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愿去声 [yuàn,动词][详注1][详注2]奿

[lùn,名词][tùn][pèn][急赴][详注3]


注1:圈 《唐韵》巨万切《集韵》《韵会》具愿切,韏去声。地名。《公羊传·文十一年》楚子伐圈。《注》求阮反,一音卷。《字林》臼万反。
注2:畹 《集韵》纡愿切《正韵》迂绢切,音怨,田亩。
注3:敦 通作顿。《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疏》诗卫风氓篇,至于顿丘,是也。 又《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注》敦,音顿。《史记·历书注》困敦,混沌也。 又《庄子·列御寇》敦杖蹙之。《音义》敦,音顿。司马云:竖也。
共16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鹤怨咨怨离怨修怨胥怨嗟怨三怨叹怨
哀怨愁怨复怨宫怨憎怨愤怨丛怨谤怨
幽怨余怨尤怨清商怨报怨怒怨匿怨执怨
恩怨悲怨非怨解怨长门怨取怨忿怨归怨
凄怨结怨私怨埋怨谪仙怨百怨征怨诉怨
别怨仇怨骚怨交怨贾怨敛怨重怨沈怨
春怨民怨情怨众怨嫌怨挟怨寄怨剥怨
清怨秋怨昭君怨释怨缄怨蓄怨寡怨雅怨
含怨思怨忧怨雪怨宿怨遭怨兴怨雠怨
相怨闺怨衔怨抱怨积怨黛怨天怨艾怨

词语解释:鹤怨  拼音:hè yuàn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猨惊。”意谓鹤因隐士出山、蕙帐空空而愁怨。后以“鹤怨”指期待着归隐的人。 唐 李商隐 《赠宗鲁笻竹杖》诗:“鹤怨朝还望,僧閒暮有期。” 宋 苏轼 《李杞寺丞见和前篇复用元韵答之》:“人生何者非蘧庐,故山鹤怨秋猿孤。” 清 冯登府 《浪淘沙·落叶》词:“飘泊任高低,鹤怨鹃啼。断肠人在小窗西。”
词语解释:哀怨  拼音:āi yuàn
悲伤怨恨。 晋 石崇 《〈王明君辞〉序》:“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 唐 魏璀 《湘灵鼓瑟》诗:“瑶瑟多哀怨,朱弦且莫听。” 清 陈维崧 《水龙吟·江行望秣陵作》词:“何处廻颿挝鼓,更玉笛数声哀怨。” 谢觉哉 《人造“鹊桥”》:“他和她们只能在书信上诗歌上写出‘哀怨’,不可能在事实上得到欢欣。”
词语解释:幽怨  拼音:yōu yuàn
郁结于心的愁恨。 唐 李颀 《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为奏《湘妃》,幽怨若泣。” 王棻 《论文》:“《庄子》之恢奇源於《易》《离骚》之幽怨源於《诗》。” 柔石 《二月》:“ 萧涧秋 将信读了好几遍,简直已经读出 陶岚 写这信时的一种幽怨状态。”
词语解释:恩怨  拼音:ēn yuàn
(1).恩与怨。《公羊传·庄公四年》“此復讎也,曷为葬之” 汉 何休 注:“据恩怨不两行。”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吴春麓语》:“宽与虐,恩怨之府。”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 宋 明 野史所记诸事,虽不免杂恩怨之私,但大抵亦不过甚。”
(2).指情侣夫妻间的恩爱怨情。 唐 韩愈 《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宋 黄庭坚 《听宋宗儒摘阮歌》诗:“深闺洞房语恩怨,紫燕黄鸝韵桃李。”
(3).偏指怨恨。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是一言之间,志在报復而自忘其过,尚能置大恩怨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谁无恩怨,谁乏牢骚,悉以填词洩愤。”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四幕:“仇敌正在要致我们的死命,小小的恩怨,早已不在我的心上。”
词语解释:凄怨  拼音:qī yuàn
犹哀怨。 南朝 宋 鲍照 《采菱歌》之三:“暌阔逢喧新,悽怨值妍华,秋心不可盪,春思乱如麻。”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夫妻事既可伤,文亦悽怨。” 宋 贺铸 《罗敷歌》词:“东亭南馆逢迎地,几醉红裙,悽怨临分,四叠《阳关》忍泪闻!”
哀怨。 唐 李绅 《悲善才》诗:“ 南譙 寂寞三春晚,有客弹弦独凄怨。” 宋 吴坰 《五总志》:“邻舟一男子,遇月色明朗,即倚檣而歌,声极凄怨。” 清 龚自珍 《水龙吟·题家绣山〈停琴听箫图〉》词:“两下衷情低按,者沉吟偿他凄怨。”
犹哀怨。 唐 沉亚之 《湘中怨解》:“有弹弦鼓吹者,皆神仙娥眉,被服烟霓,裙袖皆广长,其中一人起舞,含嚬凄怨。”
词语解释:别怨  拼音:bié yuàn
离别的忧愁。 唐 杜审言 《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诗:“一年衔别怨,七夕始言归。” 宋 张先 《芳草渡》词:“歌时泪,和别怨,作秋悲。”
词语解释:春怨  拼音:chūn yuàn
春日的愁绪、怨情。古多指女子言。 唐 刘方平 、 金昌绪 均有《春怨》诗。 宋 陈傅良 《游云顶院和徐叔子韵》:“老大生憎儿女态,更无春怨与秋悲。”
词语解释:清怨  拼音:qīng yuàn
凄清幽怨。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详其文体,察其餘论,固知宪章 鲍明远 也。所以不闲於经纶,而长于清怨。” 唐 钱起 《归雁诗》:“二十五絃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清 纳兰性德 《虞美人》词之二:“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丁玲 《杜晚香》:“她只是对自己的无能,悄悄地怀着一种清怨。”
词语解释:含怨  拼音:hán yuàn
心怀怨恨。《后汉书·南蛮传》:“﹝ 板楯 ﹞含怨呼天,叩心穷谷。” 唐 吴少微 《怨歌行》:“城南有怨妇,含怨倚兰丛。”《红楼梦》第五八回:“因 文官 等一干人,或心性高傲,或倚势凌下……因此众婆子含怨。”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四)》引 高越天 文:“似这样丢脸的事情,我想不独含怨泉下的 洪经略 要大吃一惊,凡一班吃里爬外,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
词语解释:相怨  拼音:xiāng yuàn
彼此不满。《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复诵幼》:“相怨后的复和,总解不通从前是怎么一回事,也诉不出其中的甘苦。”
词语解释:咨怨  拼音:zī yuàn
嗟叹怨恨。《陈书·宣帝纪》:“飞芻挽粟,征赋颇烦,暑雨祁寒,寧忘咨怨。” 宋 范仲淹 《再奏乞两府兼判》:“今诸路骑兵,絶未精强,诸军闕马,人多相与咨怨。”《明史·梁廷栋传》:“户部尚书 毕自严 阿 廷栋 意……於是增赋百六十五万有奇,海内并咨怨。”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 盘庚 迁 殷 ,民胥咨怨。”
词语解释:愁怨  拼音:chóu yuàn
忧愁怨恨。《汉书·谷永传》:“峻刑重赋,百姓愁怨。” 唐 元稹 《莺莺传》:“ 崔氏 宛无难词,然而愁怨之容动人矣。”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 屈原氏 兴……因牢骚愁怨之感,发沉雄伟博之辞。”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但是他们丝毫不露愁怨的神色。”
词语解释:余怨  拼音:yú yuàn
馀留未消的怨忿。《老子》:“和大怨,必有餘怨。”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若夫鉤竿復发,蛺蝶初挥,动玉匣之餘怨,鸣阳鸟之始飞。”
词语解释:悲怨  拼音:bēi yuàn
悲伤怨恨。《孔丛子·杂训》:“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振困匱。无令人有悲怨,而后世有闻见,抑亦可乎?”《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 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七:“其诗无凄凉悲怨之词,皆艳丽欢愉之语。”《西游补》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鸳鸯无底,见他两个把我做阁板上货,我那得不生悲怨。”
词语解释:结怨  拼音:jié yuàn
(1).结下怨仇。《书·泰誓下》:“自絶于天,结怨于民。”《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行无穷之欲,甘心快意,结怨於 匈奴 ,非所以安边也。” 清 李渔 《奈何天·焚券》:“我们做纪纲的,只该与他施恩,不可替他结怨。”
(2).郁结不散的怨忿。《韩非子·大体》:“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
词语解释:仇怨  拼音:chóu yuàn
(1).仇恨;怨恨。《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 之 邯郸 ,诸尝与王生 赵 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明史·高杰传》:“ 杰 伏兵要击 黄得功 於土桥, 得功 几不免,两镇遂相仇怨。”
(2).仇人;仇家。《汉书·英布传》:“ 布 不宜有此,恐仇怨妄诬之。”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 叔文 不之信,遂成仇怨。”
词语解释:民怨  拼音:mín yuàn
人民的怨恨。《书·酒诰》:“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羣自酒,腥闻在上。” 汉 张衡 《东京赋》:“今公子苟好勦民以媮乐,忘民怨之为仇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户部·江南白粮》:“庶几弊政少除,民怨少息。”参见“ 民怨沸腾 ”。
词语解释:民怨沸腾  拼音:mín yuàn fèi téng
谓人民的怨恨达到极点。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 王荆公 行新法,自知民怨沸腾。”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三:“这样……使得它自己和广大人民之间发生了深刻的裂痕,造成了民生凋敝、民怨沸腾、民变蠭起的严重危机。”
词语解释:秋怨  拼音:qiū yuàn
秋日的悲怨情绪。 金 党怀英 《西湖芙蓉》诗:“脉脉怀春情,悄悄惊秋怨。”
词语解释:思怨  拼音:sī yuàn
相思哀怨。《石点头·唐玄宗恩赐纩衣缘》:“霎时惊觉,却是一梦。满身冷汗,心头还跳一个不止。原来思怨之极。隐几而卧,遂做了这个痴梦。”
词语解释:闺怨  拼音:guī yuàn
旧谓少妇的哀怨之情。写此题材的诗称闺怨诗,也省称闺怨。 唐 武则天 《织锦回文记》:“而锦字迴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士,咸龟镜焉。”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三停来是闺怨相思,折半来是尤云殢雨。”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 长江 中上游的贸易兴盛所带来的副产物--商人妇的闺怨,竟成为了 唐 代诗人所爱写的题材。”
词语解释:离怨  拼音:lí yuàn
(1).谓因怨恨而产生的背离之心。《后汉书·刘焉传》:“ 璋 性柔宽无威略, 东州 人侵暴为民患,不能禁制,旧士颇有离怨。”《宋书·王玄谟传》:“及 魏 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又不从,将士多离怨。” 宋 苏舜钦 《上范公参政书并谘目七事》:“此不惟国之货利用度日蹙,亦使生民愁苦,四海离怨,可不思也?”
(2).别恨。 南唐 张泌 《晚次湘源县》诗:“ 湘 南自古多离怨,莫动哀吟易惨悽。”
词语解释:复怨  拼音:fù yuàn
犹复仇。《三国志·魏志·田畴传》:“今来在此,非苟安而已,将图大事,復怨雪耻。”
词语解释:尤怨  拼音:yóu yuàn
埋怨;怨恨。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官吏递相尤怨,夜使囚徒为乐,罪累甚深。”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二·归去来辞》:“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 楚 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词语解释:非怨  拼音:fēi yuàn
怨恨。《汉书·刘向传》:“下至 幽 厉 之际,朝廷不和,转相非怨。”
词语解释:私怨  拼音:sī yuàn
属于私人之间的怨恨。《左传·文公六年》:“夫子礼於 贾季 ,我以其宠报私怨,无乃不可乎!”《史记·李斯列传》:“初, 赵高 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 清 鲁一同 《盖宽饶论》:“然臣 相 实为国家惜此人,臣不敢以私怨杀天下良吏。” 鲁迅 《书信集·致杨霁云》:“我的杂感集中,《华盖集》及续编中文,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
词语解释:骚怨  拼音:sāo yuàn
牢骚怨恨。 清 唐甄 《潜书·思愤》:“发为骚怨之辞,肆为狂悖之行。”《人民文学》1978年第7期:“父亲从此撒手不管,每天泡在小茶馆里发泄骚怨。”
词语解释:情怨  拼音:qíng yuàn
哀怨之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故其敍情怨,则鬱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愴怏而难怀。”
词语解释:昭君怨  拼音:zhāo jūn yuàn
(1).琴曲名。相传为 汉 王昭君 嫁于 匈奴 后所作。《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三·昭君怨》 郭茂倩 题解引《乐府解题》:“ 昭君 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
(2).词牌名。又名《一痕沙》《宴西园》。 宋 张元干 有《昭君怨》词。
词语解释:忧怨  拼音:yōu yuàn
忧愁怨恨。 唐 王昌龄 《悲哉行》:“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 明 唐寅 《古轮台·春情》曲:“添我闷怀百种,往日欢娱,尽成忧怨,当初易匆匆。” 茅盾 《子夜》十九:“她自己也何尝不觉得公馆里枯燥可厌呀!于是脸上的笑影没有了,却换上了忧怨无奈的灰色。”
词语解释:衔怨  拼音:xián yuàn
心怀怨恨。《汉书·王嘉传》:“圣王断狱,必先原心定罪,探意立情,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陆机〈羇宦〉》:“流念辞南澨,衔怨别西津。”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台湾之役》:“於是民益轻官吏,而番亦衔怨次骨。”
词语解释:修怨  拼音:xiū yuàn
报宿怨。语出《左传·哀公元年》:“及 夫差 克 越 ,乃修先君之怨。秋,八月, 吴 侵 陈 ,修旧怨也。” 宋 陆游 《北岩》诗:“修怨以稔祸,哀哉谁始谋。” 清 顾炎武 《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铭》:“俾之修怨於 东林 ,而斥逐异己,此党祸所由起也。”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向者有云: 回 部诸酋以其恨於 满洲 者刺骨,而修怨及於 汉 人,奋欲自离,以復 突厥 、 花门 之迹。”
词语解释:宫怨  拼音:gōng yuàn
帝王宫中妇女的愁苦哀怨。 元 袁桷 《翰林故事莫盛于唐宋聊述旧闻拟宫词》之八:“愁思未多团扇在,拟题宫怨月分明。” 梁季 《将军与铠甲》:“这阕词的内容,不用说是属于‘宫怨’一类的。”
词语解释:清商怨  拼音:qīng shāng yuàn
(1).词牌名。又名《关河令》等。《词谱》卷四:“古乐府有《清商曲》辞,其音多哀怨,故取以为名。 周邦彦 以 晏 词有‘关河愁思’句,更名《关河令》。”双调,有四十二字、四十三字两体。上下阕各四句,三仄韵。又《撷芳词》亦别名《清商怨》,与此不同。
(2).曲牌名。南曲入越调正曲。
词语解释:解怨  拼音:jiě yuàn
(1).双方消除怨恨。《淮南子·泰族训》:“解怨偃兵。” 明 张居正 《答徐太室言释怨为公》:“僕平生游於宦途,但愿人解怨,不愿人结怨,况本无怨之可释乎!”
(2).用报复对方的手段来消释自己的怨恨。《三国志·魏志·阎温传》“ 就 后为 金城 太守,父子著称於 西州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常以报讐解怨为事。”《平山冷燕》第七回:“一来可报我之仇,二来为 老竇 解怨,三来可为我后日进身之价,岂不妙哉!”
词语解释:埋怨  拼音:mán yuàn
责备,抱怨。 元 白朴 《点绛唇》曲:“忆疎狂阻隔天涯,怎知人埋怨他。”《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京娘 哭倒在地,爹妈劝转回房,把儿子 赵文 埋怨了一场。” 清 李渔 《玉搔头·得像》:“休得假埋怨,休得胡推辨。”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五章:“不用我,把我放到墙旮旯里,我也不埋怨。”
词语解释:交怨  拼音:jiāo yuàn
(1).结怨。《新唐书·郭元振传》:“ 乌质勒 之将 闕啜忠节 与 娑葛 交怨,屡相侵。”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安道 继为中丞,颇弹击以前事,二人遂交怨。”
(2).一齐埋怨。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烧坯》:“米价一时腾跃,以至军民交怨。”
词语解释:众怨  拼音:zhòng yuàn
众人怨恨;众人的怨恨。《战国策·齐策五》:“兵穷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 鲍彪 注:“乐与众为怨。”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 白泉 以 王文成 自许,二人皆笑其妄,然不期其终以任事犯众怨,自攖其罪。”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无端而招众怨,举足而蹈危机。”
词语解释:释怨  拼音:shì yuàn
消除怨忿。 晋 潘岳 《射雉赋》:“丑夫为之改貌,憾妻为之释怨。”
词语解释:雪怨  拼音:xuě yuàn
谓报仇。《后汉书·苏不韦传》:“﹝ 子胥 ﹞凭 闔庐 之威,因轻悍之众,雪怨旧 郢 。”《艺文类聚》卷十三引 南朝 宋 谢庄 《孝武帝哀策文》:“雪怨园邑,扫耻瀛县。”
词语解释:抱怨  拼音:bào yuàn
(1).心怀怨恨。《晋书·刘毅传》:“诸受枉者,抱怨积直,独不蒙天地无私之德,而长壅蔽於邪人之銓。” 唐 骆宾王 《畴昔篇》:“ 邹衍 衔悲繫 燕 狱, 李斯 抱怨拘 秦 桎。” 宋 范仲淹 《再奏辩滕宗谅张亢》:“陛下深居九重,当须察此物情,知其艰苦,岂可使狱吏为功,而劳抱怨。”
(2).埋怨。 元 杨显之 《潇湘雨》楔子:“船便开,倘若有些不测,只不要抱怨我。”《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 刘千户 不想自儿死生有命,到抱怨先生带累了。”《红楼梦》第一回:“主僕三人,日夜作些针綫,帮着父亲用度。那 封肃 虽然每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杨朔 《海市·王禄小记》:“有时干脆不回家,守着电镐睡,惹得妻子抱怨他不懂情意。”
词语解释:胥怨  拼音:xū yuàn
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书·盘庚上》:“盘庚五迁,将治 亳 殷 ,民咨胥怨。”《后汉书·杨彪传》:“移都改制,天下大事,故 盘庚 五迁, 殷 民胥怨。” 李贤 注:“胥,相也。迁都於 亳 , 殷 人相与怨恨。”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角调曲之二》:“祁寒暑雨,是无胥怨。”《陈书·世祖纪》:“庶绩未康,胥怨犹结。”《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一》:“时使臣希旨,立法甚峻,民间碓磑泥封之,隐其数者皆毙之。由是人不聊生,物情胥怨。”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下》:“尔执政小子,惟以贪諛为事,不懃德以备难,惟安爵以毁成,下民胥怨,手足靡措。”
词语解释:憎怨  拼音:zēng yuàn
(1).憎恶怨恨。 汉 王充 《论衡·自然》:“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 唐 韩愈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髮救之而不辞也。” 清 刘大櫆 《乌程闵君墓志铭》:“而人亦多谅其诚,鲜有憎怨之者。”
(2).指厌恶责怪。 崔左夫 《钱塘风雨》:“这个年轻教师有些憎怨起来了。”
词语解释:报怨  拼音:bào yuàn
(1).见“ 以直报怨 ”。
(2).报复仇怨。 汉 贾谊 《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宋史·奸臣传一·章惇》:“妻 张氏 甚贤, 惇 之入相也, 张 病且死,属之曰:‘君作相,幸勿报怨。’”《清史稿·万传》:“ 清佳砮 子 布寨 、 杨吉砮 子 纳林布禄 乘隙图报怨。”
(3).抱怨;埋怨。《西游记》第二十回:“ 行者 道:‘这个恋家鬼!你离了家几日,就生报怨!’”《红楼梦》第二六回:“那 晴雯 正把气移在 寳釵 身上,偷着在院内报怨説:‘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巴波 《康藏高原上的驾驶员--路超》:“ 路超 只好停下车来了解情况,那辆车上的驾驶员正坐在那里报怨。”
词语解释:以直报怨  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
用正直之道对待有怨恨的人。《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邢昺 疏:“言当以直道报讎怨。” 朱熹 集注:“於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 刘宝楠 正义:“凡直之道非一,视吾心何如耳。吾心不能忘怨,报之,直也,既报则可以忘矣;苟能忘怨而不报之,亦直也,虽不报,固非有所匿矣。” 明 李贽 《八物》:“夫君子非无怨也,不报怨也;非不报怨也,以直报怨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夫以直报怨,圣人不禁。”
词语解释:长门怨  拼音:cháng mén yuàn
乐府《相和歌辞》 楚 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七·长门怨》 宋 郭茂倩 题解:“《乐府解题》曰:《长门怨》者,为 陈皇后 作也。后退居 长门宫 ,愁闷悲思,闻 司马相如 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为解愁之辞。 相如 为作《长门赋》,帝见而伤之,復得亲幸。后人因其赋而为《长门怨》也。” 陈皇后 名 阿娇 ,故又名《阿娇怨》
词语解释:谪仙怨  拼音:zhé xiān yuàn
词牌名。本为 唐玄宗 于入 蜀 途中所制笛曲。 唐 刘长卿 始依调作词。 唐 康骈 《剧谈录·广谪仙怨词》:“﹝ 安禄山 兵入 长安 , 玄宗 奔 蜀 ,行次 骆谷 ﹞谓 力士 曰:‘吾听 九龄 之言,不到於此。’乃命中使往 韶州 ,以太牢祭之。因上马遂索长笛吹於曲,曲成,潸然流涕,竚立久之。时有司旋録成谱。及鑾驾至 成都 ,乃进此谱,请曲名。上不记之,视左右曰:‘何曲?’有司具以 骆谷 望 长安 ,下马后索长笛吹出对。上良久曰:‘吾省矣,吾因思 九龄 ,亦别有意,可名此曲为“謫仙怨”。’其旨属 马嵬 之事。”参阅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二》
词语解释:贾怨  拼音:jiǎ yuàn
招致怨恨。《南齐书·顾宪之传》:“若事不副言,惧貽谴詰,便百方侵苦,为公贾怨。”
词语解释:嫌怨  拼音:xián yuàn
怨恨;仇怨。《后汉书·朱浮传》:“ 宠 ( 彭宠 )亦佷强,兼负其功,嫌怨转积。” 宋 苏轼 《再乞郡札子》:“臣与 贾易 本无嫌怨,只因臣素疾 程颐 之姦,形於言色,此臣刚褊之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谢》:“与卿夙无嫌怨,何至以此相加。” 沙汀 《淘金记》二三:“他们认为他同 白三老爷 的嫌怨太深沉了。”
词语解释:缄怨  拼音:jiān yuàn
谓心怀怨恨。 唐 沉佺期 《和杜麟台元志〈春情〉》:“沉思若在梦,缄怨似无忆。” 唐 皎然 《古别离》诗:“谁堪缄怨者,持此伤怀抱。” 明 何景明 《明月篇》:“玉箸青蛾苦缄怨,缄怨含情不能吐。”
词语解释:宿怨  拼音:sù yuàn
(1).怀恨于心。《孟子·万章上》:“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怨焉,不宿怒焉,亲爱之而已矣。” 朱熹 集注:“宿怨,谓留蓄其怨。”《汉书·邹阳传》:“夫仁人之於兄弟,无藏怒,无宿怨,厚亲爱而已。”
(2).旧恨。《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境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新唐书·江夏王道宗传》:“ 高宗 永徽 初, 房遗爱 以反诛, 长孙无忌 、 褚遂良 与 道宗 有宿怨,诬与 遗爱 善,流 象州 。” 曲波 《桥隆飙》八:“他是一个对旧社会有深仇大恨,对恶势力有宿怨的人。”
词语解释:积怨  拼音:jī yuàn
(1).积压已久的怨忿。《史记·乐毅列传》:“我有积怨深怒於 齐 ,不量轻弱,而欲以 齐 为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 李自成 被推为 闯王 ,更使 献忠 深怀嫉妒,昨天夜里因 自成 兵败来投,这种嫉妒心和由于互争雄长而起的积怨,暂时被压抑下去。”
(2).积累怨恨。《淮南子·人间训》:“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史记·商君列传》:“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东周列国志》第七六回:“怨不可积,寃不可极;极寃无君长,积怨无存殁。” 许地山 《空山灵雨·心有事》:“做人总有多少哀和怨,积怨成泪,泪又成川!”
词语解释:嗟怨  拼音:jiē yuàn
嗟叹怨恨。《东观汉记·明帝纪》:“时天下垦田皆不实,詔下州郡检覆,百姓嗟怨。”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王常停境上,终日不归;师老民劳,百姓嗟怨。”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开恩止谤》:“士卒见之,嗟怨顿息。”
词语解释:愤怨  拼音:fèn yuàn
愤怒怨恨。《汉书·叙传下》:“ 项氏 畔换,黜我 巴 汉 ,西土宅心,战士愤怨。”《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 李义府 以立后之功,独见委用,陷害忠良,天下愤怨。”《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夫人道:‘我母子并无异心。只为公子来迟,不将姻事为重,所以小女心中愤怨,公子休得多疑。’”
词语解释:怒怨  拼音:nù yuàn
犹责备。《玉台新咏·古乐府〈陌上桑〉》:“来归相怒怨,但坐观 罗敷 。”
词语解释:取怨  拼音:qǔ yuàn
招致怨恨。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行之者伪成其事,受之者信以为然,故使见咎一时,取怨千载。”
词语解释:百怨  拼音:bǎi yuàn
各种怨尤。《战国策·魏策二》:“使 秦 皆无百怨百利,惟已之曾安,令足下鬻之以合於 秦 ,是免国於患者之计也。”《淮南子·时则训》:“优优简简,百怨不起。”
词语解释:敛怨  拼音:liǎn yuàn
《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 郑玄 笺:“敛羣不逞作怨之人,谓之有德而任用之。”后以“敛怨”指招惹怨恨。 唐 陆贽 《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不得赊取抑配,因兹敛怨扰人。”《宋史·河渠志一》:“或物已输官,或人方在路,未及兴役,寻已罢修,虚费民财,为国敛怨。”
词语解释:挟怨  拼音:xié yuàn
犹怀恨。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二月》:“进士 黄时偁 、 段光远 遗 金 人书,言 忻 等皆前日倖滥渠魁,今挟怨生事,罪不可赦,宜斩首以徇。”《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按院也将 汪公 为县令时,挟怨诬人始末,细细详辩一本。”《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二四·归田稿》:“ 迁 当归里以后,正 刘瑾 、 焦芳 等挟怨修郤,日在危疑震撼之中。”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困学记闻〉参注》:“后以干进不遂,挟怨罗织。”
词语解释:蓄怨  拼音:xù yuàn
蓄积怨恨。《国语·楚语下》:“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楚辞·九辩》:“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 王逸 注:“结恨在心,虑愤鬱也。”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中》:“文士难犯,虽修睦乎外,而蓄怨於内。”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不侵官,不矫俗,不蓄怨。”
词语解释:遭怨  拼音:zāo yuàn
受到怨恨。 朱自清 《论老实话》:“直说遭怨,直言遭忌,就如刺了别人的心--小之被人骂为‘臭嘴’,大之可以杀身。”
词语解释:黛怨  拼音:dài yuàn
女子眉宇间所表露的愁怨。 后蜀 顾夐 《酒泉子》词:“黛怨红羞掩映,画堂春欲暮。”
词语解释:三怨  拼音:sān yuàn
(1).三种招人怨恨的事。指爵高、官大、禄厚。《文子·符言》:“ 老子 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列子·说符》:“ 狐丘丈人 谓 孙叔敖 曰:‘人有三怨,子之知乎?’ 孙叔敖 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 金 元好问 《感事》诗:“血讎此日逢三怨,风鉴平生备九流。”
(2).三种招人怨恨的行为。指凌人、诬人、掩人之善。《国语·周语下》:“今 郤伯 之语犯, 叔 迂, 季 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伐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
词语解释:丛怨  拼音:cóng yuàn
谓怨恨丛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政闻社宣言书》:“君主代政府负责任之结果,一方面使政府有所諉卸,而政治未从改良;一方面使君主丛怨于人民,而国内将生动摇。” 梁启超 《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一:“最近 滇 督 李 君……之封奏,其对於现政府之涂饰敷衍、瞀乱横恣、丛怨酿乱之实状,皆已痛切敷陈,不遗餘力。”
词语解释:匿怨  拼音:nì yuàn
对人怀恨在心而不表现出来。《论语·公冶长》:“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 耻之, 丘 亦耻之。”《南史·刘穆之传》:“本不匿怨,无所致忧。” 明 李贽 《答来书》:“盖彼皆君子路上人,决无有匿怨友人,阳解阴毒之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不然,如 苏 ( 苏正和 )模稜 刘仁轨 ,匿怨沽名,岂正人哉!”
词语解释:忿怨  拼音:fèn yuàn
怨恨。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诸侯忿怨,卿士訕谤。”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有部下告其谋反者,上詰问其故,军校辞穷,服曰:‘ 进 御下严,臣不胜忿怨,故诬之耳。’”《红楼梦》第七五回:“只听里面称三赞四,耍笑之音虽多,又兼有恨五駡六,忿怨之声亦不少。”
词语解释:征怨  拼音:zhēng yuàn
招怨。《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其委诸伯父,使伯父实重图之,俾我一人,无徵怨於百姓。” 杜预 注:“徵,召也。”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徵怨。”
词语解释:重怨  拼音:zhòng yuàn
犹深怨。《汉书·王莽传下》:“ 长乐 御府、中御府及都内、平準帑藏钱帛珠玉财物甚众, 莽 愈爱之,赐九虎士人四千钱。众重怨,无鬭意。”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若趣欲共登王涂,期於相致,时为懽益,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於此也。”
词语解释:寄怨  拼音:jì yuàn
(1).借他人之手以报己怨,犹言借刀杀人。《战国策·齐策五》:“今天下之相与也不并灭,有而案兵而后起,寄怨而诛不直,微用兵而寄於义,则亡天下可跼足而须也。” 鲍彪 注:“寄,言假手於人,不为主也。”
(2).寄托私怨。犹言借事以泄私忿。《宋史·綦崇礼传》:“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
词语解释:寡怨  拼音:guǎ yuàn
犹无怨。《易·繫辞下》:“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 韩康伯 注:“困而不滥,无怨於物。” 孔颖达 疏:“遇困守节不移,不怨天不尤人,是无怨於物,故寡怨也。”《荀子·君道》:“故君子之於礼也,敬而安之;其於事也,径而不失;其於人也,寡怨宽裕而无阿。”
词语解释:兴怨  拼音:xīng yuàn
激起怨恨。《逸周书·大明武》:“十艺:一大援;二明从……九用少;十兴怨。” 孔晁 注:“兴怨,离构也。” 朱右曾 校释:“兴怨,如 晋侯 退舍,致曲于 楚 ,使众怨之。”
词语解释:天怨  拼音:tiān yuàn
上天怨怒。《庄子·天道》:“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韩诗外传》卷十:“夫天怨不全日,人怨不旋踵。至今弗报,何也?”《元史·宋本传》:“刑政失度,民愤天怨,灾异互见。”
词语解释:叹怨  拼音:tàn yuàn
叹息怨恨。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心常叹怨,戚戚悲多。”
词语解释:谤怨  拼音:bàng yuàn
指责和怨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管仲 以公,而国人谤怨。” 汉 贾谊 《新书·礼容语下》:“方是时也,天地调和,神民顺亿,鬼不厉祟,民不谤怨,故曰‘宥謐’。” 宋 王安石 《次韵张唐公马上》:“膏泽未施空谤怨,疮痍犹在岂謳吟。”
词语解释:执怨  拼音:zhí yuàn
抱怨,结怨。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四章:“你莫听人家的闲话,便是大娘往日不会做人,亏待了你,也莫执怨。”
词语解释:归怨  拼音:guī yuàn
把怨恨归于某人或某个方面。《汉书·匈奴传下》:“归怨於 汉 ,因以自絶,终无北面之心。” 清 林则徐 《会札刘蒋二丞传谕义律饬令空趸等船开行》:“是飢饿本由自取,何得归怨於师船之多乎?”
词语解释:诉怨  拼音:sù yuàn
陈诉怨愤。《后汉书·宦官传·单超》:“即案 宣 罪弃市,暴其尸以示百姓,郡中震慄。 璜 於是诉怨於帝。”
词语解释:沈怨  拼音:shěn yuàn
亦作“沉怨”。 深积的怨恨。 唐 元稹 《齐煚饶州刺史王堪澧州刺史制》:“ 沅 湘 间沉怨抑激,有 屈原 遗风。” 明 陈子龙 《拟古》诗之三:“含辉而不明,沉怨其如何?”
词语解释:剥怨  拼音:bāo yuàn
犹非议,埋怨。 宋 梅尧臣 《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 许公 运国储,岁入六百万,上莫究所来,下莫有剥怨。”
词语解释:雅怨  拼音:yǎ yuàn
雅正与怨诽。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羣。”
词语解释:雠怨  拼音:chóu yuàn
亦作“讐怨”。
(1).报怨。《墨子·鲁问》:“ 三代 之暴王, 桀 、 紂 、 幽 、 厉 ,讎怨行暴,失天下。”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三》:“《〈周礼·调人〉注》‘难相与为仇讎’疏:‘讎,谓报也。’讎怨言报怨。”
(2).仇恨,冤仇。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释其讎怨。”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虢梦》:“ 虢 ,小国也而泰,以招大国之怒,政荒人乱,亡 夏阳 而不惧,而犹用兵穷武以增其讎怨,所谓自拔其本者。”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人之梦魂不寧,神明不安,鬱鬱不乐者,其莫如讐怨哉!”
(3).指仇人,仇家。 唐 李德裕 《与纥扢斯可汗书》:“可汗既为讐怨,须尽残夷,儻留餘烬,必生后患。”
词语解释:艾怨  拼音:ài yuàn
《孟子·万章上》:“ 太甲 颠覆 汤 之典刑, 伊尹 放之於 桐 ,三年, 太甲 悔过,自怨自艾,於 桐 处仁迁义。”言 太甲 怨恨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后以“艾怨”谓埋怨,悔恨。 张洁 《沉重的翅膀》十二:“ 万群 知道她应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 方文煊 讲话,但,她由得了自己么?生硬和冰冷后面,是 方文煊 几乎可以触摸到的浓烈的艾怨。”
共16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