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16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意气意外意满意根意识意言意境意树
意行意好意度意中人意志意而意必意业
意欲意生意归意迟迟意兴意大意略意折
意思意亦意相意似意造意望意说意力
意绪意得意谓意智意虑意中事意悬意量
意马意象意趣意向意疑意愿意况意谋
意远意可意定意分意恶意钱意曲意脉
意中意匠意尚意表意想意地意旨意念
意态意者意珠意干意见意义意属意小
意味意会意乐意色意断意爱意下意内

词语解释:意气  拼音:yì qì
(1).志向与气概。《管子·心术下》:“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 南朝 宋 袁淑 《效曹子建〈白马篇〉》:“意气深自负,肯事郡邑权?”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岳侯追封》:“意气如 祖豫州 ,而誓清 冀 朔 。” 清 侯方域 《送何子归金陵序》:“是时余与 何子方 少年,意气甚鋭。”
(2).精神;神色。《晏子春秋·问上十》:“寡人意气衰,身病甚。”《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 广 意气自如。” 宋 沉辽 《奉陪颖叔赋吐绶鸟》诗:“方其振舞时,意气艷且闲。” 清 钱谦益 《尹嘉宾父延绶加赠奉政大夫湖广按察司佥事制》:“家无担石,而眉稜之意气燁然。”
(3).志趣。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明 袁宏道 《与梅客生书》:“家弟自 云中 归,极口称 梅开府 才略盖世,识见絶伦,且意气投合,不减 庞道玄 之遇 于节使 也。”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三:“丈夫意气合,千金非所珍。”参见“ 意气相得 ”。
(4).情谊,恩义。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慎於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懃懃恳恳。” 唐 骆宾王 《帝京篇》:“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大丈夫意气相许,头颅可断,何况一妾!”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感君意气与君好,流连累月开怀抱。”
(5).气象。 汉 班固 《白虎通·朝聘》:“朝贺以正月何?岁首意气改新,欲长相保,重本正始也。”
(6).馈送财礼。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庭者,非朝晡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隋书·礼仪志四》:“人事意气,干乱奉公,外内溷淆,纲维不设,所宜纠劾。”
(7).情绪。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我心中意气怎消除?”《西游补》第十三回:“你还不知那 秦汉 ,当时的意气如今消释了。” 曹禺 《日出》第一幕:“这是你的真心话,没有一点意气作用么?”
(8).指文学与艺术作品的气势。 宋 欧阳修 《黄梦升墓志铭》:“子知我者,乃肯出其文读之,博辨雄伟,意气奔放,犹不可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观上人画,如閲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词语解释:意气相得  拼音:yì qì xiāng de
谓彼此在志趣上投合。《北齐书·高乾传》:“ 魏 领军 元叉 ,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接 乾 甚厚。” 清 戴名世 《赠叶苍岩序》:“ 苍巖 与吾生同岁,自儿时初学文,即意气相得甚欢。”亦作“ 意气相投 ”。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三折:“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司理姓 郑 名 安 , 滎阳 旧族,也是个少年才子,一见 单司户 ,便意气相投。” 柳青 《狠透铁》:“ 曹同志 赏识这个有涵养的农民……两个人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
词语解释:意行  拼音:yì xíng
(1).谓心之所思。《管子·内业》:“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是谓云气,意行似天。”
(2).犹信步。 唐 刘禹锡 《蛮子歌》:“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宋 范成大 《与正夫朋元游陈侍御园》诗:“沙际春风捲物华,意行聊復到君家。” 清 钱谦益 《登南岩抵破山即事》诗:“意行曳杖随所骋,遥林红叶纷相请。”
(3).思想行为。《韩非子·说疑》:“乱主则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国。”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督叔弼季默诗及破余酒戒》:“意行无人非,骏发不中休。”
词语解释:意欲  拼音:yì yù
(1).亦作“ 意慾 ”。欲望。《淮南子·道应训》:“故人主之意欲见於外,则为人臣之所制。” 宋 朱熹 《答林择之书》之一:“今方欲与朋友説,日用之閒,常切点检气习偏处,意欲萌处。”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制民主政体》:“倘非达於共和,国民之意慾难厌,霸者弥缝掩饰之策,决其不能奏效也。”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她想新奇事情一定给她们望见了;一种意欲包围着她的脑袋。”
(2).想要。谓心想做某事。《后汉书·彭宠传》:“小奴意欲解之,视户外,见 子密 听其语,遂不敢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我意欲完前日之约,不好自家启齿。”《红楼梦》第一回:“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
词语解释:意思  拼音:yì sī
(1).思想;心思。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虽充门人之洒扫,既才识短浅,又年尚少壮,意思不专,俗情未尽,不能大有所得。”《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陆逊 意思深长,才堪负重。” 宋 苏轼 《渚宫》诗:“当时 郢 人架宫殿,意思絶妙 般 与 倕 。”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科二·谈相》:“ 道州 杨厚菴 尚书,意思深长,貌亦儒雅。”
(2).意义,道理。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辱示《初筮赋》,实有意思。”《朱子语类》卷七一:“此处有意思,但是难説出。” 田汉 《卢沟桥》第四幕:“咱们怕的不是死,是怕死得没有意思。”
(3).意图,用意。 汉 王充 《论衡·变动》:“夫正欲得之而犹不能致,况自刑赏,意思不欲求寒温乎!”《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月香 在 贾公 家,一住五年,看看长成。 贾昌 意思要密访个好主儿,嫁他出去了,方才放心。” 丁玲 《梦珂》三:“他又赞美她,又恭维她,又鼓励她,又愿帮助她,意思是要她知道,他总可以使她在 上海 成为一个很出众的明星。”
(4).意志。 伧父 《立宪运动之进行》:“详言之,则必设议院以代表国家意思,制定法律,政府则依国家之意思以执行政务。”
(5).神情。 宋 苏轼 《传神记》:“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 虎头 云:‘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巢大郎 ﹞只道 陈定 还未知其奸,照着平日光景前来探望。 陈定 虽不説破甚么,却意思冷淡了好些。”
(6).情趣;趣味。 汉 刘向 《列仙传·鹿皮公》:“小吏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悬阁,意思横生。”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梨花半残意思少,客子渐老寻游非。”《红楼梦》第三一回:“ 迎春 姐妹见众人没意思,也都没意思了。” 李準 《人比山更高》:“嗨!提起那一夜在山顶上睡,可有意思了。”
(7).心情,情绪。 宋 晏几道 《两同心》词:“好意思、曾同明月,恶滋味、最是黄昏。” 宋 朱淑真 《约春游不去》诗:“少年意思懒能酬,爱好心情一向休。”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学道而至於乐,方能真有所得,大概於世间一切声色嗜好洗得净,一切荣辱得失看得破,然后快活意思,方自此生。”
(8).情意;心意。 元 邦哲 《寿阳曲·思旧》曲:“初相见,意思浓,两下爱衾枕如同。”《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四:“县君意思虽然浓重,容貌却是端严。”《秧歌剧选·大家好》:“我来了,意思到了,就算了。”
(9).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请或礼品。《水浒传》第二六回:“ 武松 笑道‘不成意思,众高隣休得笑话则箇。’” 老舍 《茶馆》第二幕:“对,那点意思送到,你省事,我们也省事!”
(10).意见,想法。《儿女英雄传》第一回:“ 玉格 这话很是,我也是这个意思。” 沉从文 《菜园》:“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 梁斌 《播火记》十二:“ 张队长 来了,把你们的意思谈谈吧。”
(11).迹象,苗头。《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老残游记》第十九回:“能查出这个毒药来歷,就有些意思了。”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一段:“门外阴沉沉的,一股冷气灌进屋里,有下雪的意思了。”
(12).象征性的表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因要后来好赎,十分不典他重价钱,只好三分之一,做个交易的意思罢了。”《醒世姻缘传》第八五回:“因 郭总兵 带有 广西 总兵府自己的勘合,填写夫马,船家希图揽带私货,支领廪给,船价不过意思而已,每只做了五两船钱。”
词语解释:意绪  拼音:yì xù
(1).心意,情绪。 南朝 齐 王融 《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 五代 徐铉 《柳枝辞》之十二:“唯有美人多意绪,解依芳态画双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通》:“夜既深,僮僕散尽,孤灯徬徨,意绪良苦。”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眉宇间似乎都含着凄恻的意绪。”
(2).犹思路。 唐 柳宗元 《辨文子》:“凡 孟 管 辈数家,皆见剽窃,嶢然而出其类,其意绪文辞叉牙相抵而不合。”
词语解释:意马  拼音:yì mǎ
比喻难以控制的心神。 唐 黄滔 《六丈金身碑》:“值斯佛之成,斯会之设,俱得放心猿於菩提树上,歇意马於 清凉山 中。” 明 冯梦龙 《挂枝儿·天平》:“定盘星莫要生偏向,拿定你意马,对定你心肠。” 清 李渔 《巧团圆·认母》:“奇缘凑合难当耍,教人怎不驰意马。”参见“ 心猿意马 ”。
词语解释:心猿意马  拼音:xīn yuán yì mǎ
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之难以控制。亦指这种流荡散乱难以控制的心神。《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 宋 道潜 《赠贤上人》诗:“心猿意马就覊束,肯逐万境争驰驱。”《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那婆娘心猿意马,按捺不住。”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十八:“ 潘汉五 和 翁静闲 两个人,心猿意马地忙得丢三忘四。”参见“ 心猿 ”。
词语解释:意远  拼音:yì yuǎn
(1).谓胸怀旷达,意趣超逸。 北周 庾信 《谢赵王示新诗启》:“落落词高,飘飘意远。” 唐 杜甫 《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花月痕》第八回:“ 荷生 缓走到堤边,看那游人垂钓,忽听到数声清磐,度水穿林,更觉涤尽尘心,飘飘意远。”
(2).犹言想得很远。 叶圣陶 《倪焕之》十六:“她的浅笑使你神往,她的小步使你意远。”
词语解释:意中  拼音:yì zhōng
(1).心里。 唐 白居易 《寄题周至厅前双松》诗:“有时昼掩关,双影对一身;尽日不寂寞,意中如三人。”《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里面一个老婆婆,开出来看了一看,意中甚是惶惧。” 茅盾 《子夜》九:“我希望我在我们的假面跳舞中不会找错了我意中的伙伴。”
(2).意料之中。《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怎的叫走了这条意外的岔路?我以为正是意中之事。” 鲁迅 《呐喊·狂人日记》:“这一件大发现,虽是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词语解释:意态  拼音:yì tài
神情姿态。《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 荣姬 视瞻,意态不善,疑有私。” 唐 杜甫 《天育骠骑歌》:“是何意态雄且杰,騣尾萧梢朔风起。”《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忽有一妓,抱胡琴立於筵前……意态天然,逈出伦辈。”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青山雪霁,意态十分清冷。”
词语解释:意味  拼音:yì wèi
意境,趣味。《敦煌变文集·欢喜国王缘》:“无限难思意味长,速须觉悟礼空王。” 明 李贽 《复丘长孺书》:“途间只恐逢着 微生亩 ,渠必説些无意味言语。”《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依样葫芦再作一遍还有甚么意味。” 鲁迅 《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直到没有钱,一个钱都有它的意味。”
词语解释:意外  拼音:yì wài
(1).料想不到;意料之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汝南 ﹞答对甚有音辞,出 济 意外。” 宋 苏轼 《辞免起居舍人第二状》:“若骤膺非分之宠,恐别生意外之忧。” 清 杜濬 《九日一草亭时将与天章别感赋》:“秋深雨廉纤,意外晴此日。” 巴金 《军长的心》三:“他这句意外的问话倒把我难住了。”
(2).指意料之外的不幸事件。《宋书·谢述传》:“如其已致意外, 述 亦无心独存。”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 太宗 以 五代 文人失职,虑生意外,故厚其廪禄,俾编集诸类书。”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二章:“为了防备意外, 大夯 首先将 郭祥 隐蔽在草丛之中。”
词语解释:意好  拼音:yì hǎo
(1).感情。《宋书·袁淑传》:“ 义康 不好文学,虽外相礼接,意好甚疎。”《南史·范晔传》:“ 曄 累经 义康 府佐,见待素厚,及 宣城 之授,意好乖离。”
(2).要好的朋友。《梁书·王筠传》:“自 谢朓 诸贤零落已后,平生意好,殆将都絶,不谓疲暮,復逢於君。”
词语解释:意生  拼音:yì shēng
佛教语。谓菩萨为普度众生,变化无碍,出生入死,随意化生。《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不可以学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盘之藴也。” 李善 注:“意生,谓菩萨,言能变化生死,随意往生。” 宋 叶适 《改东门出》诗之二:“面墙虽养蒙,意生岂名身。”
词语解释:意亦  拼音:yì yì
(1).表示测度。大概,也许。 汉 张衡 《西京赋》:“及帝图时,意亦有虑乎神祇,宜其可定以为天邑。”
(2).表示选择。还是。《荀子·修身》:“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战国策·秦策二》:“诚病乎?意亦思乎?”
词语解释:意得  拼音:yì de
(1).谓心愿获偿。《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今 汉王 大败亏输, 项王 意得志满。”
(2).引申为称心如意,洋洋自得。《南史·袁湛传》:“家居负郭,每杖策逍遥,当其意得,悠然忘反。” 宋 陈师道 《捕狼》诗:“一狼将四子,二岭走千羊。意得无前敌,时乖闕后防。”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或值徜徉山水之际,时而意得忘言。”
词语解释:意象  拼音:yì xiàng
亦作“ 意像 ”。
(1).谓寓意深刻的形象。 汉 王充 《论衡·乱龙》:“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2).经过运思而构成的形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闚意象而运斤。” 明 何景明 《画鹤赋》:“想意像而经营,运精思以驰騖。”
(3).神态;风度。《汉书·李广传》:“ 广 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象愠怒而就部。”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既入,见茅屋数间,二道人在焉,意象甚萧洒。” 清 方苞 《与陈密旃书》:“与公始相见,窥其意象,即不类於时人。” 叶圣陶 《伊和他》:“他脸上显呈出来的意象,仿佛一朵将开的花。”
(4).想象。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九:“ 唐天寳 中,有尚书郎 张璪 ,性喜绘画,多出意象之表,松石尤奇。” 茅盾 《无题》二:“他的心目中早已有那么一个配作主角的女性……而且这意象中的女主角也跟着一年一年长大了。”
(5).印象。 清 朱琦 《北堂侍膳图记》:“每於中夜,徬徨却顾,不独儿时意象,邈难再得,即曩昔家居骨肉聚处之乐,亦惝然如梦,不可追忆。”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六章:“这一对青年在老人底意像中,犹如在那几千人埋骨的坟场上野生起来的两棵花。”
(6).意境。 宋 黄庭坚 《同韵和元明兄知命弟九日相忆》之一:“革囊南渡传诗句,摹写相思意象真。”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十二:“对一个文学工作者,语言就如画家的线条,音乐家的旋律,是用以表达意象或感情的主要手段。”
(7).心境。 宋 王安石 《宿土坊驿寄孔世长》诗:“残年意象偏多感,回首风烟更异乡。” 宋 陆游 《病起寄曾伯兄弟》诗:“意象殊非昨,筋骸劣自持。”
词语解释:意可  拼音:yì kě
香名。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饮食器用》:“意可香,初名宜爱。或云:此 江南 宫中香,有美人字曰 宜 ,爱此香,故名宜爱。 山谷 曰:‘香殊不凡,而名乃有脂粉气。’易名曰意可。”
词语解释:意匠  拼音:yì jiàng
谓作文、绘画、设计等事的精心构思。 晋 陆机 《文赋》:“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六合殊材,并推心於意匠;八方好事,咸受气於文枢。” 宋 陆游 《题严州王秀才山水枕屏》诗:“壮君落笔写 岷 嶓 ,意匠自到非身过。伟哉千仞天相摩,谷里人家藏緑萝。” 清 赵翼 《游网师园赠主人瞿远村》诗:“想当意匠经营时,多少黄金付一掷。” 闻一多 《龙凤》:“这天生巧对是 庄子 巧思的创造,意匠的游戏。”
词语解释:意者  拼音:yì zhě
(1).表示测度。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桑穀者,野草也,而生於朝,意者国亡乎?”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独念乞墦之辱,心实耻之,而必不得免者何居?意者或借闻见以为聪明,或藉耳目以为心腹歟!”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噫!二少年,今日生矣,意者其雀跃返国,聚父母亲友作再生之华筵耶!”
(2).表示选择。是……还是……。《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汉书·文帝纪》:“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词语解释:意会  拼音:yì huì
(1).内心领会。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於是几案罗列,枕席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教白》:“此中微渺,但可意会,不可言传。”
(2).指意识,感觉。 梁斌 《播火记》一:“ 严萍 探起头静听一刻,当她意会到‘出了事’的时候,立刻从床上跳起。”
词语解释:意满  拼音:yì mǎn
心意满足,满意。 宋 叶适 《忠翊郎致仕蔡君墓志铭》:“高曾在堂,闔门骨肉百餘,君尚未壮,所以事上接下,已能无一不意满。” 明 李东阳 《〈桃溪杂稿〉序》:“先生蚤负絶识,虽古人诗鲜或意满,而自视亦甚严。”
词语解释:意度  拼音:yì dù
(1).识见与气度。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二:“ 郭琼 , 东都 人也,形貌丑劣而意度过人。”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二》:“ 五代 诸主,鼠窃之餘,气象施为,又 齐 、 梁 、 陈 氏下矣。惟 柴 氏意度颇自可观。” 清 王晫 《今世说·容止》:“ 梁苍巖 襟期瀟洒,意度廓落,大类 坡仙 。” 王闿运 《丁锐义传》:“当此之时,自谓 江 淮 群丑,可一呼而定,意度可谓壮哉!”
(2).指艺术作品的意境与风格。 唐 皎然 《诗式·诗有四深》:“意度盘礴,由深於作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蠙》:“餘诗皆佳,各有意度,过人远矣。” 清 戴名世 《〈意园制义〉自序》:“故余之文章,意度各殊,波澜不一,不可以一定之阡陌畦径求也。” 贺天健 《黄山派和黄山》:“而其气质与意度,无论如何终不能蜕解过去的束缚。”
揣测;设想。《韩非子·用人》:“去规矩而妄意度, 奚仲 不能成一轮。”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夫民之性,固好意度也。” 清 姚鼐 《宁国府重修北楼记》:“其间各负絶异之境,非人意度所至。” 萧红 《生死场》四:“ 王婆 意度这件事情是不远了!”
词语解释:意归  拼音:yì guī
意之所在。《三国志·蜀志·李譔传》:“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大玄指归》,皆依準 贾 马 ,异於 郑玄 。与 王氏 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
词语解释:意相  拼音:yì xiāng
犹意想。《墨子·经说下》:“若易五之一,以楹之摶也,见之,其於意也不易,先智意相也,若楹轻於秋,其於意也洋然。” 于省吾 曰:“《墨子·经説下》‘意相也’,即意想也。”参阅《双剑誃诸子新证·吕氏春秋二》
词语解释:意谓  拼音:yì wèi
(1).以为;认为。 汉 李陵 《答苏武书》:“ 陵 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一:“意谓贵族们无论如何破落,总还比普通人们不同一点,高贵一点。”
(2).心中所想。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帝或口陈事绪,手疏意谓,发言折中,下笔当理。”
(3).犹意义。《说郛》卷六六引 宋 窦革 《酒谱·酒之名》:“予谓古之所以名是物,以声相命,取别而已……未必皆有意谓也。”
词语解释:意趣  拼音:yì qù
(1).意向,旨趣。《宋书·胡藩传》:“ 桓玄 意趣不常,每怏怏於失职,节下崇待太过,非将来之计也。” 金 张建 《韩信庙》诗:“一檄风驰万垒降,当时意趣已难量。”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尹元孚 ﹞督学 江南 ,好教人读《小学》,宗 程 朱 。余时宰 江寧 ,意趣不合。”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我们就提出问题请教:最近教育上的设施和东方文化的意趣。”
(2).意味,情趣。 宋 欧阳修 《真州东园记》:“若乃升於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於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廉夫题〈风雨归牧图〉》:“ 杨廉夫 题曰:‘牧牛值风雨,箬笠几去手,不在风雨前,不在风雨后。’为妄人改‘手’为‘首’,幸墨跡浓淡,隐隐可见,不识古人用字之意趣耳。” 阿英 《〈现代名家随笔丛选〉序记》:“ 夏丏尊 的《文艺随笔》,系从一九二八的《一般》上钞出,虽少而很有意趣。”
词语解释:意定  拼音:yì dìng
猜定。《红楼梦》第十二回:“只见黑魆魆的来了一个人, 贾瑞 便意定是 凤姐 。”
词语解释:意尚  拼音:yì shàng
思虑;志向。《三国志·吴志·周泰传》:“ 策 讨六县山贼, 权 住 宣城 ,使士自卫,不能千人,意尚忽略,不治围落,而山贼数千人卒至。”《南齐书·王晏传》:“ 晏 子 德元 有意尚,位车骑长史。”《新唐书·刘子玄传》:“时宰相 韦巨源 、 纪处訥 、 杨再思 、 宗楚客 、 萧至忠 皆领监修, 子玄 病长官多,意尚不一。”
词语解释:意珠  拼音:yì zhū
佛教语。梵语,意为如意珠、清净珠、宝珠等,简称“意珠”。常比喻佛性、智慧。 唐 刘禹锡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自 达摩 六传至 大鉴 ,如贯意珠,有先后而无同异。”《全唐诗》卷七八五载《天竺国胡僧水晶念珠》诗:“凄清妙丽应难并,眼界真如意珠静。” 宋 苏轼 《次韵参寥寄少游》:“素与 昼公 心印合,每思 秦子 意珠圆。”
词语解释:意乐  拼音:yì lè
快乐,乐趣。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彤彤寳塔,既等法华之座;峨峨长表,更同意乐之国。” 宋 叶适 《除吏部侍郎谢表》:“胥疏退惰之中,功名絶纪;蹇产病昏之后,意乐全销。”
词语解释:意根  拼音:yì gēn
佛教语。为六根中的第六根。谓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 清 龚自珍 《五重证义》:“ 观世音 用耳根, 香积佛 众香世界用鼻根, 智者大师 用意根。”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性上》:“意根之动,谓之意识。”参见“ 六根 ”。
词语解释:六根  拼音:liù gēn
(1).佛教语。谓眼、耳、鼻、舌、身、意。根为能生之意,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念虑之根。《百喻经·小儿得大龟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 宋 王安石 《望江南·归依三宝赞》词:“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寳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朱谦良 《感怀和病侠》:“书生自古崇三戒,侠士何时净六根?”
(2).泛指五官四肢。《四游记·华光占清凉山》:“ 华光 当天发下誓愿曰:‘ 华光 若寻见得母亲,不来归依佛道,伏侍师父, 华光 六根不得齐全。’”《传统相声集·八扇屏》:“ 王佐 所到之处,不准阻拦于他,他乃六根不全一苦人。”
词语解释:意中人  拼音:yì zhōng rén
(1).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晋 陶潜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诗:“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主考者有意中人卷放褥下,千寻不得。”
(2).专指心里爱慕的异性。 宋 晏殊 《踏莎行》词:“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全元散曲·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想俺这意中人,心上有,争奈眼前无。” 柔石 《二月》五:“听说她还没有一个意中人。”
词语解释:意迟迟  拼音:yì chí chí
(1).神思凝滞貌。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二折:“泪盈盈遗嘱自嗟咨,意迟迟怀恨漫寻思。”《霓裳续谱·恨锁深闺》:“恨锁深闺,懒听黄鸝声唤。却被他勾起閒愁,意迟迟无语凴阑。”
(2).形容心情慵懒和倦态。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二折:“倩东风扶策我这困身躯,懒设设梳云掠月,意迟迟傅粉施朱。” 元 马致远 《耍孩儿·借马》套曲:“懒设设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
词语解释:意似  拼音:yì sì
似是而非。《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
词语解释:意智  拼音:yì zhì
(1).犹心计;主见。《后汉书·鲜卑传》:“自 匈奴 遁逃, 鲜卑 强盛,据其故地,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颜鲁公 只是有忠义而无意智底人,当时去那里见使者来,不知是贼,便下两拜,后来知得方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权次卿 ﹞眠在枕头上,呆呆地想了一回,等待几时,不见动静,没些意智。”
(2).犹智慧。《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先主 殂于 永安宫 ,时年六十三” 裴松之 注引《诸葛亮集》载 先主 遗诏敕 后主 :“可读《汉书》《礼记》,閒暇歷观诸子及《六韜》《商君书》,益人意智。”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六:“静发降灵香,思神意智长。”
词语解释:意向  拼音:yì xiàng
亦作“ 意嚮 ”。
(1).志向。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郗司空 家有傖奴,知及文章…… 刘 问何如 方回 。 王 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 方回 。’” 明 唐顺之 《寄黎知州书》:“僕閒居自咎,惜从前意向之未真,觉一切妄念之为累。”
(2).心之所向,意图。《南齐书·庾杲之传》:“昔 袁公 作卫军,欲用我为长史,虽不获就,要是意向如此。”《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自此三江五湖,随其意向,无不游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三军之耳目心思视一将之意嚮为转移。”
词语解释:意分  拼音:yì fēn
交情,情分。《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二年》:“ 殷 推求,得 弥 从子 立 、 嶷 孙 巖 於山中,请与相见,深结意分。” 元 无名氏 《替杀妻》第二折:“且休説放钱的□□士,更压着养剑客的 孟尝君 ,那里有俺哥哥意分。”
词语解释:意表  拼音:yì biǎo
(1).谓意料之外。《尉缭子·十二陵》:“战在於治气,攻在於意表,守在於外饰。” 宋 朱熹 《与曹晋叔书》:“夫学问愈高,所见卓然,议论出人意表。”《明史·刘宗周传》:“陛下所擘画,动出诸臣意表,不免有自用之心。”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在某种情况下,有时也出人意表地露出一种轩昂夺人的光彩,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十分坚强的女子。”
(2).言外之意。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逯钦立 校注:“意表,意外之意,即言外之意。”
词语解释:意干  拼音:yì gàn
犹才能。《宋书·褚湛之传》:“ 湛之 谨实有意干,故为 太祖 所知。”
词语解释:意色  拼音:yì sè
神情,神色。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鬼﹞於是变为异形,须臾消灭。 瞻 默然,意色太恶。”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韦 献卷已,略省之,意色颇倦。”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七》:“初报至 南都 ,舍弟颇不平,余意色恬然。”
词语解释:意识  拼音:yì shí
(1).识见。 汉 王充 《论衡·实知》:“众人阔略,寡所意识,见贤圣之名物,则谓之神。”《北齐书·文宣帝纪》:“ 高祖 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高祖 是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怪大佳,其意识在綺罗人上。”
(2).指先入之见。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二:“子之所陈,心存意识,或欲周知,何从皆得?”
(3).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二章:“我那阵农民意识太重,总想回家安贴一下老娘。” 韩北屏 《非洲夜会·酋长的故事》:“大多数的酋长总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意识,特别是那些偏僻的边远的地方。”
(4).觉察;感觉。 阿英 《夜》:“她意识着这一定又是敌人在扫射自己的同志。” 茅盾 《喜剧》一:“连同乡会也是委员制了么?他这才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确是换了一个样子了。”
(5).谓自觉抱有某种目的。 冰心 《超人》:“随手拿起一本书来,无意识的看着。”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五:“不过他咽住了,他怕 子彬 多心,以为他是有意识讥讽他。”
(6).佛教语。佛教六识之一,即由意根所起之识,亦称法识。 南朝 梁武帝 《浄业赋序》:“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性上》:“意根之动,谓之意识。”
词语解释:意志  拼音:yì zhì
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商君书·定分》:“夫微妙意志之言,上知之所难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既性闇善忘,又少文,意志不专,所识者甚薄,亦不免惑。” 明 《杀狗记·断明杀狗》:“被告的没理会,告状的失了意志。” 杨朔 《潼关之夜》:“她的革命意志虽然坚强,但她的心始终有血有肉。”
词语解释:意兴  拼音:yì xìng
(1).犹意境。 唐 康骈 《剧谈录·广谪仙怨词》:“ 长卿 之词甚是才丽,与本事意兴不同。”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 人尚词而病於理,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兴。”
(2).兴致。《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生见其三回五转,意兴已倦。”《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 景公 意兴索然。”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词语解释:意造  拼音:yì zào
凭想象力创作。 宋 苏轼 《石苍舒醉墨堂》诗:“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词语解释:意虑  拼音:yì lǜ
思虑。《列子·杨朱》:“恣耳目之所娱,穷意虑之所为。”《南史·何偃传》:“ 竣 ( 颜竣 )时权倾朝野, 偃 不自安,遂发悸病,意虑乖僻。” 明 张居正 《寿封翁观吾王年丈六十序》:“夫人身百年耳,而精神意虑,每随血气以为盛衰。”
词语解释:意疑  拼音:yì yí
怀疑。《史记·孟尝君列传》:“人或毁 孟尝君 於 齐湣王 曰:‘ 孟尝君 将为乱。’及 田甲 劫 湣王 , 湣王 意疑 孟尝君 。”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二》:“‘意’下本无‘疑’字,意 孟尝君 者,意即疑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二十六日烧两束书,可百餘纸,不听人见,意疑此必皆已焚毁。”
词语解释:意恶  拼音:yì è
心意不快。 晋 陆云 《与兄平原书》:“兵真凶事,生来初不见习,顷观之,正自使人意恶。”
词语解释:意想  拼音:yì xiǎng
(1).想象。《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唐 李商隐 《杂纂》:“意想:冬月著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
(2).料想。参见“ 意想不到 ”。
词语解释:意想不到  拼音:yì xiǎng bú dào
料想不到,没有料到。《镜花缘》第二回:“今日这般寒冷,满天雪片飘扬,仙姑忽然下顾,真是意想不到。”《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如今公婆商量的这等妥当严密,真是意想不到。” 何永鳌 《火焰山上四十天》:“到 火焰山 上去探矿,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的。”
词语解释:意见  拼音:yì jiàn
(1).见解,主张。《后汉书·王充等传论》:“夫遭运无恒,意见偏杂,故是非之论纷然相乖。” 唐 元稹 《钱货议状》:“宜令百寮,各陈意见,以革其弊。”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两议》:“今六部奏事,公卿意见不同者,许其两议。” 李準 《李双双小传》:“几个炊事员都拥护这个意见。”
(2).指对人对事不满意的想法。 明 李贽 《与焦漪园太史书》:“盖意见太多,窠臼遂定,虽真师真友将如之何哉!”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於是上官存意见,胥吏得舞文。”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五章:“连沟南边那些跟支部书记有点意见的富足户也来了不少。”
(3).识见。 元 张光祖 《〈言行龟鉴〉序》:“虽然,人之气质意见终有限,惟学问义理为无穷。” 明 吕坤 《与讲学诸友书》:“这般胸次,发之言动,措之事业,纵有一二可观,也都是气质作用,聪明意见,安得尽合道理,协乎天则!”
词语解释:意断  拼音:yì duàn
主观武断。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序》:“道士渊博洽闻者寡,而意断者众。”《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同昧其本而竞谈其末,犹未识辰纬而意断南北。”
词语解释:意言  拼音:yì yán
(1).意会之言。 唐 张鷟 《游仙窟》:“君子不出游言,意言不胜再;娘子恩深,请 五嫂 等各製一篇。” 宋 王安石 《吾心》诗:“吾心童稚时,不见一物好。意言有妙理,独恨知不早。”
(2).宗旨。 清 嶷如居士 《〈西游补〉序》:“补《西游》,意言何寄?”
词语解释:意而  拼音:yì ér
(1).传说中的古代贤人。《庄子·大宗师》:“ 意而子 见 许由 。” 成玄英 疏:“ 意而 ,古之贤人。”
(2).燕子的别名。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上引《元虚子·仙志》:“ 周穆王 迎 意而子 居灵卑之宫,访以至道,后欲以为司徒。 意而子 愀然不悦,奋身化作玄鸟,飞入空中,故后人呼玄鸟为意而。”
词语解释:意大
傲慢
词语解释:意望  拼音:yì wàng
愿望,希望。《后汉书·彭宠传》:“ 宠 上謁,自负其功,意望甚高, 光武 接之不能满,以此怀不平。”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惩戒》:“ 王义方 初拜御史,意望殊高,忽略人间世务。” 明 李东阳 《迁葬志序》:“生平意望之所不敢及者,徒恃吾祖吾父之行,足以感乎天而得乎君。”
词语解释:意中事  拼音:yì zhōng shì
心中的事。例如: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聊斋志异·促织》
词语解释:意愿  拼音:yì yuàn
心愿,愿望。 唐 李白 《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诗:“谁言贵此物,意愿重琼蕤。”《武王伐纣平话》卷下:“知公此岸钓引,於天意愿,愿公表察。” 徐怀中 《西线轶事》:“无论他是出于什么考虑,我们总是应当尊重他个人的意愿。”
词语解释:意钱  拼音:yì qián
一种博戏。《后汉书·梁冀传》:“﹝ 梁冀 ﹞性嗜酒,能挽满、弹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 李贤 注引 何承天 《纂文》:“诡亿,一曰射意,一曰射数,皆摊钱也。”《南史·臧质传》:“ 质 字 含文 ,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 清 黄遵宪 《番客篇》:“意钱十数人,相聚捉迷藏。”一说即猜枚。 清 黄生 《义府》卷下:“﹝意钱﹞即今猜枚,曰射,曰意,日掩,居然可见。注引 何 语以为摊钱,则 李贤 之误也。”
词语解释:意地  拼音:yì dì
犹心地。佛教认为意是支配一身之所和滋生万事之处,故称。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发愿庄严门》:“原众恶所起皆缘意地贪、瞋、痴也,自害害他,勿过於此,故经号为根本三毒。”
词语解释:意义  拼音:yì yì
(1).谓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殆其往而喜其反,此致君之意义也。” 晋 葛洪 《神仙传·蓟子训》:“性好清澹,常閒居读《易》,小小作文,皆有意义。” 唐 韩愈 《答侯继书》:“僕少好学问,自五经之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然其所志,惟在其意义所归。”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青莲诗》:“ 李长吉 ‘石破天惊逗秋雨’,虽险而无意义,祇觉无理取闹。” 鲁迅 《花边文学·“此生或彼生”》:“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
(2).内容。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 管仲 吕相 ,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
(3).美名,声誉。《晋书·缪播传》:“ 播 才思清辩,有意义。” 唐 元稹 《唐故建州浦城县尉元君墓志铭》:“﹝ 元君 ﹞读书为文,举进士,每岁抵刺史以上,求与计去,且取衣食之资以供养,意义渐闻於朋友间。”
(4).作用,价值。 明 张居正 《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去年仰荷圣明,特勅吏部慎选提学官,有不称者,令其奏请改黜,其所以敦崇教化,加意人才,意义甚盛。” 刘大白 《旧梦》诗之三四:“有意义的死,是长养自由的肥料。”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一章:“这场战争,对于东方人民和世界人民来说,意义是多么伟大,多么深远呵!”
词语解释:意爱  拼音:yì ài
情爱;情谊。《后汉书·皇后纪上·光武郭皇后论》:“及至移意爱,析嬿私,虽惠心妍状,愈献丑焉。”《三国志·魏志·董卓传》“遂杀 稠 ”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九州春秋》:“ 傕 兄子 利 随 稠 , 利 还告 傕 , 韩 、 樊 交马语,不知所道,意爱甚密。” 宋 曾巩 《与刘沆龙图启》:“虽远台坐,常注愚心。復得交游之传,愈知意爱之厚。”
词语解释:意境  拼音:yì jìng
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 修篁夹道,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
词语解释:意必  拼音:yì bì
犹意断;固执。 明 归有光 《与吴刑部梁书》:“朝廷大公,本无意必,而独于僕一人未见旷然者,知 子兰 之譖深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三礼通释》:“ 林氏 证引甚繁,尤多意必之辞。”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
词语解释:意略  拼音:yì lüè
亦作“ 意略 ”。 犹谋略。《宋书·鲁爽传》:“ 爽 有七弟 秀 ,小字 天念 ,颇有意畧,才力过 爽 。”《南史·王懿传》:“ 仲德 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
词语解释:意说  拼音:yì shuō
凭个人意见创立的说法。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察疑》:“圣人不可以意説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宋书·礼志三》:“经传无明文,由 匡衡 俗儒意説,非典籍正义,不可用也。”《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十四年》:“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尊师为非义,意説为得理。” 胡三省 注:“意説者,创意而为之説。”
词语解释:意悬  拼音:yì xuán
挂念。 明 高明 《琵琶记·南浦嘱别》:“儿今去,爹妈休得要意悬。”
词语解释:意况  拼音:yì kuàng
亦作“ 意况 ”。
(1).内容。《魏书·术艺传·殷绍》:“ 太安 四年夏,上《四序堪舆》,表曰:‘…… 法穆 时共 影 为臣开述九章数家杂要,披释章次意况大旨。’”
(2).情态;情趣。 唐 舒元舆 《录桃源画记》:“左右有书童玉女,角髮而侍立者十二,视其意况,皆逍遥飞动。” 明 高攀龙 《三时记》:“八日蚤起,独步山薄中,或登高而眺,或临水而坐,悠然於无人之境,别有一种意况。”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却病》:“病形将见而未见,病态欲支而难支,与久疾乍癒之人,同一意况。”
词语解释:意曲  拼音:yì qǔ
犹心曲。谓内心深处。《梁书·朱异传》:“ 异 居权要三十餘年,善窥人主意曲,能阿諛以承上旨,故特被宠任。”
词语解释:意旨  拼音:yì zhǐ
亦作“ 意指 ”。亦作“ 意恉 ”。 谓意之所在。多指尊者的意向。《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 为太中大夫,往使 尉他 ,令 尉他 去黄屋称制,令比诸侯,皆如意旨。”《史记·酷吏列传》:“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 宋 岳珂 《桯史·乾道受书礼》:“臣之愚暗,安知时变,不过如向所陈,不敢改辞以迎合意指。”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树勋》:“ 松公 故喜佛法, 树勋 投其意指,公大赏鉴。”《清史稿·后妃传论》:“﹝ 慈禧太后 ﹞与 德宗 意恉不协,一激而啟戊戌之争,再激而成庚子之乱。” 毛泽东 《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它(共产党)应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
词语解释:意属  拼音:yì shǔ
犹属意。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牀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佇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餘妍。”
词语解释:意下  拼音:yì xià
(1).谓口气缓和下来,不再坚持原先的看法。《东观汉记·赵孝王良传》:“ 良 意下,曰:‘我为诈汝耳,当復何苦乎?’”
(2).意见。《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不知你意下如何?”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贤侄暂留敝寓,一则重逢骨肉,二则进取功名,不识意下如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我倒有一个主张,不知你们两位意下如何?”
(3).心中。《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 黄巢 ﹞睡醒后,意下思量 李克用 浑名 李鵶儿 ,诸军皆着黑衣。”《儒林外史》第一回:“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李劼人 《天魔舞》第六章:“但他还是那样不在意下的哈哈一笑。”
词语解释:意树  拼音:yì shù
佛教认为一切善果、恶果皆由意念所生,故以意树喻意念。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意树登空花,心莲吐轻馥。”《法苑珠林》卷十三:“不生意树,未启心灯。” 清 金农 《过善师禅林蔬饭》诗:“涧鐘山磬经时听,意树心花顷刻开。”
词语解释:意业  拼音:yì yè
佛教语。身、口、意“三业”之一。指思量所造成之业。“意业”为三业之本。 南朝 梁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涤除三业门》:“次懺意业,意为身、口之本,罪福之门。”
词语解释:意折  拼音:yì shé
犹屈服。《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制度皆如藩国之礼”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太后曰:‘我欲见大将军,口有所説。’ 芝 曰:‘何可见邪?但当速取璽綬。’太后意折,乃遣傍侍御取璽綬著坐侧。”《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诸子无母者, 太祖 皆令后养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丁夫人 ﹞哭泣无节。 太祖 忿之,遣归家,欲其意折。”
词语解释:意力  拼音:yì lì
意志。 孙中山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一:“且其政府必为独立的不求助於外人,而惟恃全体平民自己之意力。”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故如 勖宾霍尔 所张主,则以内省诸己,豁然贯通,因曰意力为世界之本体也。”
词语解释:意量  拼音:yì liàng
以意测量。《后汉书·冯衍传下》:“弃衡石而意量兮,随风波而飞扬。” 李贤 注:“言时人弃衡石以意测量,諭背法度也。”
犹气度。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建康集足本》:“此其意量,不皆过人远甚耶?”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 范希文 、 司马君实 遭时差隆,然坚卓诚信,各有孤诣。其以道自持,蔚成风俗,意量亦远矣。”
词语解释:意谋  拼音:yì móu
犹心计。《后汉书·孔融传》:“ 左丞祖 者,称有意谋,劝 融 有所结纳。”
词语解释:意脉  拼音:yì mài
(1).气质;情态。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艾轩 、 林谦之 有儒者意脉。”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正是女貌郎才,厮亲厮爱,这一段风流意脉。”
(2).文思的脉络。 宋 吴可 《藏海诗话》:“余题 黄节夫 所临 唐元度 《十体书》卷末云:‘游戏墨池传十体,纵横笔阵扫千军,谁知气压 唐元度 ,一段风流自不羣。’当改‘游’为‘漫’,改‘传’为‘追’,以‘纵横’为‘真成’,便觉两句有气骨,而又意脉联贯。”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 杜 ‘舍南舍北皆春水’,盖在 蜀 草堂 诗也……此诗上以‘舍’字引起,下用‘群鸥’,而‘花径’、‘蓬门’,意脉直贯。”
词语解释:意念  拼音:yì niàn
思虑;念头。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臣 乘 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於臣 乘 言。” 南朝 梁 江淹 《悼室人》诗之八:“意念每失乖,徒见四时亏。” 明 王守仁 《大学问》:“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娇娜》:“家君恐交游纷意念,故谢客耳。” 梁斌 《播火记》五:“ 春兰 再也睡不着,好像有一种什么意念触动着她。”
词语解释:意小  拼音:yì xiǎo
小气,气量小。《金瓶梅词话》第七回:“官人在上,不当老身意小,自古先説断后不乱。”
词语解释:意内  拼音:yì nèi
心里。 唐 杜甫 《端午日赐衣》诗:“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清 周亮工 《同门吴日庸先生徒步自泉州过慰》诗:“意内亦知君必至,凝眸实畏道途难。”
共16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