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支平声 姿[wéi,施为][cuī shuāi][饥渴][cī,参差][順遷也][léi][mí][跨马,动词][yí][治国][méi mí][chí shi][详注1][chuí zhuī][chí][地方古音,读同之。][yí][详注2][zī][详注3][zī][详注4][yí][dī][音兹。《诗·小雅》或耘或耔。沈重读。][qī][lí][huī][详注5][繁殖][huī suī][sī][盱眙,縣名。][音驰。《说文》趍赵,久也。][音夷。義同。][qí]觿[bēi][xī][shī][chí][详注6][pī][cí][zī][通黴][ní][梓也][wēi][详注7][详注8][qí][克也,任也][zhī zī][lí][音靡][ér][lí][tí][zuī][yí][pī][guī][详注9][lí][详注10][木名。][详注11][huī][音雌。嵾嵯,山不齐貌。通作参差。或作嵯。][qí][详注12][详注13][chí][ní][qí][wēi][详注14]乿


注1:齐 《正韻》津私切,音貲。《論語》攝齊升堂。孔安國曰:衣下曰齊。
注2:犁 《广韵》力脂切《集韵》《韵会》良脂切,音梨。《广韵》牛驳。《论语》犁牛之子。《注》犁杂文。
注3:比 音毗。和也。一曰次也。比邻,犹并邻。《杜甫诗》不教鹅鸭恼比邻。
注4:氂 犛牛尾也。又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註》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注5:居 音基。语助辞。《礼·檀弓》公仪仲子之丧,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注》怪之之辞,犹言何故也。一说何居,犹言此义何处。居读如字,不必改音基。《集韵》通作其。
注6:蠡 邻知切,音离。《史记·匈奴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
注7:剂 《说文》齐也。从刀,齐声。《尔雅·释言》剂,翦齐也。《疏》齐截也。《周礼·地官·司市》以质剂结信而止讼。《注》质剂,谓两书一札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言保物要还矣。《疏》质剂谓券书。恐民失信,有所违负,故为券书结之,使有信也。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故知质剂是券书。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与古质剂同也。
注8:台 《唐韵》与之切《集韵》《韵会》盈之切《正韵》延知切,音怡。《尔雅·释诂》台,我也。《又》予也。《书·禹贡》祇台德先。《汤誓》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又《说文》悦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唐尧逊位,虞舜不台。 又《扬子·方言》养也,晋卫燕魏曰台。又失也,宋鲁之閒曰台。
注9:箠 音垂。竹名。《张衡·南都赋》其竹则筱簳、箛箠。又音追,竹节也。
注10:鑴 《广韵》许规切《集韵》《韵会》翾规切,音隓。《广韵》大钟。《集韵》鼎属。一曰日旁气。《周礼·释文》郑康成读。
注11:萑 音鵻。《说文》草多貌。 又草名。茺蔚也。《尔雅·释草》萑蓷。《注》茺蔚,又名益母。 又《集韵》枲未沤者。
注12:梩 音釐。《廣韻》徙土轝也。《周禮·地官·鄕師註》梩或云揷,或云鍬。
注13:荠 才資切,音疵。《采薺》,逸《詩》篇名。《周禮·春官·樂師》趨以采薺。又通茨。
注14:锜 音奇。《广韵》凿属。《集韵》釜属。《诗·豳风》又缺我锜。《传》凿属曰锜。《释文》锜,巨宜反。韩诗云:木属。
共166,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悲风悲笳悲感悲泣悲端悲痛悲忻悲摧
悲歌悲哀悲嗟悲愤悲泪悲音悲惋悲泉
悲秋悲酸悲心悲凄悲怆悲角悲健悲哭
悲欢悲啼悲翁悲怀悲诧悲梗悲恸悲荒
悲凉悲喜悲夫悲丝悲涕悲恻悲悯悲素丝
悲伤悲愁悲思悲忧悲怜悲绪悲剧悲观
悲鸣悲叹悲号悲恨悲切悲恼悲哽悲谢傅
悲辛悲声悲慨悲咽悲怨悲肠悲智悲邻笛
悲吟悲咤悲愿悲苦悲嘶悲田悲情悲田院
悲壮悲啸悲吒悲楚悲弦悲欣悲响悲黄犬

词语解释:悲风  拼音:bēi fēng
(1).凄厉的寒风。《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晋 陆机 《苦寒行》:“阴云兴巖侧,悲风鸣树端。”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词:“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九:“灌木动悲风,残云迷孤屿。”
(2).琴曲名。 唐 李白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王琦 注:“释 居月 《琴曲谱録》《悲风操》《寒松操》……并琴曲名。” 明 乌斯道 《月夜弹琴记》:“因援琴鼓《悲风》一曲,妾听凄然。”
词语解释:悲歌  拼音:bēi gē
(1).悲壮地歌唱。《淮南子·说林训》:“善举事者若乘舟而悲歌,一人唱而千人和。” 晋 陶潜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 钟期 信为贤。” 宋 苏轼 《次韵范淳父送秦少章》:“后生多名士,欲荐空悲歌。” 峻青 《海娘娘》:“这时候,人的心里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慷慨悲歌,拔剑起舞的热烈情感呢。”
(2).悲壮或哀痛的歌。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徐干》:“行觴奏悲歌,永夜繫白日。”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厄 宋 围 陈 ,奏悲歌於 下蔡 。”《红楼梦》第二七回:“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艾青 《向太阳》诗:“永远的唱着一曲人类命运的悲歌。”
词语解释:悲秋  拼音:bēi qiū
对萧瑟秋景而伤惑。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唐 杜甫 《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臺。”《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所以才子有悲秋之辞,佳人有伤春之咏。” 郑振铎 《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那末你的感触将更深了,那也许就是所谓悲秋。”
词语解释:悲欢  拼音:bēi huān
亦作“ 悲讙 ”。亦作“ 悲懽 ”。悲哀与欢乐。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邑野沦蔼,戎夏悲讙。” 唐 刘长卿 《初贬南巴至鄱阳题李嘉祐江亭》诗:“流落还相见,悲懽话所思。” 宋 苏轼 《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平生倾盖悲欢里,早晚抽身簿领间。”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人情物态,悲懽穷泰,吐出胸臆,如在目前。” 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一:“ 牛郎 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亦指悲喜交集。 唐 窦群 《初入谏司喜家室至》诗:“一旦悲欢见 孟光 ,十年辛苦伴沧浪。”
词语解释:悲凉  拼音:bēi liáng
亦作“ 悲凉 ”。 悲伤凄凉。 汉 班固 《白虎通·崩薨》:“黎庶殞涕,海内悲凉。” 唐 杜甫 《地隅》诗:“丧乱 秦公子 ,悲凉 楚大夫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署》:“﹝ 崔署 ﹞工诗,言词款要,情兴悲凉。”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寄梁汾》词:“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 茅盾 《子夜》七:“ 林佩珊 正坐在钢琴前弹奏,那音调是异常悲凉。”
词语解释:悲伤  拼音:bēi shāng
悲痛忧伤。《汉书·刘向传》:“书奏,天子召见 向 ,叹息悲伤其意。” 晋 成公绥 《啸赋》:“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和乐怡懌,悲伤摧藏。”《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养娘道:‘小姐你今番到人家去,不比在老爷身边,只管啼哭,必遭打駡。’ 月香 听説,愈觉悲伤。” 郁达夫 《采石矶》二:“一想到现在的这身世,他就不知不觉的悲伤起来了。”
词语解释:悲鸣  拼音:bēi míng
(1).指动物的哀叫。《楚辞·九辩》:“鴈廱廱而南游兮,鵾鸡啁哳而悲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山下常有白马羣行,悲鸣则 河 决,驰走则山崩。” 姚雪垠 《长夜》四:“管家骑的马振一下红鬃,抬起头,迎着风怅然凝望,发一声萧萧悲鸣。”
(2).指物体发声悲哀。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纤条悲鸣,声似竽籟。”
(3).悲愤痛哭。 邓实 《谢皋羽〈晞发集〉后序》:“谈胜国事,輒悲鸣不胜,所为诗文,多廋词隐语,人莫能识,而大抵皆伤心之作。”
词语解释:悲辛  拼音:bēi xīn
悲伤辛酸。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捨水泽之驩逸,对鐘鼓之悲辛。”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诗之二:“所以慷慨士,不得不悲辛。”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九:“屯里的穷人,为了自己的不幸,渐渐忘了他俩的悲辛。”
词语解释:悲吟  拼音:bēi yín
(1).哀叹。 汉 张衡 《南都赋》:“寡妇悲吟,鵾鸡哀鸣。”《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2).悲歌。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暨其清激悲吟,杂以怨慕,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唐 白居易 《咏怀》:“长笑 灵均 不知命, 江 篱丛畔苦悲吟。”
词语解释:悲壮  拼音:bēi zhuàng
悲哀雄壮。《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 唐 杜甫 《阁夜》诗:“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 星河影动摇。” 宋 刘克庄 《贺新郎·再用前韵》词:“欲托朱絃写悲壮,这琴心脉脉谁堪许?君按拍,我调柱。”《老残游记》第十回:“听那角声,吹得呜咽顿挫,其声悲壮。” 峻青 《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两万多人在举行着一个悲壮的追悼大会,追悼在 海阳 前线壮烈牺牲的六十三位烈士。”
词语解释:悲笳  拼音:bēi jiā
悲凉的笳声。笳,古代军中号角,其声悲壮。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清风夜起,悲笳微吟。” 唐 杜甫 《后出塞》诗之二:“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宋 苏轼 《至下马碛憩于怀贤阁》诗:“客来空吊古,清泪落悲笳。” 元 揭傒斯 《重饯何太虚》诗:“结軫赴悲笳,凝酸属哀角。” 清 吴伟业 《临江参军》诗:“四野多悲笳,十日无消息。”
词语解释:悲哀  拼音:bēi āi
伤心。《老子》:“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史记·五帝本纪》:“ 尧 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 唐 杜牧 《寓题》诗:“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我兄弟三人若分离了,亦如此树枯死,岂有荣盛之日,吾所以悲哀耳。” 田汉 《南归》:“我也不愿她来分我的悲哀,而且悲哀也不是别人分得去的。”
词语解释:悲酸  拼音:bēi suān
悲痛辛酸。 晋 王羲之 《杂帖》:“无由叙哀,悲酸!” 唐 陈鸿 《长恨歌传》:“当时謡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 元 黄溍 《效古诗》:“读书莫弔古,弔古多悲酸。” 萧红 《生死场》十三:“一阵强烈的悲酸掠过低垂的人头,苍苍然蓝天欲坠了!”
词语解释:悲啼  拼音:bēi tí
哀伤啼哭;哀鸣。 唐 李白 《夜坐吟》:“冰合井泉月入闺,金釭青凝照悲啼。”《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姑娘这才止住了悲啼。” 郭沫若 《失巢的瓦雀》诗:“不息的鸣蝉哟,都只死呀死呀地悲啼。”
词语解释:悲喜  拼音:bēi xǐ
悲与喜。亦谓又悲又喜。《淮南子·原道训》:“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 唐 裴铏 《传奇·聂隐娘》:“后五年,尼送 隐娘 归……一家悲喜,问其所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夫妇出视,则 宾娘 已至庭中矣,相见悲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女亦喜,即遣入府探视,则生已出狱,相见悲喜。”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只要做得像,也仍然能够为它悲喜,于是这出戏就做下去了。”
词语解释:悲愁  拼音:bēi chóu
悲伤忧愁。《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河东记·独孤遐叔》:“其妻寃抑悲愁,若无所控诉而强置於坐也。” 明 刘基 《王昭君》诗:“ 昭君 辞 汉 入 胡 中, 胡 女悲愁 汉 嬪喜。”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二章:“有让人落泪而不自知的悲愁和伤痛,也有使人恨得发疯和厌恶得发吐的情节。”
词语解释:悲叹  拼音:bēi tàn
亦作“ 悲嘆 ”。 悲伤叹息。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上召见 向 ,悲叹谓曰:‘君且休矣,吾将思之。’”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餘哀。”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之二:“念亲各尔分析,情感復结,悲嘆而已!”《百喻经·二鸽喻》:“悔之於后,竟何所及,后惟悲嘆。” 唐 杜甫 《逃难》诗:“妻孥復随我,回首共悲叹。”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书》之一:“每一念之,仰屋悲叹,不知涕泗之交颐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殊不知道一切都如梦呓,到而今枉然多此悲叹!”
词语解释:悲声  拼音:bēi shēng
悲哀的声音或声调。 汉 王褒 《洞箫赋》:“故为悲声,则莫不愴然累欷。”《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二·伤歌行》:“春鸟飜南飞,翩翩独翱翔。悲声命儔匹,哀鸣伤我肠。”《红楼梦》第二八回:“那 黛玉 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 巴金 《家》五:“ 琴 悲声答应一个‘是’字,失望地走出来。”
词语解释:悲咤  拼音:bēi zhà
亦作“ 悲诧 ”。悲叹;悲愤。《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五》:“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 李善 注:“吒,叹声也。” 南朝 梁 何逊 《临行公车》诗:“念此将如何,抚心独悲咤。”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五:“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宋 梅尧臣 《送曼叔襄城尉》诗:“此趣信所諳,羈官莫悲吒。” 明 高棅 《九月八日郭南山亭宴集分得下字》诗:“高兴殊不平,临风独悲咤。” 清 陈维崧 《贺新郎·送家广陵下第南归海宁兼以志慰》词:“真珠莫惜离筵泻。儘人间羣儿自贵,底须悲诧。”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抗议发愤之徒絶迹,慷慨悲咤之声不闻,名为士人,实则死人之不若。”
词语解释:悲啸  拼音:bēi xiào
(1).凄戚长鸣。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龙兴而鸟集,悲啸长吟。” 汉 王褒 《洞箫赋》:“玄猨悲啸,搜索乎其间。” 宋 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於其前,夜则鱼龙悲啸於其下。”
(2).指萧瑟作响。 茅盾 《子夜》十七:“当差们恐慌的脸色,树叶苏苏地悲啸,一切的一切都使得这壮丽的 吴公馆 更显得阴沉可怖。”
(3).悲切长号。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三:“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别鹤操》:“右旧説 商陵 牧子 所作也。娶妻五年无子,父兄将为之改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牧之 闻之,愴然而悲。”
词语解释:悲感  拼音:bēi gǎn
悲痛伤感。《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 李夫人 不已……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 唐 王昌龄 《箜篌引》:“草木悲感声颼飀,僕本 东山 为国忧。”《红楼梦》第九五回:“ 贾母 、 王夫人 怎忍便离,无奈国家制度,只得下来,又不敢啼哭,惟有心内悲感。” 郁达夫 《采石矶》三:“心里的一种悲感,竟同江潮似的涌了起来。”
词语解释:悲嗟  拼音:bēi jiē
伤心叹息。 唐 孟郊 《杏殇》诗之二:“芳婴不復生,向物空悲嗟。” 唐 黄滔 《乌石村》诗:“往日江村今物华,一回登览一悲嗟。”
词语解释:悲心  拼音:bēi xīn
哀痛的情思。《关尹子·极》:“人之善琴者,有悲心,则声悽悽然。” 晋 张载 《七哀诗》之二:“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清 黄景仁 《和容甫》:“悲心入秋夜,菀邑思飞扬。”
词语解释:悲翁  拼音:bēi wēng
(1).古曲名。《思悲翁》的省称。 晋 陆机 《鼓吹赋》:“簫嘈嘈而微音,咏《悲翁》之流思。” 南朝 陈 沉炯 《长安少年行》:“杖策寻遗老,歌啸咏《悲翁》。” 唐 王维 《奉寄韦太守陟》诗:“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参见“ 思悲翁 ”。
(2).忧伤的老人。 北周 庾信 《竹杖赋》:“拉虎捭熊,予犹穉童;观形察貌,子实悲翁。”《新唐书·张荐传》:“﹝ 颜真卿 ﹞行年八十,被羸老之疾,拘囚环堵之间,顾眄鉤戟之下,呼嗟愤恚,失寝忘食,不知悲翁何以堪此!”
词语解释:思悲翁  拼音:sī bēi wēng
乐曲名。 汉 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参阅《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汉铙歌》 郭茂倩 题解引 南朝 陈智匠 《古今乐录》
词语解释:悲夫  拼音:bēi fū
悲叹之词。夫,语助。《庄子·让王》:“悲夫!子之不知余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观者未覩指,听者未闻音,犹焦朋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藪泽,悲夫!”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词语解释:悲思  拼音:bēi sī
(1).思念,怅念。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序:“ 孝武皇帝 陈皇后 时得幸,颇妒,别在 长门宫 ,愁闷悲思。” 明 李东阳 《迁葬志序》:“当其未迁也,悲思怨慕,积懣怫欝不平之情,诚有不得已者。”
(2).怅惘的情怀。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鬱鬱多悲思,緜緜思故乡。”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老》:“到即千山万水,不復有路。时逢樵人,亦无知 张老 庄者。悲思浩然而归。” 黄侃 《效庾子山〈咏怀〉》:“悄悄发悲思,迟迟步前庭。”
词语解释:悲号  拼音:bēi háo
(1).悲伤呼号。《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 唐 李白 《北上行》:“惨慽冰雪里,悲号絶中肠。”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次年召还,临行时,吏民环送悲号。” 郭沫若 《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他常常在慨叹,有时甚至于悲号。”
(2).悲凉的嗥叫声。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臣闻騏驥长鸣, 伯乐 昭其能;卢狗悲号, 韩国 知其才。” 宋 司马光 《和王介甫巫山高》:“清狖悲号裂翠崖,老蛟怒鬭摧丹壁。”
词语解释:悲慨  拼音:bēi kǎi
悲伤感慨。 晋 王羲之 《又与殷浩书》:“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游蒲涧追和崔菊坡韵》词序:“后二十五年,奉使 岭 外,拜公祠像,俯仰今昔,輒和公所作《水调歌头》,以寓悲慨云。” 何其芳 《画梦录·独语》:“绝顶登高,谁不悲慨的一长啸呢?”
词语解释:悲愿  拼音:bēi yuàn
佛教语。指慈悲的誓愿。《唯识论》卷四:“或依悲愿,相应善心。” 宋 范成大 《岁旱邑人祷第五罗汉得雨乐先生有诗次韵》:“偶然宴坐百千劫,神力悲愿俱无穷。”
词语解释:悲吒
亦作“ 悲诧 ”。 悲叹;悲愤。《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五》:“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 李善 注:“吒,叹声也。” 南朝 梁 何逊 《临行公车》诗:“念此将如何,抚心独悲咤。”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五:“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宋 梅尧臣 《送曼叔襄城尉》诗:“此趣信所諳,羈官莫悲吒。” 明 高棅 《九月八日郭南山亭宴集分得下字》诗:“高兴殊不平,临风独悲咤。” 清 陈维崧 《贺新郎·送家广陵下第南归海宁兼以志慰》词:“真珠莫惜离筵泻。儘人间羣儿自贵,底须悲诧。”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抗议发愤之徒絶迹,慷慨悲咤之声不闻,名为士人,实则死人之不若。”
词语解释:悲泣  拼音:bēi qì
悲伤哭泣。《汉书·刑法志》:“ 齐 太仓令 淳于公 有罪当刑,詔狱逮繫 长安 ……其少女 緹縈 ,自伤悲泣。”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齐推女》:“ 李 下马就之,至,则真其妻也。相见悲泣。”《红楼梦》第九五回:“﹝ 元妃 ﹞见了 贾母 ,只有悲泣之状,却没眼泪。” 老舍 《微神》:“梦境的不同使我有时悲泣,有时狂喜。”
词语解释:悲愤  拼音:bēi fèn
悲痛愤慨。《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 蔡文姬 ﹞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夫以 怀王 之死, 楚 人尚且悲愤不已,有‘ 楚 虽三户,亡 秦 必 楚 ’之语。” 清 陈维崧 《念奴娇·纬云弟三十作此词因和其韵同半雪赋》词:“知我平生悲愤事,惟有当头明月。” 鲁迅 《伪自由书·止哭文学》:“这实例,就如东三省的沦亡, 上海 的爆击,凡是活着的人们,毫无悲愤的怕是很少很少罢。”
词语解释:悲凄  拼音:bēi qī
亦作“ 悲凄 ”。 悲伤凄凉。 晋 陶潜 《杂诗》之二:“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明 刘基 《卖花声》词:“莫把此情题,天也悲悽,沧江东下夕阳西。”《红楼梦》第七九回:“﹝ 宝玉 ﹞也因近日抄拣 大观园 、逐 司棋 、别 迎春 、悲 晴雯 等羞辱、惊恐、悲悽所致,兼以风寒外感,遂致成疾,卧牀不起。” 丁玲 《阿毛姑娘》:“她自己也不懂为什么那叹息会发出那样悲凄的音。”
见“ 悲悽 ”。
词语解释:悲怀  拼音:bēi huái
(1).悲哀;忧伤。《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汉文帝 ﹞使 慎夫人 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惨悽悲怀。” 明 唐顺之 《吴氏石亭埠新阡记》:“而宾从戚友……綣然於公之不可作也,则为之悽愴而悲怀。” 清 刘大櫆 《阮君传》:“漆者言,兄死当在七八月间, 世恩 即惨愴悲怀。”
(2).忧伤的情怀。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几番几次拂拭我的悲怀诗思,我又何独对于这小院落中奄奄的秋花格外深情呢?”
词语解释:悲丝  拼音:bēi sī
(1).悲哀的弦乐声。 唐 杜甫 《促织》诗:“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唐 温庭筠 《蒋侯神歌》:“巫娥传意託悲丝,鐸语琅琅理双鬢。”
(2).见“ 悲染丝 ”。
词语解释:悲染丝  拼音:bēi rǎn sī
《墨子·所染》:“ 子墨子 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后以“悲染丝”为易受习俗影响以及由此而发感叹的典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 杨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丝。”亦作“ 悲素丝 ”、“ 悲丝染 ”。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九:“惻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 清 丘逢甲 《孟徵以粤秀山无咎室诗见示次韵》之二:“百年人事悲丝染,四海风尘把剑看。”亦省作“ 悲丝 ”。 唐 罗隐 《谗书·屏赋》:“ 阮 何情而泣路, 墨 何事而悲丝。” 清 无名氏 《万金记·顽梗》:“天末徒号鴟,可怜泣路悲丝,忠肝义胆,至今寝食常思。”
词语解释:悲忧  拼音:bēi yōu
哀伤忧虑。《楚辞·九辩》:“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宋 元嘉 中,右将军 到彦之 ,留建威将军 朱脩之 守此城, 魏 军南伐, 脩之 执节不下,其母悲忧。” 宋 范仲淹 《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臣方痛心疾首,日夜悲忧……今日之恩,非臣所望。”
词语解释:悲恨  拼音:bēi hèn
悲伤怨恨。《汉书·刑法志》:“夫决狱不当,使有罪兴邪,不辜蒙戮,父子悲恨,朕甚伤之。” 唐 李德裕 《瀑泉亭》诗:“向老多悲恨,悽然念一丘。”《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和尚﹞带着悲恨而去。”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五幕:“他们抬头望着 忠王 的去路,听见枪声响了,又增加无穷的悲恨。”
词语解释:悲咽  拼音:bēi yān
悲伤呜咽。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当王居臣之时,奏新乐於庙中,闻之者无不悲咽。”《旧唐书·郭子仪传》:“ 肃宗 在 凤翔 闻捷,羣臣称贺,帝以宗庙被焚,悲咽不自胜,臣僚无不感泣。” 明 高明 《琵琶记·风木馀恨》:“对真容形衰貌枯,想灵魂悲咽痛苦。”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词:“梦里碪声浑未歇,那更乱蛩悲咽。”
词语解释:悲苦  拼音:bēi kǔ
悲哀痛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郊祭》:“父母之丧,至哀痛悲苦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观其虑赡辞变,情洞悲苦。” 宋 叶适 《庄夫人墓志铭》:“水村夜寂,蟹舍一渔火隐约,而 立之 执书循厓,且诵且思,声甚悲苦。” 鲁迅 《华盖集·杂感》:“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
词语解释:悲楚  拼音:bēi chǔ
哀伤凄楚。《再生缘》第二一回:“荒凉景况堪悲楚,感动了久抱凌云美少年。”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他想起了夭折的孩子,走道的媳妇,心里涌出了悲楚。”
词语解释:悲端  拼音:bēi duān
(1).可悲的情事。《梁书·明山宾传》:“追忆谈绪,皆为悲端,往矣如何!”
(2).哀伤的心绪。 唐 王昌龄 《代扶风主人答》诗:“少年与运会,何事发悲端?” 宋 秦观 《春日杂兴》诗之三:“佳晨追良覿,触物悬悲端。”
词语解释:悲泪  拼音:bēi lèi
(1).悲伤的眼泪。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衔哀过旧宅,悲泪应心零。” 宋 陈亮 《与吕伯恭正字书》之二:“每念及此,或推案大呼,或悲泪填臆,或髮上衝冠,或拊掌大笑。”
(2).犹悲泣。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同州刺史尔绵永神道碑铭》:“赤虵悲泪,白虎哀鸣。”
词语解释:悲怆  拼音:bēi chuàng
悲伤。 北齐 颜之推 《观我生赋》:“留釧之妻,人衔其断絶;击磬之子,家缠其悲愴。” 唐 白居易 《有感》诗之三:“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愴。”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四折:“弔英魂,歌楚些,不胜悲愴。” 清 周亮工 《金陵览古》诗序:“寒烟衰草,徒令嗜古之士頫仰欷歔,增其悲愴耳。” 曹靖华 《素笺寄深情》:“ 鲁迅 写这信时,一唱三叹,其悲怆之情,令人泫然泪下。”
词语解释:悲诧  拼音:bēi chà
见“ 悲吒 ”。
词语解释:悲吒
亦作“ 悲诧 ”。 悲叹;悲愤。《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五》:“临川哀年迈,抚心独悲吒。” 李善 注:“吒,叹声也。” 南朝 梁 何逊 《临行公车》诗:“念此将如何,抚心独悲咤。”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五:“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宋 梅尧臣 《送曼叔襄城尉》诗:“此趣信所諳,羈官莫悲吒。” 明 高棅 《九月八日郭南山亭宴集分得下字》诗:“高兴殊不平,临风独悲咤。” 清 陈维崧 《贺新郎·送家广陵下第南归海宁兼以志慰》词:“真珠莫惜离筵泻。儘人间羣儿自贵,底须悲诧。”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抗议发愤之徒絶迹,慷慨悲咤之声不闻,名为士人,实则死人之不若。”
词语解释:悲涕  拼音:bēi tì
悲痛流泪。《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帝从席前伏御牀,视太后镜奩中物,感动悲涕。”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遽闻哀讣,苦事苦事,同年中又失一相爱者,悲涕悲涕。”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王从事妻》:“﹝ 王从事 ﹞为 衢州 教授,赴 西安 宰宴集,羞鳖甚美,坐客皆大嚼, 王 食一臠,停箸悲涕。”
词语解释:悲怜  拼音:bēi lián
(1).犹哀怜。《商君书·兵守》:“悲怜在心,则使勇民更虑,而怯民不战。” 明 陈子龙 《美女篇》:“观者不能知,无故起悲怜。”
(2).慈悲同情。 宋 秦观 《次韵子由题光化塔》:“古佛悲怜得度人,应缘来现比丘身。”
词语解释:悲切  拼音:bēi qiè
(1).哀痛。 晋 袁宏 《后汉纪·和帝纪下》:“ 凭 上书……辞甚悲切。上惻然感寤。” 宋 岳飞 《满江红·写怀》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他见了太守,想着平日知重之恩,越哭得悲切起来。” 清 陈维崧 《念奴娇·十四夜对月同王阮亭员外》词:“古巷蛩吟,小窗雁语,触景成悲切。”
(2).形容凄厉。《前汉书平话》卷中:“﹝ 戚夫人 ﹞思:我儿 如意 赵王 ,怎知我苦!正恨太后之间,忽闻雁声悲切。” 梁斌 《红旗谱》一:“﹝ 严老祥 ﹞听孩子们哭得实在悲切,又一步一步走进小屋。”
词语解释:悲怨  拼音:bēi yuàn
悲伤怨恨。《孔丛子·杂训》:“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振困匱。无令人有悲怨,而后世有闻见,抑亦可乎?”《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 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七:“其诗无凄凉悲怨之词,皆艳丽欢愉之语。”《西游补》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鸳鸯无底,见他两个把我做阁板上货,我那得不生悲怨。”
词语解释:悲嘶  拼音:bēi sī
凄凉的嘶鸣。
词语解释:悲弦  拼音:bēi xián
哀怨的弦乐声。 三国 魏 曹植 《幽思赋》:“仰清风以叹息,寄予思于悲絃。”《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独 昭君 之哀奏,唯翁主之悲絃。”
词语解释:悲痛  拼音:bēi tòng
伤心。《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徐福 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而六。” 宋 苏舜钦 《哭曼卿》诗:“归来悲痛不能食,壁上遗墨如栖鸦。”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妾病始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 梁斌 《红旗谱》五九:“ 张嘉庆 的泪只有向心里流着,说不尽的悲痛。”
词语解释:悲音  拼音:bēi yīn
悲哀的声音。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二:“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晋 潘岳 《笙赋》:“乐声发而尽室欢,悲音奏而列坐泣。”
词语解释:悲角  拼音:bēi jiǎo
悲凉的号角声。 唐 杜甫 《上白帝城》诗:“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
词语解释:悲梗  拼音:bēi gěng
见“ 悲哽 ”。
词语解释:悲哽  拼音:bēi gěng
亦作“ 悲梗 ”。 悲伤哽咽。《隋书·虞世基传》:“ 世基 食輒悲哽,不能下。” 唐 崔橹 《过蛮溪渡》诗:“身随远道徒悲梗,诗卖明时不值钱。” 宋 陆游 《跋〈朝制要览〉》:“先君捐舘舍三十有四年,统得此於故庐,伏读悲哽,敬识卷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 王 泫然悲哽。”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 法忍 闻余言……以悲梗之声,百端解慰。” 沙汀 《淘金记》八:“她的声调带点悲哽,她的眼睛已经润湿了。”
词语解释:悲恻  拼音:bēi cè
悲痛。《梁书·孔休源传》:“奄然永逝,倍用悲惻。”《新唐书·柳宗元传》:“其堙厄感鬱,一寓诸文,倣《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惻。”《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三復示言,令人悲惻。” 骆宾基 《乡亲--康天刚》五:“倒不是惭愧,而是因为悲恻,不忍望这双不久就要离开他们的眼睛。”
词语解释:悲绪  拼音:bēi xù
悲伤的心情。 南朝 宋 谢灵运 《长歌行》:“览物起悲绪,顾己识忧端。”《周书·王褒传》:“麋鹿为曹,更多悲绪。”
词语解释:悲恼  拼音:bēi nǎo
悲哀烦恼。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 章炳麟 《菌说》《僧伽吒经》:“人将死时,诸虫怖畏,互相啖食,受诸苦痛。男女眷属,生大悲恼。”
词语解释:悲肠  拼音:bēi cháng
悲痛的情绪。 唐 白居易 《病中哭金銮子》诗:“慈泪随声迸,悲肠遇物牵。”
词语解释:悲田  拼音:bēi tián
佛教语。三福田之一。谓以悲悯之心施惠于贫穷的人,则得无量之福,故称。 隋 灌顶 《智者大师别传》:“所获檀嚫各六十种,一时迴施悲、敬两田,使福德增多。”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释氏《法论》:供父母曰恩田,佛僧曰敬田,贫穷曰悲田。”
词语解释:悲欣  拼音:bēi xīn
亦作“ 悲忻 ”。 悲伤与喜悦。 晋 卢谌 《答魏子悌》诗:“乖离令我感,悲欣使情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无隐》:“父母艘悲忻泣不胜。”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十:“追怀今昔,倍剧悲欣。” 宋 叶适 《与英上人游紫霄殿戏述短歌》:“等为造化役,未究悲忻情。”
词语解释:悲忻  拼音:bēi xīn
见“ 悲欣 ”。
词语解释:悲欣  拼音:bēi xīn
亦作“ 悲忻 ”。 悲伤与喜悦。 晋 卢谌 《答魏子悌》诗:“乖离令我感,悲欣使情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无隐》:“父母艘悲忻泣不胜。”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十:“追怀今昔,倍剧悲欣。” 宋 叶适 《与英上人游紫霄殿戏述短歌》:“等为造化役,未究悲忻情。”
词语解释:悲惋  拼音:bēi wǎn
(1).悲愤怨恨。《韩非子·亡徵》:“婢妾之言听,爱玩之智用,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
(2).悲伤叹惜。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八:“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霑衣抚心嘆。”《太平广记》卷二八○引《河东记·独孤遐叔》:“ 遐叔 悵然悲惋,谓其妻死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 十一娘 伏牀悲惋,如失伉儷。”
词语解释:悲健  拼音:bēi jiàn
犹悲壮。 宋 苏轼 《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诗:“ 江 南又闻出塞曲,半杂 江 声作悲健。” 宋 陆游 《忆昔》诗:“我诗虽日衰,得句尚悲健。”
词语解释:悲恸  拼音:bēi tòng
悲伤痛哭;悲伤。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 彊 薨问至,上与皇太后悲慟不自胜。” 唐 陈玄祐 《离魂记》:“ 宙 阴恨悲慟,决别上船。”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慰夏孤》:“把我昔日相逢,又成悲慟,此情未语泪先溶。自今别去,目断飞鸿。”《红楼梦》第六七回:“ 尤三姐 自尽之后, 尤老娘 合 二姐儿 、 贾珍 、 贾璉 等,俱不胜悲慟。”《人民文学》1979年第8期:“我曾经和许多同志肃立在一座烈士陵园中,落下了悲恸的眼泪。”
词语解释:悲悯  拼音:bēi mǐn
亦作“ 悲愍 ”。 慈悲怜悯;哀怜。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画家工佛像者,近当以 丁南羽 、 吴文中 为第一,两君像,一触目便觉悲悯之意,欲来接人。”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 屈原 以悲悯之极,不徒厌今,而欲反之古也,乃直厌俗而欲游於天。” 章炳麟 《〈无政府主义〉序》:“其挥斥垢氛,解散维縶,悲愍众生之念亦以勤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自画像》……这是作者从许多版画的肖像中,自己选给 中国 的一幅,隐然可见她的悲悯、愤怒和慈和。” 叶圣陶 《倪焕之》二十:“悲悯与宽容是一副眼镜的两片玻璃,具有这样圣者风度的青年,也不是难得遇见的。”
词语解释:悲剧  拼音:bēi jù
(1).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如《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田汉 《咖啡店的一夜》:“我家里也有过几次变故,但都不算我自己演出来的悲剧。”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过去打仗也好,现在搞工业也好,我都不喜欢站在旁边打边鼓,而喜欢当主角,不管我将演的是喜剧还是悲剧。”
词语解释:悲哽  拼音:bēi gěng
亦作“ 悲梗 ”。 悲伤哽咽。《隋书·虞世基传》:“ 世基 食輒悲哽,不能下。” 唐 崔橹 《过蛮溪渡》诗:“身随远道徒悲梗,诗卖明时不值钱。” 宋 陆游 《跋〈朝制要览〉》:“先君捐舘舍三十有四年,统得此於故庐,伏读悲哽,敬识卷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 王 泫然悲哽。”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 法忍 闻余言……以悲梗之声,百端解慰。” 沙汀 《淘金记》八:“她的声调带点悲哽,她的眼睛已经润湿了。”
词语解释:悲智  拼音:bēi zhì
佛教语。谓慈悲与智慧。智者,上求菩提,属于自利;悲者,下化众生,属于利他。 唐 善导 《法事赞》上:“乃至今时 释迦 诸佛皆乘弘誓,悲智双行。” 宋 余靖 《韶州开元寺新建浴室记》:“释氏之为道也,兼济於人,不待乎达,独善之乐,不专於穷。以悲智为脩者也。”
词语解释:悲情  拼音:bēi qíng
哀伤的心情。 晋 陆机 《赴洛道中作》诗之一:“悲情触物感,沉思鬱缠緜。” 王世阁 《人民心中的丰碑》:“我们敬爱的 周总理 ,为人民为革命熬尽了心血,积劳成疾……于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与世长辞了。五洲四海,举国上下,都浸沉在悲情泪雨之中。”
词语解释:悲响  拼音:bēi xiǎng
悲哀的声调。 三国 魏 曹丕 《清河作》诗:“絃歌发中流,悲响有餘音。”
词语解释:悲摧  拼音:bēi cuī
哀伤。《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 兰芝 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周书·晋荡公护传》:“顾视悲摧,心情断絶。” 明 文徵明 《佥宪伊先生感事诗叙》:“至於事变恩移,不能无悲摧感蹙之情,其事足慨也。”
词语解释:悲泉  拼音:bēi quán
(1).古代传说中的水名。《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 悲泉 ,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至于 虞渊 ,是谓黄昏。”后因以指日落处。亦喻时光易逝。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市朝悽旧人,骤驥感 悲泉 。” 清 黄景仁 《杂咏》之八:“駸駸感骤驥,惻惻聆 悲泉 。”
(2).指流声使人悲伤的泉水。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严严苦雾,皎皎悲泉。” 唐 杜甫 《北征》诗:“慟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词语解释:悲哭  拼音:bēi kū
悲痛号哭。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夫泣不可请而出,雨安可求而得? 雍门子 悲哭, 孟尝君 为之流涕。”《后汉书·袁绍传》:“臣闻昔有哀叹而霜陨,悲哭而崩城者。每读其书,谓为信然,於今况之,乃知妄作。”《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只见 鸳鸯 已哭的昏晕过去了,大家扶住,捶闹了一阵,才醒过来,便説‘老太太疼了一场,要跟了去’的话。众人都打量人到悲哭,俱有这些言语,也不理会。” 巴金 《电》五:“ 德华 ,你为什么老是想着 明 呢?想念和悲哭都是没有用的。”
词语解释:悲荒  拼音:bēi huāng
悲伤恍惚。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但有苴絰未几,悲荒遽輟,如谓本无戚容,则未之有也。”
词语解释:悲素丝  拼音:bēi sù sī
见“ 悲染丝 ”。
词语解释:悲染丝  拼音:bēi rǎn sī
《墨子·所染》:“ 子墨子 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后以“悲染丝”为易受习俗影响以及由此而发感叹的典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 杨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丝。”亦作“ 悲素丝 ”、“ 悲丝染 ”。 唐 李白 《古风》之五九:“惻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 清 丘逢甲 《孟徵以粤秀山无咎室诗见示次韵》之二:“百年人事悲丝染,四海风尘把剑看。”亦省作“ 悲丝 ”。 唐 罗隐 《谗书·屏赋》:“ 阮 何情而泣路, 墨 何事而悲丝。” 清 无名氏 《万金记·顽梗》:“天末徒号鴟,可怜泣路悲丝,忠肝义胆,至今寝食常思。”
词语解释:悲观  拼音:bēi guān
(1).佛教语。五观之一。谓以慈悲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法华经·普门品》:“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注:“以大悲人观众生苦,拔其苦难,名曰悲观。”
(2).消极失望。和“乐观”相对。 冯雪峰 《上饶集中营》第三部:“不是面对着屠杀而悲观,而是进行有准备的、有希望的战斗。” 巴金 《随想录》五:“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词语解释:悲谢傅  拼音:bēi xiè fù
晋 名士 羊昙 是 谢安 的外甥,很受 谢安 器重。 谢 生病还京时曾过 西州门 。 谢 死后, 羊昙 一年多不举乐,行不过 西州 路。有一天吃醉了酒,沿路唱歌,不觉到了 西州门 。左右提醒他,他悲伤不已,以马鞭敲门,诵 曹植 诗:“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事见《晋书·谢安传》。后用“悲谢傅”为悼念已故长者的典故。 唐 罗隐 《所思》诗:“只觉惘然悲 谢傅 ,未知何以报 文翁 。”
词语解释:悲邻笛  拼音:bēi lín dí
三国 魏 嵇康 、 吕安 被 司马昭 杀害后,他们的好友 向秀 过 嵇 的旧居 山阳 ,听到邻人的笛声,怀亡友感音而叹,于是写了一篇《思旧赋》。见《晋书·向秀传》。后用为哀念亡友的典故。 唐 白居易 《闻乐感邻》诗:“尚书宅畔悲邻笛,廷尉门前嘆雀罗。”
词语解释:悲田院  拼音:bēi tián yuàn
唐 开元 时置病坊,收容乞丐; 武宗 时改为悲田养病坊。后泛称养济院为悲田院。俗讹作“卑田院”。 宋 曾慥 《类说·事始》:“ 开元 中,京城乞儿官为置病坊,给廩食,近代改为悲田院,或曰养病院。”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四折:“哎哟天哪,只俺两口儿叫化在这悲田院。”《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又有一个 李亚仙 ,他是 长安 名妓,有 郑元和 公子闝他,吊了梢,在悲田院做乞儿,大雪中唱《莲花落》。”
词语解释:悲黄犬  拼音:bēi huáng quǎn
见“ 忆黄犬 ”。
词语解释:忆黄犬  拼音:yì huáng quǎn
秦 丞相 李斯 受 赵高 陷害,被腰斩于 咸阳 ,临刑时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復牵黄犬俱出 上蔡 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见《史记·李斯列传》。后用为大臣受陷害被处死的典故。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犹胜忆黄犬,幸得早图之。”亦作“ 悲东门 ”、“ 悲黄犬 ”、“ 念黄犬 ”。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七:“ 李公 悲东门, 苏子 狭 三河 。” 清 顾炎武 《淮东》诗:“踟躇念黄犬,太息呼诸子。” 清 赵翼 《青山庄歌》:“填尸圜土悲黄犬,回首欢场付爽鳩。”
共166,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