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末字词组
画戟旌戟虎戟幡戟刀枪剑戟设戟三世执戟方天画戟
剑戟陛戟龙戟断戟走戟匽戟三叉戟刺戟
执戟金戟闟戟射戟车戟傍戟钑戟衙戟
矛戟门戟刀戟横戟兵戟倳戟撩戟电戟
列戟朱戟倒戟赐戟句戟雍狐戟巴戟甲戟
长戟交戟十二戟立戟句孑戟靸戟戏戟 
戈戟扬执戟杨执戟手戟须髯如戟鬣戟挑刀走戟 
棨戟三戟油戟幢戟顿戟桃弓苇戟枪戟 
折戟持戟髯戟舒戟须眉如戟迪戟方天戟 

词语解释:画戟  拼音:huà jǐ
(1).古兵器名。因有彩饰,故称。 唐 王维 《燕支行》:“画戟彫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刘恭父》词:“画戟斿闲刀入鞘。安石榴花,影落红栏小。”《花月痕》第五四回:“一枝画戟,东驰西突,所向披靡。”
(2).旧时常作为仪饰之用。 唐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宋 苏轼 《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之二:“森森画戟拥朱轮,坐咏 梁公 觉有神。” 清 陈沂震 《试院即事》诗:“画戟森严昼漏迟,凝香燕寝日斜时。”
词语解释:剑戟  拼音:jiàn jǐ
泛指武器。《国语·齐语五》:“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唐 韩愈 《南山诗》:“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兵者凶器,食惟民天。出剑戟而铸矣,为稼穡之用焉。”
词语解释:执戟  拼音:zhí jǐ
秦 汉 时的宫廷侍卫官。因值勤时手持戟,故名。《史记·滑稽列传》:“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明 沉采 《千金记·夜宴》:“我如今授你执戟郎官,你权知职事,待后有功,重行陞赏。” 清 龚自珍 《乞籴保阳》诗:“掌故二百年,身先执戟老。”
词语解释:矛戟  拼音:máo jǐ
矛和戟。亦用以泛称兵器。《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荀子·荣辱》:“伤人之(一作以)言,深於矛戟。”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判身入矛戟,轻敌比錙銖。”
词语解释:列戟  拼音:liè jǐ
宫庙、官府及显贵之府第陈戟于门前,以为仪仗。《旧唐书·德宗纪下》:“壬戌,詔以太尉、中书令, 西平郡王 李晟 长子 愿 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赐勋上柱国,与 晟 门并列戟。” 宋 曾巩 《降龙》诗:“文旛列戟照私第,青紫若若官其孥。” 清 曹寅 《题楝亭夜话图》诗:“两家门第皆列戟,中年领郡稍迟早。”
词语解释:长戟  拼音:cháng jǐ
(1).古兵器名。长柄的戟。《吴子·图国》:“为长戟二丈四尺,短戟一丈二尺。” 汉 贾谊 《过秦论下》:“ 秦 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不刺,强弩不射。”
(2).借指兵卒。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长戟百万,胡骑千羣。”
词语解释:戈戟  拼音:gē jǐ
(1).戈和戟。亦泛指兵器。《司马法·定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西游记》第五回:“那壁厢旌旗飞彩,这壁厢戈戟生辉。滚滚盔明,层层甲亮。”
(2).借指战争。 唐 胡曾 《咏史诗·流沙》:“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敦煌曲子词·菩萨蛮》:“自从宇宙兴戈戟,狼烟处处獯(燻)天黑。”
词语解释:棨戟  拼音:qǐ jǐ
有缯衣或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所用的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汉书·韩延寿传》:“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棨戟。”《后汉书·舆服志上》:“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长二人,皆带剑,持棨戟为前列。”《旧唐书·张俭传》:“ 唐 制三品以上,门列棨戟。” 清 周亮工 《夜登杭州城楼有感》诗:“落日荒城满目秋,辕门棨戟未全收。”
词语解释:折戟  拼音:zhé jǐ
见“ 折戟沉沙 ”。
词语解释:折戟沉沙  拼音:zhé jǐ chén shā
断戟沉埋在沙里。形容失败惨重。 唐 杜牧 《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 周郎 便, 铜雀 春深锁二 乔 。” 清 陆世廉 《西台记》第一出:“今日啊!折戟沉沙,还将认取前朝。” 清 黄宗羲 《朱人远墓志铭》:“其所歷之江山,必低徊於折戟沉沙之处;其所询之故老,必比眤於吞声失职之人。” 郭小川 《长江边上“五七”路》诗:“结果恰恰是:他们自己折戟沉沙。”亦省作“ 折戟 ”。 明 文徵明 《厓山大忠祠》诗:“折戟併销尘海换,行人犹自説 碙州 。” 清 纳兰性德 《好事近》词:“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
词语解释:旌戟  拼音:jīng jǐ
(1).旌旗与棨戟。用作官员出行的仪仗。 唐 储光羲 《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诗:“旌戟儼成行,鸡人传发煦。” 唐 姚合 《送裴大夫赴亳州》诗:“寒日严旌戟,晴风出管弦。”
(2).借指贵官。 唐 杜牧 《送张判官归兼谒鄂州大夫》诗:“今君拜旌戟,凛凛近霜臺。”参见“ 旌棨 ”。
词语解释:旌棨  拼音:jīng qǐ
旌旗与棨戟。借指贵官。《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趋事辞官闕,载笔陪旌棨。”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续汉书》:“公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皆带剑棨戟为前行。” 唐 李德裕 《与姚谏议郃书》之二:“自料此生无由再望旌棨,临纸涕恋,不胜远诚。”《旧唐书·刘子玄传》:“驰骤於风尘之内,出入於旌棨之间。”参见“ 旌戟 ”。
词语解释:陛戟  拼音:bì jǐ
谓持戟侍卫于殿阶两侧。《汉书·霍光传》:“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 颜师古 注:“陛戟谓执戟以卫陛下也。” 南朝 梁 陆倕 《将至浔阳郡教》:“ 公孙 陛戟,既似井蛙; 延寿 执戈,实同儿戏。” 明 高启 《咏荆轲》:“行行造 秦 庭,陛戟衞甚周。”
词语解释:金戟  拼音:jīn jǐ
金饰的戟。 唐 李白 《明堂赋》:“张龙旗与虹旌,攒金戟与玉戚。” 唐 杜甫 《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诗:“ 甫 也诸侯老宾客,罢酒酣歌拓金戟。” 宋 曾巩 《送程公辟使江西》诗:“ 三吴 月出照金戟, 百越 风来吹玉斝。”
词语解释:门戟  拼音:mén jǐ
唐 宋 时庙社、宫殿、府州、贵官私第等门前陈列的戟。数目各有定制,用来表示威仪。 唐 白居易 《寄微之》诗:“外物竟关身底事,谩排门戟繫腰章。”《旧唐书·崔从传》:“ 从 少以贞晦恭让自处……阶品合立门戟,终不之请。” 宋 司马光 《送峡州陈廉秘丞》诗之三:“騶珂通峡响,门戟照秋寒。”参阅《宋书·与服志二》
词语解释:朱戟  拼音:zhū jǐ
(1).红柄的戟。指兵器。 唐 于鹄 《出塞曲》之二:“空山朱戟影,寒磧铁衣声。”
(2).红色的木戟,用作官署或贵族家大门前的仪仗。 唐 钱起 《奉和宣城张太守南亭秋夕怀友》:“月临朱戟静,河近画楼明。”
词语解释:交戟  拼音:jiāo jǐ
(1).谓卫士执戟相交。《史记·项羽本纪》:“ 噲 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旧题 汉武帝 《柏梁诗》:“宗室广大日益滋,周卫交戟禁不时。”
(2).有士兵守卫之地。指宫廷。 汉 刘向 《上灾异封事》:“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 唐 柳宗元 《贺赵江陵宗儒辟符载启》:“小人浮议,困在交戟。”
词语解释:扬执戟  拼音:yáng zhí jǐ
指 汉 代 扬雄 。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有“昔 扬子云 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语,故称。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独有 扬执戟 ,闭关草《太玄》。” 唐 李端 《赠康洽》诗:“声名常压 鲍参军 ,班位不过 扬执戟 。”
词语解释:三戟  拼音:sān jǐ
唐 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 李岘 与兄 峘 、 峄 同居 长兴里 第,门列三戟。 张俭 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 张 家”。 崔琳 与弟 珪 、 瑶 ,俱立棨戟,世号“三戟 崔 家”。俱见《新唐书》本传。后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宋 陆游 《放慵》诗:“进媿门三戟,归无亩一钟。” 明 张煌言 《寿鲵渊张相国》诗:“君不见吾家三戟世风流,杖履从容燕子楼。” 清 吴伟业 《寿申少司农青门六十》诗:“相门三戟胜通侯,兄弟衣冠尽贵游。”
词语解释:持戟  拼音:chí jǐ
(1).执戟。《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勋旧世臣,已袭侯爵,持戟 乾清门 。”
(2).指战士。《韩非子·说疑》:“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汉书·高帝纪下》:“ 秦 ,形势之国也,带 河 阻山,县隔千里,持戟百万, 秦 得百二焉。”
词语解释:虎戟  拼音:hǔ jǐ
(1).古代虎贲之士所执的戟。《文选·张衡〈东京赋〉》:“郎将司阶,虎戟交鎩。” 薛综 注:“言虎賁中郎将主夹阶而立。虎賁或执戟或持鎩而相对也。”
(2).泛指警卫之士。 唐 陈子良 《赞德上越国公杨素》诗:“高门罗虎戟,綺阁丽彫甍。” 唐 王建 《将归故山留别杜侍御》诗:“虎戟卫重门,何由达中诚。”
词语解释:龙戟  拼音:lóng jǐ
以龙为饰的戟。 唐 杨衡 《送孔周之南海谒王尚书》诗:“自趋龙戟下,再为诵芳馨。” 唐 温庭筠 《走马楼三更曲》诗:“马过平桥通画堂,虎幡龙戟风悠扬。” 顾嗣立 补注:“戟有枝,兵也。木为刃,赤质,画云气上垂交龙,掌五色带。”
词语解释:闟戟  拼音:xì jǐ
古兵器名。长戟。《史记·商君列传》:“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 汉 张衡 《东京赋》:“云罕九斿,闟戟轇輵。” 章炳麟 《訄书·经武》:“乌乎哀哉! 商鞅 闟戟而出, 齐桓 以犀甲鞼盾而立国也。”参阅《宋史·仪卫志三》
词语解释:刀戟  拼音:dāo jǐ
刀和戟。古代武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庶 ﹞遂诣 曹公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於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疎巾单衣,折节学问。”《大集经·三昧神足品》:“五百魔子执持刀戟,欲害如来。”
词语解释:倒戟  拼音:dǎo jǐ
(1).掉转戟锋向自方攻击。戟,古代一种长柄兵器。《左传·宣公二年》:“﹝ 灵輒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杨伯峻 注:“倒戟犹言倒戈。”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嗟嗟 邓大夫 ,士卒终倒戟。”
(2).倒授戟柄。《左传·宣公二年》:“ 狂狡 輅 郑 人, 郑 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 狂狡 。”
词语解释:十二戟  拼音:shí èr jǐ
古时官府大宅门外例有执戟的卫兵,左右各六名,因以十二戟借指守门卫士。 唐 张籍 《伤歌行》:“ 长安 里中荒大宅,朱门已除十二戟。”
词语解释:杨执戟  拼音:yáng zhí jǐ
汉 扬雄 的别称。杨,通“ 扬 ”。语本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昔 杨子云 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 唐 李白 《古风》之四六:“当涂何翕忽,失路长弃捐。独有 杨执戟 ,闭关草《太玄》。”
词语解释:油戟  拼音:yóu jǐ
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时前导的仪仗。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棨戟,殳之遗象也……殳,前驱之器也,以木为之。后世滋伪,无復典刑,以赤油韜之,亦谓之油戟,亦谓之棨戟,公王以下通用之以前驱。”
词语解释:髯戟  拼音:rán jǐ
谓须髯张开如戟。 元 萨都剌 《终南进士行和李五峰题马麟画锺馗图》:“至今怒气犹未消,髯戟参差努双目。”参见“ 戟髯 ”。
词语解释:戟髯  拼音:jǐ rán
戟形的须髯。 清 曹禾 《顾玉川传》:“深目戟髯,类羽人剑客。”
词语解释:幡戟  拼音:fān jǐ
旌旗和棨戟。泛指前驱仪仗。《南齐书·东昏侯纪》:“每三四更中,鼓声四出,幡戟横路,百姓喧走相随,士庶莫辨。”
词语解释:断戟  拼音:duàn jǐ
折断的戟。语本 唐 杜牧 《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 宋 葛长庚 《赤壁》诗:“飞乌绕树孤回首,断戟沉沙怒激湍。” 元 廼贤 《汝水》诗:“寒沙沉断戟,杀气暗残营。”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之二》:“ 雨花臺 边埋断戟, 莫愁湖 里餘微波。”
词语解释:射戟  拼音:shè jǐ
指 后汉 吕布 射戟解救 刘备 的故事。《后汉书·吕布传》:“ 术 遣将 纪灵 等步骑三万以攻 备 , 备 求救於 布 …… 布 屯 沛 城外,遣人招 备 ,并请 灵 等与共饗饮。 布 谓 灵 曰:‘ 玄德 , 布 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 布 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乃令军候植戟於营门, 布 弯弓顾曰:‘诸君观 布 射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 布 即一发,正中戟支。 灵 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復欢会,然后各罢。”《水浒传》第三五回亦有 花荣 射戟,劝和 吕方 郭盛 的故事。
词语解释:横戟  拼音:héng jǐ
把戟横置。
词语解释:赐戟  拼音:cì jǐ
唐 代一品之门设戟十六,二品十四,三品十二。 宋 代因之。“赐戟”谓皇帝特赐门戟,以示优宠。《新唐书·忠义传上·张介然》:“ 介然 启曰:‘臣位三品,当给棨戟。若列於京师,虽富贵,不为乡人知,愿得列戟故里。’ 玄宗 许之,别赐戟京师门第。”《宋史·仁宗纪三》:“臣僚许立家庙,功臣不限品数赐戟。”参见“ 立戟 ”。
词语解释:立戟  拼音:lì jǐ
(1).谓竖戟以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既至 王僚 前, 专诸 乃擘炙鱼,因推匕首,立戟交軹倚 专诸 胸。”
(2).古代礼制。凡官、阶、勋三品以上者得于邸院门前立戟。 前蜀 冯鉴 《续事始·立戟》:“立戟 开元 礼:太庙、社、宫殿各施二十四戟,一品十六戟,郡王以下十四戟至十戟…… 玄宗 朝始有戟制度也。”
词语解释:立戟  拼音:lì jǐ
(1).谓竖戟以刺。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既至 王僚 前, 专诸 乃擘炙鱼,因推匕首,立戟交軹倚 专诸 胸。”
(2).古代礼制。凡官、阶、勋三品以上者得于邸院门前立戟。 前蜀 冯鉴 《续事始·立戟》:“立戟 开元 礼:太庙、社、宫殿各施二十四戟,一品十六戟,郡王以下十四戟至十戟…… 玄宗 朝始有戟制度也。”
词语解释:手戟  拼音:shǒu jǐ
古代兵器。小戟。《释名·释兵》:“手戟,手所持擿之戟也。”《三国志·魏志·吕布传》:“然 卓 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 布 。”
词语解释:幢戟  拼音:zhuàng jǐ
旌旗和戈戟。泛指仪卫。 唐 司空曙 《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诗:“冕旒当翠殿,幢戟满彤庭。”
词语解释:舒戟  拼音:shū jǐ
长戟。 汉 王充 《论衡·自纪》:“牛刀割鷄,舒戟采葵……大小失宜,善之者希。”
词语解释:刀枪剑戟  拼音:dāo qiāng jiàn jǐ
泛指武器。《西湖二集·觉闍黎一念错投胎》:“刀枪剑戟,打就一副身躯。”
词语解释:走戟  拼音:zǒu jǐ
谓使戟盘旋回转,快速如飞。《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妖贼犬羊万计,絳头毛面,挑刀走戟,其锋不可当。” 胡三省 注:“又善舞戟,左奔右赴,为刺敌之势;又环身盘戟,回转如縈;又以戟矜柱地,跳过矜上,特为儇捷,此所谓走戟也。” 清 徐葵 《马将军歌》:“跳刀走戟何纷纷,十盪十决奔如云。”
词语解释:车戟  拼音:chē jǐ
车上插置的戟。《周礼·考工记序》:“车戟常,崇于殳四尺,谓之五等。”《释名·释兵》:“车戟曰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
词语解释:兵戟  拼音:bīng jǐ
指兵器。《战国策·韩策二》:“ 韩 适有 东孟 之会, 韩王 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衞者甚众。”《史记·刺客列传》:“﹝ 聂政 ﹞杖剑至 韩 , 韩 相 侠累 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衞者甚众。”
词语解释:句戟  拼音:jù jǐ
即钩戟。古代兵器。《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鉏櫌棘矜,非錟於句戟长鎩也。”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鉤戟似矛,刃下有铁,横方上鉤曲也。”《汉书·陈胜项籍传赞》作“鉤戟”。 颜师古 注:“鉤戟,戟刃鉤曲者也。”
词语解释:句孑戟  拼音:jù jié jǐ
古代武器名。《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广二寸” 汉 郑玄 注:“戈,今句孑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
词语解释:须髯如戟  拼音:xū rán rú jǐ
胡须又长又硬,怒张如戟。形容外貌威武。《南史·褚彦回传》:“公主谓曰:‘君鬚髯如戟,何无丈夫意?’” 元 揭傒斯 《题江东王使君所序张道士祷雨卷后》诗:“弟子早数 张永真 ,鬚髯如戟面有棱。” 清 王韬 《淞滨琐话·乐国纪游》:“将军鬚髯如戟,其气益奋,指挥士卒各以水箭射入城中。”
词语解释:顿戟  拼音:dùn jǐ
《管子·地数》:“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后因以“顿戟”指动用干戈引起兵战。《南齐书·高帝纪上》:“入兵万乘之国,顿戟象魏之下。”
词语解释:须眉如戟  拼音:xū méi rú jǐ
谓胡须和眉毛又长又硬,怒张如戟。形容外貌雄伟。《平山冷燕》第十回:“ 平如衡 道:‘鬚眉如戟的男子,小弟也不知见了多少,从不见一个出类奇才。’”
词语解释:设戟  拼音:shè jǐ
谓立戟于门。 唐 代开始的用以表示高官身分的一种形式。语本《旧唐书·张俭传》:“ 唐 制三品以上,门列棨戟, 俭 兄弟三院门皆立戟,时人荣之,号为‘三戟 张 家’。”
词语解释:匽戟  拼音:yǎn jǐ
古兵器名。《方言》第九:“三刃枝, 南楚 宛郢 谓之匽戟。” 郭璞 注:“今戟中有小孑刺者,所谓雄戟也。” 戴震 疏证:“《广雅》:‘匽谓之雄戟。’”
词语解释:傍戟  拼音:páng jǐ
谓将戟倒转,指向自己所在的阵营。傍,通“ 方 ”。《淮南子·泰族训》:“ 紂 之地,左 东海 、右 流沙 ,前 交趾 ,后 幽都 。师起 容关 ,至 浦水 ,士亿有餘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淮南子四》:“傍应读方……《孟子·梁惠王》‘方命虐民’注:‘方犹逆也’。按方命即背命,方与背一声之转,故训为逆。《书·尧典》‘方命圮族’,《史记·五帝记》‘方’作‘负’。《广雅·释詁》:‘背,负也。’背通偝。《礼记·明堂位》‘天子负斧依’注:‘负之言偝也。’《释文》:‘偝本又作背。’‘方戟而战’,犹言背戟而战,上言‘倒矢而射’,‘倒’与‘方’互文耳。”
词语解释:倳戟  拼音:zì jǐ
(1).犹持戟,指军士。《管子·轻重甲》:“ 桓公 欲赏死事之后,曰:‘吾国者,衢处之国,馈食之都,虎狼之所栖也。今每战,舆死扶伤,如孤荼首之孙,仰倳戟之宝,吾无由予之。为之奈何?’”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刘绩 云:“‘宝’字或是‘室’字,言持戟死事之室,此三等人皆所当恤也。”引 张佩纶 云:“‘仰倳戟之室’言仰持戟而食也,即《孟子》所谓‘持戟之士’。”
(2).军队。《管子·轻重甲》:“ 桓公 问於 管子 曰:‘今倳戟十万,薪菜之靡日虚十里之衍……久之,且何以待之?’”
(3).引申指建立军队。《管子·轻重乙》:“故狄诸侯十钟而不得倳戟,程诸侯五釜而得倳戟。”
词语解释:雍狐戟  拼音:yōng hú jǐ
古兵器名。《管子·地数》:“ 雍狐之山 发而出水,金从之, 蚩尤 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一怒,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 三国 魏 曹丕 《剑铭》:“昔者 周 鲁 宝赤刀、孟劳、雍狐之戟、屈卢之矛、狐父之戈、 楚 越 太阿、纯鉤、 徐氏 匕首,凡斯皆上世名器。”
词语解释:靸戟  拼音:sǎ jǐ
古兵器。皇帝及后妃的仪仗之一。《宋书·前废帝纪》:“以宫人 谢贵嬪 为夫人,加虎賁靸戟,鸞輅龙旂,出警入蹕,实 新蔡公主 也。”《宋书·礼志一》:“靸戟抽鞘,以备武卫。”
词语解释:鬣戟  拼音:liè jǐ
谓鳍鬣张开如戟。 明 杨慎 《异鱼图赞·鯷》:“鬣戟鳞甲, 由 也仆之, 陈 蔡 之厄,天济圣饥。”
词语解释:桃弓苇戟  拼音:táo gōng wěi jǐ
用桃木制的弓,芦苇做的戟。旧俗用以辟邪。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未济》:“桃弓苇戟,除残去恶,敌人执服。”
词语解释:迪戟  拼音:dí jǐ
即棨戟。形似戟。古代尊者出行时的仪仗之一。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戈戟》:“戟以木为之……亦谓之迪戟,亦谓之棨戟,公王以下通用以为前駈。 唐 五品已上,皆施棨戟於门。”
词语解释:三世执戟  拼音:sān shì zhí jǐ
汉 之 扬雄 于 成帝 、 哀帝 、 平帝 三世为郎官,故称。 明 高启 《将进酒》诗:“君不见 扬子云 ,三世执戟徒工文。”
词语解释:三叉戟  拼音:sān chā jǐ
[英trident] 英国 制造的一种尾部呈三叉形的客机。
词语解释:钑戟  拼音:sà jǐ
兵器的一种。仪卫用。《宋史·仪卫志六》:“又鈒戟,无掌,而有小横木;鈒,插也,制本插车旁。又小戟与鈒戟同。”《元史·舆服志二》:“鈒戟,制如戟,无飞掌而有横木。”
词语解释:撩戟  拼音:liáo jǐ
兵器名。类似投枪。《三国志·魏志·典韦传》:“ 太祖 募陷阵, 韦 先占,将应募者数十人,皆重衣两鎧,弃楯,但持长矛撩戟。”
词语解释:巴戟  拼音:bā jǐ
见“ 巴戟天 ”。
词语解释:巴戟天  拼音:bā jǐ tiān
常绿灌木名。又名三蔓草,不凋草。生山中,叶似茶。根茎可作中药。性微温,味辛甘,功能补肾阳,壮筋骨。主治肾虚、腰膝酸软等。《神农本草经》卷一:“巴戟天生 巴郡 及 下邳 ,二月八月采根,阴乾。”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巴志》:“药物之异者,有巴戟天椒。”亦省称“ 巴戟 ”。《文选·左思〈蜀都赋〉》:“其中则有巴菽巴戟。” 刘良 注:“巴戟,巴戟天也。”
词语解释:戏戟  拼音:xì jǐ
有旗的戟。《汉书·匈奴传下》:“至则胁拜 咸 为 孝单于 ,赐安车、鼓车各一,黄金千斤,杂繒千匹,戏戟十。” 颜师古 注:“戏戟,有旗之戟也。戏音许宜反,又音麾。”
词语解释:挑刀走戟  拼音:tiāo dāo zǒu jǐ
舞动刀戟。
词语解释:枪戟  拼音:qiāng jǐ
枪与戟。泛指武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时府中国民军卫队密于蛛网,枪戟森仗。”
词语解释:方天戟  拼音:fāng tiān jǐ
见“ 方天画戟 ”。
词语解释:方天画戟  拼音:fāng tiān huà jǐ
亦称“ 方天戟 ”。 古代兵器之一种。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二折:“跨下忙骑赤兔奔,方天戟上定江山。”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扶馀换主》:“ 高丽国 那将军又不曾言名讳,不使甚别兵器,他使一条方天画戟。”《水浒传》第三五回:“﹝少年壮士﹞骑一匹胭脂抹就如龙马,使一条朱红画桿方天戟。” 沉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家里藏了……镀银的方天画戟。”
词语解释:方天画戟  拼音:fāng tiān huà jǐ
亦称“ 方天戟 ”。 古代兵器之一种。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二折:“跨下忙骑赤兔奔,方天戟上定江山。”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扶馀换主》:“ 高丽国 那将军又不曾言名讳,不使甚别兵器,他使一条方天画戟。”《水浒传》第三五回:“﹝少年壮士﹞骑一匹胭脂抹就如龙马,使一条朱红画桿方天戟。” 沉从文 《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家里藏了……镀银的方天画戟。”
词语解释:刺戟  拼音:cì jǐ
刺激。《黑籍冤魂》第一回:“一班少年受了老年人一句话的刺戟,果然一个想着要戒烟。” 章炳麟 《箴党新论》:“外界之刺戟虽异,而内心之流宕则同。”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各种事情刺戟我,早经麻木了,时时象一块木头。” 巴金 《秋》十九:“那里有的是欢乐,刺戟,陶醉。”
词语解释:衙戟  拼音:yá jǐ
官衙卫士所执之戟。 唐 白居易 《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辄奉五言四十韵寄献》:“豹尾交衙戟,虯鬚捧佩刀。”
词语解释:电戟  拼音:diàn jǐ
雪亮闪光的兵器。 唐 王勃 《乾元殿颂》:“电戟挥霜,云旌拒晷。”
词语解释:甲戟  拼音:jiǎ jǐ
甲冑和戈戟。泛指武备。 清 魏源 《寰海》诗之十:“早用《秦风》修甲戟, 条支 海上哭鲸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