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14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罪戾寥戾负戾自取咎戾饕戾背戾邪戾木戾
狼戾速戾很戾自取罪戾首戾关戾险戾迂戾
戾戾飂戾缭戾贼戾駤戾击戾了戾辟戾
暴戾飉戾否戾取戾风戾诈戾交戾傲戾
相戾止戾反戾错戾角戾谬戾隐戾僻戾
获戾軱戾舛戾降戾飒戾谒戾悽戾伪戾
忿戾凶戾凄戾作戾虐戾匡戾 僻戾鸷戾
乖戾违戾凛戾蹠戾胶戾虚戾骄戾鸷狠狼戾
躁戾重戾谲戾贻戾叛戾蠢戾干戾三戾
贪戾刚戾诡戾冤戾颈戾鄙戾揭戾不戾

词语解释:罪戾  拼音:zuì lì
罪愆。《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弛於负担,君之惠也。”《国语·晋语四》:“君实不能明训,而弃民主。余,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 宋 秦观 《边防策上》:“赦其罪戾,与之更始。”《红楼梦》第一○五回:“如今 政老 且带司员实在将 赦老 家产呈出,也就完事;切不可再有隐匿,自干罪戾。”
词语解释:狼戾  拼音:láng lì
(1).凶狠,暴戾。《战国策·燕策一》:“夫 赵王 之狼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知也。”《文选·王褒〈洞箫赋〉》:“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懟。” 吕向 注:“狼戾,恶性也。” 唐 李白 《幽州胡马客歌》:“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三国演义》第五回:“﹝ 董卓 ﹞狼戾不仁,罪恶充积!”
(2).谓散乱堆积。《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 赵岐 注:“乐岁,丰年;狼戾,犹狼藉也……饶多狼藉,弃捐於地。”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东南钱荒而米狼戾,今不糴米而漕钱,弃其有餘,取其所无,农末皆病矣。” 明 高攀龙 《家谱·谱传》:“粒米束薪,不妄狼戾。”
(3).指丰收。 宋 胡锜 《耕禄藁·代穀实谢表》:“异亩遂生於同颖,靡田不挺於稠华。虽已夸狼戾之秋,或虑有鵠形之岁。”
(4).谓纵横交错。《淮南子·览冥训》:“昔 雍门子 以哭见於 孟尝君 …… 孟尝君 为之增欷歍唈,流涕狼戾不可止。” 高诱 注:“狼戾,犹交横也。”
词语解释:戾戾  拼音:lì lì
分明。
风声。 南朝 宋 鲍照 《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戾戾旦风遒,嘈嘈晨皷鸣。” 宋 秦观 《秋夜病起怀端叔》诗:“风飈戾戾轻,露气霏霏重。” 元 戴良 《抵富阳宿县治作》诗:“戾戾风荡波,鳞鳞云出崿。”参见“ 猎猎 ”。
词语解释:猎猎  拼音:liè liè
古代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大荒北经》:“﹝ 叔歜国 ﹞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
(1).象声词。 南朝 宋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诗:“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 宋 梅尧臣 《泛舟城隅呈永叔》诗:“孤舟穿緑荷,猎猎新雨过。” 宋 王禹偁 《畬田词》之三:“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寒风猎猎,万里积雪。”
(2).形容物体随风飘拂的样子。 南唐 陈陶 《海昌望月》诗:“猎猎谷底兰,摇摇波上鸥。” 宋 司马光 《夏夜》诗:“小冠簪短髮,衣裙轻猎猎。” 宋 道潜 《临平道中》诗:“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清 钱谦益 《登始信峰回望石笋矼》诗:“松枝悬度势猎猎,略彴孤騫风傱傱。”
词语解释:暴戾  拼音:bào lì
残暴酷虐;粗暴乖戾。《诗·小雅·頍弁序》:“﹝ 幽王 ﹞暴戾无亲,不能宴乐同姓,亲睦九族。” 孔颖达 疏:“王之政教酷暴而戾虐。”《史记·六国年表序》:“今 秦 杂 戎 翟 之俗,先暴戾,后仁义。”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若 陈 隋 之季,暴戾淫放,则无不为矣。” 秦牧 《艺海拾贝·鲜荔枝和干荔枝》:“绝大多数神经病人都是相当沉默的……狂躁暴戾,反而是神经病中较少有的表现形式。”
词语解释:相戾  拼音:xiāng lì
前后矛盾;相违背。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然 魏公 既知藉民为兵之害矣,而 陕西 义勇之制,实出於公;虽 司马温公 极言其不便,竟不为止,又何与前言相戾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朱子 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説相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女神名号》:“岁以正月十五日、三月廿三日,遣官致祭。盖其时将遣 郑和 等浮海使外国,故祈神威灵,以助天声,与孝女封号事若相戾,然於敬奉灵祗,则二圣一揆也。”
词语解释:获戾  拼音:huò lì
得罪;获咎。《书·汤诰》:“兹朕未知获戾于上下。” 孔 传:“此伐 桀 未知得罪於天地,谦以求众心。” 晋 郗超 《奉法要》:“况乎仁德未至,而名浮於实,获戾幽冥,固必然矣!” 元 谢应芳 《辨惑编·祭祀》:“礼莫大於分,今以一夫之微而欲僭王侯公卿之祭,其越分踰礼……不获戾於鬼神,幸也。”
词语解释:忿戾  拼音:fèn lì
(1).蛮横无理,动辄发怒。《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恶理多怒。” 刘宝楠 正义:“注以‘恶理’训戾,‘多怒’训忿……乖戾则多违理,故注云恶理。”《后汉书·应劭传》:“裁以军令,则忿戾作乱;制御小缓,则陆掠残害。”《梁书·敬帝纪》:“骋智辩以饰非,肆忿戾以害物。”
(2).忿恨。 宋 苏轼 《大臣论下》:“今君子又从而疾恶之,是以其谋不得不深,其交不得不合,交合而谋深,则其致毒也,忿戾而不可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分明是 方氏 平日心肠狠毒,元自与虎狼气类相同,今在屋后独居多时,忿戾满腹,一见妾来,怒气勃发,遂变出形相来,恣意咀啗,伤其性命。” 章炳麟 《复仇是非论》:“牛以角触,马以足踶,象以鼻捲,有时亦能杀人也,而多由不胜忿戾之心以至行杀,未尝因以为利,故人之称牛、马、象者以为仁厚之虫。”
词语解释:乖戾  拼音:guāi lì
(1).抵触;不一致。《史记·天官书》:“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 唐 韦表微 《池州夫子庙麟台》诗:“圣与时合,化行位尊。苟或乖戾,身穷道存。”《明史·西域传四·哈烈》:“亲者尚尔乖戾,疏者安得协和。”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孔融传误》:“ 蔚宗 杂采它书,往往自乖戾如此。”
(2).悖谬;不合情理。 唐 杜牧 《上宰相求湖州第一启》:“即是本末重轻,颠倒乖戾,莫过於此。”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四:“以人情度之,殆为乖戾。” 丁玲 《梦珂》:“她是写得非常委婉、恳挚,说自己是如何辜负了姑母的好意,如何不得不姑息着自己的乖戾的性格的苦衷,她是必得开始她的游荡生涯,她走了。”
词语解释:躁戾  拼音:zào lì
浮躁暴戾。 明 唐顺之 《郑氏三子字说》:“鸞鸟之声和,故乐家象之以协於律吕,君子载之在舆而听焉。以消其非僻躁戾之心,是和气之应也。”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不使不仁加身者,是何寧静严密功夫,而堪此躁戾恶语也?”
词语解释:贪戾  拼音:tān lì
(1).犹贪利。《礼记·大学》:“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郑玄 注:“戾之言利也。”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贪戾》:“ 郑 义本谓贪戾即贪利耳,故下注云:‘君若好货,而禁民滛于财利,不能止也。’一人贪利,而一国作乱,即下章‘财聚则民散,货悖而入,货悖而出’之义。”《韩诗外传》卷六:“如是则持厚者进而佞諂者止,贪戾者退而廉节者起。” 清 唐甄 《潜书·除党》:“以贪戾之徒,一夕相亲,厚于兄弟者,岂以义固哉?将以取人之财也。”
(2).贪婪暴戾。《吕氏春秋·义赏》:“姦伪贼乱,贪戾之道兴。”《史记·魏世家》:“ 秦 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仪德行。” 唐 李绅 《忆寿春废虎坑》诗:“休逐豺狼止贪戾,好为仁兽答皇明。”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工匠见知》:“ 赵文华 为 分宜 义子, 欧阳必进 为 分宜 妻弟,特以贪戾与闒茸相继见逐。”
词语解释:寥戾  拼音:liáo lì
亦作“ 寥唳 ”。 形容声音凄清高远。《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非有圣智之君,恶有甘棠之臣,故虎啸而风寥戾,龙起而致云气。” 张铣 注:“寥戾,风声。”《文选·谢惠连〈秋怀〉诗》:“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 吕延济 注:“萧瑟、寥唳,皆声也。” 南朝 齐 谢朓 《从戎曲》:“寥戾清笳转,萧条边马烦。”
词语解释:速戾  拼音:sù lì
招致罪责。《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 孔 传:“速,召也。言己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以召罪放其身。” 唐 王端 《唐铁像颂》:“惟是众多之金,委於草莽,不敢散为凡器以速戾,实愿合为真容以祈禠。” 明 李东阳 《奏疏》之一:“若不量力而止,知难而退,必至旷官误事,速戾招尤。”
词语解释:飂戾  拼音:liáo lì
(1).疾貌。
(2).象声词。形容风声。 晋 潘岳 《西征赋》:“吐清风之飂戾,纳归云之鬱蓊。” 南朝 宋 鲍照 《代櫂歌行》:“飂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隋五郊歌》:“金风萧杀,商威飂戾,严风鼓茎,繁霜殞蔕。”
词语解释:飉戾  拼音:liáo lì
形容声音清越。 南朝 宋 鲍照 《蒜山被始兴王命作》诗:“参差出寒吹,飉戾 江 上謳。”
词语解释:止戾  拼音:zhǐ lì
(1).安定。《诗·小雅·雨无正》:“ 周 宗既灭,靡所止戾。” 毛 传:“戾,定也。” 郑玄 笺:“是时诸侯不朝王,民不堪命,王流于 彘 ,无所安定也。”
(2).确定。 宋 苏轼 《祭欧阳伯和父文》:“斯文日化,躡风繫景,安所止戾。”
词语解释:軱戾  拼音:gū lì
谓大相违反。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若分为联州耶,此土情势即又与 美 軱戾。”
词语解释:凶戾  拼音:xiōng lì
(1).凶残暴戾。《后汉书·何敞传》:“昔 郑武姜 之幸 叔段 , 卫庄公 之宠 州吁 ,爱而不教,终至凶戾。”《晋书·温峤传》:“罪不相及,古之制也。近者大逆,诚由凶戾。凶戾之甚,一时权用。”《南史·宋武昌王浑传》:“ 浑 少而凶戾,尝忿左右,拔防身刀斫之。”《旧唐书·元载传》:“曾无悔非,弥益凶戾,年序滋远,衅恶贯盈。”
(2).指暴戾之人。 唐 元稹 《祭淮渎文》:“明哲用兴,凶戾潜殛。”
凶暴乖戾。《魏书·高祖纪上》:“然下民兇戾,不顾亲戚,一人为恶,殃及合门。”
词语解释:违戾  拼音:wéi lì
(1).违背。《后汉书·范升传》:“时难者以 太史公 多引《左氏》, 升 又上 太史公 违戾《五经》,谬 孔子 言。” 宋 叶适 《淮西论铁钱五事状》:“况经收换,朝廷为民之意已足;如有违戾,惩治大吏一人,自然震耸用命。”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四节:“ 元始天尊 讲十戒,第一戒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
(2).抵触;不一致。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二》:“ 谢尚书 不量力,内与 萧王 违戾,外失 河 北之心,公所知也。”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四:“ 李师中 平日讲论,多与 荆公 违戾,及公权盛, 李 欲合之。”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粗野而有楞角的色彩,调和中有违戾的印象。”
(3).乖谬;不合情理。 宋 陈师道 《策问》之五:“ 太史公 之论六家, 班固 之序九流,知其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也。至 荀卿 之非十二子,则咸无取焉。 庄休 之语道术,又皆出於圣人,其故何也?乌有同出於道而无一可取?其违戾莫甚於此。”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古微堂集》:“《古微堂外集》又詆諆先儒,指斥近献,尤多违戾很愎之言,亦不足与辨。”
词语解释:重戾  拼音:zhòng lì
严重错误;重罪。《后汉书·孔融传》:“愚谓虽有重戾,必宜隐忍。”《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浩周 之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权 乃遣 周 ,为牋 魏王 曰:‘……畏威忘德,以取重戾。’” 清 薛福成 《复许大臣书》:“使臣相隔辽远,边事无从悬揣。如非吾地而主进取,则为生事;本吾地而主退让,则为蹙境。二者有一于此,皆足以干重戾。”
词语解释:刚戾  拼音:gāng lì
刚愎暴戾。《史记·伍子胥传》:“ 尚 为人仁,呼必来。 员 为人刚戾忍訽,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三国志·魏志·程昱传》:“ 昱 性刚戾,与人多忤。” 宋 沉辽 《东上阁门使康州刺史陶公传》:“ 弼 亦疾甚,然蚤莫劳军,视其良苦,意气激扬,虽甚刚戾者,莫不感泣。” 清 葆光子 《物妖志·郑彦荣婢》:“常有一男子,夜来同处,性颇刚戾。”
词语解释:负戾  拼音:fù lì
负罪。 张謇 等《奏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疏》:“如尚不蒙圣明垂察,则负戾滋重,惟有恳恩立予罢斥,敬避贤路,免误国家。”
词语解释:很戾  拼音:hěn lì
(1).凶暴乖戾。《史记·张仪列传》:“夫 赵王 之很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晋书·楚王玮传》:“ 汝南王 亮 、太保 衞瓘 以 瑋 性很戾,不可大任,建议使与诸王之国。”《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 君用 专兵柄,很戾益甚。”
(2).谓刚硬而缺乏韧性。 宋 苏轼 《思治论》:“盖世有好剑者,聚天下之良金铸之,三年而成,以为吾剑天下莫敌也,剑成而很戾缺折不可用。”
词语解释:缭戾  拼音:liáo lì
(1).回旋曲折。《楚辞·刘向〈九叹·逢纷〉》:“龙邛脟圈,繚戾宛转,阻相薄兮。” 洪兴祖 补注:“繚,音了;戾,力结切,曲也。” 南唐 陈陶 《剑池》诗:“霸图繚戾金龙蛰,坤道扶摇紫气生。”
(2).见“ 繚悷 ”。
词语解释:缭悷  拼音:liáo lì
亦作“ 繚戾 ”。 谓忧思萦绕而郁结。《魏书·袁翻传》:“魄惝怳兮知何语,气繚戾兮独縈緼。” 清 龚自珍 《戒将归文》:“贡繚戾之凄清兮,亦伺人而闇投。”
词语解释:否戾  拼音:fǒu lì
犹乖戾。 汉 王粲 《杂诗》之四:“天姿既否戾,受性又不闲。”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説变通,则否戾而不入。”
词语解释:反戾  拼音:fǎn lì
(1).违背;背离。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反戾天地,欺诬神明。”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背向异辞,反戾直正。”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章》:“且过不及,亦皆以行乎中庸之教,而初未反戾乎中庸。”
(2).乖戾;反常。 汉 王符 《潜夫论·相列》:“愚者反戾,不自省思,虽休徵见相,福转为灾。”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于是又为之言五行之反戾、相盪、相摩、妖灾之説,以震动於厥心,古之所以防昏乱之术也。”
词语解释:舛戾  拼音:chuǎn lì
错误;悖谬。《宋史·律历志十五》:“其餘不过递相祖述,依约乘除,捨短取长,移疏就密而已,非有卓然特达之见也;一时偶中,即復舛戾。”《明史·周冕传》:“臣观其藁,率诞谩舛戾,请得一一折之。”
词语解释:凄戾  拼音:qī lì
亦作“ 悽唳 ”。 悲凉。 晋 潘岳 《笙赋》:“夫其悽戾辛酸,嚶嚶关关,若离鸿之鸣子也。”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二引此,作“悽唳”。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其源出于 王粲 ,善为悽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 清 黄宗羲 《〈谢莘野诗〉序》:“ 莘野 之诗,叙丧乱而悽戾,逢公燕而綺错,能备五声者也。”
见“ 凄唳 ”。
词语解释:凄唳  拼音:qī lì
见“ 悽戾 ”。
亦作“ 凄戾 ”。 形容声音凄切悲哀。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不闻以土木之崇高、虫鏤之刻画、金石之清音、丝竹之凄唳,以之为美。”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惟 刘琨 之作,善为凄戾之音,而出以清刚。”
亦作“ 凄戾 ”。 形容声音凄切悲哀。 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述》:“瑶簧凄戾,羽磬玲瓏。幽人啸月,杂珮敲风。” 明 刘基 《钟山作》诗之十二:“槁叶含风弹夜絃,蟪蛄凄唳答寒蝉。” 清 金农 《碧澜堂寄王豫》诗:“此间丝竹声凄唳,善病 王郎 竟不来。”
词语解释:凄戾  拼音:qī lì
亦作“ 悽唳 ”。 悲凉。 晋 潘岳 《笙赋》:“夫其悽戾辛酸,嚶嚶关关,若离鸿之鸣子也。”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二引此,作“悽唳”。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其源出于 王粲 ,善为悽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 清 黄宗羲 《〈谢莘野诗〉序》:“ 莘野 之诗,叙丧乱而悽戾,逢公燕而綺错,能备五声者也。”
见“ 凄唳 ”。
词语解释:凛戾  拼音:lǐn lì
凛慄。 晋 陆云 《岁暮赋》:“时凛戾其可悲兮,气萧索而伤心。”参见“ 凛慄 ”。
词语解释:凛栗
1.严寒;冷得发抖。 唐 杜甫 《北征》诗:“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儘衣笥中所藏,躡毡鞾,犹凛慄不自持。”
2.亦作“ 凛栗 ”。恐惧;惊恐。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民事瘟神谨,巫为阴廡复屋,塑刻诡异,使祭者凛慄,疾愈众。” 茅盾 《动摇》十二:“ 方太太 分明看见那臃肿痴肥的身体悬空在一缕游丝上,凛栗地无效地在挣扎。”
3.引申为冷峻而令人敬畏。 清 方文 《宋遗民咏·王鼎翁炎午》:“创为生祭文,辞义何凛慄。”
词语解释:谲戾  拼音:jué lì
怪诞乖张。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食有菜饭,著可补衣,无譎戾行,堪句读师。”
词语解释:诡戾  拼音:guǐ lì
(1).谓水回旋撞击。《文选·马融〈长笛赋〉》:“波澜鳞沦,窊隆诡戾。” 张铣 注:“窊隆诡戾,谓水流下上,奇势迴戾不常之貌。”
(2).怪异不合常情。 明 袁宏道 《〈陕西乡试录〉序》:“然诡戾穿凿者,或亦人有其篇,篇有其语焉,似犹自丑其质,而欲褰裳就之也。”
词语解释:自取咎戾  拼音:zì qǔ jiù lì
见“ 自取罪戾 ”。
词语解释:自取罪戾  拼音:zì qǔ zuì lì
谓自招罪过。《水浒后传》第十二回:“岂不知元帅虎威,马到成功?焉敢復生贰心,自取罪戾。”亦作“ 自取咎戾 ”。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目下大敌当前,万不可再事疏忽,自取咎戾!”
词语解释:自取罪戾  拼音:zì qǔ zuì lì
谓自招罪过。《水浒后传》第十二回:“岂不知元帅虎威,马到成功?焉敢復生贰心,自取罪戾。”亦作“ 自取咎戾 ”。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目下大敌当前,万不可再事疏忽,自取咎戾!”
词语解释:贼戾  拼音:zéi lì
亦作“ 贼盭 ”。 残忍暴虐。《史记·五宗世家》:“ 端 为人贼戾。”《汉书·胶西于王刘端传》:“ 胶西于王 端 , 孝景 前三年立,为人贼盭。” 颜师古 注:“盭,古戾字也。言其性贼害而佷戾也。” 明 高启 《书博鸡者事》:“ 臧 使者枉用三尺,以讎一言之憾,固贼盭之士哉!”
词语解释:取戾  拼音:qǔ lì
获罪;受谴责。《左传·文公四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貺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福寿’二字,犹可窃以自娱;‘斯文在兹’四字,万难干以取戾。”
词语解释:错戾  拼音:cuò lì
亦作“ 错盭 ”。 错乱反常。《后汉书·襄楷传》:“比年日食於正朔,三光不明,五纬错戾。” 宋 叶适 《司马温公祠堂记》:“当是时,天象错戾,碑首仆裂。”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三·皋陶有后》:“又 皋陶 少 益 数十岁而为父, 益 长数十岁而为子,何后先错戾如是。”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延及 汉 世是非错盭矣,此示 惠施 之所短也。”
词语解释:降戾  拼音:jiàng lì
(1).犹降临。《国语·周语下》:“古者,天灾降戾,於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 韦昭 注:“降,下也,戾,至也。” 宁调元 《〈南社集〉序》:“虽然,余选古近诗,至 宋 明 尝略而弗録。其持论曰:诗运降戾,爰兹歷年几千,代有迁移。”
(2).降而至于,由……以来。 宋 曾巩 《上蔡学士书》:“噫!自 汉 降戾后世,士之盛未有若 唐太宗 也。自 唐 降戾后世,士之盛亦未有若今也。”
词语解释:作戾  拼音:zuò lì
制造暴乱,作乱。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是以 荆蛮 作戾, 周 称克捷之谋; 越貊 稽诛, 汉 用治平之策。”
词语解释:蹠戾  拼音:zhí lì
见“ 蹠盭 ”。
词语解释:蹠盭  拼音:zhí lì
1.亦作"跖戾"。亦作"盭"。
2.谓脚掌扭曲反戾。
3.乖舛,谬误。
词语解释:贻戾  拼音:yí lì
获罪。《南齐书·王奂传》:“外饰廉勤,内怀凶慝,貽戾乡伍,取弃衣冠。”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中:“沉湎而不知申兮,终或已以貽戾。”
词语解释:冤戾  拼音:yuān lì
犹冤屈。 前蜀 杜光庭 《张道衡常侍还愿醮词》:“获洗罪尤,尽消冤戾。”
词语解释:饕戾  拼音:tāo lì
指贪婪暴戾的人。 汉 蔡邕 《太尉杨秉碑》:“其时,所免州牧郡守五十餘人,饕戾是絀,英才是列,善否有章,京夏清肃。”
词语解释:首戾  拼音:shǒu lì
犹首罪。指罪行最重者。 三国 魏 曹植 《黄初六年令》:“赖蒙帝王天地之仁,违百师之典议,舍三千之首戾,反我旧居,袭我初服,云雨之施,焉有量哉!”
词语解释:駤戾  拼音:zhì lì
蛮横凶暴。 清 王夫之 《九昭》:“鴟鴞駤戾於阴雨兮,吟 公旦 於东国。” 章炳麟 《五无论》:“或者以为今时风气,駤戾好杀者已居少数。”
词语解释:风戾  拼音:fēng lì
风吹干。《礼记·祭义》:“桑于公桑,风戾以食之。” 郑玄 注:“风戾之者,及早凉脆採之,风戾之使露气燥,乃以食蚕。” 孔颖达 疏:“戾,乾也。凌早采桑必带露而湿,蚕性恶湿,故乾而食之。”
词语解释:角戾  拼音:jiǎo lì
乖戾;古怪。《晋书·王恭传》:“时内外疑阻,津逻严急, 仲堪 ( 殷仲堪 )之信因 庾楷 达之,以斜绢为书,内箭簳中,合鏑漆之, 楷 送於 恭 。 恭 发书,绢文角戾,不復可识,谓 楷 为诈。”
词语解释:飒戾  拼音:sà lì
凉爽貌。《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游清灵之颯戾兮,服云衣之披披。” 王逸 注:“颯戾,清凉貌。”
词语解释:虐戾  拼音:nüè lì
犹暴戾。残暴凶狠。《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初作难,发於 陈涉 ,虐戾灭 秦 ,自 项氏 。”
词语解释:胶戾  拼音:jiāo lì
(1).回环曲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穹隆云挠,蜿灗胶戾。” 司马贞 索隐引 司马彪 曰:“蜿灗,展转也;胶戾,邪曲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作“宛潬胶盭”。《文选·木华〈海赋〉》:“状如天轮胶戾而激转。” 吕向 注:“胶戾,环旋貌。”
(2).乖戾。《汉书·刘向传》:“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更相谗愬,转相是非。” 颜师古 注:“言志意不和,各相违背。”
词语解释:叛戾  拼音:pàn lì
背叛,叛离。《后汉书·南蛮传·板楯蛮夷》:“愁苦赋役,困罹酷刑,故邑落相聚,以致叛戾。” 三国 魏 嵇康 《管蔡论》:“ 管蔡 流言,叛戾 东都 。”《宋书·刘道产传》:“﹝ 刘道产 ﹞善于临民,在 雍 部政绩尤著,蛮夷前后叛戾不受化者,并皆顺服,悉出缘 沔 为居。”
词语解释:颈戾  拼音:jǐng lì
谓扭转颈项。 汉 贾谊 《新书·阶级》:“其中罪者,闻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颈戾而加也。”
词语解释:背戾  拼音:bèi lì
悖谬;相反。《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魏帝 密詔 神武 曰: 宇文黑獭 自平破 秦 陇 ,多求非分……但表启未全背戾,进讨事涉怱怱。” 金 王若虚 《文辨》:“ 邵氏 云:读 司马子长 之文,茫然若与其事相背戾。”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既已长篇大篇书行世间,又令别人勿传,是何背戾也?”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第十八章:“凡是上下两事不谐和的,即所谓句意背戾的,都属于转折句。”
词语解释:关戾  拼音:guān lì
能转动的机械装置。《晋书·天文志上》:“ 张衡 又制浑象,具内外规……以漏水转之於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因其关戾,又转瑞轮蓂荚於阶下,随月盈虚,依历开落。”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下有紫金鐘,径阔三寸,上以龟口衔之。每击其鐘,则行道之僧礼首至地,其中隐隐谓之梵音,盖关戾在乎鐘也。”
词语解释:击戾  拼音:jī lì
抵触;乖忤。《荀子·修身》:“行而俯项,非击戾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一》:“‘击戾’者,谓有所抵触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者,谓非惧其有所抵触而俯项以避之也。”《淮南子·主术训》:“举动废置,曲得其宜,无所击戾。” 刘文典 集解引 洪颐煊 曰:“《尚书·益稷》‘戞击鸣球’,《文选·长杨赋》作‘拮隔’, 韦昭 曰:‘古文隔为击,击戾即隔背。’”
词语解释:诈戾  拼音:zhà lì
奸诈暴戾。 明 归有光 《家谱记》:“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於其间。”
词语解释:谬戾  拼音:miù lì
亦作“ 谬盭 ”。 悖谬乖戾。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得一》:“是故使天有为,动不顺一,为高得卑,为清得裂,阴阳谬戾,纲弛纪絶。”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叙》:“其辞旨固不甚谬盭於本,特其漶漫散杂,亡足采者,非以解颐,足鼓掌耳。”一本作“ 谬戾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可知公论尚在人心,曲直早经显见,偏私谬戾之举,究非空言曲説所能掩饰也。”
词语解释:谒戾  拼音:yè lì
传说之山名。《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 謁戾之山 ,其上多松柏,有金玉。 沁水 出焉,南流注於 河 。”《淮南子·墬形训》作“楬戾”。
词语解释:匡戾  拼音:kuāng lì
(1).扭曲;歪斜。《周礼·考工记·轮人》“察其菑蚤不龋,则轮虽敝不匡” 清 孙诒让 正义:“惟验其菑蚤,上下凿枘正相直则可决,其牙虽敝不至匡戾也。”
(2).引申为乖戾。谓违反常理。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夫倡优尚与选,而素知法律略有政见者,反无尺寸选举之柄,则以纳税定选权者,其匡戾亦已甚矣。”
词语解释:虚戾  拼音:xū lì
见“ 虚厉 ”。
词语解释:虚厉  拼音:xū lì
亦作“虚戾”。 田舍荒废,人民灭绝。《庄子·人间世》:“昔者 尧 攻 丛枝 、 胥敖 , 禹 攻 有扈 ,国为虚厉,身为刑戮。”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居宅无人曰虚,死而无后为厉。”《战国策·赵策三》:“今为天下之工,或非也,社禝为虚戾,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与幼艾。”《墨子·非命中》:“繁为无用,暴逆百姓,使下不亲其上,是故国为虚厉,身在刑僇之中。”
词语解释:蠢戾  拼音:chǔn lì
叛乱;骚动。《后汉书·皇甫规传》:“四年之秋, 戎 丑蠢戾,爰自 西州 ,侵及 涇阳 。” 李贤 注:“蠢,动也。戾,乖也。”《晋书·郭璞传》:“崩震薄蚀之变,狂狡蠢戾之妖。”
词语解释:鄙戾  拼音:bǐ lì
鄙诈乖戾。《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心气鄙戾者,其声斯丑。” 王聘珍 解诂:“鄙谓鄙诈。戾,乖戾也。”
词语解释:邪戾  拼音:xié lì
乖戾不正。 明 方孝孺 《东阳葛府君诔》:“使处士生而钟邪戾之气,操诡随之行,秉凶暴之德。”
词语解释:险戾  拼音:xiǎn lì
邪恶乖张。《宋书·后废帝纪》:“前后训诱,常加隐蔽,险戾难移,日月滋甚。”
词语解释:了戾  拼音:le lì
(1).萦回盘曲貌。《淮南子·原道训》“扶摇抮抱羊角而上” 汉 高诱 注:“抱,了戾也,扶摇如羊角,转如曲縈行而上也。”《说文·了部》“了,尦也” 清 段玉裁 注:“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紾缚不直伸者,曰‘了戾’。”
(2).迂曲难明。 章炳麟 《思乡原》下:“今诸校悉诵《论语》,竟弗能化,观其得失之故,何了戾而不可知耶?”
词语解释:交戾  拼音:jiāo lì
彼此乖违。 唐 欧阳詹 《出门赋》:“事纷挐以争校,情交戾而不和。”
词语解释:隐戾  拼音:yǐn lì
抑郁不平。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康南海的哲学》:“虽其外强为熙熙融融,然其中非含隐戾不平之气,即蓄愁鬱不堪之象。”
词语解释:悽戾
哀伤悲泣
词语解释: 僻戾
怪僻暴戾
词语解释:骄戾  拼音:jiāo lì
骄横暴戾。 宋 苏辙 《臣事上》第五道:“臣闻养兵而兵骄戾,其责在将。”
词语解释:干戾  拼音:gān lì
谓触犯法令而获罪。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著议第六》:“以 孔子 之为儒,而不高语前哲王,恐蔑本朝以干戾也。”
词语解释:揭戾  拼音:jié lì
山名。在今 山西省 东南部。《淮南子·墬形训》:“清 漳 出 楬戾 ,浊 漳 出 发包 。” 高诱 注:“楬,音恰。 楬戾山 在 上党 治。”
词语解释:木戾  拼音:mù lì
雌鹦鹉的别名。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西 甌 之地,春夏间多有鸚鵡群飞。人或得其雏,养视而教诸语言。初皆丹喙,中变而黑,度岁餘,乃復丹,始不变,此雄者也,号名鸚鵡。有喙常黑而不变,此独雌者,号名木戾。”
词语解释:迂戾  拼音:yū lì
迂执乖戾。 清 姚椿 《〈南宋文范〉序》:“夫 南宋 之亡,由於不用道学,当时诸人,议论具在,安有迂戾乖僻如后人所讥云云者?”
词语解释:辟戾  拼音:pì lì
倾斜,倒向一边。《仪礼·士丧礼》“缀足用燕几” 汉 郑玄 注:“缀,犹拘也。为将屨,恐其辟戾也。” 贾公彦 疏:“几之两头皆有两足,今竖用之,一头以夹两足,恐几倾倒,故使御者坐持之。”
词语解释:傲戾  拼音:ào lì
骄傲乖戾。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故其器之备也,则自简廉直温,刚塞恭愿,至於中和孝友,皆能尽其微妙,而无有粗疏傲戾之气。”
词语解释:僻戾  拼音:pì lì
怪僻暴戾。 唐 陆贽 《论宣令除裴延龄度支使状》:“ 裴延龄 僻戾而好动,躁妄而多言。”
词语解释:伪戾
诈伪乖戾。 汉 蔡邕 《太傅胡公碑》:“其诱人也,恂恂焉,怡怡焉,能使蒙惑开析,伪戾优顺,逸惰勤信。”
词语解释:鸷戾  拼音:zhì lì
凶狠粗暴。《水浒后传》第三五回:“那 倭 王鷙戾不仁,黷货无厌。”
词语解释:鸷狠狼戾  拼音:zhì hěn láng lì
形容凶狠乖戾。《金史·纥石烈牙吾塔传》:“ 塔 为人鷙狠狼戾,好结小人,不听朝廷节制。”
词语解释:三戾  拼音:sān lì
指三种乖戾的癖性。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 李公 ( 李乔 )有三戾:性好荣迁,憎人昇进;性好文章,憎人才笔;性好贪浊,憎人受赂。”
词语解释:不戾  拼音:bù lì
不违反,不违背。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之五:“如 子思 、 孟子 、 周元公 之流,其智诚足以知乎道,其才诚足以周乎用,其发之於言,诚足以启昧幽而垂矩,则且不戾其所为也。”
共14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