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批敕 拼音:pī chì
代皇帝批示处理奏章和对草拟的制敕签署意见。 唐 罗隐 《送李右丞分司》诗:“在省曾批敕,中臺肯於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 藩 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 裴垍 言於帝,以为有宰相器。” 宋 苏轼 《送顾子敦奉使河朔》诗:“平生批敕手,浓墨写黄纸。”词语解释:批凤 拼音:pī fèng
《论语·微子》:“ 楚 狂 接舆 歌而过 孔子 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比 孔子 於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 孔子 周行求合,故曰衰。”后因以“批凤”指对有德者的批评。 宋 王禹偁 《七夕》诗:“匏瓜从繫滞,糠粃任扬簸。批凤不足言,失马聊自贺。” 宋 王禹偁 《谢除左司谏知制诰启》:“此皆相公文曲分光,才江借润,遂使自天之命,詎求批凤之才;列地而封,翻及不龟之手。”词语解释:批鳞 拼音:pī lín
(1).谓敢于直言犯上。《陈书·后主纪》:“若逢廷折,无惮批鳞。”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审平反纪略》:“ 曹御史 狂戇批鳞,不识忌讳,囚繫十载。” 清 邵长蘅 《题冀渭公所藏杨忠愍梅花诗卷》诗:“溅血九原仍化碧,批鳞一疏独留丹。” 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足下而诚欲行革命也,诚欲行革命以救 中国 也,则批鳞逆耳之言,毋亦有一顾之价值耶!”参见“ 批逆鳞 ”。
(2).削除鱼鳞。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二折:“快与我抹下浅盆,磨下刀刃,你看我雪片也似批鳞。”
词语解释:批逆鳞 拼音:pī nì lín
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常以喻弱者触怒强者或臣下触犯君主等。语本《战国策·燕策三》:“ 秦 地遍天下,威胁 韩 、 魏 、 赵 氏,则 易水 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説也。”参见“ 婴鳞 ”。词语解释:批颊 拼音:pī jiá
(1).掌嘴,打耳光。《新唐书·苏良嗣传》:“遇 薛怀义 於朝, 怀义 偃蹇, 良嗣 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元诗纪事》卷四引 元 郝经 《武昌词》:“ 乌鬼山 头闹鼓鼙, 武昌 恭人携孺儿。黄髮 回鶻 便批颊,义感万乘真英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以此畏若虎狼……女批颊而叱去之,益厌弃不以人齿。” 艾青 《我的父亲》诗:“用批颊和鞭子管束子女,他成了家庭里的暴君。”
(2).亦称“ 批鵊 ”。鸟名。 唐 卢延让 《冬夜》诗:“树上諮諏批鵊鸟,窗间壁駮叩头虫。” 唐 吴融 《闻提壶鸟》诗:“早於批鵊巧於鶯,故国春林足此声。” 宋 王安石 《寄蔡天启》诗:“翳林窥搏黍,藉草听批颊。”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批颊》:“批颊盖鸟名,但不详为何形状耳。或曰即鵯鵊也,催明之鸟。一名夏鸡,俗名隔隥鸡。”词语解释:批判 拼音:pī pàn
(1).批示判断。 宋 司马光 《进呈上官均奏乞尚书省札子》:“所有都省常程文字,并只委左右丞一面批判,指挥施行。”《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吏皆纷然賫抱案卷上厅,诉讼被告人等,环跪阶下。 统 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孽海花》第三五回:“读过你 范水 判牘的,遇到关着姦情案件的批判,你格外来得风趣横生,这是为着甚么来?”
(2).评论;评断。《朱子语类》卷一:“而今説天有箇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説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 金 牛本寂 《少林寺西堂法和塔铭》:“评论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清史稿·选举志一》:“令诸生有心得或疑义,逐条札记,呈助教批判,按期呈堂。”
(3).对所认为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批驳否定。 郁达夫 《迟桂花》:“我对于我刚才所触动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情,更下了一个严正的批判。” 周恩来 《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主要的还在批判一切机会主义的观念,使全党同志有明白的认识。”词语解释:批龙鳞 拼音:pī lóng lín
同“ 批逆鳞 ”。 《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今蒙责其罪名,逼其状伏,批龙鳞,探龙頷,岂敢求生;料虎头,编虎鬚,固知受祸。”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掖垣竹埤歷八舍,抗疏岂惮批龙鳞。”词语解释:批逆鳞 拼音:pī nì lín
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有触之必怒而杀人。常以喻弱者触怒强者或臣下触犯君主等。语本《战国策·燕策三》:“ 秦 地遍天下,威胁 韩 、 魏 、 赵 氏,则 易水 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説也。”参见“ 婴鳞 ”。
词语解释:婴鳞 拼音:yīng lín
谓触及龙之喉下逆鳞。比喻人臣犯颜直谏。语本《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説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宋 苏轼 《谢中书舍人启》:“出而从仕,有狂狷婴鳞之愚。” 宋 李昴英 《水调歌头·寿参政徐意一》词:“鯁鯁婴鳞语,不改铁石坚。”词语解释:批抹 拼音:pī mǒ
(1).犹言批注校改。 明 唐顺之 《与两湖书》:“《汉书》批抹约四五十传,亦颇尽之,并奉返以全信。”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文章圈点》:“ 櫟园 评曰:若细论之,无论批抹,即一点亦有难下处。”
(2).犹吟玩。 清 陈维崧 《沁园春·为泗州谢震生广文题影兼送其之任山阳》词:“纔成半闕凄凉,忽念尔将离黯自伤。记淡月微风,曾经批抹;好花新茗,相与平章。”参见“ 批风抹月 ”。
词语解释:批风抹月 拼音:pī fēng mǒ yuè
犹言吟风弄月。指诗人以风花雪月为吟诵的题材以状其闲适。 元 乔吉 《绿幺遍·自述》曲:“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词语解释:批斗
批判斗争。 巴金 《〈寒夜〉的回忆》:“在文化革命中,我曾被当作资本家批斗过一次,就像我因为写过《家》,给当作地主批斗过那样。”词语解释:批书 拼音:pī shū
(1).经过有关部门批署的证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及大驾幸 临安 ,丧乱之后,士大夫亡失告身、批书者多。”
(2).批写;记述。《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二年》:“至於兴某利,除某害,各为条目,每攷令当职官吏从实批书,任满精覈。”词语解释:批纸尾 拼音:pī zhǐ wěi
署名于纸尾。谓职卑无权,只能陪在别人后面署名。 唐 杜牧 《送沉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诗:“因书问故人,能忘批纸尾?”参见“ 署纸尾 ”。
词语解释:署纸尾 拼音:shǔ zhǐ wěi
在纸末签名。以签押皆在文末,故有此称。词语解释:批评 拼音:pī píng
(1).评论;评判。对事物加以分析比较,评定其是非优劣。 明 李贽 《寄答留都书》:“前与 杨太史 书亦有批评,倘一一寄去,乃足见兄与彼相处之厚也。” 清 李渔 《慎鸾交·心归》:“你辨美恶,目光如镜,谁高下,早赐批评。”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说几句关于批评的事。现在因为出版物太多了,--其实有什么呢,而读者因为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于是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
(2).对书籍、文章加以批点评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俺小店乃坊间首领,只得聘请几家名手,另选新篇。今日正在里边删改批评,待俺早些贴起封面来。”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残唐五代史演义》未见, 日本 《内阁文库书目》云二卷六十回,题 罗本 撰, 汤显祖 批评。”
(3).指出所认为的缺点和错误。 茅盾 《昙》一:“﹝姨太太﹞常常拿一些家庭间的琐细麻烦的问题请 韵 出主意,事后却在丈夫跟前冷冷地批评,挑拨是非。”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三章:“可是他批评她们不该脱离群众跑来。”
(4).对缺点和错误所提出的意见。《黄金世界》第七回:“大嫂有几句批评真是十分贴切。” 张恨水 《啼笑因缘》第二十回:“而且我那样的批评,都能诚意接受,这人未尝不可取。”词语解释:批点 拼音:pī diǎn
(1).在书刊、文章上加批注和圈点。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少冶公注杜诗》:“ 少冶先生 尝批点 杜 律 虞 注,今止记其二条。” 叶德辉 《书林清话·刻书有圈点之始》:“ 谢枋得 《文章轨范》七卷目録后,有门人 王渊济 跋,谓此集惟《送孟东野序》《前赤壁赋》係先生亲笔批点,其他篇仅有圈点而无批注。” 胡适 《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我们可以断定 郭 本的文字必定和 李贽 批点的《忠义水浒传》百回本相差不远。”
(2).批评议论;批评指摘。《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做娘的抬举你一分,你也要与他争口气儿,莫要反讨众丫头们批点。”《快心编三集》第二回:“众妇女也有説笑的,也有批点的,弄得 素玉 羞慙无地。” 马烽 《村仇》:“就凭你敢来批点我,叫你来商量下也是给你个面子,不要不识抬举!”词语解释:批鵊 拼音:pī jiá
见“ 批颊 ”。
词语解释:批颊 拼音:pī jiá
(1).掌嘴,打耳光。《新唐书·苏良嗣传》:“遇 薛怀义 於朝, 怀义 偃蹇, 良嗣 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元诗纪事》卷四引 元 郝经 《武昌词》:“ 乌鬼山 头闹鼓鼙, 武昌 恭人携孺儿。黄髮 回鶻 便批颊,义感万乘真英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以此畏若虎狼……女批颊而叱去之,益厌弃不以人齿。” 艾青 《我的父亲》诗:“用批颊和鞭子管束子女,他成了家庭里的暴君。”
(2).亦称“ 批鵊 ”。鸟名。 唐 卢延让 《冬夜》诗:“树上諮諏批鵊鸟,窗间壁駮叩头虫。” 唐 吴融 《闻提壶鸟》诗:“早於批鵊巧於鶯,故国春林足此声。” 宋 王安石 《寄蔡天启》诗:“翳林窥搏黍,藉草听批颊。”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批颊》:“批颊盖鸟名,但不详为何形状耳。或曰即鵯鵊也,催明之鸟。一名夏鸡,俗名隔隥鸡。”词语解释:批卷 拼音:pī juàn
(1).批改作业。 邹韬奋 《经历》一:“每星期有一次作文, 永癯先生 批卷很严。”
(2).指批阅考卷。如:今年高考招生我要去批卷。词语解释:批头 拼音:pī tóu
见“ 批头棍 ”。
词语解释:批头棍 拼音:pī tóu gùn
用竹片制成的刑具。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批头棍大腿上十分楞,不由他怎不招承!”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一折:“你先合该笞四十批头棍。”亦省作“ 批头 ”。《水浒传》第三十回:“那牢子狱卒,拿起批头竹片,雨点地打下来。”《水浒传》第三三回:“喝叫取过批头来打那厮。一连打了两料,打得 宋江 皮开肉绽,鲜血迸流。”词语解释:批头竹片
衙役手中的打人竹片。一头扎紧,一头劈分细条词语解释:批搨
即批评词语解释:批拓
讥讽;轻视词语解释:批详
已批的公文词语解释:批抵
排挤打击词语解释:批黜
开除贬斥词语解释:批郄导窾 拼音:pī xì dǎo kuǎn
1.亦作"批隙导窾"。
2.谓在骨节空隙处运刀,牛体自然迎刃而分解。比喻处理事情善于从关键处入手,因而顺利解决。语本《庄子。养生主》:"批大郄,导大窾。"陆德明释文:"批,击也;郄,闲也;窾,空也。"词语解释:批郤导窽 拼音:pī xì dǎo kuǎn
《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窽,因其固然。”在骨头接合的地方批开,没有骨头的地方则就势分解。比喻抓住关键,事情就能顺利解决词语解释:批隙导窾 拼音:pī xì dǎo kuǎn
见“ 批郤导窾 ”。
词语解释:批郤导窾 拼音:pī xì dǎo kuǎn
亦作“ 批隙导窾 ”。谓在骨节空隙处运刀,牛体自然迎刃而分解。比喻处理事情善于从关键处入手,因而顺利解决。语本《庄子·养生主》:“批大郤,导大窾”。 陆德明 释文:“批,击也;郤,閒也;窾,空也。”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而庖丁之游刃,批隙导窾,无非理间之自然,何独至於为政者而疑之哉?”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七》:“何谓‘大猷’?批郤导窾,迎刃而解,棋局一著胜人千百者是也。”词语解释:批难 拼音:pī nán
抗击仇敌。《汉书·王莽传中》:“ 肴 黽 之险,东当 郑 卫 。女作五威左关将军, 函谷 批难,掌威於左。” 王先谦 补注引《广雅》:“批,击也。”词语解释:批风抹月 拼音:pī fēng mǒ yuè
犹言吟风弄月。指诗人以风花雪月为吟诵的题材以状其闲适。 元 乔吉 《绿幺遍·自述》曲:“烟霞状元,江湖醉仙,笑谈便是编修院,留连,批风抹月四十年。”词语解释:批落 拼音:pī luò
(1).谓旧时主考官在考生试卷上批加“落第”二字。《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如有 李白 名字卷子,不问好歹,即时批落。”
(2).批示交下。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检验》:“凡命案,上司批落,速确检审,妥招解报。”词语解释:批转 拼音:pī zhuǎn
批示转发。 陈友群 《快马加鞭未下鞍》:“ 毛主席 、党中央把 朱德 同志的报告批转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羊城晚报》1984.4.8:“电文经过省委、省政府、省对外经委、省外贸局十位领导同志层层批转,最后落到对外经委、外贸局两个部门的进出口处办理。”词语解释:批罴 拼音:pī pí
徒手击罴。形容勇猛。《陈书·周迪传》:“批羆之旅,驱驰越电,振武之众,叱咤移山,以此追奔,理无遗类。”词语解释:批驳 拼音:pī bó
(1).批评驳斥。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言优假将官书》:“如以僕言为非者,幸直赐批驳,以为后来用人之鉴。” 清 顾炎武 《与陆桴亭札》:“近刻《日知録》八卷,特付 东堂 邮呈,专祈指示。其有不合者,望一一为之批驳。”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十章:“ 徐胜 有些气,涨红了面孔批驳她说:‘你还在耍阴谋,装样子,呸!’”
(2).上级对下级书面呈请事项作否定的批示。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政条》:“今上司不允下议,号称批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会审官因为他告的是个道臺,又且事隔多年,便批驳了不准。”词语解释:批零差价 拼音:pī líng chā jià
同一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零售价格与批发价格的差额。是为补偿零售企业的流通费用、支付税金,并使零售商获得一定利润所需要的。保持合理的批零差价,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维护批零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词语解释:批笔 拼音:pī bǐ
对作品加的评语。 胡适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 脂砚 与 雪芹 同时人,目击种种事,故批笔不从臆度。”词语解释:批首 拼音:pī shǒu
谓院试列名第一。《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过了两年,正逢科考,就给他送了名字。接着院考,竟中了个本旗批首。”词语解释:批行 拼音:pī xíng
批准施行。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外藩遇有杀人案﹞地方报县……而两造未服,争讼求胜,自巡抚中丞,直指使者,藩臬之长,守巡二道,隔隣监司,纷然批行解审。”《六部成语注解·户部》“批行”:“奉上官批示准行也。”词语解释:批拉 拼音:pī lā
搏击;扑打。《北齐书·孝昭帝纪》:“﹝ 文宣 ﹞后益沉湎,或入诸贵戚家角力批拉,不限贵贱。” 清 唐孙华 《责猫》诗:“长大谓不然,爪距足批拉。”词语解释:批红判白 拼音:pī hóng pàn bái
指移花接木的技艺。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李氏仁半园》:“今 洛阳 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他木,与造化争妙。”词语解释:批条 拼音:pī tiáo
领导书写或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照办的便条。《人民日报》1984.8.31:“在市长、副市长的家里,一些来头很大,拿着高级领导批条的不速之客连袂而至,使得市领导难以应付。”词语解释:批捣 拼音:pī dǎo
抨击,冲击。词语解释:批挞 拼音:pī tà
敲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曾友于》:“自此兄弟相安。而 成 性刚烈,輒批挞诸弟,於 孝 尤甚。”词语解释:批郤导窾 拼音:pī xì dǎo kuǎn
亦作“ 批隙导窾 ”。谓在骨节空隙处运刀,牛体自然迎刃而分解。比喻处理事情善于从关键处入手,因而顺利解决。语本《庄子·养生主》:“批大郤,导大窾”。 陆德明 释文:“批,击也;郤,閒也;窾,空也。”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而庖丁之游刃,批隙导窾,无非理间之自然,何独至於为政者而疑之哉?”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七》:“何谓‘大猷’?批郤导窾,迎刃而解,棋局一著胜人千百者是也。”词语解释:批阅 拼音:pī yuè
阅后加的评语或批示;阅读并加以批改或批示。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文章圈点》:“《结隣集》 陈石庄 与 张天生 云:古人之批閲,皆能与其书并传。 宋 之 谢叠山 、 楼迂斋 ,近时之 唐荆川 、 茅鹿门 ,皆以著书之精神,而为批閲。其批閲,亦即其著书之一种也。”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有黠士不礼於学师,屡戒飭之,佯作惊惧悦服状,且呈文,请批閲……不意所呈皆御製文。” 闻捷 《海燕》:“他正批阅什么文件,看见我,立即迎上来和我握手。”词语解释:批量 拼音:pī liàng
工业产品成批生产的数量。《人民日报》1981.6.8:“小商品品种花色多,生产批量小,原料复杂多样,市场要求变化大。”词语解释:批览 拼音:pī lǎn
批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批谕旨》:“上於几暇,亲加批览,或秉烛至丙夜未罢。”词语解释:批逆龙鳞 拼音:pī nì lóng lín
同“ 批逆鳞 ”。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伏念 亮 脱身虎口,久矣讳穷;批逆龙鳞,期於合理。庶几一割之有用,安能百鍊而愈刚!”词语解释:批覆 拼音:pī fù
批示答复。《随园诗话补遗》卷八引 清 孙云凤 《贺新凉》词:“容与否?望批覆!”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六十章:“你们对县委的批覆,是不是还有意见啊!”词语解释:批根 拼音:pī gēn
排斥,摈弃。 陈衍 《〈瘿唵诗〉序》:“顾与之游数年,其有所作,未有自以为可,不使 尧生 若余批根而剔刮之者。”词语解释:批捕 拼音:pī bǔ
批准逮捕。例如:对不批捕、不起诉和免予起诉的人员,协助有关单位落实帮教措施,定期进行考察。词语解释:批改 拼音:pī gǎi
修改文章、作业等并加批语。 巴金 《家》十一:“五叔把他最近写的诗文交给祖父,请祖父批改。”《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 顾老师 紧张地为孩子热汤药。又匆匆地收拾起昨晚为学生刚批改好的作业本和准备要带的早点。”词语解释:批文 拼音:pī wén
上级或有关部门批复的文字或文件。词语解释:批棰 拼音:pī chuí
批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薛 尝对客语,误及 蔡京 ,即自批箠其口。”词语解释:批照 拼音:pī zhào
执照,凭证。《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既承尊命恳切,晚生勉领,便给批照与次公子收执。”词语解释:批箠
批击。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薛 尝对客语,误及 蔡京 ,即自批箠其口。”词语解释:批答 拼音:pī dá
君主对百官章奏书面批示答复。后多由专职大臣代行。 唐 陆龟蒙 《说凤尾诺》:“既肯其行,必有褒异之辞,若今之批答。”《新唐书·百官志一》:“ 玄宗 初置翰林待詔,以 张説 、 陆坚 、 张九龄 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文书》:“执政以上,有章奏请,则降批答,以下则降詔。”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批答》:“按 吴訥 云:‘批答者,天子采臣下章疏之意而答之也。’古者君臣都俞吁咈,皆口陈面命之词,后世乃有书疏而答之者,遂用制词,若 汉 人答报璽书是已。至 唐 始有批答之名,以谓天子手批而答之也。其后学士入院,试制詔批答共三篇,则求代言之人,而词华渐繁矣!”词语解释:批红 拼音:pī hóng
明 制,群臣奏进文书,由皇帝亲批数本,其馀由司礼监官按阁票所拟字样照录,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之,称“批红”。 清 代,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明 张居正 《明制体以重王言疏》:“凡官员应给誥勅,该部题奉钦依手本到阁,撰述官先具稿,送臣等看详改定,誊写进呈,候批红发下,撰述官用关防掛号,然后发中书舍人写轴用宝,此定制也。”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置相》:“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丝纶簿》:“今内阁进本拟签,经御定后,学士照签批红於本面,原写进签,仍交 汉 票签收存,直班中书记於档册。”词语解释:批毛求疵 拼音:pī máo qiú cī
犹言吹毛求疵。《旧唐书·崔元综传》:“﹝ 崔元综 ﹞虽外示谨厚,而情深刻薄,每受制鞫狱,必披毛求疵,陷於重辟。”词语解释:批砉导窾 拼音:pī huā dǎo kuǎn
犹言批郤导窾。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讼》:“及到覆审,止将所记紧要处研讯,再加两证吐供,则批砉导窾,自然迎刃而解矣。”参见“ 批郤导窾 ”。
词语解释:批郤导窾 拼音:pī xì dǎo kuǎn
亦作“ 批隙导窾 ”。谓在骨节空隙处运刀,牛体自然迎刃而分解。比喻处理事情善于从关键处入手,因而顺利解决。语本《庄子·养生主》:“批大郤,导大窾”。 陆德明 释文:“批,击也;郤,閒也;窾,空也。”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而庖丁之游刃,批隙导窾,无非理间之自然,何独至於为政者而疑之哉?”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七》:“何谓‘大猷’?批郤导窾,迎刃而解,棋局一著胜人千百者是也。”词语解释:批租 拼音:pī zū
批准出租(多指土地):这块土地已经批租了。词语解释:批禀 拼音:pī bǐng
经上级官府批过的禀帖。《文明小史》第五四回:“ 秦凤梧 取出批禀给 倍立 看, 倍立 久居 中国 ,晓得官场上的情形,看过批禀上印着制台的关防,知道不错。”词语解释:批示 拼音:pī shì
(1).请人答复或提意见的敬称。 宋 欧阳修 《问王深甫五月一日会朝帖》:“ 唐 时有五月一日会朝之礼……不知起自何帝,亦记得是 开元 已后方有,略与批示,其时为幸。” 清 恽敬 《与赵石农书》:“兹呈已装者一部,大兄存案头……外未装者十部,内一部大兄批示见寄,餘九部分赠诸同志。”
(2).上级对下级的公文用书面表示意见。亦指批示公文的话。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听报》:“每有军报,上无不立时批示。” 沙汀 《呼嚎》:“她同保长口角,则因为那小领袖一连几次批驳她证件不足,随又诳称没有得到县政府的批示。”词语解释:批注 拼音:pī zhù
(1).指批语和注解。 胡适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初本的一些矛盾错误仍旧留在现行各本里,虽经各家批注里指出,终没有敢改正。” 孙犁 《澹定集·买〈太平广记〉记》:“前两册,还有些圈点、批注,是原阅书人做的。”
(2).谓加批语和注解。 浦安修 《赤子之心》:“ 德怀 针锋相对地批注道:‘现在的情况是左倾。’”词语解释:批汇 拼音:pī huì
上级为下级批准外汇使用权词语解释:批毁 拼音:pī huǐ
批注销毁。《元典章·户部八·新降盐法事理》:“诸路拘该到退引,内多不行批毁,中间为弊最深。既立仓之后,应卖盐引上改给条印,明白批验关防,其随路拘收退引,亦合改给印记,从新批毁。”词语解释:批本 拼音:pī běn
(1).按照皇帝旨意批发的奏本。《清会典·内阁·学士职掌》:“得旨则批本,乃发於六科。”原注:“每日进本,或照拟,或另降諭旨,或於原籤内奉硃笔改定,及双籤三籤四籤,奉旨应用何籤,由批本处翰林中书等批写 清 字, 汉 学士批写 汉 字,皆以朱书。 清汉 字批写后为红本,六科给事中赴阁恭领,随传钞於各衙门。”
(2).加有批语的著作本子。 清 恽敬 《答来卿书》:“来书需批本 韩 文,知有事於古文矣。”词语解释:批斗 拼音:pī dòu
批判斗争。 巴金 《〈寒夜〉的回忆》:“在文化革命中,我曾被当作资本家批斗过一次,就像我因为写过《家》,给当作地主批斗过那样。”词语解释:批较 拼音:pī jiào
旧时官府对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公差施以杖责,然后再限日完成。《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只苦得批较差人 张千 、 李万 ,一连批了十数限,不知打了多少竹批。”参见“ 比2较 ”。词语解释:批鳞请剑 拼音:pī lín qǐng jiàn
汉成帝 时, 槐里 令 朱云 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书请赐尚方斩马剑斩佞臣 安昌侯 张禹 ( 成帝 师)以厉其馀。 成帝 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批鳞请剑”谓敢于直言犯上请斩巨奸。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吾平生志在批鳞请剑,以忠鯁南迁。”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心隐 生平所为,皆忠孝大节,即其诡託箕巫,阴去 分宜 之相,不烦批鳞请剑,而大奸忽尔败觉,其作用最奇,真能以忠而成其侠者,非 豁渠 之所敢并也。”词语解释:批验 拼音:pī yàn
检验,检查。《元典章·户部八·新降盐法事理》:“ 真州 采石 依旧设官批验,置军巡捉, 江 淮 海口私盐出没去处,添拨车舡。”《明律·户律·课程》:“凡起运官盐,每引二百觔为一袋,带耗五觔,经过批验所,依数挚秤盘。”词语解释:批子 拼音:pī zǐ
谓支取银钱的字条。《水浒传》第二一回:“也好,你取纸笔来我写个批子与你去取。”《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没在此间,把批子去我宅中质。”词语解释:批复 拼音:pī fù
对下级的书面报告批注意见答复
上级答复下级请示的事项,是常用的军用文书之一词语解释:批回 拼音:pī huí
亦作“ 批回 ”。 粮物、人犯等送达时上级官府给的批示回文。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户部·江南白粮》:“各项料物,有索取银四百餘两,乃得批迴者矣。”《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却説 沉昱 在路,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只一日,来到 东京 。把段疋一一交纳过了,取了批回。”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侯元经》:“﹝ 侯元经 ﹞年五十,官 江 左县丞,解餉户部,为库吏需索,不即予批迴, 侯 大窘。”
见“ 批迴 ”。词语解释:批头棍 拼音:pī tóu gùn
用竹片制成的刑具。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三折:“批头棍大腿上十分楞,不由他怎不招承!”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一折:“你先合该笞四十批头棍。”亦省作“ 批头 ”。《水浒传》第三十回:“那牢子狱卒,拿起批头竹片,雨点地打下来。”《水浒传》第三三回:“喝叫取过批头来打那厮。一连打了两料,打得 宋江 皮开肉绽,鲜血迸流。”词语解释:批准书 拼音:pī zhǔn shū
国家领导人签署批准本国同外国签订条约的文件。凡需要批准的条约,双方领导人批准后,两国互换批准书即可生效。词语解释:批娅娜 拼音:pī yà nà
[英piano]钢琴。 茅盾 《追求》二:“在炮火的包围中,我们听得批娅娜的幽声。”词语解释:批亢抵巇 拼音:pī gāng dǐ xī
犹批亢捣虚。 清 薛福成 《书昆明何帅失陷苏常事》:“夫 粤 贼长技,在批亢抵巇,多方误我。”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下》:“迨夫 胡公 既没,东事方殷,是时循 江 长驱,收地千里,批亢抵巇,进薄伪都。”词语解释:批办 拼音:pī bàn
审批并办理词语解释:批凿 拼音:pī záo
检验确实。 宋 苏轼 《乞禁商旅过外国状》:“诸客旅於海道商贩……官司即为出给公凭,仍备録船货,先牒所往地头。候到日,点检批凿公凭讫,却报元发牒州,即乘船自海道入界河。”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置士籍》:“或有随侍子弟合赴曹牒诸色漕试者,各令賫歷先赴县批凿前去。”词语解释:批把 拼音:pī bǎ
即琵琶。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因以为名。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批把》:“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参阅《集韵·平脂》。参见“ 琵琶 ”。
词语解释:琵琶 拼音:pí pá
(1).弹拨乐器。初名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 波斯 、 阿拉伯 等地, 汉 代传入我国。后经改造,圆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一说,我国 秦 末,百姓苦 长城 之役,弦鼗而鼓之,琵琶即始于此。(见 晋 傅玄 《〈琵琶赋〉序》。) 南北朝 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入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 唐 宋 以来经不断改进,柱位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子,改用手指弹奏。现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独奏乐器。
(2).指弹奏琵琶的指法。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王蝺 ﹞又见 康崑崙 弹琵琶云:‘琵声多,琶声少,亦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自下而上谓之琵,自上而下谓之琶。”《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怎的推手向外为琵,合手向内为琶,怎的为挑,为弄,为勾,为拨:--指使的他按谱徵歌都学得心手相应。”
(3).鱼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於是乎长鲸吞航,修鯢吐浪,跃龙腾蛇,鮫鯔琵琶。” 刘逵 注:“琵琶鱼,无鳞,其形似琵琶,东海有之。”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海鱼千岁为剑鱼,一名琵琶,形似琵琶而善鸣,因以名焉。”词语解释:批扺 拼音:pī zhǐ
排挤打击。《后汉书·寇荣传》:“臣兄弟独以无辜为专权之臣所见批扺,青蝇之人所共搆会。” 李贤 注:“《説文》曰:‘扺,侧击也。’”词语解释:批吭捣虚 拼音:pī háng dǎo xū
见“ 批亢擣虚 ”。
词语解释:批亢捣虚 拼音:pī gāng dǎo xū
(1).谓扼其要害而击其空虚。《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鬭者不搏撠,批亢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宋 陈亮 《中兴论》:“ 齐 秦 诚天下之两臂也,奈虏人以为天设之险而固守之乎!故必有批亢擣虚、形格势禁之道。”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东方兵事纪略》:“我诸军严防中路 九连城 江面,而 倭 人乃潜袭上下游,将以全力萃於中路,为批亢擣虚计。”亦作“ 批吭捣虚 ”。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凡为元帅,须要机谋,批吭捣虚,为头説谎,调皮无赛。”
(2).谓有缝便钻,从中取利。 明 无名氏 《石榴园》第一折:“自家姓 炒 名 皮 ,字 蓼花 ,乃油嘴出身,平昔帮闲钻懒,批吭捣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