其故。” 清 黄景仁 《莺啼序·郑诚斋招集白云庵》词:“也繾綣、折简招来,追随许附尘后。”
(4).犹断简。指书册、简牍的残篇。《宋书·礼志三》:“夫《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闕畧。”《清史稿·灾异志二》:“五月, 渭南 四野火灾,见持炬人三尺许,羣绕火际,次日焚处拾一折简。”
词语解释:折桂  拼音:zhé guì
《晋书·郤詵传》:“ 武帝 於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唐 杜甫 《同豆卢峰知字韵》:“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宋 张抡 《满庭芳·寿杨殿帅》词:“流庆远;芝兰秀发,折桂争先。” 清 李渔 《夺锦楼》第一回:“那些未娶少年一发踊跃不过,未曾折桂,先有了月里嫦娥。” 王毓岱 《示和甫》诗:“擷芹復折桂,亲非由我显。”
词语解释:折冲  拼音:zhé chōng
(1).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敌取胜。衝,冲车。战车的一种。《吕氏春秋·召类》:“夫脩之於庙堂之上,而折衝乎千里之外者,其司城 子罕 之谓乎?” 高诱 注:“衝,车。所以衝突敌之军,能陷破之也……使欲攻己者折还其衝车於千里之外,不敢来也。” 唐 李邕 《斗鸭赋》:“或离披以折衝,或奋振以前却。” 明 陆采 《怀香记·受诏安边》:“武有折衝之威,文怀经国之虑。”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兵法有科,则多折衝之才矣。”
(2).交涉;谈判。 宋 苏洵 《送石昌言为北使行》:“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衝口舌之间,足矣。” 清 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耆相国 在 粤 东,与 英 人所订条约,皆非当面折衝。” 叶圣陶 《北上日记·二月六日》:“校中正谋与 港 政府折冲,未知结果如何。”
(3).武官名。 北魏 有折冲将军。见《宋书·柳元景传》。 隋 禁卫军有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 唐 有折冲都尉,全国各州有折冲府。见《通典·职官十一》
词语解释:折枝  拼音:zhé zhī
(1).折取草茎树枝。喻轻而易举。《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朱熹 集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一说为按摩。 赵岐 注:“折枝,案摩。”一说为折腰。支,通“ 肢 ”。见《文献通考·经籍考》引 宋 陆筠 《翼孟音解》。后亦用为为长者效劳之典。 明 归有光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折枝之命,受之者不敢委;抱关之位,居之者不敢懈。”
(2).花卉画法之一。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 唐 韩偓 《已凉》诗:“碧阑于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宋 仲仁 《华光梅谱·取象》:“﹝六枝﹞其法有偃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 清 邹一桂 《小山画谱》卷上:“草花有方干之不同,折枝无蜂蝶之来采。”
词语解释:折杨  拼音:shé yáng
古俗曲名。 宋 苏轼 《次韵王郎见庆生日并寄茶》:“《折杨》新曲万人趋,独和先生《于蔿于》。”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皇华》,即《小雅》之篇,而里巷袭其语;《折杨》,以后 李延年 二十八解復有云《折杨柳》者,此皆转相因袭者也。”
词语解释:折槛  拼音:shé kǎn
汉 槐里 令 朱云 朝见 成帝 时,请赐剑以斩佞臣 安昌 侯张禹 。 成帝 大怒,命将 朱云 拉下斩首。 云 攀殿槛,抗声不止,槛为之折。经大臣劝解, 云 始得免。后修槛时, 成帝 命保留折槛原貌,以表彰直谏之臣。见《汉书·朱云传》。后世殿槛正中一间横槛独不施栏干,谓之折槛,本此。后用为直言谏诤的典故。 唐 李嘉祐 《故燕国相公挽歌》之一:“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 元 宇文虚中 《古剑行》:“嶙峋折槛霽天威,将军拜伏姦臣泣。” 清 龚自珍 《癸未十月初七日以言事下狱》诗:“九重容折槛,万死待浮 湘 。”亦作“ 折庭槛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词语解释:折角  拼音:zhé jiǎo
(1). 汉元帝 时,少府 五鹿充宗 治 梁丘 《易》,以贵幸善辩,诸儒莫敢与抗论。人有荐 朱云 者, 云 入,昂首论难,驳得 充宗 无言以对。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折角”喻指雄辩。 宋 周邦彦 《汴都赋》:“虽有注河之辩,折角之口,终日危坐,抵掌而谭,犹不能既其万一。” 清 黄景仁 《送容甫归里》诗:“此日众中推折角,他年殿上待重茵。”
(2).指在争论中被人驳倒。《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復有 梁 朝宰臣 李琪 ,每以文章自擅,曾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云:‘復 真定 之逆城。’ 道 让 琪 曰:‘昨来收復 定州 ,非 真定 也。’ 琪 昧於地理,顿至折角。”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外交》:“看诸卿闻命即行,絶无繫恋,似此皇华之选,必无折角之虞。”
(3).谓折迭其边角。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余尝爱 赵子昂 《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勿捲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特指折迭头巾之角。 清 沉育 《郭有道墓》诗:“士林争折角,仙侣羡同舟。”参见“ 折角巾 ”。
词语解释:折角巾  拼音:zhé jiǎo jīn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词语解释:折脚  拼音:shé jiǎo
宋 代称太学考试接连失败两次为“折脚”。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成钧旧规》:“若下就试者非内舍校定,以升补做内舍校定者,一年止有两试,一试中则又试两试。若一年两试俱失,谓之折脚,不復试第三试。以三试不中,则当退舍。”脚,一本作“ 脚 ”。
词语解释:折屐  拼音:shé jī
《晋书·谢安传》:“ 玄 等既破 坚 ,有驛书至, 安 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牀上,了无喜色,棊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后以“折屐”形容狂喜。 宋 苏轼 《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之一:“怜君嗜好更迂阔,得我新诗喜折屐。” 明 张居正 《答两广殷石汀书》:“ 粤中 缙绅亦自谓有知以来用兵制胜未有如今日之盛者,喜而为之折屐。” 清 魏源 《啑古吟八首与陈太初修撰为连日谈史而作》之六:“折屐独何人,赌棋能杀贼!”
词语解释:折肱  拼音:shé gōng
(1).喻久经磨练而富有经验。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参见“ 三2折肱 ”。
(2).犹折节。 唐 韩愈 《送孟秀才序》:“京师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参见“ 折节 ”。
词语解释:折节  拼音:zhé jié
(1).屈己下人。《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 宋 王安石 《给事中孔公墓志铭》:“而宰相使人説公稍折节以待迁,公乃告以不能。”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李遵勖 为駙马都尉,折节待士。” 清 陈梦雷 《绝交书》:“老年兄以桑梓鉅望,道貌冲和,折节下交,每以远大相许。”
(2).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史记·货殖列传》:“富人争奢侈,而 任氏 折节为俭,力田畜。”《南史·循吏传·何远》:“ 远 本倜儻,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絶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宋 苏轼 《方山子传》:“少慕 朱家 、 郭解 为人,閭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海下》:“为武员者皆折节读书,不徒血气之勇。”
词语解释:折旋  拼音:shé xuán
(1).曲行。古代行礼时的动作。《韩诗外传》卷一:“立则磬折,拱则抱鼓,行步中规,折旋中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閽寺无礼……黄门侍郎 裴之礼 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僕,接於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朱子语类》卷一○五:“折旋是直去了復横去,如曲尺相似。其横转处欲其方如中矩也。”
(2).形容舞姿。 唐 李白 《清平乐令》词:“谁道腰肢窈窕,折旋消得君王。”
(3).返回;转身。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翊圣敬刘海蟾》:“此人既已受度,未肯便就仙职,折旋尘中。”《明史·顾佐传》:“百僚过者,折旋避之。”
(4).形容来回奔逐。 宋 岳珂 《桯史·隆兴按鞠》:“一日,上亲按鞠,折旋稍久,马不胜勩,逸入廡间。”
(5).周旋。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若目见而身折旋其间, 吕公 以为其长不独在文字也。”
(6).形容山势的曲折盘旋。
词语解释:折杨柳  拼音:shé yáng liǔ
(1).古《横吹曲》名。传说 汉 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 晋 时古辞亡失。 晋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南朝 梁 、 陈 和 唐 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
词语解释:折衷  拼音:shé zhòng
见“ 折中 ”。
词语解释:折中  拼音:zhé zhōng
亦作“ 折衷 ”。
(1).取正,用为判断事物的准则。《楚辞·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嚮服。” 朱熹 集注:“折中,谓事理有不同者,执其两端而折其中,若《史记》所谓‘六艺折中于 夫子 ’是也。”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予之所疑者,谁与折衷之。” 宋 叶适 《题〈西溪集〉》:“夫欲折中天下之义理,必尽攷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更折衷於古经古子之精华,略览夫格致各学之流别。”
(2).调节使适中。《尸子》卷上:“听狱折衷者, 皋陶 也。”《南史·江淹传》:“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 唐 韩愈 《上张仆射第二书》:“乘之有道,步骤折中,少必无疾,老必后衰。”
(3).指调和不同意见或争执。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设法调解,折中之后,许开一个窗。”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二章:“ 唐淑贞 顾虑到将来的意外,讨论之后,才折衷下来,由 白知时 立刻亲笔起草,拟一个结婚广告。”
词语解释:折箠
见“ 折捶 ”。
词语解释:折捶  拼音:shé chuí
亦作“ 折箠 ”。折断策马的杖。《后汉书·邓禹传》:“ 赤眉 无穀,自当来东,吾折捶笞之,非诸将忧也。”谓用短杖即可制敌。喻轻易制敌取胜。 严复 《救亡决论》:“灶上驱虏,折箠笞羌。”
词语解释:折节  拼音:zhé jié
(1).屈己下人。《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 宋 王安石 《给事中孔公墓志铭》:“而宰相使人説公稍折节以待迁,公乃告以不能。”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李遵勖 为駙马都尉,折节待士。” 清 陈梦雷 《绝交书》:“老年兄以桑梓鉅望,道貌冲和,折节下交,每以远大相许。”
(2).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史记·货殖列传》:“富人争奢侈,而 任氏 折节为俭,力田畜。”《南史·循吏传·何远》:“ 远 本倜儻,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絶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宋 苏轼 《方山子传》:“少慕 朱家 、 郭解 为人,閭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郑观应 《盛世危言·防海下》:“为武员者皆折节读书,不徒血气之勇。”
词语解释:折角巾  拼音:zhé jiǎo jīn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词语解释:折磨  拼音:zhé mó
(1).使在精神或肉体上受打击,受痛苦。 唐 白居易 《春晚咏怀赠皇甫朗之》:“多中更被愁牵引,少里兼招病折磨。”《儒林外史》第五四回:“我贪图些甚么?受这些折磨!” 秦牧 《长河浪花集·深情注视壁上人》:“﹝她﹞受着穷困和胃溃疡的折磨,但仍然一心一意要写成这本书。”
(2).犹消磨。 明 孟称舜 《桃花人面》第二出:“无端花月成淹滞,有限韶光空折磨,俺衷肠您知么?” 谢觉哉 《书同文,语同音》:“还要死记背诵。这样,折磨了我好几年的光阴,却一点用处也没有。”
词语解释:折胶  拼音:zhé jiāo
(1).《汉书·晁错传》:“欲立威者,始於折胶。”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 匈奴 以为候而出军。”后因用以指秋冬时节。《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候满月而窥兵,乘折胶而纵鏑。” 宋 夏竦 《和太师相公秋兴》:“原上西风马力生,折胶时候正凄清。”《南齐书·曹虎传》:“ 樊 汉 无幸,咫尺殊风,折胶入塞,乘秋犯边。”
(2).形容严寒。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五:“壮冰初开地,盲风正折胶。” 宋 苏轼 《玉石偈》:“当观热相无去来,寒至折胶热流金。”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当大寒暑,折胶鑠金时,必拱立座隅。”
词语解释:折足  拼音:zhé zú
见“ 折足覆餗 ”。
词语解释:折足覆餗  拼音:zhé zú fù sù
《易·繫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餗,鼎内食物。后以“折足覆餗”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后汉书·谢弼传》:“今之四公,唯司空 刘宠 断断守善,餘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是以身名并全者甚希,而折足覆餗者不乏也。” 明 杨慎 《审己》:“二子审己量,乃视其力小任重,折足覆餗而犹不止者有异矣。” 何启 胡礼垤 《新政论议》:“真才育则庶官不旷,有各奏尔能之效,无折足覆餗之忧也。”亦作“ 折鼎覆餗 ”。《南史·张弘策传》:“ 祏 怯而无断, 喧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元 耶律楚材 《答杨行者书》:“今也抑意陈书,引年求退,惧折鼎覆餗之患,避牝鸡司晨之讥。”亦省作“ 折足 ”、“ 折鼎 ”。《汉书·叙传上》:“遇折足之凶,伏鈇鉞之诛。”《后汉书·窦融传赞》:“虽则折鼎,王灵以宣。”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时招折足之忧,介立犯颜之地。”
词语解释:折狱  拼音:shé yù
判决诉讼案件。《易·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孔颖达 疏:“断决狱讼。” 唐 许浑 《新兴道中》诗:“芙蓉村步失官金,折狱无功不可寻。” 明 沉鲸 《双珠记·刑逼成招》:“可信片言能折狱,莫将王法等閒看。” 章炳麟 《复仇是非论》:“明知听讼折狱之制不能至周,故作法者亦常歉然自愧,而有所假借宽贷於人。”
词语解释:折戟  拼音:zhé jǐ
见“ 折戟沉沙 ”。
词语解释:折戟沉沙  拼音:zhé jǐ chén shā
断戟沉埋在沙里。形容失败惨重。 唐 杜牧 《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清 陆世廉 《西台记》第一出:“今日啊!折戟沉沙,还将认取前朝。” 清 黄宗羲 《朱人远墓志铭》:“其所歷之江山,必低徊於折戟沉沙之处;其所询之故老,必比眤於吞声失职之人。” 郭小川 《长江边上“五七”路》诗:“结果恰恰是:他们自己折戟沉沙。”亦省作“ 折戟 ”。 明 文徵明 《厓山大忠祠》诗:“折戟併销尘海换,行人犹自説 碙州 。” 清 纳兰性德 《好事近》词:“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
词语解释:折齿  拼音:shé chǐ
(1).折断牙齿。《左传·哀公六年》:“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杜预 注:“孺子, 荼 。 景公 尝衔绳为牛,使 荼 牵之, 荼 顿地,故折其齿。”后用为为人民操劳的典实。 赵朴初 《感遇--为周总理而作》诗:“回首丘山,折齿孺子。”
(2).指备受挫辱。 汉 邹阳 《狱中上书》:“ 范雎 摺脇折齿於 魏 ,卒为 应侯 。”参见“ 折胁 ”。
(3).《晋书·谢鲲传》:“邻家 高氏 女有美色, 鯤 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时人为之语曰:‘任达不已, 幼舆 折齿。’”后用为调戏妇女被拒而受惩的典故。 唐 韩偓 《〈香奁集〉序》:“麄得捧心之态,幸无折齿之慙。”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琴瑟琵琶》:“踰墙已成,折齿唯命。”
词语解释:折胁  拼音:shé xié
战国 时, 魏 范雎 随 须贾 使 齐 ,因 齐王 喜 雎 有辩才,致以金、牛、酒。 雎 虽未受,但 须贾 疑其以 魏国 阴事告 齐 。 魏 相知之,大怒,使人笞击 雎 ,折胁折齿几死。后奔 秦 ,得重用。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后因以“折胁”为受诬遭辱的典实。《韩非子·难言》:“ 宰予 不免於 田常 , 范雎 折胁於 魏 。”《陈书·蔡景历传》:“昔折胁游 秦 ,忽逢盼採;檐簦入 赵 ,便致留连。”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俾折胁臏脚之伦,得自拂饰,以期效命於鞭策之下。”
词语解释:折脚铛  拼音:shé jiǎo chēng
断脚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雷》:“騞然坠地,变成熨斗、折刀、小折脚鐺焉。”《景德传灯录·汾州大达无业国师》:“茅茨石室,向折脚鐺子里煮饭喫过三十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跡巖丛。” 清 钱谦益 《送瞿稼轩给事南还》诗:“橛头船里新茶灶,折脚鐺边旧佛龕。”亦省作“ 折鐺 ”。 清 黄宗羲 《顾玉书墓志铭》:“憔悴江湖,红米折鐺。”
词语解释:折桂枝  拼音:zhé guì zhī
犹折桂。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你将那偷香手,准备着折桂枝。”
词语解释:折除  拼音:shé chú
犹减损。 宋 陆游 《小饮房园》诗:“疏索故人缘病酒,折除厚禄为看花。”《明史·食货志二》:“其科则最重与最轻者,稍以耗损为推移。重者不能尽损,惟减耗米,派轻賫折除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玉魫生言志》:“不才如僕,以此折除半生福禄。”
词语解释:折北  拼音:shé běi
败北,败走。《鹖冠子·世兵》:“避我所危,就我所生……故士不折北,兵不困穷。”《汉书·蒯通传》:“ 汉王 将数十万众……一日数战,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 颜师古 注:“折,挫也。北,奔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三》:“ 光武 悉 汉 将之良,以围 天水 而折北。”《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二年》:“会 周 师大举,寄任多非其人,折北不支。”
词语解释:折腰吏  拼音:zhé yāo lì
晋 陶潜 为 彭泽县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因以“折腰吏”泛称地方低级官吏。 唐 白居易 《旱热》诗:“忽思公府内,青衫折腰吏。” 唐 韦应物 《赠王侍御》诗:“自嘆犹为折腰吏,可怜驄马路傍行。”参见“ 折腰 ”。
词语解释:折腰  拼音:zhé yāo
亦作“ 折要 ”。
(1).弯曲的腰。 汉 刘向 《列女传·锺离春》:“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指……折腰、出胸,皮肤若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南本则聋瞽、喑哑、驮背、折腰诸恶状,无一不备於身矣。”
(2).谓弯着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折腰而趋,流汗喘乏。”
(3).弯腰行礼。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墅西 飞龙山 神, 庭凑 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折腰於 庭凑 ;及入庙,神乃侧坐。” 明 宋濂 《虎跑泉铭》:“拔剑刺山,水为之涌;折腰拜井,泉乃仰流。” 清 陈鳣 《对策·拜礼》:“介者不拜,故以肃为礼,以其不可折要也。”
(4).借指鞠躬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泰西各国使臣咸请覲见,先自言用西礼折腰者三,不习 中国 拜跪。”
(5).《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后以“折腰”为屈身事人之典。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华髮长折腰,将貽 陶公 誚。”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伊人 濮阳 秀,方厌折腰辱。” 清 方文 《彭泽怀古》诗:“折腰非所愿,解组亦何难。”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为了我们的事业,就是一升米需要折腰,他也可以折了。”
(6).崇敬,倾倒。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古百戏节目之一。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
(8).舞貌。 南朝 梁简文帝 《小垂手》诗:“折腰应两笛,顿足转双巾。”《云笈七籤》卷一○六:“ 王华 作唱, 西妃 折腰。”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垢》:“ 柳姬 ,我不见你舞了,好一折腰,试他垂手。”
(9).指格律诗中的失黏格。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絶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郭绍虞 注:“案八句折腰当亦指失黏之格。” 清 冯班 《钝吟杂录·严氏纠缪》:“折腰者,如絶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黏者是也。”
(10).见“ 折腰步 ”。
词语解释:折翅  拼音:shé chì
喻受挫伤。《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匈奴 折翅伤翼,失援不振。”
词语解释:折断  拼音:zhé duàn
因受力过大或过分弯曲而断裂。例如:从树上折断下来的树枝。
词语解释:折钗  拼音:shé chāi
见“ 折釵股 ”。
词语解释:折钗股  拼音:shé chāi gǔ
书法上对转折的笔划,要求笔毫平铺而笔锋圆劲,如钗股弯折仍体圆理顺,因以为喻。 宋 姜夔 《续书谱·用笔》:“用笔如折釵股……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 宋 陆游 《醉中行草数纸》诗:“堂堂笔阵从天下,气压 唐 人折釵股。”亦省作“ 折釵 ”。 宋 陆游 《西窗》诗:“看画客无寒具手,论书僧有折釵评。”
词语解释:折券  拼音:zhé quàn
谓毁弃债券,不再索取。《汉书·高帝纪上》:“﹝ 高祖 ﹞常从 王媪 、 武负 貰酒……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颜师古 注:“以简牘为契券,既不徵索,故折毁之,弃其所负。”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宋清 卖药於 长安 西市……贫士请药,常多折券。”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 林灵素 ﹞尝从旗亭貰酒,久不归直。其人督之, 灵素 计窘,即举手自捫其面……其人惊怖,竟为折券。”后亦以“折券”指沽酒。 马骏声 《醉题酒家壁》诗:“折券呼僮取大斗,狂歌纵饮鼓土缶。”
词语解释:折折  拼音:shé shé
(1).明亮貌;清晰貌。《管子·内业》:“折折乎如在於侧,忽忽乎如将不得。” 尹知章 注:“折折,明貌。言心明察若在其侧。”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上古之言浑浑尔,中古之言折折尔,晚世之言便便尔,末世之言纤纤尔。”
(2).弯曲貌。 唐 李贺 《日出行》:“折折 黄河 曲,日从中央转。”
安舒貌。《礼记·檀弓上》:“丧事欲其纵纵尔,吉事欲其折折尔。” 郑玄 注:“折折,安舒貌。” 陈澔 集说:“折折,从容中礼之貌。折,音提。”
词语解释:折麻  拼音:shé má
《楚辞·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后以“折麻”喻离别思念之情。 南朝 宋 谢灵运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唐 钱起 《游辋川至南山寄谷口王十六》诗:“折麻定延佇,乘月期招寻。”
词语解释:折箭  拼音:shé jiàn
(1).相传 北魏 吐谷浑 族 阿豺 和 元 祖先 朵奔蔑儿干 妻 阿阑豁阿 都曾以一箭易断,多箭难折为喻,教育诸子同心协力。事见《魏书·吐谷浑传》《元朝秘史》卷一。
(2).表示忠实履行誓约。 宋 岳珂 《桯史·二将失律》:“虏既得 俊迈 ,折箭为誓,啟门以出二将。”《水浒传》第五回:“ 智深 道:‘大丈夫作事,却休要翻悔。’ 周通 折箭为誓。”
词语解释:折巾  拼音:shé jīn
见“ 折角巾 ”。
词语解释:折角巾  拼音:zhé jiǎo jīn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词语解释:折柬  拼音:shé jiǎn
见“ 折简 ”。
词语解释:折简  拼音:zhé jiǎn
(1).亦作“ 折柬 ”。折半之简,言其礼轻。古人以竹简作书。《三国志·魏志·王凌传》“ 凌 至 项 ,饮药死”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 汉 制:简长二尺,短者半之。盖单执一札谓之简。折简者,折半之简,言其礼轻也。”《南史·梁纪上·武帝上》:“若啗以显职,无不载驰。 随王 止须折简耳。” 明 陈继儒 《偃曝谈馀》卷下:“近代尚质,朝野之间皆用古折简,駸駸乎有先辈风度。”
(2).指书札或信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孝宗御制赐吴益》:“﹝ 孝宗 ﹞手书御扎一联云:‘称此一天风月好,橘香酒熟待君来。’命近璫持此赐 益 。 益 入对,顿首称谢。上笑曰:‘聊復当折简耳。’” 元 萨都剌 《经姑苏同游虎丘山次东坡旧题韵》:“九京倘可作,当为折简请。” 清 李渔 《风筝误·题鹞》:“幸有风筝为折柬,寄愁天上何难。”《醒世姻缘传》第十五回:“讨了一个折柬,一个封筒。”
(3).谓裁纸写信。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一日郎官折简寄妓,与为私约。”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叙伦》:“无何贵客忆前巵,乃折简主人,语以其故。” 清 黄景仁 《莺啼序·郑诚斋招集白云庵》词:“也繾綣、折简招来,追随许附尘后。”
(4).犹断简。指书册、简牍的残篇。《宋书·礼志三》:“夫《礼记》残缺之书,本无备体,折简败字,多所闕畧。”《清史稿·灾异志二》:“五月, 渭南 四野火灾,见持炬人三尺许,羣绕火际,次日焚处拾一折简。”
词语解释:折干  拼音:shé qián
(1).指漕运中规定的粮食损耗。《明史·食货志三》:“水次折乾,沿途侵盗,妄称水火,至有凿船自沉者。”
(2).谓以钱代替实物。 明 焦竑 《玉堂丛语·规讽》:“ 王晋溪 总制三边时,每一巡边,虽打中火,亦费百金,未尝折乾。到处皆要供具,烧羊亦数头。” 赵佩如 常宝堃 《新灯谜》:“乙:咱赌一盒烟卷。甲:烟卷还得去买,干脆折干赌两千块钱。”
(3).谓用金银财物行贿送礼。《明史·兵志二》:“折乾者,卫卒纳银将弁以免其行,有事则召募以应。”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抗疏》:“凡官吏,恣婪索,尽无遗。綵缎金花以及折乾等礼似山堆,敲剥灾民,抛妻卖儿。”
词语解释:折翼  拼音:shé yì
(1).折断翅膀。比喻受挫伤。《汉书·息夫躬传》:“发忠忘身,自绕罔兮!寃颈折翼,庸得往兮!” 清 浩歌子 《萤窗异草·翠衣国》:“使折翼之禽,无难旋里;嫌笼之鸟,竟得生还。”
(2).相传 晋 陶侃 曾梦生八翼,飞上天去,见天门九重,已上八重,至第九重,门者击之以杖,遂坠地而折左翼。后 侃 都督八州,握重兵,常思折翼之梦,不敢萌异志。见《晋书·陶侃传》。后以“折翼”为自警之典。 唐 杨炯 《浑天赋》:“ 鲁阳 挥戈兮转於西日, 陶侃 折翼兮登於上玄。” 明 吾邱瑞 《运甓记·家门始末》:“ 广 南移镇受波涛,晨昏运甓,梦飞折翼。” 柳亚子 《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忌辰有作》诗:“天门折翼怜 陶侃 ,豚犬生儿羡 景升 。”
词语解释:折辕  拼音:shé yuán
《后汉书·张堪传》:“ 堪 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折辕,车辕折断。形容车的破旧。后以“折辕”为仕宦清廉之典。《宋书·良吏传·陆徽》:“是以衣囊挥誉於 西京 ,折辕延高於东帝。”《梁书·王亮传》:“苞篚罔遗,而假称折辕。”
词语解释:折俎  拼音:shé zǔ
(1).古代祭祀、宴会时,杀牲肢解而后置于俎上。俎,盛牺牲的礼器。《仪礼·乡饮酒礼》:“宾升自西方,乃设折俎。” 贾公彦 疏:“凡解牲体之法,有全烝其豚。解为二十体,体解即此折俎是也。”《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 宋 置折俎,以多文举礼。”
(2).引申为参与国家大典。 唐 毛杰 《与卢藏用书》:“ 杰 时在草莽,运厄穷愁,思折俎而无因,嗟扫门而不逮。”
词语解释:折绵  拼音:shé mián
形容气候极寒。语出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阳和微弱阴气竭,海冻不流棉絮折,呼噏不通寒伤裂。” 宋 黄庭坚 《柳閎展如苏子瞻甥也作诗赠之》:“霜威能折绵,风力欲氷酒。”
词语解释:折骨  拼音:shé gǔ
(1).断骨。《左传·哀公二年》:“敢告无絶筋,无折骨,无面伤,以集大事,无作三祖羞。”
(2).喻悔恨之极。《后汉书·李固传》:“昔 昌邑 之立,昏乱日兹, 霍光 忧愧发愤,悔之折骨。”
词语解释:折还  拼音:shé huán
曲行。古代礼节,表示行进的一种步法。《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周还中规,折还中矩。” 郑玄 注:“折还,曲行也,宜方。” 孔颖达 疏:“曲行,谓屈曲而行也,假令从北嚮南行,曲折而东嚮也。”
折合归还。 宋 苏辙 《龙川略志》卷八:“米陈不免贱卖,今欲逐时先借,而令 浙 中以上供米价买银折还,岂不两便。”
词语解释:折丹  拼音:shé dān
传说中的风神名。《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鞠陵于天 , 东极 离瞀 ,日月所出。有人名曰 折丹 --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郭璞 注:“ 折丹 ,神人。”《骈雅·释天》:“ 折丹 、 飞廉 ,风师也。”
词语解释:折本  拼音:shé běn
赔本,亏本。《朱子语类》卷二六:“云我不当得贫贱,有汲汲求去之心,譬如人作折本经纪相似。”《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从来奉承尽有折本的,都似此类。” 清 郑燮 《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科名不来,学问在我,原不是折本的买卖。” 萧红 《生死场》五:“ 平儿 不愿跟着, 赵三 自己进城,减价出卖。后来折本卖。”
摺本:1.古代由长卷折迭成的书本。 叶德辉 《书林清话·书之称本》:“书本由卷子摺叠而成。卷不如摺本翻閲之便。其制当兴於 秦 汉 间。”
(2).即奏折。《续小五义》第十九回:“ 顾大人 见驾,递摺本,万岁御览。”
词语解释:折阅
1.谓商品减价销售。《荀子·修身》:“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閲不市。” 杨倞 注:“折,损也,閲,卖也。谓损所閲卖之物价也。”《宋大诏令集·政事·置市易物诏》:“天下商旅货物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閲失业。” 梁启超 《托辣斯·托辣斯之利》:“或遇物价骤落,小资本者,不能不忍折閲而急求售,以为通转之资。”
2.谓买主杀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潜至其肆,託言买扇。女子便呼父。父出, 刘 意沮,故折閲之而退。”
词语解释:折中  拼音:zhé zhōng
亦作“ 折衷 ”。
(1).取正,用为判断事物的准则。《楚辞·九章·惜诵》:“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嚮服。” 朱熹 集注:“折中,谓事理有不同者,执其两端而折其中,若《史记》所谓‘六艺折中于 夫子 ’是也。”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予之所疑者,谁与折衷之。” 宋 叶适 《题〈西溪集〉》:“夫欲折中天下之义理,必尽攷详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更折衷於古经古子之精华,略览夫格致各学之流别。”
(2).调节使适中。《尸子》卷上:“听狱折衷者, 皋陶 也。”《南史·江淹传》:“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 唐 韩愈 《上张仆射第二书》:“乘之有道,步骤折中,少必无疾,老必后衰。”
(3).指调和不同意见或争执。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设法调解,折中之后,许开一个窗。”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二章:“ 唐淑贞 顾虑到将来的意外,讨论之后,才折衷下来,由 白知时 立刻亲笔起草,拟一个结婚广告。”
词语解释:折损  拼音:shé sǔn
损伤;损失。《白雪遗音·清平乐·蝶》:“轻姿傅粉,学得偷香俊,百紫千红人未问,先与芳心折损。”《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暗消磨了精神,折损了丰标,瘦伶仃不甚好。”《清史稿·灾异志五》:“﹝ 咸丰 ﹞三年三月初三日, 宜昌 大风拔木,民舍折损无算。” 郭沫若 《甘愿做炮灰》第四幕:“你自然是位音乐家,目前就表演一次,倒不会就怎么折损你的身分。”
词语解释:折行  拼音:shé xíng
谓水曲折流行。《周礼·考工记·匠人》“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谓行停水,沟形当如磬,直行三,折行五。”
降低辈份。 明 王世贞 《石羊生传》:“而是时 南海 黎惟敬 …… 永嘉 康裕卿 先后抵 燕 ,发 元瑞 藏诗览之,咸嘖嘖折行请交。” 清 吴伟业 《茸城行》:“纵有名豪解折行,可堪小户胜狂药。”
词语解释:折胁  拼音:shé xié
战国 时, 魏 范雎 随 须贾 使 齐 ,因 齐王 喜 雎 有辩才,致以金、牛、酒。 雎 虽未受,但 须贾 疑其以 魏国 阴事告 齐 。 魏 相知之,大怒,使人笞击 雎 ,折胁折齿几死。后奔 秦 ,得重用。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后因以“折胁”为受诬遭辱的典实。《韩非子·难言》:“ 宰予 不免於 田常 , 范雎 折胁於 魏 。”《陈书·蔡景历传》:“昔折胁游 秦 ,忽逢盼採;檐簦入 赵 ,便致留连。”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俾折胁臏脚之伦,得自拂饰,以期效命於鞭策之下。”
词语解释:折扬  拼音:shé yáng
犹激荡。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於是 楚王 闻之,引 泰阿 之剑,发城而麾之,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江水折扬, 晋 郑 之头毕白。”
词语解释:折钗股  拼音:shé chāi gǔ
书法上对转折的笔划,要求笔毫平铺而笔锋圆劲,如钗股弯折仍体圆理顺,因以为喻。 宋 姜夔 《续书谱·用笔》:“用笔如折釵股……折釵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 宋 陆游 《醉中行草数纸》诗:“堂堂笔阵从天下,气压 唐 人折釵股。”亦省作“ 折釵 ”。 宋 陆游 《西窗》诗:“看画客无寒具手,论书僧有折釵评。”
词语解释:折过  拼音:zhē guò
代替;抵消。《朱子语类》卷十九:“ 龟山 好引证,未説本意,且将别説折过。”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则被他送我一场亡身祸,今日个将功劳折过。”《水浒传》第五十回:“你这廝违了我的军令,本合斩首,且把杀 祝龙 、 祝彪 的功劳折过了,下次违令,定行不饶。”
词语解释:折足铛  拼音:zhé zú chēng
见“ 折足鎗 ”。
词语解释:折慢幢  拼音:shé màn zhuàng
谓使傲慢者折伏。慢幢,形容极为傲慢。言慢心高举,犹如幢之高耸。幢,刻着佛经的石柱。 唐 僧 法达 膜祖师 慧能 时,头不着地。祖师斥之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并说一偈云:“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事见《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宋中散》:“时闻正论除疑网,每读高辞折慢幢。” 清 钱谦益 《十一月六日召对旋奉旨革职待罪述事》诗之二十:“酒兵胜后消愁垒,禪鎧坚时折慢幢。”
词语解释:折水  拼音:shé shuǐ
回旋的流水。借指产珠玉之处。语出《淮南子·墬形训》:“水员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 南朝 梁元帝 《庄严寺僧旻法师碑》:“是故 隋 光烛 魏 ,非折水之恒珍; 和 璧入 秦 ,岂润山之常宝。”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韞珠澄积润,让璧动浮光。浮光疑折水,积润疎圆沚。”
词语解释:折首  拼音:zhé shǒu
(1).斩首。《易·离》:“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 孔颖达 疏:“断罪人之首。”《宋书·袁豹传》:“ 桓谦 折首, 譙福 鸟逝。”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奋少击多,排山压卵,魁渠折首,支党束身。”
(2).犹俯首。喻折服或投降。 唐 韩翃 《送王诞渤海使赴李太守行营》诗:“ 渤海 名王曾折首, 汉 家诸将尽倾心。”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一:“从此便不能不折首请降,一转而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的爪牙了。”
词语解释:折馘  拼音:shé guó
古代战争中杀死敌人割其左耳以数计功。《左传·宣公十二年》:“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 杜预 注:“折馘,断耳。”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必折馘执俘,然后赐勋。”
词语解释:折难  拼音:shé nán
(1).消除患难。《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君之设智,能为主安危修政,治乱彊兵,批患折难。”
(2).诘难;争辩。《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 丕 在 并州 , 隆 等以其谋告之。 丕 外虑不成,口虽折难,心颇然之。”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每相见輒谈儒佛异同,相与折难。” 郑振铎 《桂公塘》三:“那两位贵酋,也高高兴兴的和 天祥 折难,攻驳。”
词语解释:折到  拼音:shé dào
见“ 折倒 ”。
词语解释:折倒  拼音:shé dǎo
(1).亦作“ 折到 ”。摧残,折磨。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一折:“折倒的额颅破,便似间道皮腰线;折倒的胸脯瘦,便似减骨芭蕉扇。” 元 范居中 《金殿喜重重·秋思》套曲:“恼 刘郎 ,害 潘郎 ,折倒尽旧日豪放。”
(2). 南唐 李后主 好佛,大起佛寺,广聚僧徒,日设供斋,食有未尽,次日再供,谓之折倒。事见 宋 陆游 《南唐书·浮屠契丹高丽传》
(3).谓将东西全部取去。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卷三:“俗语有物而尽取之,谓之折倒。”
(4).指折服。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雍也篇三一》:“即‘何事於仁’三句中,而已折倒 子贡 不见实体不知实用之失。”
翻倒;推翻。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硬拷》:“忒做作、前辈们性重,敢折倒你丈人峯?”
词语解释:折关  拼音:shé guān
(1).破关。《辽史·萧敌鲁传》:“一夕,折关遁归国,由是为决狱官。”
(2).破析玄关要义。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五·释慧隆》:“ 隆 既思彻詮表,善於清论,乘机抗拟,往必折关。”
词语解释:折风  拼音:shé fēng
古冠名。《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大加主簿皆著幘,如冠幘而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北史·高丽传》:“人皆头著折风,形如弁,士人加插二鸟羽。贵者其冠曰苏骨。” 唐 李白 《高句骊》诗:“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
词语解释:折痕  拼音:zhé hén
指物体折迭后出现的痕迹。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避暑録话》载 蒋侍郎 堂 家藏 杨文公 与 韩魏公 一帖,用半幅纸,有折痕。” 巴金 《家》十二:“ 觉慧 看了 觉新 一眼,又埋下头把书页往前面翻过去,翻到有折痕的一页。”
词语解释:折腰步  拼音:zhé yāo bù
走路时摆动腰肢,扭捏作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蝉怯折腰步,蛾惊半额嚬。”亦省作“ 折步 ”、“ 折腰 ”。 唐 李端 《妾薄命》诗:“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西施 捧心, 孙寿 折腰。”
词语解释:折铛  拼音:shé chēng
见“ 折脚鐺 ”。
词语解释:折脚铛  拼音:shé jiǎo chēng
断脚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雷》:“騞然坠地,变成熨斗、折刀、小折脚鐺焉。”《景德传灯录·汾州大达无业国师》:“茅茨石室,向折脚鐺子里煮饭喫过三十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跡巖丛。” 清 钱谦益 《送瞿稼轩给事南还》诗:“橛头船里新茶灶,折脚鐺边旧佛龕。”亦省作“ 折鐺 ”。 清 黄宗羲 《顾玉书墓志铭》:“憔悴江湖,红米折鐺。”
词语解释:折腰菱  拼音:zhé yāo líng
菱的一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芰,今人但言菱芰,诸解草木书,亦不分别。唯 王安贫 《武陵记》言: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今 苏州 折腰菱多两角。”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一:“喜来邀客坐,分与折腰菱。”
词语解释:折纳  拼音:shé nà
唐 时实行两税法,称按钱折价交纳粟帛为折纳。 宋 时亦称以产业偿还官欠。参阅《旧唐书·食货志二》、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词语解释:折声  拼音:shé shēng
(1).放低声音。 汉 贾谊 《新书·容经》:“屏气折声,军旅之言也。言若不足,丧纪之言也。”
(2).梵语的发音方法之一。
词语解释:折腾  拼音:zhē téng
(1).翻腾;反复。《红楼梦》第六二回:“要是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 老舍 《四世同堂》七十:“翻来覆去的,他的脑中只折腾着这一句话:‘报应!报应!’” 冰心 《我的学生》:“门都向外开,窗户一扇都关不上!拆了又安,安了又拆,折腾了几十回。”
(2).折磨。 巴金 《探索集·究竟属于谁》:“我们的祖国母亲,再也经不起那样大的折腾了。”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幕:“我们这地方的穷苦人叫军阀 王家烈 、地主 二阎王 折腾的少吃没穿。”
(3).挥霍;糟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现在厂里的事管不了哪,退补,厂也不是我的哪,反正把这些企业折腾完了就没事啦。”
词语解释:折床  拼音:shé chuáng
《景德传灯录·湖南东寺如会禅师》:“﹝ 如会 ﹞初謁 径山 ,后参 大寂 ,学徒既众,僧堂内牀榻为之陷折。时称折牀会也。”后以“折牀”形容与会僧众之多。 宋 余靖 《广州南海县罗汉院记》:“四方之来,折牀而勿拒。”
词语解释:折挫  拼音:shé cuò
亦作“ 折剉 ”。亦作“ 折銼 ”。
(1).挫折;挫败;挫伤。《韩非子·八说》:“甲兵折挫,士卒死伤,而贺战胜得地者,出其小害,计其大利也。”《旧唐书·史宪诚传》:“ 宪诚 尝遣驍将至闕下,恣为张大。宰相 韦处厚 以语折剉之。”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二折:“只因为 英布 自恃英勇无敌,怕他有藐视 汉 家之心,故以此折挫其鋭气。”
(2).压制;抑制。《隋书·梁毗传》:“但 素 任寄隆重,多所折挫,当时朝士无不慴伏。” 唐 柳宗元 《与杨诲之第二书》:“当时志气类足下,时遭訕駡詬辱……虽甚自折挫,然已得号为狂疎人矣。”
(3).折磨。 宋 苏轼 《临江仙》词:“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箇。”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三折:“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红楼梦》第八十回:“﹝ 香菱 ﹞今復加以气怨伤肝,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乾血之证。”《快心编三集》第十一回:“我与你及 佩珩 受许多颠连磨折,也还是男儿常有之事,他们闺阁之人,亦遭此等折挫。”
(4).谓折价抵偿。《元典章·吏部六·库子》:“以致亏兑失陷,致将应有财产、房舍、孳畜等物,尽行折剉。”《元典章新集·户部·银课》:“ 陈以忠 言……如有亏兑,愿将家产折挫还官。”
词语解释:折回  拼音:zhé huí
返回,回转。 清 向荣 《上海宝山等县失守由许乃钊带兵驻剿折》:“初五日有匪徒直入 上海 县署戕官之事,遂返棹折回 新闸 地方。” 阿英 《流离》一:“我们幸而变了计划,不然,至少要中途折回的。”《〈艾青诗选〉自序》:“我从 上海 到 武汉 ,从 武汉 到 山西 临汾 ,从 临汾 到 西安 ,又折回到 武汉 。”
词语解释:折合  拼音:zhé hé
(1).谓在实物与实物、货币与货币或实物与货币间按比价换算。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若是有的人交不出铁来,怎么办?是不是可以折合现钱呢?”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你折合市价,等你的火食单位哪天宰了猪,称几斤肉给 陈 家。”
(2).谓同一实物换用另一单位计算。如:水泥五十公斤,折合市斤,刚好一百斤。
(3).折迭。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一:“ 磊青 抢着说,看她折合一件花旗袍。”
词语解释:折鼎  拼音:zhé dǐng
见“ 折足覆餗 ”。
词语解释:折足覆餗  拼音:zhé zú fù sù
《易·繫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餗,鼎内食物。后以“折足覆餗”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后汉书·谢弼传》:“今之四公,唯司空 刘宠 断断守善,餘皆素餐致寇之人,必有折足覆餗之凶。”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是以身名并全者甚希,而折足覆餗者不乏也。” 明 杨慎 《审己》:“二子审己量,乃视其力小任重,折足覆餗而犹不止者有异矣。” 何启 胡礼垤 《新政论议》:“真才育则庶官不旷,有各奏尔能之效,无折足覆餗之忧也。”亦作“ 折鼎覆餗 ”。《南史·张弘策传》:“ 祏 怯而无断, 喧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元 耶律楚材 《答杨行者书》:“今也抑意陈书,引年求退,惧折鼎覆餗之患,避牝鸡司晨之讥。”亦省作“ 折足 ”、“ 折鼎 ”。《汉书·叙传上》:“遇折足之凶,伏鈇鉞之诛。”《后汉书·窦融传赞》:“虽则折鼎,王灵以宣。”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时招折足之忧,介立犯颜之地。”
词语解释:折步  拼音:shé bù
见“ 折腰步 ”。
词语解释:折腰步  拼音:zhé yāo bù
走路时摆动腰肢,扭捏作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蝉怯折腰步,蛾惊半额嚬。”亦省作“ 折步 ”、“ 折腰 ”。 唐 李端 《妾薄命》诗:“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西施 捧心, 孙寿 折腰。”
词语解释:折莫  拼音:shé mò
亦作“ 折末 ”。亦作“折麼”。
(1).任凭。 元 费唐臣 《贬黄州》第一折:“臣折么流 儋耳 ,臣折么贬 夜郎 ,一个因书 贾谊 长沙 放,一个因诗 杜甫 江边葬。”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一折:“折莫将 陶朱公 贵像把黄金铸,到底也载不的 西子 泛江湖。”《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折莫三重门户,选甚十二楼中?”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折末的铜作壁,铁作垒,有什么攻不破、攻不破也雄关。”
(2).不论;不管。《朱子语类》卷一一八:“若能於《大学》《语》《孟》《中庸》四书穷究得通透,则经传中折莫甚大事,以其理推之无有不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折莫老的、小的、俏的、村的,满坛里热荒。”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折么他满筵人列着先锋将,小可如百万军刺 颜良 时那一场攘。”
(3).莫非;或许。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你道他无聪明智慧,折莫他便鲁坌愚痴。”
词语解释:折腰禄  拼音:zhé yāo lù
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遂以“折腰禄”指下级官吏的微薄薪俸。 唐 钱起 《过沉氏山居》诗:“始愿今不从,区区折腰禄。”参见“ 折腰 ”。
词语解释:折腰  拼音:zhé yāo
亦作“ 折要 ”。
(1).弯曲的腰。 汉 刘向 《列女传·锺离春》:“其为人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指……折腰、出胸,皮肤若漆。”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南本则聋瞽、喑哑、驮背、折腰诸恶状,无一不备於身矣。”
(2).谓弯着腰。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折腰而趋,流汗喘乏。”
(3).弯腰行礼。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二:“墅西 飞龙山 神, 庭凑 往祭之。将及祠百步,有人具冠冕,折腰於 庭凑 ;及入庙,神乃侧坐。” 明 宋濂 《虎跑泉铭》:“拔剑刺山,水为之涌;折腰拜井,泉乃仰流。” 清 陈鳣 《对策·拜礼》:“介者不拜,故以肃为礼,以其不可折要也。”
(4).借指鞠躬礼。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泰西各国使臣咸请覲见,先自言用西礼折腰者三,不习 中国 拜跪。”
(5).《晋书·隐逸传·陶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后以“折腰”为屈身事人之典。 唐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诗:“华髮长折腰,将貽 陶公 誚。”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伊人 濮阳 秀,方厌折腰辱。” 清 方文 《彭泽怀古》诗:“折腰非所愿,解组亦何难。”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四章:“为了我们的事业,就是一升米需要折腰,他也可以折了。”
(6).崇敬,倾倒。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7).古百戏节目之一。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
(8).舞貌。 南朝 梁简文帝 《小垂手》诗:“折腰应两笛,顿足转双巾。”《云笈七籤》卷一○六:“ 王华 作唱, 西妃 折腰。”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垢》:“ 柳姬 ,我不见你舞了,好一折腰,试他垂手。”
(9).指格律诗中的失黏格。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有絶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 郭绍虞 注:“案八句折腰当亦指失黏之格。” 清 冯班 《钝吟杂录·严氏纠缪》:“折腰者,如絶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黏者是也。”
(10).见“ 折腰步 ”。
词语解释:折蒲  拼音:shé pú
《晋书·忠义传·王育》:“﹝ 王育 ﹞少孤贫,为人佣牧羊,每过小学,必歔欷流涕。时有暇,即折蒲学书,忘而失羊,为羊主所责。 育 将鬻己以偿之。同郡 许子章 ……代 育 偿羊,给其衣食,使与子同学,遂博通经史。”后以“折蒲”为家贫苦学的典故。
共231,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