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恇怯 拼音:kuāng qiè
懦弱,胆怯。《后汉书·袁绍传》:“ 馥 素性恇怯,因然其计。”《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其后 辅 营兵有夜叛出者”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辅 恇怯失守,不能自安,常把辟兵符,以鈇鑕致其旁,欲以自彊。”《隋书·虞世基传》:“卿是书生,定犹恇怯。”词语解释:恇惶 拼音:kuāng huáng
恐惧不安。《魏书·崔光传》:“圣躬玉趾,非所践陟,臣庶恇惶,窃谓未可。” 唐 张说 《奉敕赤帝坛祈雨文》:“内讼恇惶,莫知启处。”词语解释:恇慑 拼音:kuāng shè
恐惧。词语解释:恇攘 拼音:kuāng rǎng
恐惧慌乱。 唐 颜真卿 《李光弼碑铭》:“ 天寳 末造, 河 朔恇攘。”词语解释:恇惧 拼音:kuāng jù
恐惧;惊慌。《后汉书·王閎传》:“时国无嗣主,内外恇惧。”《魏书·裴粲传》:“合家恇惧,不测所以, 粲 更恬然,神色不变。”《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三年》:“ 金 承平日久,骤闻 蒙古 用兵,人情恇惧,流言四起。”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黎 恇惧不语。”词语解释:恇桡 拼音:kuāng ráo
见“ 恇挠 ”。
词语解释:恇挠 拼音:kuāng náo
亦作“ 恇橈 ”。 胆小怕事。《宋书·刘锺传》:“计其人情恇挠,必不久安。”《宋书·蔡兴宗传》:“ 义恭 素性恇橈,阿顺 法兴 ,常虑失旨,闻 兴忠 言,輒战惧无计。”《南史》作“恇挠”。 唐 陆龟蒙 《野庙碑》:“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恇挠脆怯,颠顿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词语解释:恇眩 拼音:kuāng xuàn
犹惶惑。 明 何景明 《结肠赋》:“诚予衷有可徵兮,奚恇眩而疑之。”词语解释:恇骇 拼音:kuāng hài
惊慌。《晋书·司马休之传》:“闻亲率戎马,远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恇骇。”《周书·齐炀王宪传》:“ 齐 兵数万,奄出军后,诸军恇骇,竝各退散。”《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四年》:“时宫门皆闭,上宿于左军,中外不知上所在,人情恇骇。”词语解释:恇迫 拼音:kuāng pò
恐惧慌乱。 清 顾炎武 《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王君墓志铭》:“驾至 汀州 ,君奏:人情恇迫,传敌骑已至近郊,上宜速发。”词语解释:恇葸 拼音:kuāng xǐ
畏怯。 王闿运 《上征赋》:“敌计穷而乞和,胡恇葸而不察。”词语解释:恇弱 拼音:kuāng ruò
怯弱。 宋 陈师道 《上曾枢密书》:“今三边不战,士皆恇弱,独 秦 晋 数与虏角,犹可用。”词语解释:恇恇 拼音:kuāng kuāng
恐惧貌。《后汉书·逸民传·梁鸿》:“口嚣嚣兮余訕,嗟恇恇兮谁留?”词语解释:恇扰 拼音:kuāng rǎo
恐惧慌乱。《宋书·刘景素传》:“ 景素 本乏威略,恇扰不知所为。”《梁书·武陵王纪传》:“时 陆纳 未平, 蜀 军復逼,物情恇扰, 世祖 忧焉。”《明史·外国传八·鞑靼》:“ 鸞 与 守谦 皆愞懦不敢战,兵部尚书 丁汝夔 恇扰不知所为,闭门守。”《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审势篇》:“吾愿吾国人视听志意之间,毋徒怵惕于大局之阽危,内自恇扰,而不谋所以对外之策。”词语解释:恇挠 拼音:kuāng náo
亦作“ 恇橈 ”。 胆小怕事。《宋书·刘锺传》:“计其人情恇挠,必不久安。”《宋书·蔡兴宗传》:“ 义恭 素性恇橈,阿顺 法兴 ,常虑失旨,闻 兴忠 言,輒战惧无计。”《南史》作“恇挠”。 唐 陆龟蒙 《野庙碑》:“一旦有大夫之忧,当报国之日,则恇挠脆怯,颠顿窜踣,乞为囚虏之不暇。”词语解释:恇悚 拼音:kuāng sǒng
恐惧。《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三年》:“行都闻 李全 之叛,居民有争逃避者, 史弥远 计无所出……时飞檄载道, 弥远 益恇悚,中夜欲自沉于池,其妾见而持之,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