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怨尤 拼音:yuàn yóu
埋怨责怪。《吕氏春秋·诬徒》:“人之情,恶异於己者,此师徒相与造怨尤也。” 汉 应劭 《风俗通·穷通序》:“是故君子厄穷而不閔,荣辱而不苟,乐天知命无怨尤焉。” 宋 梅尧臣 《和谢舍人洊震》:“ 南阳 太守自引咎,不以天时为怨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葛端肃公家训》:“行乎患难,无所怨尤;忠直之性,挫而愈厉。” 郭小川 《秋日谈心》诗:“我们不能有任何怨尤,战士的一生,本来是与各种艰难展开的战斗。”词语解释:怨咨 拼音:yuàn zī
亦作“ 怨訾 ”。 怨恨嗟叹。《书·君牙》:“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礼记·缁衣》引作“怨资”。 陈澔 集说:“资,《书》作咨,此传写之误。”《逸周书·太子晋解》:“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为帝。” 孔晁 注:“訾,叹恨也。” 唐 皮日休 《原谤》:“是其怨訾恨讟,蓰倍於天矣。” 宋 陆游 《雨雪兼旬有赋》:“祁寒人怨咨,千载语犹验。” 刘师培 《悲佃篇》:“如 赵甲 四十顷分给二十家, 甲 止得五十亩,寧不怨咨?”词语解释:怨嗟 拼音:yuàn jiē
怨恨叹息。 南朝 梁 何逊 《南还道中送赠刘谘议别》诗:“握手分岐路,临川何怨嗟。” 唐 杜甫 《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明 王錂 《寻亲记·遣役》:“若有钱来买放,何必怨嗟,何必疑惑。” 陈毅 《赣南游击词》:“莫怨嗟,稳脚度年华。”词语解释:怨秋 拼音:yuàn qiū
悲秋。 唐 李端 《送客赴江陵寄郢州郎士元》诗:“露下晚蝉愁,诗人旧怨秋。” 唐 司空图 《秋景》诗:“景物皆难驻,伤春復怨秋。”词语解释:怨思 拼音:yuàn sī
(1).谓抱怨迁居,怀念故土。《诗·王风·扬之水序》:“﹝ 周平王 ﹞不抚其民,而远屯戍於母家, 周 人怨思焉。” 汉 班固 《两都赋》序:“西土耆老,咸怀怨思。”
(2).怨恨悲伤。 汉 桓宽 《盐铁论·相刺》:“和阴阳,调四时,安众庶,育羣生,使百姓辑睦,无怨思之色,四夷顺德,无叛逆之忧。” 唐 杜甫 《夔府书怀四十韵》:“万里烦供给,孤城最怨思。”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其志怨思,则以怨思之声咏之。”词语解释:怨恨 拼音:yuàn hèn
(1).仇恨;强烈不满。《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汉书·王尊传》:“内怀怨恨,外依公事。”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看见秀才这样奉承她,她却怨恨自己肚子底不会还债了。”
(2).感伤不平。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琴》:“操者,言遇菑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不惧不慑,乐道而不失其操者也。”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三:“千载琵琶作 胡 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 刘基 《巫山高》诗:“ 巫山 何事近 楚 宫,终古怨恨流无穷。” 鲁迅 《野草·风筝》:“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3).悔恨。 宋 高观国 《玲珑四犯》词:“少年曾失春风意,到如今怨恨难诉。”
(4).埋怨。 茅盾 《色盲》一:“每次她从家乡到 上海 来,便怨恨那甬兴轮船走得太快,只给她一夜又半日的海上经验。”词语解释:怨声 拼音:yuàn shēng
(1).怨恨之声。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治国以礼,民无怨声。” 清 李渔 《风筝误·惊丑》:“做媒须带本钱行,莫待无聊听怨声。”
(2).凄怨之声。 唐 曹邺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诗:“雪过 蓝关 寒气薄,雁回 湘浦 怨声长。”词语解释:怨歌 拼音:yuàn gē
悲歌。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奏相思而不见,吟夜月而怨歌。” 唐 刘希夷 《春女行》:“春女颜如玉,怨歌《阳春曲》。”词语解释:怨气 拼音:yuàn qì
怨恨的情绪。《管子·小称》:“ 毛嬙 、 西施 ,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於面,不能以为可好。”《后汉书·丁鸿传》:“小民吁嗟,怨气满腹。”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盖以平民无故缘兵而死,怨气充积,必有任其咎者。” 明 李贽 《寒灯小话》:“盖世上做强盗者有二:或是官司所逼,怨气无伸,遂尔遁逃;或是盛气有力,不甘人下。” 老舍 《骆驼祥子》六:“ 祥子 一肚子的怨气,无处发泄;遇到这种戏弄,真想和他瞪眼。”词语解释:怨句 拼音:yuàn jù
(1).讽喻的诗句。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频蒙怨句刺弃遗,岂有閒官敢推引。”
(2).指抒写哀怨的诗词。 宋 陆游 《临江仙·离果州作》词:“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词语解释:怨咽 拼音:yuàn yān
哀伤呜咽。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七:“怨咽对风景,闷瞀守闺闥。” 唐 白居易 《听竹枝赠李侍御》诗:“ 巴 童 巫 女竹枝歌,懊恼何人怨咽多。” 后蜀 顾敻 《荷叶杯》词:“夜久歌声怨咽,残月。”词语解释:怨离 拼音:yuàn lí
(1).因怨恨而背离。
(2).犹伤别。 唐 唐彦谦 《寄怀》诗:“有客伤春復怨离,夕阳亭畔草青时。”词语解释:怨抑 拼音:yuàn yì
怨恨抑郁。 前蜀 杜光庭 《第二上表》:“致一境之生灵,衔积年之怨抑。” 宋 周邦彦 《月下笛》词:“谁知怨抑?静倚官桥吹笛。” 叶圣陶 《倪焕之》二:“他想自己是到了登场的时刻了,装扮好了,怀着怯弱的怨抑的心情踅上去。”词语解释:怨笛 拼音:yuàn dí
哀怨幽咽的笛声。 宋 杨万里 《闻子规》诗:“怨笛哀筝总不如,一声声彻九天虚。”《红楼梦》第三七回:“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词语解释:怨女 拼音:yuàn nǚ
指已到婚龄而无合适配偶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后汉书·周举传》:“陛下处 唐 虞 之位,未行 尧 舜 之政,近废 文帝 、 光武 之法,而循亡 秦 奢侈之欲,内积怨女,外有旷夫。”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别施》:“臣闻内无怨女,外无旷夫,乃圣王之政。”词语解释:怨慕 拼音:yuàn mù
《孟子·万章上》:“ 万章 问曰:‘ 舜 往於田,号泣於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 曰:‘怨慕也。’” 赵岐 注:“言 舜 自怨遭父母见恶之厄而思慕也。” 朱熹 集注:“怨慕,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后泛指因不得相见而思慕。 晋 陆机 《赠从兄车骑》诗:“感彼归途艰,使我怨慕深。” 唐 元稹 《莺莺传》:“﹝ 崔氏 ﹞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 严复 夏曾佑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必其人有过人之行,偏胜独长之处,而使天下之人怪叹骇汗,怨慕流连,不能自止者。”词语解释:怨感 拼音:yuàn gǎn
哀怨感人。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 李可及 进《叹百年曲》,声词怨感,听之莫不泪下。” 宋 张先 《汉宫春》词:“愁来只得殢酒,酒薄愁浓。《长门》怨感,恨无金买赋 临卭 。”词语解释:怨憎 拼音:yuàn zēng
怨恨憎恶。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 宋 叶适 《资政殿学士参政枢密杨公墓志铭》:“一 周 孔 之誉慕兮,百 共 鯀 之怨憎。”词语解释:怨情 拼音:yuàn qíng
悲怨的情怀。 唐 张九龄 《听筝》诗:“纤指传新意,繁絃起怨情。”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 白石 《齐天乐》一闋,全篇皆写怨情。”词语解释:怨结 拼音:yuàn jié
(1).怨气郁结。《墨子·亲士》:“怨结於民心,諂諛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后汉书·明帝纪》:“今 永平 之政,百姓怨结,而吏人求復,令人愧笑。”
(2).指郁结的怨气。 汉 王符 《潜夫论·爱日》:“正士怀怨结而不得信,猾吏崇姦宄而不痛坐,郡县所以易侵小民,而天下所以多飢穷也。”
(3).结下怨仇。 清 魏祝亭 《荆南苗俗记》:“出必挟弓弩行,鏃皆附毒,中人立毙,然非怨结者不轻发。”
蕴结。《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歷阶而去。”词语解释:怨王孙 拼音:yuàn wáng sūn
词牌名。又名“忆王孙”。双调,五十三字。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六注。参见“ 忆王孙 ”。
词语解释:忆王孙 拼音:yì wáng sūn
(1).词牌名。 唐 孙棨 《北里志》谓 天水 光远 以诗题 杨莱儿 室,有“萋萋芳草忆王孙”句。 宋 秦观 《忆王孙》词,全用其句,因以为名。又名《独脚令》、《忆君王》、《豆叶黄》、《画蛾眉》、《阑干万里心》、《怨王孙》。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亦有双调,五十四字,仄韵,见《复雅歌词》。参阅《词谱》卷二。
(2).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字数与词牌前半阕同。北曲仙吕宫又有《一半儿》,与此曲相仿,仅末句改七字为九字,“一半儿”三字重复出现。参见“ 一半儿 ”。
词语解释:一半儿 拼音:yī bàn ér
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与词牌《忆王孙》相仿,惟末句七字增为九字,“一半儿”三字重复出现,故名。 清 李调元 《雨村曲话》卷上:“ 临川 陈克明 《春粧曲》云:‘自将杨柳品题人,笑捻花枝比较春,输与海棠三四分。再偷匀,一半儿胭脂一半儿粉。’后遂名此调为‘一半儿’。”词语解释:怨魂 拼音:yuàn hún
冤魂。《后汉书·谢弼传》:“ 初平 二年,司隶校尉 赵谦 讼 弼 忠节,求报其怨魂,乃收 绍 斩之。” 唐 李商隐 《独居有怀》诗:“怨魂迷恐断,娇喘细疑沉。”词语解释:怨苦 拼音:yuàn kǔ
怨恨痛苦。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 始皇 三十三年……筑 长城 及开 南越 地,昼警夜作,民劳怨苦。” 唐 柳宗元 《憎王孙文》:“居民怨苦兮号穹旻,王孙兮甚可憎。” 宋 苏轼 《论时政状》:“陛下自去岁以来,所行新政,皆不与治同道……四海骚动,行路怨苦。”词语解释:怨怒 拼音:yuàn nù
怨恨忿怒。《管子·形势》:“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 延龄 尤狡险,判度支,务刻剥聚敛,以自为功,天下皆怨怒。”《元史·杨奂传》:“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邻居》:“楼下又震荡着他的骂孩子,怪太太,以及愤世忧俗的怨怒的声音。”词语解释:怨仇 拼音:yuàn chóu
(1).怨恨仇视。《史记·大宛列传》:“皆言 匈奴 破 月氏王 ,以其头为饮器, 月氏 遁逃而常怨仇 匈奴 。”《〈艾青诗选〉自序》:“我要迎接更高的赞扬,更大的毁谤,更不可解的怨仇,和更致命的打击。”
(2).指所怨恨仇视的人。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下》:“陛下已为天子,而所封皆 萧 曹 故人,所诛皆平生怨仇。”《后汉书·梁冀传》:“ 冀 即遣人於道刺杀 放 。而恐 商 知之,乃推疑於 放 之怨仇。”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臣之所惧者,讥刺既众,怨仇实多,必将詆臣以深文,中臣以危法。”词语解释:怨恶 拼音:yuàn è
怨恨憎恶。《墨子·尚同上》:“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淮南子·时则训》:“行优游,弃怨恶,解役罪,免忧患,休罚刑。”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讐,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许地山 《集外·狐仙》:“假使我真个把她怨恶起来,那算谁底罪过?”词语解释:怨望 拼音:yuàn wàng
怨恨;心怀不满。 汉 贾谊 《过秦论》中:“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唐 罗隐 《桃花》诗:“尽日无人疑怨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水浒传》第八九回:“ 宋江 听了嘆道:‘非是 宋某 怨望朝廷,功勛至此,又成虚度。’” 曹禺 《雷雨》第一幕:“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的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词语解释:怨调 拼音:yuàn diào
哀怨的曲调。 唐 岑参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唐 白居易 《杨柳枝二十韵》:“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词语解释:怨叹 拼音:yuàn tàn
怨恨叹息;悲叹。《后汉书·循吏传·王景》:“后 汴渠 东侵,日月弥广,而水门故处,皆在 河中 , 兖豫 百姓怨叹,以为县官恒兴佗役,不先民急。” 唐 唐彦谦 《和陶渊明〈贫士〉诗》之三:“松风四山来,清宵响瑶琴,听之不能寐,中有怨叹音。” 宋 司马光 《陈三德上殿札子》:“然自践祚以来,垂四十年,夙夜孜孜,以求至治,而朝廷纪纲,犹有亏缺,问里穷民,犹有怨叹。” 瞿秋白 《饿乡纪程》八:“淡云和积雪,像是密密诉说衷肠,怨叹生活的枯寂。”词语解释:怨啼鹃 拼音:yuàn tí juān
词牌名。即《浣溪沙》。双调,四十二字。《词谱》卷四:“《浣溪沙》, 唐 教坊曲名……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参见“ 浣溪沙 ”。
词语解释:浣溪沙 拼音:huàn xī shā
亦作“ 浣溪纱 ”。亦作“ 浣纱溪 ”。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见 唐 人词,仄韵始自 南唐 李煜 ,均双调四十二字。参阅 清 万树 《词律》卷三。
(2).曲牌名。有二,均属南曲南吕宫。其一字数格律与词牌半阕同,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词语解释:怨色 拼音:yuàn sè
怨恨的神态。《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伊尹 放 大甲 而相之,卒无怨色。”《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 江 ,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 鲁迅 《彷徨·伤逝》:“ 子君 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词语解释:怨切 拼音:yuàn qiē
悲切。 唐 李翱 《祭刘巡官文》:“发声怨切,吊者酸悽。”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有人自 西川 传者,无由知其本末,但呼为《剑南神曲》,其音怨切动人。”词语解释:怨愤 拼音:yuàn fèn
怨恨;愤恨。《汉书·地理志下》:“父兄被诛,子弟怨愤。”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琴《乌》曲怨愤,庭鹤舞摧頽。” 清 姚莹 《黄香石诗序》:“夫非其声音文字之工也,是其忠义之气,仁孝之怀,坚贞之操,幽苦怨愤,鬱结而不可伸之志,所存者然也。”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四:“她还可以把丈夫当作活玩具,一个发泄怨愤的对象。”词语解释:怨恫 拼音:yuàn dòng
见“ 怨痛 ”。
词语解释:怨痛 拼音:yuàn tòng
亦作“ 怨恫 ”。 怨恨,哀痛。《国语·周语上》:“民神怨痛,无所依怀。” 汉 王充 《论衡·感虚》:“ 衍 兴怨痛,使天下霜。”《明史·忠义传二·张瑶》:“然名既登於天府,恩独后於流官,九泉之下,能无怨恫。”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六》:“不能见信於父母兄弟,而能见信於国人,无怨恫於家邦者,无有也。”词语解释:怨魄 拼音:yuàn pò
(1).指杜鹃鸟。相传杜鹃为古 蜀 帝 杜宇 怨魂所化,故称。 唐 温庭筠 《锦城曲》:“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
(2).指月亮。 明 孙柚 《琴心记·长门望月》:“[小旦上]愁难竟, 长门 望月偏孤零。[浄女婢上]偏孤零,愁人怨魄,凄凄相并。”词语解释:怨敌 拼音:yuàn dí
仇人,仇敌。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祸忘怨敌,树党多狂狷。”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死》:“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词语解释:怨府 拼音:yuàn fǔ
众怨归聚之所。《左传·昭公十二年》:“ 平子 欲使 昭子 逐 叔仲小 , 小 闻之,不敢朝。 昭子 命吏谓 小 待政於朝,曰:‘吾不为怨府。’” 杜预 注:“言不能为 季氏 逐 小 ,生怨祸之聚。”《史记·赵世家》:“毋为怨府,毋为祸梯。” 唐 元稹 《钱货议状》:“又何必授之重柄,假之利权,徇彼之徼恩,成我之怨府哉。” 鲁迅 《彷徨·祝福》:“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词语解释:怨雠 拼音:yuàn chóu
仇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 有三施,我有三怨,怨讎已多,将何以战?”《汉书·韩延寿传》:“ 赵广汉 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訐,一切以为聪明, 潁川 由是以为俗,民多怨讎。” 宋 司马光 《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诗:“何期逢怨讎,意外成疮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家世积德,曾无怨讎。如其妖也,请速行,幸勿杀吾弟。”词语解释:怨鸟 拼音:yuàn niǎo
杜鹃的别名。《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苦啼。啼,血不止。一名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 清 李邺嗣 《杜鹃行》:“ 巫山 迢遥隔万里,怨鸟一声空裂耳。”词语解释:怨乱 拼音:yuàn luàn
(1).谓因怨恨而兴祸乱。《国语·周语下》:“民有怨乱,犹不可遏,而况神乎?”
(2).悲怨杂乱。 唐 元稹 《莺莺传》:“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数声,哀音怨乱,不復知其是曲也。” 宋 苏轼 《菩萨蛮·歌妓》词:“悽音休怨乱,我已先肠断。”词语解释:怨谤 拼音:yuàn bàng
怨恨非议。《墨子·尚贤中》:“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谤在下。”《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君炕阳而暴虐,臣畏刑而柑口,则怨谤之气发於謌謡,故有诗妖。” 宋 陆游 《丁未除夕前二日休假感怀》诗:“怨谤相乘真市虎,技能已尽似 黔 驴。”《明史·刘健传》:“内贼纵横,外寇猖獗,财匱民穷,怨谤交作。” 老舍 《赵子曰》第十九:“亲热的时候呢,也别忘了互相规正;冷淡的时候呢,也不必彼此怨谤。”词语解释:怨詈 拼音:yuàn lì
怨恨咒骂。语本《书·无逸》:“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后汉书·杨震传》:“ 殷 周 哲王,小人怨詈,则还自敬德。”《宋书·后妃传·前废帝何皇后》:“﹝ 何衍 ﹞最知名,性躁动……以怨詈赐死。” 冰心 《姑姑·分》:“在明天重新戴起谦虚欢乐的假面具之先,这一夜,要尽量的吞噬,怨詈,哭泣。”词语解释:怨怼 拼音:yuàn duì
怨恨,不满。 汉 刘向 《新序·善谋》:“百姓罢劳怨懟於下,羣臣倍畔於上。” 宋 文天祥 《赠莆阳卓大著顺宁精舍三十韵》:“蒙谗以去国,七年无怨懟。” 明 张居正 《答苏松巡按曾公士楚言抚按职掌不同书》:“於是士民怨之,毁其生祠,刊布谤书,向之称颂德美者,转而为怨懟忿恨矣。” 邹韬奋 《劲儿多好!》:“老百姓对于抗御外敌的战争,虽破家荡产,不但无所怨怼,而且起劲万分。”词语解释:怨言 拼音:yuàn yán
埋怨的话。《论语·宪问》:“夺 伯氏 駢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宋书·刘湛传》:“虽奉詔旨,颇有怨言。” 宋 苏轼 《上梅直讲书》:“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到后来大少爷死了,更是冷一顿,热一顿,甚至有不能下箸的时候,少奶奶却从来没过半句怨言。” 巴金 《新生·五月十七日》:“在朋友们底仇视、破坏、攻击等等底包围中,他却依旧这么平静地继续做他底工作,并没有一句怨言。”词语解释:怨毒 拼音:yuàn dú
(1).怨恨,仇恨。《战国策·赵策一》:“今足下功力,非数痛加於 秦国 ,而怨毒积恶,非曾深凌於 韩 也。”《史记·伍子胥列传论》:“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 宋 苏辙 《论西边警备状》:“今虽接以恩礼,其怨毒之意必未遽忘。”《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 曹雪芹 作那部书不知合假托的那 贾 府有甚的牢不可解怨毒,所以才把他家不曾留得一个完人,道着一句好话。” 郭沫若 《行路难》上五:“他不能不把他可怜的妻儿作为仇人的代替,把他的怨毒一齐向他们身上放射了。”
(2).悲痛。 汉 祢衡 《鹦鹉赋》:“心怀归而弗果,徒怨毒於一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三:“感慨怀辛酸,怨毒常苦多。”词语解释:怨疾 拼音:yuàn jí
不满,憎恨。《左传·昭公二十年》:“外内颇邪,上下怨疾,动作辟违,从欲厌私。”《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亦恐 权 远不可恃”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权 之怨疾,将刻肌骨。”《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 南詔 劝龙晟 淫虐不道,上下怨疾, 弄栋 节度使 王嵯巔 弑之,立其弟 劝利 。”词语解释:怨憝 拼音:yuàn duì
犹怨恨。《北史·陆俟传》:“无礼之人,易生陵傲,不过期年,无復上下。既无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憝。怨憝既多,败乱彰矣。” 宋 曾巩 《秋声》诗:“蜩螿岂知微,切切如怨憝。”词语解释:怨猜 拼音:yuàn cāi
犹猜忌。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而中官 刘光奇 、 俱文珍 、 薛盈珍 、 尚解玉 等,皆先朝任使旧人,同心怨猜,屡以啟上。” 明 高启 《题朱氏梅雪轩》诗:“翠羽惊啼莫怨猜,破寒宜共一尊开。”词语解释:怨旷 拼音:yuàn kuàng
(1).长期别离。《诗·邶风·雄雉序》:“军旅数起,大夫久役,男女怨旷。”《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怨旷思归,流涕北顾。” 吕延济 注:“怨,别;旷,久也。”《旧唐书·狄仁杰传》:“越磧踰海,分兵防守,行役既久,怨旷亦多。”
(2).指女无夫,男无妻。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中:“ 大业 已来,巡幸过度……每起离宫,峻宇雕墻,亟成壮丽,良家子女,充仞其间,怨旷感於幽冥,靡费极於民产。”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监·对食》:“皆宫掖之中,怨旷无聊,解馋止渴,出此下策耳。”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人权之自立既明,男女絶无怨旷之苦。”
(3).专指女子无夫。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六:“宫女多怨旷,层城闭娥眉。” 唐 白居易 《新乐府序》:“《上阳白髮人》,愍怨旷也。”《新唐书·李绛传》:“去官无益於治者,则材能出;斥宫女之希御者,则怨旷销。”词语解释:怨惜 拼音:yuàn xī
悲怨惋惜。 唐 杜甫 《久居夔府将适江陵飘泊有诗凡四十韵》:“曲留明怨惜,梦尽失欢娱。”词语解释:怨妇 拼音:yuàn fù
丧夫或丈夫别离很久的妇人。 唐 吴少澂 《怨歌行》:“城南有怨妇,含愁傍芳丛。”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李菁莲诗》:“ 青莲 深於乐府,故亦多征夫怨妇惜别伤离之作。” 郑振铎 《山中杂记·蝉与纺织娘》:“它们的歌声,是如秋风之扫落叶,怨妇之奏琵琶,孤峭而幽奇,清远而凄迷,低徊而愁肠百结。”词语解释:怨刺 拼音:yuàn cì
讽刺。《汉书·礼乐志》:“ 周 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观夫子之删《诗》也,凡诸《国风》,皆有怨刺,在於 鲁国 ,独无其章。”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苏 诗始学 刘禹锡 ,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 明 杨慎 《升庵经说·小东大东》:“大国攻战会盟,小国贡赋奔走,故空其杼柚而怨刺作也。”词语解释:怨嫌 拼音:yuàn xián
怨恨不满;嫌隙。《后汉书·冯衍传下》:“臣 衍 自惟微贱之臣,上无 无知 之荐,下无 冯唐 之説,乏 董生 之才,寡 李广 之埶,而欲免谗口,济怨嫌,岂不难哉!”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窃谓人主之待臣子,不过以公道,党人之报怨嫌,必为巧发而阴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葛巾》:“僕与娘子,夙无怨嫌,何至赐死?” 郭沫若 《鼎》:“旧的怨嫌可以变为新的友爱,旧的友爱也可以变为新的怨嫌。”词语解释:怨奰 拼音:yuàn bì
犹怨怒。 唐 元结 《乱风诗》之四:“上下隔塞,人神怨奰。”词语解释:怨诽 拼音:yuàn fěi
亦作“ 怨非 ”。亦作“ 怨悱 ”。 怨恨,非议。《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荀子·解蔽》:“羣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 杨倞 注:“非,或为诽。”《史记·屈原贾生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宋 无名氏 《灌畦暇语》卷三:“ 孝宣帝 大怒,下之吏,当以大臣怨悱,罪及三族。” 高旭 《重九南社雅集沪江》诗:“《小雅》诗人工怨悱,大千世界要庄严。”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如《小雅·采薇》,言征人远戍,虽劳而不敢息……此盖所谓怨诽而不乱,温柔敦厚之言矣。”词语解释:怨忌 拼音:yuàn jì
怨恨嫉妒。《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懿献梁皇后》:“后既无子,潜怀怨忌,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下官与 石 本无怨忌,生不相识,事无相干。”《书·多方》“尔尚不忌於凶德” 唐 孔颖达 疏:“汝能庶几不自相怨忌。”词语解释:怨耦 拼音:yuàn ǒu
亦作“ 怨偶 ”。
(1).谓不和睦的夫妻。《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
(2).指结为怨仇的双方。《后汉书·郑弘传赞》:“ 郑 竇 怨偶,代相为仇。”《隋书·北狄传·突厥》:“部落之下,尽异纯民,千种万类,仇敌怨偶,泣血拊心,衔悲积恨。”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今人谓相恶曰作对,所疾曰对头。对亦憝也。若耦为仇,怨耦亦为仇矣。”词语解释:怨嗔 拼音:yuàn chēn
埋怨责怪。 元 郝经 《阳春怨》诗:“隔花半面春山顰,恨郎不归多怨嗔。”词语解释:怨咎 拼音:yuàn jiù
埋怨,责备。《左传·昭公八年》:“小人之言,僭而无徵,故怨咎及之。”《三国志·吴志·张昭传》:“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 唐 戴叔伦 《同兖州张秀才过王侍御参谋宅赋十韵》:“十年官不进,歛迹无怨咎。”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东坡文字好嫚骂》:“﹝ 东坡 ﹞又尝自言:‘性不慎语言,与人无亲疎,輒输写肝胆,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尽而已,而世或记疏,以为怨咎。’”词语解释:怨隙 拼音:yuàn xì
嫌隙。《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此诸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狱中。”《旧五代史·晋书·郑韬光传》:“平生交友无怨隙,亲族之间无爱憎,恬和自如,性尚平简。” 清 陈确 《洛蜀论》:“夫事理则有曲直,怨隙则有大小,兵端则有先后,昭然在人耳目,不可掩也。” 师陀 《寒食节》一:“ 痣脸老叔 同那 关七 有点小怨隙。”词语解释:怨讟 拼音:yuàn dú
亦作“ 怨黷 ”。 怨恨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昔岁入 陈 ,今兹入 郑 ,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 杜预 注:“讟,谤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黷兴矣。”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师不疲劳,兵无怨讟。”《明史·邹缉传》:“凡此数事,皆下失民心,上违天意,怨讟之兴,实由此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喂养》:“本官不察,以小民怨黷,饱左右之贪囊,所损多矣!”词语解释:怨悔 拼音:yuàn huǐ
犹悔恨。《后汉书·卓茂传论》:“夫厚性宽中近於仁,犯而不校邻於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三状》:“臣不胜愤懣,敢復剖析肝胆陈布以闻,虽抵罪万死,亦无怨悔。” 清 恽敬 《与二小姐书》:“然为知县者穷,庶自愧处少,富则自愧处多。吾穷至此,无怨悔也。”词语解释:怨声载道 拼音:yuàn shēng zài dào
到处都是怨恨之声。形容怨恨者之多。《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红楼梦》第五六回:“凡有些餘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 茅盾 《锻炼》十九:“我也看着不像样。这三天工夫,大家都怨声载道。”词语解释:怨天尤人 拼音:yuàn tiān yóu rén
怨恨命运,责怪别人。语本《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唐 韩愈 《答侯继书》:“犹将愈於汲汲於时俗之所争,既不得而怨天尤人者,此吾今之志也。”《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安贫守分,循理修身,并无怨天尤人之事。”《红楼梦》第一二○回:“ 寳玉 原是一种奇异的人,夙世前因,自有一定,原无可怨天尤人。”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成天泡在个人情绪里头,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词语解释:怨哀哀 拼音:yuàn āi āi
见“ 怨怨哀哀 ”。
词语解释:怨怨哀哀 拼音:yuàn yuàn āi āi
哀怨貌。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没来由怨怨哀哀,我这里七林林转过庭槐,慢腾腾行过厅堦,孤桩桩靠定明亮隔。”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恁时节方知这 朱秀才 ,不要你插插花花认我来,哭哭啼啼泪满腮,你这般怨怨哀哀磕着头拜。”亦省作“ 怨哀哀 ”。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呀,今日箇搭伏定摄魂臺,一灵儿怨哀哀。”词语解释:怨唱 拼音:yuàn chàng
见“ 怨悵 ”。
词语解释:怨怅 拼音:yuàn chàng
埋怨。《水浒传》第三一回:“那两个女使,正口里喃喃訥訥地怨悵, 武松 却倚了朴刀,掣出腰里那口带血刀来。”一本作“ 怨唱 ”。《醒世恒言·陈孝基陈留认舅》:“若有不到之处,任凭我责罚,不许怨悵。”词语解释:怨嫉 拼音:yuàn jí
不满,怨恨。《北史·崔季舒传》:“时勋贵多不法, 文襄 无所纵捨,外议以 季舒 及 崔暹 等所为,甚被怨嫉。” 宋 王暐 《道山清话》:“以百姓愁叹为出自兼并之言,以卿士僉议为生乎怨嫉之口。” 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遂遭弹奏,吏籍其家,敝几故书,怨嫉之徒,媿感嗟吁。”词语解释:怨天怨地 拼音:yuàn tiān yuàn dì
(1).谓怨恨天地。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三折:“到今日,悔,悔,悔。也是我前世前缘,自作自受,怨天怨地。”
(2).多指埋怨不休。如:不要老是怨天怨地,应该振作精神向前看。词语解释:怨女旷夫 拼音:yuàn nǚ kuàng fū
指已到婚龄而没有合适配偶的男女。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 红 云:信者人之根本……却不当留请 张生 於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四:“选僧尼少壮者一千人,即成婚配,一时怨女旷夫咸得其和。”词语解释:怨回鹘 拼音:yuàn huí hú
同“怨廻鹘”。
唐乐曲名。词语解释:怨叛 拼音:yuàn pàn
见“ 怨畔 ”。
词语解释:怨畔 拼音:yuàn pàn
亦作“ 怨叛 ”。 背叛;因怨恨而背叛。畔,通“ 叛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二世 不恤天下,万民有怨畔之心。”《后汉书·翟酺传》:“怨叛既生,危乱可待也。”《三国志·吴志·孙亮传》:“以 冯颖 为监军使者,督 徐州 诸军事,民饥,军士怨畔。” 宋 范仲淹 《奏灾异后合行四事》:“臣观自古国家皆有灾异,但盛德善政及於天下,人不敢怨叛,则虽有灾异,而无祸变也。”词语解释:怨屈 拼音:yuàn qū
怨恨诉屈。 清 洪昇 《长生殿·神诉》:“是 唐 天子的贵妃 杨玉环 ,磣磕磕黄土坡前怨屈,因此上痛咽咽幽魂不去,靄腾腾黑风在空际吹嘘。”词语解释:怨怨焦焦 拼音:yuàn yuàn jiāo jiāo
哀伤焦急貌。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呀,见孩儿卧血泊,那一个哭哭号号,这一个怨怨焦焦,连我也战战摇摇,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没天道。”词语解释:怨怪 拼音:yuàn guài
抱怨责怪。 金庸 《笑傲江湖》二二:“师父将我逐出门墙,一来是我的不是,二来只怕也有些误会,在下可万万不敢怨怪恩师。”《文艺报》1989.3.13:“有的评论家怨怪作家对文学评论感到烦恼,却不愿追究烦恼的原因。”词语解释:怨家债主 拼音:yuàn jiā zhài zhǔ
佛教语。指前世或今生结怨欠债者。《无量寿经》卷下:“怨家债主,焚漂刼夺。” 唐 孔思义 《造像题记》:“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速得神生净土。”词语解释:怨怅 拼音:yuàn chàng
埋怨。《水浒传》第三一回:“那两个女使,正口里喃喃訥訥地怨悵, 武松 却倚了朴刀,掣出腰里那口带血刀来。”一本作“ 怨唱 ”。《醒世恒言·陈孝基陈留认舅》:“若有不到之处,任凭我责罚,不许怨悵。”词语解释:怨悱 拼音:yuàn fěi
(1).见“ 怨诽 ”。
(2).怨恨郁结。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杀降》:“有诗曰:‘……山中 黄石 休相问,已乞仙人辟穀方。’其怨悱可知矣。” 清 梅曾亮 《书〈庄子〉后》:“ 庄周 也, 屈原 也, 司马迁 也,皆不得志於时者之所为也,皆怨悱之书也。”
词语解释:怨诽 拼音:yuàn fěi
亦作“ 怨非 ”。亦作“ 怨悱 ”。 怨恨,非议。《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荀子·解蔽》:“羣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 杨倞 注:“非,或为诽。”《史记·屈原贾生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宋 无名氏 《灌畦暇语》卷三:“ 孝宣帝 大怒,下之吏,当以大臣怨悱,罪及三族。” 高旭 《重九南社雅集沪江》诗:“《小雅》诗人工怨悱,大千世界要庄严。”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如《小雅·采薇》,言征人远戍,虽劳而不敢息……此盖所谓怨诽而不乱,温柔敦厚之言矣。”词语解释:怨恚 拼音:yuàn huì
怨恨。《后汉书·度尚传》:“ 豫章 、 艾县 人六百餘人,应募而不得赏直,怨恚,遂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嘲玩》:“ 志安 作诗以刺当涂者云:‘未刼兰香科下人,衣冠礼乐与君臣。如来若向阎浮出,莫现从来丈六身。’见者弥增怨恚。” 章炳麟 《讨满洲檄》:“惟 太平 洪王 之兴,则又定一尊为天主,烧夷神社,震惊 孔 庙,遂令士民怨恚为虏前驱。”词语解释:怨家 拼音:yuàn jiā
冤家;仇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贯高 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 伯柳 达讎人, 解狐 荐怨家。”《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 楚王 辩士英雄将, 汉帝 怨家 季布 身。” 清 姚椿 《〈乔处士遗集〉序》:“独处士阨穷毕身,既殁累世,而其诗集为怨家所发,子孙几至获罪。”词语解释:怨怨哀哀 拼音:yuàn yuàn āi āi
哀怨貌。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没来由怨怨哀哀,我这里七林林转过庭槐,慢腾腾行过厅堦,孤桩桩靠定明亮隔。”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恁时节方知这 朱秀才 ,不要你插插花花认我来,哭哭啼啼泪满腮,你这般怨怨哀哀磕着头拜。”亦省作“ 怨哀哀 ”。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呀,今日箇搭伏定摄魂臺,一灵儿怨哀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