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不愆 拼音:bù qiān
(1).无过错,无过失。《诗·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明 刘基 《海宁应氏墓庵记》:“以不愆于义方,不诡其逢而守其常。”
(2).谓不错过时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二:“将使杏花菖叶,耕穫不愆。”词语解释:无愆 拼音:wú qiān
亦作“ 无諐 ”。
(1).没有过失。《书·说命下》:“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汉 蔡邕 《太傅胡公碑》:“﹝公﹞弥纶古训,贯万品,研精微,用补前臣之所闕,十年而无愆。”《后汉书·韦彪传》:“故大鸿臚 韦彪 ,在位无愆,方欲録用,奄忽而卒。”
(2).没有丧失。《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庶兹永日,无諐厥绪。” 吕延济 注:“諐,失;厥,其;绪,业也。”
(3).没有超过。《宋书·顾觊之传》:“﹝ 覬之 ﹞乃以其意命弟 愿 著《定命论》,其辞曰:‘……贫豪莫差,修天无爽,有允琐辞,无愆鄙説,统而言之,孰往非命!’”词语解释:前愆 拼音:qián qiān
以前的过失。《孔丛子·论书》:“忧思三年,追悔前愆。”《宋书·氐胡传》:“ 杨难当 表如此悔谢前愆,可特恕宥,并特还章节。”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愆。” 郭沫若 《苏联纪行·七月三十一日》:“他的长官曾向政府请求赦免他的前愆。”词语解释:省愆 拼音:shěng qiān
亦作“ 省諐 ”。 反省过失。《太平广记》卷十九引《神仙拾遗·马周》:“有宣言责之者,以其受命不恭,堕废所委,使还其旧署,自责省愆。” 宋 岳珂 《桯史·周益公降官》:“省諐田里,视桑荫之几何;托命乾坤,比櫟材而知免。”《明史·太祖纪二》:“六月丙寅,雷震 奉天门 ,避正殿省愆。”词语解释:罪愆 拼音:zuì qiān
罪过;过失。 唐 顾况 《归阳肖寺》诗:“尽力答明主,犹自招罪愆。”《三国演义》第九一回:“ 孔明 曰:‘此乃我之罪愆也。’”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他前生既无孽障,今生也没有罪愆。” 郭沫若 《落叶》:“他只觉得自己的罪孽深重,只想一心一意预备着消灭罪愆,完全泯没了自己的要求。”词语解释:尤愆 拼音:yóu qiān
罪咎。 宋 司马光 《又和并寄杨乐道十二韵》:“有如驂之靷,左右随周旋,庶几助 山甫 ,袞职无尤愆。”词语解释:绳愆 拼音:shéng qiān
纠正过失。 唐 白居易 《论元稹第三状》:“臣恐 元稹 左降已后,凡在位者,每欲举事,必先以 元稹 为戒,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无人肯为陛下嫉恶绳愆。”词语解释:十愆 拼音:shí qiān
十种罪愆。详“ 三风十愆 ”。
词语解释:三风十愆 拼音:sān fēng shí qiān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书·伊训》:“敢有恆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恆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宋 苏轼 《骊山》诗:“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 驪山 可亡国。”词语解释:祸愆 拼音:huò qiān
犹祸罪。 唐 李华 《咏史》:“乱代乃潜伏,纵人为祸愆。”词语解释:宿愆 拼音:sù qiān
(1).旧时的过失。 明 唐顺之 《与刘寒泉通府书》:“方欲尽取前稿烧毁,以销宿愆,不意为人抄録。”
(2).前世的罪过。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 李白 ﹞祗缘宿业,久謫人间,困苦飘零,惩创已极,外示通脱,内保清真,受报既多,宿愆可贷。”词语解释:思愆 拼音:sī qiān
反省罪愆。《汉武帝内传》:“好道慕仙者,精诚志念,斋戒思愆。”《晋书·高阳王睦传》:“退静思愆,改修其德。”词语解释:身愆
己身的过失词语解释:震愆 拼音:zhèn qiān
惊动遭罪。《楚辞·九章·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王逸 注:“震,动也;愆,过也。言皇天不纯一其施,则万物夭伤;人君不纯一其政,则百姓震动以触罪也。” 清 方苞 《武季子哀辞》:“嗟尔生兮震愆,罹百忧兮连延。”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省城沦陷,方域震愆。”词语解释:余愆 拼音:yú qiān
犹馀罪。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王敦失守》:“乘舆覆辙遭天谴,思量臣子有餘愆。”词语解释:疵愆 拼音:cī qiān
缺点,失误。 宋 曾巩 《北风》诗:“遂令阴飈自回干,安得岁物无疵愆。”词语解释:孽愆 拼音:niè qiān
亦作“孼愆”。 罪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阎罗薨》:“我生平无多孼愆,祇有镇师一旅,不应调而悮调之,途逢海寇,全军尽覆。”词语解释:冤愆 拼音:yuān qiān
冤仇罪过。《西游记》第九六回:“点一架药师灯,焰焰辉光亮。拜水懺,解冤愆;讽《华严》,除诽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利己者必损人,种种机械,因是而生,种种冤愆,因是而造。”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词语解释:贻愆 拼音:yí qiān
亦作“ 貽愆 ”。 犯下过失。《南齐书·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凡预衣冠,荷恩盛世,多以闇缓貽諐,少为欺滑入罪。”《南齐书·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夫狱讼惟平,画一在制,虽恩家得罪,必宜申宪,鼎姓貽諐,最合从网。若罚典惟加贱下,辟书必蠲世族,惧非先王立理之本。”《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昭庙孤魂终负痛, 江黄 义举但貽愆。”词语解释:赎愆 拼音:shú qiān
犹赎过。《魏书·释老志》:“ 汉章帝 时, 楚王 英 喜为浮屠斋戒,遣郎中令奉黄縑白紈三十匹,诣国相以赎愆。”词语解释:负愆 拼音:fù qiān
亦作“ 负諐 ”。 犹负罪。 宋 汪藻 《谢永州再任宫祠表》:“伏念臣推数奇穷,负愆深重,捫心无可言者,擢髮皆自取之。”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丧葬大事,都未尽心毫末。负諐高厚,尚復何言。”词语解释:乖愆 拼音:guāi qiān
谬误,失当。《宋书·武帝纪下》:“政刑乖愆,伤化扰治。”词语解释:顾愆 拼音:gù qiān
谓反省自己的过失。《文选·张衡〈东京赋〉》:“宪先灵而齐轨,必三思以顾愆。” 薛综 注:“愆,过也。”词语解释:轻愆 拼音:qīng qiān
小过。《宋书·谢晦传论》:“夫拏戮所施,事行重衅,左黜或用,义止轻愆。”词语解释:请愆 拼音:qǐng qiān
请罪,自请惩处。《后汉书·皇后纪序》:“ 宣后 晏起, 姜氏 请愆。” 李贤 注引《列女传》:“ 姜后 既出,乃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使傅母通言於王曰:‘妾不才,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起,以见君王乐色忘德。敢请罪,惟君王之命。’”词语解释:衅愆 拼音:xìn qiān
犹衅咎。 明 张居正 《谢免自陈疏》:“上不能燮调元化,佐明主以察璣衡;下不能振举宏纲,率郡僚而修品式。诸所注措,每见乖违,积此衅愆,殆非朝夕。”词语解释:遗愆 拼音:yí qiān
失误;过错。 汉 王粲 《思亲》诗:“遗愆在体,惨痛切心。”《隶释·汉竹邑侯相张寿碑》:“内平外成,举无遗愆。”词语解释:过愆 拼音:guò qiān
亦作“ 过諐 ”。 过失;错误。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以为善为玷闕,以好学为过愆,相为鉤距,使不能进,从旁窥伺,使不获安。”《明史·许相卿传》:“未几,以给事中 李学曾 、 章侨 、主事 林应驄 皆言事夺俸,復上疏諫。指帝气骄志怠,甘蹈过諐。”《清史稿·后妃传·高宗那拉氏皇后》:“其后自获过愆,朕优容如故。”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语其功德,则民不能忘,数其过愆,恐淋漓之未尽。”词语解释:遭愆
遭殃;倒霉词语解释:骄愆 拼音:jiāo qiān
猛烈过甚。《新唐书·李中敏传》:“雨不时降,夏阳骄愆,苗欲槁枯。”词语解释:引愆 拼音:yǐn qiān
承担罪过。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春秋》之义,母以子贵,太子宜引愆退身。”《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街亭 之役,咎由 马謖 ,而君引愆,深自贬抑。”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致堂胡氏》:“且以寡学引愆,上亦不罪也。”词语解释:归愆 拼音:guī qiān
犹归过,引咎。 汉 方望 《辞谢隗嚣书》:“夫以二子之贤,勒铭两国,犹削跡归愆,请命乞身, 望 之无劳,盖其宜也。”词语解释:概愆 拼音:gài qiān
谓掩盖前愆。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刘王氏》:“惟 王氏 虽烈,是已醮妇,於例不能请旌。乃赋一诗刻诸墓上云:‘分釵劈凤已联年,就义何妨晚概愆。’”词语解释:闭门思愆 拼音:bì mén sī qiān
同“ 闭閤思过 ”。 《三国志·蜀志·来敏传》“坐事去职” 裴松之 注引《诸葛亮集》:“自谓能以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词语解释:辞愆 拼音:cí qiān
推卸过失。《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不鬻誉以干泽,不辞愆以忌絀。”词语解释:伏愆 拼音:fú qiān
认罪。 汉 刘向 《列女传·珠崖二义》:“ 珠崖夫人 ,甚有母恩,假继相让;维女亦贤,纳珠於关,各自伏愆。二义如此,为世所传。”词语解释:三风十愆 拼音:sān fēng shí qiān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书·伊训》:“敢有恆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恆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宋 苏轼 《骊山》诗:“三风十愆古所戒,不必 驪山 可亡国。”词语解释:三愆 拼音:sān qiān
三种过失。《论语·季氏》:“ 孔子 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词语解释:宥愆 拼音:yòu qiān
宽恕罪过。 明 李贽 《代深有告文》:“ 龙潭湖 芝佛院 奉佛弟子 深有 ,谨以是年日月,礼拜 梁皇 经懺以祈赦过宥愆事。”词语解释:悔愆 拼音:huǐ qiān
过失。 明 刘基 《张子英闲止斋诗》:“鸟飞止茂林,鱼游止深渊;步止辞跲躓,语止絶悔愆。”词语解释:旧愆 拼音:jiù qiān
昔日的过失。《汉书·谷永传》:“捐忘邪志,毋贰旧愆。” 明 方孝孺 《艾庵记》:“絶旧愆之萌芽,培天德而日滋。”词语解释:求愆 拼音:qiú qiān
亦作“ 求諐 ”。
(1).反省己过。《后汉书·皇后纪下·顺烈梁皇后》:“后既少聪惠,深览前世得失,虽以德进,不敢有骄专之心,每日月见讁,輒降服求愆。”
(2).求谏己过。 汉 陈琳 《应讥》:“虑不专行,功不擅美,咨事若不及,求諐恐不闻。”词语解释:咎愆 拼音:jiù qiān
罪过;过失。《汉书·谷永传》:“燕见紬绎,以求咎愆。” 唐 柳宗元 《惩咎赋》:“惩咎愆以本始兮,孰非余心之所求?” 清 方苞 《大父马溪府君墓志铭》:“﹝ 苞 ﹞惟自痛咎愆之积而已。”词语解释:积愆 拼音:jī qiān
谓多罪咎。 明 张居正 《答中元高相公书》之二:“不孝积愆累衅,搆兹閔凶。”《明史·瞿式耜传》:“因言夺情建祠之 朱童蒙 不可宽,积愆久废之 汤宾尹 不可用。” 清 陆陇其 《答嘉定李生玉如书》:“不孝生平积愆,祸及先人,远辱光唁,心肺方裂,不能一叙契阔,悚惕而已。”词语解释:愆愆 拼音:qiān qiān
直抒己见,从容不迫的样子。諐,通“ 侃 ”。 明 王廷相 《送半洲蔡先生巡抚山东序》:“论事諐諐,不流不阿,咸中时措,已知公为用世之贤矣。”词语解释:疚愆 拼音:jiù qiān
犹愧恨。 清 方苞 《七思·妻蔡氏》:“妻早逝兮免忧煎,独予身兮积疚愆。” 王西彦 《人的世界》:“从表情和语气上,可以看出 华重宣 先生对妻子所负的深重疚愆。”词语解释:灾愆 拼音:zāi qiān
亦作“灾愆”。 罪孽招致的灾祸;灾殃。《西游记》第二十回:“只因不受天籙,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愆。”《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投至得娘行繾綣,徯倖煞竝香肩,平白地,降灾愆。”词语解释:眚愆 拼音:shěng qiān
减罪。眚,通“ 省 ”。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一:“ 政和 二年三月,皇帝制詔,臣 京 ( 蔡京 )宥过眚愆,復官就第。”词语解释:盖愆 拼音:gài qiān
谓修德行善以弥补过去之罪恶。语本《书·蔡仲之命》:“尔尚盖前人之愆,唯忠唯孝。” 清 袁枚 《新齐谐·雷诛营卒》:“余虽心识为某卒,而事既寝息,遂不復言,曾密语某,某亦心动,自是改行为善,冀以盖愆,而不虞天诛之必不可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