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首字词组
慧剑慧目慧火慧人慧士慧听慧齿慧骨
慧眼慧照慧黠慧根慧悟慧泉慧艳慧秀
慧日慧心慧巧慧给慧捷慧雅慧然慧箓
慧命慧业慧智慧侠慧典慧空禅院慧眼独具慧观
慧刀慧云慧月慧业文人慧业才人慧星慧警慧美
慧性慧门慧明慧丽慧叶慧觉慧辨慧藏
慧灯慧炬慧种慧义慧利慧雨慧鉴 
慧光慧水慧烛慧德慧圣慧镜慧解 
慧力慧海慧质慧寂慧俊慧颖慧语 

词语解释:慧剑  拼音:huì jiàn
佛教语。谓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语本《维摩经·菩萨行品》:“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不是三生应判与,直须慧剑断邪思。”《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今日你命光发露,透出你的智慧,还不趁势利用你本来具足的慧剑,斩断你的邪魔吗?”
词语解释:慧眼  拼音:huì yǎn
(1).佛教语。五眼之一。指二乘的智慧之目。亦泛指能照见实相的智慧。《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他国》:“尝闻佛説,知诸法空,体诸法性,是则以慧眼观法身也。” 明 唐顺之 《赠庵中老僧》诗:“业浄六根成慧眼,身无一物寄茅庵。”参见“ 五眼 ”。
(2).敏锐的眼力。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此诗人慧眼,善於取题处。”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阿韩传》:“而 韩 能於风尘中独具慧眼,女侠也。”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 熊庆来 慧眼认 罗庚 , 华罗庚 睿目认 景润 。”
(3).美丽的眼睛。《花月痕》第八回:“只是人家宅眷,无心邂逅,消受他慧眼频频垂盼,已算是我 荷生 此生艳福。” 方荣杲 《题〈红薇感旧记〉诗》:“能将慧眼看才子,慷慨悲歌慰寂寥。” 赵大年 《公主的女儿》十一:“她第一次发现这孩子也长着端庄的额头,英俊的慧眼,高高的鼻梁。”
词语解释:五眼  拼音:wǔ yǎn
佛教语。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所见为肉眼,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大智度论》卷三三:“菩萨摩訶萨欲得五眼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藴终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唐 独孤及 《观世音菩萨等身绣像赞》:“五眼周视,四魔怖慑。”
词语解释:慧日  拼音:huì rì
(1).佛教语。指普照一切的法慧、佛慧。《法华经·普门品》:“无垢清浄光,慧日破诸闇。”《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荫法云於真际,则火宅晨凉;曜慧日於康衢,则重昏夜晓。” 李善 注引 刘蚪 曰:“菩萨圆浄,照均明两,故曰慧日。”
(2).指佛 释迦牟尼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自慧日潜暉,传灯寂照,外道蚁聚,异学蜂飞。”
词语解释:慧命  拼音:huì mìng
(1).指弘传的佛法。佛教以智慧为法身的寿命,智慧夭,则法身亡,故云慧命。 宋 张商英 《护法论》:“如斯人也,使之侍君,则佞其君,絶佛种性,断佛慧命。” 清 钱谦益 《毛子晋六十寿序》:“吾友 萧伯玉 、 范质公 议藏《大藏》方册, 子晋 誓愿荷担,续佛慧命。皮纸骨笔,不遑恤也。”
(2).引申指人的智慧所注。 清 周亮工 《书陈石门再游燕台诗后》:“过数日又復袖去,盖恐僕患难中匆匆遗失,断人慧命, 石门 之意何深歟!”
(3).僧人的尊称。 唐 道宣 《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下座称上座为尊者,上座尊下座为慧命。”
词语解释:慧刀  拼音:huì dāo
佛教语。谓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 唐 慧宣 《秋日游东山寺寻殊昙二法师》诗:“慧刀幸已逢,疑网於焉析。” 宋 范成大 《晁子西寄诗谢酒词意悲甚次韵解之》:“慧刀儻未割,会且欣禪牀。”参见“ 慧剑 ”。
词语解释:慧剑  拼音:huì jiàn
佛教语。谓能斩断一切烦恼的智慧。语本《维摩经·菩萨行品》:“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不是三生应判与,直须慧剑断邪思。”《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今日你命光发露,透出你的智慧,还不趁势利用你本来具足的慧剑,斩断你的邪魔吗?”
词语解释:慧性  拼音:huì xìng
(1).佛教谓智慧之性。 唐 刘禹锡 《谒柱山会禅师》诗:“色身岂吾寳,慧性非形碍。”
(2).聪明的气质。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歛慧性及驯心,騫頳翼与青羽。”慧性,一本作“惠性”。 清 唐孙华 《英孙》诗:“假令慧性应青晴,会见英声起弱冠。”
词语解释:慧灯  拼音:huì dēng
佛教语。犹慧炬。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溪鸟投慧灯,山蝉饱甘露。” 元 萨都剌 《灯草》诗:“慧灯莫与羣迷染,正性何愁尘境遮。”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不知风相,那知地水火相。”参见“ 慧炬 ”。
词语解释:慧炬  拼音:huì jù
佛教语。谓无幽不照的智慧。《涅槃经》卷二一:“汝於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矩,能为照障。” 南朝 梁 萧子良 《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奏鸣凤於天歌,下清羣籟;腾烛龙於慧炬,俯镜重昏。”
词语解释:慧光  拼音:huì guāng
佛教语。谓能使一切明澈,破除黑暗的智慧之光。《无量寿经》卷下:“慧光明浄,超踰日月。” 宋 苏轼 《谢观音晴文》:“慧光照临,阴沴消復。”
词语解释:慧力  拼音:huì lì
佛教语。五力之一。谓观悟苦、集、灭、道四谛,达到解脱之力。亦泛指智慧之力。见《杂阿含经》卷二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案达罗国》:“ 陈那菩萨 者,佛去世后,承风染衣,智愿广大,慧力深固。” 唐 皇甫曾 《题普门上人房》诗:“慧力堪传教,禪功久伏魔。”
词语解释:慧目  拼音:huì mù
(1).佛教语。谓能悉知众生心想及过去、未来等的佛眼。《楞严经》卷二:“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浄。”`2.泛指洞察一切的锐利眼光。《人民文学》1977年第2期:“美哉我总理,豪眉復慧目。”参见“ 佛眼 ”。
词语解释:佛眼  拼音:fó yǎn
(1).佛经所说五眼之一。佛为觉者,觉者之眼称佛眼。谓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无量寿经》卷下:“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宋 苏轼 《赠杜介》诗:“何人识此志,佛眼自照瞭。” 宋 苏辙 《书金刚经后》之二:“经言 如来 有五眼……以慧眼转物,以法眼遍物,佛眼也。”
(2).喻指以慈悲为怀、宽以待人者之眼。
词语解释:慧照  拼音:huì zhào
佛教语。犹慧炬。 清 黄景仁 《僧伽塔》诗:“岂其慧照有明灭,和合四大功难兼。”亦指慧光照彻。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生天上,慧照天人。”参见“ 慧炬 ”。
词语解释:慧炬  拼音:huì jù
佛教语。谓无幽不照的智慧。《涅槃经》卷二一:“汝於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矩,能为照障。” 南朝 梁 萧子良 《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奏鸣凤於天歌,下清羣籟;腾烛龙於慧炬,俯镜重昏。”
词语解释:慧心  拼音:huì xīn
(1).聪慧的心思。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器不假妙瞽而良,籥不因慧心而调。”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此公慧心妙舌, 坡公 后一人而已。”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但是‘文士’别有慧心,那里会给我便宜呢。”
(2).佛教语。谓心体空明而能达观真理。 唐 拾得 《诗》之六:“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词语解释:慧业  拼音:huì yè
佛教语。指智慧的业缘。《维摩经·菩萨品》:“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门,起於慧业。”《太平广记》卷一一四引《法苑珠林·释僧护》:“ 高齐 时,有释 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愿造丈八石像。” 清 侯方域 《与槁木大师书》:“夫慧业之与贪业虽稍不同,其为业一也。” 清 龚自珍 《人月圆》词:“甘心费尽,三生慧业,万古才华。”
词语解释:慧云  拼音:huì yún
佛教语。智慧之云,喻佛法若大云覆被一切众生。《法华经·药草喻品》:“慧云含润,电光晃耀。”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因兹阐慧云,欲使心尘伏。”
词语解释:慧门  拼音:huì mén
佛教语。谓进入智慧的法门。 南朝 梁简文帝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慧门深邃,入之者固希;法海波澜,汎之者未易。”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足蹈慧门,学通龙藏。”
词语解释:慧炬  拼音:huì jù
佛教语。谓无幽不照的智慧。《涅槃经》卷二一:“汝於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矩,能为照障。” 南朝 梁 萧子良 《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奏鸣凤於天歌,下清羣籟;腾烛龙於慧炬,俯镜重昏。”
词语解释:慧水  拼音:huì shuǐ
佛教语。谓智慧如水,能洗涤一切烦恼污垢。 南朝 梁 萧统 《谢赉敕制旨〈大集经〉讲疏启》:“甘露入顶,慧水灌心。”
词语解释:慧海  拼音:huì hǎi
佛教语。谓佛的智慧深广如海。 南朝 梁 萧统 《开善寺法会》诗:“法轮明暗室,慧海度慈航。”
词语解释:慧火  拼音:huì huǒ
佛教语。谓能烧去一切烦恼的智慧。 唐 刘禹锡 《赠别君素上人》诗引:“高揭慧火,巧鎔恶见,广疎便门,旁束邪径。”
词语解释:慧黠  拼音:huì xiá
机智灵巧。《北史·后妃传下·齐后主冯淑妃》:“ 冯淑妃 名 小怜 ……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 唐 裴铏 《传奇·孙恪》:“此猿是贫道为沙弥时所养, 开元 中,有天使 高力士 经过此,怜其慧黠,以束帛易之。” 明 方孝孺 《黄霸》:“ 王猛 慧黠小才,非有絶人之智,超世之量。”《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平素憨厚的 尚师傅 ,这回慧黠地眨眨眼睛。”
词语解释:慧巧  拼音:huì qiǎo
聪明灵巧。《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文实 ﹞生来心思慧巧,做着便能,学着便会。”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创新理者为圣哲,创新术者为慧巧,创新益者为明智。”
词语解释:慧智  拼音:huì zhì
聪慧机智。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二》:“ 姚恭靖 广孝 ……以慧智翊赞靖难,动极公阶。”
词语解释:慧月  拼音:huì yuè
佛教谓能破除众生烦恼(又称热恼)的智慧。月光清凉,故以为喻。 明 唐顺之 《游嵩山少林寺》诗:“慧月秋逾彻,泥珠夕更鲜。”
词语解释:慧明  拼音:huì míng
聪明。 唐 元稹 《祭亡友文》:“滔滔众人,没没名利,材不称官,老不识事……石顽慧明,亦有何贵!”
词语解释:慧种
优良的天赋秉性
词语解释:慧烛  拼音:huì zhú
佛教语。犹慧炬。 唐 黄滔 《莆山灵岩寺碑铭》:“慧烛九枝而吐燄,慈云五色以垂阴。”参见“ 慧炬 ”。
词语解释:慧炬  拼音:huì jù
佛教语。谓无幽不照的智慧。《涅槃经》卷二一:“汝於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矩,能为照障。” 南朝 梁 萧子良 《与南郡太守刘景蕤书》:“逝将烛昏霾於慧炬,拯沦溺於法桥。”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奏鸣凤於天歌,下清羣籟;腾烛龙於慧炬,俯镜重昏。”
词语解释:慧质  拼音:huì zhì
聪颖的天资。 蒋光慈 《鸭绿江上》:“我俩念的书是一样的……可是 云姑 的慧质总比我聪明些,有时她竟帮助我许多呢。”
词语解释:慧人  拼音:huì rén
聪敏的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任 家姊妹,逢能文之客,必歌此四章,不落一字,亦慧人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卿慧人也,何未解此?”
词语解释:慧根  拼音:huì gēn
(1).佛教语。五根之一。破惑证真为慧;慧能生道,故曰慧根。多指能信入佛法的根机。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四:“於法观达,目之为根,慧能生道,故名慧根。”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清 龚自珍 《长相思》词引:“同年生 冯晋渔 ,少具慧根而不信经典。”参见“ 五根 ”。
(2).聪明的天资。 刘坚 《“强盗”的女儿》:“有一次他居然当着我的面对五太太夸奖我:‘这娃有个慧根啊!’”
词语解释:五根  拼音:wǔ gēn
(1).佛教谓能生一切善法的五种根本法。即信根(信奉佛法),精进根(勤修善法),念根(忆念正法),定根(使心不散),慧根(思维真理)。《俱舍论》卷三:“於清浄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南朝 梁元帝 《与萧谘议等书》:“必须五根之信,以信为首;六度之檀,以檀为上。”
(2).佛教谓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俱舍论》卷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 明 杨慎 《艺林伐山·譬喻经》:“五根之祸,剧於毒龙。五根如箭,意想如弓。”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官有五根,物有五尘,故知而有异。” 刘大白 《心印》诗:“这不是你不能,这是你五根的不灵。”
词语解释:慧给
聪敏而有口才
词语解释:慧侠
有才华,有胆略
词语解释:慧业文人  拼音:huì yè wén rén
《宋书·谢灵运传》:“太守 孟顗 事佛精恳,而为 灵运 所轻,尝谓 顗 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顗 深恨此言。”后以“慧业文人”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序》:“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囈。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扫眉才子,慧业文人,时节因缘,不得不为延津之合矣。”亦作“ 慧业才人 ”。 刘师培 《文说》:“别有慧业才人,创造险语,鬼斧默运,奇句自矜。”
词语解释:慧丽  拼音:huì lì
聪明秀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九郎》:“君旷无偶,前言表妹,慧丽多谋,必能分忧。”
词语解释:慧义  拼音:huì yì
佛教语。谓佛法的义谛。《无量寿经》卷上:“愍念众生,问此慧义。”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慧义比琼瑶,薰染犹兰菊。”
词语解释:慧德  拼音:huì dé
聪明有德行。《红楼梦》第七八回:“姊娣悉慕媖嫻,嫗媪咸仰慧德。”
词语解释:慧寂  拼音:huì jì
佛教谓智慧和禅定。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薛西原墓志铭》:“读 老子 及 瞿曇氏 书,得其虚静、慧寂之説,不逆於心。”
词语解释:慧士  拼音:huì shì
聪明的人。 汉 刘向 《说苑·政理》:“慧士可与辨物,智士可与辨无方,圣人可与辨神明。”
词语解释:慧悟  拼音:huì wù
聪明颖悟。《晋书·慕容儁载记》:“﹝ 献怀 ﹞聪敏慧悟,机思若流。” 宋 曾巩 《赠第八皇子制》:“皇第八子某,秀拔慧悟,天质异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克昌》:“及教以读,慧悟倍於畴曩。” 叶圣陶 《线下·孤独》:“幼时的娇笑和慧悟,固然能使我们沉入陶醉的境界,觉得全部领略了人生的真趣。”
词语解释:慧捷  拼音:huì jié
聪明敏捷。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四:“多遗釵珥之属,殿上观之为笑乐,有慧捷者,重负而归,亦有徒手无一物者。”
词语解释:慧典  拼音:huì diǎn
指佛经。 南朝 梁 沉约 《为齐竟陵王解讲疏》:“弟子 萧子良 ,涤盥烦襟,栖情正业,肃萃僧英,敬敷慧典,密藏奥文,云开雨散。”
词语解释:慧业才人  拼音:huì yè cái rén
见“ 慧业文人 ”。
词语解释:慧业文人  拼音:huì yè wén rén
《宋书·谢灵运传》:“太守 孟顗 事佛精恳,而为 灵运 所轻,尝谓 顗 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顗 深恨此言。”后以“慧业文人”指有文学天才并与文字结为业缘的人。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序》:“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囈。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扫眉才子,慧业文人,时节因缘,不得不为延津之合矣。”亦作“ 慧业才人 ”。 刘师培 《文说》:“别有慧业才人,创造险语,鬼斧默运,奇句自矜。”
词语解释:慧叶  拼音:huì yè
即贝叶。指佛经。 清 于颖 《丁酉秋客长干访友苍师次壁间韵》:“慧叶分 灵鷲 ,真乘化毒龙。”
词语解释:慧利  拼音:huì lì
聪明伶俐。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林邑国 进白鸚鵡,慧利之性,特异常者。”《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众见其举止温柔,言词慧利,信且悦之。” 清 赵执信 《海鸥小谱·南柯子序》:“性尤慧利,工於应对。”
词语解释:慧圣  拼音:huì shèng
聪颖精明。《淮南子·墬形训》:“中央四达,风气之所通,雨露之所会也。其人……慧圣而好治。”
词语解释:慧俊  拼音:huì jùn
聪颖俊美。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李香 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婉转,调笑无双。”
词语解释:慧听  拼音:huì tīng
称人听觉的敬词。《红楼梦》第七八回:“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
词语解释:慧泉  拼音:huì quán
又称 慧山泉 、 惠山泉 。在 江苏省 无锡市 惠山 白石坞 下,有上中下三池,水清味醇,用以酿酒,称慧泉酒。 唐 陆羽 称之为天下第二泉, 元 赵孟頫 书“天下第二泉”五字镌石上。
词语解释:慧雅  拼音:huì yǎ
聪明雅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薛慰娘》:“室内一女子,年十六七,仪容慧雅。”
词语解释:慧空禅院  拼音:huì kōng chán yuàn
褒禅山寺名。例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词语解释:慧星  拼音:huì xīng
即彗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 正德 初,慧星扫文昌。臺官曰:应在内阁。”
词语解释:慧觉  拼音:huì jué
佛教语。谓能自觉觉人的大智慧。《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 刘孝绰 《栖隐寺碑》:“公卿贵仕,贤哲伟人,莫不严视招提,归仰慧觉,欲使法灯永传,胜因长久。”
词语解释:慧雨  拼音:huì yǔ
佛教语。谓佛菩萨普济众生,如雨之润泽万物。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广信侯书》:“闻慧雨滂流,喜跃充遍,徒挹悬河,无伸承稟。” 南朝 陈 徐陵 《丹阳上庸路碑》:“慧雨方霤,禪枝独春。”《再生缘》第六四回:“香花散玉登民岸,慧雨垂天度世人。”
词语解释:慧镜  拼音:huì jìng
亦作“ 慧鉴 ”。 佛教语。谓智慧能照物如镜,故称。《中阿含经》卷五四:“云何比丘,圣智慧镜。”《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伏乞世尊,特开慧镜,朗鉴卑情。” 宋 范仲淹 《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倘非世尊以六通万行,圆通慧鉴之圣,则无以至此。”
词语解释:慧颖  拼音:huì yǐng
聪明颖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世言 李氏 姿色不甚丽,性慧颖能迎合人主意,以此幸于 章宗 。” 明 袁宗道 《巡抚福建右副都御史傅野司公墓志铭》:“公丰神美秀,性甚慧颖。”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四章:“余倾听其言,心念世寧有如此慧颖者。”
词语解释:慧齿  拼音:huì chǐ
机灵的口齿。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蔡文姬 灵之慧齿,辱跡穹庐。”
词语解释:慧艳  拼音:huì yàn
聪明美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艷。”
词语解释:慧然  拼音:huì rán
清醒貌。《素问·八正神明论》:“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 王冰 注:“慧然,谓清爽也。” 汉 徐干 《中论·考伪》:“情志慧然,不觉疾之已深也。”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证篇》:“四支不用,心慧然若无病。”
词语解释:慧眼独具  拼音:huì yǎn dú jù
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
词语解释:慧警  拼音:huì jǐng
聪明机警。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画船纪艳》:“叟见其性情慧警,教以作诗之旨。”
词语解释:慧辨  拼音:huì biàn
(1).识见。 唐 李翱 《答韩侍郎书》:“苟以为贤则不要前人相知相识,逢便见机巧,有慧辨,故身虽否塞,而所进达者不为少矣。”
(2).狡黠善辨。 明 唐顺之 《吏部郎中林东城墓志铭》:“吾友 东城 林君 ,古所谓敦行君子也,纷华盛丽耳目之好一不腻乎其外,獧巧慧辨机智之习一不鉤乎其心。”
词语解释:慧鉴  拼音:huì jiàn
见“ 慧镜 ”。
词语解释:慧镜  拼音:huì jìng
亦作“ 慧鉴 ”。 佛教语。谓智慧能照物如镜,故称。《中阿含经》卷五四:“云何比丘,圣智慧镜。”《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伏乞世尊,特开慧镜,朗鉴卑情。” 宋 范仲淹 《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序:“倘非世尊以六通万行,圆通慧鉴之圣,则无以至此。”
词语解释:慧解  拼音:huì jiě
(1).佛教语。谓智慧颖悟。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释慧远》:“ 远 藉慧解於前因,发胜心於旷劫。” 章炳麟 《定复仇之是非》:“抑人类者,其巨雀无明之遗卵歟?无明故,背慧解而生横计;横计虽妄,举世不以为非。”
(2).指聪明解事。 宋 洪迈 《夷坚乙志·侠妇人》:“为买一妾,不知何许人也,性慧解,有姿色。”
词语解释:慧语  拼音:huì yǔ
犹妙语。 明 程羽文 《鸳鸯牒》:“ 步非烟 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復何疑。”
词语解释:慧骨  拼音:huì gǔ
聪颖的气质。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五章:“ 静子 慧骨天生,一时无两。”
词语解释:慧秀  拼音:huì xiù
聪明。 侯生 《哀江南》:“启文化於三千一百餘年以前,划 扬子江 一千二百餘里之流域,物产丰富,人民慧秀,为 支那 各省之冠者,非我 江 南耶!”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慧秀孤标,好女子也。”
词语解释:慧箓
指佛门。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我 佛印 看得 琴操 旧隶玄门, 子瞻 夙登慧籙。”
词语解释:慧观  拼音:huì guān
佛教语。智慧妙观。 晋 慧远 《明报应论》:“生若遗尘,起灭一化,此则慧观之所入,智忍之所游也。”
词语解释:慧美  拼音:huì měi
聪明美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 卢公 生一女,生而能言,长益慧美,父母最钟爱之。”
词语解释:慧藏  拼音:huì cáng
佛教经典分经、律、论三部分,是为三藏,亦称慧藏。亦特指其中的论藏。 南朝 梁简文帝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四种围陀,在家必习;三品慧藏,入道弥通。”参见“ 三藏 ”。
词语解释:三藏  拼音:sān zàng
梵文意译。佛教经典的总称。分经、律、论三部分。经,总说根本教义;律,记述戒规威仪;论,阐明经义。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 唐 玄奘 称 唐三藏 。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义隐三藏之外,事非二乘所窥。”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於席。”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三一章:“他近几年来持律极严,更加精研经、论,想在生前做一个三藏具足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