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末字词组
恐惧惭惧荣惧凶惧齿马之惧惕惧惩惧嗟惧
喜惧祗惧荷惧谦惧骇惧惴惧无所畏惧窘惧
忧惧悔惧腼惧匡惧扰惧愕惧恫惧訹惧
戒惧震惧陨惧匈惧懔惧敬惧愁惧詟惧
惊惧三惧临事而惧兢惧战惧悼惧悚惧讻惧
怖惧欣惧临难不惧栗栗可惧愧惧汹惧怵惧慑惧
畏惧猜惧临危不惧逼惧感惧悛惧恇惧甄心动惧
怕惧寅惧耻惧栗栗危惧慊惧恟惧恚惧皇惧
疑惧危惧耸惧儆惧恂惧惵惧竦惧寒惧
警惧哀惧胁惧追惧怯惧惶惧禀惧季常之惧

词语解释:恐惧  拼音:kǒng jù
畏惧,害怕。《易·震》:“洊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恐惧,会盟而弱 秦 。” 唐 杜甫 《留花门》诗:“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一·参政梦》:“傍有大水漫漫,心甚恐惧。” 老舍 《骆驼祥子》二:“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
词语解释:喜惧  拼音:xǐ jù
(1).既高兴又惶恐。 汉 蔡邕 《让高阳乡侯章》:“稽首受詔,怔营喜惧。”
(2).指高兴和恐惧。《南史·康绚传》:“ 绚 宽和,少喜惧。” 茅盾 《子夜》五:“他的脸上依然没有流露任何喜惧的表情。”
词语解释:忧惧  拼音:yōu jù
忧愁恐惧。《韩非子·奸劫弑臣》:“故刼杀死亡之君,此其心之忧惧、形之苦痛也,必甚於厉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乐天知命,忧惧不能入。” 宋 欧阳修 《为君难论上》:“ 清泰帝 忧惧,不知所为。”《三国演义》第五九回:“ 曹操 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 朱自清 《〈古诗十九首〉释》:“一般人常怀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呢?--无非为利禄罢了。”
词语解释:戒惧  拼音:jiè jù
警戒恐惧。《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汉 王充 《论衡·讥日》:“祸福自至,则述前之吉凶,以相戒惧。” 明 沉鲸 《双珠记·奏议颁赦》:“吉凶不能掩人耳目,朕心无任戒惧。”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一段描写,实在是我们做父亲的人应该震惊戒惧佩服的。”
词语解释:惊惧  拼音:jīng jù
亦作“ 惊戄 ”。 惊慌害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其妻夜梦致聘,怖而遽发,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惊惧,曰:‘爱一女而合门受祸也。’”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山店盖木皮,烟火浑燻灼。夜深闻贙虎,全家屡惊戄。”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有黠士不礼於学师,屡戒飭之,佯作惊惧悦服状,且呈文,请批閲。学师信其诚……不意所呈皆御製文。” 叶圣陶 《隔膜·恐怖的夜》:“两位妇人目注于地,现出困顿、怅惘、惊惧的神情。”
词语解释:怖惧  拼音:bù jù
恐惧;惶恐。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会 秦 怖惧,逆自引咎, 越 乃还军。军入悦乐。”《后汉书·冯异传》:“臣以遭遇,託身圣明,在倾危溷殽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勑,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慄怖惧。”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鹿走崖岸之上,羣鰐嘷叫其下,鹿怖惧落崖,多为鰐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 宋 李纲 《论使事札子》:“今陛下藉祖宗二百年之基业,纵使未能恢復土宇,岂可不自爱重而怖惧屈服,以貽天下后世之讥哉!” 王闿运 《陈景雍传》:“ 景雍 顾己从人,皆仓皇怖惧。”
词语解释:畏惧  拼音:wèi jù
害怕。《战国策·秦策一》:“朞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新唐书·魏元忠传》:“君侧之人,众所畏惧,所谓鹰头之蝇、庙垣之鼠者也。”《三国演义》第五三回:“ 旋 ( 金旋 )问部将:‘谁敢出战?’众皆畏惧,莫敢向前。”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九章:“山上修筑工事的敌人,由于畏惧我军的冷炮,大部分钻进了地堡。”
词语解释:怕惧  拼音:pà jù
有所顾忌,害怕。 唐 薛能 《野园》诗:“娇养翠娥无怕惧,插人头上任风吹。”《西游记》第七四回:“我师父胆小怕惧,着我来问一声:端的是甚妖怪,他敢这般短路!”《醒世姻缘传》第五七回:“寻着他老实打他几下,也叫他知有怕惧。” 李广田 《没有太阳的早晨》:“ 王嫂 心里真有点怕惧,而她只要一想到她,就立刻看见她那黄脸上一对三角形的眼睛。”
词语解释:疑惧  拼音:yí jù
猜疑畏惧。《易·巽》“进退志疑也” 三国 魏 王弼 注:“巽,顺之志,进退疑惧。”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各宜自安;如妄自疑惧,敢相扇动,朕即赦 元济 不问,迴军讨之。”《明史·方国珍传》:“已而 汝 潁 兵起, 元 募舟师守 江 。 国珍 疑惧,復叛。”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为了消除他的疑惧,掏出一支烟递给他。”
词语解释:警惧  拼音:jǐng jù
警戒恐惧。《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论》:“ 武帝 奋其雄材大略,而从容於声色货利之境,以泛应乎一日万几之繁,而不知警惧焉,何往而非患也!” 梁启超 《五州地理大势论》:“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先之以告诫,继之以警惧。” 老舍 《蜕》八:“铺户的人们七手八脚的把刚御下的门板又安上,而后警惧的,好奇的,立在门外,等着看飞机。”
词语解释:惭惧  拼音:cán jù
亦作“慙惧”。 羞愧恐惧。《汉书·杜周传》:“会皇太后女弟 司马君力 与 钦 兄子私通,事上闻, 钦 慙惧,乞骸骨去。” 宋 苏辙 《谢入伏早出状一》:“臣等叨尘近辅,与闻政几,庇广厦之清阴,饱素飡而终日,方慙惧於无补,何劳苦之足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 湘裙 惭惧啜泣,望伯伏谢。”
词语解释:祗惧  拼音:zhī jù
敬惧,小心谨慎。《书·泰誓上》:“予小子夙夜祗惧。”《汉书·刘辅传》:“君臣祗惧,动色相戒。” 宋 欧阳修 《尊皇太后册文》:“此因慄慄祗惧,不敢遑寧者已。”
词语解释:悔惧  拼音:huǐ jù
后悔而畏惧。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后一品悔惧,每夕多以家童持剑戟自卫。” 清 林则徐 《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不特宽免前愆,并请酌予赏犒,以奬其悔惧之心。”
词语解释:震惧  拼音:zhèn jù
震惊,惧怕。《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於是 齐国 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 齐国 大治。”《晋书·孙恩传》:“畿内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明史·万元吉传》:“於是 两广 、 云南 军不战而溃……会闻 汀州 破,人情益震惧。”
词语解释:三惧  拼音:sān jù
指圣君治国应该戒惧的三件事。《韩诗外传》卷七:“ 孔子 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 唐太宗 《执契静三边》诗:“衣宵寝二难,食旰餐三惧。”
词语解释:欣惧  拼音:xīn jù
欣喜而又惶恐。 唐 常衮 《谢敕书赐腊日口脂等表》:“粉骨酬恩,未伸万一,无任感戴欣惧之至。”
词语解释:猜惧  拼音:cāi jù
疑惧。《后汉书·南匈奴传》:“ 比 见 知牙师 被诛……遂内怀猜惧,庭会稀阔。”《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 稽胡 酋长 刘仚成 帅众降 梁师都 , 师都 信谗,杀之,由是所部猜惧,多来降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主翁或具瓜果,意甚恭谨……屯弁喜其朴诚,亦不猜惧,约为兄弟。”
词语解释:寅惧  拼音:yín jù
恭谨戒惧。《隋书·后妃传·炀帝萧皇后》:“廼夙夜而匪懈,实寅惧於玄冥。”
词语解释:危惧  拼音:wēi jù
忧虑恐惧。《书·汤诰》:“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新唐书·卢携传》:“及 巢 破 淮南 , 璘 战死, 忠武 兵乱,天下危惧。” 邹韬奋 《经历》十一:“我们的心理是特别的紧张,差不多每日二十四小时都是时刻在惴惴危惧着的。”
词语解释:哀惧  拼音:āi jù
悲伤恐惧。《史记·梁孝王世家》:“ 景帝 哀惧,不知所为。” 唐 牛僧孺 《郭元振》:“今父母弃之就死,惴惴哀惧。” 清 王拯元 《嬃碪课诵图序》:“ 拯 哀惧,泣告姊,后无復为此言。”
词语解释:荣惧  拼音:róng jù
谓荣幸与惶恐交加。 唐 黄滔 《致薛推先辈》:“在面陈而莫尽,於笔写以寧周,攀感依投,不任荣惧。”
词语解释:荷惧  拼音:hé jù
感荷惶恐。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皇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不胜荷惧屏营之诚。”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不胜荷惧之至。”
词语解释:腼惧  拼音:miǎn jù
惭愧惶恐。 唐 上官仪 《为太仆卿刘弘基请致仕表》:“久尸厚禄,靦惧在躬。”
词语解释:陨惧  拼音:yǔn jù
谓因恐惧而失败。《国语·晋语九》:“ 卫庄公 祷曰:‘曾孙 蒯聵 以谆 赵鞅 之故,敢昭告于皇祖 文王 、烈祖 康叔 、文祖 襄公 、昭考 灵公 ,夷请无筋无骨,无面伤,无败用,无陨惧,死不敢请。’” 韦昭 注:“陨,陨越也。”
词语解释:临事而惧  拼音:lín shì ér jù
谓遇事谨慎戒惧。语出《论语·述而》:“暴虎冯 河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三国 蜀 诸葛亮 《街亭自贬疏》:“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鉞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 街亭 违命之闕。”《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夫庙算而后出军,犹临事而惧,况今庙算有闕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
词语解释:临难不惧  拼音:lín nàn bù jù
面对危难,毫不恐惧。《邓析子·无厚》:“故临难不惧,知天命也。” 宋 苏轼 《孔北海赞》:“世之议公者才气各有高卑,然皆以临难不惧,谈笑就死为雄。”亦作“ 临难不恐 ”、“ 临难不慑 ”。《韩非子·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明 屠隆 《綵毫记·预识汾阳》:“呀!看这绑缚汉子,伟干长躯,丰神轩举,临难不慑,必是人豪。”
词语解释:临危不惧  拼音:lín wēi bù jù
面对危难毫不惧怕。 唐 骆宾王 《萤火赋》:“临危不惧,勇也。”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 重庆 红岩 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 巴金 《等着、盼着》:“他对人民有过贡献,又是一个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一定经得起严峻的考验。”亦作“ 临危不惮 ”。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临危不惮,赴救远征。”
词语解释:耻惧  拼音:chǐ jù
亦作“耻惧”。 羞愧恐惧。《晋书·何充传》:“ 庾爰之 肯避 温 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夫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凡在含识,皆知耻惧,苟欺而可免,则谁不愿然。” 唐 柳宗元 《与顾十郎书》:“其或少知耻惧,恐世人之非己也。”
词语解释:耸惧  拼音:sǒng jù
极其恐惧。耸,通“ 悚 ”。《左传·成公十四年》:“大夫闻之,无不耸惧。” 杨伯峻 注:“耸借为悚。《説文》:悚,惧也。”《韩非子·内储说上》:“於是吏皆耸惧,以为神明也。”《东周列国志》第二九回:“百官耸惧,百姓不服。” 清 曾国藩 《台洲墓表》:“或有所不快於他人,亦痛绳长子,竟日嗃嗃,詰数愆尤,间作激宕之辞,以为岂少我邪,举家耸惧。”
词语解释:胁惧  拼音:xié jù
威胁恐吓。《续资治通鉴·宋钦宗靖康二年》:“逼逐上皇以下者, 时雍 、 秉哲 也;胁惧都人者, 范琼 也。”
词语解释:凶惧  拼音:xiōng jù
恐惧。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晋燕用兵》:“ 曹 人凶惧,因其凶而攻之,遂入 曹 。”
恐惧;惊扰不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迁焉, 曹 人兇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 杜预 注:“兇兇,恐惧声。” 杨伯峻 注:“《説文》,‘兇,扰恐也’,则兇惧为同义词平列,犹今言恐惧也。”《后汉书·耿弇传》:“既而收首级以示 巨里 城中,城中兇惧, 费敢 悉众亡归 张步 。” 宋 苏轼 《赵清献公神道碑》:“ 仁宗 晚岁不豫,而太子未定,中外兇惧。”《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盗贼纵横,人情兇惧。”
词语解释:谦惧  拼音:qiān jù
谦虚谨慎,小心翼翼。《汉书·杜周传》:“愿将军由 周公 之谦惧,损 穰侯 之威,放 武安 之欲,毋使 范雎 之徒得间其説。”
词语解释:匡惧  拼音:kuāng jù
恐惧。《礼记·礼器》:“年虽大杀,众不匡惧。” 郑玄 注:“匡,犹恐也。” 陆德明 释文:“同恇惧,音匡。” 孔颖达 正义:“天下之众,不恐惧也。” 明 杨慎 《升庵经说·礼记·礼器》:“匡,注与恇同,恐也。 慎 按,匡音慌。《管子》《大匡》《小匡》,皆言救荒之事。字书作匡攘,盖匡张攘乱,今俗犹有此言。”
词语解释:匈惧  拼音:xiōng jù
恐惧。《新唐书·杜如晦传》:“京师匈惧,日数千人守闕下。”
词语解释:兢惧  拼音:jīng jù
戒慎恐惧;惶恐。《后汉书·明帝纪》:“永览前戒,竦然兢惧。”《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兢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 前蜀 杜光庭 《宣进天竺僧二十韵诗表》:“冒黷宸严,无任兢惧战越之至。” 清 林则徐 《会奏英夷抗不交凶严断接济查办情形折》:“该夷穷蹙仓皇,已觉十分兢惧。”
词语解释:栗栗可惧
形容很害怕
词语解释:逼惧  拼音:bī jù
犹逼畏。《魏书·礼志三》:“以此言之,不为即位之际,有所逼惧也。”
词语解释:栗栗危惧  拼音:lì lì wēi jù
形容很害怕。《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於深渊。”栗栗,一本作“ 慄慄 ”。 鲁迅 《而已集·略论中国人的脸》:“尤其不好的是红鼻子,有时简直像是将要熔化的蜡烛油,仿佛就要滴下来,使人看得栗栗危惧。”
词语解释:儆惧  拼音:jǐng jù
戒惧;警惕和畏惧。《国语·晋语二》:“以主其祭祀,且镇抚其国家及其民人,虽四邻诸侯之闻之也,其谁不儆惧於君之威,而欣喜於君之德!”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 老志 密奏谓:‘他日上与 郑后 皆有难,深可儆惧。’”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知微》:“二公( 周公 、 太公 )之孙子苟能日儆惧於二公之言,又岂俟 孔子 出而始议变乎?” 清 林则徐 《会札澳门厅传谕义律条款》:“其餘各躉船均当儆惧,即日全出 老万山 ,各奸夷亦须即日附搭回去。”
词语解释:追惧  拼音:zhuī jù
事后害怕。《宋书·孝义传·龚颖》:“臣过叨恩私,宣风万里,志存砥竭,有怀必闻,故率愚慤,举其所知。追惧紕妄,伏增悚栗。”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一:“﹝ 德远 ﹞方追惧,毛髮为洒淅。”
词语解释:齿马之惧  拼音:chǐ mǎ zhī jù
见“ 齿马之嫌 ”。
词语解释:齿马之嫌  拼音:chǐ mǎ zhī xián
典出《礼记·曲礼上》:“齿路马,有诛。” 孔颖达 疏:“若论量君马岁数,亦为不敬,亦被责罚。”后用“齿马之嫌”指议论宫廷内部事务的嫌疑。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奶口》:“执事者以事关内庭,不敢犯齿马之嫌,而所费无几。”亦作“ 齿马之惧 ”。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志遗八》:“上干宫禁,则有齿马之惧,吾不敢记也。”
词语解释:骇惧  拼音:hài jù
惊惶恐惧。《晋书·孙恩传》:“寻又集众,欲向京都,朝廷骇惧,陈兵以待之。”《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众小儿都吃一惊,齐説神道出现,偏是 婆留 全不骇惧。” 曹禺 《雷雨》第四幕:“骇惧地闭上目。”
词语解释:扰惧  拼音:rǎo jù
惊恐慌乱。《晋书·姚兴载记上》:“先帝登遐,人情扰惧。”《宋书·刘锺传》:“时大军外讨,京邑扰惧。”
词语解释:懔惧  拼音:lǐn jù
畏惧。 清 林则徐 《示谕外商速缴鸦片烟土四条稿》:“今圣意要絶鸦片,是即天意要絶鸦片也。天之所厌,谁能违之……天朝之不可违如是,尔等可不懍惧乎!”
词语解释:战惧  拼音:zhàn jù
长惧。《后汉书·酷吏传·黄昌》:“后拜 宛 令,政尚严猛,好发姦伏……悉收其家,一时杀戮。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求谏》:“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其人大言曰:‘我 关帝 前 周将军 也!昏官若动,即便诛却!’令战惧悚听。”
词语解释:愧惧  拼音:kuì jù
惭愧恐惧。《南齐书·东南夷传》:“但所献轻陋,愧惧唯深。”《旧唐书·许圉师传》:“犯者愧惧,遂改节为廉士。” 明 刘基 《谢恩表》:“臣窃自揆,何修而膺此,犬马微忱,惟增愧惧。”
词语解释:感惧  拼音:gǎn jù
感激惶恐。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过堂》:“状元出行致词云:‘今月日,礼部放榜,某等幸忝成名,获在相公陶铸之下,不任感惧。’”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感惧之怀,不知所措。”
词语解释:慊惧  拼音:qiè jù
疑惧。 汉 王充 《论衡·感类》:“贤圣感类,慊惧自思,灾变恶徵,何为至乎?”
词语解释:恂惧  拼音:xún jù
恐惧。《庄子·齐物论》:“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 陆德明 释文:“恂,恐貌。 崔 云:‘战也。’”
词语解释:怯惧  拼音:qiè jù
胆小怕事;恐惧。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七:“南渡为宰执者多怯惧畏懦不敢有为。”《平山冷燕》第十四回:“想起昨日受童子駡詈,心下又有几分怯惧,不敢竟走,只一步一步的慢慢的挨将上来。” 叶圣陶 《义儿》:“级任先生暗里观察,希望看见 义儿 愁苦怯惧的面容。可是事实竟相反, 义儿 还是往日的 义儿 ,而且更高兴了一点。”
词语解释:惕惧  拼音:tì jù
戒惧。《吕氏春秋·慎大》:“ 汤 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寧,欲令 伊尹 往视 旷夏 。”《易·乾》“夕惕若厉” 唐 孔颖达 疏:“虽至於夕,恆怀惕惧。”
词语解释:惴惧  拼音:zhuì jù
惊恐。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人人似头上各有一 刘尹 ,慄慄惴惧,不敢为非。” 宋 司马光 《四豪论》:“以区区之 魏 ,惴惧之众,当 秦 乘胜十倍之兵,一战却之, 邯郸 全,六国安, 信陵君 之功也。”
词语解释:愕惧  拼音:è jù
惊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忽有一狐当门向之嗥叫, 藻 大愕惧。”
词语解释:敬惧  拼音:jìng jù
谨慎小心。《墨子·尚贤上》:“故当是时,虽在於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书·皋陶谟》“敬哉有土” 孔 传:“有土之君,不可不敬惧。”《清史稿·穆宗纪一》:“户部侍郎 吴廷栋 言 金陵 告捷,请益加敬惧。”
词语解释:悼惧  拼音:dào jù
恐惧。《吕氏春秋·论威》:“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尽矣。”《后汉书·安帝纪》:“朝廷不明,庶事失中,灾异不息,忧心悼惧。” 唐 柳宗元 《南岳云峰和尚塔铭》:“世之所谓贤人大臣者……闻大师之言律义,莫不震动悼惧,如听誓命。” 宋 司马光 《赐文武百寮曾公亮已下上第三表乞上尊号不允断来请批答》:“朕荷祖宗之重寄,元元困穷,未获厥所,夙夜悼惧,如涉春冰。”
词语解释:汹惧  拼音:xiōng jù
亦作“汹惧”。 惶恐不安。 后蜀 阎选 《再生记·王穆》:“其地去贼界四十餘里,众心汹惧。”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时人情汹惧,皆以为旦夕不支。”《明史·陈循传》:“ 土木 之变,人心汹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今无辜将士,往往自失其首,人情汹惧;将军与处,亦危道也,不如图之。”
词语解释:悛惧  拼音:quān jù
悔改畏惧。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诸处凶恶强盗,如蝟毛起,如蜂閧聚,纵火杀掠,所在猖獗,罔有悛惧。”
词语解释:恟惧  拼音:xiōng jù
纷扰惊惧。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 弇 分兵守 巨野 ,自与 邑 战,大破之, 弇 乃收所斩级以归,示 巨野 城中,城中恟惧。”《旧唐书·浑瑊传》:“贼造云桥成……城中恟惧,相顾失色。”《金史·张行信传》:“今大兵纵横,人情恟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明史·麻贵传》:“会 贵 及 李如樟 等兵至……获首级百二十餘。持示贼,贼益恟惧。”
词语解释:惵惧  拼音:dié jù
恐惧。《逸周书·官人》:“导之以利,而心迁移;临慑以威,而气惵惧,曰鄙心而假气者也。”
词语解释:惶惧  拼音:huáng jù
恐惧,惊慌。《汉书·杜周传》:“ 敞 惶惧,移病,以语 延年 。”《北齐书·司马子如传》:“稍不合意,便令武士顿曳,白刃临项。士庶惶惧,不知所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贤妾》:“盗入其居,夫妇惶惧,不知所为。” 叶圣陶 《隔膜·恐怖的夜》:“我看见了弟弟比两年前高大了些的形体,听见了弟弟亲爱的呼声,紧张的惶惧已宽弛了好些。”
词语解释:惩惧  拼音:chéng jù
恐惧。《文选·班固〈西都赋〉》:“既惩惧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 李善 注引《广雅》:“惩,恐也。” 唐 韩愈 《举韩泰自代状》:“自领 漳州 ,悉心为治,官吏惩惧,不敢为非。”
词语解释:无所畏惧  拼音:wú suǒ wèi jù
没有什么惧怕的,什么都不怕。《魏书·董绍传》:“此是 绍 之壮辞,云 巴 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云笈七籤》卷九四:“又如勇士逢贼,无所畏惧,挥剑当前,群寇皆溃。” 严文井 《〈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序言》:“一个无所畏惧的巨人,精神百倍地向着未来迈开了大步。”
词语解释:恫惧  拼音:dòng jù
恐惧。《新唐书·忠义传上·王行敏》:“贼围急,储偫空乏,众恫惧, 行敏 患之。”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稍定,则以兵扣边索,中外恫惧。”
词语解释:愁惧  拼音:chóu jù
忧愁恐惧。《后汉书·西域传·奄蔡》:“ 贤 浸以骄横,重求赋税,数攻 龟兹 诸国,诸国愁惧。”《北齐书·文宣帝纪》:“自皇太后诸王及内外勋旧,愁惧危悚,计无所出。”
词语解释:悚惧  拼音:sǒng jù
亦作“ 悚愳 ”。 恐惧;戒惧。《韩非子·内储说上》:“吏以 昭侯 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汉 王符 《潜夫论·慎微》:“人君闻此,可以悚愳。” 汪继培 笺:“《説文》云:‘惧,恐也。古文作“愳”。’” 隋 王通 《中说·礼乐》:“古之明王,敬慎所未见,悚惧所未闻。”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请假》:“小臣心怀悚惧,啣尺疏叩丹墀。” 王统照 《一栏之隔》:“囚犯们却悚惧不安起来,更谨慎、更殷勤地工作。”
词语解释:怵惧  拼音:chù jù
恐惧;惊慌
词语解释:恇惧  拼音:kuāng jù
恐惧;惊慌。《后汉书·王閎传》:“时国无嗣主,内外恇惧。”《魏书·裴粲传》:“合家恇惧,不测所以, 粲 更恬然,神色不变。”《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三年》:“ 金 承平日久,骤闻 蒙古 用兵,人情恇惧,流言四起。”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黎 恇惧不语。”
词语解释:恚惧  拼音:huì jù
愤恨恐惧。《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既叛,不能无恚惧。”
词语解释:竦惧  拼音:sǒng jù
(1).肃立惶恐。《韩非子·主道》:“明君无为於上,羣臣竦惧乎下。”
(2).恐惧。竦,通“ 悚 ”。《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 太戊 武丁 ,覩灾竦惧;祗承天戒,故其兴也。”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 刘孺人 即怒,节母负墻竦惧;节妇从容改为,以适厥指。”
词语解释:禀惧  拼音:bǐng jù
亦作“禀惧”。 敬慎戒惧。 唐 李翱 《左仆射傅公神道碑》:“凡从公将卒,本与公同立於乐寿者,皆禀惧不敢越条令以侵物。”
词语解释:嗟惧  拼音:jiē jù
叹息震恐。《后汉书·梁冀传》:“復立 桓帝 ,而枉害 李固 及前太尉 杜乔 ,海内嗟惧。”
词语解释:窘惧  拼音:jiǒng jù
急迫惶恐。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潮州象》:“象不得食,甚忿怒,遂举羣合围 惠 守於中,閲半日不解。 惠 之迓卒一二百人,相视无所施力,太守家人窘惧,至有惊死者。”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微闻其旁喃喃若诵经声, 洪 ( 洪迈 )平日不喜此,方窘惧中,亦慢随其声诵之。”
词语解释:訹惧  拼音:xù jù
威胁慑服。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盖言披剥 安州 三县,故以威名訹惧其州人,使斩其不当为刺史者。”
词语解释:詟惧  拼音:zhé jù
(1).恐惧。《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有星坠於 神武 营,众驴并鸣,士皆讋惧。”《旧唐书·宣宗纪》:“使天下之人,重足一迹,皆讋惧奉面,而慢易在心。”
(2).谓使之恐惧。 明 方孝孺 《鬻拳》:“语之而不听,则讋惧之,咄咤之,俾不敢肆其志,婴儿之术耳。”
词语解释:讻惧
惊惧不安貌。 宋 龚夬 《请检寻文及甫究问狱案牍》:“积阴踰时,中外詾惧。”
词语解释:慑惧  拼音:shè jù
恐惧,害怕。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蒙谤讟而晏如,不慴惧於可畏者,劲人也。”《旧唐书·李义琰传》:“时 李勣 为 并州 都督,僚吏皆望风慴惧, 义琰 独廷折曲直, 勣 甚礼之。”
词语解释:甄心动惧  拼音:zhēn xīn dòng jù
敬慎而保持警惕。《逸周书·谥法》:“甄心动惧曰顷。”《文献通考·经籍五》:“独 顷公 ( 卫顷侯 )有赂王请命之事,其諡又为甄心动惧之名,如 汉 诸侯王必其尝以罪謫,然后加以此諡,以是意其必有弃贤用佞之失。”
词语解释:皇惧  拼音:huáng jù
惊慌恐惧。皇,通“ 惶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圣人之事天也,无时不敬,而遇灾变则尤加皇惧焉。”
词语解释:寒惧  拼音:hán jù
犹恐惧。《新唐书·席豫传》:“乃上疏请立皇太子,语深切,人为寒惧。”
词语解释:季常之惧  拼音:jì cháng zhī jù
宋 陈慥 ,字 季常 ,其妻 柳氏 凶悍而好嫉妒, 陈慥 颇为惧怕。事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陈季常》。后因谓惧内为“ 季常 之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 杨万石 ﹞生平有 季常 之惧。妻 尹氏 ,奇悍,少迕之,輒以鞭挞从事…… 万石 惧,长跽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