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懒惰 拼音:lǎn duò
亦作“懒嫷”。偷懒,不勤快。 晋 陶潜 《责子》诗:“ 阿野 已二八,懒惰故无匹。”《朱子语类》卷一○七:“先生病中应接不倦。左右请少节之,先生厉声曰:‘你懒惰,教我也懒惰。’” 元 王晔 《桃花女》楔子:“此人勤谨老实,又不懒惰,又不偷盗。” 清 孙枝蔚 《忆儿行赠韩叔夜》:“良朋盛会无几日,相寻那许更懒媠。” 冰心 《往事二》七:“我自然不能再懒惰,至少也须敷衍敷衍。”
嬾惰:亦作“孏惰”。不勤快;懒散。《宋书·袁豹传》:“嬾惰无所容,力田有所望,力者欣而惰者惧,则穡人劝矣。” 唐 杜甫 《示从孙济》诗:“阿翁嬾惰久,觉儿行步奔。”一本作“ 懒惰 ”。 严复 《以渔洋精华录寄琥唐山春榆侍郎有诗见述率赋奉答》:“文书引睡睡復醒,万事不理任孏惰。”词语解释:衰惰 拼音:shuāi duò
犹怠惰。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女傅母》:“ 姜 交好,始往操行衰惰,心淫泆冶容。”《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大夫其对以孤袭爵以来,志意衰惰,声色是娱,犬马是好。” 宋 叶适 《夫人林氏墓志铭》:“余既衰惰不与世接,而友朋之念已矣。”词语解释:游惰 拼音:yóu duò
亦作“ 游堕 ”。 游荡懒惰。《商君书·垦令》:“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故 山甫 勤於夙夜,而 吴汉 不离公门,岂有游堕哉!” 宋 秦观 《财用下》:“岁时出行诸郊,召见耆老,问以疾苦及所愿欲,而不得者为罢行之,而罚其游惰不听命者。” 谢觉哉 《不惑集·知识青年参加体力劳动问题》:“现在甚至就是从前的游惰分子,也大都不游惰了。”
亦作“ 游堕 ”。 游荡懒惰。《宋书·孔季恭传》:“ 季恭 到任,务存治实,敕止浮华,翦罚游惰,由是寇盗衰止,境内肃清。” 唐 白居易 《息游堕策》:“当今游堕者逸而利,农桑者劳而伤。” 宋 苏辙 《游太山·岳下》诗:“游堕愧无齎,技巧穷殊态。” 元 孛术鲁翀 《大都乡试策问》:“游惰萃於都城,况其远者乎!”词语解释:慵惰 拼音:yōng duò
亦作“ 慵堕 ”。 犹懒惰。 唐 韩愈 《合江亭》诗:“淹滞乐闲旷,勤苦劝慵惰。” 唐 白居易 《妻初授邑号告身》诗:“倚得声名便慵堕,日高犹睡緑窗中。” 宋 苏辙 《子瞻寄示岐阳十五碑》诗:“余虽谬学文,书字每慵堕。” 明 袁宗道 《读陶渊明》:“疎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堪簿书。”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之十五:“日长也觉安慵惰,不过长松大石间。”词语解释:骄惰 拼音:jiāo duò
亦作“ 骄堕 ”。 骄纵怠惰。《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岂悟君子,自生怠倦,失恂恂善诱之德,同亡国骄惰之志!” 宋 王安石 《省兵》诗:“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 宋 岳飞 《奏画守襄阳等郡田札子》:“﹝ 金 人﹞所爱惟金帛子女,志已骄堕。” 明 张居正 《答巡抚高凤翥书》:“以骄惰不习之兵,当 瓦剌 新鋭之虏,其势固不敌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 唐太宗 对朝臣说,我不打 突厥 ,反送给金帛,为的让他们骄惰,以便一举消灭。”词语解释:怠惰 拼音:dài duò
亦作“ 怠堕 ”。亦作“ 怠墯 ”。
(1).懈怠,懒惰。《国语·鲁语下》:“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南夷 之君, 西楚 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堕。”《周书·苏绰传》:“若有游手怠惰,早归晚出,好逸恶劳,不勤事业者……罪一劝百。”《元代白话碑集录·安邑长春观道教真人札碑》:“仰本观 李志玉 等将前项葡萄园子务要在意看守,精懃起架,勿令分毫怠堕荒废。”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徒以使人心习于小巧,安于怠惰。”
(2).松弛。《素问·风论》:“脾风之状多汗,身体怠墯,四支不欲动。”《红楼梦》第七二回:“这两日 凤姐儿 声色怠惰了些,不似往日一样。”词语解释:退惰 拼音:tuì duò
退缩怠惰。 宋 陆游 《夜雨思括苍游》诗:“道心退惰如风鷁,世念坚彊似火牛。” 宋 叶适 《除吏部侍郎谢表》:“胥疏退惰之中,功名絶纪;蹇产病昏之后,意乐全销。”词语解释:颓惰 拼音:tuí duò
(1).颓唐轻慢。 宋 沉括 《梦溪续笔谈》:“ 王荆公 赠弟 和甫 诗云:‘老我衔主恩,结草以为期。’言‘老我’则语有情,上下句皆有惜老之意。若作‘我老’,与‘老我’虽同,而语无情,诗意遂頽惰。”
(2).衰颓怠惰。 明 黄绾 《明道编》卷六:“近来用功,虽有是处,只是不曾着实理会,优游放过,所以頽惰昏塞,皆此故也。”《明史·骆问礼传》:“陛下当明作於上,敕诸臣奋励於下,以挽頽惰之风。”词语解释:偷惰 拼音:tōu duò
亦作“ 媮堕 ”。亦作“ 媮嫷 ”。偷安怠惰。 宋 苏辙 《新论》中:“天下之吏媮堕苟且,不治其事。” 宋 朱熹 《答魏元履》之一:“切不可以轻易急迫之心求旦暮之功;又不可因循媮惰,虚度光阴也。”《明史·海瑞传》:“诸司素媮惰, 瑞 以身矫之。” 章炳麟 《思乡原》上:“且夫 宋 世朝士,徧为燕乐,文章媮嫷,甚于 四杰 也。”词语解释:浮惰 拼音:fú duò
(1).游荡怠惰;游手好闲。《文选·沉约〈和谢宣城〉》:“牵拙谬东汜,浮惰及西崑。” 李善 注:“浮惰,浮名惰懈也。” 唐 白居易 《息游惰策》:“託跡於军籍释流者,可返躬於东作,欲其浮惰其可得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这样,既侵夺居民的产业,又造成浮惰的习惯。”
(2).无业游民。《北齐书·儒林传序》:“游手浮惰,十室而九。”《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元年》:“所得皆市井浮惰,旬日而足。”词语解释:懈惰 拼音:xiè duò
亦作“ 懈堕 ”。亦作“ 懈墯 ”。
(1).懈怠;懒惰。《大戴礼记·盛德》:“古者以法为衔,以官为轡,以刑为筴,以人为手,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懈墯。”《吕氏春秋·求人》:“﹝ 禹 ﹞北至 人正 之国, 夏海 之穷, 衡山 之上, 犬戎 之国, 夸父 之野, 禺彊 之所, 积水 、 积石 之山,不有懈堕。”《淮南子·修务训》:“侯王懈惰,后世无名。”《后汉书·赵熹传》:“ 熹 内典宿卫,外干宰职,正身立朝,未尝懈惰。”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三:“ 智高 闻之,由是懈惰不为备。”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凡读书、交友、登临,皆须全副精神应之,若当精神劳瘁之时,少一懈堕,反成窒碍,不可不慎。”
(2).松软疲困。《素问·示从容论》:“四支懈墯,此脾精之不行也。”《灵枢经·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隋。”词语解释:疏惰 拼音:shū duò
疏懒;懒散。《宋书·孔觊传》:“ 覬 学不综贯,性又疏惰,何可以属知祕记,秉笔文闈?”《北史·序传·李仲举》:“吾性本疏惰,少无宦情,岂以垂老之年,求一阶半级?” 清 梅曾亮 《答吴子序书》:“疏惰之性,自适其适,故所见如是。” 章炳麟 《訄书·学变》:“其作《体论》,自谓疏惰饱食,父忧行丧,在礼多愆,孝声不闻。”词语解释:燕惰 拼音:yàn duò
亦作“燕嫷”。 形容仪容闲散不整。《仪礼·士虞礼》“尸坐不説屨” 汉 郑玄 注:“侍神不敢燕惰也。”《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见帝。” 颜师古 注:“媠与‘惰’同。谓不严饰。” 明 归有光 《封奉政大夫王君墓表》:“居家无燕媠之容,检御精明。”词语解释:贪惰 拼音:tān duò
亦作“ 贪墯 ”。 贪婪怠惰。《三国志·魏志·张辽传》“ 太祖 大壮 辽 ,拜征东将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墯,以致命之兵,击贪墯之卒,其势必胜。” 清 俞蛟 《梦厂杂著·乡曲枝辞上·赵古董》:“抚军微笑曰:‘余之职,在黜贪惰而进廉能。’” 叶圣陶 《穷愁》:“凡为博者,皆贪惰奢夸之民。”词语解释:贫惰 拼音:pín duò
指贫穷怠惰的人。 晋 潘岳 《西征赋》:“凡厥寮司,既富而教,咸帅贫惰,同整檝櫂,收罟课获,引缴举效。”词语解释:休惰 拼音:xiū duò
犹松懈。词语解释:逋惰 拼音:bū duò
亦作“ 逋堕 ”。 拖延怠惰。《魏书·古陵王羽传》:“﹝帝﹞谓散骑常侍 元景 曰:‘卿等自任集书,合省逋堕,致使王言遗滞,起居不修,如此之咎,责在於卿。’”《北史·魏纪一·太宗明元帝》:“三月丁丑,詔以刺史守宰率多逋惰,今年貲调县违者,謫出家财以充,不听徵发於人。”词语解释:騃惰 拼音:ái duò
呆笨迟钝,不灵敏。 胡祖德 《沪谚外编·新词典》:“﹝阿木林﹞呆木人之转音。蒙懂呆笨、顽冥不灵之谓,犹 绍兴 人谓騃惰。”词语解释:顽惰 拼音:wán duò
愚昧怠惰。《宋书·律历志中》:“臣授性顽惰,少所关解。” 唐 杜牧 《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清河郡开国公赠吏部尚书崔公行状》:“復建立儒宫,置博士,设生徒,廩餼必具,顽惰必迁,敬让之风,人知家习。” 明 方孝孺 《与卢编修希鲁书》:“痛以礼义自绳约,既率己之顽惰,又以化顽惰者,使之知操身行世之大方,孝亲忠君之大节。”词语解释:轻惰 拼音:qīng duò
亦作“ 轻嫷 ”。
(1).浮荡懒惰。《商君书·垦令》:“轻惰之民,不游军市,则农民不滛,国粟不劳,则草必垦矣。”
(2).轻薄,不严整。《汉书·赵广汉张敞等传赞》:“ 张敞 衎衎,履忠进言,缘饰儒雅,刑罚必行,纵赦有度,条教可观,然被轻媠之名。” 颜师古 注:“媠,古惰字也。谓走马拊马及画眉。” 章炳麟 《思乡原上》:“文辞者,故以行礼,文灭质,博溺心,转益陵夷;自 宋玉 下逮 相如 、 张衡 ,已多轻嫷。”词语解释:避强击惰 拼音:bì qiáng jī duò
见“ 避强击弱 ”。
词语解释:避强击弱 拼音:bì qiáng jī ruò
亦作“避强击惰”。亦作“避强打弱”。 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唐 元稹 《批刘悟谢上表》:“卿宜密运謨猷,明宣号令,避强击惰,取暴抚羸。”《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七节:“运动战的实行方面,问题是很多的,例如……避强打弱,围城打援、佯攻、防空、处在几个敌人之间、超越敌人作战、连续作战、无后方作战、养精蓄锐之必要等等。”词语解释:偏惰 拼音:piān duò
偏失怠惰。《元典章·吏部三·投下职官公罪》:“尝谓张官置吏,莫非为民,而公事偏惰,则必纠正其罪。”按“惰”原作“隋”。据 陈垣 校改。词语解释:弛惰 拼音:chí duò
(1).懈怠。《南史·宋纪中·孝武帝》:“外内服其神明,莫敢弛惰。”《隋书·隐逸传·李士谦》:“少长肃然,不敢弛惰。”
(2).指懈怠的士卒。 宋 欧阳修 《论乞诏谕陕西将官札子》:“万一西贼骤出忿兵,击吾弛惰,则立见败事。”词语解释:违惰 拼音:wéi duò
违逆轻慢。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秘书郎萧遥昌》:“淑慎之迹未彰,违惰之容已及。”《陈书·武陵王伯礼传》:“淑慎未彰,违惰斯在,绳愆检迹,以为惩诫。”词语解释:暗惰 拼音:ān duò
愚昧怠惰。 南朝 梁 陶弘景 《进〈周氏冥通纪〉启》:“伏愿宥以闇惰,谨启。”词语解释:隳惰 拼音:huī duò
懈怠。隳,通“ 惰 ”。 明 王守仁 《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词语解释:慢惰 拼音:màn duò
怠惰。《商君书·垦令》:“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於食,无所於食则必农。”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肃恭少怠,则慢惰已至;威严暂弛,则羣邪生心。”《三国演义》第四回:“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词语解释:淫惰 拼音:yín duò
纵逸懒惰。 宋 苏洵 《几策·审势》:“ 桀 之恶固无以异 紂 ,然其刑不若 紂 暴之甚也,而天下之民化,其风淫惰,不事法度。”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风俗》:“至 武定桥 之东西,嘻,甚矣!故其小人多嬉靡而淫惰。”词语解释:敖惰 拼音:áo duò
傲慢怠惰。《礼记·大学》:“所谓齐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明 黄绾 《明道编》卷一:“於此皆得其正,则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五者皆无偏辟。”词语解释:恬惰 拼音:tián duò
犹苟安。《宋史·高宗纪赞》:“其始惑於 汪 黄 ,其终制於姦 檜 ,恬惰猥懦,坐失时机。”词语解释:怯惰 拼音:qiè duò
胆小怠惰。《宋史·李纲传上》:“军政久废,士气怯惰,宜一新纪律,信赏必罚,以作其气。”词语解释:旷惰 拼音:kuàng duò
犹疏懒。 宋 苏洵 《审势》:“官吏旷惰,职废不举。”词语解释:昏惰 拼音:hūn duò
昏昧怠惰;懈怠。《宋史·宋庠传》:“既而与副使 程戡 不协, 戡 罢,而御史言 庠 昏惰。” 明 宋濂 《饶氏杏庭记》:“见杏则如见其先祖焉,所以耸动其心志,警戒其昏惰者;大有资於学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昼》:“ 宰予 为四科之贤,岂有志气昏惰、当昼而寝之事乎?”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篇第三章:“志气昏惰,前途有官僚化之危险。”词语解释:简惰 拼音:jiǎn duò
疏略怠惰。词语解释:纤惰 拼音:xiān duò
见“ 纤堕 ”。
词语解释:纤堕 拼音:xiān duò
亦作“ 纤惰 ”。 细柔无力貌。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 袁宝儿 ﹞年十五,腰肢纤堕,騃憨多态。” 清 王晫 《看花述异记》卷三:“庭中有美女,时復取嗅之,腰肢纤惰多憨态。”词语解释:解惰 拼音:jiě duò
亦作“ 解堕 ”。亦作“ 解隋 ”。 懈怠。《素问·上古天真论》:“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髮鬢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吕氏春秋·季秋》:“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堕,师旅必兴。”《淮南子·时则训》引作“解隋”, 高诱 注:“春气阳温,故煗风至,民气解隋也。”《周礼·天官·宫正》“夕击柝而比之” 汉 郑玄 注:“莫行夜以比直宿者,为其有解惰,离部署。”词语解释:窳惰 拼音:yǔ duò
亦作“ 窳墯 ”。 懒惰。《商君书·垦令》:“农无得糶,则窳惰之农勉疾。”《韩非子·南面》:“是以愚戇窳墯之民,苦小费而忘大利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序》:“且天子亲耕,皇后亲蚕,况夫田父,而怀窳惰乎?” 清 谭嗣同 《仁学》四四:“人惟窳惰,不欲兴事,则心无意於求简,而听其繁。”词语解释:肆惰 拼音:sì duò
肆情懈怠。《元史·廉希宪传》:“医持善药以疗臣疾,苟能戒慎,则诚如圣諭;设或肆惰,良医何益。”词语解释:嫚惰 拼音:màn duò
轻慢,懒散。《世说新语·文学》“ 郭景纯 诗云” 刘孝标 注引《郭璞别传》:“﹝ 郭璞 ﹞又不持仪检,形质穨索,纵情嫚惰,时有醉饱之失。”词语解释:奸惰 拼音:jiān duò
亦作“奸惰”。 谓居官奸私怠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英宗重夫妇》:“都御史 曹翼 劾其奸惰不职, 弁 ( 戴弁 )乃自陈其故。”词语解释:疑惰 拼音:yí duò
疑虑懈怠。《商君书·垦令》:“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词语解释:委惰 拼音:wěi duò
疲倦。《楚辞·严忌〈哀时命〉》:“欿愁悴而委惰兮,老冉冉而逮之。” 王逸 注:“委惰,懈倦也。”词语解释:娇惰 拼音:jiāo duò
(1).谓娇气懒散。《水浒传》第二八回:“ 武松 把石墩略摇一摇,大笑道:‘小人真个娇惰了,那里拔得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细柳》:“ 福 年十岁始学为文。父既殁,娇惰不肯读。”
(2).犹困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女四肢娇惰,足股屈伸,似无所着。” 冰心 《两个家庭》:“这时候 陈太太 从屋里出来,挽着一把头发,拖着鞋子,睡眼惺忪,容貌倒还美丽,只是带着十分娇惰的神气。”词语解释:猥惰 拼音:wěi duò
委靡懒惰。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你这等猥惰慵懒,有甚么好处?” 清 钮琇 《觚賸·粤之猫》:“鼠之横,无过於 粤 ,而猫之昏庸猥惰亦无过於 粤 。”词语解释:矜惰 拼音:jīn duò
傲慢怠忽。《周书·窦毅传》:“虽任兼出入,未尝有矜惰之容,时人以此称焉。”词语解释:媮惰
亦作“ 媮堕 ”。亦作“ 媮嫷 ”。 偷安怠惰。 宋 苏辙 《新论》中:“天下之吏媮堕苟且,不治其事。” 宋 朱熹 《答魏元履》之一:“切不可以轻易急迫之心求旦暮之功;又不可因循媮惰,虚度光阴也。”《明史·海瑞传》:“诸司素媮惰, 瑞 以身矫之。” 章炳麟 《思乡原》上:“且夫 宋 世朝士,徧为燕乐,文章媮嫷,甚于 四杰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