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肴平声 [náo][jiāo jiào,使也][páo][pāo][鞭鞘][chāo][bāo páo,炮制][páo][zhāo][áo qiāo][páo][páo][póu][náo][páo][bāo][jiǎo jiào][chāo chao][cháo chāo][音庖。与掊同。][liáo][xiāo][详注1][máo][详注2][liáo náo][淫也]


注1:鄗 音敲。水名。《左传·宣十二年》晋师在敖、鄗之闲。《注》敖、鄗,二水名,在荥阳县西北。又《字汇补》居嚣切,音郊。地名。与郊同。《史记·秦本纪》取王官及鄗。《左传·文三年》作郊。
注2:佼 与郊同。《史记·赵世家》宜为上佼而今乃抵罪。
末字词组
手抄监抄节抄包抄辕门抄宫门抄科抄照抄
传抄诗抄转抄兜抄闹抄抄寇抄誊抄盐抄
一抄摘抄附抄邸抄侵抄攻抄讨抄 
书抄调灰抄集抄漫抄小抄掠抄史抄 
入抄发抄阁抄杂抄撮抄查抄瓜蔓抄 

词语解释:手抄  拼音:shǒu chāo
见“ 手钞 ”。
词语解释:手钞  拼音:shǒu chāo
亦作“ 手抄 ”。 亲手抄录。《新唐书·柳仲郢传》:“ 仲郢 尝手钞六经。” 宋 曾巩 《〈类要〉序》:“及得公所为《类要》上、中、下秩,总七十四篇,凡若干门,皆公所手抄。”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生》:“与弟 文正公 珪 读书同卧起,手钞默诵,鷄鸣不已。”
词语解释:传抄  拼音:chuán chāo
亦作“ 传钞 ”。
(1).辗转抄写。 宋 陆游 《晚眺》诗:“箇中诗思来无尽,十手传抄长不供。”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夹带怀挟》:“今则表判可以预拟,彼此传抄。” 柯岩 《奇异的书简·我们这支队伍》:“在棍棒与牢房的威胁下,在追查与逮捕的高压下,人们不屈服,不销毁,而是不顾一切地传抄、背诵。”
(2).特指依原本抄写。 清 程伟元 《〈红楼梦〉序》:“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脛而走者矣。” 清 王筠 《菉友肊说·上春圃先生书》:“后来 印林 至都,亦借 石州 本传钞矣。”
词语解释:一抄  拼音:yī chāo
(1).古以十撮为一抄。亦泛指一握,一把。《孙子算经》卷上:“量之所起起於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十撮为一抄,十抄为一勺。”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一折:“不则这般白吃你的,与你一抄碎金子,与你做酒钱。”
(2). 西夏 以随军杂役一人为一抄。《宋史·外国传二·夏国下》:“其民一家号一帐,男子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
(3).把两手往衣底或袖筒里一插。《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又见他转过脸去两隻手往短袄底下一抄。”
词语解释:书抄  拼音:shū chāo
(1).见“ 书钞 ”。
(2).指手抄本。 唐 元稹 《河南元君墓志铭》:“先府君丛集羣言,裁成百叶书抄。”
词语解释:书钞  拼音:shū chāo
亦作“ 书抄 ”。 资料的辑录。亦指辑录资料而成的书籍。有时用作书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 孔融 孝廉,但谈嘲戏; 曹植 辨道,体同书抄。”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 大明 、 泰始 中,文章殆同书钞。”如:《隋书·经籍志》著录有《东方朔书钞》二卷,今亡。
词语解释:入抄  拼音:rù chāo
侵入抄掠。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 马知节 ﹞知 延州 ,戎人将谋入抄,值上元,令大张灯,累夕大开诸门,虏不测,即皆引去。”
词语解释:监抄  拼音:jiān chāo
监督搜抄。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四章:“粮食也要派人监抄,避免随意抛撒或私自取用。”
词语解释:诗抄  拼音:shī chāo
同“ 诗钞 ”。 田间 《〈田间诗抄〉小引》:“这十年来,我在短诗方面的创作情况,这本‘诗抄’的本身,能为我作一部分说明。”
词语解释:摘抄  拼音:zhāi chāo
见“ 摘钞 ”。
词语解释:摘钞  拼音:zhāi chāo
亦作“ 摘抄 ”。 择要抄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二:“ 仲达 妄人,其书无足取,而所载多本,不为无功,摘钞之以资参考焉。”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他的日记是摘抄,数量已经可观。”
词语解释:调灰抄  拼音:diào huī chāo
旧时烧盐用的一种工具。 阿英 《盐乡杂信》六:“烧盐时所用的工具,大抵是……‘料桶’,‘调灰抄’,‘撒灰爬’等。”
词语解释:发抄  拼音:fā chāo
公文用语。谓送出传抄各有关单位。 清 洪昇 《长生殿·侦报》:“此是密本,原不发抄。只因 杨丞相 要激 禄山 速反,特着塘报抄送去的。”
词语解释:节抄  拼音:jié chāo
犹节录。 鲁迅 《而已集·革“首领”》:“不知怎地,于不知不觉之中,竟在‘文艺界’里高升了。谓予不信,有 陈源 教授即 西滢 的《闲话》广告为证,节抄无趣,剪而贴之。”
词语解释:转抄  拼音:zhuǎn chāo
间接抄录。 钱锺书 《围城》七:“在学生时代,上课抄黑板,非戴眼镜不可;因为她所认识的男同学,都够不上借笔记转抄的交情。”
词语解释:附抄  拼音:fù chāo
附带抄录。 茅盾 《子夜》十六:“这是中华全国火柴业联合会通告各会员的公函,并附抄 广东 火柴行商业工会呈工商部的呈文。”
词语解释:集抄  拼音:jí chāo
在预定范围内收集各家著作编辑成的书。《南史·王僧孺传》:“﹝ 僧儒 ﹞集《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文集三十卷。”
词语解释:阁抄
中央政府的公报
词语解释:包抄  拼音:bāo chāo
亦作“ 包钞 ”。 绕到敌人侧面或背后去攻击。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上》:“次调 中洋 、 台湾 、南 澳 之舟师,为接应包抄之举。” 遯庐 《童子军》第三出:“一个个神虬露鳞爪……才逆击,又包钞。” 杨朔 《北线》:“排长要派人两面包抄。”
词语解释:兜抄  拼音:dōu chāo
从后面和两旁包围攻击。
词语解释:邸抄  拼音:dǐ chāo
亦作“ 邸钞 ”。 即邸报。 明 张煌言 《上鲁国主启》:“春来閲邸抄,知去年十一月, 缅 夷内变,导虏入 缅 ,致我 永历皇帝 蒙尘。” 清 洪昇 《长生殿·侦报》:“[外:]呀,他要诛君侧之奸,非反而何?且住, 杨相 这本怎么不见邸抄?” 清 龚自珍 《明良论》四:“议处、察议之諭不絶於邸钞。”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七章:“我刚才一面看一面想起来 崇祯 九年春天在一份邸抄中看到兵科给事中 常自裕 的一封奏疏。”
词语解释:漫抄
随手写录
词语解释:杂抄  拼音:zá chāo
亦作“ 杂钞 ”。
(1).按预定宗旨从各种书籍选取所需文字材料。《说郛》卷十六引 宋 宋庠 《〈杨文公谈苑〉序》:“ 唐卿 所纂比诸公为多,但杂抄旁记交错无次序。”
(2).古时亦指图书分类中的一个子目,此类图书均系按预定宗旨从各种书籍选取所需文字材料纂辑而成。如《经史百家杂钞》
词语解释:辕门抄  拼音:yuán mén chāo
清 代总督或巡抚官署中发抄的分寄所属各府、州、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经官署的辕门抄出,故名。辕门抄最初是抄写的,后来由报房刻成木板印刷发行。《中国现在记》第五回:“﹝ 冯耀祖 等﹞在大厅上饮酒赏灯,看见省城里有寄来的辕门抄,取过来一看,不觉吃了一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及至明日,辕门抄上刻出了‘ 苟 某人请期服假数天’。”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各衙门的号房里,也偶尔拿手本去挂个号,辕门抄上偶尔露一露他的官衔名字。”
词语解释:闹抄抄  拼音:nào chāo chāo
见“ 闹吵吵 ”。
词语解释:闹吵吵  拼音:nào chāo chao
亦作“ 闹抄抄 ”。亦作“ 闹炒炒 ”。
(1).喧哗嘈杂貌。《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 崔寧 ﹞与三四个相知方纔吃得数盃,则听得街上闹炒炒。”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闹炒炒栖鸦噪暮天,悲切切玄猿啸晚风。”《白雪遗音·马头调·逛庙》:“满城的苦瓜,都来把香烧,男女闹吵吵。”
(2).争吵貌。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二折:“须记的您娘亲三年乳抱,怎禁这桑新妇当面闹抄抄。”
(3).茂盛貌。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闹炒炒嫩緑草聒鸣蛙,轻丝淡黄柳带栖鸦。”
词语解释:侵抄  拼音:qīn chāo
亦作“ 侵钞 ”。 侵害掠夺。《宋书·恩倖传·徐爰》:“若使边民失业,列镇寡储,非唯无以远图,亦不能制其侵抄。”《隋书·北狄传论》:“皆以畜牧为业,侵钞为资,倏来忽往,云飞鸟集。”
词语解释:小抄  拼音:xiǎo chāo
旧时用小字抄成供考试作弊用的本子或纸条。 王统照 《沉船》:“店主人被他的话激醒了,骤然记起几十年前那种背考篮做小抄的生活。”相声《戏剧杂谈》:“最怕考试,一考试就得弄‘小抄儿’。”
词语解释:撮抄  拼音:cuō chāo
摘抄。亦指描摹。 清 黄景仁 《涂山禹庙》诗:“窫窳首龙雕题鮫,或乘飞黄髮垂髾,或乘騶吾驾神蛟,千诡万状穷撮抄。”
词语解释:宫门抄  拼音:gōng mén chāo
清 代宫廷的官报。由内阁发抄,内容包括宫廷动态、官员升除等。因由宫门口抄出,故名。又称邸抄。参见“ 邸报 ”。
词语解释:邸报  拼音:dǐ bào
中国 古代报纸的通称。地方长官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等,以报于诸藩,故称。 唐 已有, 宋 始称“邸报”。后世亦泛指朝廷官报。 清 代也称为“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 明 崇祯 年间开始有活字版印本。 宋 苏轼 《小饮公瑾舟中》诗:“坐观邸报谈 迂叟 ,闲説 滁山 忆 醉翁 。”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韩翃》:“一日,夜将半,客叩门急,贺曰:‘员外除驾部郎中知制誥。’ 翃 愕然曰:‘误矣。’客曰:‘邸报,制誥闕人,中书两进名,不从,又请之。’”《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数日之后,邸报已到, 铁御史 行牌,将附库资财,尽给还 杨氏 。”《红楼梦》第九九回:“一日,在公馆闲坐,见桌上堆着许多邸报。”参见参见“京报”。
词语解释:寇抄  拼音:kòu chāo
见“ 寇钞 ”。
词语解释:寇钞  拼音:kòu chāo
亦作“ 寇抄 ”。 劫掠。《后汉书·东夷传·夫馀》:“至 安帝 永初 五年, 夫餘王 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 乐浪 ,杀伤吏民,后復归附。”《陈书·世祖纪》:“ 侯景 之乱,乡人多依山湖寇抄, 世祖 独保家无所犯。”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衅始》:“ 江 、 浙 、 山东 沿海寇钞之祸起于 嘉靖 閒,歷数十年而后定。”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 回纥 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以寇抄为生。”
词语解释:攻抄  拼音:gōng chāo
见“ 攻钞 ”。
词语解释:攻钞  拼音:gōng chāo
亦作“ 攻抄 ”。 侵扰掳掠。《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先是 羌 虏及 疏勒 、 龟兹 ,数出攻钞 张掖 、 酒泉 、 云中 诸郡。”《金史·列女传·阿邻妻沙里质》:“ 黄龙府 叛卒攻钞旁近部族。”《明史·冯师孔传》:“﹝贼﹞日执士大夫拷掠,索金钱,分兵四出攻抄。”
词语解释:掠抄  拼音:lüè chāo
抢劫。《宋书·夷蛮传·倭国》:“而 句驪 无道,图欲见吞,掠抄边隶,虔刘不已,每致稽滞,以失良风。”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后赵·徐龛》:“ 徐龕 , 太山 人也,勇果薄行,旧为劫盗者无不归之,公行掠抄,迅如风雨。”
词语解释:查抄  拼音:chá chāo
清查并没收犯罪者的财产等。《红楼梦》第一○五回:“一言未了, 老赵 家奴番役,已经拉着本宅家人领路,分头查抄去了。”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端肃案》:“其在京家产,著派 希拉布 前往查抄,毋庸稍有隐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他老子是个 江苏 知县,署过几回事,临了闹了个大亏空,几乎要查抄家产,为此急死了。” 鲁迅 《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 乾隆 时代的一定办法,是凡以文字获署者,一面拿办,一面就查抄,这并非着重他的家产,乃在查看藏书和另外的文字,如果别有‘狂吠’,便可以一并治罪。”
词语解释:科抄  拼音:kē chāo
亦作“ 科钞 ”。 由六科给事中分类抄录朝廷内外章疏及帝王谕旨,参署付部的一种文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副净持朝报送上介]禀老爷,今日科抄有要紧旨意,请老爷过目。”《清会典·都察院·六科》:“掌发科钞……凡科钞亲接本於内阁,各分其正钞外钞而下於部,应封駮则以闻。”
词语解释:誊抄  拼音:téng chāo
犹誊写。
词语解释:讨抄  拼音:tǎo chāo
谓攻城略地。《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及后出征,戎备颇闕,乃叹曰:‘吾昔造仗,本备非常,无事涉疑,遂使零散。今日讨抄,卒无所资。’”
词语解释:史抄  拼音:shǐ chāo
摘录史书编成的书
词语解释:瓜蔓抄  拼音:guā wàn chāo
指旧时统治者对臣下、人民的残酷诛戮迫害。辗转牵连,如瓜蔓之蔓延,故称。《明史·景清传》:“一日早朝, 清 衣緋怀刃入……﹝ 成祖 ﹞命搜之,得所藏刃。詰责。 清 奋起曰:‘欲为故主报讎耳。’ 成祖 怒,磔死,族之,籍其乡,转相攀染,谓之瓜蔓抄,村里为墟。”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竟如瓜蔓抄,牵累何纍纍。” 陈毅 《寄友》诗:“瓜蔓抄来百姓苦,萁豆煎时外寇肥。”
词语解释:照抄  拼音:zhào chāo
亦作“ 照钞 ”。 照样抄录;完全沿袭。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我便写信去要求他的底稿来照钞。” 鲁迅 《二心集·以脚报国》:“又看见了署名 寄萍 的《杨缦华女士游欧杂感》,其中的一段,我觉得很有趣,就照抄在下面。”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十:“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词语解释:盐抄  拼音:yán chāo
烧盐使用的一种工具。 阿英 《盐乡杂信》六:“烧盐时所用的工具,大抵是‘丫铲’、‘长火叉’、‘盐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