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末字词组
赴愬告愬讼愬肤受之愬谮愬辨愬泣愬奸愬
愬愬自愬谗愬肤愬伸愬流愬号愬 
上愬诬愬陈愬冒愬辞愬控愬叩愬 

词语解释:赴愬  拼音:fù shuò
奔走求告;上诉。《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 唐 皮日休 《忧赋》:“民之胥怨,无所赴愬。” 清 冯桂芬 《潘绂庭京卿五十寿序》:“官吏徵敛横暴,小民颠连困苦,无所赴愬状,侃侃正辞,声色惊座。”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一:“於是居民特开会议,议决以代表一千人赴愬於巡抚衙门。”
词语解释:愬愬  拼音:shuò shuò
恐惧貌。《易·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陆德明 释文:“愬愬,山革反。 子夏 传云:恐惧貌。 何休 注《公羊传》云:惊愕也。”
词语解释:上愬  拼音:shàng shuò
见“ 上诉 ”。
词语解释:上诉  拼音:shàng sù
(1).谓向神祇、君王或官府诉说冤情。《文选·班固〈东都赋〉》:“下民号而上诉,上帝怀而降鉴,乃致命乎圣皇。”《后汉书·班固传》作“上愬”。 唐 杜甫 《杜鹃行》:“口乾垂血转迫促,似欲上诉於苍穹。” 宋 韩琦 《北岳谢雪文》:“守臣慙政之缺,察民无罪,輒遣属吏走祠下,合众心之所忧,上诉於神。” 清 赵翼 《檐曝杂记·黔中倮俗》:“有事控於本官,本官或判不公,负冤者惟私向老土官墓上痛哭,虽有流官辖土司,不敢上诉也。”
(2).法律名词。诉讼当事人不服法院第一审的判决或裁定,而按法律规定程序向上一级的法院申诉。 魏金枝 《任璋元和三个地主》:“怎么办呢?有的朋友说:‘岂有此理,索性到 金华 上诉去!’” 谢觉哉 《缠讼》:“要知道,‘不服上诉’,是审判不当的救济法子。”
词语解释:告愬  拼音:gào shuò
见“ 告诉 ”。
词语解释:告诉  拼音:gào sù
亦作“ 告愬 ”。
(1).向上申诉。《管子·任法》:“贱人以服约卑敬悲色,告愬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吕氏春秋·振乱》:“世主恣行,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愬。”《汉书·成帝纪》:“刑罚不中,众冤失职,趋闕告诉者不絶。”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欲奉詔奔驰,则 刘 病日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唐 元稹 《与史馆韩侍郎书》:“ 逢 每寃其父之名不在於史,将欲抱所寃诣京师,告诉於司史氏。”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无可归咎,无可告诉,不得不悵望於天。”
(2).告知;对人说明。《史记·龟策列传》:“王有德义,故来告诉。” 宋 杨万里 《景灵宫闻子规》诗:“今年未有子规声,忽向宫中树上鸣,告诉落花春不管,裴回晓月恨难平。”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把这要替的情由,告愬他们得知。”《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宋金 将入赘船上,及得病之由,备细告诉了一遍。”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四章:“有一个想不到的好消息,我本来不打算告诉你们,好保持个突然性。”按,告知义今读轻声。
(3).特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控告犯罪人及其罪行,并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编第七章:“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
词语解释:自愬  拼音:zì shuò
见“ 自诉 ”。
词语解释:自诉  拼音:zì sù
亦作“ 自愬 ”。
(1).自己诉说。《后汉书·独行传·王忳》:“妾不得白日自诉,每夜陈寃,客輒眠不见应,不胜感恚,故杀之。”《新五代史·唐庄宗纪上》:“ 克用 上表自诉,其辞慢侮,天子为之引咎,优詔答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赵普 ﹞密奏:‘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因备言 昭宪 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清史稿·广略贝勒褚英传》:“ 褚英 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乃坐咀呪,幽禁。”
(2).法律名词。法律规定的自诉案件的被害人或监护人,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直接向法院提起的刑事诉讼。
词语解释:诬愬  拼音:wū shuò
见“ 诬诉 ”。
词语解释:诬诉  拼音:wū sù
亦作“ 诬愬 ”。 诬告。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四》:“公卿议以 延寿 前既无状,又诬诉典法大臣,欲以解罪,狡猾不道。”《宋史·儒林传七·程迥》:“ 贵溪 民伪作 吴渐 名,诬愬县令 石邦彦 。 迥 言匿名书不当受,转运使不谓然,遂兴大狱,瘐死者十有四人。” 清 梅曾亮 《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 姚石甫 以 臺湾道 创 英 夷,受诬诉,事白出狱。”
词语解释:讼愬  拼音:sòng shuò
见“ 讼诉 ”。
词语解释:讼诉  拼音:sòng sù
亦作“ 讼愬 ”。 诉讼。《宋书·良吏传·江秉之》:“政事繁扰,讼诉殷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攻人主之长短,諫諍之徒也;訐羣臣之得失,讼诉之类也。” 宋 真德秀 《知泉州日谕州县官僚》:“而豪民巨室,有所讼愬,志在求胜,不吝挥金。”
词语解释:谗愬  拼音:chán shuò
谗毁,诽谤。《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橈众枉,勉彊以从王事则反见憎毒谗愬。”《周书·萧大圜传》:“ 大圜 以世多故,恐谗愬生焉,乃屏絶人事。”《北史·贺拔岳传》:“﹝ 岳 ﹞私谓其兄 胜 曰:‘ 丑奴 足为勍敌,若 岳 往无功,罪责立至;假令克定,恐谗愬生焉。’”
词语解释:陈愬  拼音:chén shuò
见“ 陈诉 ”。
词语解释:陈诉  拼音:chén sù
亦作“ 陈愬 ”。陈述诉说。《陈书·沉炯传》:“奏讫,其夜 炯 梦见有宫禁之所,兵卫甚严, 炯 便以情事陈诉。”《西游记》第十三回:“ 伯钦 把三口儿的梦话,对 三藏 陈诉一遍, 三藏 也喜。”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春》:“ 景皇 即位,諭明年春日当復增三座。 宛平坊 民相率陈愬,乃以时花充用。”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们有什么委屈都去向 李四妈 陈诉, 李四妈 便马上督促 李四爷 去帮忙。”
词语解释:肤受之愬  拼音:fū shòu zhī shuò
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论语·颜渊》:“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邢昺 疏:“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譖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 朱熹 集注:“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汉书·谷永传》:“﹝将军﹞不听浸润之譖,不食肤受之愬。” 颜师古 注:“肤受,谓初入皮肤至骨髓,言其深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你想外国人又不是 包龙图 ,况且又不懂 中国 话,自然中了他的肤受之愬了。”亦作“ 肤受之诉 ”、“ 肤受之言 ”。《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伏见前太尉西曹掾 蒋遵 ,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纳肤受之诉,遂致禁錮,世以是为严。”《后汉书·儒林传上·张法滕冯等传论》:“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唐 韩愈 《送齐皞下第序》:“肤受之诉不行於君,巧言之诬不起於人矣。”《旧唐书·房玄龄传》:“逆耳之諫必听,肤受之诉斯絶。”亦省作“ 肤受 ”。《晋书·刘毅和峤等传论》:“ 刘毅 一遇宽容, 任 和 两遭肤受。”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初, 多逊 与 赵韩王 睚眦, 太宗 践祚,每召对即倾之,上以肤受,颇惑之。”
词语解释:肤愬  拼音:fū shuò
亦作“ 肤诉 ”。 “肤受之愬”的略语。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公主·驸马受制》:“公主悲忿不欲生,次辰奔诉於母妃,不知 盈女 已先入肤愬,增饰诸秽语,母妃怒甚,拒不许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江陵震主》:“上倚醉拔剑断其总角,羣竖肤诉於 冯保 , 保 奏之慈圣。”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下:“丁未春,﹝ 吴嘉宾 ﹞以惑於肤愬陷狱,齟齬者深其文,蓄怒者又復下石,竟至谴戍军臺,惜哉!”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放告》:“是非执法公断,不得殉情姑纵,如原告理短,加倍重惩,则奸恶不敢轻试,而刁徒肤愬自然敛跡。”参见“ 肤受之愬 ”。
词语解释:肤受之愬  拼音:fū shòu zhī shuò
指谗言。肤受,谓浮泛不实,或谓利害切身。《论语·颜渊》:“浸润之譖,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邢昺 疏:“皮肤受尘,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譖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罪也。” 朱熹 集注:“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汉书·谷永传》:“﹝将军﹞不听浸润之譖,不食肤受之愬。” 颜师古 注:“肤受,谓初入皮肤至骨髓,言其深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回:“你想外国人又不是 包龙图 ,况且又不懂 中国 话,自然中了他的肤受之愬了。”亦作“ 肤受之诉 ”、“ 肤受之言 ”。《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伏见前太尉西曹掾 蒋遵 ,清亮忠孝,学通古今,陛下纳肤受之诉,遂致禁錮,世以是为严。”《后汉书·儒林传上·张法滕冯等传论》:“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而景风之赏未甄,肤受之言互及。” 唐 韩愈 《送齐皞下第序》:“肤受之诉不行於君,巧言之诬不起於人矣。”《旧唐书·房玄龄传》:“逆耳之諫必听,肤受之诉斯絶。”亦省作“ 肤受 ”。《晋书·刘毅和峤等传论》:“ 刘毅 一遇宽容, 任 和 两遭肤受。”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初, 多逊 与 赵韩王 睚眦, 太宗 践祚,每召对即倾之,上以肤受,颇惑之。”
词语解释:冒愬  拼音:mào shuò
顶着;不顾。愬,通“ 遡 ”。《陈书·高祖纪下》:“冒愬风尘,驰骋师旅。”
词语解释:谮愬  拼音:zèn shuò
亦作“ 譖诉 ”。 谗毁攻讦。《逸周书·谥法》:“譖诉不行曰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胜》:“譖愬其羣臣,刼惑其君。” 宋 何坦 《西畴老人常言·原治》:“ 汉武 初年,独任宰相,致 田蚡 之专恣擅权;厥后偏信諍臣,致 严 、 朱 、 吾丘 、 主父 诸人交私诸侯,潜藴譖诉,故曰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臣哭夏》:“ 严介溪 交通内臣,譖愬已入圣心久矣。”
词语解释:伸愬  拼音:shēn shuò
见“ 伸诉 ”。
词语解释:伸诉  拼音:shēn sù
亦作“ 伸愬 ”。
(1).向上级官员说明情由,请求裁处。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三:“盖转运司於本州为所部官吏,虽常伸愬,不敢取必。”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二折:“鬭打相争、人命等事,都来我根前伸诉。”
(2).说明苦衷或委屈。《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行修 伸诉离恨,一把抱住不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代兄弟在方伯跟前,伸诉伸诉,求方伯好歹代我説几句好话。” 巴金 《新生·四月十七日》:“这里面有思念,有爱慕,有回忆,有眼泪,有伸诉,有安慰。”
词语解释:辞愬  拼音:cí shuò
见“ 辞诉 ”。
词语解释:辞诉  拼音:cí sù
亦作“ 辞愬 ”。
(1).诉讼。《宋书·徐湛之传》:“时尚书令 何尚之 以 湛之 国戚,任遇隆重,欲以朝政推之。凡诸辞诉,一不料省。”
(2).谓借故推辞。 唐 赵璘 《因话录·宫》:“上后谓次对官曰:‘ 韦温 ,朕每欲用之,皆辞诉,又安用 韦温 ?’” 宋 苏辙 《论京畿保甲冬教等事状》:“惟有冬教一月之法,三路以被边之故,民习为常,不敢辞愬。”
词语解释:辨愬  拼音:biàn shuò
见“ 辨诉 ”。
词语解释:辨诉  拼音:biàn sù
亦作“ 辨愬 ”。 申辩上诉。辨,通“ 辩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玄玄子 ﹞又是个无根蒂的,没个亲戚朋友与他辨诉一纸状纸,活活的顶罪罢了。”《明史·顾佐传》:“ 居正 等六人辨愬。帝怒,并诸为吏者悉戍之。”
词语解释:流愬  拼音:liú shuò
犹诬陷。《荀子·致仕》:“凡流言、流説、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杨倞 注:“流者,无根源之谓;愬,譖也。”
词语解释:控愬  拼音:kòng shuò
见“ 控诉 ”。
词语解释:控诉  拼音:kòng sù
亦作“ 控愬 ”。
(1).申诉;陈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百姓喁喁,无所控诉,咎尽在 辅 。” 宋 王安石 《乞罢政事第三表》:“伏望皇帝陛下……俯从控愬,实允询谋。”《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情疏鱼雁杳,空教我有情难控诉。” 梁启超 《俄罗斯革命之影响》二:“一八二五年, 尼古剌第一 即位,行絶对严酷之专制政治,有‘铁沙’之名,人民益颠沛无所控愬。”
(2).向有关的人或部门告发;向公众申诉自己受害事实。《元典章·刑部十五·越诉》:“人民词讼之剧,多有不候本路归结,越经省府按察司控诉。” 明 王廷相 《送丰洲蔡先生巡抚山东序》:“夫吏据乎势者也,民制於势者也,势之所在,无往不压,虽强梁者不敢於控愬,而况衰弱之民乎?” 清 薛福成 《上曾侯相书》:“凡州县被民控愬者,大率多以门丁为辞,则其横可得而知也。” 巴金 《〈家〉后记》:“对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我再一次提出我的控诉。”
词语解释:泣愬  拼音:qì shuò
见“ 泣诉 ”。
词语解释:泣诉  拼音:qì sù
亦作“ 泣愬 ”。 流泪诉说;哭着控诉。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十:“ 明皇 时,番胡入见,伶人讥其貌,不能堪,相与泣诉於上前。”《东周列国志》第六一回:“ 献公 使教其嬖妾,嬖妾不率教, 师曹 鞭之十下,妾泣愬於 献公 。” 徐特立 《致张敬尧的公开信》:“ 特立 于七月内因事返乡,四邻父老咸来泣诉。”
词语解释:号愬  拼音:hào shuò
见“ 号诉 ”。
词语解释:号诉  拼音:hào sù
亦作“ 号愬 ”。哭诉。《新唐书·儒学传下·禇无量》:“庐墓左,鹿犯所植松柏, 无量 号诉曰:‘山林不乏,忍犯吾塋树耶?’自是羣鹿驯扰,不復棖触, 无量 为终身不御其肉。” 宋 范仲淹 《范公墓志铭》:“ 延安 吏民百数,诣闕号诉,谓城当陷而存,民将殞而生,皆公之力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户部·江南白粮》:“小民敢与内臣抗乎,虽有号诉,九重万里,曾无为之上闻者,乞勅各部改正旧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鸮鸟》:“有 山西 二商,迎门号愬,盖有健骡四头,俱被抢掠,道远失业,不能归,哀求诸公为缓颊也。”
词语解释:叩愬  拼音:kòu shuò
犹申诉。愬,同“ 诉 ”。《资治通鉴·汉灵帝光和五年》:“闕庭悠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无所叩愬,故邑落相聚以叛戾,非有谋主僭号以图不轨。”
词语解释:奸愬  拼音:jiān shuò
谓进谗。《荀子·致士》:“如是,则姦言、姦説、姦事、姦谋、姦誉、姦愬莫之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