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首字词组
戍楼戍兵戍垒戍妇戍士戍督戍陀罗戍将
戍鼓戍人戍役戍堡戍口戍徭戍逻 
戍边戍城戍鼙戍栅戍傜戍副戍罚作 
戍角戍烟戍守戍歌戍籍戍主戍台 
戍客戍旗戍夫戍旌戍海戍卫戍所 
戍卒戍火戍屋戍备戍漕戍转戍御 

词语解释:戍楼  拼音:shù lóu
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南朝 梁元帝 《登堤望水》诗:“旅泊依村树,江槎拥戍楼。”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 兵合戍楼空。” 明 尹耕 《紫荆关》诗:“斥堠直通沙磧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清 吴伟业 《送纪伯紫往太原》诗:“相依 刘越石 ,清啸戍楼中。”
词语解释:戍鼓  拼音:shù gǔ
边防驻军的鼓声。 南朝 梁 刘孝绰 《夕逗繁昌浦》诗:“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謳。” 唐 杜甫 《月夜忆舍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明 刘基 《彭泽阻风》诗:“尘埃漠漠城笳怨,芦荻萧萧戍鼓愁。”
词语解释:戍边  拼音:shù biān
(1).驻守边疆。《尉缭子·兵令下》:“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军。” 唐 杜甫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宋 苏辙 《民政策下五》:“戍边之谋,始於 秦 汉 。” 丁玲 《杜晚香·这是什么地方》:“你们当年打过仗,有过功,现在在这里屯垦戍边。”
(2).充军边疆。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初,拟守边将帅守备不设,被贼侵入境内虏掠人民者,律戍边。”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义仆》:“有故巡抚某,贪吏也,以罪戍边,使其僕 李七 往来贩玉。” 郭沫若 《司马迁发愤》:“ 乌氏倮 本是遣到 长城 去戍边的穷光蛋,因为他会做生意……他便成了富豪。”
词语解释:戍角  拼音:shù jiǎo
边防驻军的号角声。 前蜀 毛文锡 《甘州遍》词:“萧萧颯颯,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清 阎尔梅 《大同览胜》诗:“坳堞严关戍角丛, 秦 过万里扼当中。”
词语解释:戍客  拼音:shù kè
离乡守边的人。《尉缭子·攻权》:“远堡未入,戍客未归,则虽有人无人矣。” 唐 长孙佐辅 《关山月》诗:“凄凄还切切,戍客多离别。” 明 王世贞 《水石斋中小池鸳鸯忽去其雌曹生子念命余作孤鸳篇》:“去似妖娼归北里,留如戍客滞 辽西 。”
词语解释:戍卒  拼音:shù zú
戍守边疆的士兵。 宋 苏轼 《策断二》:“今 河 西之戍卒,惟患其多,而莫之适用。” 清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謫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於戍卒宜。”
词语解释:戍兵  拼音:shù bīng
戍守边疆的士兵。 前蜀 韦庄 《悯耕者》诗:“如今暴骨多於土,犹点乡兵作戍兵。” 宋 曾巩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臣尝议今之兵,以谓西北之宜,在择将帅;东南之备,在益戍兵。” 清 查慎行 《随猎归途》诗:“官马散随黄犊卧,戍兵秋较老农閒。”
词语解释:戍人  拼音:shù rén
古代守边官兵的通称。《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赵简子 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 北齐 颜之推 《从周入齐夜度砥柱》诗:“马色迷关吏,鸡鸣起戍人。” 唐 马戴 《别灵武令狐校书》诗:“雁池戎马饮,鵰帐戍人过。”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先生知其情,即致书吾父,出十题而遣余暂归,喜同戍人得赦。”
词语解释:戍城  拼音:shù chéng
边城。《逸周书·大匡》:“滞不转留,戍城不留。” 朱右曾 校释:“戍城,边城。” 宋 范仲淹 《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过 马岭镇 ,四望族落,皆镇之属 羗 。而戍城之中,有夫子庙貌。”
词语解释:戍烟  拼音:shù yān
边塞守军的炊烟。 唐 刘长卿 《平蕃曲》之二:“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戍烟生不见,村竖老犹纯。”
词语解释:戍旗  拼音:shù qí
边防军的旗帜。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三:“登城望亭隧,翩翩飞戍旗。” 唐 赵嘏 《歙州道中仆逃》诗:“莫遣穷归不知处,秋山重叠戍旗多。” 清 查慎行 《入古北口》诗:“雉堞连云军角壮,虎牙凭险戍旗閒。”
词语解释:戍火  拼音:shù huǒ
戍卒在驻地所燃之火。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千艘蹙浪, 兰津 之戍火宵明;万里惊尘, 梅岭 之人烟昼断。”
词语解释:戍垒  拼音:shù lěi
犹戍堡。 清 顾炎武 《太平》诗:“云拥白龙来戍垒,日随青盖落 江 津。”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身向云山》词:“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参见“ 戍堡 ”。
词语解释:戍堡  拼音:shù pù
边防驻军的营垒、城堡。 清 周亮工 《初闻徙信寄白门罗星子等》诗:“一带黄云迷戍堡,半生明月梦 秦淮 。”
词语解释:戍役  拼音:shù yì
(1).戍边的军士。《诗·小雅·采薇序》:“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 唐 李端 《奉送宋中丞使河源》诗:“ 东周 遣戍役,才子欲离羣。”
(2).戍守边疆。《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诸流民及戍役者多从之。太守 弓钦 遣兵讨之,不胜。”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而推至於戍役之人,亦劳之以‘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则先王之政,即人之心,莫大於此也。”
词语解释:戍鼙  拼音:shù pí
犹戍鼓。 清 邢昉 《琵琶亭下作》诗:“享子萧条亦可怜,琵琶声絶戍鼙连。”参见“ 戍鼓 ”。
词语解释:戍鼓  拼音:shù gǔ
边防驻军的鼓声。 南朝 梁 刘孝绰 《夕逗繁昌浦》诗:“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謳。” 唐 杜甫 《月夜忆舍弟》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明 刘基 《彭泽阻风》诗:“尘埃漠漠城笳怨,芦荻萧萧戍鼓愁。”
词语解释:戍守  拼音:shù shǒu
驻守,守卫。 宋 曾巩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数十年间,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明史·戚继光传》:“又置輜重营随其后,而以南兵为选锋,入卫兵主策应,本镇兵专戍守。” 叶圣陶 《登赐儿山》:“从修筑了 长城 那时候想起,戍守 长城 的兵士,进出 长城 的行旅,历代以来不知有多少人。”
词语解释:戍夫  拼音:shù fū
戍守边关的人。 明 何景明 《垓下行》:“ 咸阳 原上失 秦 鹿,戍夫入 关 竞驰逐。”
词语解释:戍屋  拼音:shù wū
戍卒所居的屋舍。 宋 林景熙 《括城》诗:“落日渔舟吹远笛,断烟戍屋带荒城。”
词语解释:戍妇  拼音:shù fù
戍卒的妻子。 清 洪瀛 《乌夜啼》诗:“城头乌啼霜月下,戍妇依母蠕寒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因想此时国家用兵,出戍的人必多;出戍的人多了,戍妇自然也多。”
词语解释:戍堡  拼音:shù pù
边防驻军的营垒、城堡。 清 周亮工 《初闻徙信寄白门罗星子等》诗:“一带黄云迷戍堡,半生明月梦 秦淮 。”
词语解释:戍栅  拼音:shù shān
防御敌人的木栅。 元 袁桷 袁裒 《东湖联句》:“戍栅依樟密,官堤砌石平。”
词语解释:戍歌  拼音:shù gē
戍卒所唱的歌。 唐 张说 《幽州新作》诗:“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
词语解释:戍旌  拼音:shù jīng
戍旗。
词语解释:戍备  拼音:shù bèi
戍边备 胡 。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词语解释:戍士  拼音:shù shì
戍守边疆的兵士。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北风凄劲,戍士秋怀,把臂宣骄,亦自哀激。”
词语解释:戍口  拼音:shù kǒu
犹关口。 唐 李涉 《竹枝词》:“ 下牢 戍口初相问, 无义滩 头剩别离。”
词语解释:戍傜
兵役及劳役
词语解释:戍籍  拼音:shù jí
戍边吏卒的户籍。《明史·李东阳传》:“ 李东阳 ,字 宾之 , 茶陵 人,以戍籍居京师。”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商丘 侯 司徒 恂 、司成 恪 家世戍籍。幼时太常公命之曰:‘尔勿以我为贵,吾戍籍也,尔不力於学,将为卒伍矣。’”
词语解释:戍海  拼音:shù hǎi
戍守海疆。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嘉靖三丑状元》:“至三十一年癸丑科,状元为 陈谨 , 福建 闽县 人,以中允丁忧归,忤其乡戍海之卒,被众聚殴而死。”
词语解释:戍漕  拼音:shù cáo
水运边防军需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偃 盛言 朔方 地肥饶,外阻 河 , 蒙恬 城之以逐 匈奴 ,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 胡 之本也。” 汉 桓宽 《盐铁论·诛秦》:“於是下詔令,减戍漕,宽徭役。初虽劳苦,卒获其庆。”
词语解释:戍督  拼音:shù dū
古代防守一地的军事长官。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废文吏而顓戍督,行旅有谁何之囏。”
词语解释:戍徭  拼音:shù yáo
戍役和劳役。傜,同“ 徭 ”。《史记·李斯列传》:“赋敛愈重,戍傜无已。”
词语解释:戍副  拼音:shù fù
古代驻守一地长官的副职。《周书·卢辩传》:“四平前后左右府、七命州列曹参军,戍副,五命郡丞。”
词语解释:戍主  拼音:shù zhǔ
古代驻守一地的长官。《宋书·谢晦传》:“至 安陆 延头 ,为戍主 光顺之 所执。 顺之 , 晦 故吏也。”《周书·卢辩传》:“正六命州治中,六命郡丞,户不满五百以下县令,戍主,正六命州呼药。”
词语解释:戍卫  拼音:shù wèi
守卫,防守。《晋书·忠王尚之传》:“西藩滨接荒餘,寇虏无常,兵止数千,不足戍衞,无復可分彻者。”
词语解释:戍转  拼音:shù zhuǎn
军事运输。《史记·西南夷列传》:“当是时, 巴 蜀 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饟。”
词语解释:戍陀罗  拼音:shù tuó luó
古 印度 四种姓之一。属第四级,没有任何权利,仅从事“低贱”、“卑微”的劳动,或为高级种姓服役。其实际地位无异于奴隶。也称首陀罗。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戍陀罗,输句反。旧言首陀。谓田农宦学者也。此等四族国之大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穡。”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四曰戍陀罗,旧云首陀,为农民及奴身勤稼穡者。”
词语解释:戍逻  拼音:shù luó
(1).戍守、巡逻边境的兵士。《晋书·羊祜传》:“於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餘顷,大获其利。”《梁书·王僧辩传》:“於是缘 江 戍逻,望风请服。”《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减戍逻之半,用以垦田八百餘顷。”
(2).边防驻军的城堡。《北齐书·斛律金传》:“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餘所。”《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设监牧,畜牛马,军城戍逻,万里相望。”
词语解释:戍罚作  拼音:shù fá zuò
汉 代遣送边地服役的刑罚。 汉 卫宏 《汉旧仪》卷下:“男为戍罚作,女为復作,皆一岁。”
词语解释:戍台  拼音:shù tái
烽火台。 清 卓尔堪 《天门山》诗:“览胜高仙观,防 江 密戍臺。”
词语解释:戍所  拼音:shù suǒ
官员谪戍所住的地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陆沉两公》:“时 沉继山 司马从戍所起壐丞,同舟诣闕,两人懽若兄弟。”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洪亮吉》:“ 赵君 送至 广宁门 外,握手黯然,而君神气自若。将抵戍所,某将军妄测圣意,奏请俟君至,毙以法。”
词语解释:戍御  拼音:shù yù
防守御敌。 汉 桓宽 《盐铁论·轻重》:“中国困於繇赋,边民苦於戍御。”
词语解释:戍将  拼音:shù jiāng
戍守边境的将领。《南齐书·武帝纪》:“缘 淮 戍将,久处边劳,三元行始,宜沾恩庆。”《新五代史·晋高祖纪》:“ 义成军 乱,杀戍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白奉进 。甲寅,戍将奉国指挥使 马万 执 符彦饶 归于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