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悉皆 拼音:xī jiē
全都。《百喻经·三梨打破头喻》:“时有一人,以棃打头,乃至二三,悉皆伤破。”《敦煌曲子词·剑器词之二》:“譬如鶻打雁,左右悉皆穿。”《水浒传》第一回:“应有民间税赋,悉皆赦免。”词语解释:悉达 拼音:xī dá
见“ 悉达多 ”。
词语解释:悉达多 拼音:xī dá duō
(1).梵语(萨婆悉达多)音译的略称。智慧的意思。《法苑珠林》卷十五:“窃闻一切种智,号悉达多。”
(2). 释迦牟尼 为 净饭王 太子时的本名。亦译作“悉达陀”、“悉达”。 晋 支昙谛 《赴火蛾赋》:“ 悉达 有言曰:‘愚人贫身,如蛾投火。’”《大智度论》卷二:“父母名字 悉达陀 , 秦 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翻译名义集·释尊姓氏》:“旧言 悉达 ,讹也,此乃世尊小字耳。”词语解释:悉数 拼音:xī shǔ
谓一一列举。《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僕未可终也。”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若夫迎新将故之劳,缘絶簿书之弊,固其害之少者,不足悉数也。” 清 端方 《请改定官制以为立宪预备折》:“凡此等等,悉数难终。”
全部。 宋 苏洵 《管仲论》:“虽 桓公 幸而听 仲 ,诛此三人,而其餘者, 仲 能悉数而去之邪?” 周立波 《张满贞》:“ 张满贞 把玻璃片子悉数扫进撮箕里,亲自端到屋后山肚里去了。”词语解释:悉力 拼音:xī lì
尽力;全力。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离合根》:“为人臣常竭情悉力,而见其短长,使主上得而器使之。”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在官折节於奔走,悉力於米盐之末务,此固任小者之常,无不自安之意。”《明史·罗一贯传》:“ 辽阳 陷, 西平 地最衝, 一贯 悉力捍御。”《花月痕》第四六回:“水陆悍贼无数,悉力抗拒。”词语解释:悉心 拼音:xī xīn
尽心,全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姦而试之。” 唐 韩愈 《举韩泰自代状》:“﹝ 韩泰 ﹞自领 漳州 ,悉心为治。”《明史·况锺传》:“ 钟 与巡抚 周忱 悉心计划。”《红楼梦》第九九回:“ 袭人 倒可少费些唇舌,惟知悉心伏侍。” 徐迟 《地质之光》五:“总理问寒问暖,悉心关怀。”词语解释:悉意 拼音:xī yì
尽心。《汉书·元帝纪》:“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悉意以陈,极言无隐。” 明 唐顺之 《告病疏》:“此宠荣之至极,而臣子所宜悉意委身,以效报称之日也。”词语解释:悉悉 拼音:xī xī
象声词。《三国演义》第七五回:“ 佗 用刀刮骨,悉悉有声。” 陆文夫 《小巷深处》:“房间里静极了,只有笔在纸上悉悉地响。”词语解释:悉窣 拼音:xī sū
象声词。 唐 孟郊 《连州吟》之二:“髣髴惊魍魎,悉窣闻枫林。”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马侍中》:“未復常息,又闻有悉窣人行声。”词语解释:悉索 拼音:xī suǒ
(1).尽其所有;搜括。《新唐书·李鄘传》:“ 鄘 素富彊,即藉府库留一岁储,餘尽纳于朝,诸道由是悉索以献,繄 鄘 倡之。” 明 赵信国 《虎林吊于肃公》诗:“挟要天子货居奇,惟其所欲是悉索。” 清 刘大櫆 《偃师知县卢君传》:“寇贼环境,民困于悉索。” 梁启超 《噶苏士传》:“悉索纵横,殊无天日。”
(2).象声词。 清 潮声 《记栗主杀贼事》:“夜半有偷儿穴壁入,摸得栗主笼,意为奇货,摄之欲行。妇闻悉索声,疑为栗主争风而相斗也。” 曹禺 《日出》第一幕:“ 白露 这时觉得背后悉索声。”词语解释:悉率 拼音:xī lǜ
(1).犹齐驱。《诗·小雅·吉日》:“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郑玄 笺:“率,循也。悉驱禽顺其左右之宜,以安待王之射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悉率百禽,鳩诸灵囿。” 薛综 注:“悉,尽也;率,歛也……谓集禽兽於灵囿之中。”
(2).悉数率领。《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既到 狄道 , 简 悉率城中吏民出迎军。”
(3).象声词。 宋 陈师道 《大风》诗:“舟行两水间,触突声悉率。” 郭沫若 《北伐途次》四:“有时脚擦着岩边或树干,发出些悉率的声音。”词语解释:悉备 拼音:xī bèi
齐备。《易·繫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余视《山海经》及《禹贡》、《尔雅》、《説文》、《地志》,虽曰悉备,各有所不载者,作略説。”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杨知春》:“东房皆兵器,弓矢鎗刀之类悉备。”词语解释:悉昙 拼音:xī tán
亦作“ 悉檀 ”。 梵文Siddanta的音译,意为成就。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案西域《悉曇章》本是 婆罗贺磨天 所作,自古迄今,更无异书,但点画之间微有不同耳。悉曇此云成就,论中悉檀者,亦悉曇也。”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此般若精眇之悉檀,亦近世 培因 辈所主张也。”词语解释:悉诸 拼音:xī zhū
亦称“ 悉老 ”。 传说为 神农 之师。《吕氏春秋·尊师》:“ 神农 师 悉诸 。” 高诱 注:“ 悉 ,姓; 诸 ,名也。” 汉 刘向 《新序·杂事》:“ 吕子 曰:‘ 神农 学 悉老 。’”参阅《汉书·古今人表》。词语解释:悉知底里
对事情的内情底细完全清楚词语解释:悉锐
尽其全部精锐词语解释:悉听尊便 拼音:xī tīng zūn biàn
一切由您的意思。例如:你去不去悉听尊便。词语解释:悉达多 拼音:xī dá duō
(1).梵语(萨婆悉达多)音译的略称。智慧的意思。《法苑珠林》卷十五:“窃闻一切种智,号悉达多。”
(2). 释迦牟尼 为 净饭王 太子时的本名。亦译作“悉达陀”、“悉达”。 晋 支昙谛 《赴火蛾赋》:“ 悉达 有言曰:‘愚人贫身,如蛾投火。’”《大智度论》卷二:“父母名字 悉达陀 , 秦 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翻译名义集·释尊姓氏》:“旧言 悉达 ,讹也,此乃世尊小字耳。”词语解释:悉索薄赋 拼音:xī suǒ bó fù
见“ 悉索敝赋 ”。
词语解释:悉索敝赋 拼音:xī suǒ bì fù
(1).谓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敝,谦词,谓不精良。《左传·襄公八年》:“敝邑之人,不敢寧处,悉索敝赋,以讨于 蔡 。” 杨伯峻 注:“意谓收尽我国军事力量。”《“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下》:“与其强制签字,貽羞万国,毋寧悉索敝赋,背城借一。”亦作“ 悉帅敝赋 ”、“ 悉索薄赋 ”。《国语·鲁语下》:“我先君 襄公 不敢寧处,使 叔孙豹 悉帅敝赋,踦跂毕行。”《淮南子·要略》:“ 武王 继 文王 之业,用 太公 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
(2).指尽其所有以相供给。 明 王世贞 《答程子虚书》:“蕞尔 滕国 ,介於 齐 楚 之间,悉索敝赋,犹惧不共,而日押主 齐 盟,谁则信之?”词语解释:悉老 拼音:xī lǎo
见“ 悉诸 ”。
词语解释:悉诸 拼音:xī zhū
亦称“ 悉老 ”。 传说为 神农 之师。《吕氏春秋·尊师》:“ 神农 师 悉诸 。” 高诱 注:“ 悉 ,姓; 诸 ,名也。” 汉 刘向 《新序·杂事》:“ 吕子 曰:‘ 神农 学 悉老 。’”参阅《汉书·古今人表》。词语解释:悉索敝赋 拼音:xī suǒ bì fù
(1).谓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敝,谦词,谓不精良。《左传·襄公八年》:“敝邑之人,不敢寧处,悉索敝赋,以讨于 蔡 。” 杨伯峻 注:“意谓收尽我国军事力量。”《“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下》:“与其强制签字,貽羞万国,毋寧悉索敝赋,背城借一。”亦作“ 悉帅敝赋 ”、“ 悉索薄赋 ”。《国语·鲁语下》:“我先君 襄公 不敢寧处,使 叔孙豹 悉帅敝赋,踦跂毕行。”《淮南子·要略》:“ 武王 继 文王 之业,用 太公 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
(2).指尽其所有以相供给。 明 王世贞 《答程子虚书》:“蕞尔 滕国 ,介於 齐 楚 之间,悉索敝赋,犹惧不共,而日押主 齐 盟,谁则信之?”词语解释:悉达陀 拼音:xī dá tuó
见“ 悉达多 ”。
词语解释:悉达多 拼音:xī dá duō
(1).梵语(萨婆悉达多)音译的略称。智慧的意思。《法苑珠林》卷十五:“窃闻一切种智,号悉达多。”
(2). 释迦牟尼 为 净饭王 太子时的本名。亦译作“悉达陀”、“悉达”。 晋 支昙谛 《赴火蛾赋》:“ 悉达 有言曰:‘愚人贫身,如蛾投火。’”《大智度论》卷二:“父母名字 悉达陀 , 秦 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故,是名为佛。”《翻译名义集·释尊姓氏》:“旧言 悉达 ,讹也,此乃世尊小字耳。”词语解释:悉甲 拼音:xī jiǎ
尽其甲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军垒成, 秦 人闻之,悉甲而至。”词语解释:悉檀 拼音:xī tán
(1).见“ 悉曇 ”。
(2).普遍施舍。《翻译名义集·众善行法》:“ 南岳 师以悉檀例大涅槃, 华 梵 兼称,悉是 华 言,檀是 梵 语;悉之言徧,檀翻为施。佛以四法徧施众生,故名悉檀。”
词语解释:悉昙 拼音:xī tán
亦作“ 悉檀 ”。 梵文Siddanta的音译,意为成就。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案西域《悉曇章》本是 婆罗贺磨天 所作,自古迄今,更无异书,但点画之间微有不同耳。悉曇此云成就,论中悉檀者,亦悉曇也。”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诸法一性,即是无性,诸法无性,即是一性,此般若精眇之悉檀,亦近世 培因 辈所主张也。”词语解释:悉帅敝赋 拼音:xī shuài bì fù
见“ 悉索敝赋 ”。
词语解释:悉索敝赋 拼音:xī suǒ bì fù
(1).谓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敝,谦词,谓不精良。《左传·襄公八年》:“敝邑之人,不敢寧处,悉索敝赋,以讨于 蔡 。” 杨伯峻 注:“意谓收尽我国军事力量。”《“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学界风潮下》:“与其强制签字,貽羞万国,毋寧悉索敝赋,背城借一。”亦作“ 悉帅敝赋 ”、“ 悉索薄赋 ”。《国语·鲁语下》:“我先君 襄公 不敢寧处,使 叔孙豹 悉帅敝赋,踦跂毕行。”《淮南子·要略》:“ 武王 继 文王 之业,用 太公 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
(2).指尽其所有以相供给。 明 王世贞 《答程子虚书》:“蕞尔 滕国 ,介於 齐 楚 之间,悉索敝赋,犹惧不共,而日押主 齐 盟,谁则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