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栖托 拼音:qī tuō
亦作“ 栖托 ”。亦作“栖託”。亦作“栖托”。 寄托,安身。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企 山阳 之游践,迟鸞鷖之栖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施主虑闕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託焉。” 唐 罗隐 《秋寄张坤》诗:“未知栖托处,空羡圣明朝。”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九》:“盖其上向虽有道,而未开闢,莫可栖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熊成基安庆起义·熊案始末记》:“ 成基 以栖託有所,机会万不可误,坚急归国。”词语解释:自托 拼音:zì tuō
亦作“ 自托 ”。 自己有所依托。《战国策·赵策四》:“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 何以自託於 赵 ?”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经浊世而不得志兮,愿侧身巖穴而自託。” 晋 束晳 《玄居释》:“昔 周 汉 中衰,时难自託,福兆既开,患端亦作。”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苟其才行足以自托于乡里者,未有肯去亲戚而从召募者也。”词语解释:落托 拼音:luò tuō
见“ 落拓 ”。
词语解释:落拓 拼音:luò tuò
亦作“ 落托 ”。
(1).贫困失意,景况凄凉。 唐 李郢 《即目》诗:“落拓无生计,伶俜恋酒乡。” 宋 陆游 《醉道士》诗:“落托在人间,经旬不火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生往,令适卒,落拓不得归。” 魏金枝 《奶奶》:“后来竟将长衫之类不常应用的东西,叫茶房送到当铺里去,成为不得不然的落拓了。”
(2).冷落;寂寞。《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之十》:“揽裳未结带,落托行人断。” 元 杨暹 《刘行首》第四折:“淡饭粗衣,山中活计。落托清閒,倒大幽微。”
(3).放浪不羁。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然落拓之子,无骨骾而好随俗者,以通此者为亲密,距此者为不泰。” 唐 吕岩 《七言》诗之四二:“琴剑酒棋龙鹤虎,逍遥落托永无忧。” 明 徐复祚 《投梭记·赴宴》:“况从来落拓脱形骸,酸秀才,又何必边幅好丰裁。”词语解释:依托 拼音:yī tuō
亦作“ 依托 ”。
(1).伪仛;假托。《汉书·艺文志》:“《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託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虎口馀生记》:“且 光绪 丁丑上距甲申已二百三十四年,何以朱墨如新,必依託也。”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关于他的先人之所以移居到 碎叶 的经过,在三十五年前, 陈寅恪 发表过《李太白氏旅之疑问》……认为是完全出于‘依托’。”
(2).倚傍;依靠。《后汉书·丁鸿传》:“依託权门,倾覆諂諛,以求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诛。” 唐 杜荀鹤 《乱后旅中遇友人》诗:“莫因乱世轻依託,须学前贤隐姓名。” 明 瞿佑 《剪灯新话·翠翠传》:“妾病必不起,乞埋骨兄侧,黄泉之下,庶有依託。” 峻青 《东去列车》二:“她觉得似乎失去了一点什么依托,常常感到空虚。”词语解释:相托 拼音:xiāng tuō
请求帮助;委托。例如:相托给他人。词语解释:付托 拼音:fù tuō
亦作“ 付托 ”。 谓将人或事委托给别人。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託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太康 九年, 幽州 塞北有死牛头语。时帝多疾病,深以后事为念,而付托不以至公,思瞀乱之应也。”《三国演义》第四四回:“ 伯符 遗言,外事付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全国家,为 泰山 之靠,奈何亦从懦夫之议耶?” 清 李渔 《慎鸾交·论心》:“若照奴家看来,只要他是个文人,肯把真心许我,就可以付託终身了,何必求全责备!” 邹韬奋 《萍踪寄语》六八:“该村成立于一九二八年……专备在园休养的父母把子女付托该村看护。”词语解释:寄托 拼音:jì tuō
亦作“ 寄托 ”。
(1).依托,安身。《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 列子 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託。” 唐 韩愈 《枯树》诗:“寄託惟朝菌,依投絶暮禽。”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闵预》:“不知 青巖 寄托何所,觅至会馆询之。” 丁玲 《小火轮上》:“平日在房子里是难感觉得,可是一到了水上,眼望着绵绵不绝的青山和浩浩荡荡的流水,便不觉的感到此身的飘飘然,而无所寄托。”
(2).托付,委托。《管子·明法》:“寄託之人不肖而位尊,则民倍公法而趋有势。”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负荷寄託,则以 伊 周 为师表;宣力四方,则以 吉召 为轨仪。” 唐 李朝威 《柳毅传》:“闻君将还 吴 ,密通 洞庭 。或以尺书寄託使者,未卜将以为可乎?”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杂记》:“今有事将 楚 游,以公长者敢以家口寄託。” 许杰 《逃兵》:“人家的儿子是寄托你家里的。”
(3).艺术作品中的寄情托兴。语出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诗有寄託便佳。” 清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初学词求有寄託,有寄託则表面相宣,斐然成章。”
(4).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鲁迅 《书信集·致中共中央》:“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 中国 的将来。” 秦牧 《土地》:“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情感。”词语解释:远托 拼音:yuǎn tuō
犹远适。谓寄身远方。 汉 李陵 《答苏武书》:“远託异国,昔人所悲。” 晋 何劭 《游仙》诗:“吉士怀贞心,悟物思远託。”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首路或参差,投驾均远託。”词语解释:结托 拼音:jié tuō
亦作“ 结托 ”。 结交依托。 晋 陶潜 《神释》诗:“结託善恶同,安得不相语。”《周书·李延孙传》:“﹝ 李长寿 ﹞少与蛮酋结託,屡相招引,侵灭 关 南。”《三国演义》第三回:“﹝ 董卓 ﹞后又结托朝贵,遂任显官。”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附论西汉不是奴隶社会》:“富商大贾受到了一时性的打击,结果便更和地主与政权结托起来,而成为了豪商、地主、官僚的三位一体。”词语解释:倚托 拼音:yǐ tuō
亦作“ 倚托 ”。 依靠;仗恃。 宋 欧阳修 《义勇指挥使代贫民差役奏状》:“凡一家三两丁者,一人上州教閲,一人供送,一人在州县执役或远地输纳税租,所存但有衰老,或有全无倚託者,废业忘家,不胜其苦。”《水浒传》第三三回:“那知府复姓 慕容 ,双名 彦达 ,是今上 徽宗天子 慕容贵妃 之兄,倚托妹子的势要,在 青州 横行。” 明 张居正 《召辞纪事》:“上諭云:‘……先生到家事毕,即望速来,国家事重,先生去了,朕何所倚託?’”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寄曲》:“我孑然一身,并无倚托。”词语解释:顾托 拼音:gù tuō
亦作“ 顾托 ”。 犹嘱托。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及其临终顾託,受遗作相, 刘后 授之无疑心, 武侯 处之无惧色。” 南朝 宋 谢灵运 《折杨柳行》:“还拊幼童子,顾托兄与嫂。” 明 李贽 《初潭集·父子一·二贤子》:“ 混 妻 东乡君 叹曰:‘僕射平生重此子,可谓知人。僕射为不忘矣!此有侠骨,可以顾托。’”词语解释:拟托 拼音:nǐ tuō
亦作“ 拟托 ”。
(1).模拟假托。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既自难干,加意气拟託,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凡诗之言安得者,皆不可得,而设或拟托之词也。”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八章三:“如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以及拟托的 苏 李 诗一之类的作品,大概也就在这时代产生了。”
(2).比附。 唐 李峤 《上高长史述和诗启》:“拟託非伦,揣摩增靦。”
(3).打算委托。 唐 秦韬玉 《贫女》诗:“蓬门未识綺罗香,拟託良媒益自伤。”词语解释:附托 拼音:fù tuō
1.依附寄托。
2.假借,凭借。
3.委托,嘱托。词语解释:请托 拼音:qǐng tuō
亦作“ 请托 ”。 谓以私事相嘱托;走门路,通关节。《汉书·翟方进传》:“为相公絜,请託不行郡国。” 颜师古 注:“言不以私事託於四方郡国。” 唐 韩愈 《为韦相公让官表》:“徒知立志廉谨,絶朋势之交;处官恪恭,免请託之累。” 吴组缃 《山洪》七:“或者他可以由大哥和奶奶去请托保长到区里关说,证明他的眼睛事实上是看不清东西的。”词语解释:凭托 拼音:píng tuō
依托;依仗。 晋 庾亮 《让中书令表》:“至於外戚,凭託天地,势连四时,根援扶疎,重矣大矣。” 宋 叶适 《参议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其人往往有奋张鬚髯,凭託气势,生事立威以自贤者。”《水浒传》第十一回:“小人千里投名,万里投主,凭託 柴大官人 面皮,径投大寨入伙。” 清 唐孙华 《石鼓歌》:“圣王精灵实凭託,雷电六甲不敢收。”词语解释:契托 拼音:qì tuō
谓挚友间的嘱托。 唐 杜甫 《奉赠卢五丈参谋琚》诗:“老矣逢迎拙,相於契託饶。”词语解释:不托 拼音:bù tuō
同“ 不托 ”。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三》:“汤饼, 唐 人谓之不託,今俗谓之餺飥。”词语解释:安托 拼音:ān tuō
安排托付。《金瓶梅词话》第二五回:“他爹要把淫妇安托在我屋里过一夜儿。”词语解释:长托
滋补身体词语解释:投托 拼音:tóu tuō
见“ 投托 ”。词语解释:兴托 拼音:xīng tuō
寄兴寓意。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晋司空张华》:“其体华艳,兴託不奇。巧用文字,务为妍冶。”词语解释:得托 拼音:de tuō
可靠,可信赖。《水浒传》第二二回:“若到了彼处,那里使箇得托的人,寄封信来。”词语解释:求托 拼音:qiú tuō
请托。《红楼梦》第八一回:“ 贾政 道:‘我今日自己送他来,因要求托一番。这孩子年纪也不小了,到底要学个成人的举业,才是终身立身成名之事。’”词语解释:嘱托 拼音:zhǔ tuō
见“ 嘱托 ”。词语解释:见托 拼音:jiàn tuō
委托。《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感蒙不弃,若有见托,必当尽心。”词语解释:旅托 拼音:lǚ tuō
犹旅居。 唐 贾岛 《延寿里精舍寓居》诗:“旅託避华馆,荒楼遂愚慵。”词语解释:擎托 拼音:qíng tuō
支撑。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傅相生日》词:“ 淮 田犂徧 吴 田穫。问臺家、山河宇宙,是谁擎托。”词语解释:重托 拼音:zhòng tuō
亦作“ 重托 ”。 重大的依托;郑重的委托。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启》:“六翮方鎩,思重託於扶摇。”《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小人幼无父母,全亏得婶娘重托,出来为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夫人》:“生辞以少年书痴,恐负重託。” 冯德英 《苦菜花》第四章:“吾弟明达,当不负重托。”词语解释:击托 拼音:jī tuō
捣毁;推倒。 前蜀 韦庄 《秦妇吟》:“已闻击托坏高门,不觉攀缘上重屋。”词语解释:寓托 拼音:yù tuō
寄托。 明 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惟有所寓託,形容摹写,反復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词语解释:假托 拼音:jiǎ tuō
亦作“ 假托 ”。
(1).虚拟;虚构。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纪》:“ 子房 玄筭, 高祖 之蓍龟也。始者相得,非 子房 不谋也。海内既安,杜门不出,假託神仙,仅乃获免。”《隋书·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託神怪,荧惑民心。”《朱子语类》卷六五:“《易》则未曾有此事,先假託都説在这里。”《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只看《太平广记》以后许多记载之书,中间儘多遇神遇鬼的,说得的的确确,难道尽是假托出来不成?”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这些议论是不是稗官小说的作者所假托的,不得而知。”
(2).犹假冒,伪托。《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随处若有假託正一,妄造妖言,煽惑人心,涉於背义者严责。”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四:“ 李陵 众作,总杂不类,殆是假托,非尽 陵 志。”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自 申不害 、 韩非 假託 老子 之説,而使 老子 蒙詬万世。” 徐特立 《关于研究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伪书一部分是后人为自己辩护假托的。”
(3).依托,凭借。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史臣撰録,亦同彼文章,假託古词,翻易今语。润色之滥,萌於此矣。”《宋史·宁宗纪一》:“夫 韩侂胄 假託声势,窃弄威福。” 明 李贽 《焚书·寄答留都》:“谁肯趋炎附热,假托师弟名色以争奔竞耶?”
(4).托辞,借口。《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凡质物值钱者纔足了年数,就假託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儿》:“女欲 澄 假托读书,留居於此。”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婢子见机,即取桌上壶,假托添酒,回身便走。”词语解释:委托 拼音:wěi tuō
亦作“ 委托 ”。
(1).将自己的事务嘱托他人代为处理。《北齐书·武成帝纪》:“ 孝昭 幸 晋阳 ,帝以懿亲居守 鄴 ,政事咸见委託。” 唐 可止 《雪十二韵》:“道路依凭马,朝昏委託鸡。”《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赞》:“奢淫自纵,谓有 泰山 之安;委託非人,坐受 平阳 之辱。”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 梅佐贤 受了 徐义德 的委托,特地选择了闹市中这个幽静的所在来和他商议。”
(2).交结,结纳。《北齐书·贺拔允传》:“ 魏武帝 之猜忌 高祖 也,以 允 弟 岳 深相委託,潜使来往。”
(3).犹依托,依靠。《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箱下韞藏百寳,不下万金。将润色郎君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得终委託,生死无憾。”词语解释:受托 拼音:shòu tuō
接受别人的委托。 唐 柳宗元 《唐故岭南经略副使御史马君墓志铭》:“ 司徒佑 尝以国事徵,顾谓君曰:‘愿以老母为累。’受託,奉视优崇,至忘其子之法。”词语解释:造托 拼音:zào tuō
编造托词。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楚 大夫 庄辛 过而説之,遂造託而拜謁。”词语解释:伪托 拼音:wěi tuō
见“ 伪託 ”。
(1).假托;假冒。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违背经义,伪託神灵。” 清 杭世骏 《质疑·诸史问目》:“ 秦 焚《诗》、《书》,《内经》想以方术得存,其书深奥精密,非后人所能伪託。”
(2).指虚构。 郭沫若 《屈原研究》:“ 禹 的传说自然是伪托。”词语解释:引托 拼音:yǐn tuō
1.犹寄托。词语解释:告托 拼音:gào tuō
1.告诉,嘱托。词语解释:止托 拼音:zhǐ tuō
寄居。 南朝 宋 谢灵运 《富春渚》诗:“洊至宜便习,兼山贵止託。”词语解释:托托 拼音:tuō tuō
象声词。形容心跳。 宋 毛滂 《惜分飞》词:“恰则心头托托地,放下了多日縈係,别恨还容易,袖痕犹有年时泪。”词语解释:貌托 拼音:mào tuō
犹假托。《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如谓各国之抱此政策,乃其貌托而非本心,则须知各国之抱此政策者,非有所爱于 中国 ,乃均势问题使之然也。”词语解释:花托 拼音:huā tuō
花茎末端容纳花卉器官而且常常是比较膨胀的部分(如菊科植物)词语解释:茶托 拼音:chá tuō
用以衬垫茶杯的碟子。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八:“﹝木犀﹞树之干大者,可以旋为盂盖、茶托种种器用,以淡金漆饰之,殊可佳也。”《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他才放下茶托儿,与我磕了四个头。我与了他两枝金花儿。”词语解释:诒托 拼音:yí tuō
假托。词语解释:谆托 拼音:zhūn tuō
恳切相托。词语解释:谆托 拼音:zhūn tuō
恳切相托。《镜花缘》第三一回:“通使也与 唐敖 行礼,再再谆託。 唐敖 还礼道:‘尊驾以儿女大事见委,小弟敢不尽心!’”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抚军﹞从容问曰:‘君此行未必能至家,恐一入都门,即交刑部。如家有私务,不妨嘱我,当代为力。’某乃一一谆託。”词语解释:诒托 拼音:yí tuō
假托。《穀梁传·定公元年》:“夫请者,非可詒託而往也,必亲之者也,是以重之。” 范宁 注:“詒託,犹假寄。” 清 方苞 《〈余东木时文〉序》:“且余虽立戒,而恃 游 好自为序而标余名,及不知谁何之人詒託以誑书贾者,数数然矣,而未尝一为别白,以吾之戒素明也。而今为此,毋乃使人疑夫詒託者之皆真乎?”词语解释:论托 拼音:lùn tuō
推荐。论,通“ 抡 ”。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 岐王 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 张九皋 矣。’”按,《唐人小说》作“论託”。词语解释:谒托 拼音:yè tuō
投见求托。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贤弟受窘,你肯謁託一两个朋友呵,必有济惠,得些盘费,进取功名,可不好那!”词语解释:诡托 拼音:guǐ tuō
见“ 诡託 ”。词语解释:诡托 拼音:guǐ tuō
亦作“ 诡托 ”。 谓假借名义。《晋书·艺术传序》:“然而诡託近於妖妄,迂诞难可根源,法术纷以多端,变态谅非一绪,真虽存矣,伪亦凭焉。”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辨〈天禄阁外史〉》:“《天禄阁外史》,乃近年 崑山 王逢年 所诡託者, 逢年 特一有笔性浪子耳。”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例如 两浙 地主所使用的方法,把自己的田产诡托(假写在)亲邻佃仆名下,叫作‘铁脚诡寄’。”词语解释:贿托 拼音:huì tuō
行贿请托。 明 高拱 《议录却贿三臣疏》:“因派柴炭商人,有本地方富户 於彪 ,贿託 於德 旧歇家 曹雄 投帖,开具白米一百石,欲求倖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徇人贿託,废弃真才。”词语解释:贿托 拼音:huì tuō
行贿请托。词语解释:除托 拼音:chú tuō
蚕结茧后除去草荐。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农蚕》:“风雨而寒,则贮火其下,曰炙山,晴暖则否;三日而闢户,曰亮山;五日而去藉,曰除托;七日而采茧为落山矣。”词语解释:仗托 拼音:zhàng tuō
依靠,依仗。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如此多谢公公,凡事仗托周济。” 明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试》:“谢得公公意甚美,凡事仗托扶持。”词语解释:退托 拼音:tuì tuō
亦作“ 退託 ”。
(1).退让;谦逊。 宋 苏轼 《赐许将辞免恩命不允诏》:“渴闻讜论,少副虚怀,而乃退托无能,力辞旧物,既非所望,其可曲从?” 宋 叶适 《栎斋藏书记》:“又其自以为櫟者,真无用於世矣,非退託而云也。” 宋 戴埴 《鼠璞·十五国风二雅三颂》:“《周颂》之荐宗庙,告神明,称述祖宗功业,极其形容;自称曰‘惟予小子’、‘閔予小子’、‘曾孙篤之’,皆谦冲退托。”
(2).退避;畏缩。 明 李贽 《答刘敬台书》:“ 五台 天下名山,又是 文殊菩萨 道场,即身在异域不能履其地者,犹神以游之;乃咫尺而甘心退託,其无志可知也。”
(3).退身寄托。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 域 闻古大臣之佐其君以有为……及其治定功成,然后有所退託焉以自适。”词语解释:退托 拼音:tuì tuō
见“ 退托 ”。词语解释:阳托 拼音:yáng tuō
1.犹借口。词语解释:防托 拼音:fáng tuō
见“ 防拓 ”。
词语解释:防拓 拼音:fáng tuò
亦作“ 防托 ”。 防御,抵拒。 宋 范仲淹 《奏陕西主帅带押蕃落使》:“如抚驭之间,恩威得所,大可防托边界。” 宋 司马光 《陈述古札子》:“闻副总管 刘几 称,西人点集,将谋入寇,请出兵防托。”《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至有雇人应名,更相为代,官中了不可别,每遇上州防拓,多结众逃避,以此州郡徒有人数,若倚以战,适足败事。”《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五年》:“去秋已闻此言,屡令 徐敏子 严为防拓,又行下 邕 宜 ,守险要以备不虞。”词语解释:阳托 拼音:yáng tuō
犹借口。《新唐书·颜真卿传》:“ 安禄山 逆状牙孽, 真卿 度必反,阳託霖雨,增陴濬隍,料才壮,储廥廪。”词语解释:陈托 拼音:chén tuō
陈请,请托。《后汉书·党锢传·杜密》:“后 密 去官还家,每謁守令,多所陈託。”词语解释:赇托 拼音:qiú tuō
贿赂请托。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兰溪狱》:“凡证佐胥史讼其寃者,宰悉以为受賕託,愈加绳治。”词语解释:赇托 拼音:qiú tuō
贿赂请托。词语解释:关托 拼音:guān tuō
关说请托。《新唐书·李德裕传》:“帝怠荒于政,故戚里多所请丐,挟宦人詗禁中语,关託大臣。”词语解释:转托 拼音:zhuǎn tuō
把别人托给自己的事再托给另外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纵使我自己办不到,也要转托别人,方是个道理。” 鲁迅 《书信集·致陈铁耕》:“但我于绘画界不熟悉,所以转托先生设法。” 洪深 《冯大少爷》:“受 老五 书,转托商人 李子青 携之 苏州 。”词语解释:赝托 拼音:yàn tuō
谓假借他人名义。词语解释:陈托 拼音:chén tuō
陈请,请托。词语解释:赝托
谓假借他人名义。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五行》:“ 唐 褚遂良 尝奉勅写一百本(《阴符》),至 李筌 始贋託 轩后 以欺人。” 清 何琇 《樵香小记·五言诗》:“惟 张守节 《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 虞姬 诗,已全作五言,此不可晓,即曰 陆贾 贋託, 贾 亦 虞姬 同时人也,岂 守节 所见之本,后来又有所窜入歟?”词语解释:负托 拼音:fù tuō
(1).抱持。《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武皇 晏驾,寄深负图” 唐 吕向 注:“负图者,负託帝图以朝百辟也。”参见“ 负图 ”。
(2).依凭,靠着。 元 虞集 《青云亭记》:“而负託城壁,出於人为,於奇胜为未足焉。”
词语解释:负图 拼音:fù tú
(1).背负《河图》。传说圣主出,有龙马龟凤等背负传授天命的图文以献。这是古代谶纬家为宣扬君权神授而编造的。《春秋运斗枢》:“﹝ 舜 ﹞与三公诸侯临观于 河 ,黄龙五采负图出置 舜 前。” 唐 丁泽 《龟负图》诗:“天意将垂象,神龟出负图。” 宋 苏轼 《起伏龙行》:“当年负图传帝命,左右 羲轩 詔神 禹 。” 王文诰 辑注:“﹝《河图挺佐辅》:﹞ 洛 出龟书以赐神 禹 ,《洪范》是也。”
(2).据《汉书·霍光传》载: 武帝 年老,欲立少子 弗陵 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羣臣唯 光 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 周公 负 成王 朝诸侯以赐 光 ,曰:“立少子,君行 周公 之事。”后遂为受先帝遗命辅佐幼帝的典实。《后汉书·朱浮周章等传论》:“ 周章 身非负图之託,德乏万夫之望,主无絶天之舋,地有既安之埶,而创虑於难图,希功於理絶,不已悖乎!”《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吾身受顾命,辅相幼主,窃自揆度,才非 博陆 而受 姬公 负图之託,惧忝丞相辅 汉 之政,恐损先帝委付之明,是以忧惭惶惶,所虑万端。”《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武皇 晏驾,寄深负图。” 吕向 注:“寄深负图谓授命辅少帝已。负图者,负託帝图以朝百辟也。”词语解释:赖托 拼音:lài tuō
依靠;依托。《水浒传》第七一回:“ 宋江 自从闹了 江州 上山之后,皆赖托众弟兄英雄相助,立我为头。”词语解释:负托 拼音:fù tuō
违负嘱托。《再生缘》第四十回:“抱歉洩机相负托,今朝害主死监房。”词语解释:乐托 拼音:lè tuō
犹落拓。谓不拘小节,放荡不羁。乐,通“ 落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谢中郎 云:‘ 王脩载 乐託之性,出自门风。’”词语解释:落落托托 拼音:luò luò tuō tuō
满不在乎,随随便便。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四折:“不是我自间阔,趁浪逐波,落落托托,大笑呵呵。”《花月痕》第一回:“你看那一班潦倒名士,有些子聪明,偏做出怪怪奇奇的事,动人耳根;又做出落落托托的样,搭他架子。”亦作“ 落落陀陀 ”、“ 落落酡酡 ”、“ 落落跎跎 ”。 元 曾瑞 《端正好·自序》套曲:“既功名不入 凌烟阁 ,放疎狂落落陀陀。” 元 张可久 《齐天乐过红衫儿·隐居》曲:“日日朝朝,落落跎跎。酒瓮边行,花丛里过。” 明 康海 《祆神急·述隐》套曲:“风清月朗闲过活,可不儘由喒落落酡酡。”词语解释:藉托 拼音:jiè tuō
1.凭借;依附。词语解释:藉托 拼音:jiè tuō
凭借;依附。《北史·卢道虔传》:“ 道虔 外生 李彧 ,尚 庄帝 姊 丰亭公主 ,因相藉託, 永安 中,除辅国将军、通直常侍。”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别儒宦》:“奸顽逃比,犹思以藉託求宽。”词语解释:半托 拼音:bàn tuō
只白天把孩子送到托儿所词语解释:菌托 拼音:jūn tuō
包在许多伞菌(如捕蝇蕈属Amanita)菌柄基部的膜质、球茎状膨大的、由外菌幕破裂而形成的囊状或杯状物词语解释:顶托 拼音:dǐng tuō
(1).指帽子顶部供手拿的部位。《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先把左手的帽子递过去,请老爷自己搦着顶托儿戴上。”
(2).海水涨潮或河、湖水位增高,挡住流入的河水,使不易下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沂涛乡的全面规划》:“雨季里河水上涨,潮水顶托,排水不畅,所以内涝仍然很严重。”词语解释:买托 拼音:mǎi tuō
谓出钱请托。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差拘》:“遂买託城市光棍,预通蠹棍虎差。”词语解释:买托 拼音:mǎi tuō
谓出钱请托。词语解释:六尺之托 拼音:liù chǐ zhī tuō
谓受嘱托抚育遗孤。《后汉书·明帝纪》:“并可以受六尺之託,临大节而不挠。” 李贤 注:“六尺,谓年十五已下。”参见“ 六尺之孤 ”。
词语解释:六尺之孤 拼音:liù chǐ zhī gū
指未成年的孤儿。《论语·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六尺之孤,幼少之君。” 邢昺 疏引 郑玄 注:“六尺之孤,年十五已下。”《后汉书·李固传》:“今委君以六尺之孤, 李氏 存灭,其在君矣。” 唐 骆宾王 《为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截矶》:“只知拥戴新主,竟不念先帝六尺之孤,岂不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