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野性 拼音:yě xìng
(1).难以驯服的生性。 汉 路乔如 《鹤赋》:“故知野禽野性,未脱笼樊。” 唐 韦应物 《述园鹿》诗:“野性本难畜,玩习亦逾年。” 沉从文 《湘行散记·虎雏再遇记》:“眉眼还是那么有精神,有野性。”
(2).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性情。 唐 韬光 《谢白乐天招》诗:“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 宋 陆游 《野性》诗:“野性从来与世疏,俗尘自不到吾庐。”词语解释:真性 拼音:zhēn xìng
(1).天性;本性。《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北史·艺术传序》:“遂令时俗妖讹,不获返其真性。” 唐 李彦远 《采桑》诗:“何以变真性,幽篁雪中緑。” 明 李贽 《答马历山书》:“颠倒困踣之极,乃得彻见真性。”
(2).佛教语。谓人本具的不妄不变的心体。《楞严经》卷一:“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唐 慧能 《坛经·般若品》:“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景德传灯录·婆舍斯多》:“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3).指灵魂。《红楼梦》第五六回:“好容易找到他房里,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往那里去了!”
(4).真的。与假的、似是而实非相对。如:真性霍乱;真性近视。词语解释:天性 拼音:tiān xìng
(1).犹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运。《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 孔颖达 疏:“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所秉自天性,贫富岂相讥。”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鐘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2).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为人,天性刚戾自用。”《水浒传》第八一回:“ 燕青 道:‘小人天性不能饮酒。’”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一个老实人面前,我是已尽自己的残酷天性去磨折了他。”词语解释:情性 拼音:qíng xìng
(1).本性。《荀子·性恶》:“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於情性矣。”《韩非子·五蠹》:“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唐 韩愈 《上张仆射第二书》:“马之与人,情性殊异。”
(2).性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鐸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上》:“夫人情性益善於初。”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二折:“唱一篇小曲儿宫调清,一团儿软款温柔情性。”《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这个人的情性非用条妙计断断制他不住。”
(3).情意。 唐 杜甫 《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诗:“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伯劳。”《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一来要奉承 胡生 欢喜,二来要引动 门氏 情性。”《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他二人彼此福了一福,一时情性相感,不觉拉住手,都落了几点泪。”词语解释:佛性 拼音:fó xìng
(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涅槃经》卷二七:“我常宣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北齐书·杜弼传》:“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此迺泥土瓦砾合成,安得有佛性耶?”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论》:“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 佛性禪心 ”。
词语解释:佛性禅心 拼音:fó xìng chán xīn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马。”《金瓶梅词话》第八回:“那众和尚见了 武大 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禪心。”词语解释:心性 拼音:xīn xìng
(1).性情;性格。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今先生所交必清澄其行业,所厚必沙汰其心性。” 宋 柳永 《红窗睡》词:“二年三岁同鸳寝,表温柔心性。”《红楼梦》第七一回:“ 周瑞家的 虽不管事,因他素日仗着 王夫人 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惯各处献勤讨好。” 秦兆阳 《选举》:“她是知道儿子的心性的。”
(2). 中国 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解说亦不一。 程颐 、 朱熹 等以为“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故“心”“性”有别。 陆九渊 则主张“心即理也”,认为“心”“性”无别。其说虽不同,而均属唯心主义。 清 初 王夫之 和后来的 戴震 等人对心性作了一些唯物主义的阐说。后人亦以“心性之学”称 宋 明 理学。《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心性不异,即心即性。”参见“ 理学 ”。
词语解释:理学 拼音:lǐ xué
(1). 宋 明 儒家 周敦颐 、 邵雍 、 张载 、 程颢 、 程颐 、 朱熹 、 陆九渊 、 王守仁 等的哲学思想。 宋 儒致力阐释义理,兼谈性命,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 明 儒则断言“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理度议谥》:“ 理宗 未祔,议諡……遂拟曰‘理’。盖以圣性崇尚理学,而天下道理最大,於是人无间言。” 元 刘将孙 《题阁皂山〈凌云集〉》:“近世 周益公 之辞藻, 朱文公 之理学, 杨诚斋 之风节,与人交皆不数数,独为 阁皁 笔墨,先后辉映,其缠绵倾倒如此。”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下官 程颐 ,别号 伊川 ……自惭理学名儒。”
(2).教学上理科的旧称。词语解释:物性 拼音:wù xìng
事物的本性。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呜呼!地土风气之能移物性如是耶?”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鹤善舞而不能耕,牛善耕而不能舞,物性然也。”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惟有阴阳五行之僻论,跋扈于学界,语及物性,则缘附以为辞,怪诞支离,不可穷詰。”词语解释:养性 拼音:yǎng xìng
(1).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语本《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淮南子·俶真训》:“静漠恬澹,所以养性。”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听琴观棋》:“弹琴实堪养性。” 王西彦 《静水里的鱼》:“乡村恬静的生活,究竟比外面困顿奔波的情形更适宜于摄生养性。”
(2).道士修行的一种。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也称入静。《水浒传》第一回:“这代祖师,号曰 虚靖天师 ,性好清高,倦於迎送,自向 龙虎山 顶结一茅庵,修真养性。”
(3).养生。性,通“ 生 ”。《吕氏春秋·本生》:“物也者,所以养性也。” 高诱 注:“物者,货贿,所以养人也。”《后汉书·方术传下·华陀》:“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词语解释:自性 拼音:zì xìng
(1).佛教语。指诸法各自具有的不变不灭之性。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既除客尘,又还自性。” 唐 寒山 《诗》之二三八:“寄语诸仁者,復以何为怀。达道见自性,自性即如来。” 宋 杨圭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序》:“切以诸佛説法,不离自性,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六一:“若有自性互不成,互不成者谁佛刹?”
(2).个性;本性。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人必发挥自性,而脱观念世界之执持。” 鲁迅 《书信集·致宫竹心》:“寄《妇女杂志》的文章由我转去也可以,但我恐怕不能改窜,因为若一改窜,便失了原作者的自性,很不相宜。”词语解释:本性 拼音:běn xìng
固有的性质或个性。《荀子·性恶》:“然则礼义积伪者,岂人之本性也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事类》:“夫薑桂同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红楼梦》第九七回:“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迷了本性。” 曹禺 《雷雨》第二幕:“可是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词语解释:见性 拼音:jiàn xìng
佛教语。谓悟彻清净的佛性。《坛经·般若品》:“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若人能空之,则不得谓之太虚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学者专以见性为极则也耶!”《天雨花》第二七回:“锁闭三年併五载,试他见性与明心。”词语解释:适性 拼音:shì xìng
称心,合意。 汉 刘向 《列仙传·安期先生》:“寥寥 安期 ,虚质高清,乘光适性,保气延生。” 宋 苏辙 《寒食游南湖》诗之一:“适性逢樽酒,开怀挹友生。” 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桥》:“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词语解释:遂性 拼音:suì xìng
(1).顺应本性。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然松柏之生,各以良殖遂性。”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非直饮食遂性,舒适自在,至於粪溺,自然一处,不须扫除。” 宋 沉遘 《谢赐历日表》:“凡四海之广,莫不受制於庭;而羣生之微,一皆遂性於下。”
(2).顺适性情。 南朝 宋 鲍照 《答客诗》:“专求遂性乐,不计缉名期。”《陈书·后主纪论》:“仁义利物而道远,嗜欲遂性而便身。” 唐 王毂 《赠苍溪王明府》诗:“水云真遂性,龟鹤足齐年。”词语解释:人性 拼音:rén xìng
(1).人的本性。《孟子·告子上》:“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宋 欧阳修 《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性因物而迁,不学则捨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鲁迅 《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2).犹人情。指礼节应酬等习俗。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跋禄迦国》:“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 屈支国 。”
(3).犹人情。恩惠;情谊。《西游记》第十四回:“ 行者 笑道:‘那是 唐僧 不识人性。有几个毛贼剪径,是我将他打死, 唐僧 就绪绪叨叨,説了我若干的不是。’”
(4).犹人情。人们所具有的正常情感、理性。 萧红 《永久的憧憬和追求》:“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 杨朔 《印度情思》:“ 赭堡 还有象,更通人性。”词语解释:得性 拼音:de xìng
《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 毛 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后以“得性”谓合其情性。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草木不夭,昆虫得性。” 唐 刘禹锡 《沓潮歌》:“介鲸得性方逍遥,仰鼻嘘吸扬朱翘。”词语解释:成性 拼音:chéng xìng
(1).天性。《易·繫辞上》:“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朱熹 本义:“成性,本成之性也。”
(2).成其天性。《汉书·董仲舒传》:“是故王者上谨於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
(3).形成一定的性格、习惯。《宋书·明帝纪》:“ 子业 凶嚚自天,忍悖成性。”《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虽承司户不弃,但下官夫妇,钟爱此女,娇养成性,所以不舍得出嫁。” 柳青 《狠透铁》:“忠厚成性的老汉又觉得这样不好,何必和他们斗气呢?”词语解释:玉性 拼音:yù xìng
喻坚贞的品性。 唐 孟郊 《送丹霞子阮芳颜上人归山》诗:“松色不肯秋,玉性不可柔。” 唐 白居易 《和思归乐》:“在火辨玉性,经霜识松贞。”词语解释:道性 拼音:dào xìng
(1).道德品性。《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江夏王 道性渊深,睿鉴通远,树声列藩,宣风鉉德。”
(2).出家修道之情志。 唐 白居易 《留别吴七正字》诗:“唯是尘心殊道性,秋蓬常转水长闲。” 唐 元稹 《梦游春》诗:“浮生转经歷,道性尤坚固。” 宋 徐铉 《奉和武功学士舍人寄赠文懿大师》之二:“诗情道性知无梦,频见残灯照曙牕。”词语解释:至性 拼音:zhì xìng
多指天赋的卓绝的品性。《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陛下履 有虞 之至性,追祖禰之深思,然惧左右过议,以累圣心。” 唐 刘湾 《虹县严孝子墓》诗:“至性教不及,天然得所资。” 宋 王安石 《黄菊有至性》诗:“黄菊有至性,孤芳犯羣威。”词语解释:正性 拼音:zhèng xìng
(1).自然的禀性;纯正的禀性。《汉书·律历志上》:“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 三国 魏 孟康 《荐崔林》:“﹝ 崔林 ﹞禀自然之正性,体高雅之弘量。” 宋 范仲淹 《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存乎诚,而正性既立。”
(2).佛教语。离断烦恼谓正性。 元 萨都剌 《灯草》诗:“慧灯莫与羣迷染,正性何愁慾境遮。”词语解释:任性 拼音:rèn xìng
(1).听凭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东观汉记·马融传》:“ 涿郡 卢植 、 北海 郑元 ,皆其徒也,善鼓瑟,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旧唐书·高祖纪》:“ 高祖 以 周 天和 元年生於 长安 ,七岁袭 唐国公 。及长,倜儻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宋 苏轼 《寄净慈本长老》诗:“何时杖策相随去,任性逍遥不学禪。” 明 何景明 《田园杂诗》之一:“疎懒古虽鄙,任性亦可率。”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一节:“ 曹植 更不守礼法,饮酒无节,任性而行,是一个纯粹的文士。”
(2).谓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某种不正当的目标。《后汉书·杨终传》:“ 终 与 廖 ( 马廖 )交善,以书戒之曰:‘……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 长君 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纵而莫诲,视成任性。’”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他(指 隋炀帝 )是一个极骄极贪的人,以为自己所做的事都是对的,自己所得的物都是不够的;因之,予智予雄任性妄为,剥削不顾民众的死活,浪费只求本人的快意。”
(3).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欲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吾儿 王雱 ﹞对我哭诉其苦,道:‘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红楼梦》第一一七回:“他两个还不知道 宝玉 自会那和尚以后,他是欲断尘缘,一则在 王夫人 跟前不敢任性,已与 寳釵 袭人 等皆不大款洽了。”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 梁斌 《播火记》十五:“ 霜泗 说:‘伶俐倒是伶俐,就是太任性!要仨不能俩,要红的不能给白的。’”词语解释:麋鹿性 拼音:mí lù xìng
比喻草野优游之性。 宋 曾巩 《初发襄阳携家夜登岘山置酒》诗:“颇适麋鹿性,顿惊清兴长。” 宋 苏轼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词语解释:有性 拼音:yǒu xìng
(1).佛教语。有佛性。指有佛性的众生。与“无性”相对。《圆觉经》:“地狱天宫,皆为浄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2).指生物雌雄两性的特点。参见“ 有性生殖 ”、“ 有性杂交 ”。词语解释:德性 拼音:dé xìng
(1).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郑玄 注:“德性,谓性至诚者也。” 孔颖达 疏:“‘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孔子 所定‘三百篇’……皆所以宣畅和平,涵泳德性,移风易俗。” 清 梅曾亮 《〈太乙舟山房文集〉序》:“盖其德性粹正得之天,而襮其真於外者,於文其大端也。”
(2).品性;品质。 清 李渔 《风筝误·和鹞》:“就当才貌都有了,那举止未必端庄,德性未必贞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初读书的时候,便教他读了《女诫》、《女孝经》之类,同他讲解明白了,自然他就明理;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 沉从文 《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王鲁彦 《厦门印象》:“除了很好的体格以外,他们还有很好的德性。”
(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样、品行。含有轻蔑意。 曹禺 《日出》第三幕:“ 胡四 ……你瞧见这个么?大爷有的是洋钱。可就凭你这德性(向 黑三 ),一个子也不值!”参见“ 德行 ”。
词语解释:德行 拼音:dé xíng
道德品行。《易·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孔颖达 疏:“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孟子·公孙丑上》:“ 宰我 、 子贡 善为説辞; 冉牛 、 閔子 、 颜渊 善言德行。” 晋 葛洪 《抱朴子·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於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红楼梦》第九二回:“ 贾政 道:‘虽无刁钻刻薄的,却没有德行才情。白白的衣租食税,那里当得起?’” 巴金 《寒夜》二六:“她虽然自夸学问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龄,却还来做一个二等老妈,做饭、洗衣服、打扫房屋,哪一样她做得出色!”
方言。讥讽人的话语,表示瞧不起其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你没有那个瘾,交不上捐你去坐监牢。德行!”词语解释:觉性 拼音:jué xìng
佛教语。谓能断离一切迷惘而开悟真理的本性。 南朝 梁 沉积 《梁武帝〈立神明成佛义记〉序》:“莫能精求,互起偏执,乃使天然觉性自没。” 宋 秦观 《录龙井辩才事》:“讼既往过愆,反本来清浄觉性。” 宋 储泳 《祛疑说》:“人惟一觉性耳。觉之一字,可以断疑情,祛邪妄。”词语解释:水性 拼音:shuǐ xìng
(1).水的性能、特点。《后汉书·苏竟传》:“今年《比卦》部岁,《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灭火,南方之兵受岁祸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2).指水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 明 袁宏道 《饮马长城窟行》:“白水洗白骨,瘢尽水酸楚。洗多成黑流,水性毒於蛊。”
(3).泅水的技能。《三国演义》第七四回:“ 仓 素知水性,又在 荆州 住了数年,愈加惯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十六章:“有些士兵和将领多少识些水性,看见 张若麒 的渔船经过,一面呼救,一面游过去。”
(4).水有随势而流的特性,因以喻用情不专一。 元 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一折:“可怜我差迟了这夫妇情,错配了这姻缘簿,都则为俺那水性儿夫。” 元 张彦文 《一枝花》套曲:“指望永同欢悦,劣寃家水性特随斜。”《水浒传》第八一回:“原来这 李师师 是个风尘妓女,水性的人,见了 燕青 这表人物,能言快説,口舌利便,倒有心看上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自古道:‘妇人水性无常。’况烟花之辈,少真多假。”《红楼梦》第六四回:“况且 二姐儿 又是水性人儿,在先已和姐夫不妥……今见 贾璉 有情,况是姐夫将他聘嫁,有何不肯?”
(5).比喻性情柔弱,无主见。《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婆婆休得耍水性,做大不尊小不敬。”
(6).指江河湖海在深浅、流速等方面的特点。 峻青 《秋色赋·夜宿灵山》:“熟悉 小沽河 水性的公路局同志告诉我:‘ 小沽河 的水,涨的快,消的却很慢。’”词语解释:根性 拼音:gēn xìng
(1).佛教语。佛家认为气力之本曰根,善恶之习曰性。人性有生善恶作业之力,故称“根性”。 唐 王维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了观四大因,根性何所有。”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凡见闻者,随其根性,各有所得。”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众生因缘、根性、福力,各各不同。”
(2).本性,本质。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惜夫 辜 氏志不在文事,而为宗室诗匠牢其根性也。” 茅盾 《子夜》十一:“他的希望,他的未尽磨灭的羞耻心,还有他的患得患失的根性,都在这一刹那间爆发。”词语解释:赋性 拼音:fù xìng
(1).天性;品性。 宋 苏轼 《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盖缘臣赋性刚拙,议论不随。” 明 李贽 《与周贵卿书》:“所恨僕赋性太窄,发性太急,以致乖迕难堪。” 王西彦 《一个小人物的愤怒》:“﹝ 马希贤 ﹞虽然是一个赋性谦卑的人,也感觉到命运在给自己开着过于恶毒的玩笑。”
(2).命运。《石点头·莽书生强图鸳侣》:“ 莫谁何 听得此语,流下泪来道:‘赋性不辰,两亲早背,至今徒怀风木之感。’”一本作“ 赋命 ”。词语解释:药性 拼音:yào xìng
指药物的性质与功能。 北周 庾信 《小园赋》:“问 葛洪 之药性,访 京房 之卜林。” 元 方回 《治圃杂书》诗之一:“认苗諳药性,养果护花身。”《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就是把四百味药药性都查遍了,也没见那味药是喫了该跳河的。”词语解释:种性 拼音:zhǒng xìng
(1).种属的特性;禀受于先天的本性。 明 李贽 《子伋子寿》:“若説父母种性,不应产此圣兄圣弟明矣。” 孙中山 《中国前途问题》:“这是从种性出来,人人都是一样的。”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天道未改,种性犹存。”
(2).佛教语。谓种子和性分。 宋 张商英 《护法论》:“如斯人也,使之侍君,则佞其君,絶佛种性,断佛慧命。”词语解释:龙性 拼音:lóng xìng
(1).倔强难驯的性格。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嵇中散》:“鸞翮有时鎩,龙性谁能驯。” 宋 晁补之 《再次文潜病起》:“斯人自龙性,意变离章程。” 清 黄鷟来 《和韵送戚子咸子》之四:“生平慕 中散 ,龙性谁能抑。”
(2).指骏马。 唐 杜甫 《天育骠图歌》:“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仇兆鳌 注:“《诗》:‘四牡矫矫。’ 介之推 《龙蛇歌》:‘有龙矫矫。’ 刘琬 《龙赋》:‘变化屈伸。’”
(3).指变化屈伸貌。 唐 窦臮 《述书赋》:“﹝ 齐高 ﹞胜草负正,犹力稽牛刀,水展龙性。”词语解释:空性 拼音:kōng xìng
佛教语。即真如。谓悟入空观所显示的真实的本体。 唐 皎然 《答俞校书冬夜》诗:“诗情聊作用,空性惟寂静。”词语解释:伐性 拼音:fá xìng
危害身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 唐 杨炯 《晦日药园诗序》:“玉帛子女,为伐性之源。” 宋 辛弃疾 《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説。”《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六年》:“坐朝不闻諮謨,便殿无所顾问,女宠害之。内则伐性伤和,外则蠹国败政。”参见“ 伐性之斧 ”。
词语解释:伐性之斧 拼音:fá xìng zhī fǔ
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吕氏春秋·孟春》:“靡曼皓齿, 郑 卫 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韩诗外传》卷九:“徼幸者,伐性之斧也;嗜慾者,逐祸之马也。” 汉 枚乘 《七发》:“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亦作“ 伐性刀 ”。 唐 白居易 《寄卢少卿》诗:“艷声与丽色,真为伐性刀。”词语解释:法性 拼音:fǎ xìng
佛教语。真实不变、无所不在的体性。各宗所说不一。《大般泥洹经·如来性品》:“如来真法性,闻佛为众生。” 南朝 齐 周颙 《难张长史门论》:“般若所观,照穷法性。” 清 龚自珍 《法性即佛性》:“宗--今立法性即佛性。”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四章:“ 弼 耽好玄理,尝与 孝静帝 谈佛性、法性。”词语解释:知性 拼音:zhī xìng
知道人的本性。《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焦循 正义:“知其性,谓知其性之善也。”《朱子语类》卷六十:“人往往説先尽其心而后知性,非也……知性,然后能尽心。先知,然后能尽。”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尽心由於知性,致知在於格物。”
犹智慧。 汉 班固 《游居赋》:“美 周武 之知性,谋人神以动作。”词语解释:僻性 拼音:pì xìng
怪僻的性格。 唐 姚合 《拾得古砚》诗:“僻性爱古物,终岁求不获。昨朝得古砚, 黄河 滩之侧。” 明 查士标 《雪后同方宝臣张谐石游北固》诗:“僻性从来厌市闤,投閒山寺岁将残。” 王西彦 《乡下朋友》:“这是他的僻性,房子必须安排整齐洁浄,饶有诗趣,才能够安心定神。”词语解释:尽性 拼音:jìn xìng
儒家谓人物之性均包含天理,唯至诚之人,才能发挥人和物的本性,使各得其所。《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 孔颖达 疏:“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汉 郑玄 注:“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 唐 杨炯 《送并州旻上人诗》序:“道尊德贵,所以名称并闻;尽性穷神,所以身心不动。” 明 方孝孺 《尚友斋记》:“古今一理也,智与愚一性也,能穷理而尽性,虽即吾身为 孔 孟 可也。”词语解释:鹤性 拼音:hè xìng
鹤的习性。指高洁的情性。 唐 杨巨源 《和卢谏议朝回书情即事》:“超遥比鹤性,皎洁同僧居。” 金 侯善渊 《南柯子》词:“蜕质空中显,忘形物外观。二神凝素出 阳关 。鹤性佻佻,一去古 长安 。” 明 范景文 《客有询近状者书此以答》诗:“鹤性知人傲,花枝近水妍。”词语解释:常性 拼音:cháng xìng
(1).一定的规律。《逸周书·常训》:“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2).本性。《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周德。” 明 冯琦 《宋史纪事本末·太祖代周》:“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讶。”
(3).持久性。 刘厚明 《小雁齐飞》第一幕:“五分钟热气--干什么都没常性!”词语解释:率性 拼音:shuài xìng
(1).循其本性;尽情任性。《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梁书·文学传下·刘峻》:“ 峻 率性而动,不能随众沉浮, 高祖 颇嫌之,故不任用。”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夙抱丘壑尚,率性恣游遨。” 明 方孝孺 《养素斋记》:“惟知率性任质,直躬正色,无求於人。” 叶圣陶 《隔膜·阿菊》:“一阵率性的附和的喧笑声发出来,各人的耳鼓都感到剧烈的震动。”
(2).禀性;本性。 南朝 梁 何逊 《秋夕叹白发》诗:“昔年十四五,率性颇廉隅。”《北齐书·刘孟和传》:“ 孟和 少好弓马,率性豪侠。”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以率性之真,推而扩之,与天下为公,乃谓之道。”
(3).索性;干脆。《水浒传》第六二回:“ 燕青 想道:左右是死,率性説了。”一本作“ 索性 ”。《石点头·郭挺之榜前认子》:“既要带盘缠去,何不叫 郭福 率性买三五百金货物跟你去。”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我看率性叫那些唱歌的、奏乐的,也通统就位。”词语解释:灵性 拼音:líng xìng
(1).精神;精气。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之二:“未能体神,而不疑神无者,以为灵性密微,可以积理,知洪变歘怳,可以大顺。” 南朝 梁 沉约 《释迦文佛像铭》:“眇求灵性,旷追玄軫,道虽有门,迹无可朕。”
(2).人所具有的聪明才智,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唐 韩愈 《芍药歌》:“娇痴婢子无灵性,竞挽春衫来比并。”《红楼梦》第八四回:“﹝ 林丫头 ﹞要赌灵性儿,也和 宝丫头 不差什么。” 鲁迅 《坟·灯下漫笔》:“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
(3).特指对宗教的悟性。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自家叫做 佛印 ,生来有些灵性,只为了悟一心,因此削光两鬢。”
(4).灵魂。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四折:“我只道你灵性归天上,却元来幽魂沉井底。”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妾得宠于君,性尤妒,宫中之人,多被谗害,因此落劫,然灵性不泯,随即修行,今已閲七世矣!”词语解释:慧性 拼音:huì xìng
(1).佛教谓智慧之性。 唐 刘禹锡 《谒柱山会禅师》诗:“色身岂吾寳,慧性非形碍。”
(2).聪明的气质。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赋》:“歛慧性及驯心,騫頳翼与青羽。”慧性,一本作“惠性”。 清 唐孙华 《英孙》诗:“假令慧性应青晴,会见英声起弱冠。”词语解释:全性 拼音:quán xìng
(1).保全天性。《淮南子·览冥训》:“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
(2).全部性格。 朱自清 《山野掇拾》:“总之,我们读这本书,往往能由几个字或一句话里,窥见事的全部,人的全性。”词语解释:无性 拼音:wú xìng
佛教语。一切诸法无实体,谓之“无性”。 唐 皎然 《妙喜寺赋得夜磬送吕评事》:“幽僧悟真定,归客忘远别,寂歷无性中,真声何起灭?” 宋 苏轼 《方丈记》:“地狱天宫,同为浄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词语解释:理性 拼音:lǐ xìng
(1).涵养性情。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本性。《后汉书·党锢传序》:“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辨惠洪论东坡》:“僧 惠洪 觉范 尝言, 东坡 言语文字,理性通晓,盖从般若中来。”
(3).道理。《官场现形记》第六回:“这算甚么话!要人走,钱不还人家,这箇理性倒少有。” 叶紫 《丰收》八:“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下来的谷子,都一担一担地送给人家挑走,这些人又都那样地不讲理性。”
(4).理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茅盾 《宿莽·色盲》:“她是静默的,她是理性的,她是属于旧时代的蕴藏深情而不肯轻易流露的那一类人物。” 丁玲 《母亲》:“她一想起这些就忍不住要大哭,要失去了理性,失去了知觉的大哭一场。”
(5).指属于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与感性相对。 毛泽东 《实践论》:“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四:“‘凭什么知道我一定会回来?’‘凭我理性的推测!’他笑着说。”词语解释:缮性 拼音:shàn xìng
涵养本性。《庄子·缮性》:“缮性於俗。” 成玄英 疏:“缮,治也;性,生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永嘉绿璋山》诗:“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清 徐增 《送中洲大师往庐山》诗:“繙经悟空假,缮性了真妄。”《中国近代文论选·读新小说法》:“文章固非吾辈所重耶?即论文章,新小説之感人也亦挚矣。以言其缮性也:常者登山陟水,如《寻亲记》,读之可令人敬;奇者万死一生,如《歷险记》,读之可令人奋。”词语解释:木性 拼音:mù xìng
(1).旧谓淳厚、质朴的禀性。 三国 吴 姚信 《士纬》:“ 孔文举 金性太多,木性不足。” 唐 包佶 《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归国》诗:“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
(2).木的性质。 唐 白居易 《清夜琴兴》诗:“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木耳》:“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慎。” 鲁迅 《书信集·致方善境》:“先生所作木刻,我以为是大可以发表的,至于木性未熟,则只要刻得多了,便可了然。”词语解释:识性 拼音:shí xìng
审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晋书·傅咸传》:“ 咸 字 长虞 ,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北史·李彪传》:“ 彪 虽宿非清第,代闕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余尝以 江 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卓超有过人者。”词语解释:受性 拼音:shòu xìng
犹赋性,生性。《诗·大雅·桑柔》“维此良人,作为式穀;维彼不顺,征以中垢” 汉 郑玄 笺:“受性於天,不可变也。”《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 宋 苏轼 《乞加张方平恩礼札子》:“ 仁宗 皇帝眷遇至重,特以受性刚简,论高寡合,故齟齬於世。” 清 曾国藩 《随州李君墓表》:“惟君受性刚介,於事无所不敢。”词语解释:习性 拼音:xí xìng
(1).长期在某种环境中逐渐养成的特性。《北史·儒林传序》:“夫帝王子孙,习性骄逸。” 唐 杜甫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小来习性嬾,晚节慵转剧。”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
(2).修养性情。《北史·常爽传》:“由是言之,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词语解释:为性 拼音:wéi xìng
指本性。《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 牛 为性躁,好言语。” 唐 张鷟 《游仙窟》:“为性贪多,欲两华俱採。”词语解释:直性 拼音:zhí xìng
(1).正直的性情。 唐 杜甫 《早发》诗:“艰危作远客,干请伤直性。” 仇兆鳌 注:“艰危作客,不得不干请,一涉干请,自惭非本性。”
(2).谓本性。 唐 郑薰 《赠巩畴》诗:“圆澈保直性,客尘排妄情。”词语解释:失性 拼音:shī xìng
精神错乱。《太平御览》卷九三二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人有嫁女,未及昇车,忽便失性,出外殴击人乘,云:‘己不乐嫁俗人。’”《北史·董绍传》:“﹝ 绍 ﹞鬱鬱不得志,或行戏街衢,或与少年游聚,不自拘持,颇类失性。”词语解释:同性 拼音:tóng xìng
(1).性别相同。亦指同性的人。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恭悉已有‘弄璋’之喜,敬贺敬贺。此非重男轻女,只因为自己是男人,略有党见,所以同性增加,甚所愿也。” 丁玲 《韦护》第二章七:“ 珊珊 无论如何,对于同性的宽容,较她朋友能大些。”
(2).习性相同。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 董姬 ﹞嗜茶与余同性。”
(3).性质相同。如:同性的电互相排斥,异性的电互相吸引。词语解释:禀性 拼音:bǐng xìng
亦作“禀性”。 犹天性。指天赋的品性资质。《后汉书·郎顗传》:“臣备生人伦视听之类,而稟性愚愨,不识忌讳。”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持国新植西轩》:“稟性久且坚,物理岂无偶。”《红楼梦》第四六回:“ 凤姐 知道 邢夫人 禀性愚弱。” 何香凝 《孙中山与廖仲恺》:“ 仲恺 一生禀性清廉,虽然几度执掌国家财政事务,然生活简朴,始终如一。”词语解释:由性 拼音:yóu xìng
任性;任凭心意。如:她出嫁后颇为由性。词语解释:土性 拼音:tǔ xìng
(1).指某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性。《书·旅獒》:“犬马非其土性不畜。” 夏僎 详解:“苟非其土性所宜,则亦不敢言养。”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兵制一》:“今以謫发充之,远者万里,近者千餘里,违其土性,死伤逃窜十常八九。”
(2).指土壤的燥湿、肥瘠等性质。《宋史·河渠志七》:“濒海土性虚燥,难以建置。”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三:“良农知土性,肥瘠有不同。” 明 何景明 《田园杂诗》之二:“随宜諳土性,言话群野人。” 清 黄景仁 《院斋纳凉杂成》诗:“我行达 淮 潁 ,土性竹不栽。”词语解释:三性 拼音:sān xìng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
(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
(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唐 吕岩 《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
(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汉 王充 《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词语解释:悟性 拼音:wù xìng
对事物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宋 赵师秀 《送汤干》诗:“能文兼悟性,前是 惠休 身。”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诗固有定体,人各有悟性。” 林纾 《闽中新乐府》:“儿童初学,骤语以六经之旨,茫然当不一觉;其点诵经文,力图强记,则悟性转窒。”词语解释:体性 拼音:tǐ xìng
(1).身体。《国语·楚语上》:“且夫制城邑,若体性焉,有首领股肱,至于手拇毛脉,大能掉小,故变而不勤。” 唐 陆龟蒙 《甫里先生传》:“或寒暑得中,体性无事,时乘小舟,设篷席,賫一束书,茶灶、笔牀、钓具,櫂船郎而已。”
(2).禀性。《商君书·错法》:“夫圣人之存体性,不可以易人。” 宋 朱淑真 《青莲花》诗:“浄土移根体性殊,笑他红白费工夫。” 崔璇 《一条裤子》:“你们不知道我这人的体性,我穷,穷的刚强,干净俐索。”
(3).谓体悟真性。《庄子·天地》:“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成玄英 疏:“悟真性而抱精淳,混嚣尘而游世俗者,固当江海苍生,林藪万物,鸟兽不骇,人岂惊哉!”词语解释:陶性 拼音:táo xìng
陶冶性灵。 唐 马戴 《同州冬日陪吴常侍闲宴》诗:“陶性聊飞爵,看山忽罢棋。”词语解释:害性 拼音:hài xìng
伤害本性,损伤元气。《晏子春秋·谏下二一》:“行伤则溺己,爱失则伤生,哀失则害性。是故圣王节之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盖计得则能忍之心全矣,道胜则害性之事弃矣。”词语解释:癖性 拼音:pǐ xìng
癖好习性。《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甄监生 ﹞生来有一件癖性,篤好神仙黄白之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只有他那买古董,却另外成就一种癖性,好好的东西拿去他不买,只要把东西打破了拿去,他却出了重价。” 阿英 《海上买书记》:“癖性难除,一有闲暇,总不免心动,要到旧书店走走。”词语解释:索性 拼音:suǒ xìng
(1).亦作“ 索兴 ”。干脆;直截了当。 宋 朱熹 《与魏元履书》:“ 熹 看得今日之事,只是士大夫不肯索性尽底裡説话,不可专咎人主。”《西游记》第十七回:“拖将过来看处,却是一条白花蛇怪。索性提起来,捽做五七断。” 清 陈维崧 《菩萨蛮·云臣招看牡丹以雨未赴》词:“留花花不可,索性将花躲。”《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偏偏那女子又是有意而来,彼此阴错阳差,你越防他,他越近你,防着防着,索兴防到自己屋里来了。”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那么,《老莲集》索兴在 北平 印,怎样呢?” 巴金 《中国人》:“索性摆出自己的观点,看谁能说服别人。”
(2).痛快。《朱子语类》卷四十:“ 曾点 言志,当时夫子只是见他説几句索性话,令人快意,所以与之。”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三折:“满鼻凹清风,拍胸膛爽气。落的这彻骨毛索性。”词语解释:雅性 拼音:yǎ xìng
素性;本性。《汉书·哀帝纪赞》:“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新唐书·裴宽传》:“ 宽 兄弟八人……雅性友爱,於 东都 治第,八院相对。”《明史·孙应奎传》:“今大学士 杨一清 ,虽练达国体,而雅性尚通,难以独任。”词语解释:褊性 拼音:biǎn xìng
褊狭的生性。 唐 张彪 《杂诗》:“君子有褊性,矧乃寻常徒。” 明 何景明 《发京邑》诗之一:“夙痾紏纤质,褊性惮形劳。”词语解释:五性 拼音:wǔ xìng
(1).人的五种性情。指喜、怒、欲、惧、忧。《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
(2).人的五种性情。指暴、淫、奢、酷、贼。《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 上元夫人 谓帝曰﹞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捨尔五性,反诸柔善。”
(3).人的五种性情。指喜、怒、哀、乐、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4).指仁、义、礼、智、信。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明 宋濂 《默斋铭》:“维人之生,内则五性七情,外则三纲六纪。” 清 恽敬 《读〈大学〉二》:“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5).五脏的特性。《汉书·翼奉传》:“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 翼氏 五性: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性智,知行敬,丁壬主之也。”词语解释:柔性 拼音:róu xìng
柔顺之性。 唐 宋之问 《江亭晓望》诗:“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词语解释:急性 拼音:jí xìng
性情急躁。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羊》:“若使急性人及小儿者,拦约不得,必有打伤之灾。” 宋 毛滂 《虞美人·东园赏春》词:“更将绣幕密遮花,任是东风急性,不由他。”《水浒传》第四八回:“ 秦明 是箇急性的人,更兼 祝家庄 捉了他徒弟 黄信 ,正没好气,拍马飞起狼牙棍,便来直取 祝龙 。” 王西彦 《风雪》二:“司机是个急性的人,就大声咒骂着,连续地按着催人的喇叭。”词语解释:逸性 拼音:yì xìng
超脱不俗的性情。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瑶台小咏中》:“逸性宜书画,雏音泥管弦。”词语解释:顺性 拼音:shùn xìng
顺从天性。《吕氏春秋·先己》:“顺性则聪明寿长,平静则业进乐乡,督听则姦塞不皇。” 高诱 注:“顺法天性,则聪明也。”《宋书·谢灵运传》:“艺菜当肴,採药救頽。自外何事,顺性靡违。” 宋 秦观 《浩气传》:“若夫纵心而动,顺性而游,处众狂不失其直,与天下并流而不流其域。”词语解释:异性 拼音:yì xìng
亦作“异性”。
(1).性质不同。 汉 王充 《论衡·谴告》:“凡物能相割截者,必异性者也。”
(2).性别不同的人。 鲁迅 《坟·论照相之类》:“异性大抵相爱。” 邹韬奋 《贞操》:“为将来的配偶而保守贞操,拒绝与任何异性发生性的关系。”词语解释:火性 拼音:huǒ xìng
(1).火的性能。 北齐 刘昼 《新论·从化》:“火性宜热,而有 萧丘 寒炎,犹曰火热,热者多也。”
(2).喻暴躁易怒的脾气。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四折:“恼犯 黑旋风 ,登时火性发。” 茅盾 《子夜》十七:“大家这才知道,今晚上‘三老爷’的火性不比往常!”词语解释:作性 拼音:zuò xìng
(1).生性;天性。 唐 王绩 《田家》诗之三:“平生唯酒乐,作性不能无。”
(2).引申指天资。《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才人之作性,令婿之记性,皆天下罕有。”词语解释:生性 拼音:shēng xìng
(1).天性;性格。 元 乔吉 《两世因缘》第一折:“只是孩儿有一件病,生性好吃口酸黄菜。”《水浒传》第三八回:“ 李 家兄弟生性不好,回乡去必然有失。”《说岳全传》第二八回:“这是家将 牛皋 ,生性粗卤,贤弟休计较他。” 邹韬奋 《经历》九:“可是我生性不做事则已,既做事又要尽力做得像样。”
(2).犹生命。 元 杨梓 《豫让吞炭》第二折:“众军民往来奔竞,咫尺间海角飘零。投至得闹炒炒阵面上逃了生性。”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凡物生性未尽者,以火炙之皆动,是其理也。”
(3).生气,发脾气。《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倘或处得过激,孩子生性恼出病来,悔就晚了。”词语解释:定性 拼音:dìng xìng
(1).安定心神。《西游记》第二九回:“那国王见他丑陋,已是心惊;及听得那獃子説出话来,越发胆颤……国王定性多时,便问:‘ 猪长老 、 沙长老 ,是哪一位善於降妖?’”《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巫娘子 ﹞随手关了门,闷闷坐着,定性了一回。”《三侠五义》第四回:“等我家相公定性养神,二鼓上坛便了。”
(2).事物固定的特性。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参两》:“阴阳有定性而无定质也,故独言阴而不言阳。”
(3).确定事物的成分或性质。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改版书后》:“我国自来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故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划分,除依据生产奴隶的定性研究之外,土地所有制的形态也应该是一个值得依据的很好的标准。”如:他曾经被错误地定性为右派。
(4).佛教语。谓禅定之性。 唐 刘商 《题道济上人房》诗:“何处营求出世间,心中无事即身閒。门外水流风叶落,唯将定性对前山。”词语解释:记性 拼音:jì xìng
记忆力。 唐 郑谷 《蜀中寓止夏日自贻》诗:“道阻归期晚,年加记性销。”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你又来了,好箇没记性的,拏来!”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蔡孝廉 有青衣 许翠龄 ,貌如美女而夭。记性絶佳,尝过染坊,戏焚其簿,坊主大骇, 翠龄 笑取笔为默出之,某家染某色及其价值,丝毫不差。” 丁玲 《母亲》三:“这孩子记性还好,跟着她表姊认得几十个字了。”词语解释:修性 拼音:xiū xìng
养性,涵养性情。 汉 扬雄 《法言·学行》:“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词语解释:气性 拼音:qì xìng
(1).人秉受的气和生命。 汉 王充 《论衡·无形》:“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则於体不同。”
(2).气质;性情。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或外候同而用意异,或气性殊而所务合。”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公之气性刚方,理家理身,廉俭峻直。”
(3).指动物的性子、威力。 唐 韩愈 《猛虎行》:“自矜无当对,气性纵以乖。”《水浒传》第二三回:“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4).特指容易生气或生气后一时不易消除的脾气。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一折:“只是我那媳妇儿气性最不好惹的。”《红楼梦》第三二回:“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 杨朔 《海天苍苍》:“才七岁一个孩子,就有这大气性。”词语解释:出性 拼音:chū xìng
超出常情。形容感情程度之深。 徐志摩 《我的祖母之死》:“我满心充塞了死象的神奇,同时又须顾管我有病的母亲,她那时出性的号啕,在地板上滚着,我自己反而哭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