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多感 拼音:duō gǎn
(1).谓易伤感;多感触。 唐 徐魁 《闲游赋》:“伤孤雁之失伴,怀哀鵠之离羣;何物类之多感,□□逸而心广。” 唐 杜牧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诗:“闻君亦多感,何处依阑干?” 宋 陆游 《浪迹》诗:“山川惨淡秋多感,灯火青荧夜少眠。” 元 郝经 《癸酉闰六月十三日夜病中闻笛》诗:“怨曲人多感,离肠恨易生。”
(2).犹多谢。《水浒传》第四一回:“自从刺配 江州 ,经过之时,多感 晁头领 并众豪杰苦苦相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多感,多感!一样的同窗,也该记念着我的冷静。”词语解释:百感 拼音:bǎi gǎn
种种感慨。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悽惻。” 宋 梅尧臣 《新霜感》诗:“一念百感生,欲问天苍苍。” 明 刘基 《题王起宗御史〈江山烟靄图〉》诗:“羈旅伤心缘百感,可堪回首忆吾庐。” 鲁迅 《亥年残秋偶作》诗:“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词语解释:有感 拼音:yǒu gǎn
有感触;有感受。 宋 梅尧臣 《河阳秋夕梦与永叔游嵩》诗:“揽衣方有感,还喜问来音。”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磵香父子遗诗》:“先 磵翁 殁,以诸生终,未竟所学,同人咸深惜之。记所见二章,如《梅雨有感》云:‘移榻向窗下,神意殊弗适。’”词语解释:万感 拼音:wàn gǎn
种种感触。例如:万感交集。词语解释:相感 拼音:xiāng gǎn
相互感应。《易·繫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楚辞·九章·悲回风》:“声有隐而相感兮,物有纯而不可为。”《汉书·蒯通传》:“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说郛》卷十三引 宋 晁说之 《晁氏客语》:“人心动时言语相感。”词语解释:应感 拼音:yìng gǎn
(1).谓交相感应。《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晋 陆机 《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惟忠孝之气直上清虚,如矢中的,於是始知古忠臣孝子与造化呼吸应感者,殆以是也。”
(2).特指天人感应。 北魏 张渊 《观象赋》序:“寻其应感之符,测乎冥通之数,天人之际,可见明矣。”词语解释:怀感 拼音:huái gǎn
心怀感激。《后汉书·刘平传》:“政有恩惠,百姓怀感,人或增貲就赋,或减年从役。”《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 凤 往解之……於是争者怀感,投兵谢罪。”词语解释:悲感 拼音:bēi gǎn
悲痛伤感。《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 李夫人 不已……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 唐 王昌龄 《箜篌引》:“草木悲感声颼飀,僕本 东山 为国忧。”《红楼梦》第九五回:“ 贾母 、 王夫人 怎忍便离,无奈国家制度,只得下来,又不敢啼哭,惟有心内悲感。” 郁达夫 《采石矶》三:“心里的一种悲感,竟同江潮似的涌了起来。”词语解释:伤感 拼音:shāng gǎn
因感触而悲伤。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色如桃花》:“ 侯夫人 一日自经於栋下,臂悬锦囊,中有文,左右取以进,帝反覆伤感。” 宋 柳永 《满江红》词:“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秋公 见牡丹茂盛如初,伤感不已。”《红楼梦》第二六回:“‘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 黛玉 ﹞越想越伤感起来。” 巴金 《家》十五:“我想了两句诗:‘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你想,这情景怎不叫人伤感!”词语解释:无感 拼音:wú gǎn
无憾。感,“ 憾 ”的古字。《逸周书·大戒》:“使众之道,抚之以惠,内姓无感,外姓无讁。” 孔晁 注:“感,古憾字。”
不为情感所动;没有感触。《文选·嵇康〈养生论〉》:“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张铣 注:“无感,谓哀乐不能在怀也。”《晋书·王坦之传》:“﹝ 坦之 ﹞著《废庄论》曰:‘……夫独构之唱,唱虚而莫和;无感之作,义偏而用寡。’”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躑躅不敢言。”词语解释:深感 拼音:shēn gǎn
深深感到。例如:深感遗憾。词语解释:交感 拼音:jiāo gǎn
(1).相互感应。 唐 韩愈 《祭董相公文》:“五气叙行,万汇顺成,交感旁畅,圣贤以生。” 宋 苏辙 《南郊贺表》:“神人交感,德泽旁周。”《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见了寻常人却与我亲近的,便是从交感上生出来的爱心。”
(2).指性交。《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此后恍恍惚惚,合眼就梦见 吴氏 来与他交感。”词语解释:心感 拼音:xīn gǎn
(1).谓人心感化。 唐 白居易 《王泽流人心感策》:“泽流心感,而天下不太平者,未之有也。”
(2).心里感动,感激。 元 范康 《竹叶舟》楔子:“累蒙书召,小生非不心感,但是我萤窗雪案,辛苦多年,自谓功名唾手可拾,岂知累科下第,惶恐难归,以此拜访无颜。”《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张姑娘 又把 十三妹 的形容举止并定亲以前怎样先私下问他许多的话都倾心吐胆的告诉了婆婆。 安太太 更是心感。”词语解释:孝感 拼音:xiào gǎn
旧谓孝行的感应。《晋书·王祥传》:“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 祥 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復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幙,復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北史·孝行传·王颁》:“﹝ 颁 ﹞夜中睡,梦有人授药,比寤而疮不痛。时人以为孝感。”《宋史·孝义传·易延庆》:“ 延庆 居丧摧毁,庐於墓侧,手植松柏数百本,旦出守墓,夕归侍母。紫芝生於墓之西北,数年又生玉芝十八茎。本州将表其事, 延庆 恳辞。或画其芝来京师,朝士多为诗赋,称其孝感。”词语解释:怨感 拼音:yuàn gǎn
哀怨感人。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李可及 进《叹百年曲》,声词怨感,听之莫不泪下。” 宋 张先 《汉宫春》词:“愁来只得殢酒,酒薄愁浓。《长门》怨感,恨无金买赋 临卭 。”词语解释:知感 拼音:zhī gǎn
知恩感德。《南史·顾越传》:“二宫恩遇,有异凡流,木石知感,犬马识养,臣独何人,敢忘报德。”《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承蒙相公夫人抬举,人非木石,岂不知感?”《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这一门亲,蒙老哥亲家相爱,我做兄弟的知感不尽。”词语解释:情感 拼音:qíng gǎn
(1).心情感动。 汉 王粲 《柳赋》:“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人情感于旧物,心惆悵以增虑。”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金兰之分,义深情感,是以献其乃怀,布之朝听。”
(2).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且念亲各尔分析,情感復结,悲嘆而已。” 唐 白居易 《庭槐》诗:“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二章:“但是这种情感也以对英雄的景仰居多。”词语解释:永感 拼音:yǒng gǎn
谓父母双亡,终生感伤。旧时应试或入仕,填写履历,父母双亡者,即书永感项下。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悯予小子,奄绍丕愆,哀号永感,五情糜溃。”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咸淳七年同年小录》:“每人之下载本贯某州县、曾祖某、祖某、父某、年若干岁、某月某日某时生,或具庆下、或永感下,略如今制。”参阅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词语解释:玄感 拼音:xuán gǎn
冥冥中的感应、感觉。《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风云玄感,蔚为帝师。” 李周翰 注:“《易》云:‘云从龙,风从虎。’此深感应也。玄,深;蔚,盛也。”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六:“玄感非象识,谁能测沉冥?” 章炳麟 《感旧》诗:“风云有玄感,人伦知景附。”词语解释:霜露感 拼音:shuāng lù gǎn
见“ 霜露之感 ”。
词语解释:霜露之感 拼音:shuāng lù zhī gǎn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郑玄 注:“非其寒之谓,谓悽愴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后因以“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妃先以《采蘩》之诚奉于上,故能助霜露之感,荐于九庙。”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亦省作“ 霜露感 ”。 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诗:“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先畴旧德忆京尘,眷念清门下士贫。二十餘年霜露感,《麦舟》重到 浦 南新。”词语解释:诚感 拼音:chéng gǎn
谓精诚感动神祇,因而出现奇迹。《晋书·束晳传》:“ 太康 中,郡界大旱, 晳 为邑人请雨,三日而雨注,众谓 晳 诚感,为作歌。”《南史·刘歊传》:“母每疾病,梦 歊 进药,及翌日转有间効,其诚感如此。” 唐 孙逖 《太子右庶子王公神道碑》:“公克葬之日,雷雨顿歇於通衢;反虞之际,灵芝或生於灵寝。神明昭格,姻族嗟称,此又孝妻孝子之诚感也。”词语解释:灵感 拼音:líng gǎn
(1).神灵的感应;神异的灵应。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以法师智遗人我,识洞幽明,思假妙因,冀通灵感。”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四折:“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甚么灵感在那里?”《说岳全传》第六九回:“你既为神,岂无灵感?难道 岳 家不应报仇的么?”
(2).指神灵。《四游记·唐三藏收妖过通天河》:“敝处 通天河 ,有一灵感,每岁要一男一女祭奉。”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华夷一统》:“ 靖 所请重修 西岳庙 ,听支军前银两,专遣幕官一员督修。仍勑赐灵感扁额。”
(3).犹灵验。《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蛇子遂得入江。--今有庙在 新建 吴城 ,甚是灵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孝女》:“山顶娘娘最灵感,应之如响。”
(4).指感觉敏锐。《西游记》第四九回:“我的儿,你真个有些灵感,怎么就晓得我是半路出家的?” 茅盾 《色盲》三:“又一个是温柔的,理性的,灵感的,知道如何来爱你,那么,你怎样办呢?”
(5).在文艺,科技活动中,由于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或创造能力。 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那种发作大约也就是所谓‘灵感’(inspiration)吧?” 茅盾 《无题》一:“你爱它们那式样灵巧,花彩合于艺术--艺术味罢,你说看着会引起你的艺术的灵感。” 臧克家 《京华练笔三十年》:“生活枯竭,灵感不来,虽然有诗,但好的不多。”
(6).突然之间得到的启发,敏悟。 老舍 《四世同堂》八五:“由 钱诗人 的话里,他得到一些灵感--干下去,干下去,只要干下去,他就能更明白自己与世界。”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她想到第二天八点半才获得了灵感:打个背包悄悄溜掉。”词语解释:幽感 拼音:yōu gǎn
(1).微妙的感应。《南史·臧焘传》:“古先哲王莫不致肃恭之诚心,尽严崇乎祖考,然后能流淳化於四海,通幽感於神明。” 唐 张九龄 《月夜闻雁》诗:“空声两相应,幽感一何深。”
(2).深沉的感慨。 清 黄景仁 《把酒》诗:“把酒意如何?深宵幽感多。”词语解释:同感 拼音:tóng gǎn
(1).同受感动。 汉 王充 《论衡·顺鼓》:“假令一人击鼓,将耐令社与 秦王 同感。”
(2).指同样的感想或感受。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大概明敏的读者,所得必当更多于我,而且由读时所产生的诧异或同感,照见自己的姿态的罢?” 巴金 《春》五:“ 觉新 只在声音里听到了一点点寂寞和忧郁,这就引起了他的同感。”词语解释:通感 拼音:tōng gǎn
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李晓 《继续操练》:“要是你准头太差,点错分类,效果也许更好,内行看了会说你是高手,懂通感什么的。” 祖慰 《婚配概率·凳子上的实验心理学》:“他还能使你产生由视觉转为触觉的通感。”词语解释:追感 拼音:zhuī gǎn
回忆往事而感触。《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 永平 中, 显宗 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於 南宫 云臺 。”《北史·恩幸传·赵脩》:“ 脩 死后,领军 于劲 犹追感旧意,经恤其家。” 明 方孝孺 《与讷斋先生书》:“日月遄迈,追感何穷。”词语解释:随感 拼音:suí gǎn
(1).随时产生的一些感受。 冰心 《漫谈散文》:“我自己不善于写长文章,而往往又有些随感,不吐不快,这时拿起笔来,把涌溢的情思,自由地挥洒倾泻在纸上,就往往写成一篇不拘于格律声韵的短小散文。”
(2).称反映这些感受的文章的体裁。 阿英 《小品文谈》:“这一期的小品,是以‘随感’为主的, 鲁迅 的《热风》可作代表。”词语解释:冥感 拼音:míng gǎn
谓至诚而感通神灵。《晋书·孝友传·刘殷》:“ 刘殷 至孝冥感,兼才识超公,此人终当远达。”《百喻经·得金鼠狼喻》:“寻时金鼠变为毒蛇,此人深思,寧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心至冥感,还化为金。”《宋史·乐志十三》:“风云自冥感,嘉会翼飞天。”词语解释:至感 拼音:zhì gǎn
(1).极诚挚的情感。《南史·梁纪上·武帝》:“公永言惟孝,至感通神。”《宋史·乐志十》:“至感祥开,洪辉物覩。”
(2).书信及公文中常语。极感激。如:是所至感。词语解释:动感 拼音:dòng gǎn
指绘画、雕刻、文艺作品中的形象等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塑像极富~。词语解释:神感 拼音:shén gǎn
(1).神灵感应。 唐 许敬宗 《贺洪州庆云见表》:“自非工侔造化,道格上玄,光含六幽,恩流四海,安能致兹神感,式彰灵貺,玄黄间起,朱紫相辉,千载合符,如斯之盛也!”
(2).心神感应。《文选·张华〈励志诗〉》:“ 养由 矫矢,兽号于林。 蒲卢 縈缴,神感飞禽。” 李善 注:“ 蒲且子 见双鳬过之,其不被弋者亦下,故言感也。”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臣闻上古之政,因循自然。虚己委诚,而信顺之道应;神感心通,而天下之理得。” 唐 孟郊 《赠别殷山人说〈易〉后归幽墅》诗:“秋月吐白夜,凉风韵清源,旁道忽已远,神感寂不喧。”词语解释:凄感 拼音:qī gǎn
悲愤感伤。 晋 傅亮 《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故老掩涕,三军悽感。瞻拜之日,愤慨交集。”
凄恻感慨。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 畀太原 举家读之,莫不凄感万状。”词语解释:愁感 拼音:chóu gǎn
犹愁思。 宋 曾巩 《送刘医博》诗:“小人久病如愁感,每嘆地僻无良医。”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二:“他始终又引起我另一方面的愁感。”词语解释:乐感 拼音:yuè gǎn
指人在创作、演奏、欣赏等音乐活动时因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产生的感觉和知觉。有时也专指对音乐的高低,强弱等特性的听辨能力词语解释:默感 拼音:mò gǎn
暗中感受。 许地山 《缀网劳蛛》:“就是不懂音乐的人,一听了她的话语,也能得着许多默感。”词语解释:观感 拼音:guān gǎn
(1).看到事物以后所产生的印象和感想。语出《易·咸》:“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论语·八佾》“天将以夫子为木鐸” 宋 朱熹 集注:“封人一见夫子而遽以是称之,其所得於观感之间者深矣。” 清 方苞 《读二南》:“録此二诗,而被化之先后,疆略之广轮,观感之浅深,一一可辨矣。” 沙汀 《记贺龙》二三:“为要打开深夜的沉寂,停了一会,我问起他对于目前大局的观感。”
(2).观看而引起感动。《朱子语类》卷二三:“先之以明德,则有固有之心者必观感而化。” 明 刘基 《杭州路重修府治记》:“使斯民观感而化,以不负斯堂而无忝乎名楼之义。”《清史稿·礼志六》:“俾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词语解释:睿感 拼音:ruì gǎn
指皇帝圣明的感应。 唐 李峤 《为司农卿宗晋卿进赤嘴山鹊表》:“自非睿感潜通,禎符显应,岂能殊祥毕凑,异物咸臻?”词语解释:衔感 拼音:xián gǎn
心怀感激。《晋书·张骏传》:“休宠振赫,万里怀戴,嘉命显至,衔感屏营。”《文选·江淹〈别赋〉》:“方衔感於一剑,非买价於泉里。” 李善 注:“言衔感恩遇,故効命於一劒。” 明 张居正 《答中元高相公书》之三:“存殁衔感,言不能喻。” 镜花缘 《第十回》:“虽死九泉,亦必衔感。”词语解释:潜感 拼音:qián gǎn
谓无形的感应。 晋 郭璞 《磁石》:“磁石吸铁,瑇瑁取芥,气有潜感,数亦冥会。” 宋 苏辙 《中秋夜八绝》之二:“暗添珠百倍,潜感兔多生。” 宋 岳珂 《桯史·冰清古琴》:“腹有铭,称 晋陵子 题,铭曰:‘……雪夜敲冰,霜天击磬,阴阳潜感,臧否前镜。’”词语解释:哀感 拼音:āi gǎn
(1).谓悲伤感动他人。 晋 张华 《元皇后哀策文》:“孰云不怀,哀感万夫。”《南史·刘杳传》:“﹝ 刘杳 ﹞十三丁父忧,每哭,哀感行路。”
(2).悲伤的感情。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丧家朔望,哀感弥深。” 唐 韩愈 《宪宗崩慰诸道疏》:“伏惟攀慕永痛,哀感难胜。” 叶圣陶 《线下集·潘先生在难中》:“生离死别的哀感涌上心头。”词语解释:私感 拼音:sī gǎn
内心感激。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侍中拜袭封表》:“仰閲旧章,俯增私感。”词语解释:可感 拼音:kě gǎn
(1).令人感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这 柳 苏 两位,不避患难,终始相依,更为可感。”
(2).感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他方纔劝戒我一番话,就是自家父兄,也不过如此,真是令人可感。”词语解释:痛感 拼音:tòng gǎn
(1).深切地感动。《晋书·温峤传》:“ 约 ( 祖约 ) 峻 ( 苏峻 )凶逆无道……骨肉生离,痛感天地,人心齐一,咸皆切齿。”
(2).深切地感觉到。 毛泽东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我现在还痛感有周密研究 中国 事情和国际事情的必要。” 郭沫若 《沸羹集·无题》:“仿佛二三十岁时的心境和现在的并没有怎么两样……一样的有时是好胜自负,有时又痛感到自己的空虚。”
(3).痛苦的感觉。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截然两个世界两个社会的人聚在一块,精神上的接触,发生种种的痛感。”词语解释:微感 拼音:wēi gǎn
暗中触动;自隐微处感动。《史记·张仪列传》:“使人微感 张仪 曰:‘子始与 苏秦 善,今 秦 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 宋 苏轼 《颍大夫庙》诗:“人情难强回,天性可微感。”词语解释:欢感 拼音:huān gǎn
欢乐与感伤。《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利害繽纷以交错,欢感循环而相求。”词语解释:遥感 拼音:yáo gǎn
使用空间运载工具和现代化的电子、光学仪器,探测和识别远距离研究对象的技术。 高晓声 《觅》五:“他既没有‘测窖仪’,又没有遥感设备;现代化的一切工具,一切知识,一切条件他都不具备。”词语解释:珍感 拼音:zhēn gǎn
对他人赠物表示感谢之词。 宋 苏轼 《答周开祖书》:“惠及海味,珍感。来人遽还,未有以报,但愧怍无穷。” 宋 苏轼 《与范子功书》:“团茶及匣子香药夹等已领,珍感,珍感。”词语解释:忧感 拼音:yōu gǎn
忧愁感伤。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超 忧感积日,殆至委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县北有 女观山 ,昔有思妇,夫官于 蜀 ,屡愆秋期,登此山絶望,忧感而死。”词语解释:善感 拼音:shàn gǎn
容易伤感。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死》:“这判决使善感的朋友们下泪。”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亲》:“他就象他的父亲善感易变,而且总倾向于忧郁。”词语解释:感感 拼音:gǎn gǎn
感激。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书》之三:“小儿往循已数日矣,贱累闰月初可到此,新居旦夕毕工,承问及,感感不已。”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团圆》:“外者多蒙赐柴炭,感感在心。正要到府拜谢,不想年兄相招,所以不果。”词语解释:实感 拼音:shí gǎn
实际感受。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序》:“神话里的天和地,根本上便不是人类幻想的结果,而是记录着真实的古代人的苦斗的经过,以及他们的心灵上所印染的可能的争斗的实感与其他一切的人生印象的。” 万迪鹤 《没有准备》:“这时候除了一种恐怖的实感之外,他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单纯而又模糊的希望,就是快些把这个事件结束了吧。” 巴金 《重来马赛》:“在我的另一个短篇《不幸的人》里,叙述故事的人在旅馆中眺望日落、描绘广场上穷音乐师拉小提琴的情景,就是根据我自己的实感写的。”词语解释:性感 拼音:xìng gǎn
谓富有性的诱惑力。 徐迟 《牡丹》三:“她是富有激情的,一举一动饱和着官能的感觉,是性感的,有血有肉的。”词语解释:欣感 拼音:xīn gǎn
欣喜感激。 唐 韩愈 《贺太阳不亏状》:“欣感之诚,实倍常品。” 宋 苏轼 《贺蒋发运启》:“某窜流已久,衰病相仍,方称庆之未皇,忽移书之见及,欣感之幸,笔舌难宣。” 邹韬奋 《萍踪寄语》一:“谬误之处,倘蒙指教,不胜欣感。”词语解释:触感 拼音:chù gǎn
因接触而引起反应。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九锺》:“九钟将鸣,凌霜乃落,气之相应,触感而作。”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序》:“夫 韩婴 作《传》,聿兴触感之情; 匡鼎 説《诗》,颇适解颐之趣。”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夫文字之见,随所触感,各肖其性识才学以出,其浅深高下不同之致,奚啻九级之臺乎?”词语解释:饭感 拼音:fàn gǎn
谓因孝养母亲而感动上天。典出《南史·孝义传上·陈遗》:“ 宋 初 吴郡 人 陈遗 ,少为郡吏,母好食鎗底饭。 遗 在役,恒带一囊,每煮食輒録其焦以貽母。后 孙恩 乱,聚得数升,恒带自随。及败逃窜,多有饿死, 遗 以此得活。母昼夜泣涕,目为失明,耳无所闻。 遗 还入户,再拜号咽,母豁然即明。”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陈遗 饭感, 陶侃 酒限。”词语解释:类感 拼音:lèi gǎn
谓同类互相感应。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又云:物无妄然,必以类感云云。斯言果然,则类感之物,轻重必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儷。”词语解释:味感 拼音:wèi gǎn
辨别味道的能力词语解释:外感 拼音:wài gǎn
(1).感应于外界事物。《南史·孝义传序》:“虽义发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圣哲貽言。”
(2).中医指由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而引起的疾病。《红楼梦》第七九回:“﹝ 宝玉 ﹞兼以风寒外感,遂致成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万一要有什么伤风外感,那不更费手脚吗?”词语解释:反感 拼音:fǎn gǎn
抵触或不满的情绪。 鲁迅 《且介亭杂文·以眼还眼》:“即使根据的是‘理性’,也容易因了表现的粗暴而招致反感。” 巴金 《家》三:“他的妹妹的态度引起了他的反感。”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他对哗众取宠和慷慨激昂之类甚为反感。”词语解释:荷感 拼音:hé gǎn
感谢;感激。《再生缘》卷一:“荷感一言留薄面,拜辞好復督臺情。”《再生缘》卷十三:“荷感九重相庇护,全不以,生亲情面遍於人。”词语解释:托物寓感 拼音:tuō wù yù gǎn
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明 王祎 《慈竹堂记》:“夫奉亲致养者,孝子之私分;託物寓感者,仁人之至情。”词语解释:自卑感 拼音:zì bēi gǎn
对身体或社会(或二者)不健全的被压抑的无意识恐惧和情感,这种不健全可能造成极端忧虑、丧失机能或事实上的失败词语解释:节奏感 拼音:jié zòu gǎn
(1).指乐曲的节奏性或对乐曲节奏的感觉能力。如:这舞曲节奏感很强烈;她的舞蹈优美而有节奏感。
(2).指人们对社会运动进程的感受。《中国青年》1984年第9期:“因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节奏感越来越增加了,轻音乐要表现时代的这一特征。”词语解释:语感 拼音:yǔ gǎn
对语言的感觉。 朱自清 《〈文心〉序》:“第十七章论‘语汇与语感’。” 陈原 《社会语言学》九:“俗话常说,‘眉目传情’,这就是说,不止眼睛,连眉毛也有语感的。”词语解释:传感 拼音:chuán gǎn
非感觉器官的一种正常感觉活动,臆测为从一段距离外接受到与感觉印象相似的一种印象词语解释:优越感 拼音:yōu yuè gǎn
自以为比别人优胜的意识。 艾芜 《百炼成钢》第十三章三:“因为爱谈别人的缺点,自己就容易不虚心,发生优越感。” 杨朔 《我的改造》:“自己搞文艺,自然也就不同凡响了。于是表现在外面的言语举动不自觉地带着一种优越感。”词语解释:陈遗饭感 拼音:chén yí fàn gǎn
南朝 宋 吴郡 人 陈遗 有孝名。母好食鎗底饭, 遗 恒带一囊,每煮食輒录其焦以贻母。后遭 孙恩 乱, 遗 聚得数升,带以逃窜,以此得活。母因昼夜泣涕,双目失明, 遗 还,母目豁然即明。见《南史·孝义传上·陈遗》。后遂用为孝行之典实。 五代 李瀚 《蒙求》:“ 陈遗 饭感, 陶侃 酒限。”词语解释:豫感 拼音:yù gǎn
谓事前有所感觉。 鲁迅 《彷徨·伤逝》:“我豫感得这新生面便要来到了。”词语解释:责任感 拼音:zé rèn gǎn
自觉做好分内事的心情。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代序)》:“倘若公民平时没有点急功好义的社会责任感,大难临头时争先恐后,只顾自己地乱冲,后果真不堪设想。”《文艺报》1981年第1期:“我觉得这位作家用这些话来唤起文艺工作者肩负起时代使命的责任感。”词语解释:质感 拼音:zhì gǎn
所表现的物体的真实感。 柯岩 《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这个姑娘给他的感觉就是一个具有活生生的美且极富质感的雕像。” 李玲修 《笼鹰志·苍鹰上击翻曙光》:“学了两年多,这猫毛茸乎乎的质感和猫眼水灵劲儿还是掌握不了。”词语解释:口感 拼音:kǒu gǎn
食物吃到嘴里时的感觉。例如:这种面条吃起来口感好,营养也较丰富。词语解释:美感 拼音:měi gǎn
对美的感觉或体会。词语解释:肉感 拼音:ròu gǎn
谓肉体上给异性以诱惑的感觉。多指女性肢体而言。 茅盾 《诗与散文》:“他身受着这样肉感的女性的爱抚,并不觉得愉快,反像是被侮辱了似的。”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她今天穿的一件元青花缎旗袍……素净而俏丽,和 罗罗 的打扮恰成了一种强烈的对照,并且把那丰腴的身体和颈项,陪衬得更其肉感起来。”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真是个杰作!又香艳,又美丽,又浪漫,又肉感。”词语解释:顶感 拼音:dǐng gǎn
顶礼感恩。《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 驥儿 承老夫子的春风化雨,遂令小子成名,不惟身受者顶感终身,即愚夫妇也铭佩无既。” 清 林则徐 《沥陈民间烟土枪具仍宜收缴片》:“俾天下臣民憬然领悟,庶久藏之毒物渐收获以无遗。顶感鸿慈,倍无既极。”词语解释:顺感 拼音:shùn gǎn
顺从情感。《晋书·裴頠传》:“人之既生,以保生为全,全之所阶,以顺感为务。”词语解释:预感 拼音:yù gǎn
(1).事先感觉。 老舍 《茶馆》第一幕:“有几个茶客好像预感到什么灾祸,一个个往外蹓。” 叶圣陶 《邻居》:“‘那末今天或许又有什么新花样发生了,’我预感地说。” 丁玲 《水》二:“那些无人管的畜群,那些不能睡,拍着翼四方飞走的禽鸟,都预感着将要开演的惨剧而发着狂。”
(2).事先的感觉。 茅盾 《清明前后》第五幕:“我有预感,我觉得你那么想得头头是道的什么改变方针,积累资金,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沙汀 《困兽记》十七:“这一切都在为他证实着那可怕的预感:他的希望已经吹了。”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三章:“父亲也不见了, 郭祥 心头沉重,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词语解释:读后感 拼音:dú hòu gǎn
读完作品后的感想。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我的一篇历史的速写《出关》在《海燕》上一发表,就有不少的批评,但大抵自谦为‘读后感’。” 路德庆 等《写作教程》第五章第二节:“读了书或文章之后,因有感触,受到启发而写下的心得体会叫读后感。” 邵华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他和我们经常谈到文学,问我们读过什么书,有什么读后感。”词语解释:化感 拼音:huà gǎn
感化;教化。 晋 傅玄 《晋鼙舞歌·大晋篇》:“ 唐 虞 至治,四凶滔天。致讨俭钦,罔不肃虔。化感海外,海外来宾。”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周振甫 注:“化感,教化也。”《北史·张华原传》:“先是,州境数有猛兽为暴,自 华原 临政,州东北七十里 甑山 中,忽有六駮食猛兽,咸以为化感所致。”词语解释:霜露之感 拼音:shuāng lù zhī gǎn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郑玄 注:“非其寒之谓,谓悽愴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后因以“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妃先以《采蘩》之诚奉于上,故能助霜露之感,荐于九庙。”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亦省作“ 霜露感 ”。 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诗:“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先畴旧德忆京尘,眷念清门下士贫。二十餘年霜露感,《麦舟》重到 浦 南新。”词语解释:互感 拼音:hù gǎn
两个电路或它们的部分之间的感应的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