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怨怼 拼音:yuàn duì
怨恨,不满。 汉 刘向 《新序·善谋》:“百姓罢劳怨懟於下,羣臣倍畔於上。” 宋 文天祥 《赠莆阳卓大著顺宁精舍三十韵》:“蒙谗以去国,七年无怨懟。” 明 张居正 《答苏松巡按曾公士楚言抚按职掌不同书》:“於是士民怨之,毁其生祠,刊布谤书,向之称颂德美者,转而为怨懟忿恨矣。” 邹韬奋 《劲儿多好!》:“老百姓对于抗御外敌的战争,虽破家荡产,不但无所怨怼,而且起劲万分。”词语解释:忿怼 拼音:fèn duì
怨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 班固 以为露才扬己,忿懟沉江。”《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五年》:“上又令有司奏 庐江王 禕 忿懟有怨言,请穷治;不许。” 清 戴名世 《与何屺瞻书》:“其於当世之故,不无感慨忿懟,而其辞类有稍稍过当者,世且以僕为駡人。”词语解释:冤怼 拼音:yuān duì
犹冤仇。 清 徐士銮 《宋艳·果报》:“释氏所云,冤懟终不免,可不戒哉。”词语解释:陷怼 拼音:xiàn duì
陷害怨恨。《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如此之日,姦谗并起,更相陷懟,转成嫌贰。”词语解释:雠怼 拼音:chóu duì
仇恨,怨恨。《史记·周本纪》:“夫事君者,险而不讎懟,怨而不怒,况事王乎!”词语解释:高怼 拼音:gāo duì
深深的怨恨。《三国志·蜀志·郤正传》:“狭 屈氏 之常醒,浊渔父之必醉,溷 柳季 之卑辱,褊 夷 叔 之高懟。”词语解释:不怼 拼音:bù duì
不怨恨。《国语·周语上》:“事君者险而不懟,怨而不怒。” 汉 王褒 《洞箫赋》:“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陈云栖》:“见有少女在堂,年可十八九,姿容曼妙,目所未睹。夫人每思得一佳妇,俾子不懟,心动,因詰生平。”词语解释:愧怼 拼音:kuì duì
惭愧悔恨。 续范亭 《偶感》诗:“一载光阴诚愧懟,将军变作老诗翁。”词语解释:愤怼 拼音:fèn duì
愤慨怨恨。《隶释·汉陈球后碑》 宋 洪适 释:“两碑之前,几二百字可读,其末则文字凋落如晨星相望,岂其间盖有愤懟哀切之语,后来益有所愳而剔之乎?”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官政》:“而上或吾格,如不耐烦,则愤懟之心生,上下之情暌矣。” 王闿运 《御夷论一》:“强者愤懟而不知救祸之道,弱者输服而不知坐亡之惨。”词语解释:愠怼 拼音:yùn duì
恼怒怨恨。《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 慕容寳 ﹞立妃 段氏 为皇后, 策 为皇太子, 会 盛 皆进爵为王。 策 年十一,素憃弱, 会 闻之,心愠懟。”词语解释:恚怼 拼音:huì duì
怨恨。《后汉书·宦者传·孙程》:“ 程 既到国,怨恨恚懟,封还印綬符策,亡归京师,往来山中。”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其不得意,恚懟不退。”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朝廷贬逐 怀吉 等于外州,公主恚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