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多才 拼音:duō cái
(1).谓富于才智。 唐 杜甫 《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昨夜邀欢乐更无,多才依旧能潦倒。” 唐 韩愈 《酬裴十六功曹》诗:“多才自劳苦,无用祇因循。”
(2).借指富有才能的人。《天雨花》第一回:“出了南门园外临,多才下马花园外,进门观玩 洛阳 春。”
(3).指意中人。多用于女指男。 元 徐再思 《沉醉东风·春情》曲:“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箇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 元 刘庭信 《新水令·春恨》套曲:“想俺那多才,柳陌花街,莫不是谢馆秦楼,多应在走马 章臺 。”词语解释:不才 拼音:bù cái
(1).没有才能。《左传·文公七年》:“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 唐 李山甫 《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至道非内外,詎言才不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无以自见。”
(2).指无才能者。《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明 文徵明 《还家志喜》诗:“清朝自是容疎嬾,明主何尝弃不才。”
(3).不成材。《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
(4).指不名誉。 宋 司马光 《论张方平第三状》:“今 方平 举措轻脱,震骇一方,传笑天下,不才之跡,章灼如此。”《红楼梦》第三二回:“如此看来,倒怕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
(5).对自己的谦称。 宋 王安石 《落星寺南康军江中》诗:“胜概唯诗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閒来。” 元 萨都剌 《寄沙郎中》诗:“不才瘦马走州县,君已落笔中书堂。”《老残游记》第十回:“不才往常见人读佛经,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禪,常觉得头昏脑闷。”词语解释:人才 拼音:rén cái
(1).人的才能。 汉 王充 《论衡·累害》:“人才高下,不能钧同。”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人才无定珍,器用无常道。”《北史·崔亮传》:“立中正不考人才行业,空辨氏姓高下。”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故知人才有殊,相去若是,校其优劣,詎可同年?”
(2).有才学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褒贤贵德,乐育人才。”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 清 恽敬 《兵部侍郎裘公神道碑铭》:“今上加意人才,大臣多以公名举奏,升内阁侍读学士。”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 支谦 到 江 南以后,北方仍有宣扬佛学的人才。”
(3).人的容貌。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七:“ 楷 人才寝陋,兼无德行。”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有妻是 刘 家女,人见他生得有几分人才,都唤他做 玉天仙 。”《三国演义》第六五回:“ 马超 纵骑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来结束非凡,二者人才出众。”
(4).指美貌女子。 茅盾 《子夜》八:“他常到某某屋顶花园巡阅,也为的是要物色人才。”词语解释:高才 拼音:gāo cái
亦作“ 高材 ”。
(1).才智过人。《汉书·宣帝纪》:“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然则高才而无贵仕,饕餮而居大位,自古所叹,焉独 公明 而已哉!” 明 李东阳 《〈东泷遗稿〉序》:“盖先生始以经学魁天下,名翰林,高才博识,肆为丰溢奔放之辞。” 清 姚鼐 《朱竹君先生家传》:“先生与 伯思 皆高才耽酒。”
(2).指才智过人者。《孔丛子·答问》:“夫圣人者,诚高材美称也。” 唐 黄滔 《和吴学士对春雪献韦令公次韵》:“高才兴咏处,真宰答殊功。” 梁启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五:“亦以其公司之大,能备各种之资料,能吸集多数之高才,故惊天动地之新製,往往而见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三:“不过,像你这样的高才,我是没有资格教你的。”词语解释:非才 拼音:fēi cái
(1).无能,不才。指才不堪任。 晋 干宝 《晋纪总论》:“树立失权,託付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司刑司直 陈希閔 以非才任官,庶事凝滞。”
(2).用为自谦之辞。 唐 岑参 《佐郡思旧游》诗:“同类皆先达,非才独后时。” 宋 欧阳修 《泷冈阡表》:“又八年, 修 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词语解释:奇才 拼音:qí cái
(1).异常的才能。《史记·商君列传》:“ 公孙鞅 ,年虽少,有奇才。”
(2).亦作“ 奇材 ”。才能非常之人;才能出众之人。《淮南子·主术训》:“夫释职事而听非誉,弃公劳而用朋党,则奇材佻长而干次。” 高诱 注:“奇材,非常之材。” 章炳麟 《辨诗》:“非奇材剑客,则命世之将帅也。”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你无疑的是个奇才,古今来没有人能比得上你。”词语解释:仙才 拼音:xiān cái
(1).道教谓成仙者的资质。 晋 郭璞 《游仙诗》:“ 燕昭 无灵气, 汉武 非仙才。”
(2).超凡越俗的才华。 宋 王得臣 《麈史》卷中:“ 庆历 间, 宋景文 诸公在馆,尝评 唐 人之诗,云‘ 太白 仙才, 长吉 鬼才’,其餘不尽记也。” 明 屠隆 《彩毫记·脱靴捧砚》:“矢口立成,妙丽如此,真仙才也!” 清 龚自珍 《台城路》词:“明月 扬州 ,古来英丽,端合仙才人住。”词语解释:三才 拼音:sān cái
(1).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汉 王符 《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世以 天皇 地皇 人皇 为三皇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 有巢 燧人 伏羲 神农 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 晋 之 潘滔 、 刘舆 、 裴邈 。《晋书·刘舆传》:“时称 越 府有三才: 潘滔 大才, 刘舆 长才, 裴邈 清才。”(2)指 北齐 之 温子昇 、 邢子才 、 魏收 。《北史·魏收传》:“﹝ 魏收 ﹞与 济阴 温子昇 、 河间 邢子才 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轮人以轂、辐、牙为三才,弓人以胶、漆、丝为三才,然其所谓三才者亦眇矣。”词语解释:英才 拼音:yīng cái
(1).杰出的才智。 汉 孔融 《荐祢衡疏》:“淑质贞亮,英才卓砾。” 唐 李白 《赠何判官昌浩》诗:“夫子今 管乐 ,英才冠三军。” 郑观应 《盛世危言·游历附录》:“并遣英才子弟,诣彼读书,久之,必有驾西国而上之势。”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越三三年七月,因病归国休养,方期再造,展其英才。”
(2).指才智杰出的人。《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辞义》:“众书无限,非英才不能收膏腴。”《再生缘》第二回:“不许喧哗和吵闹,好生观看二英才。” 朱德 《感时》诗:“多少英才一时见,诸君爱国应开颜。”词语解释:秀才 拼音:xiù cái
(1).优异之才。《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尹知章 注:“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吴廷尉 为 河南 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其秀才异等,太常以名闻;其下才不事学者,罢之。”
(2). 汉 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 东汉 时避 光武帝 讳改称“茂才”。 唐 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后 唐 宋 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 明 清 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 汉 初詔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3). 元 明 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 元 乔吉 《新水令·闺丽》曲:“我是箇为客秀才家,你是箇未嫁女娇娃。”词语解释:清才 拼音:qīng cái
(1).卓越的才能。 唐 刘禹锡 《裴相公大学士见示因命追作》诗:“不与王侯与词客,知轻富贵重清才。”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闺咏》:“只有东邻 鱼 家 惠兰 义妹,清才掇露,藻思霞蒸,每有所作,不在奴家之下。” 欧阳予倩 《孔雀东南飞》第四场:“你敦厚温柔多文采,诗书织锦显清才。”
(2).品行高洁的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太傅府有三才: 刘庆孙 长才, 潘阳仲 大才, 裴景声 清才。”词语解释:怜才 拼音:lián cái
(1).爱惜人才。 唐 杜甫 《不见》诗:“不见 李生 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唐 温庭筠 《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因有作》诗:“ 越 溪渔客 贺知章 ,任达怜才爱酒狂。”
(2).爱慕有才华的人。 清 李渔 《玉搔头·情试》:“那民间女子遇着个贫贱书生,或是怜才,或是鑑貌,与他一笑留情,即以终身相许。” 清 青阁居士 《〈续板桥杂记〉叙》:“侠妓自豪,原知慕义;儒姬尔雅,定解怜才。”词语解释:公才 拼音:gōng cái
谓可与三公相当的才能。《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又名之曰:‘ 孙 ( 孙礼 )疏亮亢烈,刚简能断, 卢 ( 卢毓 )清警明理,百练不消,皆公才也。’” 唐 刘长卿 《哭陈歙州》诗:“儒行公才竟何在,独怜棠树一枝存。”参见“ 公才公望 ”。
词语解释:公才公望 拼音:gōng cái gōng wàng
谓相当于三公辅相的才识和名望。《梁书·王暕传》:“ 暕 年数岁,风神警拔。时 文宪 作宰,宾客盈门,见 暕 相谓曰:‘公才公望,復在此矣。’”词语解释:长才 拼音:cháng cái
优异的才能。 唐 白居易 《答杜兼谢上河南少尹知府事表文》:“亚理以明慎选,专领以展长才。”《金史·宣宗纪》:“内负长才不为人所知者,听赴招贤所自陈。”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策划赖长才,腐朽化神奇。”词语解释:诗才 拼音:shī cái
做诗的才情。 宋 梅尧臣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三折:“便小生也土培了砚臺,揪撇下诗才。”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弟 香亭 诗才清婉。”词语解释:贤才 拼音:xián cái
亦作“ 贤材 ”。 才智出众的人。《书·咸有一德》:“仕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论语·子路》:“ 仲弓 为 季氏 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刘宝楠 正义:“贤才,谓才之贤者。”《晋书·刘弘传》:“ 弘 乃给其田种粮食,擢其贤才,随资敍用。”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忠言有壅而未达,贤材有抑而未用。”《清史稿·睿忠亲王多尔衮传》:“令戒飭官吏,网罗贤才,收恤都市贫民。” 章炳麟 《辨诗》:“至於哀窈窕,思贤材,言辞温厚,而蹈厉之气存焉。”词语解释:天才 拼音:tiān cái
(1).天赋的才能;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三国志·蜀志·周群传》:“时州后部司马 蜀郡 张裕 亦晓占候,而天才过 羣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白》:“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三:“ 张南华 詹事,今之謫仙也。天才敏捷,诗具宿慧,兴到成篇,脱口而出,妥帖停匀。”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这位天才的军事家象普通劳动人民一样质朴、淳厚。”
(2).指具有天赋的才能的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必有天才,拔羣出类,为将则闇与 孙武 吴起 同术,执政则悬得 管仲 子产 之教。”《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鲁迅 《花边文学·奇怪》:“世界上有许多事实,不看记载,是天才也想不到的。”
(3).天然的资质。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词语解释:上才 拼音:shàng cái
亦作“ 上材 ”。
(1).上等的才能。《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 皇甫氏 文武上才,为 汉 忠臣。”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谬》:“上材之人,能行人所不能行。”
(2).指具有上等才能的人。 唐 方干 《越中逢孙百篇》诗:“上才乘酒到 山阴 ,日日成篇字字金。” 元 范梈 《休日出郊》诗:“迁臣逐客皆前辈,幕长郎官尽上才。”
(3).上等的材料。 南朝 齐 谢朓 《高松赋》:“若乃体同器制,质兼上才。”词语解释:雄才 拼音:xióng cái
亦作“ 雄材 ”。
(1).出众的才能。《后汉书·郑太孔融等传论》:“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彊,则皇器自移矣。” 唐 窦庠 《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诗:“雅论冰生水,雄材刃发硎。”《三国演义》第五回:“ 温侯 吕布 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 陈毅 《吟反攻形势》:“反攻形势见远略,动员羣众赖雄才。”
(2).指才能出众的人。 唐 杜甫 《冬到金华山观》诗:“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词语解释:群才 拼音:qún cái
有才能的人们。《列子·仲尼》:“士夫不闻 齐 鲁 之多机乎?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有善治军旅者,有善治宗庙者,羣才备也。” 唐 李白 《古风》之三:“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羣才。”词语解释:论才 拼音:lùn cái
评论文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及 陈思 论才,亦深排 孔璋 。”
选拔人才。论,通“ 抡 ”。 宋 王安石 《详定试卷》诗:“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论才将相中。”词语解释:遗才 拼音:yí cái
(1).谓荐举、科举遗漏人才;埋没人才。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举不遗才,进各异方。” 唐 贾岛 《送沉秀才下第东归》诗:“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谁遣文章太惊俗,何缘场屋不遗才。”
(2).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才。《晋书·忠义传·嵇绍》:“尚书左僕射 裴頠 亦深器之,每曰:‘使 延祖 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復遗才矣。’” 唐 梁鍠 《天长节》诗:“愿持金殿镜,处处照遗才。” 宋 苏轼 《荐布衣陈师道状》:“﹝ 陈师道 ﹞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若将终身,苟非其人,义不往见,过壮未仕,实为遗才。”《宋史·选举志一》:“是年及 端拱 初,礼部试已,帝虑有遗才,取不中格者再试之,於是由再试得官者数百人。”
(3).秀才参加乡试,先要经过学道的科考录送,临时添补核准的,称为“遗才”。《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虽然免祸,却不放他科举,直至临场, 曹公 再三苦求,附一名於遗才之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明年,学使科试士,而公适薨, 桯 縗哀如子,未得与试。既离苫块, 四娘 赠以金,使趋入遗才籍。”词语解释:生才 拼音:shēng cái
(1).化育人才。 唐 张九龄 《和裴侍中承恩拜扫旋辔途中有怀》:“生才作霖雨,继代有清通。天下称贤相,朝端挹至公。”
(2).犹天才;英才。 黄人 《〈钱牧斋文钞〉序》:“以 高阳 为前茅,国姓留守为后盾,而 蒙叟 蜂腰其间,何生才之不幸歟?”词语解释:富才 拼音:fù cái
使才学丰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寳,酌理以富才。”词语解释:逸才 拼音:yì cái
(1).指出众的人才。《后汉书·蔡邕传》:“ 伯喈 旷世逸才,多识 汉 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 清 钮琇 《觚賸·河东君》:“唯博学好古,旷代逸才,我乃从之。”
(2).指出众的才能。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四》:“ 益州 刺史因奏 王襃 有逸才,能为文。” 宋 刘子翚 《晚饮》诗:“醉里挥犀妙,方知有逸才。” 阿英 《明朝的笑话二》:“ 三山 士人 郑唐 ,有逸才,好讥谑。”词语解释:薄才 拼音:bó cái
微薄的才能。犹不才。常用为自谦之辞。 唐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献纳紆皇眷,中间謁紫宸。且随诸彦集,方覬薄才伸。” 宋 陆游 《农家》诗之一:“薄才施畎亩,朴学教儿童。”词语解释:时才 拼音:shí cái
(1).治世的才干。 宋 欧阳修 《荐王安石吕公著札子》:“ 安石 久更吏事,兼有时才。” 宋 王安石 《冲卿席上》诗:“嗟予乏时才,始愿乃丘壑。”
(2).指当时有才干的人。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词语解释:下才 拼音:xià cái
亦作“ 下材 ”。 才能低劣的人。《列子·说符》:“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史记·儒林列传》:“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輒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宋 王安石 《谢孙龙图启》:“过蒙收引,亲赐抚临,因使下材得闻余教。” 明 宋濂 《凝道记·五矩符》:“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而君不悟,此二墨墨也。”词语解释:真才 拼音:zhēn cái
亦作“ 真材 ”。 真实的才学。亦指有真才实学的人。 宋 秦观 《王朴论》:“适用而不穷者,天下之真材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四:“那年进场做房考,又暗通关节,卖了举人,屈了真才。”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二》:“奇士固断断乎出贿赂之外,真才亦未必不在人情之中。”词语解释:大才 拼音:dà cái
堪当重任之才;学识很高的人。《后汉书·马援传》:“汝大才,当晚成。”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储光羲》:“言博理当,实可谓经国之大才。”《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先生大才,又是尊府‘白眉’,今日幸会。”词语解释:微才 拼音:wēi cái
亦作“ 微材 ”。 微小的才智。多用作谦词。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禽息鸟视,终於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旧唐书·关播传》:“有 李元平 、 陶公达 、 张愻 、 刘承诫 ,皆言谈诡妄,夸大可立功名,亦有微材薄艺。” 清 纳兰性德 《兴京陪祭福陵》诗:“豹尾叨陪须献颂,小臣惭愧展微才。”词语解释:用才 拼音:yòng cái
任用人才。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十三:“巖巖显朝市,帝者慎用才。” 唐 杜甫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诗:“解榻再见今,用才復择谁?”词语解释:俊才 拼音:jùn cái
亦作“ 儁材 ”。 卓越的才智。《管子·立政》:“凡孝悌忠信,贤良儁材,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復于游宗。”《左传·宣公十五年》:“怙其儁才,而不以茂德,兹益罪也。”《汉书·儒林传·张山拊》:“ 宽中 有儁材,以博士授太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林下诸贤各有儁才。” 明 张居正 《与吴川楼给谏》:“公儁才逸气锋颖秀拔,不惟脱颖全 楚 ,实亦絶尘海内。”词语解释:异才 拼音:yì cái
亦作“异才”。
(1).特出的才能。《后汉书·孔融传》:“ 融 幼有异才。”《通典·选举三》:“其有异才高行,听擢不次。”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四:“代表虽怀异才,抱血诚,独于其年之少,其进之新,则无术以自解。”
(2).指有特出才能的人。 汉 王充 《论衡·问孔》:“彼见 孔子 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郭沫若 《关于曹禺的〈雷雨〉》:“像 英国 有名的 达尔文 家,累代实行从兄弟结婚而屡有异才出现,正是这种科学的见地之无存心的较温和的实践。”词语解释:称才 拼音:chēng cái
美才,贤才。《后汉书·陈蕃传》:“夫狱以禁止姦违,官以称才理物。若法亏於平,官失其人,则王道有缺。”参见“ 称材 ”。
词语解释:称材 拼音:chēng cái
贤才,美才。《管子·幼官》:“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称材。”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章炳麟 曰:“《释言》:‘称,好也。’……好材,犹言美材也。”词语解释:怀才 拼音:huái cái
亦作“ 怀材 ”。 怀抱才能,具有才能。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 唐 崔涂 《蜀城春望》诗:“怀材皆得路,失计独伤春。”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非程文》:“指实告官者,反罹其罪,怀才抱艺者,虚费其劳。”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夫年劳可质验,而怀材不可豫知,其魄兆独在言词捷给而已。”词语解释:文才 拼音:wén cái
文章或文学的写作才能。《后汉书·应劭传》:“﹝ 应劭 ﹞弟子 瑒 璩 ,并以文才称。”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久钦 江总 文才妙,自嘆 虞翻 骨相屯。”《红楼梦》第一○六回:“只是姑爷长得很好,为人又和平……还听见説,文才也好。” 鲁迅 《花边文学·漫骂》:“有钱不能就有文才,比‘儿女成行’并不一定明白儿童的性质更明白。”词语解释:负才 拼音:fù cái
(1).仗恃才学。《南史·宋南平穆王铄传》:“ 鑠 为人负才狡竞,每与兄弟计度艺能。” 唐 李观 《赵壹碑》:“ 汉阳 赵壹 ,字 元叔 ,出 汉灵帝 之世,慨然卓异,士之杰者,负才不检细行,为州里所摈陷。” 清 郭嵩焘 《魏默深先生〈古微堂诗集〉序》:“盖先生之心,平视 唐 宋 以来作者,负才以与之角。”
(2).怀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征安南》:“﹝ 林希元 ﹞故名士,从卿寺外謫,负才不得志。”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五节:“他( 李贺 )负才不遇,非常轻佻傲慢,看在眼中的文人极少。”词语解释:洛阳才 拼音:luò yáng cái
(1). 洛阳 才子的简称。 北周 庾信 《聘齐秋晚馆中饮酒》诗:“欣兹 河朔 饮,对此 洛阳 才。” 倪璠 注:“ 东魏 本从 洛 迁都 鄴 地, 齐 受 魏 禪,故於 齐 之诸臣称为 洛阳 才也。” 明 何景明 《短歌行赠贾西谷》:“君不见 贾生 自负 洛阳 才,南迁且作 长沙 傅。”详“ 洛阳才子 ”。
(2). 汉 洛阳 贾谊 年少敢言,朝廷公卿如 绛 灌 之属尽害之,终遭贬谪为 长沙王 太傅。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以“洛阳才”比喻遭贬谪、流放之才人。 唐 李白 《放后遇恩不沾》诗:“何时入 宣室 ,更问 洛阳 才?”
词语解释:洛阳才子 拼音:luò yáng cái zǐ
原指 汉 贾谊 ,因其是 洛阳 人,少年有才,故称。后泛称 洛阳 有文学才华的人。语出 晋 潘岳 《西征赋》:“ 终童 山东 之英妙, 贾生 洛阳 之才子”。 唐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诗之三:“ 洛阳 才子謫 湘川 , 元礼 同舟月下仙。” 王琦 注:“﹝ 洛阳 才子﹞,谓 贾谊 也。 贾至 亦 河南 洛阳 人,故以 谊 比之。” 前蜀 韦庄 《菩萨蛮》词:“ 洛阳 城里春光好, 洛阳 才子他乡老。”词语解释:赋才 拼音:fù cái
亦作“ 赋材 ”。 天赋,才能。 宋 苏轼 《追和林子中寄文与可》:“赋才有巨细,无异斛与斗。” 宋 王安石 《上运使孙司谏启》:“顾赋材之艰拙,借容德之庇存。” 明 宋濂 《〈詹学士文集〉序》:“窃自叹赋才暗劣,规规方圆中日蹈古人轨辙,不敢奋迅吐一奇崛语。”词语解释:短才 拼音:duǎn cái
低下之才;浅薄之才。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又况乎饕大名以冒道家之忌,运短才而易圣哲所难者哉!”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至於近代则不然,其有彫虫末伎,短才小説,或为集不过数卷,或著书纔至一篇,莫不一一列名,编诸传末。” 唐 雍陶 《再经天涯地角山》诗:“每忆云山养短才,悔缘名利入尘埃。”词语解释:抡才 拼音:lún cái
亦作“ 抡材 ”。 选拔人才。 唐 刘禹锡 《史公神道碑》:“ 元和 中,太尉 愬 为 魏 帅,下令抡才于辕门。”《旧唐书·刘迺传》:“今夫文部,既始之以抡材,终之以授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赵忠定抡才》:“此先公抡才报国之一端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惟改柱张絃,抡才访道。” 清 钱谦益 《祭赵端肃公文》:“今我衔命,抡材於 浙 。” 清 沉起凤 《谐铎·苏三》:“吾宁识英雄於 孙山 之外,不敢向及第花下抡才矣。”词语解释:史才 拼音:shǐ cái
修史的才能。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夫史才之难,其难甚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 陈 范 有史才而无史学。”词语解释:盛才 拼音:shèng cái
高才。 汉 徐干 《中论·智行》:“ 仲尼 亦奇 颜渊 之有盛才也。”《北齐书·魏收传》:“﹝ 扬愔 ﹞以 收 一代盛才,难於率尔,久而未讫。” 唐 杜甫 《入衡州》诗:“中有古刺史,盛才冠巖廊。”词语解释:王佐才 拼音:wáng zuǒ cái
(1).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 三国 魏 曹植 《薤露行》:“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羣。” 唐 孟浩然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诗:“吾观《鷦鷯赋》,君负王佐才。” 明 乔世宁 《何先生传》:“及读《何子》十二篇,又叹有王佐才。”
(2).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人才。《后汉书·王允传》:“ 郭林宗 尝见 允 而奇之,曰:‘ 王生 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夫子王佐才,而今復谁论?” 清 凌扬藻 《蠡勺编·李长源近张子房》:“ 漳浦 蓝玉霖 曰:‘ 李泌 ,王佐才也。’”词语解释:全才 拼音:quán cái
(1).指才能全面发展的人。旧多指兼备文才武略而言。 唐 权德舆 《奉和鄜州刘大夫麦秋出师遮虞有怀中朝亲政》诗:“天子爱全才,故人雄外臺。” 清 乔世宁 《何先生传》:“世多言脩士少文,才人行劣,二者盖更相笑也。乃先生则独称全才。”《花城》1981年增刊:“ 辛弃疾 文武全才,一代名士,用武力难使他屈从。”
(2).指具有各方面的才能。 宋 苏轼 《伊尹论》:“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词语解释:良才 拼音:liáng cái
杰出的人才。《墨子·亲士》:“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三国 吴 韦昭 《博弈论》:“博选良才,旌简髦俊。” 宋 范仲淹 《天骥呈才赋》:“偶昌运以斯出,呈良才而必分。”词语解释:费才 拼音:fèi cái
耗费才思。《法苑珠林》卷五三引《汉法内传》:“ 明帝 既弘佛法,立寺度僧,五岳山馆诸道士等,请求角试释 老 优劣,道经以火试焚,随火消尽,道士众首费才愧耻,自感众前而死。”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二:“料理空山颇费才,文心兼似画家来。”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四七:“ 闽 粤 诗人苦费才, 林高 去后独裴回。”词语解释:美才 拼音:měi cái
(1).出色的才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 吴 人 郑夷甫 少年登科,有美才。” 明 方孝孺 《棠溪书舍记》:“夫人有美才难矣,以美才而得师,又难也。”
(2).杰出的人才。《新唐书·文艺传序》:“ 大历 、 贞元 间,美才辈出。”词语解释:辩才 拼音:biàn cái
(1).佛教谓善于说法之才。《华严经·十忍品》:“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説,而常説法,辩才无尽。”
(2).善于言谈或辩论的才能。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 王利器 集解:“辩才,谓雄辩之才。”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十一章:“这人确实是脑筋灵敏,有辩才。”词语解释:宏才 拼音:hóng cái
亦作“ 宏材 ”。
(1).大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远心旷度,赡智宏材,倜儻博物,触类多能。”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翫,非宏才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翰 有宏材伟特之度,能诗,有《玉关集》。” 宋 陈亮 《祭吕东莱文》:“假有圣人之宏才,又将待几年而后成!” 明 唐顺之 《工部侍郎顾璘诰辞》:“尔工部左侍郎兼督察院副都御史 顾璘 ,以宏才素劲,逸气望於 江 东。”昆曲《十五贯》第三场:“胸中若无宏才,怎可迎刃而解!”
(2).指有大才的人。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宏材继出,达人间峙。” 唐 方干 《赠上虞胡少府百篇》诗:“宏才尚遣居卑位,公道何曾雪至寃?”词语解释:凡才 拼音:fán cái
平庸的才能。《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周瑜 病,因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 瑜 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瑜 以凡才,昔受 讨逆 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桓公 问 桓子野 :‘ 谢安石 料 万石 必败,何以不諫?’ 子野 答曰:‘故当出於难犯耳。’ 桓 作色曰:‘ 万石 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 唐 元稹 《为萧相让官表》:“臣猥以凡才,谬居重任。”词语解释:茂才 拼音:mào cái
即秀才。因避 汉 光武帝 名讳,改秀为茂。 明 清 时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叫秀才,也沿称茂才。《后汉书·黄琬传》:“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南史·刘之遴传》:“年十五,举茂才,明经对策, 沉约 、 任昉 见而异之。” 清 侯方域 《贾生传》:“閒读书为文词,干謁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 贾生 年二十餘。” 鲁迅 《呐喊·阿Q正传》:“先前,我也曾问过 赵太爷 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词语解释:庸才 拼音:yōng cái
见“ 庸材 ”。
词语解释:庸材 拼音:yōng cái
亦作“ 庸才 ”。 才能平庸、低下的人。《汉书·薛宣传》:“任重职大,非庸材所能堪。”《三国演义》第九五回:“﹝ 马謖 ﹞徒有虚名,乃庸才耳。”《老残游记》第六回:“像我们这些庸材,只好混混罢了。”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文章不痛不痒,真庸才也。”词语解释:方才 拼音:fāng shān
1.亦作"方才"。
2.刚才。表示时间过去不久。
3.副词。跟"才"相似,但语气稍重。表示时间或条件关系。词语解释:斗才 拼音:dòu cái
比才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梁提督》:“ 朝桂 闻将恃斗才,不藉斗力。”词语解释:八斗才 拼音:bā dǒu cái
喻才高。 唐 李商隐 《可叹》诗:“ 宓妃 愁坐芝田馆,用尽 陈王 八斗才。” 宋 无名氏 《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 谢灵运 尝曰:‘天下才有一石, 曹子建 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黄金屈戍雕胡锦,不信 陈王 八斗才。”亦省作“ 八斗 ”。 唐 赵嘏 《广陵答崔琛》诗:“八斗已自传姓字,一枝何足计行藏。” 明 汪道昆 《洛水悲》:“帝子驰名八斗,神人结好重渊。”词语解释:选才 拼音:xuǎn cái
选拔人才。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夫 李錡 据 吴 楚 之雄,兼榷管之利,选才养士,向十五年。”词语解释:辨才 拼音:biàn cái
(1).佛教语。谓善于宣讲佛法之才。辨,通“ 辩 ”。《华严经·十行品》:“超出世间大论师,辨才第一狮子吼。”
(2).善于言谈或辩论之才,雄辩之才。辨,通“ 辩 ”。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二》:“ 桑 别驾 民懌 ,狂士也,少有辨才。”词语解释:中才 拼音:zhōng cái
(1).中等才能。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於宦竖,莫不伤气,而况於慷慨之士乎?”《三国志·魏志·王朗传》:“ 霍去病 ,中才之将,犹以 匈奴 未灭,不治第宅。”
(2).指中等才能的人。 宋 邵雍 《秋日雨霁闲望》诗:“陈言生活不须矜,自是中才皆可了。”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不知外国之才得之俱由考试,未经超考,仍是中才,未经一考,则是庸才而已。”
科考中式之才。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出言何可不慎》:“丁卯之夏,有 粤 东 萧系良 橐数百金,往京师捐教职,遇予於 淮 上,出其文示予,则岁科领案作也,充满有力。予谓君中才,场后就捐未迟。”参见“ 中式 ”。
词语解释:中式 拼音:zhōng shì
中国 式样。 曹聚仁 《万里行记·食在扬州》:“在 香港 ,一盘菠萝牛柳,可算是西式中菜,也可说是中式西菜, 广东 馆子有, 川 扬 馆子有, 北京 馆子也有。”
(1).符合规格。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布》:“吏匠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东观汉记·光武纪》:“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不中式不得上。”《新五代史·杂传·张篯》:“坐马不中式,有司理其价值, 籛 性鄙,因鬱鬱而卒。”
(2).科举考试合格。《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史稿·礼志八》:“ 顺治 初,会试中式举人集 天安门 考试。” 茅盾 《童年·父亲的抱负》:“没有考第三场,自然‘中式’无望。”词语解释:恰才 拼音:qià shān
1.亦作"恰才"。
2.刚刚;刚才。词语解释:通才 拼音:tōng cái
学识广博兼备多种才能的人。《六韬·王翼》:“通才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对宾客,议论谈语,消患解结。”《宋书·孔顗传》:“夫以记室之要,宜须通才敏思,加性情勤密者。”《元史·世祖纪十》:“ 阿合 马专政时大小官员,例皆奏罢,其间岂无通才?宜择可用者仍用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 吴 ( 吴承恩 )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为广泛。”词语解释:善才 拼音:shàn cái
亦作“ 善财 ”。 唐 代琵琶师之称。 唐 元和 中, 曹保 有子 善才 ,精通琵琶,因以“善才”称琵琶师。见 唐 段安节 《琵琶录》。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序》:“问其人,本 长安 倡女,尝学琵琶於 穆 曹 二善才。”又诗云:“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妬。” 明 徐渭 《抱琴美人图》诗:“箜篌传 丽玉 ,琵琶伏 善才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俺 善才 迟暮,羞入旧宫; 龟 年疏懒,难随妙工。” 清 吴伟业 《王郎曲》:“同伴 李生 柘枝鼓,结束新翻善财舞。”词语解释:吏才 拼音:lì cái
(1).为政的才能。《后汉书·崔寔传》:“明於政体,吏才有餘;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南齐书·明帝纪》:“帝明审有吏才,持法无所借,制御亲幸,臣下肃清。”
(2).指有为政才能的人。 唐 孙逖 《送靳十五侍御使蜀》诗:“天使出霜臺,行人择吏才。”词语解释:将才 拼音:jiāng shān
1.亦作"将才"。
2.刚才。词语解释:身才 拼音:shēn cái
(1).指才能。《北史·赵彦深传》:“﹝ 彦深 ﹞讽朝廷以子 叔坚 为中书侍郎,颇招物议。时 冯子琮 子 慈明 、 祖珽 子 君信 并相继居中书,故时语云:‘ 冯 祖 及 赵 ,秽我凤池。’然 叔坚 身才最劣。”
(2).身材。身体的高矮胖瘦。才,通“ 材 ”。《全元散曲·红绣鞋》:“柳眉杏脸桃腮,不长不短俏身才。” 明 汤显祖 《邯郸记·西谍》:“小番儿身才轻巧,小番儿口舌阑番。”词语解释:粗才 拼音:cū cái
亦作“麁才”。亦作“麄才”。 粗疏而少才学的人。亦指低级武官。 唐 白居易 《赴苏州至常州答贾舍人》诗:“一别承明三领郡,甘从人道是麁才。” 宋 苏轼 《和文与可洋州园池·竹坞》:“麄才 杜牧 真堪笑,唤作军中十万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以为:此麤才,非大才也。”词语解释:量才 拼音:liàng cái
亦作“ 量材 ”。 衡量才能。《后汉书·刘恺传》:“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 晋 张悛 《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是以 孙氏 虽家失 吴 祚,而族蒙 晋 荣,子弟量才,比肩进取,怀金侯服,佩青千里。”《郎潜纪闻》卷十四引 清 徐柳泉 诗:“后先持节并量材,玉署仙班例早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先君在生时,曾经捐了五万银子的田产做赡族义田,又开了几家店舖,把那穷本家都延请了去,量材派事。”词语解释:经济才 拼音:jīng jì cái
治国安民的才能。 唐 杜甫 《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宋 林逋 《深居杂兴》诗序:“ 诸葛孔明 、 谢安石 畜经济之才,虽结庐 南阳 ,携妓 东山 ,未尝不以平一宇内、躋致生民为意。”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二折:“此人察风云以辨天时,望气而观地理,有经济之才,安天下之手。”《明史·庞尚鹏传》:“ 尚鹏 权既重,自负经济才,慷慨任事。”词语解释:散才 拼音:sàn cái
平庸之才。 唐 杜甫 《回棹》诗:“散才婴薄俗,有迹负前贤。” 唐 钱起 《长安落第作》诗:“散才非世用,回音谢云萝。”词语解释:小才 拼音:xiǎo cái
才能较低者。 汉 王充 《论衡·逢遇》:“所以遇不遇非一也。或时贤而辅恶,或以大才从於小才。”参见“ 小材 ”。
词语解释:小材 拼音:xiǎo cái
(1).才能较低者。《汉书·董仲舒传》:“故小材虽累日,不离於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晋 石崇 《许巢论》:“大任已备,则不抑大材使居小位;小材已极其分,则不以积久而合处过材之位。”
(2).用作自谦之词。 宋 强至 《代都运赵待制谢上表》:“小材而临大计,不知经画之所从。”
(3).零星木料。《宋书·五行志二》:“ 李胜 治听事,有小材激堕,檛受符吏 石虎 项断之。”
(4).泛指各种零星材料。如:小材小料。词语解释:抱才 拼音:bào cái
亦作“ 抱材 ”。 怀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真文忠公谥议》:“ 靖逸 抱才,蓄学含章,退处著书,以待来世。” 明 刘基 《送谢教授序》:“不得一命,则抱材而无所施。”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谕复敞天燕方永年诗》之二:“备閲诗章识抱才,果然王佐出尘埃。”词语解释:实才 拼音:shí cái
(1).谓有真实才能的人。《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伐则德行未为叙,如此则殿最之课,未尽人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科举为党议发策》:“今日欲得实才,必当出於博洽者,其止於诵习而已乎?抑为经史学乎?”
(2).真实的才能。《新唐书·选举志上》:“ 永隆 二年,考功员外郎 刘思立 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词语解释:重才 拼音:zhòng cái
犹大才。 唐 罗隐 《春日叶秀才曲江》诗:“安排贱跡无良策,裨补明时望重才。”词语解释:弃才 拼音:qì cái
被遗弃的人才。《淮南子·主术训》:“毋小大脩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圣人兼而用之,故无弃才。” 清 赵翼 《壬辰冬仲以广州谳狱旧事吏议左迁》诗:“迂拙自惭更事少,圣明独虑弃才多。”词语解释:隽才 拼音:jùn cái
亦作“ 雋材 ”。 才智出众的人;出众的才智。雋,通“ 俊 ”。《左传·宣公十五年》:“ 酆舒 有三雋才。” 杜预 注:“雋,絶异也。言有才艺胜人者三。”《汉书·儒林传·张山拊》:“ 宽中 有雋材,以博士授太子。” 唐 李翱 《右仆射杨公墓志》:“与之厚者,莫匪雋材。”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黄蛰南父子》:“生四子,皆负雋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王慧诗》:“ 王慧 字 兰韵 , 太仓 人……有雋才。”词语解释:搜才 拼音:sōu cái
寻求贤才。《南史·谢庄传》:“于时搜才路狭, 庄 表陈求贤之义。” 唐 李商隐 《为举人献韩郎中表》:“郎中搜才路广,登客门宽。”词语解释:霸才 拼音:bà cái
(1).称雄之才。 唐 温庭筠 《过陈琳墓》诗:“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清 黄遵宪 《徐晋斋观察吴翰涛贰尹随使美洲余饮之金寿楼翰涛即席有诗和韵以赠》:“四海霸才能有几,今宵欢乐又偕同。”自注:“ 翰涛 《赠王弢园诗》云:‘落落寰中两霸才。’又云:‘纵交深叹霸才稀。’”
(2).有才而霸道专断。亦指有专决之才的人。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续资治通鉴》:“ 真宗 朝贤者, 孙宣公 一人而已,经儒之效,千载生色。 李沆 、 王曾 、 杨亿 ,亦其次也。 寇準 霸才, 蒙正 谅士,无多可取。” 傅尃 《感怀》诗之二:“党祸钩连天未悔,霸才消歇乱方真。”词语解释:兼才 拼音:jiān cái
见“ 兼材 ”。
词语解释:兼材 拼音:jiān cái
亦作“ 兼才 ”。 兼具各种才能。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故兼材之人,与国体同。欲观其一隅,则终朝足以识之;将究其详,则三日而后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 新建 抗疏定乱,信文武之兼材。” 清 王晫 《今世说·术解》:“ 方 名 其义 , 江 南 桐城 人,天才横溢,不让其兄。力矫健,能腾身屋上,履如平地。时推为兼才。”词语解释:逞才 拼音:chěng cái
谓纵情施展才能。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 抚 人 饶餗 者,驰辨逞才,素捭闔於都下。”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 昌黎 逞才, 子瞻 逞学,便与性情隔絶。” 何满子 《〈贾植芳小说选〉小引》:“这是生活的铁锤敲击在历史的铁砧上锻造出来的艺术,和那些逞才摛藻的吟唱是大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