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悟道 拼音:wù dào
(1).领悟佛理。 唐 王维 《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之一:“洗心詎悬解,悟道正迷津。”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谈经者,谓演説佛书,説参请者,谓宾主参禪悟道等事。”《红楼梦》第一二○回:“后来待二奶奶更生厌烦,在别的姊妹跟前,也是没有一点情意,这就是悟道的样子。”
(2).引申为出家为僧。 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诗序:“甲申闻变,尝相约入山,予牵帅不果,而师已悟道,受法於 云门 具和尚 。”词语解释:悟空 拼音:wù kōng
佛教语。谓了然于一切事物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虚幻不实,变灭不常。 唐 沉佺期 《驩州南亭夜望》诗:“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身世已悟空,归途復何去?”词语解释:悟主 拼音:wù zhǔ
使主上觉悟。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宣力王室,匪惟厥武。揔干 鸿门 ,披闥帝宇;耸颜誚 项 ,掩泪悟主。”《新唐书·房琯传赞》:“ 琯 以忠谊自奋,片言悟主而取宰相,必有以过人者。”词语解释:悟彻 拼音:wù chè
亦作“ 悟澈 ”。 佛教谓破迷妄、开真智。亦指觉悟得透彻、彻底。《红楼梦》第二二回:“ 黛玉 又道:‘……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乾净。’ 寳釵 道:‘实在这方悟彻。’”《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何玉凤 立地回心,一点灵犀悟澈,那 安龙媒 良缘有定。”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昔者屡受此苦,今已悟澈而决不作此事矣。”词语解释:悟解 拼音:wù jiě
(1).指对佛理的领悟。《坛经·顿渐品》:“悟解不同,见有迟疾。”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二:“ 苏 尚书 八十犹参禪, 大潙 访之,以手拍碎金面棋盘。尚书寻有悟解。”
(2).领会,懂得。 明 唐顺之 《仪宾李公墓志铭》:“﹝公﹞读书善悟解,洞於声律,尤工字书,得 子昂 体。” 郭沫若 《文艺论集·神话的世界》:“我们在这些地方可以悟解许多智慧。”词语解释:悟心 拼音:wù xīn
犹悟性。 金庸 《笑傲江湖》十:“要是资质不佳,悟心不高……明天早晨你也不用再跟他打了,自己认输,乖乖的跟他下山去罢!”词语解释:悟理 拼音:wù lǐ
(1).领会道理。 唐 苏颋 《授吴昇太子左赞善大夫制》:“ 吴昇 悟理明达,用心微妙,博以才艺,精於谈吐。”
(2).参悟佛理。 明 陈子龙 《萧山寺作》诗:“悟理尘网超,藴真玄赏契。”词语解释:悟入 拼音:wù rù
(1).佛教语。谓觉知并证入实相之理。语本《法华经·方便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 唐 宗密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之一:“就人有教授方便之顿渐,根性悟入之顿渐。” 元 德异 《〈坛经〉序》:“有 可大师 者,首於言下悟入,未上三拜得髓。”
(2).泛指领会。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舟中读 张载人 《儒门事亲》一书,觉耳目一新,颇有悟入处。”词语解释:悟明 拼音:wù míng
佛教语。了悟真言。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上》:“近日禪宗之弊,以觉识依通为悟明,以穿凿机缘传授为参学。”词语解释:悟禅 拼音:wù chán
参悟禅理。 唐 苑咸 《酬王维》诗:“莲花梵字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禪。”《花月痕》第十三回:“搔首苍茫欲问天,分明紫玉竟如烟,九州铸剑轻成错,一笑拈花转悟禪。”词语解释:悟性 拼音:wù xìng
对事物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宋 赵师秀 《送汤干》诗:“能文兼悟性,前是 惠休 身。”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诗固有定体,人各有悟性。” 林纾 《闽中新乐府》:“儿童初学,骤语以六经之旨,茫然当不一觉;其点诵经文,力图强记,则悟性转窒。”词语解释:悟佛 拼音:wù fó
了悟佛理。 唐 刘禹锡 《偶作》诗之二:“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词语解释:悟门 拼音:wù mén
(1).佛教语。觉悟的门径。与侧重实践的“行门”相对。 唐 杜荀鹤 《赠临上人》诗:“不计禪兼律,终须入悟门。”
(2).指悟入之门。 魏庆之 《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识文章者,当如禪家有悟门。”词语解释:悟悦 拼音:wù yuè
因了悟而喜悦。 唐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澹然离言説,悟悦心自足。”词语解释:悟物 拼音:wù wù
了悟物理。 晋 孙绰 《喻道论》:“佛者梵语, 晋 训觉也。觉之为义,悟物之谓,犹 孟軻 以圣人为先觉,其旨一也。” 晋 何劭 《游仙诗》:“吉士怀贞心,悟物思远託。”词语解释:悟觉 拼音:wù jué
(1).觉悟。《孟子·万章上》:“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汉 赵岐 注:“我先悟觉者也。” 唐 元稹 《冬夜怀李侍御王太祝段丞》诗:“今闻馨香道,一以悟臭帤,悟觉誓不惑,永抱胎仙居。”
(2).睡醒。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宣忠寺》:“ 兆 忽梦 徽 云:‘我有黄金二百斤,马一百疋,在 祖仁 家,卿可取之。’ 兆 悟觉,即自思量。”词语解释:悟言 拼音:wù yán
晤谈,对谈。悟,通“ 晤 ”。《文选·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翫月〉诗》:“悟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 李善 注:“《毛诗》:‘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郑玄 曰:‘晤,对也。’悟与晤同。”词语解释:悟赏 拼音:wù shǎng
指意气相投的人。《世说新语·赏誉》“ 庾公 为护军,属 桓廷尉 觅一佳吏” 刘孝标 注引《徐江州本事》:“ 彝 既独行,思逢悟赏,聊造之。”《宋书·庐陵王义真传》:“ 灵运 空疎, 延之 隘薄, 魏文帝 云‘鲜能以名节自立’者,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於悟赏,故与之游耳。”词语解释:悟对 拼音:wù duì
聚会。悟,通“ 晤 ”。 南朝 宋 谢灵运 《酬从弟惠连》诗:“悟对无厌歇,聚散成分离。” 黄节 注引 梁茝林 曰:“按 谢惠连 《泛湖归出楼中翫月》诗‘悟言不知罢’句,引《毛诗》 郑 笺之‘晤’云:‘悟与晤通。’此‘悟对’句无注,互见也。”词语解释:悟道参玄
宗教语。领会和推究宗教中玄妙之理词语解释:悟会 拼音:wù huì
理解词语解释:悟寂 拼音:wù jì
佛教语。了悟寂灭。谓超脱一切境界,入于不生不灭之门。 南朝 梁 萧统 《东斋听讲》诗:“昔闻 孔 道贵,今覩释花珍;至理乃悟寂,承禀实能仁。”词语解释:悟悔 拼音:wù huǐ
悔悟。 汉 崔駰 《慰志赋》:“懿氓蚩之悟悔兮,慕白驹之所从。”词语解释:悟宗 拼音:wù zōng
谓明了、会通佛理之宗旨。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火木之喻,原自圣典,失其流统,故幽兴莫寻,微言遂沦於常教,令谈者资之以成疑。向使时无悟宗之匠,则不知有先觉之明。”词语解释:悟境 拼音:wù jìng
谓了悟或忘我的境界。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诗有见道之言,如 梁元帝 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 庾肩吾 之‘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两意相同,俱是悟境。”词语解释:悟头诗 拼音:wù tóu shī
即定场诗。说书人在开场时所念的诗。《平妖传》第十五回:“ 瞿瞎子 当下打扫喉咙,将气拍向桌上一拍,念了四句悟头诗句,説入正传,原来説的是 紂王 妲己 的故事。”词语解释:悟澈 拼音:wù chè
见“ 悟彻 ”。
词语解释:悟彻 拼音:wù chè
亦作“ 悟澈 ”。 佛教谓破迷妄、开真智。亦指觉悟得透彻、彻底。《红楼梦》第二二回:“ 黛玉 又道:‘……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乾净。’ 寳釵 道:‘实在这方悟彻。’”《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 何玉凤 立地回心,一点灵犀悟澈,那 安龙媒 良缘有定。”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昔者屡受此苦,今已悟澈而决不作此事矣。”词语解释:悟敏 拼音:wù mǐn
思维敏捷。《梁书·王僧孺传》:“前 候官 令 东海 王僧孺 ,年三十五,理尚栖约,思致悟敏,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词语解释:悟捷 拼音:wù jié
悟性敏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捷悟》:“ 王东亭 作 宣武 主簿,尝春月与 石头 兄弟乘马出郊,时彦同游者连鑣俱进,唯 东亭 一人常在前,觉数十步,诸人莫之解。 石头 等既疲倦,俄而乘舆回,诸人皆似从官,唯 东亭 奕奕在前,其悟捷如此。”词语解释:悟发 拼音:wù fā
犹启发。《新唐书·史孝章传》:“ 宪诚 亦上书求覲,帝知非 宪诚 意,特缘 孝章 悟发,故分 相 、 卫 、 澶 而授 孝章 节度使。”词语解释:悟慧 拼音:wù huì
聪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使人悟慧如此,不事明天子,反事逆贼,何所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