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怵惕 拼音:chù tì
戒惧;惊惧。《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孔 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思所以免其过悔。”《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大王不思先帝之艰苦,日夜怵惕,修身正行。”《汉书·王商传》:“於是退 勃 使就国,卒无怵悐忧。” 颜师古 注:“悐,古惕字。” 唐 杜甫 《北征》诗:“拜辞诣闕下,怵惕久未出。”《明史·岳正传》:“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 姚雪垠 《长夜》二三:“那个小姑娘头也不抬,也不怵惕,很快地走了进去。”词语解释:夕惕 拼音:xī tì
谓至夜晚仍怀忧惧,工作不懈。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 吴 主不此之思,不加夕惕,佞諂凡庸,委以重任,危机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 南朝 梁 沉约 《立太子恩诏》:“夕惕寅畏,若寘渊谷。” 明 李东阳 《送顾天锡员外审刑山西》诗:“夙兴念委託,夕惕怀艰辛。”参见“ 夕惕若厉 ”。
词语解释:夕惕若厉 拼音:xī tì ruò lì
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旧唐书·代宗纪》:“朕主三灵之重,託群后之上,夕惕若厉,不敢荒寧。” 唐 李白 《明堂赋》:“而圣主犹夕惕若厉,惧人未安,乃目极于天,耳下于泉。”《三国演义》第七三回:“常恐殞越,辜负国恩;寤寐永嘆,夕惕若厉。”词语解释:惕惕 拼音:tì tì
(1).忧劳。《诗·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毛 传:“惕惕,犹忉忉也。” 陈奂 传疏:“惕惕,亦忧劳之意,故云犹忉忉也……《尔雅》:‘惕惕,爱也。’ 郭 注:‘《诗》云:心焉惕惕,《韩诗》以为説人,故言爱也。’案:爱者谓爱君,君受谗贼所誑,故君子忧劳之心惕惕然。《尔雅》释经义, 毛 传释字义也。” 宋 王禹偁 《籍田赋》:“修农事以惕惕,袭春服之重重。”
(2).戒惧。《国语·晋语四》:“君若恣志以用 重耳 ,四方诸侯其谁不惕惕以从命。”《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及 崧 归朝,自以形迹孤违。事 汉 权臣,常惕惕谦谨,多称疾杜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 仲达 闻阵而惕惕, 子丹 望风而遑遑。” 清 吴汝纶 《答严幼陵书》:“执事之译此书,盖伤吾土之不竞,惧 炎 黄 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欲进之以人治也。”词语解释:惊惕 拼音:jīng tì
(1).惊惧。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齐景公 渡於 江 沅 之河,黿衔左驂,没之。众皆惊惕。” 唐 萧颖士 《答韦司业垂访》诗之一:“高堂列众宾,广座鸣清絃。俯仰转惊惕,徘徊独忧煎。”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续集·古泗州城》:“私以昨夜宿处询舟子,约畧言之,云其中絶无人烟。心更惊惕,不知所云。”
(2).警惕。惊,通“ 警 ”。 唐 李白 《泾溪南蓝山下寄何判官昌浩》诗:“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明 唐顺之 《阅视军情首疏》:“臣受命惊惕,不敢自寧,星驰前往。”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越十餘日,捕获,夫妇之姦乃并败,余兄弟甚快之。 姚安公 曰:‘……故遇此种事,当生惊惕心,不可生欢喜心。’”一本作“ 警惕 ”。词语解释:悚惕 拼音:sǒng tì
(1).恐惧;惶恐。 汉 焦赣 《易林·遯之随》:“使民不惧,安无悚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城南依山原,北临 黄河 ,悬水百餘仞,临之者感悚惕焉。”《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拜之后,心中悚惕,魂魄俱无。” 清 吴伟业 《松鼠》诗:“侧目仍盱睢,奉头似悚惕。”
(2).常用为奏章或书信中的套语。 唐 元稹 《为令狐相国谢回一子官与弟状》:“宠过忧来,恩殊感极,彷徨自顾,悚惕难居。” 清 陈确 《答张考夫书》:“临书不胜悚惕。”
(3).警惕。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二》:“録自 唐 以来诸家言,以悚惕之。”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十二章:“他一下子悚惕起来:‘牛屎外面光,单讲形式漂亮,有什么好。’”
(4).敬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众参已,肃肃列侍……共视座上,真如悬观音图像,时被微风吹动。闻言悚惕,鬨然并诺。”词语解释:兢惕 拼音:jīng tì
戒惧。《南史·王融传》:“悚怍之情,夙宵兢惕。” 唐 白居易 《为宰相贺雨表》:“臣等位忝钧衡,职乖燮理;仰阴阳而增惧,顾霖雨而怀惭。无任兢惕之至!”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内视自省,兢惕不安。”《清史稿·高宗纪六》:“﹝ 乾隆 五十六年﹞二月己酉,諭:‘朕孜孜求治,兢惕为怀。’”词语解释:惭惕 拼音:cán tì
羞愧惶恐。《隋书·杨素传》:“昼夜迴徨,寝食惭惕,常惧朝露奄至,虚负圣慈。” 宋 欧阳修 《答李诩第一书》:“人还索书,未知所答,惭惕,惭惕!”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七章:“劳阿姊询及,惭惕何可言。”词语解释:忧惕 拼音:yōu tì
忧虑戒惧。《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虽尚视息,忧惕焦灼,未知躯命,竟在何时。”《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 贤 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於父母之侧,无由敢言。”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潘炎 ﹞子 孟阳 ,初为户部侍郎,夫人忧惕曰:‘以尔人材,而在丞郎之位,吾惧祸之必至也。’”词语解释:警惕 拼音:jǐng tì
保持警觉,小心戒备。《朱子语类》卷九七:“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 明 王直 《钟铭》:“嗟尔子孙,警惕弗愆。” 峻青 《海啸》第二章十九:“他警惕着意外事情的发生,做着最坏的准备。”词语解释:畏惕 拼音:wèi tì
戒惧。《新唐书·房玄龄传》:“﹝ 玄龄 ﹞或以事被让,必稽顙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词语解释:惴惕 拼音:zhuì tì
恐惧,忧戚。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煢煢孤立,未有子息……每当春秋时饗,孑立捧奠,顾眄无后继者,惸惸然欷歔惴惕。”词语解释:恐惕 拼音:kǒng tì
戒惧。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仁宗祫享恭虔》:“侍祠诸神裹手执笏,见上恭虔,皆恐惕揎袖。”词语解释:愁惕 拼音:chóu tì
忧惧。 唐 韦应物 《过昭国里故第》诗:“收此还我家,将还復愁惕。”词语解释:怛惕 拼音:dá tì
(1).犹怵惕,惊惧。《史记·孝文本纪》:“今朕夙兴夜寐,勤劳天下,忧苦万民,为之怛惕不安,未尝一日忘于心。” 三国 魏 曹植 《感节赋》:“内紆曲而潜结,心怛惕以中惊。”
(2).凄怆;悲伤。《文选·马融〈长笛赋〉》:“听簉弄者遥思於古昔,虞志於怛惕,以知长戚之不能閒居焉。” 李周翰 注:“怛惕,惻愴之声。”词语解释:战惕 拼音:zhàn tì
惊悸;恐惧。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下》:“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元少先生》:“僮变色曰:‘我为先生,祸及身矣!’战惕奔入。”词语解释:冰惕 拼音:bīng tì
戒惧警惕。《南齐书·褚渊传》:“下官常人,志不及远。随运推斥,妄践非涯,才轻任重,夙宵冰惕。近值国危,含气同奋,况在下官,寧吝身命。”词语解释:遽惕 拼音:jù tì
惶恐戒惧。《楚辞·大招》:“魂乎归徠,不遽惕只。” 王逸 注:“言饮食醲美,安意遨游,长无惶遽怵惕之忧也。”词语解释:震惕 拼音:zhèn tì
震惊畏惧。 唐 元稹 《代谕淮西书》:“自是蛮夷慑窜,戎臣震惕,相与奔走朝闕之不暇。” 前蜀 杜光庭 《张相公九曜醮词》:“捫心震惕,沥恳归依。”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祥异·尘霾》:“京城忽有暴风自东南来,俄顷之间尘霾四塞……圣心震惕。”词语解释:魂惊魄惕 拼音:hún jīng pò tì
形容十分震惊。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又《十三隻做式图》一册……予见之而魂惊魄惕,此予向者意地中固有之局,何斯人之先得我心邪?”词语解释:儆惕 拼音:jǐng tì
(1).戒惧。《明史·沉溍传》:“帝尝以勋臣子弟多骫法,撰《大誥》二十二篇,諭天下武臣皆令诵习,使之儆惕。”
(2).指使戒惧。 郭沫若 《恢复·如火如荼的恐怖》诗:“我们的眼前一望都是白色,但我们是并不觉得恐怖。我们杀了一个要儆惕一百个,我们的恐怖是如火如荼。”词语解释:析惕 拼音:xī tì
犹徜徉。《淮南子·人间训》:“﹝鸿鵠﹞翱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蜺之间。”一本作“ 徜徉 ”。词语解释:愧惕 拼音:kuì tì
羞惭而知所戒惧。《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丁謐 画策,使 爽 白天子”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陈写至实。”《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方觉失刑,循揣再三,愧惕非一。” 宋 苏轼 《谢监司启》之一:“不图谦光,遽锡褒宠,感铭既切,愧惕并深。”词语解释:寅忧夕惕 拼音:yín yōu xī tì
寅:寅时,泛指早晨。多指执政者忧心忡忡,早晚提心吊胆。例如:仰系鸿丕,顾临兆民,永怀先构,若履春冰,寅忧夕惕,罔识攸济。——《南齐书·明帝纪》词语解释:日惕 拼音:rì tì
日日警惕、戒惧。《国语·楚语下》:“夫谁无疾眚!能者早除之。旧怨灭宗,国之疾眚也,为之关籥蕃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 韦昭 注:“惕,惧也。”词语解释:惨惕 拼音:cǎn tì
悲伤。《魏书·李彪传》:“无情之人,父兄繫狱,子弟无惨惕之容。”词语解释:忡惕 拼音:chōng tì
忧惧。 清 方苞 《送王篛林南归序》:“戊戌春,忽告余归有日矣。余乍闻,心忡惕,若暝行驻乎虚空之逕,四望而无所归也。”词语解释:恟惕 拼音:xiōng tì
戒惧。《旧唐书·刘总传》:“每公退,则憩于道场,若入他室,则忷惕不敢寐。”词语解释:昼乾夕惕 拼音:zhòu qián xī tì
日夜勤勉戒慎。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前蜀 杜光庭 《贺圣体渐痊愈表》:“昼乾夕惕,焦劳而腠理愆和;旰食宵衣,忧軫而寒暄爽候。”词语解释:昼警夕惕 拼音:zhòu jǐng xī tì
日夜警惕戒慎。 宋 沉括 《延州谢到任表》:“敢不尽虑力行,求神圣责任之实;昼警夕惕,思天地亭育之恩。”参见“ 昼乾夕惕 ”。
词语解释:昼乾夕惕 拼音:zhòu qián xī tì
日夜勤勉戒慎。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前蜀 杜光庭 《贺圣体渐痊愈表》:“昼乾夕惕,焦劳而腠理愆和;旰食宵衣,忧軫而寒暄爽候。”词语解释:朝干夕惕 拼音:cháo gàn xī tì
1.谓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语本《易。干》:"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词语解释:朝乾夕惕 拼音:zhāo qián xī tì
谓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语本《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乐器》:“不执一,则存省愈严,陟降一心,德业一致,此朝乾夕惕,存神尽性之密用,作圣之功,於斯至矣。”《红楼梦》第十八回:“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词语解释:悛惕 拼音:quān tì
悔悟戒惧。 唐 吴少微 《唐北京崇福寺铜钟铭序》:“於是旭旦之音达而人用悛惕,伐 虞泉 而人悲衰老。”词语解释:惮惕 拼音:dàn tì
畏惧。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 润芝 声光所布,罔不惮惕。”词语解释:惶惕 拼音:huáng tì
惶恐戒惧。 唐 柳宗元 《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伏念 宗元 初授御史之日,尚书与 杜司空 先赐临顾,光耀里閭,下情至今尚增惶惕。” 唐 黄滔 《答陈磻隐论诗书》:“乃惶惕铭戴之无穷,伏惟察而怜之。”词语解释:惆惕 拼音:chóu tì
悲恐。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仰天居之崇絶,更惆惕而惊思。”词语解释:日乾夕惕 拼音:rì qián xī tì
乾乾,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日乾夕惕”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明 李贽 《代深有告文》:“夫出家修行者,必日乾而夕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良由大政亲裁,日乾夕惕。”词语解释:窒惕 拼音:zhì tì
恐惧。窒,通“ 恎 ”。《易·讼》:“《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 闻一多 《璞堂杂识·窒惕》:“《损》象传‘君子以惩忿窒欲’,《释文》引 孟 本作恎……《广雅·释詁二》:‘恎,惧也。’是恎有惧义。”词语解释:詟惕 拼音:zhé tì
惊骇。 清 王韬 《变法自强下》:“即如我国家 康 、 雍 、 乾 三朝,圣德兵威,讋惕殊俗,式廓版图,讫乎化外。”词语解释:启惕 拼音:qǐ tì
使受到启发而震惧。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第二节:“多印白话,数 满清 罪恶,派间谍到 满 军中散发,以启惕其军心。”词语解释:祗惕 拼音:zhī tì
敬慎恐惧。《北齐书·文宣帝纪》:“循躬自省,实怀祗惕。” 唐 白居易 《与韦丹诏》:“仰荷玄休,俯增祗惕。”词语解释:神竦心惕 拼音:shén sǒng xīn tì
肃敬貌。 明 张居正 《荆门州题名记》:“余尝读先生( 陆九渊 )録,至所谓分别‘义利之辨’者,乃使人斤斤焉神竦心惕,及过 荆门 謁先生祠下,又低回久之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