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卦去声 [chuài zuō][bài][jiè xiè][详注1][ài][jiè][乙界切,音餲。与噫同。《说文》饱食息也。][yè][快也][è][zhài][ài]浿[zhài][《广韵》《集韵》苦怪切,音蒯。亦笼也。]

[详注2][详注3][详注4][bà]


注1:晒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所卖切。《玉篇》暴乾物也。
注2:画 音话。《尔雅·释言》画形也。《注》画者为形像。《释名》画,挂也。以五色挂物象也。《周礼·天官·典丝》凡祭祀共黼画组就之物。《疏》凡祭服皆画衣绣裳。《仪礼·乡射礼》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 又官名。《后汉·百官志》画室署长一人,四百石,黄绶。
注3:杀 《广韵》《集韵》《韵会》所界切,音铩。降也,减削也。《周礼·秋官·象胥》国新杀礼,凶荒杀礼。《礼·大传》五世而缌杀同姓也。又《礼器》礼不同,不丰不杀。又《正韵》所卖切,音晒。义同。
注4:嗄 shà,音隘。《广韵》声败。《集韵》气逆也。楚人谓啼极无声为嗄。又《集韵》乙界切,噫去声。亦气逆也。或作噎。
共13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斋戒自戒齐戒教戒薰戒谨戒炯戒诰戒
破戒天戒三戒八戒敕戒八关戒后戒传戒
持戒告戒犯戒禁戒心戒关戒命戒镌戒
酒戒切戒僧戒铭戒科戒戎戒示戒豫戒
净戒劝戒佛戒力戒监戒法戒责戒典戒
警戒前戒鉴戒苞桑戒说戒具戒南戒镜戒
五戒垂戒训戒敬戒重戒家戒诒戒饬戒
两戒儆戒杀戒大戒生戒申戒托戒肃戒
先戒遗戒誓戒规戒风戒至戒诤戒九戒
受戒宿戒明戒箴戒女戒谆戒诲戒具足戒

词语解释:斋戒  拼音:zhāi jiè
(1).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先一日就请老先生到来祠中斋戒一宿,以便行礼。”
(2).佛教语。指八关斋戒。 唐 白居易 《斋戒》诗:“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参见“ 八关斋 ”。
词语解释:八关斋  拼音:bā guān zhāi
佛教指在家信徒一昼夜受持的八条戒律。《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元年》:“会上於 华林园 设八关斋,朝臣皆预。” 胡三省 注:“释氏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六,不著花鬘瓔珞、香油涂身、歌舞倡伎故往观听;七,不得坐高广大牀;八,不得过斋后喫食。以上八戒,故为八关。” 宋 黄庭坚 《戏题鲁处善尉厨》诗之二:“天女原非人间色,道人今日八关斋。”亦称“ 八关戒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张生 心迷,着色事破了八关戒。”
词语解释:破戒  拼音:pò jiè
(1).指受戒僧道违反宗教戒律。《百喻经·斫树取果喻》:“如彼伐树,復欲还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復如是。” 宋 苏轼 《答陆道士书》:“足下端为此酒一来,有何不可?但恐足下拘戒籙,不饮。道家少饮和神,非破戒也。”
(2).泛指违反戒约。 宋 陆游 《买鱼》诗:“一夏与僧同粥饭,朝来破戒醉新秋。” 明 黄姬水 《寄张友于吴山读书》诗:“破戒常持社中酒,损囊曾买路旁松。” 清 曹寅 《闻隔城荷香有作》诗:“白头新破戒,彩笔各登场。” 老舍 《四世同堂》十七:“停止看报,对于他,是个相当大的折磨,几乎等于戒烟或戒酒那么难过。可是,他决定不破戒。”
词语解释:持戒  拼音:chí jiè
遵行戒律。《百喻经·毗舍闍鬼喻》:“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离苦,获得道果。”《梁书·文学传下·任孝恭》:“ 孝恭 少从萧寺 云法师 读经论,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篤。” 唐 白居易 《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碣铭序》:“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见性者,曰 兴果律师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不持戒者,居土臺外。”
词语解释:酒戒  拼音:jiǔ jiè
谓对酒的戒忌。 金 李纯甫 《杂诗》:“酒戒何曾破,诗魔先已降。” 老舍 《骆驼祥子》九:“他不能为那点缠绕而毁坏了自己,不能从此破了酒戒。”
词语解释:净戒  拼音:jìng jiè
佛门清净的戒律。《梁书·诸夷传·中天竺》:“常修浄戒,式导不及。” 唐 白居易 《拜表回闲游》诗:“八关浄戒斋销日,一曲狂歌醉送春。”
词语解释:警戒  拼音:jǐng jiè
(1).告戒使之注意。《周礼·天官·宰夫》:“正岁则以灋警戒羣吏,令脩宫中之职事。” 郑玄 注:“警,勑之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夫箴诵於官,铭题於器,名目虽异,而警戒实同。” 夏征农 《一篇嫁女人的帐》:“这种赤膊鬼,如果不警戒他一次,真要无法无天的。”
(2).警惕防备。《荀子·议兵》:“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传而一。”《汉书·王尊传》:“往者 南山 盗贼阻山横行,剽劫良民,杀奉法吏,道路不通,城门至以警戒。。” 宋 晁补之 《代谢求亲启》:“某女方妙年龄,未闲警戒,采苹南涧,虽法度之可追;如 舜 同车,顾德音之未著。”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九章:“由于昨天的猜想, 道静 对这个人开始有了一点儿警戒。”
(3).犹警卫。戒备以防意外的人。 沙汀 《磁力》:“她是那阿哥安置在母亲旁边的警戒。”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三章:“ 疤虎 说那是村里的敌人派出去的警戒。”
词语解释:五戒  拼音:wǔ jiè
(1).五种戒令。《周礼·秋官·士师》:“以五戒先后刑罚,毋使罪丽于民。一曰誓,用之于军旅;二曰誥,用之于会同;三曰禁,用诸田役;四曰纠,用诸国中;五曰宪,用诸都鄙。”
(2).亦作“ 五诫 ”。佛教指在家信徒终身应遵守的五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臣闻佛者清远玄虚之神,以五诫为教,絶酒不淫。”《魏书·释老志》:“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名为异耳。”
(3).指寺院中未经剃度的杂役、行者等。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几箇诵经五戒,是佛力扶持后马践杀。”《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皇甫殿 ﹞当时呼住行者道:‘五戒,你莫待要赶这两箇人上去?’”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末扮五戒上云﹞自家乃是弥陀寺中一箇五戒便是。”
词语解释:两戒  拼音:liǎng jiè
(1).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新唐书·天文志一》:“ 一行 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故《星传》谓北戒为 胡 门,南戒为 越 门。”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四七:“踏徧 中华 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陈世宜 《游双清别墅即事一首索中垒和》:“行行心跡双清地,莽莽河山两戒思。”
(2).借指两戒之内的全境。 清 曾国藩 《母弟温甫哀词》:“岂谓一蹶,震惊两戒。”
(3).谓分成不相统属的两部分。 严复 《原强》:“而南北虽属一君,彼是居然两戒。”
词语解释:先戒  拼音:xiān jiè
(1).预先戒备。《吴子·料敌》:“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
(2).开路警戒。《楚辞·离骚》:“鸞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词语解释:受戒  拼音:shòu jiè
(1).受训戒。《汉书·薛宣传》:“长吏莫不喜惧,免冠谢 宣 归恩受戒者。”
(2).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 唐 姚合 《赠卢沙弥小师》诗:“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五灯会元·鸟窠道林禅师》:“九岁出家,二十一於 荆州 果愿寺 受戒。”《西游记》第六七回:“既如此説,都是受戒的高僧。”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 朱士行 , 洛阳 人,可能是 中国 第一个正式出家受戒的和尚。”
词语解释:自戒  拼音:zì jiè
自我警惕。《荀子·成相》:“观往事,以自戒,治乱是非亦可识。” 汉 张衡 《上陈事疏》:“向使能瞻前顾后,援镜自戒,则何陷于凶患乎。” 宋 陈亮 《问答下》:“得其性而有以自勉,失其性而有以自戒。”
词语解释:天戒  拼音:tiān jiè
(1).谓上天给予的儆戒。《书·胤征》:“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后汉书·天文志上》:“言其时星辰之变,表象之应,以显天戒,明王事焉。” 明 李东阳 《求退录》:“愿陛下儆畏天戒,矜恤民穷。”《明史·章懋传》:“ 武宗 立,陈勤圣学、隆继述、谨大婚、重詔令、敬天戒五事。”
(2).谓天性戒绝某些嗜好,如饮酒等。《三国演义》第十四回:“酒至 曹豹 面前, 豹 曰:‘我从天戒,不饮酒。’”
词语解释:告戒  拼音:gào jiè
亦作“ 告诫 ”。 警告劝戒。多用于上对下,长对幼。 宋 岳飞 《辞镇南军承宣使第三奏》:“復蒙天语之丁寧,告戒备至。”《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再传圣旨……告戒切勿妄杀人命。”《明史·丘濬传》:“课国学生尤谆切告诫,返文体於正。”
词语解释:切戒  拼音:qiē jiè
(1).务须避免。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但倘遇此辈,第一切戒愤怒。”
(2).严肃告戒。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李晟 切戒 浑瑊 ,必须有严密防备。”
词语解释:劝戒  拼音:quàn jiè
亦作“ 劝诫 ”。
(1).勉励告戒。《汉书·古今人表序》:“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举得失以彰黜陟,明成败以著劝诫。”《旧唐书·皇甫鎛传》:“犹赖臣等每加劝诫,或为奏论,庶事之中,抑令通济。”
(2).谓劝导,教育。 王西彦 《隔膜》:“他劝戒孩子要勤劳和气,不可妄使性子。”
词语解释:前戒  拼音:qián jiè
以往的教训。《后汉书·明帝纪》:“永览前戒,竦然兢惧。”
词语解释:垂戒  拼音:chuí jiè
亦作“ 垂诫 ”。
(1).垂示警戒。 唐 司空图 《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於诸侯,如欲垂诫,即书於 周 史可矣。” 明 王鏊 《震泽长语·经传》:“若夫子意在垂戒,一二篇足矣,何取於多若是。”
(2).留给后人的训戒。 唐 韩愈 《答张彻》诗:“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鐫铭。” 宋 王禹偁 《官醖》诗:“彝酒《书》垂诫,羣饮圣所戮。”《明史·后妃传赞》:“《易》曰:‘闲有家,悔亡。’苟越其闲,悔将无及。圣人之垂戒远矣哉。”
词语解释:儆戒  拼音:jǐng jiè
警戒;戒备;戒惧。《书·大禹谟》:“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夫法令之设,欲以遏恶防邪,儆戒未然也。” 宋 司马光 《进〈古文孝经指解〉表》:“府库者祖宗之府库,不可以赏非其功;法令者祖宗之法令,不可以罚非其罪:慎之重之,益自儆戒。” 明 张居正 《宵夜勤政》诗:“世泰何曾忘儆戒,年丰犹自念寒飢。”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五幕:“我希望你留着不死,把我兄弟的故事传播出去,使天下后世的人晓得有我兄弟这样一位英雄,也使天下后世的暴君污吏知道儆戒。”
词语解释:遗戒  拼音:yí jiè
见“ 遗诫 ”。
词语解释:遗诫  拼音:yí jiè
亦作“ 遗戒 ”。
(1).犹遗嘱。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昔大司马 吴汉 老病将卒, 世祖 问以遗戒。”《后汉书·祭遵传》:“临死遗诫牛车载丧,薄葬 洛阳 。”《北史·韩子熙传》:“卒,遗戒不求赠諡,其子不能遵奉,遂至干謁。” 唐 白居易 《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公之将终也,遗诫诸子。”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且死,遗戒丧车速发。”参见“ 遗嘱 ”。
(2).指前人遗下的训诫。 汉 张衡 《归田赋》:“感 老氏 之遗诫,将迴驾乎蓬庐。”《后汉书·明帝纪》:“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三国志·魏志·赵王干传》:“初封诸侯,训以恭慎之至言,辅以天下之端士,常称 马援 之遗诫。”《宋史·李继和传》:“ 继隆 罢兵柄,手録 李勣 遗戒授 继和 ,曰:‘吾门不坠者在尔矣。’”
词语解释:宿戒  拼音:sù jiè
(1).古代举行祭祀等礼仪前十日,与祭者斋戒两次,第二次斋戒在事前第三日进行,称宿戒。《周礼·春官·世妇》:“世妇掌女宫之宿戒。” 郑玄 注:“宿戒,当给事豫告之齐戒也。”《仪礼·乡饮酒礼》:“乡朝服而谋宾介,皆使能不宿戒。” 郑玄 注:“再戒为宿戒,礼,将有事,先戒,而又宿戒。”
(2).事先警戒。《东观汉记·祭遵传》:“兵退无宿戒,粮食不豫具,今乃调度,恐力不堪。”《明史·陶鲁传》:“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
词语解释:齐戒  拼音:zhāi jiè
(1).修身自警。《易·繫辞上》:“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 韩康伯 注:“洗心曰齐,防患曰戒。” 孔颖达 疏:“圣人以易道自齐自戒,谓照了吉凶,齐戒其身。”
(2).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礼记·曲礼上》:“齐戒以告鬼神。”《庄子·天运》:“夫芻狗之未陈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汉书·高帝纪》:“於是 汉王 齐戒设坛场,拜 信 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词语解释:三戒  拼音:sān jiè
(1).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色、戒斗、戒得。《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得,贪得。” 汉 蔡邕 《司空杨秉碑》:“昔 仲尼 垂三戒,而公克焉。” 明 沉璟 《义侠记·取威》:“若要保残生,须是守咱三戒也。” 朱谦良 《感怀和病侠》诗:“书生自古崇三戒,侠士何时浄六根。”
(2).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 齐斋 倪公 三戒:不妄出入、不妄言语、不妄忧虑。”
(3).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清 沉復 《浮生六记·养生记道》:“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慾并大醉。”
词语解释:犯戒  拼音:fàn jiè
违犯戒律。《法苑珠林》卷一○九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此是无行众僧破斋犯戒,获此苦报呼叫声也。”《法苑珠林》卷九九:“我虽病急,愿捨身命,终不犯戒而饮此酒。” 钱锺书 《围城》三:“ 鸿渐 看了,会心不远,觉得和尚们闻到窗外这种花香,确已犯戒,与吃荤相去无几了。”
词语解释:僧戒  拼音:sēng jiè
佛门戒律。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僧居和托生》:“﹝ 居和 ﹞乃以牛黄丸疗风疾者也,饮酒食肉,不守僧戒,然用心苦良。”
词语解释:佛戒  拼音:fó jiè
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十戒、五百戒等。《隋书·经籍志四》:“ 魏 黄初 中,中国人始依佛戒,剃髮为僧。”
词语解释:鉴戒  拼音:jiàn jiè
亦作“ 鑑诫 ”。亦作“鉴戒”。亦作“鉴诫”。
(1).引为教训,使人警惕。《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鑑戒也。”《后汉书·荀爽传》:“又集 汉 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 清 恽敬 《与姚来卿书》:“ 丰城 极弊之区, 彭秋潭 败于 临川 ,深可鉴戒。”
(2).指引为教训,使人警惕的事情。《魏书·高允传》:“厥后史官并载其事,以为鉴诫。” 明 张纶 《林泉随笔》:“其説可为后世之鑑诫,故用表而出之。” 马南邨 《燕山夜话·不吃羊肉吃菜羹》:“这一类笑话虽然发生在死去了的封建时代,但是,现在的人也未尝不可以引为鉴戒啊。”
词语解释:训戒  拼音:xùn jiè
见“ 训诫 ”。
词语解释:训诫  拼音:xùn jiè
亦作“ 训戒 ”。 教导和劝诫。 唐 白居易 《晋谥恭世子议》:“若垂末代以为训戒, 居易 惧后之臣子有失大义、守小节者将奔走之,将欲商榷,敢徵义类。” 宋 吕陶 《明任策上》:“其言皆出於恳诚,而其道各务於训戒。” 清 朱之瑜 《寿中山风轩八十启》:“意专矜式乎高深,不谓盛修夫宾主;嘉礼成而训诫少,惜别易而继见难。”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陈百史》:“比至,凡书数百言,皆言家事及训诫之语。” 叶圣陶 《倪焕之》八:“他以为已经把犯罪的部属交给头目去训诫和惩罚,自有头目负责;自己只有从旁批判那头目处理得得当不得当的事情了。”
词语解释:杀戒  拼音:shā jiè
戒杀生;禁止杀生的戒律。 宋 苏轼 《歧亭》诗叙:“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 季常 。”《再生缘》第二五回:“真人点首称知道,杀戒开时就逞兇。”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蒙古起义清方档案·宣统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旨》:“尔 哲布增丹巴 坐牀已久,精通佛理,洞达安危,谅不至以一念贪嗔轻开杀戒。”
词语解释:誓戒  拼音:shì jiè
(1).约束训戒。《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 郑玄 注:“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礼也。” 林尹 今注:“誓戒,约束警戒之也。祭祀大事,恐其失礼,先告之以失礼之刑而誓戒之也。” 明 方孝孺 《郊祀颂》:“誓戒大臣,大祀攸举。”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听其言也厉》:“居官则告諭可以当鞭朴,行师则誓戒可以当甲兵,此之谓‘听其言也厉’。”
(2).约束训戒的言辞。《清史稿·礼志一》:“大祀前三日,帝致斋大内,颁誓戒。辞曰:‘惟尔羣臣,其蠲乃心,齐乃志,各扬其职。敢或不共,国有常刑。钦哉勿怠!’”
词语解释:明戒  拼音:míng jiè
见“ 明诫 ”。
词语解释:明诫  拼音:míng jiè
亦作“ 明戒 ”。 明白告诫;明训。《汉书·谷永传》:“皇天所以谴告人君过失,犹严父之明诫。”《后汉书·樊宏传》:“吾非不喜荣埶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三国志·魏志·蒋济传》:“夫‘作威作福’,《书》之明诫。”
词语解释:教戒  拼音:jiào jiè
教导和训戒。《吴子·治兵》:“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赵操》:“屡加教戒,终莫改悔。”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黄大王》:“儿随姑父母舟中,更以弄水为乐,其姑夫屡次教戒,顽梗如故。”
词语解释:八戒  拼音:bā jiè
即八关斋。 唐 白居易 《白发》诗:“八戒夜持香火印,三光朝念《蘂珠篇》。”参见“ 八关斋 ”。
词语解释:八关斋  拼音:bā guān zhāi
佛教指在家信徒一昼夜受持的八条戒律。《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元年》:“会上於 华林园 设八关斋,朝臣皆预。” 胡三省 注:“释氏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六,不著花鬘瓔珞、香油涂身、歌舞倡伎故往观听;七,不得坐高广大牀;八,不得过斋后喫食。以上八戒,故为八关。” 宋 黄庭坚 《戏题鲁处善尉厨》诗之二:“天女原非人间色,道人今日八关斋。”亦称“ 八关戒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张生 心迷,着色事破了八关戒。”
词语解释:禁戒  拼音:jìn jiè
(1).戒备。《后汉书·百官志二》:“尉主闕门兵,禁戒非常。”
(2).亦作“ 禁诫 ”。指佛教的禁条戒律。《百喻经·子死欲置家中喻》:“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百喻经·就楼磨刀喻》:“犹如愚人,毁破禁戒,多取钱财,以用修福。”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宣律 禁诫坚苦,焚修精洁。”
词语解释:铭戒  拼音:míng jiè
在器物上刻写的警戒性文辞。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诗:“功庸留剑舄,铭戒在槃盂。”
词语解释:力戒  拼音:lì jiè
极力避免。例如:力戒临战分散兵力;力戒浪费;力戒骄傲。
词语解释:苞桑戒
系于根深蒂固的事物上而求得的牢靠鉴戒
词语解释:敬戒  拼音:jìng jiè
警戒;戒备。《周礼·夏官·职方氏》:“攷乃职事,无敢不敬戒。”《荀子·大略》:“敬戒无怠。” 清 姚鼐 《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故引《诗》美刺之义为寿,岂独以荣吾姊哉!又使幼小者将闻吾言而知敬戒。”
词语解释:大戒  拼音:dà jiè
(1).大法则。《庄子·人间世》:“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於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成玄英 疏:“戒,法也。”
(2).重要的鉴戒。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 秦 以酷急亡, 王莽 亦以苛法自灭,臣以为大戒。”
(3).佛教语。即具足戒。僧尼所受戒律之称。 中国 汉族僧尼依据《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
词语解释:规戒  拼音:guī jiè
规劝告诫。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经典规戒,弗闻弗览,玩弄褻宴,是耽是务。” 宋 苏轼 《乞录用郑侠王斿状》:“ 安国 挺然不屈,不独纳忠於先帝,亦尝以苦言至计规戒其兄。” 郭沫若 《蒐苗的检阅》:“说这种话的人大抵是不怀好意的,但在我们听来,也不失为是一种规戒。”
词语解释:箴戒  拼音:zhēn jiè
规劝儆戒。《国语·晋语八》:“若爱 欒盈 ,则明逐羣贼,而知国伦,数而遣之,厚箴戒图以待之。”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或问厉志曰:若 殷高宗 能葺其德,乐瞑眩以瘳疾, 卫武 箴戒於朝, 勾践 悬胆於坐,厉矣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又蚕蟹鄙谚,貍首淫哇,苟可箴戒,载于礼典。”
词语解释:薰戒  拼音:xūn jiè
焚香斋戒。《新唐书·高宗三女传》:“ 仪凤 中, 吐蕃 请主下嫁,后不欲弃之夷,乃真筑宫,如方士薰戒,以拒和亲事。”
词语解释:敕戒  拼音:lài jiè
亦作“ 勑诫 ”。 告戒,训戒。《孔丛子·论书》:“ 周公 以 成王 之命,作《康誥》焉,称述 文王 之德,以成勑诫之文。”《后汉书·阴识传》:“帝敬重之,常指 识 以勑戒贵戚,激厉左右焉。”《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 亮 亲受勑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勑戒四方,侈则有咎。”
词语解释:心戒  拼音:xīn jiè
佛教语。指戒体。与“戒相”相对。 明 文璧 《〈南濠诗话〉序》:“余十六七时喜为诗,余友 都君 元敬 实授之法,於时君有心戒,不事哦讽,而谈评不废。”
词语解释:科戒  拼音:kē jiè
修道的戒律、法规。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后魏 嵩山 道士 寇谦之 修 张道陵 之术,以其教太冷淡无所得,自言遇 老子 降授以辟穀轻身之法及科戒二十卷。”
词语解释:监戒  拼音:jiān jiè
鉴察往事,警戒将来。监,通“ 鉴 ”。《国语·楚语下》:“人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汉书·诸侯王表序》:“是以究其终始彊弱之变,明监戒焉。”《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常以列女图画置於左右,以自监戒。” 宋 陆游 《悲歌行》:“见事苦迟已莫悔,监戒尚可貽儿曹。”
词语解释:说戒  拼音:shuō jiè
佛教语。每月月半、月底集合众僧讲说戒律。犯有过失者,亦在此时忏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恒 曲次东有 瞻婆国城 ,南有 卜佉兰池 , 恒水 在北,佛下説戒处也。” 唐 王建 《题詵法师院》诗:“三年説戒龙宫里,巡礼还来向水行。”
词语解释:重戒  拼音:zhòng jiè
加倍戒备。《文子·微明》:“道者敬小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
词语解释:生戒  拼音:shēng jiè
养生之戒。《文选·颜延之〈拜陵庙作〉诗》:“早服身义重,晚达生戒轻。” 李善 注:“晚达恩厚,故以养生之戒为轻也。”
词语解释:风戒  拼音:fēng jiè
劝勉告诫。 明 刘基 《书绍兴府达鲁花赤九十子阳德政诗后》:“予闻《国风》《雅》《颂》《诗》之体也,而美刺风戒,则为作《诗》者之意。”
词语解释:女戒  拼音:nǚ jiè
谓对嗜好女色的警戒。《汉书·杜周传赞》:“以 建始 之初深陈女戒,终如其言,庶几乎《关雎》之见微,非夫浮华博习之徒所能规也。”
词语解释:谨戒  拼音:jǐn jiè
敬慎戒惧。 宋 陆游 《上殿札子》:“比之他人,自当谨戒百倍。”
词语解释:八关戒  拼音:bā guān jiè
见“ 八关斋 ”。
词语解释:八关斋  拼音:bā guān zhāi
佛教指在家信徒一昼夜受持的八条戒律。《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元年》:“会上於 华林园 设八关斋,朝臣皆预。” 胡三省 注:“释氏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食肉;六,不著花鬘瓔珞、香油涂身、歌舞倡伎故往观听;七,不得坐高广大牀;八,不得过斋后喫食。以上八戒,故为八关。” 宋 黄庭坚 《戏题鲁处善尉厨》诗之二:“天女原非人间色,道人今日八关斋。”亦称“ 八关戒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张生 心迷,着色事破了八关戒。”
词语解释:关戒  拼音:guān jiè
谓佛教徒坐关守戒。借指佛教的戒律。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三:“又於 曹溪 探 择氏 关戒,遂披僧服焉。”
词语解释:戎戒  拼音:róng jiè
战备。《宋书·礼志三》:“伏惟 泰始 应符,神武英断,王赫出讨,戎戒淹时。”
词语解释:法戒  拼音:fǎ jiè
楷式和鉴戒。《汉书·刘向传》:“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 宋 曾巩 《〈说苑〉目录序》:“ 向 采传记、百家所载行事之迹,以为此书。奏之,欲以为法戒。” 清 曾国藩 《致刘孟容书》:“修订六籍,昭百王之法戒,垂千世而不刊。”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三篇:“《説苑》今存,所记皆古人行事之迹,足为法戒者。”
词语解释:具戒  拼音:jù jiè
见“ 具足戒 ”。
词语解释:具足戒  拼音:jù zú jiè
佛教名词。僧尼所受戒律之称。意谓戒条圆满充足,故名。其戒条数量,不尽一致。 中国 汉 族僧尼依据《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 善贤 闻已,心浄信解,求入法中,受具足戒。” 唐 黄滔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旋将西游,受具足戒于 襄州 龙兴寺 。”亦省作“ 具戒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及 阿难 之度出家也,其衣变为法服,及受具戒,更变为九条僧伽胝。” 宋 秦观 《圆通禅师行状》:“ 天禧 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髮受具戒。”
词语解释:家戒  拼音:jiā jiè
家训;家规。《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永寧 太僕 东郡 张阁 以简质闻”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杜恕 著《家戒》称 阁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高祖 之《敕太子》, 东方朔 之《戒子》,亦顾命之作也。及 马援 已下,各貽家戒。”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 蜀 相 韦庄 应举时,遇 黄 寇犯闕,著《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亦多垂讶, 庄 乃讳之。时人号‘秦妇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障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
词语解释:申戒  拼音:shēn jiè
告诫。《史记·历书》:“年耆禪 舜 ,申戒 文祖 ,云:‘天之历数在尔躬。’”《晋书·武帝纪》:“五年春正月癸巳,申戒郡国计吏守相令长,务尽地利,禁游食商贩。”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时但下詔,申戒中外,务在得人,不必满所限之数,然竟不能革也。”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又日申戒其民曰:‘勉为之,不可失也。’”
词语解释:至戒  拼音:zhì jiè
亦作“ 至诫 ”。
(1).犹深戒。《孔子家语·三恕》:“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於坐侧。”《后汉书·梁冀传》:“夫四时之运,功成则退,高爵厚宠,鲜不致灾。今大将军位极功成,可为至戒。”《后汉书·杨终传》:“今君地位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
(2).最恳切的告诫。《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愿王寳精神,加供养,苦言至戒,望之如渴。”
词语解释:谆戒  拼音:zhūn jiè
谆谆告诫。 清 周亮工 《读画录·陈章侯》:“明年,从 金道隐 邮筒得 章侯 书併书画扇,意存谆戒。”
词语解释:炯戒  拼音:jiǒng jiè
亦作“ 炯诫 ”。 明显的鉴戒或警戒。 汉 班固 《幽通赋》:“既讯尔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炯戒。”《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此当世之明鉴,目前之炯戒也。”《北史·高允传》:“夫史籍,帝王之实録,将来之炯诫。” 唐 李白 《酬王补阙等赠别》诗:“酬赠非炯诫,永言铭佩绅。” 清 林则徐 《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本大臣立即恭请王命,将该商择尤正法一二,抄产入官,以昭炯戒。”
词语解释:后戒  拼音:hòu jiè
后人的鉴戒。《晋书·江统传》:“亦罔不亡国丧宗,破家失身,丑名彰闻,以为后戒。”
词语解释:命戒  拼音:mìng jiè
命令与禁令。《孟子·滕文公上》:“五月居庐,未有命戒。” 朱熹 集注:“未有命令教戒也。”
词语解释:示戒  拼音:shì jiè
表示儆戒。《明史·宦官传一·魏彬》:“ 世宗 习见 正德 时宦侍之祸,即位后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
词语解释:责戒  拼音:zé jiè
责罚警戒。 清 林则徐 《定期放告颁发状式告示》:“倘违式妄俱白呈,不加代书戳记,於不放告日期,以并非迫不及待之情,拦舆混瀆,除不准外,定发首领官责戒。”
词语解释:南戒  拼音:nán jiè
古指南方阻隔少数民族的山河界限。戒,界。相当于今 四川 、 陕 南、 河南 、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福建 一线。《新唐书·天文志一》:“ 一行 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是谓北纪,所以限戎狄也。南戒,自 岷山 、 嶓冢 ,负地络之阳,东及 太华 ,连 商山 、 熊耳 、 外方 、 桐柏 ,自 上洛 南逾 江 、 汉 ,携 武当 、 荆山 ,至于 衡阳 ,乃东循 岭 徼,达 东甌 、 闽中 ,是谓南纪,所以限蛮夷也。故《星传》谓北戒为‘胡门’,南戒为‘越门’。” 清 钱谦益 《新阡八景诗·拂水回龙》:“ 虞山 南戒一枝来,腾踊龙身万里迴。” 清 赵翼 《偕王仲瞿蒋于野游洞庭东西两山》诗:“足跡半天下,南戒徧登眺。”
词语解释:诒戒  拼音:yí jiè
垂诫。《新唐书·李夷简传》:“﹝ 李夷简 ﹞谓礼乐非诸侯可擅制,语其属曰:‘我欲盖前人非,以詒戒后来。’”
词语解释:托戒  拼音:tuō jiè
嘱托、告诫。《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 周 邦” 孔 传:“大君 成王 言凭玉几,所道称扬终命,所以感动 康王 ;命汝继嗣其道,言任重,因以託戒。”
词语解释:诤戒  拼音:zhèng jiè
告诫。《孙膑兵法·威王问》:“倅险增垒,諍戒毋动。”
词语解释:诲戒  拼音:huì jiè
教诲告诫。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三:“离家日父兄告戒云:‘汝见南朝军马,切勿向前迎敌,但只投降。他日定放汝归,父兄再有相见之期。倘不从诲戒,必遭南军杀戮。’” 茅盾 《有志者》六:“特别是不能再增减一字--这是他平日给学生改作文簿的时候屡次提出来谆谆诲戒的。”
词语解释:诰戒  拼音:gào jiè
告诫。 汉 蔡邕 《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中读符策誥戒之詔,非臣才量所能祗奉。”
词语解释:传戒  拼音:chuán jiè
佛教谓向信徒传授戒律,举行受戒仪式。参见“ 五戒 ”、“ 八戒 ”。
词语解释:镌戒  拼音:juān jiè
犹劝戒。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土司·缅甸盛衰始末》:“﹝ 那罗答 ﹞又违父遗命,夺其弟 马者速 所辖地。其弟来诉,上又鐫戒,令还弟资产。”
词语解释:豫戒  拼音:yù jiè
(1).谓预先有所防备。《管子·轻重乙》:“至於山诸侯之国,则敛蔬藏菜,此之谓豫戒。”
(2).事先警备。《韩非子·南面》:“説在 商君 之内外而铁殳,重盾而豫戒也。”
(3).事先警告、告诫。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比复豫戒春闈,以论策定去取,经赋定高下。”
词语解释:典戒  拼音:diǎn jiè
可为规范的戒条。 晋 潘岳 《寡妇赋》:“遵义方之明训兮,宪女史之典戒。”
词语解释:镜戒  拼音:jìng jiè
亦作“ 镜诫 ”。 可以借鉴,使人警惕的自然景象或人事。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赵相汝南李统》:“昔圣帝明王莫不歷象日月星辰以为镜戒。”《后汉书·寇恂传》:“今君所将,皆宗族昆弟也,无乃当以前人为镜戒。”《后汉书·冯勤传》:“忠臣孝子,览照前世,以为镜诫。”
词语解释:饬戒  拼音:chì jiè
亦作“ 飭诫 ”。 教诲告诫。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札子》:“或吏属因循,或簿书缘絶,其於督察漏略,检防散逸弥纶之体,不可不早有飭戒。” 明 张一桂 稚圭甫 《重刻〈颜氏家训〉序》:“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勑之亡素,其后人或纳於邪也,始丁寧飭诫,而《家训》所由作矣。”
词语解释:肃戒  拼音:sù jiè
严肃地告诫或警戒。 汉 刘桢 《鲁都赋》:“招欢合好,肃戒友朋。”《宋书·孔琳之传》:“又今之所患,逋逃为先,屡叛不革,宜令逃身靡所,亦以肃戒未犯,永絶恶原。”
词语解释:九戒  拼音:jiǔ jiè
(1).指九种危害国家而必须防止的现象。《逸周书·文政》:“九戒,一内有柔成,二示有危倾,三旅有罢寘,四乱有立信,五教用康经,六合详毁成,七邑守维人,八飢有兆积,九劳休无期。” 孔晁 注:“﹝九戒﹞皆危道也。”
(2).指九条应遵守的教戒。《金瓶梅词话》第六六回:“ 高功 曰:‘既受三皈,当宣九戒:第一戒者,敬让孝养父母;第二戒者,克勤忠於君王;第三戒者,不杀慈救众生;第四戒者,不淫正身处物;第五戒者,不盗推义损己;第六戒者,不嗔兇怒凌人;第七戒者,不诈謟贼害善;第八戒者,不骄傲忽至真;第九戒者,不二奉戒专一。’”
词语解释:具足戒  拼音:jù zú jiè
佛教名词。僧尼所受戒律之称。意谓戒条圆满充足,故名。其戒条数量,不尽一致。 中国 汉 族僧尼依据《四分律》受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 善贤 闻已,心浄信解,求入法中,受具足戒。” 唐 黄滔 《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旋将西游,受具足戒于 襄州 龙兴寺 。”亦省作“ 具戒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梵衍那国》:“及 阿难 之度出家也,其衣变为法服,及受具戒,更变为九条僧伽胝。” 宋 秦观 《圆通禅师行状》:“ 天禧 二年,普度天下僧,遂落髮受具戒。”
共132,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