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愧怍 拼音:kuì zuò
惭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宋 曾巩 《又祭亡妻晁氏文》:“夙夜思惟,心颜愧怍。” 明 方孝孺 《与黄希范书》:“千里遣徒,贐以束帛,而缺然无以报,不胜愧怍。” 王蒙 《杂色》:“这是一首曾经叫他落泪的歌曲,落泪之后他又惶惶不安,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词语解释:愧色 拼音:kuì sè
羞愧的脸色。《庄子·让王》:“ 子贡 逡巡而有愧色。” 唐 李白 《纪南陵题五松山》诗:“ 桐宫 放 太甲 ,摄政无愧色。” 明 李东阳 《土室》诗:“古人戒屋漏,所贵无愧色。” 徐迟 《牡丹》:“年纪轻轻,她已能侧身于大艺术家的行列之中,而无愧色。”词语解释:愧死 拼音:kuì sǐ
极言羞愧。《西湖佳话·西泠韵迹》:“我堂堂男子,既富且贵,反因来迟,不能少申一报,非负心而何?日后冥中相见,岂不愧死!”《镜花缘》第十二回:“如此谦恭和蔼,可谓脱尽仕途习气。若令器小易盈,妄自尊大,那些骄傲俗吏看见,真要愧死!”词语解释:愧负 拼音:kuì fù
自愧逊色。 唐 罗隐 《谗书·序陆生东游》:“由是知余者弔余以色,不知者咥余以声,媿负徬徨,扑浣无所。” 宋 曾巩 《再与欧阳舍人书》:“ 巩 与 安石 友,相信甚至,自谓无媿负於古之人。”词语解释:愧心 拼音:kuì xīn
羞惭之心。《左传·昭公二十年》:“其祝史荐信,无愧心矣。”词语解释:愧辞 拼音:kuì cí
不真实的言辞。《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夫子之家事治,言於 晋国 无隐情,其祝史陈信於鬼神无愧辞。” 唐 白居易 《议文章》:“碑誄有虚美愧辞者,虽华虽丽,禁而絶之。”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噫!无实之誉,君子不以为荣;无实而誉人,君子谓之愧辞。”词语解释:愧耻 拼音:kuì chǐ
羞耻。《书·说命下》:“其心愧耻,若挞于市。” 唐 韩愈 《答窦秀才书》:“足下之能,足以自奋, 愈 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事愧耻而不敢答也。” 宋 苏辙 《〈孟子〉解》:“人之为不善也皆有愧耻不安之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惩淫》:“顷刻心下清醒,愧耻无以自容。”词语解释:愧汗 拼音:kuì hàn
(1).因羞愧而出的汗。 唐 李商隐 《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灵衣沾愧汗,仪马困阴兵。” 宋 苏轼 《答李方叔书》之十三:“故人见爱以德,不应更虚华粉饰,以重其不幸,承示諭,但有愧汗尔。”
(2).谓因羞愧而出汗。 元 袁桷 《络马图》诗:“属车效驾岂在力,愧汗絶足追奔尘。”词语解释:愧颜 拼音:kuì yán
犹害羞。《封神演义》第八十回:“你不知道进退,尚不愧颜!”词语解释:愧赧 拼音:kuì nǎn
因羞惭而面红耳赤。 唐 韩愈 《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赧。”《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孔明 曰:‘ 南阳 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词语解释:愧谢 拼音:kuì xiè
谓对他人给予的照顾感到惭愧,并示感谢。《宋书·谢晦传》:“ 晦 至 江陵 ,无它处分,唯愧谢 周超 而已。”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杜子春》:“﹝老人﹞握其手曰:‘君復如此,奇哉!吾将復济子几緡方可?’…… 子春 愧谢而已。”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友人疑其妖魅所惑,惊谓之曰:‘君未尝娶,何者为妻家,得无妄想耶?’ 虚中 遽若省悟,但唯唯愧谢而已。”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先生正色曰:‘这是我医人的方子……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是友愧谢。”词语解释:愧情 拼音:kuì qíng
羞惭的心情。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夫服药求汗,或有不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词语解释:愧惭
亦作“ 愧惭 ”。 惭愧。《韩诗外传》卷九:“ 田子 愧慙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东周列国志》第三一回:“ 惠公 方才晓得 穆姬 用情,愧惭无地。” 丁玲 《阿毛姑娘》第二章一:“她是非常愧惭,很悔从前不学好这针线。”词语解释:愧恨 拼音:kuì hèn
(1).惭愧怨恨。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光 心气怏怏,常有愧恨之色。”《晋书·王浑传》:“﹝ 王浑 ﹞意甚愧恨,有不平之色。”
(2).惭愧悔恨。《太平广记》卷二六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叶法善》:“其僧愧恨,赴海而死。”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余笑曰:‘罢是,则门户冷落,患復不亟尔。’ 达文 颇愧恨。”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 文清 愧恨地低下头,缓缓朝卧室走。”词语解释:愧恧 拼音:kuì nǜ
惭愧。《宋书·张畅传》:“ 道民 忝为城主,而损威延寇,其为愧恧,亦已深矣。”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让官表》:“是用夙宵愧恧,寤寐兢忧。” 清 郑燮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恐明与之,反多一番形迹,增一番愧恧。” 鲁迅 《彷徨·伤逝》:“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词语解释:愧服 拼音:kuì fú
(1).惭愧而心服。《新唐书·郑元璹传》:“ 元璹 随语折让,无所屈,徐乃数其背约, 突厥 愧服。”《宋史·程之邵传》:“使者愧服,辟 之邵 为属,听其所为。” 明 宋濂 《方愚庵墓版文》:“佐贰始虽倨慢,先生委诚待之,卒自愧服。”
(2).谓对人佩服,自愧不如。《新唐书·尉迟敬德传》:“帝尝问:‘夺矟与避矟孰难?’对曰:‘夺矟难。’试使与 齐王 戏,少选,王三失矟,遂大愧服。”词语解释:愧屈 拼音:kuì qū
羞愧而屈服。《宋史·道学传一·程颢》:“ 顥 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 安石 为之愧屈。” 明 唐顺之 《施推官墓志铭》:“为推官……諭酋,酋为之愧屈。”词语解释:愧叹 拼音:kuì tàn
谓自愧不如而叹服。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 西平王 ﹞至 崔氏 家问疾,且拜谢教训子女不至。姻族闻之,无不愧叹。”词语解释:愧悚 拼音:kuì sǒng
惭愧惶恐。 清 恽敬 《上曹俪笙侍郎书》:“附呈近作数首,聊以塞盛意,愧悚愧悚。”词语解释:愧戴 拼音:kuì dài
感谢。 唐 裴铏 《传奇·张无颇》:“寡人薄德,远邀大贤,盖缘爱女有疾,一心钟念。知君有神膏,倘或痊平,实所愧戴。”词语解释:愧咎 拼音:kuì jiù
惭愧而自责。《明史·弋谦传》:“朕於 谦 一时不能含容,未尝不自愧咎。”词语解释:愧栗 拼音:kuì lì
惭愧惶恐。 唐 韩愈 《燕河南府秀才》诗:“鄙夫忝县尹,愧慄难为情。”词语解释:愧缩 拼音:kuì suō
羞愧畏缩。《新唐书·韦处厚传》:“ 处厚 发十难誚其迂谬, 平叔 愧缩。” 宋 苏轼 《与蔡景繁书》之一:“又念以重罪废斥,不敢復自比数於士友间,但愧缩而已。”词语解释:愧笑 拼音:kuì xiào
犹耻笑。《后汉书·明帝纪》:“今 永平 之政,百姓怨结,而吏人求復,令人愧笑。”词语解释:愧悔 拼音:kuì huǐ
惭愧懊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闻吾此説,初大惊骇,其后寻愧悔焉。”《资治通鉴·隋文帝仁寿二年》:“今者自新之路永絶,愧悔之心莫见,岂不哀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逾年,生乡、会果捷,官翰林,投刺謁 范公 ,公愧悔不见。” 柳青 《狠透铁》:“他妈好歹没吱声,只是愧悔地笑着。”词语解释:愧腼 拼音:kuì miǎn
羞愧。 唐 苏颋 《代家君让侍中表》:“臣谬迁而不能扬职,公私愧靦,夙夜忧惶。”词语解释:愧畏 拼音:kuì wèi
惭愧和畏惧。语出《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南朝 梁 沉约 《弹王源》:“明目腆颜,曾无愧畏。” 唐 孙樵 《刻武侯碑阴》:“洎受社稷寄,擅刑赏柄,曾心不愧畏。”词语解释:愧荷 拼音:kuì hé
犹感荷。谓受惠承情而感愧不安。 唐 裴铏 《传奇·孙恪》:“﹝女﹞指青衣谓 恪 曰:‘少有所须,但告此辈。’ 恪 愧荷而已。” 宋 苏轼 《答孙志康书》:“故因循至今,遂辱专使,手书累幅,愧荷深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龙君执爵而向客曰:‘寡人所怜女,未有良匹,愿累先生,先生倘有意乎?’生离席愧荷,唯唯而已。”词语解释:愧辱 拼音:kuì rǔ
(1).羞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宋 王安石 《涓涓乳下子》诗:“古人思慰亲,愧辱寧在己。”《清史稿·爱新觉罗允禩传》:“皇考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
(2).指遭受羞辱。《史记·龟策列传》:“还徧九州,未尝愧辱,无所稽留。”词语解释:愧行 拼音:kuì xíng
傀行。谓行为怪异。《晏子春秋·问下二十》:“弟长乡里,不夸言,不愧行,君子也。” 吴则虞 集释引 苏舆 曰:“‘愧’、‘傀’形声竝近,疑叚字也。《周礼·大司乐》‘大傀异灾’ 郑 注:‘傀,犹怪也。’傀行,犹言‘怪行’矣。”词语解释:愧天作人
上愧对天理,下愧对人事词语解释:媿赧
因惭愧而面红耳赤词语解释:媿怍
惭愧词语解释:媿佩
对人佩服,自愧不如词语解释:媿色
惭愧的神色词语解释:媿切
使之深深地感到惭愧词语解释:愧丧 拼音:kuì sàng
羞惭沮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 和 始敛怒,起身去。 黄嫗 愧丧无色,辞欲归。”词语解释:愧佩 拼音:kuì pèi
谓对人钦佩,自愧不如。 唐 裴铏 《传奇·裴航》:“夫人后使 裊烟 持诗一章, 航 览之,空愧佩而已。”词语解释:愧勖 拼音:kuì xù
使知羞自勉。《新唐书·郑元璹传》:“ 译 事后母不谨, 隋文帝 尝赐《孝经》愧勗之。”词语解释:愧忿 拼音:kuì fèn
犹恼羞成怒。《宋史·何承矩传》:“ 承矩 条杀获以諭州民,或揭於市, 契丹 愧忿,故有此役。”词语解释:愧忏 拼音:kuì chàn
羞愧而忏悔。《晋书·艺术传·佛图澄》:“ 佐 始入, 澄 逆笑曰:‘昨夜尔与 法常 交车共説汝师邪?’ 佐 愕然愧懺。”词语解释:愧怯 拼音:kuì qiè
害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伍秋月》:“见生醒,颇自愧怯。” 萧平 《三月雪》:“ 小娟 的脸立刻红了,愧怯地吞吞吐吐地说:‘我跟着 刘大爷 来的。’”词语解释:愧怒 拼音:kuì nù
羞愧恼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生入,执子壻礼,伏拜甚恭。公愧怒,疑生儇薄。”词语解释:愧惜 拼音:kuì xī
羞惭,悲哀。《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公私篇》:“遂乃以顺民之资格,实行公天下之主义,簞食壶浆以迎来者,以靳为奴为隶于异姓异种之箝制之下而不自愧惜。”词语解释:愧沮 拼音:kuì jǔ
羞惭沮丧。《明史·张璁传》:“ 璁 见帝忽暴其短,颇愧沮。”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今渠已愧沮不敢出。”词语解释:愧懅 拼音:kuì jù
羞愧。 宋 司马光 《回状元第二第三先辈书》:“不以 光 之愚庸散贱,亲枉车骑……恐悚愧懅,於兹未怠。”词语解释:愧愤 拼音:kuì fèn
羞愧愤慨。《晋书·王敦传》:“臣每慷慨於遐远,愧愤於门宗。”《南史·萧宏传》:“ 宏 自 洛口 之败,常怀愧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 湘裙 愧愤,哭欲觅死,举家腾沸。” 刘揆一 《黄花岗之役》:“公闻 萍 、 瀏 、 醴 事败,击桌愧愤,寝食俱废。”词语解释:愧恻 拼音:kuì cè
羞惭忧伤。 宋 王安石 《与徐贤良书》:“自后日欲修问,而乃重烦手教,先加抚慰,重以愧惻也。”词语解释:愧感 拼音:kuì gǎn
感谢。《三国演义》第三七回:“老母在此,幸蒙慈念,不胜愧感。”词语解释:愧艴 拼音:kuì fú
羞惭恼怒。《新唐书·李景让传》:“ 景让 愧艴不能平,见宰相,自陈考深当代,即拜 西川 节度使。”词语解释:愧灼 拼音:kuì zhuó
谓因羞惭而脸上发烫。极言惭愧之意。 宋 苏轼 《答杨礼先书》之一:“厚貺狨皮、石砚、蜡烛,物意两重,不敢违命,但有愧灼。”词语解释:愧痛 拼音:kuì tòng
惭愧而痛心。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 曾文清 :(步到老人面前,愧痛地连叫着)爹,爹!我错了,我错了。”词语解释:愧疚 拼音:kuì jiù
惭愧而内疚。 叶圣陶 《病夫》:“但是迟疑了好久,那种愧疚的情绪渐渐淡薄了。” 公刘 《哀诗魂》诗:“我赶来 北京 看你,带着愧疚和惶怵。”词语解释:愧怕 拼音:kuì pà
羞惭害怕。 钱锺书 《围城》八:“假使 柔嘉 一病,真给 辛楣 猜着了-- 鸿渐 愧怕得遍身微汗。”词语解释:愧怼 拼音:kuì duì
惭愧悔恨。 续范亭 《偶感》诗:“一载光阴诚愧懟,将军变作老诗翁。”词语解释:愧愕 拼音:kuì è
羞惭惊愕。《晋书·贾充传》:“众以 荃 王妃,皆惊起而散。 充 甚愧愕,遣黄门将宫人扶去。”词语解释:愧惕 拼音:kuì tì
羞惭而知所戒惧。《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丁謐 画策,使 爽 白天子”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陈写至实。”《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方觉失刑,循揣再三,愧惕非一。” 宋 苏轼 《谢监司启》之一:“不图谦光,遽锡褒宠,感铭既切,愧惕并深。”词语解释:愧悔无地 拼音:kuì huǐ wú dì
羞惭悔恨得无地自容。《儿女英雄传》第八回:“ 安公子 听了这话,惭惶满面,説道:‘姑娘,你问到这里,我 安驥 诚惶诚恐,愧悔无地!’”词语解释:愧惧 拼音:kuì jù
惭愧恐惧。《南齐书·东南夷传》:“但所献轻陋,愧惧唯深。”《旧唐书·许圉师传》:“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 明 刘基 《谢恩表》:“臣窃自揆,何修而膺此,犬马微忱,惟增愧惧。”词语解释:愧恼 拼音:kuì nǎo
羞惭恼恨。 叶圣陶 《苦辛》:“我们那里知道新郎听了我们的笑声将触动终生不灭的伤痛,还将发生眼前新来的愧恼!”词语解释:愧厉 拼音:kuì lì
使有所愧而自勉之。《礼记·聘义》:“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饗食也,所以愧厉之也。”词语解释:愧惮 拼音:kuì dàn
羞惭畏惧。《旧唐书·徐有功传》:“遂使嚣谤满路,怨讟盈朝,浸以为常,殊无愧惮。”词语解释:愧惶 拼音:kuì huáng
羞惭不安。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特貺千金之币,礼当拜受,心则愧惶。” 陆诒 《慰问石牌外围守军》:“愈走到前线,我们愈感到愧惶!”词语解释:愧让 拼音:kuì ràng
犹逊色。 宋 穆修 《〈河东先生文集〉后序》:“如 韩 《元和圣德》、《平淮西》, 柳 《雅章》之类,皆辞严义密,製述如经,能崒然耸 唐 德於盛 汉 之表,蔑愧让者,非先生之文则谁歟?” 清 刘大櫆 《渔溪巴君墓志铭》:“其后,以己意为文,已与曩从塾师学习者无纤毫愧让。”词语解释:愧羞 拼音:kuì xiū
羞辱;羞惭。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不料奸人疑臣杀害 裴度 ,妄有告论,尘黷圣聪,愧羞天地。” 宋 范仲淹 《让枢密表》:“二年于兹,一功未立,屡叨进改,深负愧羞。”词语解释:愧窘 拼音:kuì jiǒng
惭愧为难。 叶圣陶 《招魂》:“不知道为什么这几句话倒使 胡君 感到了愧窘。”词语解释:愧悦 拼音:kuì yuè
羞愧而悦服。《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 师 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 陈雍州 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胡三省 注:“ 司马师 承父懿之后,大臣未附,引咎责躬,所以愧服天下之心而固其权耳。”词语解释:愧栗
惭愧惶恐。 唐 韩愈 《燕河南府秀才》诗:“鄙夫忝县尹,愧慄难为情。”词语解释:愧切 拼音:kuì qiē
使之深深感到惭愧。《新唐书·长孙顺德传》:“俄以受賕为有司劾发,帝曰:‘ 顺德 元勋外戚,爵隆位厚至矣。若令观古今自鉴,有以益国家者,朕与共府库,何至以贪冒闻乎?’因赐帛数十媿切之。”词语解释:愧避 拼音:kuì bì
因羞愧而回避。 唐 李朝威 《柳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媿避,幸一闻焉。”词语解释:愧佩 拼音:kuì pèi
对人佩服,自愧不如。 南朝 陈 徐陵 《移齐文》:“便闻庆捷,媿佩良深。”一本作“ 愧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