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肿上声 [zhòng,轻重][zhǒng,种子][详注1][详注2][冲着][详注3][迅速]


注1:茸 音冗。草生貌。《前汉·司马相如传》丛以茏茸。《师古注》聚貌。
注2:蛩 音拱。虫名,百足也。《尔雅·注疏》蚰𧍢,江东人呼蛩。音巩。
注3:筩 音勇。箭室。《左传·昭十三年》司铎射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注》冰,箭筩盖,可以取饮。
首字词组
恐惧恐惶恐悚恐褐恐吓恐逼恐悸恐灼
恐怕恐防恐惕恐呵恐后争先恐慌恐惑恐曷
恐畏恐慑恐恐恐谀恐胁恐愒恐耸詟栗 
恐怖恐龙恐竦恐怯恐骇恐慎恐猲 
恐动恐迫恐急恐喝恐赫恐虑恐栗 

词语解释:恐惧  拼音:kǒng jù
畏惧,害怕。《易·震》:“洊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恐惧,会盟而弱 秦 。” 唐 杜甫 《留花门》诗:“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一·参政梦》:“傍有大水漫漫,心甚恐惧。” 老舍 《骆驼祥子》二:“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
词语解释:恐怕  拼音:kǒng pà
(1).畏惧。《敦煌变文集·王昭君变文》:“心惊恐怕牛羊吼,头痛生曾(憎)乳酪毡。”《前汉书平话》卷下:“御案上,太后见 刘泽 身长一丈,状貌如神,有恐怕之意。”《西游补》第三回:“当时天里嚷住,我们也有些恐怕。” 李大钊 《Bolshevism的胜利》:“战争固为他们所反对,但是他们也不恐怕战争。”
(2).副词。表示估计、担心或疑虑。《朱子语类》卷八九:“问丧礼制度节目,曰:‘恐怕《仪礼》也难行。’”《儒林外史》第十五回:“这鞋和衣服,恐怕路上冷,早晚穿穿。” 巴金 《家》七:“那时候恐怕也说不上爱。他们两个不过年纪相当,性情投合罢了。”
词语解释:恐畏  拼音:kǒng wèi
(1).畏惧。《战国策·秦策一》:“ 犀首 战胜 威王 , 魏 罢弊,恐畏,果献 西河 以外。”《后汉书·刘盆子传》:“ 盆子 时年十五,被髮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恐畏欲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箭贯耳》:“诣廷门谢罪则用箭贯耳,以示恐畏,非以意为之也。”
(2).犹恐怕。副词。表示估计或担心。《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夜黄》:“鸳鸯逐野鸭,恐畏不成双。” 唐 虞世南 《咏萤》:“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
词语解释:恐怖  拼音:kǒng bù
(1).感到可怕而畏惧。《六韬·略地》:“城人恐怖,期将必降。”《后汉书·董卓传》:“帝见 卓 将兵卒至,恐怖涕泣。” 宋 张师正 《括异志·蔡侍禁》:“ 蔡 氏举族大恐怖,虽白昼不敢正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六郎》:“ 许 初闻甚骇,然亲狎既久,不復恐怖。” 闻一多 《最后一次的讲演》:“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2).谓令人畏惧。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这个岛呵!三分恐怖,七分神秘。”
(3).威胁;恫吓。《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威我也” 汉 何休 注:“以威恐怖 鲁 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为何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鬼无所栖,乃来与我争屋,时时现恶状,恐怖小儿女。”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
词语解释:恐动  拼音:kǒng dòng
惊恐扰动。《三国志·魏志·张既传》:“ 太祖 徙民以充 河北 , 陇西 、 天水 、 南安 民相恐动,扰扰不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是岁夏,大疫,百姓窃相恐动。”《宋书·何承天传》:“若但讁此三人,殆无所肃,开其一端,则互相恐动。”《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 突厥 狂悖,势何能为! 萧瑀 遽相恐动,情不可恕。”
词语解释:恐惶  拼音:kǒng huáng
恐惧不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阵兵末济 秦 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 清 顾炎武 《十庙》诗:“朔望及雩祈,顿首诚恐惶。” 冰心 《分》:“母亲很恐惶的,不住的摇拍我。”
词语解释:恐防  拼音:kǒng fáng
防备。 唐 王建 《宫词》之二一:“骑马行人长远过,恐防天子在楼头。”《三国志平话》卷上:“ 玄德 曰:‘恐防有失,尔可将取五百军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勒令沿城脚的居民将晒臺拆去,只説恐防宵小。”
词语解释:恐慑  拼音:kǒng shè
(1).恐惧。《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此天以君授孤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诸人徒见 操 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復料其虚实。” 许志行 《师弟》:“这恐慑的念头便常常盘据在他的小心里,使他不得一些快乐。”
(2).威胁慑伏。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彊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
词语解释:恐龙  拼音:kǒng lóng
古代爬行动物。在中生代时最繁盛。种类很多,大的长约三十米。中生代末期绝灭。我国不少地区曾发现恐龙化石,以 云南 禄丰 发现的最有名。
词语解释:恐迫  拼音:kǒng pò
恐吓逼迫。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呵诘四大门》:“而此四大,求索无惭,不知有无;有则充给不厌,无则恐迫令得。”
词语解释:恐悚  拼音:kǒng sǒng
亦作“ 恐竦 ”。 惶遽不安。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吾向见长官白事卑敬,不觉恐悚。”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兕觥增恐竦,杯水失錙銖。”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 廷让 闻之,若芒刺满身,恐悚而退。”
词语解释:恐惕  拼音:kǒng tì
戒惧。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仁宗祫享恭虔》:“侍祠诸神裹手执笏,见上恭虔,皆恐惕揎袖。”
词语解释:恐恐  拼音:kǒng kǒng
惶惧貌。 唐 韩愈 《原毁》:“恐恐然惟惧其人不得为善之利。” 宋 苏洵 《审势》:“姦民猾吏,亦常恐恐然惧刑法之及其身。”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契税》:“若果有苟且之念,将恐恐然惟惧人知。”《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寡君赖君之灵宠,备守宗庙,恐恐焉惧不得列於诸侯,以为君羞。”
词语解释:恐竦  拼音:kǒng sǒng
见“ 恐悚 ”。
词语解释:恐悚  拼音:kǒng sǒng
亦作“ 恐竦 ”。 惶遽不安。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吾向见长官白事卑敬,不觉恐悚。” 唐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诗:“兕觥增恐竦,杯水失錙銖。”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 廷让 闻之,若芒刺满身,恐悚而退。”
词语解释:恐急  拼音:kǒng jí
惊慌。《汉书·霍光传》:“ 山 曰:‘……又闻民间讙言 霍氏 毒杀 许皇后 ,寧有是邪?’ 显 恐急,即具以实告 山 、 云 、 禹 。”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恐急者,既恐且急,犹言惶遽耳。”
词语解释:恐褐
恫吓威胁
词语解释:恐呵  拼音:kǒng hē
威吓呵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见一总角书生,酣眠绣榻;细审,识为 霍生 。推之始觉……众指为贼,恐呵之。”
词语解释:恐谀  拼音:kǒng yú
慑于权势而巴结奉承。 汉 晁错 《对贤良文学策》:“及其末涂之衰也,任不肖而信谗贼……矜奋自贤,羣臣恐諛。”
词语解释:恐怯  拼音:kǒng qiè
畏怯,害怕。 钱锺书 《围城》五:“想着这难度的长夜,感到一种深宵旷野独行者的恐怯。”
词语解释:恐喝  拼音:kǒng hē
见“ 恐猲 ”。
词语解释:恐猲  拼音:kǒng hè
亦作“ 恐愒 ”。亦作“ 恐喝 ”。亦作“ 恐曷 ”。 恫吓威胁。《战国策·赵策二》:“是故横人日夜务以 秦 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史记·苏秦列传》作“恐愒”。《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盖 徐 莒 胁之” 汉 何休 注:“ 杞 ,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 宋 苏轼 《魏武帝论》:“ 孙权 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清 姚鼐 《议兵》:“况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
词语解释:恐吓  拼音:kǒng hè
亦作“ 恐赫 ”。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院长不须相恐吓。”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七:“虏以虚言相恐赫耳,未必敢来。” 明 李贽 《复焦弱侯书》:“终身之交在此,半路絶交亦在此,莫以状元恐赫人也。” 清 顾炎武 《书吴潘二子事》:“ 庄氏 既巨富, 浙 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而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这诗怎么样?有辱骂,有恐吓,还有无聊的攻击:其实是大可以不必作的。”
词语解释:恐后争先  拼音:kǒng hòu zhēng xiān
同“争先恐后”。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他却横衝直撞,恐后争先。” 郭沫若 《女神·心灯》:“纸鸢们也像欢喜太阳:一个个恐后争先,争先恐后,不断努力,飞扬,向上。”
词语解释:恐胁  拼音:kǒng xié
恐吓威胁。《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武人奬乱,更相恐胁。”《陈书·高帝纪下》:“其部曲妻儿各令復业,所在及军人若有恐胁侵掠者,皆以劫论。”《元典章·户部十·不得打量汉军地土》:“狡獪之徒恐胁军户,与旧无异。”
词语解释:恐骇  拼音:kǒng hài
畏惧惊吓。《六韬·略地》:“三军大乱,上下恐骇。”《旧唐书·宪宗纪下》:“流矢飞书,恐骇京国。”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三:“在 武昌 城上空把通常的手榴弹投了两次,散了几次传单,结果只是把敌人恐骇了一下。”
词语解释:恐赫  拼音:kǒng hè
见“ 恐吓 ”。
词语解释:恐吓  拼音:kǒng hè
亦作“ 恐赫 ”。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院长不须相恐吓。”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七:“虏以虚言相恐赫耳,未必敢来。” 明 李贽 《复焦弱侯书》:“终身之交在此,半路絶交亦在此,莫以状元恐赫人也。” 清 顾炎武 《书吴潘二子事》:“ 庄氏 既巨富, 浙 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而去。” 鲁迅 《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这诗怎么样?有辱骂,有恐吓,还有无聊的攻击:其实是大可以不必作的。”
词语解释:恐逼  拼音:kǒng bī
恐吓逼迫。《宋史·杨廷璋传》:“有姐寡居京师, 周祖 微时,欲聘之,姐不从,令媒氏传言恐逼。”
词语解释:恐慌  拼音:kǒng huāng
惊惶不安。 巴金 《家》十二:“这个时候 高 家的主人们才恐慌起来。” 钱锺书 《围城》二:“ 方鸿渐 看大势不佳,起了恐慌。”
词语解释:恐愒  拼音:kǒng kài
见“ 恐猲 ”。
词语解释:恐猲  拼音:kǒng hè
亦作“ 恐愒 ”。亦作“ 恐喝 ”。亦作“ 恐曷 ”。 恫吓威胁。《战国策·赵策二》:“是故横人日夜务以 秦 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史记·苏秦列传》作“恐愒”。《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盖 徐 莒 胁之” 汉 何休 注:“ 杞 ,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 宋 苏轼 《魏武帝论》:“ 孙权 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清 姚鼐 《议兵》:“况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
词语解释:恐慎  拼音:kǒng shèn
犹恐惧。《晏子春秋·杂上二六》:“ 燕 之游士有 泯子午 者……睹 晏子 ,恐慎而不能言。” 吴则虞 集释引 孙诒让 曰:“《广雅·释詁》:‘慎,恐也。’此古义之仅见者。”
词语解释:恐虑  拼音:kǒng lǜ
担心忧虑。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一针针刺了羡覷,恐虑破后,有谁重补!”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陆各报论京津兵变》:“南方尚无扰乱,惟 南京 情形,对此亦极恐虑耳。”
词语解释:恐悸  拼音:kǒng jì
惊慌。 唐 柳宗元 《乞巧文》:“鬼神恐悸,圣智危慄。”《旧唐书·刘总传》:“晚年恐悸尤甚,故请落髮为僧。”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二:“此疾虽愈,而尝怔忡恐悸,或遗亡颠错,若失心状。”
词语解释:恐惑  拼音:kǒng huò
惊惧惶惑。《史记·晋世家》:“ 梁伯 好土功,治城沟,民力罢怨,其众数相惊,曰:‘ 秦 寇至。’民恐惑, 秦 竟灭之。”
词语解释:恐耸詟栗  拼音:kǒng sǒng zhé lì
害怕得发抖。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补编·吕乡筠》:“抽笛吹三声,湖上风动,波涛沆瀁,鱼鱉跳喷, 乡筠 及童僕恐耸讋慄。”
词语解释:恐猲  拼音:kǒng hè
亦作“ 恐愒 ”。亦作“ 恐喝 ”。亦作“ 恐曷 ”。 恫吓威胁。《战国策·赵策二》:“是故横人日夜务以 秦 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史记·苏秦列传》作“恐愒”。《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盖 徐 莒 胁之” 汉 何休 注:“ 杞 ,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 宋 苏轼 《魏武帝论》:“ 孙权 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清 姚鼐 《议兵》:“况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
词语解释:恐栗  拼音:kǒng lì
亦作“ 恐栗 ”。恐惧战慄。 汉 张衡 《同声歌》:“情好新交接,恐慄若探汤。” 唐 柳宗元 《童区寄传》:“ 寄 伪儿啼,恐慄为儿恒状。” 宋 苏舜钦 《与欧阳公书》:“二相恐栗畏缩,自保其位,心知非是,口不肯言。”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潭既受水,渊渟滉漾,其深不测,睇观既久,咸生恐慄。”
词语解释:恐灼  拼音:kǒng zhuó
惊恐。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阳翟令左冯翊田煇》:“ 叔都 最为知名,郡常欲为察授之。 煇 耻越贤兄,惧不得免,因缘他疾,遂託病瘖。家人妻子,莫知其情。人数恐灼,持之有度。”《方言》第十三“灼,惊也” 晋 郭璞 注:“犹云恐灼也。”
词语解释:恐曷  拼音:kǒng hé
见“ 恐猲 ”。
词语解释:恐猲  拼音:kǒng hè
亦作“ 恐愒 ”。亦作“ 恐喝 ”。亦作“ 恐曷 ”。 恫吓威胁。《战国策·赵策二》:“是故横人日夜务以 秦 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史记·苏秦列传》作“恐愒”。《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盖 徐 莒 胁之” 汉 何休 注:“ 杞 ,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 宋 苏轼 《魏武帝论》:“ 孙权 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清 姚鼐 《议兵》:“况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