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2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震怒众怒蛙怒息怒逞怒悔怒衔怒赑怒
号怒郁怒激怒轻怒谴怒悍怒熛怒赪怒
天怒水怒蓄怒冯怒横怒电怒悲怒轩怒
忿怒奋怒豪怒鸣怒骇怒谤怒责怒蹙怒
发怒吼怒嗔怒斗怒瞋怒赤熛怒诃怒藏怒
赫怒怨怒汹怒犯怒造怒淫怒谯怒虓怒
愤怒余怒拗怒愠怒狂怒螳怒谗怒凶怒
威怒暴怒取怒振怒齌怒血怒重怒雷霆之怒
盛怒触怒诟怒突怒武怒湍怒赧怒雷嗔电怒
鼓怒含怒迁怒躁怒嫉怒穷怒冲冠发怒撄怒

词语解释:震怒  拼音:zhèn nù
盛怒,大怒。旧常用于君主。《书·泰誓上》:“皇天震怒。”《后汉书·党锢传序》:“於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 宋 秦观 《朋党上》:“ 东汉 鉤党之狱,海内涂炭二十餘年……人主不復察其邪正,惟知震怒而已。” 刘半农 《学徒苦》诗:“呱呱儿啼,主妇震怒。”
词语解释:号怒  拼音:hào nù
(1).大怒。 南朝 梁 刘孝仪 《弹贾执傅湛文》:“雍容之宾,未游於雕苑;号怒之容,日醉於雷池。”
(2).怒号。指风声疾厉。 唐 李白 《北风行》:“日月之赐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宋 司马光 《夏夜》诗:“须臾号怒息,清月照壁颊。”
词语解释:天怒  拼音:tiān nù
(1).暴风疾雷等,古人谓之天怒。《诗·大雅·板》:“敬天之怒,无敢戏豫。” 孔颖达 疏:“则天之怒者,谓暴风疾雷也。” 汉 王充 《论衡·雷虚》:“盛夏之时,雷电迅疾……隆隆之声,天怒之音。” 唐 李咸用 《大雪歌》:“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2).天子之怒。 三国 魏 曹叡 《棹歌行》:“皇上悼愍斯,宿昔奋天怒。”
词语解释:忿怒  拼音:fèn nù
愤怒。《穀梁传·宣公十五年》:“矫王命以杀之,非忿怒相杀也。”《史记·陈丞相世家》:“帝以忿怒故,欲斩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国 ( 武国 )至 山阳 偃然自大,受 全 ( 李全 )庭参。 全 军忿怒,囚而杀之。” 茅盾 《子夜》一:“超乎一切以上的憎恨和忿怒忽然给与 吴老太爷 以长久未有的力气。”
词语解释:发怒  拼音:fā nù
(1).动怒,产生怒气。《淮南子·本经训》:“人之性有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 唐 卢仝 《月蚀诗》:“帝见 尧 心忧,勃然发怒决洪流。”《说唐》第五二回:“大王不消发怒,待妾明日出阵,擒拿 尉迟恭 来。”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他常常要发怒;一发怒,便按着青剑,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
(2).形容水因受阻或震荡而上涌;亦形容火旺盛猛烈。《文选·枚乘〈七发〉》:“沌沌浑浑,状如奔马。混混庉庉,声如雷鼓。发怒庢沓,清升踰跇。” 李周翰 注:“发怒,激涌也。” 晋 潘尼 《火赋》:“其扬声发怒,则雷霆之威也。明照远鉴,则日月之暉也。”
词语解释:赫怒  拼音:hè nù
盛怒。语本《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 汉 王粲 《从军》诗:“相公征 关 右,赫怒震天威。”《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五》:“自启衅端,果貽赫怒。” 茅盾 《追求》五:“ 朱女士 张大了眼,忧虑着这位博士的赫怒,但心里未尝不乐意 章秋柳 的将要受窘。”
词语解释:愤怒  拼音:fèn nù
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汉书·魏相传》:“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南史·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幘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军士皆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使何不用兵,令士卒徒死?’” 明 方孝孺 《与友人论井田书》:“且 王莽 之乱,非为井田也,欺 汉 家之老母而夺其璽,称制於海内,海内之人愤怒,思剖其心而食之,故因变奋起。” 鲁迅 《华盖集·杂感》:“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词语解释:威怒  拼音:wēi nù
犹震怒,盛怒。《吕氏春秋·审分》:“因用威怒,有司必诽怨矣。”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迁威怒於路人,加暴害於士友。” 唐 韩愈 《为裴相公让官表》:“威怒如雷霆,容覆如天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颁行诏书》:“溯自皇上帝造有天地以来,皇上帝大发威怒屡矣,尔世人还未知乎?”
词语解释:盛怒  拼音:shèng nù
(1).大怒。《国语·鲁语上》:“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於弊邑之野,敢犒舆师。”《史记·张丞相列传》:“ 昌 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会场搜检》:“ 李 以乙科起家, 叶 偶不记忆,遂触其盛怒,立命去衣痛笞二十。”
(2).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盛怒於土囊之口。”后因以“盛怒”指大风。 唐 杜甫 《北风》诗:“今晨非盛怒,便道即长驱。”
词语解释:鼓怒  拼音:gǔ nù
(1).形容事物鼓荡激动,气势很盛。《文选·郭璞〈江赋〉》:“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 张铣 注:“言潮水激疾之势,先於平水而前走,则相鼓击怒而作波涛也。” 唐 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 赤亭 多飘风,鼓怒不可当。” 唐 康骈 《剧谈录·洛中大水》:“其日将暮,见暴水自 龙门川 北下,有如决江海,鼓怒之间,殷若雷震。”
(2).鼓足怒气。 唐 张说 《进巂州斗羊表》:“却鼓怒以作气,前躑躅以奋击。”
词语解释:众怒  拼音:zhòng nù
众人的愤怒。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上知众怒如是,故益信之(指 顾少连 ),而竟不大用。” 宋 欧阳修 《重读〈徂徕集〉》诗:“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初两制定上,已一二十度修写,犯他众怒,思虑太过,凝滞久之。”
词语解释:郁怒  拼音:yù nù
(1).气势盛积。《文选·傅毅〈舞赋〉》:“马材不同,各相倾夺……或有宛足鬱怒,般桓不发。” 李善 注:“鬱怒,气迟留不发也。”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朝为百赋犹鬱怒,募作千诗转遒紧。”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言犹有餘勇也。” 宋 苏辙 《入峡》诗:“峡门石为户,鬱怒水力骄。”
(2).愤怒郁结于心。 王统照 《沉思》:“他脸上也发了一阵微红,即刻变成郁怒的样子,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反抓住她的手向 叔云 看。”
(3).指郁积的怒气。 茅盾 《三人行》:“ 许 的一腔郁怒对着 小张 的嬉皮笑脸倒不好意思发作。”
词语解释:水怒  拼音:shuǐ nù
谓水势猛烈。《汉书·沟洫志》:“若乃多穿沟渠於 冀州 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 唐 韩愈 孟郊 《秋雨联句》:“水怒已倒流,阴繁恐凝害。” 宋 王安石 《牛渚》诗:“山盘水怒不得泄,到此乃有无穷渊。” 清 孙承泽 《天府广记·仓场》:“袪潮港之堙,凿 徐 吕 二洪之巨石,平水怒。”
词语解释:奋怒  拼音:fèn nù
震怒,盛怒。《汉书·王莽传上》:“忠臣孝子莫不奋怒。” 宋 苏洵 《吴道子画五星赞》:“赫烈奋怒,木石焚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斫蟒》:“见兄被噬,遂奋怒出樵斧,斫蟒首。”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他底脸黄瘦得可怕,除掉心情的奋怒和哀伤以外,肉体上底饥饿、疲乏和感冒,都聚在他身上。”
词语解释:吼怒  拼音:hǒu nù
即怒吼。 唐 李白 《远别离》诗:“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唐 岑参 《招北客文》:“饿虎争肉,吼怒闞闞。” 金 冯延登 《射虎得山子》诗:“涎口风生雷吼怒,角弓寒劲月痕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庚娘》:“ 王 吼怒,捽妇出。”
词语解释:怨怒  拼音:yuàn nù
怨恨忿怒。《管子·形势》:“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 延龄 尤狡险,判度支,务刻剥聚敛,以自为功,天下皆怨怒。”《元史·杨奂传》:“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邻居》:“楼下又震荡着他的骂孩子,怪太太,以及愤世忧俗的怨怒的声音。”
词语解释:余怒  拼音:yú nù
(1).充足的力量、气势。《文选·张衡〈西京赋〉》:“负笋业而餘怒,乃奋翅而腾驤。” 薛综 注:“言兽负此笋业已重,乃有餘力奋其两翼,如将超驰者矣。” 唐 赵冬曦 《三门赋》:“泛洪涟於大磧之东,薄餘怒於天地之外。”
(2).未了的怒气。 晋 潘岳 《西征赋》:“望 渐臺 而扼腕,梟巨猾而餘怒。”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魏月波》:“见妻犹坐中庭,颐指气使,餘怒未平。”
词语解释:暴怒  拼音:bào nù
(1).大怒。 汉 刘向 《说苑·建本》:“﹝ 舜 ﹞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 始皇 暴怒,幽闭母后。” 茅盾 《子夜》十八:“看见 吴荪甫 那一阵的暴怒已经过去,少奶奶又婉言劝着。”
(2).形容水势凶猛激荡。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汩乎混流,顺阿而下……沸乎暴怒,汹涌彭湃。” 汉 焦赣 《易林·咸之豫》:“山水暴怒,坏梁折柱。” 杨沫 《花蕊》:“有时明丽的锦缎般的海水忽然暴怒起来,天际乌云滚滚,海水奔腾咆哮。”
词语解释:触怒  拼音:chù nù
惹怒,触犯使之发怒。《东周列国志》第十回:“寡君使 足 修好上国,未有开罪,不知何以触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昨天晚上, 映芝 央求他回 通州 去,不知怎样触怒了他,便把 映芝 的头也打破了。” 吕建中 《罗三嫚》:“原来头一天晚上她被那个‘穿长袍的’族长叫去大加斥责,她不服,还了嘴,这下子把族长触怒了。”
词语解释:含怒  拼音:hán nù
(1).心怀怒气。《书·无逸》:“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汉书·朱建传》:“今日 辟阳侯 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 叶圣陶 《城中·搭班子》:“ 泽如 的脸渐渐泛红了。泛红的缘故又像是害羞,又像是含怒,总之感情被激动了。”
(2).隐忍愤怒而不发作。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今以刺讥大臣,指訐时政,而不少含怒,重加谴謫,臣深为陛下不取也。”
词语解释:蛙怒  拼音:wā nù
蛙鼓腹瞪眼,人以为发怒,故称。 宋 陆游 《残春无几述意》诗之二:“草长增蛙怒,花空失蝶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今以誚谤难堪,聊作蛙怒耳。” 吕湛恩 注:“《韩非子》: 越王 屡欲伐 吴 ,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於此?’曰:‘为其怒也。’又《越絶书》: 句践 见怒蛙而式之。左右问故。曰:‘蛙如是怒,何敢不揖?’於是勇士皆归 越 。”
词语解释:激怒  拼音:jī nù
(1).刺激使发怒。《史记·陈涉世家》:“将尉醉, 广 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若武职官出名自辩,他们不容起来,反致激怒,弄坏了事。”
(2).发怒,受刺激而发怒。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策 因此激怒,言:‘我为不如 吉 耶?而先趋附之?’”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 德强 越来越变得老成而易于激怒了。” 巴金 《灭亡》第二章:“白天的事情还印在他底脑中,使他激怒起来。”
词语解释:蓄怒  拼音:xù nù
蓄藏愤怒。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六》:“严束之,则积怨蓄怒於一役而不安。”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陈夫人年谱》:“后行聘时, 柳姬 欲 瞿 回礼与正室 陈夫人 同。而 瞿 仅等之 孺飴 之生母, 柳 因蓄怒。”
词语解释:豪怒  拼音:háo nù
犹盛怒。 宋 文同 《大雨》诗:“崩腾百川倒,豪怒一雷走。”
词语解释:嗔怒  拼音:chēn nù
恼怒。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齐 吏部侍郎 房文烈 ,未尝嗔怒。”《西游记》第十五回:“ 行者 闻得这话,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济!不济!’” 巴金 《家》十四:“ 淑英 露出嗔怒的样子,要拧 觉新 的膀子。”
词语解释:汹怒  拼音:xiōng nù
水流激荡。 宋 范成大 《白狗峡》诗:“连滩竹节稠,汹怒奔 夷陵 。”
词语解释:拗怒  拼音:niù nù
愤怒不平。《旧唐书·郑畋传》:“殊不知五侯拗怒,期分 项羽 之尸;四塚既成,待葬 蚩尤 之骨。” 清 袁枚 《续新齐谐·阴氏妹》:“家人奔救,女力甚猛,五六人持之,方得脱挟。归问其故,犹拗怒咆哮。” 清 龚自珍 《送徐铁孙序》:“则如 岭 之表,海之滸,磅礴浩汹,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洩天下之拗怒也。”
抑制怒气。《文选·班固〈西都赋〉》:“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李善 注:“拗,犹抑也。於六切。”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一奴从东廊出,仪貌和悦,怡怡然;一奴从西廊出,愤气勃然,拗怒而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 三娘 见母与 巧娘 相抵,意不自安,以一身调停两间,始各拗怒为喜。”
词语解释:取怒  拼音:qǔ nù
犹得罪。 明 李贽 《答焦漪园书》:“弟既远处,势难遥度,但不至取怒於人,又不至污辱此书,即为爱我。”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家贫无代书者,执笔草草,絶不成句;又不敢纵笔作大字,恐重取怒於公。”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貍》:“我只是左侧 孙 家新妇,因取怒阿姑,被逐出。”
词语解释:诟怒  拼音:gòu nù
(1).怒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及 鄱阳王 世子 谢夫人 ,登屋詬怒,见射而毙。”
(2).怒,嗔怒。 唐 元稹 《苦雨》诗:“巢燕污牀席,苍蝇点肌肤。不足生詬怒,但苦寡欢娱。”《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 弓高 守备甚严。有中使夜至,守将不内,旦,乃得入。中使大詬怒。”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乡之绅士以为言,令詬怒。”
词语解释:迁怒  拼音:qiān nù
谓把对甲的怒气发泄到乙身上。《论语·雍也》:“有 颜回 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令有骏马,蛇遂吸杀之。令因大忿恨……迁怒,杀姥。”《明史·阉党传·刘志选》:“ 忠贤 忌后贤明……后为故司礼 刘克敬 所选, 忠贤 迁怒 克敬 ,謫发 凤阳 ,縊杀之。”《宦海》第四回:“这位姨太太已经不免有些疑心,却又不敢和 庄制军 絮聒,便迁怒到 邵孝廉 身上来。” 朱自清 《给亡妇》:“我的脾气可不大好,迁怒的事儿有的是。”
词语解释:息怒  拼音:xī nù
止怒。 明 刘基 《二鬼》诗:“自可等待天帝息怒解猜惑,依旧天上作伴同游戯。”《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姐姐请息怒,听妹子一言告禀。” 许杰 《邻居》三:“好了, 金龙 嫂嫂,且请息怒,这原是我的不是。”
词语解释:轻怒  拼音:qīng nù
轻易发怒。《晋书·桓玄传》:“ 玄 以奔败之后,惧法令不肃,遂轻怒妄杀,人多离怨。”
词语解释:冯怒  拼音:féng nù
盛怒;大怒。《左传·昭公五年》:“今君奋焉震电冯怒,虐执使臣,将以衅鼓,则 吴 知所备矣。” 杜预 注:“冯,盛也。”《楚辞·天问》:“ 康回 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新唐书·苏安恒传》:“王者有容天下之量,故济其心;能进天下之善,故除其恶。不然,则神鬼冯怒,阴阳纷舛。”
词语解释:鸣怒  拼音:míng nù
高声鸣叫。 宋 范成大 《秦楼月》词:“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鵓鳩鸣怒,緑杨风急。”
词语解释:斗怒  拼音:dòu nù
亦作“鬭怒”。亦作“鬪怒”。
(1).争吵;争斗。《周礼·地官·调人》:“凡有鬭怒者,成之;不可成者,则书之。” 郑玄 注:“鬭怒,辩讼者也。”《荀子·臣道》:“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鬭怒,害也。”
(2).犹激怒。 唐 柳宗元 《贞符》:“孰称古初朴蒙空侗而无争,厥流以讹,越乃奋敚鬭怒震动,专肆为淫威?”
词语解释:犯怒  拼音:fàn nù
招致怨怒。《旧唐书·武宗纪论》:“一朝隳残金狄,燔弃胡书,结怨於膜拜之流,犯怒於鄙夫之口。”
词语解释:愠怒  拼音:yùn nù
恼怒。《史记·李将军列传》:“ 广 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生隐躡莲鉤,女急敛足,亦无愠怒。”
词语解释:振怒  拼音:zhèn nù
震怒。《北史·李彪传》:“时有人诉枉者,二公及臣少欲听採。语理未尽, 彪 便振怒。”
词语解释:突怒  拼音:tū nù
(1).盛怒。 汉 枚乘 《七发》:“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
(2).突起貌。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词语解释:躁怒  拼音:zào nù
烦躁愤怒。 宋 文同 《蒲生锺馗》诗:“此神噉鬼充旦暮,其腹尚馁色躁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一员官》:“公怒,大駡,呼杖,逼夫人伏受……然以久离之琴瑟,何至以一言而躁怒至此,岂人情哉?”
词语解释:逞怒  拼音:chěng nù
肆意发怒。《国语·晋语五》:“不得政,何以逞怒?”《后汉书·吴祐传》:“今若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刑若不忍,将如之何?” 李贤 注:“逞,快也。” 明 吾丘瑞 《运甓记·父子死节》:“好一似螳螂奋臂,逞怒车前。”
词语解释:谴怒  拼音:qiǎn nù
犹谴责。《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朱熹 集传:“谴怒,罪责也。”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南之妻》:“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霹雳石》:“若以为神道谴怒而降之罚,又何待一拳之石以成其威耶!”
词语解释:横怒  拼音:héng nù
震怒,暴怒。 汉 刘桢 《射鸢》诗:“我后横怒起,意气凌神仙。”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至如 郭解 之代人报讎, 灌夫 之横怒求地,游侠之徒,非君子之所为也。” 章炳麟 《董逃歌》:“吾衰三百年, 刑天 烝舞干。狼弧又横怒,絳气殷 成山 。”
词语解释:骇怒  拼音:hài nù
犹震怒。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四:“ 文忠 益叹骇,异时为侍从,因为 仁宗 道其事, 仁宗 骇怒,欲夺 良孙 官。”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人舆》:“ 张弘靖 以宰相镇 幽州 ,用人舆出入,将士创见骇怒。”
词语解释:瞋怒  拼音:chēn nù
表示十分愤怒;恼火。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家纪》:“初 如来 在 乌塲国 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齐 吏部侍郎 房文烈 ,未尝瞋怒。” 李劼人 《大波》第四部第三章:“不等 楚用 开口,她又忽然瞋怒起来,咬紧牙齿说道:‘不消说,定是那个老不死的东西多的嘴!’”参见“ 瞋毒 ”。
词语解释:瞋毒  拼音:chēn dú
梵语krodha意译。佛教语。“三毒”之一。三毒之中,此为最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王以弘济为心,龙乘瞋毒作暴,僧伽蓝、窣堵波六坏七成。”参见“ 三毒 ”。
词语解释:造怒  拼音:zào nù
谓有意找岔子以生怒。《楚辞·九章·抽思》:“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王逸 注:“责其非职,语横暴也。”
词语解释:狂怒  拼音:kuáng nù
极端愤怒。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太原周党》:“岂以一朝之忿,而肆其狂怒者哉。”《清史稿·郑成功传》:“ 成功 方病,闻之,狂怒囓指。” 沙汀 《呼嚎》:“这种沉静和骚动,只隔有一层纸的;它可能爆发成狂喜,但也更可能爆发成为一种无可抵拒的狂怒。”
词语解释:齌怒  拼音:jì nù
疾怒;暴怒。《楚辞·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王逸 注:“齌,疾也。言 怀王 不徐徐察我忠信之言,反信谗言而疾怒己也。”
词语解释:武怒  拼音:wǔ nù
威怒。《左传·昭公五年》:“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汉书·王莽传上》:“盱衡厉色,振扬武怒。” 宋 李觏 《寄祖秘丞》诗:“健儿直我前,武怒足防备。”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中落之胄,故家荒矣,则喋喋语人,谓厥祖在,其为智慧武怒者何似,尝有閎宇崇楼,珠玉犬马,尊显胜于凡人。”
词语解释:嫉怒  拼音:jí nù
谓因嫉恨而恼怒。 唐 沉亚之 《上九江郑使君书》:“然 乔 ( 乔知之 )死於谗, 陈 ( 陈子昂 )死於枉,皆由 武三思 嫉怒於一时之情,致力尅害。” 宋 陆游 《寄黄龙升老》诗:“痴人不解公游嬉,嫉怒欲碎门前碑。”
词语解释:悔怒  拼音:huǐ nù
犹愤恨。《诗·大雅·云汉》:“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郑玄 笺:“肃事明神,如是明神宜不恨怒於我,我何由当遭此旱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吐蕃 悔怒, 南诏 恐惧,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词语解释:悍怒  拼音:hàn nù
凶暴。 唐 孟棨 《本事诗·徵异》:“﹝ 张某 ﹞復娶 李氏 ,悍怒狠戾,虐遇五子,日鞭箠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 保儿 ,妾所怜爱,恐娶悍怒之妇,令其子母失所。”
词语解释:电怒  拼音:diàn nù
震怒,盛怒。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鉦鼓大作,虎士电怒,风烈火扬,城摧众陷。”
词语解释:谤怒  拼音:bàng nù
指责。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二书》:“则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
词语解释:赤熛怒  拼音:chì biāo nù
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南方之神,司夏天。亦称“ 赤帝 ”。《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汉 郑玄 注:“五帝……赤曰 赤熛怒 , 炎帝 食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贾公彦 疏引《春秋纬文耀钩》:“夏起赤受制,其名 赤熛怒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 唐 开元 礼:‘立夏祀 赤帝 ,祝文:敢昭告于 赤帝 赤熛怒 。’”
词语解释:淫怒  拼音:yín nù
大怒。 明 刘基 《杂诗》之一:“坤灵发淫怒,溟海簸惊风。”
词语解释:螳怒  拼音:táng nù
《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后因以“螳怒”形容自不量力。《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若螳怒是逞,鹅骄不逊,天兵一下,千里流血。”参见“ 螳臂当车 ”。
词语解释:螳臂当车  拼音:táng bì dāng chē
《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韩诗外传》卷八:“ 齐庄公 出猎,有螳蜋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蜋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后以“螳臂当车”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解绶》:“劝恩臺妆聋做哑,休得要螳臂当车。”《镜花缘》第十八回:“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李大钊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国民军亦称为联合军,虽出全力以为抵抗,但 介尔士 军人多炮利,众寡不敌,终有螳臂当车的势子。”
词语解释:血怒  拼音:xuè nù
谓愤怒已极。人盛怒则热血上涌,故云。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二:“ 泚 于 宣政殿 僭即大位,愚智莫不血怒。”
词语解释:湍怒  拼音:tuān nù
水势汹涌疾急。《汉书·沟洫志》:“鐫之裁没水中,不能去,而令水益湍怒,为害甚於故。”《宋史·河渠志一》:“湍怒略渟,势稍汩起,行舟值之多溺,谓之‘荐浪水’。”
词语解释:穷怒  拼音:qióng nù
盛怒。《后汉书·酷吏传序》:“至於重文横入,为穷怒之所迁及者,亦何可胜言。”
词语解释:衔怒  拼音:xián nù
心怀愤怒。《后汉书·种暠传》:“二府畏懦,不敢案之, 冀 由是衔怒于 暠 。”
词语解释:熛怒  拼音:biāo nù
(1).火盛貌。《诗·小雅·正月》“燎之方扬” 汉 郑玄 笺:“火田为燎,燎之方盛之时,炎炽熛怒,寧有能灭息之者!”《隋书·礼仪志二》:“夏迎 赤熛怒 者,火色熛怒,其灵炎至明盛也。”
(2).引申为热盛。 元 王恽 《苦热叹四十韵》:“今年六月中,荼毒逾往岁。金晶才始状,熛怒势此鋭。”
(3).风迅猛貌。《文选·宋玉〈风赋〉》:“飘忽淜滂,激颺熛怒。” 李善 注:“熛怒,如熛之声。” 清 吴伟业 《八风诗》之七:“ 飞廉 熛怒向人间, 徐福 求仙恨未还。”
(4). 赤熛怒 的省称。古谓五方帝之一,指南方赤帝,司夏。 金 王琢 《癸酉岁大热》诗:“手摇斗柄酌炎海,力逐 熛怒 乘离宫。” 清 唐孙华 《酷暑次日忽大风雨》诗:“直疑 招矩 战 熛怒 ,乾坤震动惊雷硠。”
词语解释:悲怒  拼音:bēi nù
悲痛愤怒。《宋史·后妃传下·高宗刘贵妃》:“ 崔妃 独左视无戚容,帝悲怒,疑其为厌蛊。” 宋 陆游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亦知此老愤不平,万窍争号泄悲怒。”
词语解释:责怒  拼音:zé nù
怒责;严责。 汉 刘向 《列女传·张汤母》:“ 汤 以文法事 汉孝武帝 ,为御史大夫,好胜陵人。母数责怒,性不能悛改。”《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胡生妻》:“ 张 知之,呼其夫归,责怒捽挽,至欲以炉灰眯其目。”
词语解释:诃怒  拼音:hē nù
犹怒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訶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词语解释:谯怒  拼音:qiáo nù
怒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子产 忠諫, 子国 譙怒。”
词语解释:谗怒  拼音:chán nù
谗毁和愠怒。《史记·陈丞相世家》:“ 平 行闻 高帝 崩, 平 恐 吕太后 及 吕嬃 谗怒,乃驰传先去。”
词语解释:重怒  拼音:zhòng nù
谓增添愤怒。《左传·僖公十五年》:“不图 晋 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 晋 君。” 刘文淇 疏证:“重怒,蒙重其怒也。”
词语解释:赧怒  拼音:nǎn nù
谓羞怒。 明 冯梦龙 《情史·情幻·吴兴娘》:“女忽赧怒曰:‘吾父以子侄之礼待汝,置留小斋,汝乃敢於深夜诱我至此,欲将何如’”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七:“孝廉赧怒,以半刺嘱邑令,谓僧无赖,渔修寺金,而固时时辱我。”
词语解释:冲冠发怒  拼音:chōng guān fā nù
见“ 衝冠怒髮 ”。
词语解释:冲冠怒发  拼音:chōng guān nù fà
形容极为愤怒。《旧唐书·郑畋传》:“而 畋 衝冠怒髮,投袂治兵,罗剑戟於罇前,练貔貅於閫外。”亦作“ 衝冠髮怒 ”。 唐 元稹 《观兵部马射赋》:“凡献艺者,岂自疑於无必。衝冠髮怒,扬鞭气逸,引满雷砰,腾凌飆疾,皆穷百中之妙,尽由一孔而出,乃知来者之艺,盖亦前人之匹。”参见“ 衝冠 ”。
词语解释:赑怒  拼音:bì nù
(1).盛怒。 汉 王粲 《七释》之五:“於是刚禽狡兽,惊厈跋扈,突围负阻,莫能婴御。乃使 晋 冯 、 鲁 卞 ,注其贔怒,徒搏熊豹,袒暴兕武。”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沫水》:“ 蜀郡 太守 李冰 凿平溷崖,河神贔怒, 冰 乃操刀入水,与神鬭。”
(2).形容气势壮大。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贔怒。” 清 沉彤 《游包山记》:“波涛贔怒,层飜叠涌。”
词语解释:赪怒  拼音:chēng nù
因发怒而脸红。 明 袁宏道 《送惟长先生归窆途中偶成》诗:“一斗憨憨睡宝池,大士心许佯赬怒。”
词语解释:轩怒  拼音:xuān nù
形容气势雄浑强盛而足以动人。 黄人 《〈清文汇〉序》:“故其文云雷鬱勃,风涛轩怒,震国民之耳鼓,至今渊渊作响。”
词语解释:蹙怒  拼音:cù nù
急迫发怒貌。 唐 裴铏 《传奇·金刚仙》:“工人惧而缘木伺之,果睹枳首之虺,长可数十丈,屈曲蹙怒,环其蛛穴,东西其首。”
词语解释:藏怒  拼音:cáng nù
怀藏怒火;怀恨于心。《孟子·万章上》:“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韩非子·八经》:“藏怒持罪而不发曰增乱,其患徼幸妄举之人起。” 明 张居正 《答松江兵宪蔡春台书》:“且 中元公 曾有手书奉公,乃其由中之语,必不藏怒蓄恨,而过为己甚之事者也。”
词语解释:虓怒  拼音:xiāo nù
暴怒。 汉 杜笃 《论都赋》:“首策之臣,运筹出奇;虓怒之旅,如虎如螭。”《明史·宦官传一·王振》:“秋七月, 也先 大举入寇, 振 挟帝亲征。廷臣交諫,弗听。至 宣府 ,大风雨,復有諫者, 振 益虓怒。”
词语解释:凶怒  拼音:xiōng nù
谓凶心怒气。《左传·昭公十六年》:“若属有谗人交鬭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
词语解释:雷霆之怒  拼音:léi tíng zhī nù
对帝王或尊者的暴怒的敬称。《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四折:“告大人暂息雷霆之怒,略罢虎狼之威。”《说岳全传》第二九回:“主公暂息雷霆之怒。这 牛皋 是一员勇将,乃是 岳飞 的结义弟兄。”
词语解释:雷嗔电怒  拼音:léi chēn diàn nù
暴怒貌。《红楼梦》第七七回:“如今且説 宝玉 只道 王夫人 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
词语解释:撄怒
触怒
共12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