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二养上声 [jiàng qiǎng,勉强][shǎng,上升][zhǎng,长幼]广[bàng bǎng][详注1]仿[详注2][详注3][tǎng][chǎng][详注4][rǎng][zāng,肮脏][wàng][qiǎng][chǎng tǎng][dàng xiàng][huǎng][俱往切,《广韵》犷平,县名。在渔阳。][详注5]


注1:苍 仓上声。莽苍,寒状。一曰近郊之色。《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唐书·韦述传》苍卒奔逼。
注2:攘 音壤。扰也。《前汉·陈平传赞》倾侧扰攘楚魏之闲。
注3:向 《集韵》《正韵》许两切,音向。《集韵》人字。《左传·襄十一年》晋侯使叔肸告于诸侯。《注》叔肸,叔向也。《前汉·刑法志》作叔向,颜师古:音许两反。
注4:泱 音坱。泱漭,广大貌。《冯衍·显志赋》览河华之泱漭。
注5:榔 音朗。木名。○按《左思·吴·蜀都赋》槟榔桄榔皆作榔。
末字词组
惝恍惚恍忽恍仓恍心神惝恍迷离徜恍昒恍 
戃恍傥恍怆恍惝怳、惝恍倏恍惛恍徜恍 
恍恍怅恍敞恍忽怳迷离惝恍惊恍  

词语解释:惝恍  拼音:chǎng huǎng
亦作“ 惝恍 ”。
(1).惆怅。失意;伤感。《楚辞·远游》:“步徙倚而遥思兮,怊惝怳而乖怀。” 唐 皇甫枚 《步飞烟》:“莫孤短愿,寧爽后期。惝恍寸心,书岂能尽?” 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以 道原 之耿介,其不容於人,齟齬以没固宜;天何为復病而夭之邪?此益使人痛惋惝怳而不能忘也。” 清 龚自珍 《桐君仙人招隐歌》:“开帘送客一惝怳,帘外三日生春烟。” 王统照 《五十元》:“他感到老境的逼迫与惝怳的悲哀。”
(2).心神不安貌。 宋 曾巩 《泰山谢雨文》:“言丁寧而上诉,心惝恍而潜惊。” 宋 王安石 《与望之至八功德水》诗:“念方与子违,惝怳夜不眠。” 清 戴名世 《与刘言洁书》:“顷者游於 渤海 之滨,见夫天水浑沦,波涛汹涌,惝怳四顾,不復有人间。”
(3).模糊;恍忽。《楚辞·远游》:“视儵忽而无见兮,听惝怳而无闻。”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譬如游国都,惝怳失阡陌。” 清 赵翼 《耳聋》诗:“对面语不知,惝恍以意测。” 严复 《救亡决论》:“若夫词章一道,本与经济殊科,不妨放达,故虽极蜃楼海市,惝怳迷离,皆足移情遣意。”
(4).狂纵貌。 唐 柳宗元 《晋问》:“观其四散惝怳,开合万状,喜者鹊厉,怒者人搏;决然坌跃,千里相角。” 韩醇 注:“惝怳,狂貌。”
词语解释:戃恍  拼音:tǎng huǎng
见“ 戃慌 ”。
词语解释:戃慌  拼音:tǎng huāng
亦作“ 戃恍 ”。亦作“ 戃怳 ”。
(1).失意貌。《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心戃慌其不我与兮,躬速速其不吾亲。” 洪兴祖 补注:“戃慌,失意。” 唐 韩愈 《泷吏》诗:“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 宋 王安石 《梦黄吉甫》诗:“舟舆来何迟,北望屡戃怳。” 宋 陆游 《访杨先辈不遇因至石室》诗:“出门还戃恍,列屋打碑声。” 清 姚鼐 《偕方坳堂登牛头宿幽栖寺》诗:“仰思万古正戃怳,飞鸟忽逝投沧洲。”
(2).难以索解;不可测度。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至於曲学小数,茫昧戃怳,而不可知者,皆猎其华而咀其英,泛其流而涉其源。”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渡观江风作》:“有 黄鲁直 草书扇头子,题 韦应物 诗曰:‘独怜幽草涧边生……’即取视,戃恍之际曰:‘我犹不识,鬼寧识之乎?’持以献之。”
词语解释:恍恍  拼音:huǎng huǎng
(1).矇眬不清貌。《老子》“是谓惚恍” 汉 河上公 注:“一忽忽恍恍者,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向来恍恍不知道路,请人示津。”
(2).亦作“ 恍怳 ”。心神不定貌。 唐 王度 《古镜记》:“ 勣 梦中许之。及晓,独居思之,恍恍发悸,即时西首 秦 路。”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淳安民》:“踰三年, 方君 为 鄂州 蒲圻 宰。白昼恍恍,於厅事对群吏震悸言曰:‘固知翁必来。’” 王闿运 《愁霖赋》:“倚高轩而恍怳,竟旦夕而忘言。”
(3).晃荡。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 吕正惠公 端 使 高丽 ,遇风涛恍恍,摧檣折舵,舟人大恐,公恬然读书,若在斋阁。”
(4).仿佛。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威武貌。 明 刘基 《卖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恍恍乎干城之具也。”
词语解释:惚恍  拼音:hū huǎng
亦作“ 惚怳 ”。
(1).混沌不分;隐约不清。《文选·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李善 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岭之难行;深邃兮眇然,若 桃源 之失路。” 明 宋濂 《赣州圣济庙灵迹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难知。”
(2).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夫风经府藏,使人惚怳。” 唐 张说 《东山记》:“云木虚吟,惚恍疑梦。” 清 李渔 《怜香伴·狂喜》:“都只为竞风流只恐人强,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这倾城模样。” 清 恽敬 《鸡鸣说》:“盖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
(3).游移不定。 晋 木华 《海赋》:“廓如灵变,惚怳幽暮。”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中·秋风枢》:“予欲下诣清泠之渊,以明月为馆,以文贝为堂, 天吴 九首,变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词语解释:傥恍  拼音:tǎng huǎng
惊疑貌。 宋 惠洪 《冷斋夜话·江神嗜黄鲁直书韦诗》:“即取视之,儻恍之际,曰:‘我犹不识,鬼寧识之乎?’”
词语解释:怅恍  拼音:chàng huǎng
恍惚。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一:“悵怳如或存,周遑忡惊惕。”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寻梦》:“独坐思量,情殊悵怳。真箇可怜人也。”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 冯薇城 ﹞曾见 双卿 词,悵怳变色。”
词语解释:忽恍  拼音:hū huǎng
(1).亦作“ 忽荒 ”、“ 忽恍 ”、“ 忽慌 ”。(1)谓似有似无,模糊不分明。《老子》:“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汉 贾谊 《鵩鸟赋》:“释智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汉 扬雄 《〈法言〉序》:“神心忽恍,经纬万方。”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而其道密微,寂寥忽慌,无形可以见,无声可以闻。” 章炳麟 《徵信论下》:“从是讎质自离者,诚有可知,亦或忽怳如不可知。”(2)指天空。《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蜺之间。”《文选·班固〈答宾戏〉》:“应龙潜於潢污,鱼黿媟之,不覩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昊苍也。” 李善 注:“ 项岱 曰:忽荒,天上也。”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义书》:“跃踸踔,陵忽慌,从容与道化同逌,逍遥与日月并流。”(3)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唐 孙樵 《骂僮志》:“忽怳乎若病酲之未醒,茫洋若痴人之暝行。”
(2). 黄帝 臣名。善忘之人。《淮南子·人间训》:“故 黄帝 亡其玄珠,使 离珠 、 剟 索之,而弗能得之也,於是使 忽怳 而后得之。” 高诱 注:“ 忽怳 , 黄帝 臣也; 忽怳 ,善忘之人。”
词语解释:怆恍  拼音:chuàng huǎng
失意貌。《楚辞·九辩》:“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汉 王褒 《洞箫赋》:“悲愴怳以惻惐兮,时恬淡以绥肆。” 清 顾炎武 《冬至寓汾州之阳城里中尉敏泘家祭毕而饮有作》诗:“流离踰二纪,愴怳歷三都。”
词语解释:敞恍  拼音:chǎng huǎng
(1).模糊,不真切。敞,通“ 惝 ”。《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视眩泯而亡见兮,听敞怳而亡闻。” 颜师古 注:“敞怳,耳不諦也。”
(2).失意貌。《梁书·张缅传》:“望 巴丘 以邅回,遵 洞庭 而敞怳。”
词语解释:仓恍  拼音:cāng huǎng
见“ 仓兄 ”。
词语解释:仓兄  拼音:chuàng huǎng
亦作“ 仓怳 ”。 仓,通“ 愴 ”。悲怆失意貌。《诗·大雅·桑柔》:“不殄心忧,仓兄填兮。” 朱熹 集传:“仓兄,与愴怳同,悲閔之意也。” 清 王夫之 《章灵赋》:“仓怳写贞,疾烦心兮。”
词语解释:惝怳、惝恍
惆怅,失意;伤感
词语解释:忽怳
似有似无
词语解释:心神惝恍
神志不清,迷迷糊糊
词语解释:倏恍  拼音:shū huǎng
疾速。《文选·郭璞〈江赋〉》:“及其譎变儵怳,符祥非一,动应无方,感事而出。” 吕向 注:“儵怳,疾速也。”
词语解释:迷离惝恍  拼音:mí lí chǎng huǎng
谓神志或眼睛迷迷糊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两月餘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能融景入情,得迷离惝恍之妙。”《孽海花》第四回:“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亦作“ 迷离徜恍 ”、“ 迷离徜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迷离徜仿疑团事,打破都从一语中。”
词语解释:迷离徜恍  拼音:mí lí cháng huǎng
见“ 迷离惝恍 ”。
词语解释:迷离惝恍  拼音:mí lí chǎng huǎng
谓神志或眼睛迷迷糊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两月餘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能融景入情,得迷离惝恍之妙。”《孽海花》第四回:“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亦作“ 迷离徜恍 ”、“ 迷离徜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迷离徜仿疑团事,打破都从一语中。”
词语解释:惛恍  拼音:hūn huǎng
糊涂不清。《梁书·文学传下·陆云公》:“行役数年,羈病侵迫,识虑惛怳,久絶人世。”
词语解释:惊恍  拼音:jīng huǎng
指神魂不定,精神恍惚。《北齐书·博陵王济传》:“尝从 文宣 巡幸,在路忽忆太后,遂逃归。帝怒,临以白刃,因此惊恍。”《北史》引此作“惊怳”。 明 孟称舜 《娇红记·明妖》:“这荒臺榭风清露凉,你孤影儿怎不害些儿惊恍。”
词语解释:昒恍  拼音:hū huǎng
亦作“曶怳”。 恍忽。《汉书·扬雄传下》:“神心曶怳,经纬万方。” 颜师古 注:“曶读与忽同。”
词语解释:徜恍  拼音:cháng huǎng
(1).恍然,忽然醒悟。 清 钮琇 《觚賸·石言》:“客乃徜恍自失,逡巡而去。”
(2).不真切,难以捉摸、辨认。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自学者不审,误以道为体,道始迷离徜恍,若一幻物,虚悬於空漠无朕之际,而果何物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