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号去声 [操行,名词][hào,号令][hào,爱好][慰劳。牢去声。慰也。][dào,颠倒][zào,就也,名词][bào,强暴][mào][gào][mào]翿[dào,覆盖][音奥。深也。一曰水名。][lào][bào][详注1][mào]


注1:凿 《集韵》《韵会》《正韵》在到切,漕去声。《集韵》穿空也。《增韵》孔宠。《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释文》凿,曹报反。又如字。《前汉·楚元王传》羊入其凿。《师古注》凿,在到反。谓所穿冢藏者。《楚辞·九辩》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攺凿。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又《集韵》七到切,音操。冗也。
共10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扫除扫尘扫黛扫难扫尾扫花以待扫泥米扫除天下
扫地扫榻扫灭扫愁帚扫道扫拭扫晴妇扫脑儿
扫迹扫松扫黄扫边扫厅扫望扫涤扫堂子
扫石扫洒扫掠扫刮扫阁扫数扫殿扫地无遗
扫荡扫白扫墓扫桃扫定扫搭扫殄扫境
扫门扫轨扫断扫彗扫把扫学扫犁扫堂腿
扫径扫眉扫穴扫头扫掩扫帚颠倒竖扫描扫轨器
扫叶扫帚扫竹扫地夫扫坟扫帚菜扫括扫盲
扫清扫庭扫箨扫土扫眼扫星扫晴娘扫穴犁庭
扫雪扫平扫拂扫帚星扫穴擒渠扫榻以待扫锅刮灶扫弃

词语解释:扫除  拼音:sǎo chú
(1).打扫,清除尘秽。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亭卒上楼扫除,见死妇,大惊。” 唐 李栖筠 《张公洞》诗:“我本道门子,愿言出尘笼。扫除方寸间,几与神灵通。”《三国演义》第六回:“ 坚 令军士扫除宫殿瓦砾。”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第二三章:“这图书馆真该扫除一下。”
(2).表示虔诚迎宾。《史记·魏公子列传》:“ 赵王 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
(3).廓清,荡涤。《后汉书·陈蕃传》:“﹝ 薛勤 ﹞谓 蕃 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蕃 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勤 知其有清世之志,甚奇之。”《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扫除寇难,靖匡王室。” 宋 秦观 《进策·治势下》:“臣闻祖宗之时,天下新脱割据战伐之祸,天厌久乱,俱欲无为,而又扫除烦苛之患。”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一》:“夫五霸更三王者也;七雄更五霸者也; 秦 兼四海,一切皆扫除之。”
(4).祭扫。《国语·齐语》:“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敢问为此若何?”《新唐书·王琚传》:“母居 洛阳 ,来京师,让 琚 曰:‘尔家上世皆州县职,今汝无攻城野战劳,以諂佞取容,海内切齿,吾恐汝家坟墓无人復扫除也。’”
(5).指妾。语本《礼记·曲礼下》:“纳女於天子曰备百姓,於国君曰备酒浆,於大夫曰备埽洒。” 宋 黄庭坚 《常父答诗有煎点径须烦绿珠之句复次韵戏答》:“知公家亦闕扫除,但有 文君 对 相如 。” 任渊 注:“扫除谓箕帚妾。”
词语解释:扫地  拼音:sǎo dì
(1).打扫地面。《孔子家语·致思》:“於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宋 苏轼 《拟进士对御试策》:“兔首瓠叶,可以行礼;扫地而祭,可以事天。”《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家人们知道老爷回来,前几天就收拾铺设扫地焚香的预备停妥。”
(2).比喻除尽;丢光。《文选·扬雄〈羽猎赋〉》:“军惊师骇,刮野扫地。” 李善 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 宋 费衮 《梁谿漫志·行卷》:“士之自处既轻,而先达待士之风,至此亦扫地矣。” 吴组缃 《山洪》三二:“保长告发了他,使他信誉扫地。”
(3).比喻全部,尽数。 南朝 梁简文帝 《答穰城求和移文》:“所以皇略北征,事同拯溺,愍百姓之未安,伤一物之失所。故餘民襁负,扫地来王。”《旧唐书·李百药传》:“及 大业 嗣 文 ,世道交丧,一时人物,扫地将尽。”《明史·孙鑨传》:“其流及於 杨巍 ,至 刘希孟 、 谢廷寀 而扫地尽矣。” 严复 《原强》:“兵连不及周年,公私扫地赤立,举债而外,尚不能无扰閭阎,其财之匱也又如此。”
词语解释:扫迹  拼音:sǎo jì
见“ 扫跡 ”。
亦作“扫蹟”。
(1).扫帚扫过的痕迹。 晋 左思 《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
(2).扫除车轮痕迹。表示谢绝宾客。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跡。”
(3).指绝迹。 宋 陆游 《山园杂咏》之三:“俗客年来真扫迹,清樽日暮独忘归。”
词语解释:扫石  拼音:sǎo shí
谓清扫山中场地。多指修身养生者的居处。 唐 戎昱 《寄许炼师》诗:“扫石焚香礼碧空,露华偏溼蕊珠宫。” 元 张翥 《豫章山房为见心复公赋》:“扫石童来秋叶后,谭经僧坐昼阴中。” 明 王守仁 《山中懒睡》诗之二:“扫石焚香任意眠,醒来时有客谈玄。”
词语解释:扫荡  拼音:sǎo dàng
亦作“ 扫盪 ”。 扫除涤荡;荡平。《晋书·刘琨传》:“是以居于王位,以答天下,庶以克復圣主,扫荡讎耻。”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王粲》:“云骑乱 汉 南, 纪 郢 皆扫盪。”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扫荡妖孽,廓清寰宇。” 宋 王安石 《〈周礼〉义序》:“太平之遗跡,扫荡几尽,学者所见,无復全经。” 明 何景明 《陇石行送徐少参》诗:“圣朝扫盪无烽烟,射猎之地为桑田。”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七章:“经过两昼夜的扫荡战,消灭了二十二军两个团。”
词语解释:扫门  拼音:sǎo mén
(1). 汉 魏勃 少时欲求见 齐 相 曹参 ,贫无以自通,乃常早起为 齐 相舍人扫门。 齐 相舍人怪而为之引见。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后以“扫门”为求谒权贵的典故。 唐 钱起 《送杨錥归隐》诗:“悔作扫门事,还吟招隐诗。” 宋 无名氏 《释常谈·扫门》:“凡欲求事,先施功力,谓之扫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荐主同咨》:“次年 楚王 妖书诸事起, 沉 遂为公议所弃……旋以扫门入幕,受指目矣。” 清 袁枚 《枚方以诗呈中丞而中丞适以诗至病中如数奉答即以留别》之四:“扫门 魏勃 从今远,识曲 钟期 自古稀。”
(2).洒扫门庭。表示迎宾诚意。《玉娇梨》第十八回:“ 苏友白 道:‘晚生在此,也无甚事,老先生行后,也就要动身了,大都违颜半月,即当至贵村叩謁矣。’ 白公 道:‘至期当扫门拱候。’”
词语解释:扫径  拼音:sǎo jìng
亦作“ 扫逕 ”。 清扫道路。 唐 白居易 《营闲事》诗:“浇畦引泉脉,扫径避兰芽。” 清 钱棻 《雪赋》:“虽扫径其何伤。”亦用以表示迎客诚意。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延接》:“待宾至,云扫逕以俟。”
词语解释:扫叶  拼音:sǎo yè
喻校勘书籍。 傅增湘 《藏园群书题记·校〈北梦琐言〉跋》:“余始得 万历 本,重其版刊为诸家目録所未载,恒深自珍祕,而孰知其有窜乱卷第之弊?继见 卢 刊依 叶 校订正,文字视 商 本为善,正嘉其扫叶之功,而孰知其有妄补标题之弊?”按,前人有“校书如尘埃风叶,随扫随有”之语。见四部丛刊本《战国策校注》序附言。
词语解释:扫清  拼音:sǎo qīng
(1).平定廓清。《后汉书·刘陶传》:“ 穆 前在 冀州 ,奉宪操平,摧破姦党,扫清万里。”《水浒传》第六七回:“伏乞陛下圣旨,星夜差人,调此一枝人马,克日扫清水泊。”
(2).祭扫。《文选·陆机〈辩亡论〉上》:“遂扫清宗祊,蒸禋皇祖。” 李善 注引《吴书》:“ 坚 入 洛 ,扫除 汉 宗庙,祠以太牢。”
(3).清除。 唐 李白 《留别贾舍人至》诗之一:“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
词语解释:扫雪  拼音:sǎo xuě
(1).扫除积雪。 唐 李白 《游谢氏山亭》诗:“扫雪松下去,捫萝石道行。”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扫雪迎宾》:“巨豪 王元寳 ,每至冬月大雪之际,令僕夫自本家坊巷口,扫雪为逕路,躬亲立於坊前,迎接宾客。”
(2).兽名。貂属。 清 孟瑢樾 《丰暇笔谈·扫雪鼠》:“扫雪,似貂而小,长不及五六寸,毛短而匀,腹正白……或曰凡有貂之地,必有扫雪。貂之出入,以扫雪为前导,经过处皆无残雪,故名‘扫雪’云。”
词语解释:扫尘  拼音:sǎo chén
(1).扫去灰尘。泛指清扫。《梁书·武帝纪上》:“取 新垒 其如拾芥,扑 朱爵 其犹扫尘。”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二》:“常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有一书每三四校犹有脱繆。” 鲁迅 《彷徨·祝福》:“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逯斐 《夜航》一:“腊月二十三那天,小学里的 邵老师 ,带着红领巾们,到军属家去扫尘。”
(2).喻清除敌军。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灭跡扫尘,斩其梟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词语解释:扫榻  拼音:sǎo tà
(1).拂拭坐卧用具。 宋 惠洪 《冷斋夜话·范尧夫揖客对卧》:“ 范尧夫 謫居 永州 ,闭门,人稀识面。客苦欲见者,或出则问寒暄而已。僮扫榻奠枕,于是揖客解带,对卧良久,鼻息如雷霆。” 宋 葛长庚 《懒翁斋赋》:“雨送添砚之水,竹供扫榻之风。” 清 恽敬 《同游海幢寺记》:“如 海幢无 者,盖佛氏上流。 敬 为儒家言数十年,惜乎未得生及其时,与其扫榻危坐,各尽其所至也。”
(2).表示欢迎宾客。 宋 陆游 《寄题徐载叔秀才东庄》诗:“南臺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妾既邀 鲍先生 到此,本当扫榻,亲荐枕衾,又恐怕流入狎邪之私。”
词语解释:扫松  拼音:sǎo sōng
扫墓。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先垄》:“吾乡多於至节、岁节、清明诣坟所……乘祭之后,大率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游览,尽观而归。至节、岁节非扫松也,祇赏梅耳;清明非省墓也,祇踏青耳。”《古谣谚·〈寒食占雨谚〉序》:“《四时占候》:寒食係清明前一日,人家墓祭,谓之‘扫松’。”
词语解释:扫洒  拼音:sǎo sǎ
亦作“ 扫洒 ”。
(1).冲洗;洒水扫地。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造此剑之时, 赤堇之山 破而出锡, 若耶之溪 涸而出铜,雨师扫洒,雷公击橐。”《后汉书·赵孝传》:“亭长先时闻 孝 当过,以有长者客,扫洒待之。” 宋 苏洵 《上皇帝书》:“刀锯之餘,必无忠良,纵有区区之小节,不过闈闥扫洒之勤,无益於事。”
(2).喻用武力平定廓清。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伏惟 唐 至陛下,再登太平,剗刮羣姦,扫洒疆土,天之所覆,莫不宾顺。” 唐 杜牧 《郡斋独酌》诗:“腥羶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词语解释:扫白  拼音:sǎo bái
除去白发。谓使白发转黑。 宋 苏轼 《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扫白非黄精,轻身岂胡麻。怪君仁而寿,未觉生有涯。”
词语解释:扫轨  拼音:sǎo guǐ
扫除车轮痕迹。比喻隔绝人事。《后汉书·党锢传·杜密》:“同郡 刘胜 ,亦自 蜀郡 告归乡里,闭门扫轨,无所干及。” 李贤 注:“轨,车迹也。言絶人事。” 宋 陆游 《穷途》诗:“全躯希碌碌,扫轨厌纷纷。” 清 黄宗羲 《刘伯绳先生墓志铭》:“塞门扫轨,隣右莫窥其面。”
词语解释:扫眉  拼音:sǎo méi
(1).描画眉毛。 唐 王建 《贻小尼师》诗:“新剃青头髮,生来未扫眉。”《随园诗话》卷一引 清 邹太和 诗:“菊黄枫紫小春天,送尔南归是锦旋。才子扫眉宜赤管,洞房停烛有金莲。”
(2).“ 扫眉才子 ”的省称。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
词语解释:扫帚  拼音:sào zhǒu
(1).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南齐书·刘休传》:“令 休 於宅后开小店,使 王氏 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扫帚。” 赵树理 《三里湾·奇怪的笔记》:“她给家里做过什么活……在院里没有动过扫帚!”
(2).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地肤》:“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蔧、王帚、扫帚……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词语解释:扫庭  拼音:sǎo tíng
(1).扫除庭院。 唐 李频 《夏日过友人檀溪别业》诗:“沙月邀开户,巖风助扫庭。”
(2).比喻彻底摧垮敌方。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五》:“ 汉高 、 汉武 两世雄主,不能踰漠扫庭,及 宣 元 不折一矢而 呼韩 稽首。”
词语解释:扫平  拼音:sǎo píng
平定。《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操 曰:‘吾所虑者, 刘备 、 孙权 耳;餘皆不足介意。今当乘此时扫平 江 南。’”
词语解释:扫黛  拼音:sǎo dài
(1).画眉;用黛描画。 唐 李商隐 《相和歌辞·江南曲》:“扫黛开宫额,裁裙约 楚 腰。” 宋 陆游 《次李季章哭夫人韵》之一:“遥知最是伤心处,衫袂犹霑扫黛痕。” 元 马谦斋 《水仙子·赠刘圣奴搊筝》曲:“蛾眉扫黛鬢堆蝉,凤髻盘鸦脸衬莲。”
(2).喻美丽的山色。 宋 梅尧臣 《览翠亭记》:“其近则草树之烟緜,谿水之澄鲜,衔鳞翩来,的的有光。扫黛侍侧,嫵嫵发秀。”
词语解释:扫灭  拼音:sǎo miè
(1).消灭。《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欲擒 维 ,便当东西并进,扫灭 巴 蜀 也。” 清 鲁一同 《秦论》:“后数十年,而三家分 晋 , 田氏 代 齐 ,驱除扫灭,并为六国。”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残馀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
(2).排除;扔掉。 宋 苏轼 《答李琮书》:“窃计高怀远度,必已超然,此等情累,随手扫灭,犹恐不脱,若更反覆寻绎,便缠绕人矣。” 金 元好问 《赠答刘御史云卿》诗之三:“温柔与敦厚,扫灭不復留。”
词语解释:扫黄  拼音:sǎo huáng
清理和消除黄色书刊及淫秽录像带等
词语解释:扫掠  拼音:sǎo lüè
(1).扫除。 唐 白居易 《题新居寄宣州崔相公》诗:“踈通竹径将迎月,扫掠莎臺欲待春。” 宋 晏殊 《蝶恋花》词:“扫掠亭臺开小院,四坐清欢,莫放金盃浅。”
(2).掠过。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僵绝的冰流澌澌的溅裂,飞舞的沙砾阵阵的扫掠。”
词语解释:扫墓  拼音:sǎo mù
(1).预先清扫好葬地。参见“ 扫墓望丧 ”。
(2).祭扫坟墓。《宋史·唐恪传》:“以 延康殿 学士知 潭州 ,请往 钱塘 扫墓,然后之官,遂改 杭州 。”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清明日先生春祭扫墓,挈余同游。”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词语解释:扫墓望丧  拼音:sǎo mù wàng sàng
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严延年 迁 河南 太守,其母从 东海 来,欲从 延年 腊,到 洛阳 ,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 延年 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 延年 果败。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且 于公 高门以待封, 严母 扫墓以望丧。”《隋书·隐逸传·李士谦》:“积善餘庆,积恶餘殃,高门待封,扫墓望丧,岂非休咎之应邪?”
词语解释:扫断  拼音:sǎo duàn
扫尽,除尽。《朱子全书》卷十四:“他闻一知十,触处贯通。他觉得这一件过,其餘若有千头万绪,是这一番一齐打併扫断了。”
词语解释:扫穴  拼音:sǎo xué
清除巢穴。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二章:“所有自古之崇山、盘栈……毛人、生番之所栖宿,莫不夷险,平难,除莽,涤秽,犂巢,扫穴,奔魑,走魅,成为都会,邑居相望。”亦以喻彻底摧垮敌方。 清 张逸少 《北征凯旋诗》:“扫穴传方略,丰碑勒武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勅诸将移 小金川 之师,进讨 大金川 ,誓必扫穴禽渠,乃许蕆事。”参见“ 扫穴犁庭 ”。
词语解释:扫穴犁庭  拼音:sǎo xué lí tíng
扫荡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且谓蕞尔土司,即扫穴犁庭,不足示武。” 郭孝成 《四川光复记》:“ 重庆 蜀 军政府,拟合 滇 黔 援 川 军队,不日逾 汉 出 秦 ,与我北伐南军,会于中原,以扫穴犁庭,驱除韃虏。” 郁达夫 《离乱杂诗》之十:“会当立马 扶桑 顶,扫穴犁庭再誓师。”亦省作“ 扫犁 ”。 清 钱谦益 《佟氏幽愤录序》:“筹边料敌,画灰聚米,慨然有扫犁之志。”参见“ 犂庭扫穴 ”。
词语解释:扫竹  拼音:sǎo zhú
方言。大扫帚。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六十章:“街两边,摆满了叉耙、扫竹、扬场锨。”参见“ 扫帚 ”。
词语解释:扫帚  拼音:sào zhǒu
(1).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南齐书·刘休传》:“令 休 於宅后开小店,使 王氏 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扫帚。” 赵树理 《三里湾·奇怪的笔记》:“她给家里做过什么活……在院里没有动过扫帚!”
(2).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地肤》:“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蔧、王帚、扫帚……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词语解释:扫箨  拼音:sǎo tuò
(1).扫除笋壳。 宋 黄庭坚 《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之二:“斸枯蚁改穴,扫籜笋迸地。”
(2).喻消灭敌军。语本《晋书·苻坚载记下》:“今有劲卒百万,文武如林,鼓行而摧遗 晋 ,若商风之陨秋籜。”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扫籜谋成频抚剑,量沙力尽为传飡。”
词语解释:扫拂  拼音:sǎo fú
打扫拂拭。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越客》:“屋内有榻,因扫拂,即之憩焉。”《初刻拍案惊奇》卷五:“ 越客 就走进屋内,叫安童把竹牀上扫拂一扫拂,坐了歇一歇气,再走。”
词语解释:扫难  拼音:sǎo nán
平定患难。《南齐书·和帝纪赞》:“ 和帝 晚隆,扫难清宫。”
词语解释:扫愁帚  拼音:sǎo chóu zhǒu
亦作“ 扫愁箒 ”。 酒的别称。 宋 苏轼 《洞庭春色》诗:“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端的是锦封未拆香先透……想古人云‘扫愁箒’、‘钓诗钩’,信不虚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八大王》:“厥名为‘酒’。其名最多,为功已久……或以为‘钓诗钩’,又以为‘扫愁帚’。”
词语解释:扫边  拼音:sǎo biān
指京剧班社中扮演三四路角色的演员。因在剧中往往靠边站而得名。 老舍 《赵子曰》第十五:“专唱扫边老生的票友 李五 自荐给 赵子曰 说戏。”
词语解释:扫刮  拼音:sǎo guā
清扫刮除。《文选·扬雄〈羽猎赋〉》“刮野扫地” 唐 李善 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 唐 韩愈 《女挐圹铭》:“ 愈 之为少秋官,言佛夷鬼,其法乱治, 梁武 事之,卒有 侯景 之败,可一扫刮絶去,不宜使烂漫。”
词语解释:扫桃
扫面子
词语解释:扫彗  拼音:sǎo huì
即扫帚。《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 晋 郭璞 注:“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扫彗。”参见“ 扫帚 ”。
词语解释:扫帚  拼音:sào zhǒu
(1).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南齐书·刘休传》:“令 休 於宅后开小店,使 王氏 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扫帚。” 赵树理 《三里湾·奇怪的笔记》:“她给家里做过什么活……在院里没有动过扫帚!”
(2).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地肤》:“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蔧、王帚、扫帚……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词语解释:扫头  拼音:sǎo tóu
戏曲锣经。戏曲中为使剧情紧凑,减去末句唱词,而以动作代替,配合这种动作的锣经称“扫头”。京剧《串龙珠》第十四场:“﹝ 花母 唱﹞:要把胡儿刀刀斩,好与媳妇报仇冤,手拿钢叉朝前赶。[扫头,耍叉下。]”
词语解释:扫地夫  拼音:sǎo dì fū
清洁工。 唐 王建 《宫词》:“宫人拍手笑相呼,不识堦前扫地夫。”
词语解释:扫土  拼音:sǎo tǔ
举境,全境。《魏书·中山王英传》:“其 雍州 刺史 萧衍 ,东伐 秣陵 ,扫土兴兵,顺流而下,唯有孤城,更无重卫。”
词语解释:扫帚星  拼音:sào zhǒu xīng
亦作“ 扫箒星 ”。 彗星的俗称。前人迷信彗星现为不祥之兆,因用作詈语。 明 黄溥 《闲山今古录》:“彗星如洗箒状,微见於西方,至酉刻以后渐长如扫箒,人呼曰‘扫箒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你这个小贱人,命带扫帚星!进门不到一年,先扫死了丈夫,再把公公的差使扫掉了。” 张天翼 《万仞约》三:“娘的,都是你这个扫帚星害人!”
词语解释:扫尾  拼音:sǎo wěi
(1).谓风拂动鸟尾。 唐 温庭筠 《春愁曲》:“锦叠空牀委坠红,颸颸扫尾双金凤。”《剪灯馀话·连理树记》:“乃赋《凤分飞》曲以寄之,曰:‘……颸颸扫尾仪朝阳,可怜相望不相将。’”
(2).结束最后部分的工作。
词语解释:扫道  拼音:sǎo dào
经过的道路。《元朝秘史》卷二:“就骑着那甘草黄马,踏着那八个马的扫道袭将去。”《元朝秘史》卷三:“就袭著 帖木真 扫道上 不儿罕山 去了。”
词语解释:扫厅  拼音:sǎo tīng
打扫厅堂。表示敬意。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牛僧孺》:“ 僧孺 登第,与同辈登政事堂,宰相曰:‘扫厅奉候。’”
词语解释:扫阁  拼音:sǎo gé
宋 时皇太子即位,市民争入旧邸,拾取剩遗之物,谓之“扫阁”。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宪圣拥立》:“先是皇太子即位於内,则市人排旧邸以入,争持所遗,谓之扫阁。故必先为之备。”
词语解释:扫定  拼音:sǎo dìng
平定。《宋书·武帝纪上》:“ 益州 刺史 毛璩 ,万里齐契,扫定 荆 楚 。”《梁书·武帝纪上》:“廓清神甸,扫定京宇。”
词语解释:扫把  拼音:sào bǎ
即扫帚。《中国歌谣资料·长工歌》:“丢下槤枷拾扫把,缸里无水骂长工。”参见“ 扫帚 ”。
词语解释:扫帚  拼音:sào zhǒu
(1).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南齐书·刘休传》:“令 休 於宅后开小店,使 王氏 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扫帚。” 赵树理 《三里湾·奇怪的笔记》:“她给家里做过什么活……在院里没有动过扫帚!”
(2).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地肤》:“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蔧、王帚、扫帚……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词语解释:扫掩  拼音:sǎo yǎn
扫尽。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 退之 昔负天下才,扫掩众説犹除埃。”
词语解释:扫坟  拼音:sǎo fén
祭扫坟墓
词语解释:扫眼
描眼
词语解释:扫穴擒渠
扫荡巢穴,擒拿贼首
词语解释:扫花以待
表示主人待客的诚意
词语解释:扫拭  拼音:sǎo shì
拂拭。 唐 李白 《题金陵王处士水亭》诗:“扫拭青玉簟,为余置金尊。”
词语解释:扫望  拼音:sǎo wàng
扫视。 郭小川 《县委书记的浪漫主义》诗:“县委书记的眼光扫望着大地。”
词语解释:扫数  拼音:sǎo shù
全部,全数。 茅盾 《清明前后》第二幕:“明天我就扫数还清他妈的债。”《解放日报》1942.1.13:“ 宁夏 于八月一日开征,十一月底即已扫数解清。”
词语解释:扫搭  拼音:sǎo dā
方言。瞧;扫视。 老舍 《骆驼祥子》五:“等 张妈 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
词语解释:扫学  拼音:sǎo xué
古代称太学生员罢课。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太学诸生置绫纸》:“诸生计既屈,遂治任尽出太学,寘綾卷于 崇化堂 ,皆望闕遥拜而去,云散雾裂,学为之空,观者惊惻……先是,时相恶其动以扫学要朝廷,遂诵言诸郡庠生有职事者,或白首不敢望太学一饭,此极可念。若诸生纳綾卷而去,当以诸郡庠职事补其缺。生徒闻其説而止。”
词语解释:扫帚颠倒竖  拼音:sào zhǒu diān dào shù
比喻秩序混乱,上下不分。《红楼梦》第八三回:“只是这里‘扫帚颠倒竪--’也没主子,也没奴才,也没大老婆,没小老婆,都是‘混账世界’了!”
词语解释:扫帚菜  拼音:sào zhǒu cài
地肤的别名。参见“ 扫帚 ”。
词语解释:扫帚  拼音:sào zhǒu
(1).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南齐书·刘休传》:“令 休 於宅后开小店,使 王氏 亲卖扫箒皂荚以辱之。”《隋书·五行志上》:“金作扫帚玉作把,浄扫殿屋迎西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猛抬头看见他檐下挂着一把破扫帚。” 赵树理 《三里湾·奇怪的笔记》:“她给家里做过什么活……在院里没有动过扫帚!”
(2).蔾科植物地肤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地肤》:“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蔧、王帚、扫帚……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词语解释:扫星  拼音:sǎo xīng
彗星。《晋书·天文志中》:“妖星,一曰彗星,所谓扫星。本类星,末类彗,小者数寸,长或竟天。”参见“ 扫帚星 ”。
词语解释:扫帚星  拼音:sào zhǒu xīng
亦作“ 扫箒星 ”。 彗星的俗称。前人迷信彗星现为不祥之兆,因用作詈语。 明 黄溥 《闲山今古录》:“彗星如洗箒状,微见於西方,至酉刻以后渐长如扫箒,人呼曰‘扫箒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你这个小贱人,命带扫帚星!进门不到一年,先扫死了丈夫,再把公公的差使扫掉了。” 张天翼 《万仞约》三:“娘的,都是你这个扫帚星害人!”
词语解释:扫榻以待  拼音:sǎo tà yǐ dài
扫除榻上的灰尘,等待客人到来。喻指热忱迎客
词语解释:扫泥米  拼音:sǎo ní mǐ
扫取遗留在地的米粒。 宋 程俱 《即事戏作》诗之二“有人挟箒扫地待作粥”自注:“数日门外输苗,遗粒狼戾,黄雀喧集,贫家小儿争扫去,谓之‘扫泥米’。”
词语解释:扫晴妇  拼音:sǎo qíng fù
见“ 扫晴娘 ”。
词语解释:扫晴娘  拼音:sǎo qíng niáng
亦称“ 扫晴妇 ”。 旧俗指久雨求晴剪纸做成的持帚女形。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雨久,以白纸作妇人首,剪红緑纸衣之,以苕菷苗缚小帚,令携之,竿悬簷际,曰扫晴娘。”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扫晴娘》:“ 吴 俗,久雨后,闺阁中有剪纸为女形,手持一帚,悬簷下以祈晴,谓之扫晴娘。按 元 初 李俊民 有《扫晴妇》诗:‘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其形可想见也。 俊民 泽州 人,而咏如此,可见北省亦有此俗,不独 江 南为然矣。”
词语解释:扫涤  拼音:sǎo dí
扫除涤荡。《宋书·武帝纪中》:“百年榛秽,一朝扫涤。”《旧唐书·裴度传》:“在 宪宗 时,扫涤区宇,尔则有出车殄寇之勋。” 明 刘基 《长歌行》:“扫涤浮秽夫何寃,我今语女开女昏。”
词语解释:扫殿  拼音:sǎo diàn
明 代政府的一种财政措施。籍录某些祠庙香钱,扫数入官。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武当 、 元君 二祠,国家岁籍其香钱,常数万緡,官入之,以给诸司俸禄……今 泰山 四、九二月之终,藩省輒遣一正官至殿中亲自检閲,籍登其数,从者二人,出入搜索,如防盗然,谓之扫殿。”
词语解释:扫殄  拼音:sǎo tiǎn
消灭。《旧唐书·李晟传》:“在 玄宗 ,则 刘幽求 等申翼奉之勋;在 肃宗 ,则 郭子仪 扫殄氛祲;今则 李晟 等保寧朕躬。”
词语解释:扫犁  拼音:sǎo lí
见“ 扫穴犁庭 ”。
词语解释:扫穴犁庭  拼音:sǎo xué lí tíng
扫荡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且谓蕞尔土司,即扫穴犁庭,不足示武。” 郭孝成 《四川光复记》:“ 重庆 蜀 军政府,拟合 滇 黔 援 川 军队,不日逾 汉 出 秦 ,与我北伐南军,会于中原,以扫穴犁庭,驱除韃虏。” 郁达夫 《离乱杂诗》之十:“会当立马 扶桑 顶,扫穴犁庭再誓师。”亦省作“ 扫犁 ”。 清 钱谦益 《佟氏幽愤录序》:“筹边料敌,画灰聚米,慨然有扫犁之志。”参见“ 犂庭扫穴 ”。
词语解释:扫描  拼音:sǎo miáo
(1).电视机和示波器等设备中,阴极射线管内的电子束按一定次序快速移动而在荧光屏上产生图像。《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学生算的很流畅。艰难的公式,各类的符号,像扫描似地延伸在黑板上。”
(2).扫射;扫视。 峻青 《海啸》第四章:“探照灯在西面远处的夜空和海面上不住的摇曳着,扫描着。”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二:“趁着女儿与儿子聊天的时机,她用裁缝特有的眼光,上下扫描着小姐的身材和衣着。”
词语解释:扫括  拼音:sǎo kuò
(1).扫除,打扫。 明 徐渭 《燕京歌》之四:“ 燕京 百事且休忧,但苦炎天道上沟。近日已闻将扫括,不须遮鼻过风头。”《醒世姻缘传》第九二回:“﹝ 姜氏 ﹞叫人扫括了卧室,差了佃户进城抬轿,迎接 陈师娘 出庄。”
(2).扫荡。 清 薛福成 《科尔沁忠亲王死事略》:“ 淮 潁 以北揭竿乌合之徒,扫括无遗种,威声赫然震中原。”
词语解释:扫晴娘  拼音:sǎo qíng niáng
亦称“ 扫晴妇 ”。 旧俗指久雨求晴剪纸做成的持帚女形。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雨久,以白纸作妇人首,剪红緑纸衣之,以苕菷苗缚小帚,令携之,竿悬簷际,曰扫晴娘。”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扫晴娘》:“ 吴 俗,久雨后,闺阁中有剪纸为女形,手持一帚,悬簷下以祈晴,谓之扫晴娘。按 元 初 李俊民 有《扫晴妇》诗:‘卷袖搴裳手持帚,挂向阴空便摇手。’其形可想见也。 俊民 泽州 人,而咏如此,可见北省亦有此俗,不独 江 南为然矣。”
词语解释:扫锅刮灶  拼音:sǎo guō guā zào
谓倾其所有。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我们已经是扫锅刮灶的都拿了出来,不瞒你说,家里连一块钱都不剩了。”
词语解释:扫除天下  拼音:sǎo chú tiān xià
肃清邪恶,以平治天下
词语解释:扫脑儿  拼音:sǎo nǎo er
方言。大秃顶。《儿女英雄传》第七回:“大师傅是个当家的,二师傅是个带髮儿修行,好本事浑实着的哪;还有个小大师傅,小二师傅:小大师傅打的一都的好拳;小二师傅是个扫脑儿,也不搦。”
词语解释:扫堂子  拼音:sǎo táng zǐ
方言。本是一种迷信活动,谓请跳大神的驱除家宅中的野鬼。土改中亦喻指斗争地主,扫除封建势力。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一:“跳大神的扫清家宅的孤魂野鬼,叫扫堂子。”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一:“他早听说过扫堂子的事,是外屯的贫雇农来扫荡本屯的封建。”
词语解释:扫地无遗  拼音:sǎo dì wú yí
见“ 扫地无餘 ”。
词语解释:扫地无余  拼音:sǎo dì wú yú
同“ 扫地俱尽 ”。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百王之敝, 齐 季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餘。”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数年以来,公私窘乏,内府累世之积,扫地无餘。” 清 刘大櫆 《焚书辨》:“后之学者,见 秦 有焚书之令,则曰《诗》《书》至 秦 一炬而扫地无餘,此与耳食何异?”亦作“ 扫地无遗 ”。《晋书·惠帝纪》:“帝令 方 ( 张方 )具车载宫人寳物…… 魏 晋 已来之积扫地无遗矣。” 宋 司马光 《论复置丰州札子》:“ 庆历 初, 拓跋元昊 攻陷州城,州民及三寨蕃族,尽为所虏,扫地无遗。”
词语解释:扫境  拼音:sǎo jìng
倾其境内全力。《新唐书·杨行密传》:“ 儒 扫境以来,利速战,宜坚壁老其师,则我无敌矣。” 宋 苏洵 《几策·审敌》:“孺子继立,大臣外叛, 匈奴 扫境来寇,兵不血刃而京师不守,天下被其祸。”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何温顺公》:“其前妻闻其尚主,怒,扫境而出,欲与之战。”
词语解释:扫堂腿  拼音:sǎo táng tuǐ
武术招数。横抡其腿以绊倒对方。 曾克林 《复仇·以血还血》:“他跟着一个扫堂腿,又把一个鬼子绊了个嘴啃泥。”
词语解释:扫轨器  拼音:sǎo guǐ qì
有轨车辆前方的装置,用于扫除路轨端面那些容易除去的障碍
词语解释:扫盲  拼音:sǎo máng
扫除文盲。对不识字或少识字的进行识字教育。 赵树理 《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到一九五二年,到处搞扫盲运动,县里文教科急于完成扫盲工作。”
词语解释:扫穴犁庭  拼音:sǎo xué lí tíng
扫荡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且谓蕞尔土司,即扫穴犁庭,不足示武。” 郭孝成 《四川光复记》:“ 重庆 蜀 军政府,拟合 滇 黔 援 川 军队,不日逾 汉 出 秦 ,与我北伐南军,会于中原,以扫穴犁庭,驱除韃虏。” 郁达夫 《离乱杂诗》之十:“会当立马 扶桑 顶,扫穴犁庭再誓师。”亦省作“ 扫犁 ”。 清 钱谦益 《佟氏幽愤录序》:“筹边料敌,画灰聚米,慨然有扫犁之志。”参见“ 犂庭扫穴 ”。
词语解释:犁庭扫穴  拼音:lí tíng sǎo xué
亦作“犁庭扫穴”。 谓彻底摧毁敌对势力。语本《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犂其庭,扫其閭,郡县而置之。”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二:“朝廷若未有深入远讨犁庭扫穴之意……则赋於民者,必有可轻之理。” 清 钱谦益 《谢象三五十寿序》:“好谈兵事,往往集余邸中,相与清夜置酒,明灯促坐,扼腕奋臂,谈犂庭扫穴之举。” 柳亚子 《车中感赋》诗:“指日新都传捷报,犁庭扫穴缚元凶。”亦省作“ 犂庭 ”。 明 吴昜 《少保戚公继光》诗:“计伸犁庭威,十万环偏厢。”《明史·广西土司传三·广东琼州府》:“ 成化 间,副使 涂棐 设计犁扫,渐就编差。” 高旭 《哭张伯纯先生》诗:“犂庭夙抱感精灵,赢得他年照汗青。”
词语解释:扫弃  拼音:sǎo qì
全部屏弃。《四库全书总目·易类一·周易正义》:“至於詮释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诸经正义,根据典籍,源委粲然,则由 王 注扫弃旧文,无古义之可引,亦非考证之疏矣。”
共10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