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扬鞭 拼音:yáng biān
挥鞭。 唐 岑参 《卫节度赤骠马歌》:“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宋 周邦彦 《点绛唇》词:“空回顾,淡烟横素,不见扬鞭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勋戚·服色之僭》:“在京内臣稍家温者,輒服似蟒、似斗牛之衣,名为草兽,金碧晃目,扬鞭 长安 道上,无人敢问。” 贺敬之 《十年颂歌》:“一手挥动神笔,一手扬鞭催马!”词语解释:扬舲 拼音:yáng líng
犹扬帆。 南朝 梁 刘孝威 《蜀道难》诗:“戏马登珠界,扬舲濯锦流。”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扬舲洪涛间,仗子济物身。” 明 文徵明 《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诗:“扬舲入 淮 泗 ,春云去闲闲。” 陈去病 《梨花里留别亚子》诗:“向晚扬舲去,縈情入杳冥。”词语解释:扬尘 拼音:yáng chén
(1).激起尘土。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夫庶人之风,塕然起於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鬱烦寃。” 汉 王粲 《杂诗》:“风飇扬尘起,白日忽已冥。”《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乡中父老,扬尘遮道,奉觴进酒,效 汉高祖 还 沛 之事。” 刘白羽 《写在太阳初升的时候·第三封》:“地面在你底下扬尘,桥在发吼。”
(2). 晋 葛洪 《神仙传·麻姑》:“ 麻姑 自説云:‘接侍以来,已见 东海 三为桑田,向到 蓬莱 ,水又浅於往者,会时畧半也,岂将復还为陵陆乎?’ 方平 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復扬尘也。’”后用为世事变迁之典。 宋 陆游 《护国天王院过之有感》诗:“古传 东海 会扬尘,君看此地亦荆榛。” 陈三立 《次韵答金大润培金》:“扬尘沧海弹指耳,苦对鶯飞草长时。”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西风残照, 汉 家之陵闕已非, 东海 扬尘, 唐 代之冠裳莫问。”
(3).喻征战。《北史·高允传》:“帝( 魏庄帝 )亲送於 河桥 上,举酒指水曰:‘卿兄弟 冀 部豪杰,能令士卒致死。京城儻有变,可为朕 河 上一扬尘。’”词语解释:扬扬 拼音:yáng yáng
(1).得意貌。《荀子·儒效》:“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 杨倞 注:“扬扬,得意之貌。” 唐 柳宗元 《辨伏神文》:“伏神之神兮,惟饵之食……君子食之兮,其乐扬扬。”
(2).飘逸貌。 明 凌濛初 《虬髯翁》第二出:“似这般扬扬神采谁相类,昂昂气宇谁能配。”
(3).飘扬貌。 宋 王令 《终风操》:“云之扬扬,油油其蒙,望我以雨,卒从以风。”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今日纷纷扬扬下着如此般大雪。”
(4).自若貌。《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二载》:“ 巡 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福州大悲巫》:“两儿扬扬如平常,略无所知觉。” 清 魏禧 《卖酒者传》:“是日也,卖酒者颜色扬扬如平时。” 茅盾 《色盲》一:“和青年女子独对,而且在一个汽车里,这在他还是第一次,虽然不至于手足无措,确有几分徬徨无主了,然而 李蕙芳 是扬扬自若。”词语解释:扬眉 拼音:yáng méi
(1).举目。《列子·汤问》:“ 离朱 子羽 方昼拭眥,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 宋 苏轼 《戏子由并次慎老韵》之二:“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事同风。”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济颠化缘疏》:“一举手,一低头,只此便是 弥陀佛 ;或扬眉,或謦欬,何处更参慈世尊。”
(2).形容得意、忧愁、愤怒等貌。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见一善则盱衡扼腕,遇一才则扬眉抵掌。” 唐 杜甫 《晚晴》诗:“未怪及时少年子,扬眉结义 黄金臺 。”《剪灯新话·富贵发迹司志》:“发跡司判官忽扬眉盱目,咄嗟长叹而谓众宾曰:‘诸公各守其职,各治其事……大难将作,虽诸公之善理,其如之奈何!’”《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自然就不能不闹到扬眉裂眦,拔刀相向起来。”《天安门诗抄·扬眉剑出鞘》:“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3).谓摄提星星光闪烁。《汉书·翟方进传》:“今提扬眉,矢贯中。”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提,摄提星也。扬眉,扬其芒角也。” 王先谦 补注引 沉钦韩 曰:“摄提两星颊曲,人眉似之。”词语解释:扬帆 拼音:yáng fān
升起船帆。谓开船或行船。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赤石进帆海》诗:“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唐 刘长卿 《送乔判官赴福州》诗:“扬帆向何处?插羽逐征东。”《明史·俞大猷传》:“ 大猷 等横击之,沉其一舟,餘贼遂扬帆西南,流劫 闽 广 。” 峻青 《秋色赋·故乡杂忆》:“远处,在那辽阔的碧蓝的海面上,一群群渔船,正在扬帆出海。”词语解释:扬清 拼音:yáng qīng
谓称扬美德。 唐 司空图 《成均讽》:“变唯尚质,贵在扬清;动以敷愉,绰之仁义。”参见“ 扬清激浊 ”。
词语解释:扬清激浊 拼音:yáng qīng jī zhuó
冲去污水,使清水飘流。《尸子·君治》:“水有四德……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后以喻扬善斥恶。《晋书·武帝纪》:“扬清激浊,举美弹违,此朕所以垂拱总纲,责成於良二千石也。”《旧唐书·马周传》:“臣又闻致化之道,在於求贤审官;为政之基,在於扬清激浊。” 清 曾国藩 《刘君季霞墓志铭》:“ 季霞 事兄致严以顺,而风韵各异。 孟容 於士类扬清激浊,而 季霞 不置臧否。”词语解释:扬名 拼音:yáng míng
传播名声。《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唐 李白 《东海有勇妇》诗:“岂如 东海 妇,事立独扬名!” 巴金 《〈巴金选集〉后记》:“我生在官僚地主的家庭……自小就跟着私塾先生学一套立身行道、扬名显亲的封建大道理。”词语解释:扬州鹤 拼音:yáng zhōu hè
《渊鉴类函·鸟·鹤三》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 扬州 刺史,或愿多貲财,或愿骑鹤上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 扬州 ,欲兼三者。”后以“扬州鹤”形容如意之事。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廓之雪》词:“待羔儿酒罢又烹茶, 扬州 鹤。”《剪灯新话·华亭逢故人记》:“苟慕富贵,危机岂能避?世间寧有 扬州 鹤耶?”词语解释:扬旌 拼音:yáng jīng
高举军旗。指征战。 晋 陆机 《赠顾交阯公真》诗:“伐鼓 五岭 表,扬旌万里外。”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朔 南方偃草, 河 右暂扬旌。”词语解释:扬波 拼音:yáng bō
(1).掀起波浪。《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游兮九河,衝风至兮水扬波。”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狄水 衍兮风扬波,船楫颠倒更相加。”
(2).比喻动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洪飇扇海,二溟扬波。” 李善 注:“扬波,喻乱也。”
(3).喻情绪波动。 唐 韩愈 《高君画赞》:“ 温子 温闲,骨气委和,迹不举物,心不扬波。”词语解释:扬光 拼音:yáng guāng
发出光辉。《淮南子·本经训》:“日月淑清而扬光,五星循轨而不失其行。”《三国志·蜀志·郤正传》:“小屈大申,存公忽私,虽尺枉而寻直,终扬光而发辉也。” 唐 贾岛 《辩士》诗:“善哉君子人,扬光掩瑕玼。”词语解释:扬马 拼音:yáng mǎ
汉 代文学家 扬雄 和 司马相如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 陈思 称 扬 马 之作,趣幽旨深。” 唐 李端 《赠何兆》诗:“文章似 扬 马 ,风骨又清羸。” 明 张居正 《范比部鲁工部洪山人夜过得龙字》诗:“海南文章几 扬 马 ,天涯笑语自人龙。”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三:“职方郎中 孙樵 ,有 扬 马 之文;前进士 司空图 ,有 巢 许 之风。”词语解释:扬州梦 拼音:yáng zhōu mèng
唐 杜牧 《遣怀》诗:“十年一觉 扬州 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杜牧 随 牛僧孺 出镇 扬州 ,尝出入倡楼,后分务 洛阳 ,追思感旧,谓繁华如梦,故云。后用为感怀之典实。 明 高启 《和逊庵效香奁体》:“ 扬州 梦断十三年,底事犹存未了缘。” 清 曹寅 《春日感怀》诗之二:“伤心人醒 扬州 梦,前日风吹 易水 城。”词语解释:扬袂 拼音:yáng mèi
举袖。《文选·宋玉〈高唐赋〉》:“扬袂鄣日,而望所思。” 李善 注:“扬袂,举袖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扬袂风山,举袖阴泽。” 宋 王禹偁 《五哀诗·故殿中侍御史荥阳郑公》:“扬袂入泽宫,鵠心一箭中。”词语解释:扬历 拼音:yáng lì
(1).显扬其所经历。《三国志·魏志·管宁传》:“优贤扬歷,垂声千载。” 裴松之 注:“《今文尚书》曰‘优贤扬歷’,谓扬其所歷试。” 晋 左思 《魏都赋》:“优贤著於扬歷,匪孽形於亲戚。”
(2).谓显扬贤者居官的治绩。后多指仕宦的经历。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高元裕》:“是后出入中外,扬歷贵位。” 宋 王禹偁 《请撰大行皇帝实录表》:“然念臣 太平兴国 五年,徒步应举,再就御试,遂登文科,服勤州县,扬歷四考。”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公扬歷清华,洊升卿士,熟於载笔之礼法,嫺於内庭之故实。”词语解释:扬风 拼音:yáng fēng
(1) [raise a wind]∶刮风
扬风下雨
(2) [spread the news] 〈方〉∶透露消息、风声
此事不可对外扬风
(3) [winnowing]∶扬场词语解释:扬辉 拼音:yáng huī
亦作“ 扬暉 ”。发出光辉。《后汉书·党锢传·李膺》:“虹蜺扬煇,弃和取同。”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符采照烂,流景扬煇。”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四:“萋萋緑林,奋荣扬暉。”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奸诘》:“黄堂佐政齐黎庶,肯将清似月扬辉,如渊彻底。” 郭沫若 《星空·洪水时代》:“月儿在分外扬辉。”词语解释:扬声 拼音:yáng shēng
(1).高声。《晏子春秋·谏上二二》:“ 汤 晳而长,颐以髯,兑上丰下,倨身而扬声。”《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江陵乐三》:“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 刘心武 《班主任》四:“耳边响着一片扬声争论与喁喁低议交织成的音波。”
(2).传播名声。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今 孝章 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於幽縶。”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学则知经,文则能赋。矧曰方闻,扬声天路。” 清 钱谦益 《钱塘县知县李白春授文林郎制》:“今之吏介在通都大邑,飭厨传,走竿牘,游光扬声,拜除如流。”
(3).扬言。《后汉书·班超传》:“乃期大会诸国王,因扬声当重加赏赐,於是 焉耆王 广 、 尉犁王 汎 及 北鞬支 等三十人相率诣 超 。”《新唐书·吐蕃传下》:“﹝ 恐热 ﹞乃扬声将请 唐 兵五十万共定其乱。”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韩林建言知名》:“ 廷和 拨乱返正,足称救时宰相, 道 指为元恶,且先扬声,邀人浼止,及补外而始发之,其心迹诡祕可见。”参见“ 扬言 ”。
(4).为丧家助哀。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丧筵之室,俾妓婢唱悲切声,以助主人之哀者,谓之扬声。不知起自何代。”一说,举哀。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哭为礼仪说》:“扬声,举哀也。”
词语解释:扬言 拼音:yáng yán
(1).大声地说。《史记·夏本纪》:“ 皋陶 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汉书·萧望之传》:“ 朋 出扬言曰:‘我见,言前将军小过五,大罪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庠 于广坐扬言曰:‘七十致仕,礼之正也,当自大臣为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芍亭 曰:‘夜来 寒影堂 中,不知何人扬言曰 谢山 得子,故来贺耳。’”
(2).对外宣扬或故意散布某种言论。《战国策·秦策四》:“ 楚王 扬言与 秦 遇, 魏王 闻之,恐。”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 崔 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儿》:“久之无异,乃离门,扬言诈作欲搜状。” 巴金 《家》三十:“ 觉民 便开始采用第二步的战略,就是在外面扬言如果家庭不尊重他的意见,他便要采取最后的手段。”
(3).夸大其辞。《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词语解释:扬休 拼音:yáng xiū
谓阳气生养万物。扬,通“ 阳 ”。《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山立,时行,盛气颠实扬休,玉色。” 郑玄 注:“扬,读为阳……盛声中之气,使之闐满,其息若阳气之休物也。” 孔颖达 疏:“使气息出外,如盛阳之气生养万物也。”词语解释:扬花 拼音:yáng huā
水稻、小麦、高粱等作物开花时,柱头伸出,花粉飞散,称扬花。词语解释:扬灵 拼音:yáng líng
(1).显灵。《楚辞·离骚》:“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汉 应瑒 《西狩赋》:“盪无妄之气秽,扬灵乎八区。”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中:“叔兄 叔子 士祜 诗云:‘……秋水依稀闻落叶, 楚 天髣髴见扬灵。’”
(2).犹扬帆。 郑泽 《佩忍初来长沙邀饮云泉即席奉赠》诗:“浮江泛 洞庭 ,扬灵戾 湘州 。”词语解释:扬镳 拼音:yáng biāo
(1).提起马嚼子。谓驱马。《文选·傅毅〈舞赋〉》:“龙驤横举,扬鑣飞沫。” 李善 注:“鑣,马勒旁铁。” 三国 魏 嵇康 《杂诗》:“龙驥翼翼,扬鑣踟蹰。” 宋 王禹偁 《仲咸见子一百六十韵诗相赠因以四韵答之》:“扬鑣正突 渔阳 骑,避箭甘回 赤壁 船。” 清 刘大櫆 《祭张闲中文》:“约异日之归来,当扬鑣而并轡。”
(2).喻显扬才华。 明 陆采 《怀香记·绣阁怀香》:“扬鑣艺圃任纵横,早向名场驰骋。”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且学扬鑣艺圃,争奈兰省无由踊跃。”词语解释:扬觯 拼音:yáng zhì
(1).举起酒器。古时饮饯时的一种礼节。《礼记·乡饮酒义》:“盥洗扬觶,所以致絜也。” 孔颖达 疏:“扬觶谓既献之后,举觶酬宾之时,亦盥洗也。必盥洗者,所以致其絜敬之意也。”《新唐书·韩琬传》:“刺史行乡饮饯之,主人扬觶曰:‘孝於家,忠於国。’” 清 冯桂芬 《杜年丈七十寿序》:“司正扬觶之言有曰‘为子尽孝’,先生有焉。”
(2).《礼记·射义》:“ 孔子 射於 矍相 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於司马,使 子路 执弓矢出延射,曰:‘賁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餘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 公罔之裘 、 序点 扬觶而语。 公罔之裘 扬觶而语曰:‘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 序点 又扬觶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后用为选贤的典故。 唐 元稹 《观兵部马射赋》:“若此,则蹲甲壮 基 ,扬觶劝 孔 ,信一场之独擅,终六轡之未总。”
(3). 春秋 时 晋 大夫 知悼子 卒,未葬。 晋平公 饮酒, 师旷 、 李调 侍,鼓钟。厨人 杜蒉 责以大臣去世之时,不应作乐饮酒。乃罚 师旷 和 李调 各饮一觶,以示劝戒。 平公 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于是 杜蒉 洗而扬觶。事见《礼记·檀弓下》。后用为国君受谏停乐的典故。《周书·武帝纪上》:“朕虽庸昧,有志前古。甲子、乙卯,《礼》云不乐。 萇弘 表昆吾之稔, 杜蕢 有扬觶之文……宜依是日,省事停乐。”词语解释:扬芳 拼音:yáng fāng
(1).传播芳香。 晋 潘岳 《秋兴赋》:“泉涌湍於石间兮,菊扬芳於崖澨。” 唐 温庭筠 《嘲春风》诗:“扬芳歷九门,澹荡入兰蓀。”
(2).比喻传播美名。《晋书·文苑传·曹毗》:“故 子州 浮沧澜而龙蟠, 吴季 忽万乘以解印, 虞公 潜崇巖以颐神, 梁生 适 南越 以保慎,固能全真养和,夷跡洞庭,陵冬扬芳,披雪独振也。”词语解释:扬簸 拼音:yáng bò
反复播动扬去谷物中的糠粃杂质。 宋 王禹偁 《七夕》诗:“匏瓜从繫滞,糠粃任扬簸。” 赵树理 《三里湾·老五园》:“他说那家伙好像个小楼房,开过去一趟就能割四五耙宽,割下来就带到一层层的小屋子里去,把麦子打下来,扬簸得干干净净。”词语解释:扬威 拼音:yáng wēi
显示威势。《史记·酷吏列传》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乳兽扬威,苍鹰侧视。” 唐 顾况 《送从兄使新罗》诗:“扬威轻破虏,柔服耻征 辽 。”《杨家将》第二十回:“一者巡抚边军,二者扬威以震北番,令他不敢正视中原。”词语解释:扬白 拼音:yáng bái
眼睛露白。《陈书·新安王伯固传》:“生而龟胸,目通精扬白,形状眇小。”词语解释:扬厉 拼音:yáng lì
亦作“ 扬励 ”。
(1).犹言意气风发。语本《礼记·乐记》:“揔干而山立, 武王 之事也;发扬蹈厉, 太公 之事也。” 明 李东阳 《封孺人杨母墓志铭》:“教诸子必厉辞色,每食后令背诵所授书。曰:‘吾以隙时课汝,庶不妨本业,且动盪扬厉,不为食困。’” 孙犁 《秀露集·〈善闇室纪年〉序》:“总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跟在队伍的后面,还幸而没有落荒。虽然缺少扬厉的姿态,所迈的步子,现在听起来,还是坚定有力的。”
(2).发扬光大。 唐 韩愈 《潮州刺使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閎休,扬厉无前之伟绩。” 清 刘大櫆 《〈朱东发诗集〉序》:“夫诗之为用广矣,其达而在上者,登歌清庙,扬厉朝廷之盛德。”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是故颂以扬励休功,而美述盛德。”词语解释:扬执戟 拼音:yáng zhí jǐ
指 汉 代 扬雄 。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有“昔 扬子云 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语,故称。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独有 扬执戟 ,闭关草《太玄》。” 唐 李端 《赠康洽》诗:“声名常压 鲍参军 ,班位不过 扬执戟 。”词语解释:扬旗 拼音:yáng qí
(1).挥动旗帜。《后汉书·陈蕃传》:“加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岂宜扬旗曜武,骋心舆马之观乎!” 康濯 《三面宝镜》二:“其他小队长也跟着扬旗摆阵。”
(2).铁路信号的一种。设在车站两旁,在立柱上装着活动的板,板横着时表示不准火车进站,板向下斜时表示准许进站。 杨朔 《秘密列车》:“往下一望,恰好到了 新立屯 。车站扬旗落了,出现了绿灯,招呼进站。”词语解释:扬音 拼音:yáng yīn
谓发出高亢的声音。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含然诺其不分兮,喟扬音而哀叹。” 南朝 宋 鲍照 《日落望江赠荀丞》诗:“惟见独飞鸟,千里一扬音。”词语解释:扬桴 拼音:yáng fú
见“ 扬枹 ”。
词语解释:扬枹 拼音:yáng bāo
亦作“ 扬桴 ”。 举起鼓槌。《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扬桴抚灵鼓,簫管清且悲。” 晋 潘岳 《西征赋》:“砰扬桴以振尘,繣瓦解而冰泮。”词语解释:扬蛾 拼音:yáng é
亦作“ 扬娥 ”。 指美女扬起娥眉的娇态。 汉 王粲 《神女赋》:“扬娥微眄,悬藐流离。” 三国 魏 曹丕 《答繁钦书》:“振袂徐进,扬蛾微眺。”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 明 高启 《寓感》诗之四:“美女生贫家,光艷人未识。远聘入 楚 宫,扬蛾欲倾国。”词语解释:扬榷 拼音:yáng què
亦作“ 扬攉 ”。亦作“ 扬榷 ”。
(1).约略,举其大概。《庄子·徐无鬼》:“頡滑有实,古今不代,而不可以亏,则可不谓有大扬搉乎!”《淮南子·俶真训》:“若藏天下於天下,则无所遁其形矣。物岂可谓无大扬攉乎!” 高诱 注:“扬攉,无虑,大数名也。” 晋 左思 《蜀都赋》:“君子岂亦曾闻 蜀 都之事歟,请为左右扬搉而陈之。”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必扬搉而论之,言传者固当以 左氏 为首。” 章炳麟 《辨诗》:“扬搉道之,有韵者皆为诗,其容至博。”
(2).商榷;评论。《宋史·张观传》:“诚愿陛下听断之暇,宴息之餘,体貌大臣,以之扬榷。”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道中》:“斯足以扬搉诚伪,平章白黑矣。”词语解释:扬兵 拼音:yáng bīng
(1).举兵。《后汉书·方术传下·唐檀》:“中黄门 孙程 扬兵殿省,诛皇后兄车骑将军 阎显 等。”
(2).陈兵,阅兵。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之二:“独阁下奋然,率先扬兵界上。” 清 侯方域 《重修演武厅事记》:“后妖变渐平,天下轻武……其得稍稍具威仪者,仅霜降扬兵,一升其堂而已。”词语解释:扬善 拼音:yáng shàn
宣扬好人好事。《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礼记·中庸》:“ 舜 好问,而好察邇言,隐恶而扬善。”词语解释:扬空 拼音:yáng kōng
谓在空中飘扬。词语解释:扬播 拼音:yáng bō
(1).犹摇动。《吕氏春秋·必己》:“中河, 孟賁 瞋目而视船人,髮植,目裂,鬢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於河。” 陈奇猷 校释:“《广雅·释言》:‘播,摇也。’此文谓舟中之人尽因 孟賁 动摇而落入河中也。”
(2).吹拂。 明 李东阳 《〈马石田文集〉序》:“凝聚而为实,扬播而为芬。” 梁启超 《治始于道路说》:“然其道涂荒芜,几如沙漠,大风扬播,汚薶昼晦。”词语解释:扬晖 拼音:yáng huī
见“ 扬辉 ”。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四:“萋萋緑林,奋荣扬暉。”词语解释:扬徽 拼音:yáng huī
亦作“ 扬挥 ”。
(1).挥动军旗。《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乃徇曰:‘扬徽者,公徒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戎士介而扬挥,戴金鉦而建黄鉞。” 李善 注:“徽与挥古字通。”
(2).喻征战。 章炳麟 《辨诗》:“铭者自名,器有题署,若士卒扬徽,死者题旌,下及楬木以记化居,落马以示毛物,悉铭之属。”词语解释:扬言 拼音:yáng yán
(1).大声地说。《史记·夏本纪》:“ 皋陶 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汉书·萧望之传》:“ 朋 出扬言曰:‘我见,言前将军小过五,大罪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庠 于广坐扬言曰:‘七十致仕,礼之正也,当自大臣为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芍亭 曰:‘夜来 寒影堂 中,不知何人扬言曰 谢山 得子,故来贺耳。’”
(2).对外宣扬或故意散布某种言论。《战国策·秦策四》:“ 楚王 扬言与 秦 遇, 魏王 闻之,恐。”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 崔 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儿》:“久之无异,乃离门,扬言诈作欲搜状。” 巴金 《家》三十:“ 觉民 便开始采用第二步的战略,就是在外面扬言如果家庭不尊重他的意见,他便要采取最后的手段。”
(3).夸大其辞。《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词语解释:扬其波 拼音:yáng qí bō
推波助澜。例如: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词语解释:扬都 拼音:yáng dōu
(1). 南北朝 时称 建康 为 扬都 。《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在 扬都 值 侯景 杀 简文 而篡位,於 江陵 逢 孝元 覆灭,至此而三为亡国之人。”中华书局版校勘记:“按当时习称 建康 为 扬都 。”
(2).指 扬州 。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七:“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 扬都 。” 宋 徐铉 《稽神录·朱拯》:“伪 吴 玉山 主簿 朱拯 赴选至 扬都 。”词语解释:扬枹 拼音:yáng bāo
亦作“ 扬桴 ”。 举起鼓槌。《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 晋 潘岳 《金谷集作诗》:“扬桴抚灵鼓,簫管清且悲。” 晋 潘岳 《西征赋》:“砰扬桴以振尘,繣瓦解而冰泮。”词语解释:扬金 拼音:yáng jīn
谓以金箔装饰神佛等供像。词语解释:扬子江 拼音:yáng zǐ jiāng
长江 在今 仪徵 、 扬州 一带,古称“ 扬子江 ”,也写作“ 杨子江 ”。因 扬子津 而得名。近代外国人常通称 长江 为 扬子江 。参见“ 杨子津 ”。
词语解释:杨子津 拼音:yáng zǐ jīn
即 杨子渡 。杨,通“ 扬 ”。 明 高启 《忆远曲》:“ 杨子津 头风色起,郎帆一开三百里。”参见“ 杨子渡 ”。词语解释:扬水 拼音:yáng shuǐ
用泵抽水词语解释:扬楫 拼音:yáng jí
举楫。谓开船、行船。 晋 陶潜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穫》诗:“束带候鸣鸡,扬檝越平湖。”词语解释:扬军 拼音:yáng jūn
陈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公孙述 使 谢丰 扬军 市桥 ,出 汉 后,袭破 汉 。”词语解释:扬蕤 拼音:yáng ruí
(1).谓彩带飘舞。形容威武。 晋 左思 《吴都赋》:“摄乌号,佩干将。羽旄扬蕤,雄戟耀芒。”
(2).显扬芳名。 南朝 梁 江淹 《伤友人赋》:“金虽重而见铸,桂徒芳而被折。百年一尽兮,贵扬蕤於后烈。” 唐 杨炯 《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三从按礼,无亏内则之风;四德扬蕤,载阐中闺之训。”词语解释:扬烈 拼音:yáng liè
(1).散发浓烈的香气。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
(2).继承功业。语本《书·立政》:“以覲 文王 之耿光,以扬 武王 之大烈。” 清 周亮工 《〈袁周合刻稿〉序》:“宜乎先生有得贤之誉,弟子获稽古之荣,发声扬烈,相得益彰。”
(3).谓继承先烈。《清史稿·礼志六》:“是时军兴,死事扬烈者踵起。”词语解释:扬沸 拼音:yáng fèi
播扬沸水,使之迅速冷却。喻急迫。《汉书·酷吏传序》:“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媮快乎!” 颜师古 注:“言迫急也。”词语解释:扬文 拼音:yáng wén
匕首名。《艺文类聚》卷六十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 魏 太子造百辟匕首二:其一理似坚冰,名曰清刚;其二曜似朝日,名曰扬文。”参见“ 九宝 ”。
词语解释:九宝 拼音:jiǔ bǎo
(1).指 禹 铸的九鼎。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三国 魏 曹丕 《铸五熟釜成与钟繇书》:“昔 有黄 三鼎, 周 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详“ 九鼎 ”。
(2).指 曹丕 的九把刀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魏文 九宝,器利辞钝。” 范文澜 注:“ 魏 曹丕 《典论剑铭》:‘余好击剑……以为宝器九。剑三:一曰飞景,二曰流采,三曰华锋。刀三:一曰灵寳,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匕首二:一曰清刚,二曰扬文。灵陌刀一:曰龙鳞。因姿定名,以铭其柎。’”
(3).指九方御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古唯六璽,至 唐 始名曰宝,增数至八,国朝所用。一曰镇国神宝,二曰受命之宝,三曰天子之宝,四曰天子信宝,五曰天子行宝,六曰皇帝之宝,七曰皇帝信宝,八曰皇帝行宝。 政和 七年,增定命宝,以九宝为称。”词语解释:扬扢 拼音:yáng gǔ
(1).扬抑。褒贬,评说。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唐 人精书学者,无逾 孙过庭 所著《书谱》,扬扢藴奥,悉中綮窾。” 清 钱谦益 《祭于惠生文》:“华酌既陈,清言徐展,上下骚坛,扬扢词苑,有难必詶,无和不反。” 清 吴骞 《〈拜经楼诗话〉序》:“其间商榷源流,扬扢风雅,如披沙简金,正须明眼者决择之。”
(2).显扬。 清 龚自珍 《〈鸿雪因缘图记〉序》:“宦辙所至,宏奬士类,进其春华秋实之士而扬扢之。”词语解释:扬起 拼音:yáng qǐ
卷起。例如:过路汽车扬起的阵阵尘雾。
使朝上;把向上瞄准或对准。例如:扬起他的眉毛,惊讶地望着他。词语解释:扬己 拼音:yáng jǐ
显耀自己。 汉 班固 《〈离骚〉序》:“今若 屈原 ,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羣小之间,以离谗贼。”《新唐书·杜如晦传论》:“彼扬己取名,瞭然使户晓者,盖 房 杜 之细邪!”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疎,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词语解释:扬廷 拼音:yáng tíng
指殿试。敭,对扬。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阁试》:“士人自锁闈敭廷之外,其试事最重者,无如吏部之考选科道。”词语解释:扬班 拼音:yáng bān
汉 代文学家 扬雄 和 班固 的并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至於 扬 班 之伦, 曹 刘 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纤综比义,以敷其华。”词语解释:扬暴 拼音:yáng bào
显扬,显露。《新唐书·李绛传》:“ 尧 舜 至 文 武 ,皆不传其事,惟 秦 始刻 嶧山 ,扬暴诛伐巡幸之劳,失道之君,不足为法。” 宋 郑侠 《观孔义甫与谢致仕诗有感》诗:“青春被恩擢,名姓粗扬暴。”词语解释:扬挥 拼音:yáng huī
见“ 扬徽 ”。
词语解释:扬徽 拼音:yáng huī
亦作“ 扬挥 ”。
(1).挥动军旗。《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乃徇曰:‘扬徽者,公徒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戎士介而扬挥,戴金鉦而建黄鉞。” 李善 注:“徽与挥古字通。”
(2).喻征战。 章炳麟 《辨诗》:“铭者自名,器有题署,若士卒扬徽,死者题旌,下及楬木以记化居,落马以示毛物,悉铭之属。”词语解释:扬师 拼音:yáng shī
犹陈兵。 明 邵璨 《香囊记·羁虏》:“扬师振旅,张皇兵势,闞貔貅堪畏。”词语解释:扬旟 拼音:yáng yú
飘扬的彩旗。 元 柳贯 《次韵袁伯长侍讲伯生伯庸二待制夜宿联句》:“元云倏扬旟,朱霞粲涂鞹。”词语解释:扬越 拼音:yáng yuè
亦称“ 扬粤 ”。 我国古族名。 百越 的一支。 战国 至 魏晋 时为对 越 人的泛称。其居地说法不一:一说因曾广泛散布于古 扬州 而得名,故亦以称其居地;一说居 岭 南;一说居 江 汉 一带地区。 西周 末 周夷王 时, 楚 君 熊渠 曾兴兵伐 庸 , 扬越 ,至于 鄂 , 扬越 之北疆 汉水 地区被兼并,后为 楚 所并, 楚 王 熊渠 封其子为 越章王 ,其封国当即 扬越 之故地。《汉书·晁错传》:“南攻 扬粤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扬州 之 南越 也。”词语解释:扬意 拼音:yáng yì
(1).表达意志。《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殫於《九章》。” 王逸 注:“言己忧愁不解,乃叹唫《离骚》之经,以扬己志。”
(2).启迪情思。《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臣幸得以经术为郎,而好读外家传语。窃不逊让,復作故事滑稽之语六章,编之於左。可以览观扬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词语解释:扬扇 拼音:yáng shàn
古扬谷器。扬除糠秕的一种风力机械。宋梅尧臣有《和孙端叟寺丞<农具。扬扇>》诗。词语解释:扬阿 拼音:yáng ā
演奏乐曲。一说为歌曲名。《楚辞·大招》:“謳和扬阿, 赵 簫倡只。” 王逸 注:“扬,举也,阿,曲也……乐人将歌,徐且謳吟,扬举善曲,乃俱相和,又使 赵 人吹簫先倡,五声乃发也。或曰《謳和》、《扬阿》皆歌曲也。”词语解释:扬琴 拼音:yáng qín
击弦乐器。又名蝴蝶琴。原为 中东 一带流行的古击弦乐器。 约 明 清 时期传入我国,并逐渐流行全国。琴身呈扁平梯形,两侧装弦轴、弦钉,张钢丝弦八至十档,每档两三根或三四根弦。双手持琴竹敲击琴弦发音。演奏时有单打、双打、轮音、琶音、衬音、顿音等技巧。广泛用于民歌、戏曲、曲艺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和独奏。后经改革,弦数增至十三到十八档,扩大了音域和音量,有的增设特殊附件,以便转调,或加踏板控制余音,并增加了拨弦、滑音、揉音等新技法。词语解释:扬玄 拼音:yáng xuán
谓 汉 扬雄 所著的《太玄经》。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常参 庄 辩里,亦造 扬 《玄》末。”词语解释:扬溢 拼音:yáng yì
犹洋溢。充满;广为传扬。 黄远庸 《北京之新年》:“大总统精神扬溢於眉宇,迥非去年初十日萧颯之时矣。”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盖 支公 与 道安 声名扬溢,或有曲为之解者。”词语解释:扬歌 拼音:yáng gē
高声歌唱。《艺文类聚》卷六三引 晋 孙楚 《登楼赋》:“牧竪吟啸於行陌,舟人鼓枻而扬歌。”词语解释:扬浮 拼音:yáng fú
翻动飘浮貌。 晋 木华 《海赋》:“於是鼓怒,溢浪扬浮,更相触搏,飞沫起涛。” 北周 庾信 《和张侍中述怀》:“冬严日不暖,岁晚风多朔。扬浮有怪云,细凌闻灾雹。”扬,一本作“ 杨 ”。词语解释:扬枻 拼音:yáng yì
举楫。谓行船。 南朝 梁 江淹 《采石上菖蒲》诗:“缓步遵汀渚,扬枻泛春澜。”词语解释:扬气 拼音:yáng qì
体面;神气。《白雪遗音·岭儿调·烟花柳巷》:“﹝你﹞买分重礼,打几件首饰,前来贺喜。奴也光彩,你也扬气。”《官场现形记》第十回:“后来他丈夫在 山东 捐了官,当了差使,越发把他扬气的了不得。” 老舍 《柳屯的》:“小丫头片子,有了婆婆家就这么扬气,搁着你的!”词语解释:扬条
揭发别人阴私;传扬别人短处词语解释:扬火 拼音:yáng huǒ
使火炽盛。《周礼·春官·卜师》:“凡卜事,眡高,扬火以作龟,致其墨。” 郑玄 注:“扬,犹炽也。”词语解释:扬花扢藻 拼音:yáng huā gǔ zǎo
见“ 扬葩振藻 ”。
词语解释:扬葩振藻 拼音:yáng pā zhèn zǎo
喻文采焕发。《北史·文苑传序》:“ 汉 自 孝武 之后,雅尚斯文,扬葩振藻者如林,而二 马 、 王 、 杨 为之杰。”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当其盛也,扬葩振藻,为敲金戛玉之音;及其衰也,感事哀时,多憔悴忧思之作。”亦作“ 扬蘤扢藻 ”。 清 顾景星 《〈楝亭诗钞〉序》:“﹝ 曹子清 ﹞铸格鍊字,扬蘤扢藻,此可以学得也;亭皋木叶,池塘春草,此不可以学得也。”词语解释:扬清激浊 拼音:yáng qīng jī zhuó
冲去污水,使清水飘流。《尸子·君治》:“水有四德……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后以喻扬善斥恶。《晋书·武帝纪》:“扬清激浊,举美弹违,此朕所以垂拱总纲,责成於良二千石也。”《旧唐书·马周传》:“臣又闻致化之道,在於求贤审官;为政之基,在於扬清激浊。” 清 曾国藩 《刘君季霞墓志铭》:“ 季霞 事兄致严以顺,而风韵各异。 孟容 於士类扬清激浊,而 季霞 不置臧否。”词语解释:扬清抑浊 拼音:yáng qīng yì zhuó
犹扬清激浊。《梁书·武帝纪上》:“公扬清抑浊,官方有序,多士聿兴。”词语解释:扬疾 拼音:yáng jí
谓举发丑事,高声谩骂。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一折:“有甚事叫唤声疼,没来由出丑扬疾。”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老虔婆唱叫扬疾,更狠如剔髓挑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