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访戴 拼音:fǎng dài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 居 山阴 ,夜大雪……忽忆 戴安道 。时 戴 在 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王 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 戴 。’”后因称访友为“访戴”。 唐 皇甫冉 《刘方平西斋对雪》诗:“自然堪访 戴 ,无復《四愁》诗。” 清 秋瑾 《齐天乐·雪》词:“ 谢 家娇女,正笑倚栏干,欲拈丽句。访 戴 舟迴,襟怀多半为伊阻。”词语解释:顶戴 拼音:dǐng dài
(1).敬礼;感恩。 晋 法显 《佛国记》:“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赵昱斩蛟》:“ 昱 ( 赵昱 )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封神演义》第九三回:“幸毋过责,不胜顶戴!”《儒林外史》第七回:“ 范进 道:‘门生终身皆顶戴老师高厚栽培。’”
(2).供奉;拥戴。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们蹐跼在牢狱之中还嫌身太自由,你们顶戴着暴君还要贡献羔羊、春酒。”
(3).谓双手持物举过头顶。表示致敬。 唐 元稹 《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诗:“持君宝珠赠,顶戴头上头。”
(4).谓花朵着生在枝条的顶端。 宋 陈亮 《卜算子·九月十八日寿徐子才》词:“顶戴御袍黄,叠秀金棱吐。仙种花容晚节香,人愿争先睹。” 姜书阁 笺注:“词云‘顶戴’者,言枝上着花也。”
(5).谓头上承物。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他在那长朝殿前班部里摆,你教他把屎盆儿顶戴,兀的不屈沉杀了拜将筑坛臺!”
(6).头戴(帽子)。 郭沫若 《文学革命的回顾》二:“不久之间文学革命的荣冠差不多归了 胡适 一人顶戴。”
(7).承受;继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假如那王孙公子倚傍着祖宗势耀,顶戴着先人积攒下的钱财,不知稼穡,又无甚事业,只图快乐,落得受用,却不知乐极悲生,也终有马死黄金尽的时节。”
(8).犹顶替。谓以此代彼。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一折:“这都是 王枢密 、 王枢密 的计策,故意教 谢金吾 、 谢金吾 来拆坏,强把着 宋真宗 、 宋真宗 来顶戴。”
(9). 清 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依顶珠品质、颜色的不同而区分官阶大小。也称“顶子”、“顶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 桂花 带了土老儿到京城里去,居然同他捐了一个二品顶戴的道臺。” 太平天囯 杨秀清 萧朝贵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 满洲 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老舍 《神拳》第四幕:“我,头品顶戴,三眼花翎,给你请安啦!”参阅《清史稿·舆服志二》。词语解释:翊戴 拼音:yì dài
辅佐拥戴。《晋书·阎鼎传》:“乃与抚军长史 王毗 、司马 傅逊 怀翊戴 秦王 之计。” 唐 权德舆 《赠太师西平王挽词》:“翊戴推元老,谋猷合大君。” 明 归有光 《宋史论赞·石守信》:“ 太祖 神武盖世,素为 守信 之徒所翊戴。”词语解释:不戴 拼音:bù dài
“不共戴天”的略语。 宋 叶适 《上殿札子》:“置不戴之仇而广兼爱之义,自为虚弱,既已久矣。”词语解释:忆戴 拼音:yì dài
比喻想念友人。 唐 钱起 《山斋读书寄时校书杜叟》诗:“忆 戴 差过 剡 游仙惯入壶。” 唐 李端 《宿荐福寺东池有怀故园》诗:“繫舟偏忆 戴 ,炊黍愿期 张 。”参见“ 访戴 ”。
词语解释:访戴 拼音:fǎng dài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 居 山阴 ,夜大雪……忽忆 戴安道 。时 戴 在 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王 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 戴 。’”后因称访友为“访戴”。 唐 皇甫冉 《刘方平西斋对雪》诗:“自然堪访 戴 ,无復《四愁》诗。” 清 秋瑾 《齐天乐·雪》词:“ 谢 家娇女,正笑倚栏干,欲拈丽句。访 戴 舟迴,襟怀多半为伊阻。”词语解释:鳌戴
神话传说谓 渤海 之东有大壑,其下无底,中有五座仙山,常随潮波上下漂流。天帝恐五山流于西极,失群仙之居,乃使十五巨鳌轮番举首戴之,五山才峙立不动。见《列子·汤问》。《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后以比喻负荷重任。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犀带等启》:“花开四照,唯见其荣;鼇戴三山,深知其重。” 清 李调元 《石匠行》:“自吾祖父供此役,日往高巖新度量。车輦夫扛百不停,巍巍鼇戴万人仰。”词语解释:仰戴 拼音:yǎng dài
敬仰感戴。 宋 叶适 《湖南运判到任谢表》:“穹苍垂覆盖之私,所宜仰戴。”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臣敢不仰戴鸿慈,益图涓报。” 蒋光慈 《咆哮了的土地》四三:“这个叛逆不孝的 李杰 ,越发为一般农民所仰戴了。”词语解释:重戴 拼音:zhòng dài
(1).折上巾又加以帽。《宋史·舆服志五》:“重戴。 唐 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巖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簷,紫里,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頷下。所谓重戴者,盖折上巾又加以帽焉。 宋 初,御史台皆重戴,餘官或戴或否。”
(2).既有伞又戴帽。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唐 至 五代 国初,京师皆不禁打繖。 五代 始命御史服裁帽。本朝 淳化 初,又命公卿皆服之。既有繖,又服帽,故谓之重戴。”词语解释:爱戴 拼音:ài dài
敬爱拥护。《旧唐书·懿宗纪》:“﹝ 王景崇 ﹞洽三军爱戴之情,荷千里折衝之寄。”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内外官僚之众,四夷朝贡之臣,咸於快覩争覲之餘,兴起其爱戴趋附之忱。” 李準 《马小翠的故事》:“她在学校里是个非常受同学爱戴的红领巾。”词语解释:翼戴 拼音:yì dài
辅佐拥戴。《左传·昭公九年》:“ 文 之伯也,岂能改物?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汉书·晁错传》:“辅天子之闕,而翼戴 汉 宗也。”《辽史·世宗纪》:“以 崇德宫 户分赐翼戴功臣。” 章炳麟 《军人贵贱论》:“夫閭巷细民尚知 黄 炎 遗胄之可贵,而贱夫翼戴他族以反噬同种者,士大夫乃欲倒行而輓回之。”词语解释:寻戴 拼音:xún dài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 居 山阴 ,夜大雪……忽忆 戴安道 。时 戴 在 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 戴 ?’”后因称访友为“寻戴”。 前蜀 韦庄 《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诗:“踏雪偶因寻 戴 客,论文还比聚星人。”词语解释:小戴 拼音:xiǎo dài
(1).称 汉 戴圣 。《汉书·儒林传·孟卿》:“ 德 号 大戴 ,为 信都 太傅; 圣 号 小戴 ,以博士论 石渠 ,至 九江 太守。由是《礼》有 大戴 、 小戴 、 庆氏 之学。” 宋 吕定 《糟蟹和潘德父》诗:“ 大戴 笑汝无穴空双螯, 小戴 笑汝有筐如 子皋 。”
(2).指《小戴记》。 罗惇曧 《文学源流》:“《礼记》本不称经, 戴德 、 戴圣 皆传《礼经》而为之记。及 郑康成 注《小戴》,故《小戴记》独重,即今传之《礼记》也。”
(3).称 南朝 宋 戴颙 。 戴逵 与其子 颙 皆善画,世称 戴颙 为 小戴 。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卷五:“﹝ 戴逵 ﹞善图贤圣,百工所范, 荀 卫 以后,实为领袖。及乎子 顒 ,能继其美。” 清 吴伟业 《风入松·题和州守杨仲延所寄鹰阿山人戴君画》词:“翰墨幽人 小戴 ,文章太守 欧阳 。”词语解释:负戴 拼音:fù dài
(1).以背负物,以头顶物。亦谓劳作。《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宋 曾巩 《道山亭记》:“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躓也。” 清 王秀楚 《扬州十日记》:“其往来负戴者,俱焦头烂额,断臂折脛。”
(2).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接舆妻》: 接舆 躬耕以为食, 楚王 使使者持金百镒、车二驷往聘迎之。其妻曰:“义士非礼不动,不为贪而易操,不为贱而改行。妾事先生躬耕以为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暖,据义而动,其乐亦自足矣。若受人重禄,乘人坚良,食人肥鲜,而将何以待之?不如去之。”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后因以“负戴”指夫妻一起安贫乐道,不慕富贵荣华。 清 钱谦益 《后秋兴》诗之一:“负戴相擕守故林,繙经问织意萧森。” 胡朴安 《生女慰内》诗:“来日祇应同负戴,於今何贵有鬚眉。”词语解释:披戴 拼音:pī dài
做道士。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道教》:“初为道士,披氅衣,戴星冠,曰披戴。”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上乃罪乳母及二嬖人,命中使送夫人于 瑶华宫 ,不披戴。”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元祐钱》:“一道士失亡度牒,问其披戴时,亦 元祐 也。”词语解释:欣戴 拼音:xīn dài
欣悦拥戴。《逸周书·明堂》:“四海兆民,欣戴 文 武 。”《晋书·元帝纪》:“苍生顒然,莫不欣戴。” 宋 苏辙 《贺擒鬼章表》:“臣等镇抚无功,黽勉备位。幸依干羽之化,庶睹兵革之藏;欣戴之心,倍万伦等。”《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今陛下初即大位,中外欣戴,四方之兵,不日云集,敌骑必不能久留。”词语解释:感戴 拼音:gǎn dài
感激爱戴。《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往遇疫癘,穀食荒贵, 桓 分部良吏,隐亲医药,飱粥相继,士民感戴之。” 宋 叶适 《与赵丞相书》:“相公时在政府,实拔异之,使某由此有闻於世,虽尝奉启陈谢,而不敢叙道其感戴之私。”《金瓶梅词话》第十七回:“既蒙先生指教,奴家感戴不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陕甘起义清方档案》:“不独 庚 一人铭感不忘, 陕 甘 亿万生灵,同深感戴。”词语解释:穿戴 拼音:chuān dài
(1).穿着;佩戴。《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凤头冠,送人穿戴。” 冰心 《分》:“外面又穿戴上一色豆青绒线褂子,帽子和袜子。”
(2).指穿戴之物。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至今还是个奴隶,虽然他的穿戴和从前是不相同了。”词语解释:捧戴 拼音:pěng dài
托举;扶拥。 唐 刘禹锡 《谢冬衣表》:“殊锡稠叠,延及偏裨。庆抃失图,捧戴相贺。” 唐 元稹 《后湖》诗:“提携翁及孙,捧戴妇与姑。”词语解释:毛戴 拼音:máo dài
(1).寒毛竖立。形容恐惧震惊。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先溜至簷,空一足,欹身承其溜焉,覩者无不毛戴。”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 吴 画连句:‘……冥狱不可视,毛戴腋流液。’” 茅盾 《三人行》:“ 惠 简直狂笑了,笑声是那样磔磔地令人毛戴。”
(2).形容愤怒。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其他幻形旅人,变相侦探,更不知其几许……然吾知之,恒为毛戴血涌,吾不知何祥也。”词语解释:愧戴 拼音:kuì dài
感谢。 唐 裴铏 《传奇·张无颇》:“寡人薄德,远邀大贤,盖缘爱女有疾,一心钟念。知君有神膏,倘或痊平,实所愧戴。”词语解释:拥戴 拼音:yōng dài
拥护推戴。《朱子语类》卷一三三:“众遂拥戴 汝为 ,势乃猖獗。”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王文肃密揭之发》:“乃冒居发奸首功,取悦时贤,以为拥戴入阁之地。”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今上待和珅》:“丙辰元日上既受禪, 和珅 以拥戴自居,出入意颇狂傲。” 茅盾 《子夜》三:“就是不知道眼前这几个人是否一致把他当首领拥戴起来。”词语解释:忻戴 拼音:xīn dài
欣喜感戴。 唐 张九龄 《请御注〈道德经〉及疏施行状》:“凡在率土,实多庆賚,无任忻戴忭跃之至。”词语解释:推戴 拼音:tuī dài
推举拥戴。《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及 晏 等进用,咸共推戴,説 爽 以权重不宜委之於人。”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地理》:“ 太祖 北征,次 陈桥 ,军士推戴,即其地也。”《东周列国志》第三四回:“吾君未必能归矣!我等宜推戴公子 目夷 ,以主国事。”词语解释:抱戴 拼音:bào dài
(1).怀恩戴德。《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诱致其使,悉斩送 弥 晏 等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载 渊 上表曰:“唯陛下……推今亮往,察臣本心,长令抱戴,衔分三泉。”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二》:“ 婴 曰:‘苟赦其罪,得全首领,以就农亩,则抱戴没齿,爵位非望也。’”
(2).太阳周围的光圈。古代以为是祥瑞的征兆。《孝经援神契》:“王者德及于天则日抱戴,斗极明。”旧注:“在上曰戴,在旁曰抱。”《旧唐书·玄宗纪上》:“上还斋宫,庆云见,日抱戴。”参见“ 抱珥 ”。
词语解释:抱珥 拼音:bào ěr
太阳两旁半环形的光圈。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天文·中宫宿》:“阴阳交合,盛为雷,激为电……立为虹蜺,离为背矞,分为抱珥。此十四变皆轩辕主之。”参见“ 抱戴 ”。
词语解释:抱戴 拼音:bào dài
(1).怀恩戴德。《三国志·魏志·公孙渊传》“诱致其使,悉斩送 弥 晏 等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载 渊 上表曰:“唯陛下……推今亮往,察臣本心,长令抱戴,衔分三泉。”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二》:“ 婴 曰:‘苟赦其罪,得全首领,以就农亩,则抱戴没齿,爵位非望也。’”
(2).太阳周围的光圈。古代以为是祥瑞的征兆。《孝经援神契》:“王者德及于天则日抱戴,斗极明。”旧注:“在上曰戴,在旁曰抱。”《旧唐书·玄宗纪上》:“上还斋宫,庆云见,日抱戴。”参见“ 抱珥 ”。词语解释:钦戴 拼音:qīn dài
敬佩爱戴。 唐 刘禹锡 《上门下裴相公启》:“人所钦戴,久而愈宜。” 宋 范仲淹 《寄题岘山羊公祠堂》诗:“於今堕泪碑,观之益钦戴。”词语解释:大戴 拼音:dà dài
称 汉 戴德 。详“ 大小戴 ”。
词语解释:大小戴 拼音:dà xiǎo dài
(1).指 西汉 今文经学家 戴德 与其侄 戴圣 。二人同受《礼》于 后苍 , 德 传《礼》八十五篇,称《大戴礼》; 圣 传《礼》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见《汉书·儒林传》。
(2).指 宋 戴述 、 戴迅 兄弟。二人并习 程颐 之学,时称大小 戴 。门人合刊其文,称《二戴集》。词语解释:归戴 拼音:guī dài
归心拥戴。《晋书·荀勖传》:“宜有所营置,令有归戴者。”词语解释:荷戴 拼音:hé dài
荷恩戴德。 南朝 梁简文帝 《谢敕赉钱并白檀香充法会启》:“不任荷戴!谨启事以闻。” 南朝 梁 任昉 《到大司马记室笺》:“不胜荷戴屏营之情!”词语解释:二戴 拼音:èr dài
指 汉 经学家 戴德 、 戴圣 叔侄。 唐 孔颖达 《礼记正义序》:“去圣逾远,异端渐扇。故大、小二 戴 ,共氏而分门; 王 、 郑 两家,同经而异注。” 皮锡瑞 《经学通论》三:“是时两 汉 俱并无《礼记》一书,故 孝宣 立二 戴 及 庆氏 学,皆《仪礼》之学,源流不同。”词语解释:贯戴 拼音:guàn dài
穿戴。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二:“ 西蕃 犯塞,候骑报虏将至, 煒 ( 曹煒 )方饮啖自若;顷之,报虏去城数里,乃起贯戴,以帛缠身,令数人引之,身停不动。”词语解释:依戴 拼音:yī dài
归附拥戴。《后汉书·冯异传》:“今 更始 诸将从横暴虐,所至虏掠,百姓失望,无所依戴。”词语解释:佩戴 拼音:pèi dài
(1).插戴;佩挂。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纯皇后之贤德》:“正位中宫,十有三载,珠翠等饰,未尝佩戴。” 冰心 《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千万条黑纱,千万朵白花,在人们的臂上胸前佩戴起来了。”
(2).铭记;铭感。 宋 范仲淹 《与晏尚书书》:“蒙赐诲言,敢不佩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无何,女许字于鹺贾之子 王化成 ,生始絶望;然梦魂中犹佩戴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 王 欣然来……且言:‘非同巷之谊,即赐百金赏,不肯效牛马。’御史益佩戴之。”词语解释:胥戴 拼音:xū dài
拥戴。 宋 陆游 《会庆节贺表》:“有王者兴,爰啟丕平之运;使圣人寿,敢忘胥戴之诚。”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此虽圣主之恩,实出姑夫之力,举家胥戴,没世不忘。”《封神演义》第九八回:“慰兆人胥戴之清,垂累业无疆之绪。”词语解释:颙戴 拼音:yóng dài
仰慕感戴。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帅阃宾贤》:“喜今朝瞻范,使我不胜顒戴。”参见“ 仰戴 ”。
词语解释:仰戴 拼音:yǎng dài
敬仰感戴。 宋 叶适 《湖南运判到任谢表》:“穹苍垂覆盖之私,所宜仰戴。”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臣敢不仰戴鸿慈,益图涓报。” 蒋光慈 《咆哮了的土地》四三:“这个叛逆不孝的 李杰 ,越发为一般农民所仰戴了。”词语解释:辅戴 拼音:fǔ dài
辅佐拥戴。《旧唐书·李晟传》:“尊主庇人,何代不有?在 中宗 ,则 桓彦范 等著其辅戴之绩;在 玄宗 ,则 刘幽求 等申翼奉之勋。”词语解释:訢戴
心悦诚服地拥戴词语解释:给个炭篓鬼戴
抹黑;使人难堪词语解释:张冠李戴 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把姓 张 的帽子戴到姓 李 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有时亦有掉包舞弊之意。 宋 钱希言 《戏瑕》卷三:“ 张公 帽儿 李公 戴。”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张公帽赋》:“谚云:‘ 张公 帽掇在 李公 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 张公 之帽也,假 李老 而戴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之历史》:“如某报所云,未免 张 冠 李 戴,谬误殊甚。”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锦衣卫》:“彼卑官小卒,以衙门为活计,惟知嗜利,鲜有良心……甚至 张 冠 李 戴,增少为多,或久禁暗处,或苦打屈服。”词语解释:鹖戴 拼音:hé dài
谓戴鹖冠(武官所用)。 唐 侯冽 《貂蝉冠赋》:“示威无假於鶡戴,呈巧岂矜於鷸聚。”词语解释:铭戴 拼音:míng dài
铭感。《周书·晋荡公护传》:“草木有心,禽鱼感泽,况在人伦,而不铭戴。” 唐 黄滔 《答陈磻隐论诗书》:“乃惶惕铭戴之无穷,伏惟察而怜之。”词语解释:庆戴 拼音:qìng dài
庆幸感戴。 明 李东阳 《代衍圣公谢修庙遣祭表》:“是盖政关治体,好本民彝,凡在斯文,式均庆戴。”词语解释:扶戴 拼音:fú dài
扶立拥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如在兵革之时,构扇反覆,纵横説诱,不识存亡,强相扶戴,此皆陷身灭族之本也。” 卢文弨 补注:“扶戴,谓推奉以为主也。”词语解释:担戴 拼音:dān dài
(1).承担,担当。 明 唐顺之 《为赈济事牌》:“一二大家欲施捨而不敢,贤能有司将担戴而未能。”《儒林外史》第七回:“若有些须怠慢,山人就担戴不起。” 欧阳予倩 《梁红玉》第九场:“困难当头,无穷的困苦正要我们担戴。”
(2).指肯负责,不推委的决心。 田汉 《关汉卿》第七场:“瞧你不出,倒是顶有担戴,为了救 关汉卿 ……把担子全给自己挑上了。”
(3).充当,充任。 明 陈与郊 《义犬记》第一出:“好,只是监生穷了,也是难担戴的。”
(4).原谅。 曹禺 《日出》第一幕:“我们得罪的地方,您可得担戴着点。”词语解释:擎戴 拼音:qíng dài
(1).杂技的一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盌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即不用狮豹大旗神鬼也。”
(2).支撑,承受。 元 朱庭玉 《祅神急·闺思》套曲:“谩修锦书,从分玉釵,一海来相思难擎戴。”词语解释:履戴 拼音:lǚ dài
履地戴天。《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后以谓生存天地间。《北史·宇文护传》:“顾视悲摧,心情断絶,胡颜履戴,负愧神明。”词语解释:夫负妻戴 拼音:fū fù qī dài
相传 春秋 时, 楚 狂 接舆 躬耕而食。 楚王 使人聘之,请为治 淮南 。 接舆 笑而不应。其妻以为君命不从非忠,从之又违义。于是夫负釜甑,妻戴纴器,变名易姓而远徙,莫知所之。见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接舆妻》。故以“夫负妻戴”谓夫妻远徙避世,不慕荣利。《庄子·让王》:“於是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 清 钱谦益 《效坡公上巳作》诗:“夫负妻戴良可师,鷺侣鸥盟终不改。”词语解释:我负子戴 拼音:wǒ fù zǐ dài
谓夫妻同安于贫贱。详“ 我黼子佩 ”。
词语解释:我黼子佩 拼音:wǒ fǔ zǐ pèi
谓夫妻同享荣华。 汉 扬雄 《琴清英》:“ 祝牧 与妻偕隐,作《琴歌》云:‘天下有道,我黼子佩;天下无道,我负子戴。’”词语解释:师戴 拼音:shī dài
师法推崇。 宋 王禹偁 《送孙何序》:“会有以生之编集惠余者,凡数十篇,皆师戴六经,排斥百氏,落落然真 韩 柳 之徒也。”词语解释:插戴 拼音:chā dài
(1).以钗类饰物插于发髻。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团圆》:“﹝荆釵﹞是我母亲头上曾插戴。”
(2).特指旧时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定礼。《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彼此来往通了婚事,又落了插戴。”参见“ 插定 ”。
词语解释:插定 拼音:chā dìng
旧时订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定礼。《金瓶梅词话》第七回:“曾受了那人家插定不曾?”《儒林外史》第二七回:“老太家里拿出四样金首饰,四样银首饰来……交与 沉天孚 去下插定。”参见“ 插釵 ”。词语解释:悚戴 拼音:sǒng dài
欢欣奉戴。 隋 江总 《为陈六宫谢表》:“借 班姬 之扇,未掩惊羞;假 蔡琰 之文,寧披悚戴。” 唐 李峤 《为左丞宗楚客谢知政事表》:“祗拜宠临,伏增惭惕,无任悚戴屏营之至。”词语解释:簪戴 拼音:zān dài
(1).在幞头巾上插花。《宋史·舆服志五》:“幞头簪花,谓之簪戴。”
(2).谓簪发戴冠。《元典章·兵部三·站簪戴避役》:“ 杭州路 仁和县 土豪 沉扬 善元 ,係籍定马站户,在后簪戴道冠,求充 崇德州 道判。”词语解释:翌戴 拼音:yì dài
犹翼戴。辅佐拥戴。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左传》:“盖自 晋襄 既亡,虽秉礼如 鲁 ,亦不復翌戴天子矣。”词语解释:衔戴 拼音:xián dài
(1).谓报恩。 唐 李商隐 《为张周封上杨相国启》:“吹嘘尽力,抚爱形颜,虽以捧承,莫能衔戴。”
(2).感恩戴德。 明 张居正 《归葬事毕谢恩疏》:“臣不胜铭心鏤骨,感激衔戴之至。”词语解释:奉戴 拼音:fèng dài
奉事;拥戴。《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我又与 蔡 人奉戴 厉公 。至於 庄 宣 ,皆我之自立。” 杜预 注:“奉戴,犹奉事。”《晋书·石勒载记上》:“ 浚 怒曰:‘ 石公 来,正欲奉戴我也,敢言击者斩!’”《南史·文学传·祖冲之》:“意欲奉戴府君,勦除兇逆,远近义徒,自当投赴。”词语解释:大小戴 拼音:dà xiǎo dài
(1).指 西汉 今文经学家 戴德 与其侄 戴圣 。二人同受《礼》于 后苍 , 德 传《礼》八十五篇,称《大戴礼》; 圣 传《礼》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见《汉书·儒林传》。
(2).指 宋 戴述 、 戴迅 兄弟。二人并习 程颐 之学,时称大小 戴 。门人合刊其文,称《二戴集》。词语解释:瞻戴 拼音:zhān dài
犹仰戴。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明皇 故过村部,必令询访孤老丧疾之家,加吊恤之。父老忻忻然,莫不瞻戴叩乞驻留焉。”《旧唐书·韦处厚传》:“况鸿名大号,册礼重仪,天地百灵之所鉴临,亿兆八紘之所瞻戴,恩泽不广,实非所宜。”词语解释:盖戴 拼音:gài dài
覆罩。《文选·班固〈西都赋〉》:“上反宇以盖戴,激日景而纳光。” 李善 注引《尔雅》:“盖戴,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