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烦恼悲恼躁恼隙恼少年维特的烦恼气恼困恼娆恼
懊恼诮恼蓐恼道恼愧恼昏头搭恼刺恼嬲恼
热恼激恼蒿恼道烦恼愠恼惊恼触恼着恼
忧恼可恼薅恼逼恼愤恼惹恼罪恼痛恼
苦恼厌恼吃恼障恼搅恼怒恼羞恼 
愁恼发恼肯恼侵恼敖恼宛恼嗔恼 

词语解释:烦恼  拼音:fán nǎo
(1).佛教语。谓迷惑不觉。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为轮回之因。见《唯识论》卷六。《百喻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五阴亦尔,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搒笞众生。”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坛经·般若品》:“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道无明晦》:“实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禪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为道。”
(2).忧愁苦闷。 唐 孟浩然 《宿天台桐柏观》诗:“愿言解缨紱,从此去烦恼。”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之一:“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三国演义》第五四回:“ 玄德 自没了 甘夫人 ,昼夜烦恼。” 闻一多 《红烛·时间底教训》:“昨日的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
(3).担心;挂虑。《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只因这箇人身上,我只替押司娘和 小孙押司 烦恼!”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老地主还是在烦恼着怎样来祭塔的那一回事。”
(4).犹打扰。《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媒婆道:‘押司娘烦恼!外日不知,不曾送得香纸来,莫怪则箇!’”
词语解释:懊恼  拼音:ào nǎo
烦恼。《百喻经·雇借瓦师喻》:“此弊恶驴,须臾之顷,尽破我器,是故懊恼。” 唐 韩偓 《六言》之二:“惆悵空教梦见,懊恼多成酒悲。”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一折:“似这般大雪呵,街上黎民也懊恼。”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对于谣言,我是不会懊恼的……倘有谣言,自己就懊恼,那就中了造谣者的计了。”
词语解释:热恼  拼音:rè nǎo
亦作“ 热脑 ”。
(1).谓焦灼苦恼。《法华经·信解品》:“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 明 高启 《宿山寺》诗:“最喜此宵无热恼,莫教月落又钟鸣。”《花月痕》第十六回:“不想这会,却又给 秋痕 弄出一团热脑。”
(2).谓因热旱而苦恼。 唐 白居易 《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既无白栴檀,何以除热恼。”
词语解释:忧恼  拼音:yōu nǎo
忧愁烦恼。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镇西 谢尚 所乘马忽死,忧恼甚至。” 唐 白居易 《弄龟罗》诗:“亦如恩爱缘,乃是忧恼资。”《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次日, 孔融 登城,遥望贼势浩大,倍添忧恼。”
词语解释:苦恼  拼音:kǔ nǎo
(1).痛苦烦恼。《太平广记》卷三七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陈良》:“我家厕屋后桑树中有一狸,常作妖怪,我家数数横受苦恼。” 唐 司空图 《十会斋文》:“夫万殊苦恼,仁慈普救於幽冥;十会区分,王道同归於平等。” 元 蒋正子 《山房随笔》卷二七:“天使今日押练使至此,度必无生理,曷若令速殞,免受许多苦恼。” 巴金 《春》二:“躺在床上总要想好多事情,越想越叫人苦恼。”
(2).犹可怜。《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婆婆是个老人家,心慈,听説如此落难,连声叫道:‘苦恼!苦恼!小夫人在那里?’”
词语解释:愁恼  拼音:chóu nǎo
忧愁烦恼。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吾怜其无辜,是以深生愁恼。”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先文靖》:“曲终顿起閒愁恼,怪白屋青灯,故淹年少。”
词语解释:悲恼  拼音:bēi nǎo
悲哀烦恼。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 章炳麟 《菌说》《僧伽吒经》:“人将死时,诸虫怖畏,互相啖食,受诸苦痛。男女眷属,生大悲恼。”
词语解释:诮恼  拼音:qiào nǎo
忧愁烦恼。誚,通“ 悄 ”。 宋 柳永 《集贤宾》词:“近来云雨忽西东,誚恼损情悰。”
词语解释:激恼  拼音:jī nǎo
(1).刺激使恼怒。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我恰纔説了他几句话,他故意的将这等言语来激恼我。”《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又怕一下子把你激恼了,打断了话头儿,所以纔商量着不等你翻老爷子先翻,好压下你的气去。” 巴金 《雷》一:“他的朋友们知道他的脾气,常常故意用话来激恼他。”
(2).因受刺激而恼怒。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二折:“可知道你亲爷气成病,连着我也激恼的这心头怒转增。”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六:“他苦笑着,他窘了,但也激恼--因为二房东太太偏在这多事之秋提出这‘无聊’的问题来逼他。”
(3).犹麻烦。《水浒传》第十五回:“ 吴用 道:‘倒来相扰,多激恼你们。’”《水浒传》第三七回:“你依我説,且去房里睡了。半夜三更,莫去敲门打户,激恼村坊。”
词语解释:可恼  拼音:kě nǎo
令人恼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把鬍鬚都採落了,如何见人,可恼之极。” 沉从文 《绅士的太太·一年以后》:“﹝绅士太太﹞非常感到丈夫的可恼了。”
词语解释:厌恼  拼音:yàn nǎo
厌烦恼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汪士秀》:“白衣人嗔其语戏,怒曰:‘都方厌恼,老奴何得作懽?’”
词语解释:发恼  拼音:fā nǎo
生气;动怒。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四折:“ 奉先 且不要发恼,再慢慢的商议波。”《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 子瞻 ﹞若不听受时, 佛印 就发恼起来。”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怎么为这样的事发恼呢,我们正盼望有人指教呢。”
词语解释:躁恼  拼音:zào nǎo
烦躁恼怒。 吴组缃 《山洪》二二:“ 三官 向黑呢帽下面狠狠盯了几眼,心里躁恼得像着了火。”
词语解释:蓐恼  拼音:rù nǎo
打搅吵闹。《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最要蓐恼那慳吝财主,无义富人,逢场作戏,做出笑话。”
词语解释:蒿恼  拼音:hāo nǎo
犹打扰;麻烦。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奴家准拟今日抄题得几文钱,追荐公婆,谁知撞着两个风子,自来蒿恼人一场。”《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婆子在此蒿恼三年,今晚去也!”《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又且素性慷慨好客,时常引着这伙三朋四友,到家蒿恼,索酒索食。”
词语解释:薅恼  拼音:hāo nǎo
(1).麻烦;骚扰。《水浒传》第二回:“这厮们大哥,必要来薅恼村坊。”《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只是我在此住了多年,从不曾薅恼乡邻,欺压良贱,你们无端的来扰害我家,是何原故?”
(2).烦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生平不习跋涉,扑面尘沙,使人薅恼。”
词语解释:吃恼  拼音:chī nǎo
生气,恼火。《四游记·题圣印弥勒佛收妖》:“我本国君王吃恼,説我僧人偷去宝贝,故不放光,把我一寺僧人,俱已打死。”
词语解释:肯恼  拼音:kěn nǎo
令人恼恨。《红楼梦》第二二回:“你又拿我作情,倒説我小性儿,行动肯恼。”
词语解释:隙恼
隔阂,不和睦
词语解释:道恼  拼音:dào nǎo
向遭遇不幸或不快事情的人进行问候安慰。《红楼梦》第四三回:“ 宝玉 只回説:‘ 北静王 的一个爱妾没了,今日给他道恼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九回:“辞了出来,仍到书房和 继之 説话,问起撤任缘由,未免道恼。 继之 道:‘这有甚么可恼。得失之间,我看得极淡的。’”亦作“ 道烦恼 ”。《红楼梦》第六三回:“他二姨娘三姨娘都和丫头们作活计,见他来了,都道烦恼。”
词语解释:道烦恼  拼音:dào fán nǎo
见“ 道恼 ”。
词语解释:道恼  拼音:dào nǎo
向遭遇不幸或不快事情的人进行问候安慰。《红楼梦》第四三回:“ 宝玉 只回説:‘ 北静王 的一个爱妾没了,今日给他道恼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九回:“辞了出来,仍到书房和 继之 説话,问起撤任缘由,未免道恼。 继之 道:‘这有甚么可恼。得失之间,我看得极淡的。’”亦作“ 道烦恼 ”。《红楼梦》第六三回:“他二姨娘三姨娘都和丫头们作活计,见他来了,都道烦恼。”
词语解释:逼恼  拼音:bī nǎo
佛教语。烦恼。《佛本行集经》卷四九:“或命未断,半身支解;或有饥渴,逼恼而坐。”《菩萨本生鬘论》卷一:“今於菩萨,正应供养,不宜加苦,无以难事而逼恼也。”
词语解释:障恼  拼音:zhàng nǎo
亦作“ 障脑 ”。 佛教语。烦恼。 南朝 梁简文帝 《谢敕听从舍利入殿礼拜启》:“臣比身心,得无障恼。” 南朝 陈 徐陵 《又与天台智者大师书》:“愿一日 康胜山 中春夏,无餘障脑耳。”
词语解释:侵恼  拼音:qīn nǎo
侵扰烦恼。《百喻经·治秃喻》:“世间之内,亦復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词语解释:少年维特的烦恼  拼音:shào nián wéi tè de fán nǎo
长篇小说。德国歌德作于1774年。以书信体形式描写出身于市民家庭的维特,爱上姑娘绿蒂,但绿蒂早已和别人订婚。维特无限痛苦,绝望之余受雇于公使馆,试图在工作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但仍郁郁寡欢。终因感到生活无望,自杀身亡。
词语解释:愧恼  拼音:kuì nǎo
羞惭恼恨。 叶圣陶 《苦辛》:“我们那里知道新郎听了我们的笑声将触动终生不灭的伤痛,还将发生眼前新来的愧恼!”
词语解释:愠恼  拼音:yùn nǎo
心中不快而生气
词语解释:愤恼  拼音:fèn nǎo
气愤,恼怒。 克非 《春潮急》二九:“ 张福林 这才从自己的愤恼中回转过来,随即,全身一软,顺着门扇,像一堆泥巴似的垮到了地上。”
词语解释:搅恼  拼音:jiǎo nǎo
打扰;骚扰。《水浒传》第二四回:“他便央你做得件把衣裳,你便自归来吃些点心,不值得搅恼他。”《水浒传》第五七回:“山上有一伙强人……聚集着五七百小嘍罗,打家劫舍,时常搅恼村坊。”
词语解释:敖恼  拼音:áo nǎo
恼怒。 明 无名氏 《桃符记》第四折:“成精作怪二桃符,今日箇敖恼的上仙发怒。”
词语解释:气恼  拼音:qì nǎo
(1).发怒,生气。《儒林外史》第四三回:“ 汤大爷 、 汤二爷 领得落卷来,正在寓处看了气恼,只见家人从 贵州 镇远府 来,递上家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五回:“他儿子去了许久,方才醒来,任从气恼暴跳,终是无法可施。”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近来记性,竟大不如前,作文也常感枯涩,真令人气恼。”
(2).指气愤、恼怒的情绪。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沉江》:“俺是太常寺一个老赞礼,只因 太平门 外,哭奠先帝之日,那些文武百官虚应故事,我老汉动了一番气恼。”
词语解释:昏头搭恼  拼音:hūn tóu dā nǎo
见“ 昏头搭脑 ”。
词语解释:昏头搭脑  拼音:hūn tóu dā nǎo
同“ 昏头昏脑 ”。 清 徐大椿 《洄溪道情·戒酒歌》:“断不可昏头搭脑,终日醉醺醺。”《宦海》第九回:“只把这位参将大人气得个昏头搭脑。”亦作“ 昏头搭恼 ”、“ 昏头打脑 ”。 明 史槃 《鹣钗记·萧豪》:“他撮空佈桥,我昏头搭恼。” 老舍 《骆驼祥子》九:“ 祥子 几乎没有力量迈出大门坎去。昏头打脑的,脚还在门坎内,借着街上的灯光,已看见了 刘姑娘 。”
词语解释:惊恼  拼音:jīng nǎo
惊动打扰。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王铁面》:“彼且復来,来之日有小惊恼,然不关身也。”
词语解释:惹恼  拼音:rě nǎo
生气;引之发怒。《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 西门庆 又道:‘这少死的花子,等我明日到衙门里与他做功德。’妇人道:‘又教爹惹恼。’”《红楼梦》第五五回:“如今主子是娇客,若认真惹恼了,死无葬身之地。”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七章:“别的学生请愿,我们示威,当然要惹恼 南京 的衮衮诸公。”
词语解释:怒恼  拼音:nù nǎo
(1).恼怒。《红楼梦》第五七回:“痰迷有别……有怒恼中痰急而迷者,有急痛壅塞者。” 沙汀 《淘金记》六:“ 白酱丹 虽然因为受了一点 芥茉公 爷爷的奚落,有点怒恼,但比起他的愉快,却是不足道的。”
(2).激怒。《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不防一旁早怒恼了老家将 张进寳 。”
词语解释:宛恼  拼音:wǎn nǎo
冤恼;冤枉。 南朝 宋 沉攸之 《西乌夜飞》诗:“暂请半日给,徙倚娘店前。目作宴瑱饱,腹作宛恼飢。”
词语解释:困恼  拼音:kùn nǎo
犹苦恼。 茅盾 《水藻行》:“ 财喜 仰起了他那为困恼所灼热的面孔。” 巴金 《沉落集·化雪的日子》:“我只是困恼地在我的枯窘的思想中找出路。” 沙汀 《老烟的故事》:“我站在屋子中间,穿着睡衣,陷在一种无端的困恼里面。”
词语解释:刺恼  拼音:cì nǎo
犹烦恼。《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拿这件事来压住他,休了他,好离门离户,省得 珍哥 刺恼。”
词语解释:触恼  拼音:chù nǎo
惹怒,触犯使之恼怒。《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赵昂 ﹞故意将言语触恼 皮氏 , 皮氏 怨恨不絶於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太守只这一出,被他惊坏,又恐怕因此惹恼了他,连自己身子立不勾。却又不见得 李参军 触恼他一些处,正是不知一个头脑。”《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慢説媳妇受些冤枉谈论,便触恼了姐姐,随姐姐怎样,媳妇也甘心情愿。”
词语解释:罪恼  拼音:zuì nǎo
罪孽烦恼。
词语解释:羞恼  拼音:xiū nǎo
羞愧恼怒。例如:羞恼成怒。
词语解释:嗔恼  拼音:chēn nǎo
恼怒。《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翁 越加嗔恼,道是大姓刁悍抗拒。” 叶圣陶 《悲哀的重载》:“她略微嗔恼,但与其说是嗔恼,不如说是作态。” 沉从文 《边城》八:“ 翠翠 带点儿嗔恼的跺脚嚷着:‘狗,狗,你狂什么?’”
词语解释:娆恼  拼音:ráo nǎo
烦扰。《法句经上·慈仁品》:“垂拱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嬈恼,是应梵行。”
词语解释:嬲恼  拼音:niǎo nǎo
纠缠扰乱。《隋书·经籍志四》:“ 释迦 之苦行也,是诸邪道,并来嬲恼,以乱其心,而不能得。”
词语解释:着恼  拼音:zhe nǎo
生气;发怒。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你失误了官身,老爷在堂上好生着恼哩。”《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老道着恼,喝叫猴形人四五个来揪採将来,按在坐上。”《红楼梦》第七四回:“ 晴雯 一听如此説,心内大异,便知有人暗算了他,虽然着恼,只不敢作声。” 茹志鹃 《百合花》:“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
词语解释:痛恼  拼音:tòng nǎo
痛苦烦恼。 南朝 梁简文帝 《金薄像疏》:“拔六根之痛恼,去五烧之焚灼。”《南史·姚察传》:“初, 察 欲读一藏经,并已究竟,将终,曾无痛恼,但西向正坐念,云‘一切空寂’。”《法苑珠林》卷八七:“忧老百病生,坐起愁痛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